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尿尿還要抖

    人家進攻北非是因為義大利對北非有野心卻鬥不過英國只能找希特勒救場想進亞洲整個西亞都是蘇聯控制的地區搞不定的

  • 2 # 未來科技之光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中各懷鬼胎,當時日軍北上還是南上的問題上,日本高層爭論不休,德軍在蘇聯苦苦作戰,雙方展開拉鋸戰,斯大林也害怕日軍從背後插一刀,在北方邊境部署了大量兵力以防範日軍。以前的諾門坎戰役,日軍以試探蘇軍軍事實力,試了一下,大敗而歸,從此日軍就打怕了。日本高層中,海軍軍部贏了,在中國的拉鋸戰也打破三個月佔領中國全境的神話,沒想四分五裂的中國各諸侯群起抗擊日軍,即使攻打了蘇聯,大部分富饒的石油,富庶土地在希特勒的控制下,這個買賣不划算。

    各自有各自的目的和方向,而且他們又沒有在一個地區。所以德國是為了自己的債務而戰,日本是為了自己的殖民擴張而戰,順便掠奪點財富。而當時的美國是一個實際很強的國家,如果德國對美國實行戰爭,它不僅撈不到利息和財富,反而會搭上很多的財富,拖累自己的。德日東西圍攻蘇聯,勢必造成蘇聯戰力分散,進退失據。蘇聯若不全力抗擊德國,則莫斯科及斯大林格勒一線則極大可能淪陷,如此德國一方面繼續南下高加索地區獲得更多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則擊垮蘇聯的抵抗意志及核心。若蘇聯依舊全力迎戰德國,則日本北上,拿下遠東,拿下外蒙,進擊西伯利亞,這就抄了蘇聯後路,從背後向蘇聯歐洲部分發起進攻,蘇聯不得不回防,最終陷入德日夾擊,均分蘇聯。

  • 3 # 鎮國利器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戰略利益也都不一樣,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他們彼此都劃分了地盤。日本在蒙古、東三省還是東南亞都是往煤炭、石油、橡膠多的地方跑,都是為了去搶奪資源。日本本來就是個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如果不去掠奪資源,在美國的封鎖下 ,根本就堅持不了多久。當然日本也不希望德國和自己去瓜分資源,到時候再起來矛盾。

    第一德國是個大陸國家,發動二戰的起因之一也是為了謀求(歐洲的)大陸霸權,而不是去爭奪海外的殖民地。

    第二在當時的情況下,來自蘇聯的現實威脅顯然要比非洲那些國家要大得多,德國在非洲戰場阿拉曼戰役遭受失敗,也無力向西亞挺近,主力在蘇聯戰場 如果繼續打英國的殖民地還不如直接打英國。

    第三德國與蘇聯主要是蘇聯建立前的俄國素來是面和心不合,甚至是積怨甚深都想爭歐洲的大陸霸權,再加上蘇聯建立後意識形態上的矛盾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促使德國在取得西線勝利後,傾注全力進攻蘇聯,而不去南下和日本去匯合。

    第四德國閃電戰北歐的國家,像挪威、瑞典,已經獲取不少石油資源。中東和西亞,尤其是阿拉伯國家都是反對猶太人的,他們和希特勒是盟友,會提供一部分石油資源給德國,用不著去搶奪。希特勒不會為此失去這個盟友,中東都不打 ,就不用說去西亞了,再去和東南亞日本瓜分資源,再起了內訌。

  • 4 # 大保168

    隨口說說,世態是如此的,當初滿清迫害德國,幸得中國協助,才免除納粹一難,德華人感恩實際也就沒東進了!南進是沒有可能的,因為都是德國地盤!就是說以當時的能力是不能抗衡英國的,也就是說南下的一範圍協約進德國以外是沒有能力對抗的!當初的德國主力全部兵掉德國西線進兵波蘭,芬蘭捷克,以一舉拿下蘇聯,所以說是沒有能力的除非日本東進德國,從西線進軍,先馬六甲,再西西里,群島戰術拿下德國的統一戰線,然後再西經德國,嚴防死守吉利海峽把苗頭瞄準英美,西線防線,輔助德國圍堵蘇聯然後兵德國與德貴會師,然後兵進半島圍堵中俄,然後主力瞄準英法,先海軍圍堵美國,然後並進北韓,經過馬六甲圍攻北韓半島,然後突出重圍,協迫中俄簽訂友好同盟條約,然後並經馬六甲滅英國,在法國,美國最後日,美國太過強大,可以嚴防死守馬六甲一代,還有白嶺海峽,攻佔西俄,日本主力此刻苗頭直接轉下美國,登入阿拉斯加沿岸,在兵犯阿拉斯加以南,三度會師,美國這時候抗不住,直接會全面艦隊出擊,中國可以坐等秋後之利,協同美國全面作戰,如何美國不同意,則美國必亡!

  • 5 # 兵器知識譜

    德國無論如何也不具備“南下”的條件,如果納粹德國想要與日本帝國會和,唯一的辦法是讓日本放棄全面佔領中國和東南亞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和避免與美國發生戰爭,舉全國之力來支援北上政策入侵蘇聯,與西邊的德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合兩軍之力一舉吞併龐大的蘇聯,只有這樣德、日兩國才有可能會和。這麼做對德國是有好處的,從戰略角度來講對日本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日本卻認為這麼做沒有太多的實際好處。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必須依靠戰爭手段來掠奪自然資源,對日本來說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石油、橡膠、鐵礦石、木材等,假設日本與德國成功吞併蘇聯,在瓜分時只會得到一半相對貧瘠且人跡罕見的東面蘇聯國土,這片區域看起來面積十分巨大,但是主要的自然資源只有木材,因此日本北上與西進的德軍會和是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日本放棄北上與德軍會和的各種原因。下圖為軸心國瓜分世界的示意圖,很顯然日本只對太平洋地區感興趣。

    諾門坎戰役是日本嘗試“北上”政策的試探

    二戰爆發之前,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訂了“軸心國協議”,三個國家結成以柏林-羅馬-東京為世界軸心的軍事同盟。1941年,德國430萬大軍越過蘇聯邊界大舉進攻蘇聯,蘇聯被打的猝不及防,節節敗退。不到一年的時間,希特勒的軍隊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眼看蘇聯就要被希特勒從地球上抹去,可是位於東方的盟友日本不顧德國的強烈發對,放棄“北上”戰略,實行“南下”戰略。這是因為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蘇兩國就在遠東地區發生過一場著名的戰爭,即諾門坎戰役。就在日本大本營就“北上”和“南下”兩個侵略政策爭論不休時,侵華日軍關東軍首先向蘇聯勢力範圍內的蒙古國發起挑釁,蒙古國對日軍步步蟬食的對法給予堅決抵抗,而蘇聯則非常反感日軍染指自己領地的做法,終於在1939年6月蘇聯和蒙古國共集結10萬大軍於蒙古國諾門坎地區組成聯軍,由戰無不勝的蘇軍將領朱可夫為指揮官統領向參戰的日軍關東軍第23師團發起反擊。該戰役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力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6萬餘人,戰役結果以蘇軍獲得勝利、日軍戰敗而告終。經過本次戰役作為“北上”嘗試失敗後日本大本營得出“北上政策將使日本得不償失”與“蘇聯並無向東擴張的企圖”的結論,因此在戰後愉快地與蘇聯締結了《日蘇停戰協議》,日本北上計劃就此終結,開始專注於打造“大東亞共榮圈”的南下侵略政策。下圖為德、意、日三國簽署“軸心國同盟協議”現場。

    希特勒的邀請

    作為軸心國一哥的納粹德國在蘇、日雙方於東方相互撕逼的時候正與蘇聯稱兄道弟,德、蘇兩國正在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打來的瓜分紅利而相互慶賀,直到1940年蘇聯破壞“條約”規定,將勢力發展到德國鄰國時德、蘇兩國才正式翻臉。1941年5月,當德軍執行“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對蘇聯實施“閃擊戰”時希特勒才正式向日本東條英機發出瓜分蘇聯的邀請,但是此時日本與蘇聯早已簽署“停戰協議”,且日軍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全面侵華和吞併東南亞的“南下”侵略政策,根本無暇顧及歐洲戰況。最重要的原因是蘇聯遠東地區並沒有日本想要的東西,沒有好處驅使,東條英機自然就委婉的拒絕了希特勒的盛情邀請。目光短淺的日本就這樣錯過了與軸心國一哥會和的大好機會,轉而去挑戰比蘇聯強大10倍的美國,為自己乃至軸心國成員的覆滅埋下了伏筆。下圖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影視劇截圖,日本不選擇與盟國會和,卻全力去挑釁美國,這種戰略抉擇讓人難以理解。

    日本錯誤的戰略抉擇促成了軸心國的失敗

    1941年底,正當入德軍順利向蘇聯全鏡高歌猛進、蘇聯即將覆滅之際,12月7日,日本太平洋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次日美國同時向日、德、意三個軸心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得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訊息時希特勒氣得說不出話,做為一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希特勒沒有忘記一戰正是由於美國的參戰才導致戰局迅速發生扭轉,以至於德軍不得不簽訂《凡爾賽條約》選擇投降,喪失了大量的國土和主權。因此二戰開始後,德軍一直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雖然德軍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美國山姆大叔不是那麼好惹的,希特勒為此作出指示,德軍在大西洋上不準攻擊美國的任何軍用和民用船隻,目的就是避免美國有直接參與歐洲戰事的口實。元首的苦心就這樣被心胸狹隘的東條英機給辜負了,美國的宣戰直接影響了蘇德戰爭的局勢變化,參戰後美國更有理由向即將覆滅蘇聯提供大量的物資支援,使瀕臨滅亡的蘇聯由起死回生戰勝了納粹德國,最終撕毀“日蘇停戰協議”向日本宣戰。日本放棄繼續北上政策,拒絕納粹德國瓜分蘇聯的戰略決定註定了軸心國的失敗。下圖為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日本關東軍的蘇軍機械化部隊。

  • 6 # 戰略論

    從戰略角度來看,德國要想與日本取得直接的聯絡有兩條路線,一條是由德國向東經過蘇聯和日本在遠東取得聯絡,這一路線的優點是無需經過大洋,完全由陸地構成,不會遭到英美優勢海軍的干擾,但是前提是必須打敗蘇聯或者把蘇聯拉入軸心國同盟;另一條就是從意屬、法屬北非出發向東攻佔埃及、蘇伊士運河、伊拉克、伊朗直到印度,而日本也要相應的向東南亞發起進攻最終和德國在印度會師,沿途大部分都是英國、美國的殖民地,也就是說主要和英國和美國作戰。

    從戰爭的實際程序來看,德國即便在投入了陸軍的絕大部分後仍舊未能打敗蘇聯,此外鑑於日本陸軍的實力和中國戰場的極大牽制,日本無法集結足夠的陸軍以打敗遠東蘇軍,實質上德國和日本第一條會師路線是基本不可能實現的。那麼就只剩下第二條路線,即地中海—印度路線,從地圖上來看德國向印度的推進無疑是一場實實在在的遠征,最困難的就是補給問題,在北非作戰的隆美爾非洲軍團最終就是由於補給問題而失敗的,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德國將戰略重心全部或者大部分轉到地中海方向,海軍和空軍將優先得到發展,從而在地中海、印度洋和英美軍隊展開對抗,為陸軍的推進提供堅強的保證。

    當時的德國安全環境並不好,雖然打敗了法國暫時解除了兩線作戰的威脅,但是由於英國的堅決抵抗,使得德國不得不在西線部署相當數量的陸軍和空軍,並投入大力發展海軍以壓制英國。在東線,蘇聯一直在不斷的擴充軍隊,雖然兩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誰也不放心對方,在這種嚴峻的戰略環境下,希特勒顯然不會將太多的軍事力量投入到遙遠的非洲和亞洲,這無疑會讓德國在歐洲處於危險的地步。當時的德國首要戰略目標仍舊是確保其在歐洲的絕對霸主地位,優先對付歐洲地區的潛在對手,確切的說是對付蘇聯,對和日本的協同作戰並沒有太多的考慮,只是單純的希望日本可以儘可能牽制英、美的軍事力量。

    而日本由於急需獲取維持戰爭必須的石油等戰略資源,不得不向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擴張,最終和英美爆發了大戰,而在歐洲的德國卻在和蘇聯大打出手,軸心國同盟本就不足的軍事資源被大大分散了。到1942年軸心國都意識到必須集中力量先打敗一個敵人,而不是同時對付數個,陷入無休止的消耗戰。在戰略協同問題上,德國和日本再次爆發了衝突,德國認為首要目標仍是打敗蘇聯,希望日本陸軍可以儘快對遠東蘇軍展開進攻;而日本則認為三大盟國中最弱的就是英國,應該集中力量打敗英國,所以應該向英國的非洲、亞洲殖民地展開進攻,最終佔領盟國重要的歐亞中繼補給基地—印度,可見日本是支援兩國在印度會師的,不過鑑於德國已經深陷東線戰場,早已經沒有能力做如此深遠的進攻了。而隨著美國在太平洋反擊的提前,日本也放棄了向印度的進攻,全線轉入了戰略防禦。

  • 7 # 平頭兔

    二戰時期,德軍和日軍陸軍匯合的路線只有兩條(海軍是不可能的):

    一條是透過蘇聯在遠東匯合:

    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德軍被蘇聯大縱深,惡劣的天氣活活拖死了,而日軍也沒有心思透過在遠東發力夾擊蘇聯,當時的遠東又沒有資源(當時沒勘探出來),交通也是非常差,天氣更加是冷,況且蘇聯也放有重兵防備著日本。打擊蘇聯對日本沒有一點好處,還不如南下打東南亞,好歹有資源可以掠奪。所謂的同盟在利益面前也不值得一提。這條路就被否定了。

    第二條就是透過中東穿過中國或者印度與日軍匯合:

    當時的土耳其明面上是英國的合作伙伴,暗地裡卻和德國眉來眼去,兩頭都不敢得罪,不可能直接放德軍透過,除非德軍直接開打,德軍可不想在浪費本就不多的兵力。只有透過以佔領的蘇聯地區,進去中東,當時的中東也是魚龍混雜,是各大勢力的觸及末端,只有扶持起來的游擊隊,補給不方便,交通也是爛的一匹,只有小部隊方便透過,大部隊基本不可能。一股小部隊透過中東還得與中國作戰或者與印度作戰,可能還沒到日軍勢力範圍就沒了。

    綜上所述,除非德軍.日軍不顧一切的靠攏,要不然是不可能匯合的,但這樣只會打亂各自的戰略部署,敗的更快

  • 8 # 津城沐雨

    德國不是不想,是沒能力。

    第一,德國深陷蘇聯。

    德國突襲蘇聯後,曾一路高歌猛進,但是突擊到莫斯科郊外時,已經到了寒冬臘月,又正趕上比往常更加寒冷的冬天,德軍缺乏在極寒情況下的作戰準備,很多戰爭機器失去運作,戰鬥力大減。

    再加上幾百公里的運輸線,德國攻勢日益減弱,日本決定南下後,蘇聯的遠東威脅解除,遠東精銳部隊得以西調保衛莫斯科,德軍的強弩之末加上蘇軍的生力軍到來,莫斯科戰役德軍失敗。

    之後,德國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蘇聯憑藉著廣袤的國土和工業基礎,再加上優於德國的人口優勢,蘇聯已經緩過神來,德軍沒有了戰爭初期一邊倒的優勢。

    之後南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更是損失巨大,從此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所以,透過大高加索南下,與日本在印度會師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第二,北非戰場的失敗。

    在北非戰場,“爛泥扶不上牆”的義大利軍隊“配合”下,再加上蘇德戰場的持續惡化,難以得到德國本土的後續支援,德國在北非幾乎是“孤身作戰”,最終德國的非洲軍團失敗。

    北非戰場的失敗,使德國沒有了透過埃及、伊拉克和伊朗與日本在印度地區會師的可能性。

    第三,日本的強弩之末,失去了默契和配合。

    日本南下後,在戰爭初期曾經所向披靡,一度佔領了東南亞,兵鋒直指印度與緬甸的交界地區。

    但是,日本的有限國力使日本沒有了進一步大規模推進的能力,美國經過中途島海戰已經掌握了太平洋的主動權,日本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失去了進一步向西進攻與德國在南部會師的能力。

  • 9 # 不正經的軍棍

    德國為何要和日軍南下會合呢?

    很多人看二戰問題,總有一個錯覺,認為二戰中,德意日三國結成軸心國集團,他們就是鐵板一塊的盟友,是應該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然而,德國和義大利可以相互配合,但是日本離得太遠了,根本就沒法配合到一起。

    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先看一下地圖,看一下從莫斯科到滿洲里的距離是多少,就可以得出結論為何德國不和日本會合了。5000多公里的距離,德軍日軍就是插了翅膀,也很難跨過這些距離。這些距離中,包涵各類山川,最主要的是,鐵路很少,只要蘇聯破壞鐵路,基本就沒戲。

    莫斯科到滿洲里這個距離,德軍日軍怎麼打過去就是個巨大問題。也可以判定,德國和日本根本就沒有任何要會師的意願,希特勒是絕對沒有那麼大野心要和日本會師的。甚至,希特勒連攻陷蘇聯全境的意願都沒有,本身進攻蘇聯就夠冒險了。希特勒最主要的目的是,攻陷莫斯科,讓蘇聯投降。如果讓德國深入西伯利亞,八成德國會死在半路。

    希特勒的重心還是歐洲,主要敵人也是蘇聯。德意日三國,並不是說要共同稱霸世界,然後推舉一個老大,他們的目的是瓜分世界。希特勒想吃掉蘇聯,日本想要吃掉亞太地區,這個胃口已經很大了。雙方在利益上也沒有太多的聯絡,頂多就是,日本盼著德國能夠拖住蘇聯,自己好在亞洲進行侵略。

    希特勒南下和日本會師,根本就不在德國計劃範圍內,甚至蘇聯遠東他都不一定打。問題就在於,德國主力被拖在了蘇聯,慢慢被消滅,德軍一直都面對的問題都是兵員不足,後勤補給不足,想讓德國抽出兵力、後勤去和日軍會師,根本就不可能。

    蘇聯是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在英美援助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擋住了德軍,直接就讓希特勒想拿下蘇聯的願望破滅了。這會兒別說南下了,想全身而退都不現實。

  • 10 # 我淡如菊

    德國和日本做夢都想啊,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德國和日本有三條路線匯合:

    第一條,德國拿下莫斯科後向南,穿過俄羅斯大草原後向東,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一路向東。而日軍則從東北向北打,之後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穿越西伯利亞荒原一路向西。這樣,兩個法西斯國家勝利匯合,這場面想想都雞凍。

    第二條,德軍與上一條前半部分相同,只是要繼續向南,再向東,衝到哈薩克。日軍則要向西先拿下洛陽,然後攻克潼關天險進入西安,再打下隴山攻入蘭州,之後穿越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之後再跨越沙漠進入新疆,繼續往西再走千把公里就能進入哈薩克與德軍勝利會師了。

    這兩條對於德軍來說關鍵點就是莫斯科,拿不下莫斯科一切都是空想。

    對於日軍來說,這難度好像比打美國還要難些。

    第三條,差一點就實現了。

    對於德軍來說,從烏克蘭一路南下,直奔高加索,然後透過高加索山口到達裡海沿岸,然後衝向伊朗高原。伊朗伊拉克和裡海那旮瘩可是有豐富的石油,那時候還沒人知道沙特阿聯酋有石油呢。

    事實上德軍在元首的命令下確實打到了高加索,但是已經是強弩之末,蘇軍憑藉高聳的高加索山脈擋住了德軍。之後,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被打敗,衝到高加索的德軍如果不撤退的話就將被斷了退路。

    至於日軍,對伊朗伊拉克的石油也是流口水,只是那是大英帝國的菜。而更近一點的印尼也有好多石油,東家荷蘭已經被德國揍趴下了,乖乖,無主之地呀。

    可是美帝國主義太壞了,一旦日本去搶印尼,美帝一定會攔著。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跟美帝英帝幹一架。於是,日本把珍珠港炸了。

    之後,打下新加坡,馬來西亞。把英國佬佔的馬六甲海峽拿到手。同時,把英帝的遠東艦隊消滅掉,教教英華人怎麼玩航母。接著,聯合艦隊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襲擊斯里蘭卡和印度,英國的印度洋艦隊和非洲艦隊越逃越遠。這時候,日本再加一把勁兒的話就能在波斯灣登陸了,在那兒等著和德軍會師。

    然而,命令下來,聯合艦隊回師太平洋,去完成在珍珠港沒能完成的消滅美帝太平洋艦隊的任務。

    中途島一戰後,日本防守都夠吃力的了,哪兒還有餘力去打伊朗。

    因此,德國和日本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力量已經到了極限,而且,天道昭昭,斯大林格勒和中途島這兩場關鍵之戰同盟國都取得了絕對勝利,於是,法西斯的失敗不可避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造成鼻子不斷長黑頭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解決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