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4205621585

    不是,主要是曾國藩在眾多漢人中較為聽話,對滿人有較高忠誠度對自己人在利益上會六親不認敢於下死手,所以慈禧喜歡曾國藩可以交給重任。

  • 2 # 百里悟空Vlog

    有一定道理。清朝末年滿清原來的八旗軍隊,基本上沒有戰鬥力可言,慈禧面對內憂外患之際,不得不重新考慮重視漢人官員,那麼曾國藩當屬漢人官員裡面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用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3 # 橙咖精剪

    李劍農在他的《近100年中國政治史》中有這麼一段話----她(慈禧)還看清了一點:太平天國是名教主義之敵,若不將此消滅,她便快樂不成,難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一般人浸漬在名教主義的精神裡面,願意出死力替她保持那種可以控制一切的名教,所以她就一心一意地依靠他們,將巨大的事權委給他們;有了他們替她抵禦朝廷以外的敵人,朝廷以內可以安然無事,她就可以享樂。關於這一點,她的眼光不惟與肅順相同,並且比肅順還要看的深切。所以對於信用漢人以制服漢人的政策,她便踏著肅順的舊路走去。

    李劍農先生的論斷可謂是一針見血,所謂名教,我所理解的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實就四個字:尊卑有序。而同光中興那批名臣裡,無一不是飽讀了聖賢書的人,儒家思想在他們腦子裡已經是根深蒂固。還有就是明末清初的三賢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學說對後來的這些漢族大臣也頗有影響,早他們一輩的大臣陶澍就是經世思想的力行者,何為經世致用?就是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再明白點說就是學的東西就要對國家和社會有所貢獻,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陶澍的經世思想對同光中興名臣影響極大,特別是曾國藩又是同光名臣裡的首席。

    王夫之

    既然提到肅順,不妨在多說幾句,咸豐帝在世時對這位宗室非常倚重,幾乎是言聽計從,如果沒有肅順,曾國藩不會上任兩江總督,曾幹不了兩江總督也提拔不了更多的有能力的漢臣。沒有肅順,左宗棠很可能會因為樊燮的彈劾而掉了腦袋。

    所以說,慈禧重用曾國藩完全是自己的高明之處,儘管曾國藩在聽聞肅順被殺的時候也是一夕數驚。

  • 4 # 藤樹先生

    被後世輕視的慈禧太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慈禧太后成為敗家娘們的代名詞。

    因為慈禧掌權的半個世紀裡,大清朝基本上沒幹別的,在對外交涉方面,除了割地就是賠款。

    不過,如果仔細看看慈禧太后的生平,我們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尤其是慈禧太后和曾國藩之間的合作與鬥爭這方面,慈禧太后堪稱女強人。其執政水平,比她老公咸豐要強太多。

    慈禧掌權與曾國藩起家

    慈禧太后掌權,可以用臨危受命來形容。

    慈禧太后掌權之前,中國發生了這些大事:

    內部方面,農民起義遍地烽火,太平軍只是其中最強的一支,除了太平軍之外,還存在天地會武裝、捻軍等一系列反清武裝,幾乎遍及漢地十八省。

    甚至太平軍一度打到京師附近。

    而外部方面,清朝剛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跑到了熱河,最終死在熱河。

    如果按照正常的發展來說,國家鬧成這個樣子,清朝距離滅亡,只有一步之遙,很難有人能扭轉這個趨勢。

    但是慈禧太后辦到了。

    因為慈禧太后知道,清政府需要辦洋務,需要鎮壓太平軍,而不論辦洋務還是鎮壓太平軍,都需要人才。

    而就在這個情況下,曾國藩得到了慈禧太后賞識。

    曾國藩的青春時代,是在不得志的情況下度過的。

    當時是咸豐帝在位期間,起初,大清國總體還算天下太平,而曾國藩只不過是清朝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官員,如果生在乾隆、嘉慶時期,相信後世沒誰會記得曾國藩這個人物。

    但是,曾國藩生在了咸豐時代。

    咸豐時代,太平軍起義爆發,而早在咸豐的爺爺嘉慶在位那會兒,大清國的八旗軍、綠營軍,抽大煙很拿手、做買賣也很拿手,吃喝嫖賭都很拿手,就是打仗不拿手。

    因此,嘉慶帝那會兒,清朝打農民軍,就得依靠鄉勇了——因為農民軍遇到八旗軍、綠營軍,是追著打的,而鄉勇是地方官僚、鄉紳自己籌錢僱的,反而有戰鬥力,就這樣,嘉慶帝靠鄉勇壓倒了當時的農民軍。

    對於咸豐來說,找鄉勇打農民軍,算是清朝的一種優良傳統了。

    曾國藩就這樣,把清朝的國難,變成了自己的機遇。

    只不過,咸豐帝對鄉勇存在猜忌心理:因為咸豐帝知道,一旦鄉勇勢力做大,鬧不好會推翻清朝取而代之(後來太平天國的李秀成曾經勸說曾國藩這樣做,被曾國藩拒絕),因此對鄉勇也很忌憚,始終不肯放權給曾國藩這類鄉勇首領。

    而慈禧太后上臺以後,做了一件很大膽的事情:那就是放權給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他們,讓他們放開手腳攻打太平軍——後世所謂的慈禧太后重用曾國藩等人,指的就是這個情況。

    就這樣,曾國藩起家了,並且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慈禧太后重用曾國藩的背後

    對於慈禧太后重用曾國藩,這裡面,有慈禧太后的無奈,以及自信。

    說無奈是因為當時清朝已經天下大亂,重用鄉勇則屬於冒險,很容易趕走狼引來虎,但是,不重用的話,清朝肯定會滅亡。

    慈禧太后沒有選擇,所以說,這裡麵包含慈禧太后的無奈。

    但是無奈之餘,還有慈禧太后的自信:她相信,她的政治手腕,是可以保證曾國藩不造反的。

    比如在重用曾國藩的同時,慈禧太后還扶植和曾國藩關係不大友善的李鴻章,來壓制曾國藩,並且,慈禧太后還巧妙挑起曾家軍內部的矛盾(比如利用朝廷封賞,激化曾國藩、曾國荃矛盾)。

    這些,都消除了清朝的統治隱患,同時彰顯了慈禧太后的高超政治手段。

  • 5 # 有得觀史

    辛酉政變慈禧奪取了大清最高統治權,不久太平天國運動日盛,席捲了18個省,實際控制23個州府,總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八旗兵養尊處優,祖先驍勇善戰的作風完全喪失,滿清入關的主力綠營兵也失去了戰鬥力。幾十萬八旗兵和綠營兵與太平軍對陣一觸即潰。大清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和安慶重鎮在太平軍面前形同虛設。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大清很快也就變成太平天國的天下了。慈禧作為大清朝最高權力人不能眼看著大清滅亡,總得想辦法解決危機。這時恭親王奕訢向慈禧提出建議,重用曾國藩。

    曾國藩進入大清高層法眼,是因為當時他在老家湖南辦了一支鄉勇,這支小隊伍對付太平軍很有一套,成了太平軍的剋星,從而遠近聞名。

    鄉勇是地方士紳為了保衛家鄉組織的地方武裝,按理說私拉部隊是違法的,但是清政府沒有能力保護他們,也只好預設它的存在。太平軍所到之處基本都有鄉勇,他們各自為政保衛著自己的地盤,力量分散,對於自保有點作用,但不足以謀大事,想靠他們消滅農民軍不行。但是聰明的奕訢從中看出了希望,把鄉勇集合起來做大就可以消滅太平軍,於是他請示慈禧讓曾國藩辦團練。慈禧權衡利弊,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同意。

    組建部隊是需要錢的,清廷國庫空虛拿不出來,讓曾國藩自己籌錢,曾國藩又不會生錢,錢得從地方出,地方不歸曾國藩管,錢籌不來,曾國藩請示慈禧,慈禧特事特辦打破了清朝的權力制衡機制,把所有權力打包給了曾國藩,使他成了地方軍閥。慈禧的決定會帶來嚴重後果,曾國藩做大會威脅大清的皇權。慈禧對後果是清楚的,但她還必須那麼做,做了可能會受到威脅,不做大清很快就會完蛋。

    後來的事實證明慈禧的決定是正確的,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又解散了湘軍。

  • 6 # 愛歷史君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

    1861年,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同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掌控了清廷大權。

    (咸豐皇帝像)

    (慈禧太后像)

    此時,清廷仍然是內憂外患。內部,太平軍仍然在堅持抵抗,曠日持久的戰爭何年結束,沒人知道;外部,西方人步步緊逼,對大清的領土和資源虎視眈眈。

    清朝廷此時必須要先安定內部,然後壯大自己的實力,驅趕洋人。因此,儘快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是清王朝迫在眉睫的任務。

    (曾國藩像)

    那麼,慈禧重用曾國藩是出於無奈嗎?筆者認為,是的。理由如下:

    1、滿清入關之前,已經確定了基本方針:滿漢分治,滿人掌控重要職位。

    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漢人沒有得到軍事方面的重用。歷次作戰,清軍統帥大多由滿族和蒙古族擔任。對於漢族官員掌控軍權,滿清統治者一直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

    滿清入主中原後,地方上設總督和巡撫,分別管理軍事和民事。但是滿清皇帝對地方始終不放心,增設“將軍”一職位。這個“將軍”駐守各個軍事要地,只由滿族人擔任,負責監督地方上的一舉一動。

    由此可見,滿漢一家親,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到清朝滅亡,滿清統治者都沒有放鬆對漢人的監控。

    2、曾國藩早已得到了清廷的重用

    咸豐皇帝死之前,曾國藩的湘軍已經成為剿滅太平軍的“中流砥柱”了。

    1860年,4月,清廷命曾國藩馬上趕赴江蘇,並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藩督辦。

    1859年,曾國藩的湘軍圍攻安慶。安慶是太平天國心臟天京(南京)的最後一道屏障,此戰關係到整個戰局。安慶之戰直到1861年9月份才宣告結束,咸豐皇帝並沒有得到看到此戰的捷報就提前去世了。

    一開始,清朝廷希望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負所望,一舉蕩平太平軍。結果清廷的正規軍除了費錢費糧(還有不少部隊騷擾百姓),遇見太平軍幾乎一觸即潰。清廷不得不扶持地方團練了——曾國藩等人的“春天”來了。

    3、曾國藩的湘軍的作用無可替代

    這是最為現實的一點。

    早在太平天國運動初起時,滿清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都腐朽不堪,一觸即潰。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如果不計損失全力北伐,很可能提前結束清王朝的統治。結果是:洪秀全並沒全力北伐,從而使清廷得到喘息之機。

    清廷雖然暫時保住了性命,但是如何剿滅太平軍?任其做大做強,清王朝仍然逃不了覆滅的命運。到了1860年,除了曾國藩的湘軍,就只有僧格林沁和馮子材的軍隊拿的出手了。

    僧格林沁是滿清皇帝信得過的蒙古貴族,對清王朝忠心耿耿。太平軍的北伐部隊就是被僧格林沁擊敗的。雖然是以多打少,比起其他垃圾的清政府軍,僧格林沁已經如同戰神一般的存在了。

    (僧格林沁像)

    馮子材,曾經跟隨向榮、何春、張國樑等鎮壓太平軍。清政府寄予厚望的江南大營,馮子材就是其中一員。馮本人是一員勇將,可惜清軍八旗兵和綠營兵十分垃圾。打到最後,向榮、何春、張國樑都掛了。馮子材成了“孤家寡人”,雖然還在堅持戰鬥,但是面對士氣日盛的湘軍,馮子材可沒什麼分量。事實上,馮子材成了曾國藩的附庸軍隊。

    (馮子材像,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他的戰功一般。真正讓他名震一時的是二十年後的中法戰爭)

    沒有了湘軍,僧格林沁和馮子材能扛得住太平軍嗎?答案顯而易見。他們扛不住的。曾國藩的湘軍鎮壓太平天國的作用,到了後期是無可替代的。

    因此,慈禧重用曾國藩集團,是形勢所然,是被迫的。慈禧太后掌權之前,曾國藩的湘軍已經是無可替代,已經是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的絕對力量。除非慈禧太后想眼看大清帝國進入墳墓,不然她是絕對不敢不用曾國藩的。太過天國運動之後,慈禧太后開始有意識地削弱湘軍的勢力了。
  • 7 # 蓑衣閒客

    首先一點,曾國藩並不是在慈禧當政後被重用的,咸豐時期,在肅順的舉薦下,曾國藩已經得到咸豐帝的重用。重用之處,咸豐帝有其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湘軍出力、八旗居功”,讓湘軍主攻太平軍,而八旗軍則分守江南、江北大營進行威懾,可惜,太平軍後期出現的李秀成等人多次攻破江南、江北大營,把咸豐帝的這個計劃給破壞了。不誇張點說,當時全國的軍隊就兩支,一支太平軍,一支湘軍,他重用湘軍也完全是出於無奈

    咸豐帝死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忻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消滅了肅順等人,慈禧開始正式垂簾聽政。她在軍事上,也別無選擇,只有依靠湘軍來對付太平軍,只不過,相比咸豐皇帝,慈禧的政治手腕更強硬,他對曾國藩和湘軍的猜忌也更深,但是,為了平息太平軍運動,她表面上還不得不繼續籠絡曾國藩。

    在湘軍拿下太平軍首都天京後,湘軍的實力達到了頂峰,慈禧的猜疑也達到了頂峰,軍事上,甚至讓僧格林沁、馮子材等人完成了應對湘軍“兵變”的部署。

    曾國藩深謀遠略,對於“功高蓋主”的後果焉能不知?於是,在拿下天京後,他就迅速奏請解散湘軍,而且因為王闓運出了本書,裡面記載了曾國藩弟弟曾國荃攻陷天京後的種種暴行,為了曾國荃的安全,曾國藩替曾國荃遞了辭呈,;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多次婉言拒絕了朝廷的封賞,因為當時,除了皇位,曾國藩幾乎得到了一個臣子能得到的所有恩賞。他希望用行動來打消慈禧和同治的猜疑

    曾國藩有沒有“起兵”的心思?肯定是有的,胡林翼、曾國荃等人都曾勸過曾國藩,可是,一方面由於傳統士大夫們“忠君愛國”的思想影響;另一方面,除了僧格林沁和馮子材等人,京畿附近軍隊的戰力也不容小視。對付僧格林沁、馮子材,曾國藩可能有把握,可對付京畿駐軍,曾國藩還真沒有把握,所以,他不敢拿湘軍和自己的一世英名做賭注去做“大逆不道”的事

  • 8 # 坐古談今

    慈禧重用曾國藩當然是出於無奈,在當時全國都處於戰亂情況下,清廷已經“武人可派”。

    (1)曾國藩是為了對付太平天國,但是同時期北方、西北、西南都處在戰亂中,清廷需要面對多方面的威脅

    在天平天國1851到1864年的13年反清戰爭中,西北地區的陝甘(包括今天的陝西、寧夏、青海、甘肅、內蒙西部)和新疆地區出現了民亂和外國武裝直接侵佔佔領問題;北方的捻軍起義;西南地雲貴川也發生苗回漢各民族大起義。稍微安定的東北等地區也有各種土匪、宗教勢力在威脅著清朝地統治。

    清朝的“報名軍隊”八旗軍早已經不堪大用,滿八旗早在“三藩之亂”時其戰鬥力就已經下滑;“漢八旗”到了“白蓮教大起義”也已經不堪重用,要不是當時全國各地興起籌建地方武裝——鄉勇抵抗,嘉慶時期也許就到頭了。

    請注意,嘉慶度過危機之後,就把全國各地的鄉勇武裝解散了。

    同理,太平天國運動被消滅後,因為軍費問題(清廷其實不缺錢,主要是貪腐和內部享樂花費太多),清廷一貫的“扶滿抑漢”政策使得慈禧並沒有對湘楚淮為代表的地方武裝全部、徹底的進行解散。

    總體上,太平天國、西南民族起義都主要依靠曾國藩等地方武裝。北方的捻軍和西北方向,清廷準備依靠“八旗”和對清廷更“忠心”的北方地主武裝去平滅。

    但隨著,僧格林沁被捻軍殺,勝保在權力鬥爭中被殺死,清廷無人可派的情況下,只好再次啟用曾國藩平滅捻軍和西北問題。

    (2)雖然曾國藩只能控制湘軍系統的一部分,但是因其歷史地位,整個“大湘軍”系統仍是會給他的面子兒的,因此,為了維繫自身統治,慈禧也不得不去重用他,當然,重用不等於不去“制衡”和“敲打”。如果沒有這些,不就是等於把天下交給他了嗎

    “大湘軍系統”包括湘楚淮,左宗棠雖然表面上因為“互參”問題交惡。但是並不代表二人個人關係徹底決裂。

    同樣,左宗棠和曾國藩的親弟弟們、徒弟學生們的關係並不差,前者如曾國荃,後者如彭玉麟等。因此,在“大湘軍”體系內曾國藩仍然是“共主”。

    除了湘楚淮外,和左宗棠關係比較近的“老湘營”、胡林翼的湖北湘軍、湖南巡撫掌控的湘軍等也是如此。劉長佑、劉坤一等人掌握的“湘軍系統”更是與曾國藩屬於明顯的“面子兒與利益”關係,有曾國藩作為“老大”幫助他們爭取更多的利益,其實更好。

    因此,在“大湘軍系統”地支援下,曾國藩無論何時都只能是被慈禧重用的主體。

  • 9 # 大音希聲小閣樓

    看似無奈,實屬有意!八旗子弟腐化墮落,綠營兵不堪一擊,滿族王公蠅營狗苟,時值清朝末年內憂外困之際,慈禧不拘泥於滿漢界限,識人善任,大刀闊斧啟用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大臣,開創洋務運動,平定內亂,給風雨飄搖的清朝政府帶來了最後的輝煌。單就曾國藩而言,他一生效忠朝廷和慈禧太后,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如果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拓荒者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昔年,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手握重兵,雄踞東南半壁江山,面對部下和友人“問鼎中原、黃袍加身”的勸諫,他非但不聽,反而主動裁撤湘軍,自己全身而退,以表忠心。

  • 10 # 黑水布衣

    慈禧重用曾國藩其實是咸豐時期用人方略的一種延續。

    曾國藩是道光十八年的同進士,是穆彰阿的得意門生。他少年時期科舉不順,但自從考上進士後,一路飛黃騰達。在咸豐元年已經是二品的侍郎了(副部級)。

    不過在咸豐初期,一次給咸豐提意見的奏摺上,犯了龍顏,從此開始不順。後來回家奔喪,恰巧當時太平天國橫掃了整個南中國。在肅順的力薦下,曾國藩開始創辦團練。由於咸豐一直比較記恨當時曾國藩的那個奏摺,直到咸豐十年,才給與了兩江總督這個督撫大權。要知道,咸豐在第二年就死了,所以說咸豐時期,曾國藩沒少受皇帝的氣。

    不過在同治時期,情況好了不少。“辛酉政變”後,由於曾國藩是收肅順提拔的,很多人替其捏把汗。但由於曾國藩比較坦蕩,沒有結黨。這讓慈禧也十分欣賞,並給與了很大的支援,當然必要的敲打還是要有的。整體來說,慈禧是比較信任他的。

    至於是不是無奈,當然,是有點的。這也是時勢造成的:

    一、八旗、綠營戰力低下

    八旗兵在入關後就不行了,康熙時期平定三藩,基本就以綠營兵為主力了。到了道鹹時期綠營兵基本就抱著大煙槍活著了,戰鬥力比較低下。咸豐時創立的江南、江北大營,也屢次被大平軍攻破。由此地方團練應運而生,這些地方上的漢族官僚,以宗族為紐帶,成立了湘軍、楚軍、淮軍,成為了平定太平軍以及清末重要的武裝力量。

    二、滿族官僚不堪重用

    經過近200年的太平盛世,清朝官員尤其是滿族官員腐化墮落十分普遍。貪官汙吏橫行,民變不斷,這也是太平天國起勢的重要原因。曾經的“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就看清了這一點,不斷提拔漢族官僚,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而隨著曾國藩的起勢,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以及後來的張之洞、袁世凱都享受了其帶來的果實。

    三、對漢族官僚的制約也不少

    看看曾國藩和李鴻章最後的境遇吧,他們雖然受到重用,但仍然擺脫不了滿蒙貴族的掣肘。曾國藩的天津教案和與捻軍作戰,李鴻展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都成了他們人生中的汙點,左宗棠和張之洞並沒有進入到中央,就連不可一世的袁世凱,在載灃上臺後,都以所謂“足疾”開缺回籍。朝廷雖然重用他們,但始終未把他們看作自己人。

    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死於兩江總督任上,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文官最高的諡號),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40年後,曾國藩畢生效忠的清帝國退出了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啟一扇回憶的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