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千百樣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孩子天性好動,內向外向我覺得都是後天造成的,如果說長大了行走社會外向的性格肯定比內向性格的要好很多!

    所以孩子時期,我們做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掌握方向,只要方向不跑偏,其實愛動是比較好的,好動運動量大,吃飯多,身體就很健康!

    總之,孩子時期不要管的太嚴,那樣到成年了也會缺少自主的能力!

  • 2 # 育兒全集

    愛鬧是有原因的,熊孩子嘛,那麼我們怎麼樣處理呢?

    1,平時就要約束孩子,不能慣,我們有些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這樣只會讓孩子更熊孩子呢,因此孩子犯錯誤要及時糾正奧,有必要時進行懲罰。

    2,多和孩子說話溝通,正確引導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給孩子多講,多一點耐心,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3,有時候不要理孩子,有時候啊,我們的孩子會無理取鬧,這個時候你不要理他們,孩子鬧完後你再逗他們說,怎麼不鬧啦,繼續嘛,繼續呀!要不要聽話,下次還這樣不。。。。。這樣正確的引導後一次就教乖孩子的,以後他們就知道無理取鬧沒有用。

  • 3 # 田大胖的幸福生活

    一1歲多快到2歲的寶寶,是性格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是立規矩的時候,比如做什麼都要告訴他規則,如果他不聽,你也不要心軟。這個時候一定要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別讓他覺得你好說話,該放鬆的可以放鬆管,但是一定也要注意底線。這個時候是您豎立威嚴的時候,比如平時他好好吃飯,你得誇獎他,做一件他做不到的小事時,你得去鼓勵他,協助他。但是他要是做錯了事,你必須嚴格批評她。甚至偶爾可以小小的打一下。孩子在這時候,不懂規矩很正常,你得慢慢去耐心教育。這個時候規矩是我們去教,好的生活習慣是我們去培養。小孩子天性調皮,需要約束,不然我們成為他的父母有什麼作用,我們就是幫助他們懂得道理,明白規矩的人。所以放心大膽的去管教,改變內向的孩子,是要帶他們多出去玩,多和別人交朋友,不要害怕他們因為你的管教而內向,不會的。

  • 4 # 曲悠說育兒

    在孩子的教育上,每個家長都是戰戰兢兢的,管得太嚴怕內向,放得太鬆怕成熊孩子,怎麼把握這個度成了最大的難題。

    我覺得,一嚴一鬆、張弛有度是最好的。那麼什麼時候該嚴什麼時候該松呢?

    1.遇到原則性問題一定要嚴管。比如孩子做危險的事情、有損他人的事情,一定要嚴格禁止他這樣做,無論他怎麼鬧都不能鬆口。

    2.無傷大雅的事情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如孩子在人不多的滑滑梯獨佔一個滑梯,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就沒必要一定要求他遵守無謂的規矩,不然就容易太嚴了。

    3.父母雙方最好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樣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有人安撫他會好受一點。

    4.孩子做錯了指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的告訴他錯在哪裡,不要光是生氣打罵,不知道錯在哪裡下次他還會錯。

    孩子有一個界限在那裡,以後就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做事有度、做人有責,樹幹就直了。

  • 5 # 兒科楊大夫

    1、作為家長不可以太遷就;有人會問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什麼事都遷就孩子,比如吃飯的時候你遷就他或者睡覺的時候遷就他,那麼他將會越來越叛逆,總和你說不字,然後你再講道理,一般小孩是不會聽進去的。所以不能過度遷就,該強硬的一面一定要有,讓小孩明白什麼時候可以撒嬌,什麼場合不允許這樣。

    2、作為家長,應適當的出一些選擇題給孩子;有人會問該出些什麼樣的選擇題呢?比如要吃飯了,家長們應該先自己想出兩個合適的選擇,然後再問孩子,比如今天你說我們是吃飯呢?還是吃麵呢?又或者我們是現在去吃飯?還是過幾分鐘(自己看情況定時間)吃呢?(而且你說只能在這兩個選),一般小孩都會在你給的選項選,選了後就很好辦了,你懂的。

    3、家長不應該總是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為啥呢?如果你總是那麼粗暴的對待他,會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會給孩子產生陰影,害怕。二是孩子會學你,一樣的口氣回你的話;如此迴圈下去肯定不行。比如:你說不許躺著看電視。應該改為寶寶最乖,坐著看電視才對啊。

    4、家長們在對孩子說話時應該在話語中體現出一種含義:給孩子們一些準備和反映的時間;也許有些人看不懂這個意思,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今天你們可能要帶著孩子出去,所以我們應該儘早提醒孩子,比如:寶寶,還有5分鐘我們就要出門了。而不是直接說走。

    5、教育孩子不能是一個人的事;在生活中不能只是爺爺,奶奶或者媽媽這樣單個帶著孩子,即使我們再忙,也要抽空出來陪一陪孩子。為什麼呢?如果是一個人,一手將孩子帶大,孩子肯定早就摸清楚了你的底細和脾氣,輕而易舉的可以和你的“對抗”中取勝。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多陪陪孩子,多多和孩子交流,絕對不能因為賺錢的壓力而忽視,而不能陪伴。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愛,這樣孩子才能真真的健康快樂的成長。

  • 6 # 夢田的稻草人

    有一種說法是講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神蹟出生的,每個兒童都是天才。兒童天生有著真善美的精神核心,這決定著兒童天然有向著對自己好的一面去發展。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有的天賦,有的能力被大人扼殺和破壞掉了。 所以我們看到孩子長著長著就出現了好多的問題。

    我們提倡給兒童無條件的愛和充分的自由。尤其是在早年當一個孩子探索學習發展內在的所需的時候。

    給您三條原則:

    1.傷害自己的事情不能做

    2.妨礙他人的事情不能做

    3.破壞公共環境的事情不能做

    除此之外,用愛去包容孩子,給孩子探索發展的自由吧!

    當我們信任孩子,孩子會給到我們比期望的還多!

  • 7 # 芯媽心語

    2歲的寶,精力充沛、無法無天,長就一雙小魔手——碰啥啥碎。

    不管嗎?那麼小的孩子。

    管嗎?那麼小的孩子。

    立規矩,要趁早。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還小呢,長大了就知道了。

    如果家長一直都不告訴孩子世界上是有著“規矩”這麼回事,那麼孩子一直都會以為他想怎樣就可以怎樣。

    不要讓社會告訴孩子,“規矩”是什麼。

    立規矩,要趁早。

    2歲正當時。

    我家寶3歲多的時候就知道要挾大人來滿足的她的需求。有一次帶她去超市,當時已經買了不少吃的玩的了,她根本看也不看買的那些東東,她只看到那些還沒有到手的東西。

    在她又抱來一包薯片的時候,我告訴她,這是最後一包了。小傢伙看看我,笑著跑開了,不一會兒,又拿著一袋花花綠綠的糖果來了。

    我對孩子說:寶兒,這個放回去吧。

    孩子不幹,我抱起來她,把這個糖果袋子放了回去。

    小魔頭大哭。我帶著她回家,一路上非常難堪,那麼小的孩子,一袋糖果有幾個錢?

    不關糖果也不關錢。對於一個見啥要啥的孩子,是時候定點規矩了。

    哭是孩子最大的武器,但是一旦大人不要被哭聲困擾,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孩子哭累了。美美的睡了一覺。但是她記得這個挫折。

    我抱著她,做了一個約定,以後去超市要先想好要買什麼,每次只准買三件。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孩子記住了。

    做正確的事情有鼓勵、做錯誤的事情有懲戒,家長必須給孩子教會“規則”。

    孩子的世界裡面沒有對錯的概念。

    如果孩子做錯了,家長不糾正他,反而覺得這個孩子這麼做非常調皮非常好玩或者認為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呢?

    那麼,孩子就會當然的認為,這麼做是被接受的,是大人認為“正確”的事情。

    給孩子適度的活動範圍,自由的玩;孩子的精力需要大量的運動去消耗;

    當他打破了花瓶、推倒了玩伴、沒完沒了的看動畫片的時候,家長不要放任;

    雖然現在教育不提倡嚴厲的斥責,但是適時的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讓大人生氣、不快,並且讓他馬上接受一個三分鐘的懲罰——停止自由的行動,坐在一個小凳子上——一個人。

    孩子是一種非常聰明非常願意儘快適應環境並且願意博取家長開心的小精靈,他會很快的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家長要做的,就是立好規矩之後,堅持下去,一定不能朝令夕改,隨心情變化。否則後果一定是回到混亂之中——孩子會認為這個規矩全憑大人的高興來定的。

    方法適度,態度溫和,跟孩子說”不“。

    孩子是弱小的。孩子是需要保護的。

    在孩子還不具備認知能力的時候,家長有責任告訴孩子怎麼做是不允許的。

    愛孩子,就要給他立規矩;而不是隨著孩子的性情想幹嘛幹嘛。

    一旦孩子認定他的所有願望都可以達成,要什麼大人就會給什麼,做什麼大人都不去反對,那麼,這個孩子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沒有規則的意識。

    學會跟孩子的錯誤說不。

    不要說孩子還小。孩子第一次接受規則的時候,就會預設這個規則是被接受的。

    他會很順暢的接納這個規則。

    父母都有體驗,一個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很多的壞習慣已經不能糾正過來了。

    ——————————————————————————————————

  • 8 # 一諾媽聊育兒

    快2歲的寶寶,解放了雙腿和雙手,開始探索這個世界。這個時候,是大人最費心的時候,時時刻刻跟著,生怕一不留神,孩子摔著碰到,孩子拿什麼危險的東西。讓大人最頭疼的是,寶寶常常拿起東西又扔掉,常常是打碎了玻璃杯、花瓶。

    別說快2歲的寶寶,即使3、4歲的孩子,你和他講道理,一樣聽不進去。想要如何管孩子,首先得了解孩子。

    2歲左右的寶寶正處於什麼敏感期呢?

    1、空間敏感期。表現為拿起東西又扔掉;把抽屜裡的東西拿出來,再把不是抽屜裡的東西塞進去;攀爬樓梯;喜歡爬高的地方如桌子凳子窗臺;喜歡從高的地方往下跳。

    2、自我意識敏感期。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喜歡說“不”;對於別人的侵犯出現咬人、打人表現。

    同時還有其他敏感期,如模仿敏感期、完美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因為這幾個敏感期不涉及寶寶玩鬧,所以不在此說明了。

    父母只有瞭解了孩子成長階段發展的特徵,才能理解孩子,進一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1、媽媽在廚房忙碌,2歲半的女兒也在廚房裡和媽媽一起“忙碌”:只見她不斷的拿起鍋蓋蓋在鋼鍋上、鐵鍋上、小奶鍋上,拿起炒鏟在鍋裡學著媽媽的樣子在空鍋裡翻炒。

    媽媽認為孩子在廚房裡玩的不亦樂乎,其實也在學習和認知,用她自己的方式認識廚房裡的一切工具。而奶奶卻認為:廚房是做飯的地方,不是玩的地方。應該教會孩子懂規矩,不能在廚房裡玩。

    在明白孩子敏感期後,家長能清楚的知道:孩子在廚房裡的一切“忙碌”,其實是在模仿媽媽做飯,而蓋鍋蓋的動作則是空間感的體驗。

    因此,對於孩子的探索,家長只需在身後做好保護孩子的準備,而不是限制和制止。

    2、孩子在自我敏感期時,家長切忌要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更不要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

    當寶寶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抱在懷裡,口裡喊著:“我的”。家長在理解孩子的舉動的同時,讓孩子明白界限:這是別人的玩具。

    “寶寶,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但是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看別的小朋友因為你搶了他的玩具傷心的哭了。”

    如果寶寶這時候仍舊拒絕拿出來,媽媽在重複上述話的時候,堅定的把玩具還給其他孩子。

    當孩子因為事情不如願,出現打人或者打媽媽舉動時,媽媽在安慰寶寶的同時,可以雙手握住寶寶的手,禁止寶寶打人的動作。

    “寶寶,媽媽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的玩具你可以不讓別的小朋友拿,別的小朋友玩具你也一樣要經過小朋友同意的。”

    “寶寶,你把媽媽打疼了。你可以哭,但是不能打媽媽。你把媽媽打疼了媽媽會很傷心的。”

    結束語:孩子的精力旺盛,是成年人不可比擬的。而孩子正是因為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才能投入極大的熱情發展自我。

    在孩子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家長應該給與寬容和理解,在大的規則範圍內: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公共財物、不損害小動物和花木,讓孩子盡情的發展自我、創造自我吧!

  • 9 # 愛嘮叨的馬小媽

    2歲的孩子的理解能力還弱,可以透過講故事的方法,讓孩子懂一些道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阻止孩子不要做這不要做那,反而沒什麼效果。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根本不懂我們講的道理,其實多說多表現,他們還是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到該怎麼做一個好孩子。

    例如你可以透過繪本的故事中呈現熊孩子的一些不好習慣,在看繪本時,家長可以透過行為來表現出來,來告訴他們這些行為是不對的,這樣也好比我們單純的對孩子說你不要這麼做好些。

    有時候我們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為什麼他有時候會做出熊孩子的行為,是因為我們的榜樣沒做好,還是最近給他看了一些暴力的動畫片,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我們都要從他角度來看問題,才能更好地把他引到到正確的教育方式上。

    在這邊,馬小媽我最後要提到的是,一定要堅持我們的原則,不能因為孩子無理取鬧,我們說了他,他哭鬧了,我們就軟下心。

    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孩子做錯了就是錯了,用小小舉動小小懲罰下,而不是因為心軟,就直接把孩子的錯誤就放任不管。這樣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 10 # 卓紅家庭教育

    在育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度",而這個"度"又是最難把握的,正如你問題中提到的那樣,太嚴了,怕孩子內向,不管吧,又擔心變成熊孩子。這個"度",怎麼來把握呢?如果瞭解了這個階段孩子的主要特點和心理發展任務,就可以即主動又靈活了。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完全獨立行走,到處跑和跳了,他們在身體上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非常強烈,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而且精力旺盛,動作迅速,稍不留神,就跳到床上沙發上,把桌子上的杯子拿了下來,鑽進衣櫃裡去了……

    兩歲正處於0-3歲這個階段。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老師在《完整的成長》一書中說:

    "0-3歲的主題是喚醒身體的每個部位,副主題是孩子用身體發現、創造出內在的情緒、感覺和些微的心理和認知,這些被交融在兒童的身體活動裡。"這個階段的兒童,透過身體活動,瞭解自己,熟悉環境,建立和環境的關係。比如,鑽進衣櫃,來感受空間的大小;從高處往下跳,感受"高"和"低";用筷子敲打餐具,為發出的聲音而驚訝……兒童的這些活動,不僅是在發現和探索,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重要形式,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重要步驟。限制兒童的身體活動,無異於對兒童生命成長的限制。在保證安全以及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應最大限度地給予孩子身體活動的自由。即使有超出以上界限的行為,也只是孩子的探索行為,不要批評責罵,更不能用道德評判,只需及時制止,並用簡單的語言和指令告知孩子恰當的行為即可。比如:

    孩子從過高的地方往下跳時,不必給孩子講任何道理,及時制止,並把孩子帶到低一點的臺階處讓孩子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1月26日,開拓者23分大勝公牛,安東尼25+8表現搶眼,你怎麼評價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