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影子
-
2 # 深挖歷史真相
其實打了40年蒙古軍隊絲毫不能撼動南宋,但是1279年南宋卻突然滅亡。其主要原因是一個人的叛變。
劉整!!!標準的漢人,出生於金國河南,金滅亡後,投於南宋做將軍。劉整十分勇猛,有“賽存孝”之稱。(超過猛將李存孝)。劉整曾經帶20人打下了當時的重鎮信陽。還俘虜了信陽的守將。這在當時絲毫不遜色於當年項羽200人拿下城池的功勞!
後來蒙古不斷攻打四川,四川吃緊,於是劉整被派到四川,屢立奇功,是當時南宋最勇猛的將軍。劉整雖然勇猛但是當時南宋昏暗的統治下卻得不到重用。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北方逃來的,畢竟做過一次賣國賊,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劉整能力太強,被大多數將領嫉妒。
有一次劉整去支援嘉定守將俞興很瞧不起劉整,不僅不按照慣例迎接犒勞,還對他頗有微詞,因此,劉整一怒之下打了俞興的手下。從此俞興便走上打級報復的道路,一方面劉整立功他瞞報,而且還處罰,甚至到最後直接剋扣糧草,讓劉整沒辦法生存。這個時候劉整便感覺再這樣下去,可能性命都不保便率領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投降元朝。劉整的叛變是南宋滅亡的最主要原因,劉整深知南宋的弱點,和蒙古大軍的失誤,便向忽必烈提出了兩個建議,直接滅亡了南宋。
一,西南包抄南宋,先打襄陽再去臨安。(原本一直打釣魚臺)
二,南宋最厲害的是水軍而且主要要塞都是圍繞長江。因此沒有水軍依靠鐵騎很難戰勝,他建議忽必烈訓練水軍,並且親自擔任水軍訓練工作。忽必烈聽了他的建議很快便滅了南宋。
-
3 # 江西鄒老闆
所以蒙古打宋45年,這期間我們的宋朝在幹嘛呢?當然是抵抗了,在45年裡面,一次又一次的抵抗,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沒有想出來剋制的方法?45年了,可以培養出來三代的青年兵了吧。我的理解是,在戰術上面就已經的找出來,所以才可以堅持45年,戰略上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那會沒有谷歌地圖,也沒有電話,那什麼方法去團結歐洲和中東的那些”敵軍啊“。能抵抗了45年已經是蒙古帝國狂漲中最爭氣的,要知道但是的蒙古是北方草原民族發展的最高峰,可以說對於南宋上升期的蒙元可以說精英。南宋一朝軍事人才,獅子還有天才可是不少,但是在那45年和蒙元比起來不值一提。
還有人說是馬的問題,殊不知在冷兵器期間,人丁成分衡量一個國度國力的異常首要的目標,宋朝公允易近相對充裕,人丁根基在五切切以上,多麼,遵循100小我供養兩個兵士算,大年夜大年夜宋朝起碼能供養100萬精兵,這100萬精兵留40萬防衛,拿60萬精兵攻西夏,那河套平原不萬無一掉嗎! 所以,我覺得大年夜大年夜宋拿到手的牌其實不差,打的這麼爛,我只能說是姓趙的太無能!
1235年到1279年,蒙古滅宋。用時44年。經過三代大年夜大年夜汗。還搭上了一個大年夜大年夜汗的生命。這44年中,蒙先人滅國稀有,不管多麼殘暴的文明,多麼充裕的國度,多麼善戰的平易近族。只需蒙古貴族想要,他們就會一切倒在蒙先人的鐵蹄之下。最後,蒙先人調集半個世界的人力物力財力,才將這片華夏的地盤征服。
-
4 # 追劇阿三
蒙古自身的原因
1.蒙軍西征。在成吉思汗去世後,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經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由此,對於蒙古汗國來說,將部分主力用在西征上,無疑緩解了南宋的防禦壓力。
2.王位之爭。在蒙古大軍進攻南宋的過程中,蒙哥的去世導致蒙古內部出現了激烈的權力爭鬥。得知蒙哥死訊後,忽必烈匆匆撤軍,回去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去了。
南宋自身的原因
1.軍隊其實並不弱。南宋軍隊實力還可以,長年同周邊的國家作戰,積累了豐富的防禦戰的經驗,更有一批知名的武將。只不過相對於當時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確實不行。2.漢族的強大,民族的愛國精神。當時南宋朝政雖然萎靡腐敗,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員平時文恬武嬉,但崇尚寬仁和文治的國策也在廣大士民中間播下了忠君愛國重視名節的種子。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一旦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士往往自覺為國效命。 雖無法力挽狂瀾,但頑強之意也讓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5 # 碼字的蝸牛
我是史之為用,我來回答!
能否摒棄掉儒家正統思想來,比較中肯些回答,行麼?
所謂的蒙古滅南宋並非用了四十年,而是蒙古第一次攻打南宋,到南宋滅亡,歷經了40年。其中發生戰爭的年份,若是以1276年南宋朝廷投降的話,則是21年,若是以崖山之戰為界限的話,發生戰爭的年份為24年。其餘時間裡,是沒有發生戰爭的。
而且好像元世祖忽必烈早期並沒有想滅亡南宋,只是想讓南宋以藩屬國的形式存在。
先捋一捋蒙古攻宋的背景公元1234年正月,金國最後的城池蔡州城被宋蒙聯軍攻破,金國以一種慘烈的形式滅亡。蒙宋聯盟開始“分贓”,南宋收復了壽、泗、宿、毫四州及漣水一軍,加上消滅李全所得之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兩淮全境收復。京西又得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
按理說南宋不虧,同時蒙古軍也北撤。
但是,正如前面說的,一定要摒棄掉儒家正統思想,要不,會被南宋的風騷走位氣得半死。
公元1127年,靖康恥前夕,北宋大名府留守杜充掘了黃河,致使黃河自泗水入淮,整個淮河一帶成為一片汪洋,當場死於洪水的百姓就有數十萬之多,而因洪災加上瘟疫以及戰事,數千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這次事件也導致了整個淮河一帶的百姓不再信任趙宋朝廷。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後來岳飛反攻時,途徑淮河一帶時,竟然受到地方武裝的攻擊(上世紀70年代曾有過岳飛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儈子手漫畫書,就是講這件事).。
而金國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在修繕黃河,且南宋並不信任金國漢人,其在連蒙滅金時期的所作所為,使得金國漢人寧願投降蒙古也不願意投降南宋。
因此真弄不明白,為什麼南宋獲得土地之後,並沒有去進行固守、修繕戰備,而是選擇在蒙古軍北退之時,發動了對西京、東京、南京(今河南洛陽、開封、商丘南)這些區域的蒙古冊封漢萬戶侯的戰爭……關鍵是還被漢萬戶侯給擊退了,連分到的“髒”都全部吐出來,還給蒙古全面開戰藉口。
(可能有人會說,蒙古的野心,藉口只是戰爭的需求而已。是的!這個觀點很認同。只是為什麼南宋就不能把失去百年的土地鞏固一下,同時放下身段去籠絡、分化蒙古漢萬世候呢,就算漢世候們不敢反,噁心下蒙古人也好啊)
蒙古第一次攻宋時間是1235年,窩闊臺汗以宋背盟為藉口,兵分兩路攻宋。東路攻宋荊襄、江淮地區;西路攻四川。蒙古在荊襄戰場上連破襄陽、隨州、郢州及荊門軍、棗陽軍、德安府,南宋的整條京湖防線千瘡百孔。西路在四川直接攻破成都。
若不是“機動防禦大師”孟珙力挽狂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南宋早就滅國了。
這波戰役打了7年,直到1341年冬季,窩闊臺突然暴斃,蒙古軍撤退北歸,才暫時告一段落。
而且這一次的戰役,主要是蒙古軍中主要還是以劫掠為主,其軍中主力依舊是以蒙古人的騎兵為主體。
隨後蒙古國內鬥狀態,窩闊臺死後,先是他的皇后馬乃真氏稱制4年,而後還政於窩闊臺的兒子貴由,貴由汗在位3年,這7年裡,蒙宋之間的和平時期,並沒有戰事。
蒙古第二次攻宋1248年貴由汗死在西域,隨後到1251年蒙哥成為第四任蒙古大汗,蒙哥用了一年的時間平定了貴由皇后及窩闊臺長孫失烈門的反叛,鞏固了統治地位。但是此時蒙哥發現他的軍隊裡,少有懂得水上作戰的軍將和缺乏船隻,因此他於1252年命令忽必烈施行大迂迴作戰計劃,即忽必烈統帥十萬大軍,從吐蕃(投降蒙古,因此免受殺戮)的青藏高原無人區迂迴攻擊大理。
因此蒙宋之間其實是有13年的短暫和平時期。其實南宋這段時間裡並沒有閒著,不斷加固了長江防禦體系,而四川則以重慶為重心,以釣魚城為支柱,依託長江以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旁新建的山城為骨幹的縱深梯次防禦,已經構建完成,並實施屯田等固守輔助手段。
宋朝的軍事經常有個JB特點(BUG,情不自禁,不吐不痛快),就是顧頭不顧腚,從北宋開始就已經有了,差不多三百年的歷史裡,竟然還不去修補這一漏洞。北宋時期跟契丹打,經常被契丹抄糧道,後來跟西夏打,又是經常被人家抄糧道,跟金朝打,人家一個迂迴越過防禦體系就亡國了。結果跟蒙古打,前面修得銅頭鐵臂,可後方……跟個鵪鶉一樣,頭是扎進草裡,腚還在外面。
忽必烈率十萬大軍迂迴攻擊大理,聽從了漢臣的建議,不再運用以往劫掠殺戮的行為,十萬大軍最終滅亡了大理國,但也只剩下了兩萬軍隊。由於死傷慘重,因此忽必烈被蒙哥調回了和林,並被申飭,而且因為蒙哥的猜忌,忽必烈在蒙哥攻宋的戰役中有一段時間是被“雪藏”的。
公元1253年(蒙哥汗三年),蒙哥發動了對南宋的第二次戰役,準備消耗掉南宋軍事實力,但效果不是很好,南宋阻擊成功了。到了1258年,蒙哥汗決定建立超過父祖的功業(這其實是蒙古國的傳統,新的大汗必須擴張領土) ,因此親征南宋,這時候忽必烈已經“彌補”了兄弟之間的感情,因此得到領軍任務。
蒙古進行了三路攻擊,東路由忽必烈統帥南攻鄂州;蒙哥親自統帥大軍攻打四川,同時老將兀良合臺率軍自大理經廣西北上策應。
這裡說下兀良合臺的這路,也就是南宋顧頭不顧腚的一種典型表現。兀良合臺率蒙古騎兵三千和爨﹑僰(白人)萬人附從軍入廣西﹐在老蒼關大敗號稱六萬的宋軍,此後廣西境內的土著(苗、羌、僮、瑤等)紛紛出兵出糧出嚮導加入了蒙古軍。
兵自入敵境,轉鬥千里,未嘗敗北。大小十三戰,殺宋兵四十餘萬
在南宋史裡,對於少數民族的記載很少,有也是較為偏見式的言語。可北宋滅亡時,數千萬的流民湧入南宋疆域內,因此土客之間的土地、資源紛爭是不可避免的。可本身兵力就少了,不去籠絡各部各山寨,反而是以一種高壓的軍事攻勢去圍堵各族,致使民族矛盾激化,反而成就了兀良合臺。
因此當兀良合臺攻打靜江府(桂林)時,其前鋒軍就是廣西的少數民族所組成的軍隊。(這也就是為什麼陸秀夫等人退到廣東就沒有選擇退到海南島或廣西的原因之一,因為這裡已經糜爛了)
然後就是眾所周知的蒙哥汗死在釣魚城外的事了(公元1259年)。
根據蒙古律法,大汗死去,在外的諸王都要返回和林舉行忽裡勒臺會議。所以第二次戰役就這也結束了,歷經6年。
第三次蒙古攻宋戰役,也是南宋滅亡之戰忽必烈花了十年的時間,才鞏固自己的統治(事實上只維持漢家北地和漠南的統治,西北諸王依舊謀反不斷)。這次戰役長話短說,要不能寫出一本書來。
其實應該將時間推到蒙哥汗時期,這段時間裡,忽必烈和漢家文化有一段蜜月期(主要是因為他總領漠南事務),因此當忽必烈奪取汗位之後,曾經派遣使團到南宋,是希望南宋以臣的名義投降,保留其藩屬國的獨立性。但使團被南宋獨相賈似道給囚禁起來了。
再到後來,忽必烈去打漠北的弟弟阿里不哥時,又派遣一支使團,結果還是被囚禁。而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漢世候李檀謀反叛亂了,逼得忽必烈不得不兩面作戰,很快李檀就被蒙古冊封的其他漢世候剿滅。但也造成了忽必烈不太信任漢臣,結束了蜜月期。
而此時南宋也發生了政治鬥爭,奸相賈似道將那些敢於說對蒙古作戰的主戰派和反對他的反對派清理出朝局(逼死),其中就有劉整的靠山。也偏偏在這個時候,南宋軍隊中也出現排斥北方人的行為,而作為南宋瀘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撫副使,以及水師將領的劉整,就首當其衝(誰叫他一個北方人做南方人的領導)。因此劉整就這樣被南宋的文武們一起逼到元朝忽必烈的懷抱之中,成為後世罵名最多的漢奸之一。
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發起元滅宋之戰,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由於劉整與呂文煥的矛盾(就是他逼走劉整的),因此忽必烈調走了劉整,派遣伯顏和史天澤替換了劉整。
在此之間又發生了一件事:忽必烈再次派遣使團,勸降南宋,允許保留其獨立性,但必須割讓土地和每年上貢
“宋嘗壓以天威,彼已破膽,或遣信使諭以息兵講好,敕諸軍北歸,則恩威並著”,同時忽必烈認為“‘朕兵巳到,江南宋之君臣必知恐畏,茲若遣使議和,邀索歲幣,想無不從者。’遂敕伯顏按兵,乃命禮部尚書廉希賢、侍郎嚴忠範、計議官宋徳秀、秘書丞柴紫芝等,齎奉國書使宋。”
結果呢?廉希賢被誤殺
至獨松關,戍關者宋浙西安撫司參議官張濡也,以為北兵叩關,率眾掩擊,殺忠範、執希賢。希賢亦病創死。
說真的,這還是忽必烈時代,南宋的君主還能保命,壽終正寢。如若是成吉思汗時代,參考下花剌子模就知道了,敢囚禁、侮辱、殺死蒙古使者的人是怎麼死的。
就這樣了,蒙元滅亡了南宋,只是這次蒙古軍35萬人中,只有不到五萬是蒙古軍或色目軍團,其餘的三十萬皆為漢軍,與其說是蒙元滅宋,不如說是漢家北地協助滅宋。
說真的,從韓侂冑(tuō zhòu)之後(也是辛棄疾這些老主戰派死後),南宋爛透了。若不是漢家文明這個衣冠光環在,教科書早就開罵了。
-
6 # 面朝大海152240409
1235年,蒙古軍第一次攻擊了南宋軍隊,一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時間是44年。
首先,南宋軍隊確實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在1235年,南宋與蒙古發生了一次小規模戰鬥以後,雙方就平靜了近20年。
其次,1235年開始,蒙古主力開始了西征。一直攻陷了整個中亞,俄羅斯,烏克蘭,進軍波蘭,匈牙利,捷克。大軍兵臨維也納城下。後來,在1241年,窩闊臺大汗就死了,蒙古開始陷入內亂,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南下進攻南宋,這樣就一直折騰到了1268年。
1273年,持續幾年的襄樊保衛戰失敗。元軍突破長江防線,一路勢如破竹,席捲整個南宋。到1278年,南宋小朝廷就只能躲到廣東雷州半島了,接下來就是慘烈的崖山海戰,南宋亡,持續40餘年。
-
7 # 有史以來
蒙古南征至南宋滅亡,從1235年到1279年整整45年,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蒙古當時正是最盛時期,南宋實力雖弱於蒙古,但也並非弱小。人民數千萬,物資富饒,軍隊總計也有近百萬之多。而且國家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抵抗意志強烈。
第二,南宋疆域地處南方,多山脈河流湖泊,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而對宋軍防守有利。
第三,蒙古不斷四處出擊,當時還在西進中亞東歐,同時要消化新得自金的北方廣大地區,一開始並未能出全力滅宋。
第四:南宋雖然北伐無力,但一直做著抗擊北面入侵的戰爭準備,軍隊有備,防守已有規劃,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當然,從蒙宋的戰爭實力來說,南宋確實很難扭轉被滅亡的結局。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說是湧現出了諸多佔據江南一隅之地的王朝。諸如歷史上的東晉、南宋、南明等等,都可以作為此前中原王朝的延續。如果,我們在這些王朝中,找尋一個最為頑強的王朝的話。那麼,這個王朝一定非南宋莫屬。因為,同樣是面對來自北方的壓力,南宋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毅力。以至於,在南宋國祚的一百多年時間中,始終都少不了同女真人、蒙古人鏖戰的場景。
南宋的歷史,完全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抗金的歷史,而第二部分則是抗蒙的歷史。當我們回顧第二部分的歷史時,便能發現,南宋軍隊在十三世紀,絕對可以被稱為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這是因為,南宋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獨自面對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達45年的時間。要知道,在當時以猛安謀剋制立國的金朝,面對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也僅維持了20多年的時間。那麼,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為何滅南宋如此吃力,甚至為此花了45年的時間?
首先,我們從地理的因素上看的話,便能發現,蒙古大軍對南宋的征討,之所以久攻不克,同南宋對於北部陣線的常年經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南宋對北部陣線的經營,可以說是到了事無鉅細的地步。尤其是襄樊、兩淮地區,南宋始終都在這兩個地區,駐守有大量的精銳士兵。甚至,南宋本就不多的騎兵,也大都被派往了兩淮地區駐守,作為襄樊地區的依仗。因為,歷史上的襄樊地區,自古便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而這個地區一旦丟失的話,蒙古大軍便可順流直下。
由此可見,南宋對於襄樊、兩淮地區的經營,可以說是歷來很看重的。這也是為何忽必烈滅宋時,襄樊陷落後,南宋迅速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南宋不只是在襄樊、兩淮做好了周密的準備。在窩闊臺伐宋之後,南宋的名將孟珙在蜀地,也構建了嚴密的防禦體系。當時,孟珙根據蒙古大軍擅於野戰,而不擅於攻城的劣勢,在窩闊臺攻宋後的緩衝期,於蜀地打造了著名的山城防禦體系。
山城防禦體系,有著巨大的優勢。一來,孟珙打造的山城,依託於蜀地的水系,透過南宋水軍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這樣就做到一方遭圍攻,多方能派兵支援。二來,憑藉著山城的陡峭,蒙軍不得不陷入持續的圍城戰中,這中間釣魚城就是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
當然,南宋能夠堅持如此久,不僅在於,南宋對北部陣線的細心打磨上,能夠頂住蒙軍的強大攻勢,也在於南宋豐富的防禦戰經驗上。在兩宋數百年的時間中,頂住了此前遼、金、西夏等諸多王朝的攻勢。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南宋也積累了豐富的防禦戰經驗。並且,到了蒙宋戰爭期間,火藥也開始充斥在南宋的軍隊中,這無疑給予了蒙軍以強大的攻城難度。
其次,我們回顧南宋與蒙元的鏖戰過程,便能發現,滅亡南宋足足經歷了蒙元三代君主的時間。而在這45年的時間中,也並非是年年都有戰事的存在。在窩闊臺攻宋、蒙哥汗徵宋後,有著相當長時間的戰略緩衝期。尤其是蒙哥汗殞命釣魚城之後,更是直接導致了當時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間的汗位之戰。這兩次歷史間歇,無疑給予了南宋休養生息的時間。南宋的山城防禦體系,便是窩闊臺攻宋後的空白期,由孟珙精心打造而成的。
歷史就是這樣,南宋能夠堅持45年之久,實際上,運氣的因素並沒有佔據多少。面對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隊,南宋能夠堅持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歸根結底還在於南宋的一系列戰略,以及軍事上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