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神話靚靚

    我來回答。

    自古帝王多女人,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有得還去民間找美其名曰“微服私訪”。自古皇帝對皇后用情至深的或者說偏愛的,就更不多,再我的記憶裡,就兩個,一個是朱元璋對馬皇后的用情至深,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偏愛長孫皇后。這是為什麼呢?我來一一敘述。

    1. 長孫皇后十三歲就嫁給了李世民,當時長孫家也是名門望族,她有文化,而且賢良淑德。李世民在於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時,長孫皇后在後宮,盡心盡力的照顧李淵,還有照顧李淵的那些貴妃,各個都說“二嫂”是個好女人。為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加分,得到了不少的支援。

    她還對李世民的幕僚,十分照顧,讓李世民沒有後顧之憂。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世民登基為帝,她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長孫皇后”了。

    2. 她當上了皇后,並沒有耍起威風,一樣的勤儉持家,當李世民背後的女人,對於國事,她從來不問,有一次李世民想提拔她的哥哥委以重任,卻著到長孫皇后的反對,李世民也覺得奇怪,就問皇后 “這是為什麼呢”?皇后說:怕家族勢力太大威脅到皇位。

    3. 她堅持推薦魏徵,魏徵也得到了重用,魏徵這個人也是個得理不饒人的傢伙,唯獨對長孫皇后,讚不絕口。魏徵說:皇后娘娘的胸懷是男人也不能比的。

    4.皇后臨終前,大赦天下,為大唐也是為她自己積福,並且告知李世民,不可重用長孫家的人,而且死後也不要厚葬。

    結語:如此深明大義的女人,李世民怎麼能不偏愛?各位看官你們的看法呢?

  • 2 # Homier

    政治因素:需要長孫皇后身後的財團和政治文化力量。

    民族因素:李世民自身血統並不是漢人,而長孫皇后也算是“異族”,所以物以類聚嘛。

    文化因素:長孫畢竟是跟李世民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而且自身也是有一定的才能。

    感情因素:如果你每天累的半死不活的,有個知根知底的人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的關心,你不覺得是個好事嗎?

    情商因素:畢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歷史人物,手裡沒點啥本事,能當歷史人物?

  • 3 # 趣向雜談

    幾許山花照夕陽,不栽不植自芬芳。 林梢一點風微起,吹作人間百合香 ——宋· 陳巖《香林峰》 寓意:品性高雅 她外表柔弱,但內心堅韌。

    她素有賢后之名,但她並不盲從,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

    她的丈夫寵愛她,子女愛戴她,臣民敬仰她,她的德行千百年都被視為女子楷模,得到了後世的景仰,無疑她是個非常成功的女子。

    鐵血和柔情,壯麗江山和紅顏知己,盛世明君和千古賢后,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她就是被稱為千古賢后、萬世楷模的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出生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二月六日,小字觀音婢,長安人。她的父親是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高氏是北齊宗親女子。 長孫這一姓氏原本是不存在的。孝文帝改革時,因見長孫一族是宗室之長,於是賜姓長孫。 作為皇族宗室,長孫家族從北魏至隋朝以來人才輩出,史載“門傳鐘鼎,家世山河”。長孫晟本人驍勇善戰,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才能。他屢立戰功,當時的突厥人對長孫晟是聞風喪膽,“聽到他的弓聲,認為是霹靂,見到他騎馬,認為是閃電”。 所以,長孫晟家也被稱為“霹靂堂”。 長孫皇后就出生於這樣一個貴族將門之家。她從小博覽群書,養成了知書達理、性格溫婉、善良正直的品格。 長孫晟特別疼愛這個聰慧美麗的小女兒,他見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人才出眾,便主動向李家提親,李家當即答應了,二人就這樣結成了娃娃親。 在她八歲那年,父親因病撒手人寰,她和母親高氏以及哥哥長孫無忌被父親前任妻子所生的兒子長孫安業狠心地趕出了家門。 小小年紀的她在承受喪父之痛的同時,過早的品嚐到了人性的險惡。幸運的是,她的舅舅高士廉向她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將她們母子三人接到了自己家裡,對她們十分地照顧。 在她十三歲時,遵照父親生前的約定,嫁給了十七歲的李世民。婚後二人夫唱婦隨,相親相愛,頗受長輩欣賞 在他們婚後的三年裡,隋朝統治者因為施行暴政,導致民怨沸騰,群雄紛爭,天下動盪,李氏家族日益發展壯大。 義寧元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李世民統帥三軍攻入長安,滅掉了隋朝,隨後李世民助李淵登上了天子之位。 李淵稱帝后,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秦王,長孫氏為秦王妃。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南征北戰,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完成了唐朝的統一大業。李世民因功被高祖進封為天策上將,地位在其他諸王之上。 其實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提議,當時李淵答應他事成之後便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卻反悔食言,立李建成為太子。 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後,權勢日大,麾下文臣武將多如牛毛。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危及自己的太子之位,便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世民則認為自己是開國功臣,沒有自己就不會有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對這二人很是瞧不上眼。於是三人之間矛盾日益加深,兩派大臣也是互相傾軋。 李建成一直想借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的極力勸說下,痛下決心,先發制人,在玄武門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嫌隙日深的時候,長孫氏也在背後不遺餘力地幫助自己的丈夫。她盡心服侍唐高祖,對後宮的嬪妃也是殷勤恭順,以此來拉攏人心,消除他們對李世民的誤解和猜忌。玄武門之變前,長孫氏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都感激涕零,紛紛表示要誓死追隨李世民。 從長孫皇后的這些行為來看,她熟諳人的心理,懂得利用人的情感來籠絡人心:殷勤對待唐高祖和後宮嬪妃,讓他們都站在李世民這邊;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打仗便更有鬥志,已然贏得了先機。當然,這些舉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奪取最後的勝利。自古以來,攻心術都是戰爭中最行之有效的捷徑,巧妙地運用攻心術往往能事半功倍。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當今的職場,攻心術運用得當,便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這個長孫皇后不是一向以賢良淑德著稱嗎,為何會在自己丈夫和親兄弟手足相殘的時候,不加以阻止,反而還鼓舞將士們浴血奮戰呢? 其實在封建社會,女人一旦嫁人,便是夫為妻綱,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和地。長孫皇后身為一個女子,無力左右時局。當事情到了不可避免的時候,她當然是選擇和自己的丈夫並肩站在一起、做他堅強的後盾了,這其實也正是她聰明賢惠的地方。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長孫氏被冊立為皇太子妃。 不久李世民升儲登基,僅過了十三天,就將長孫氏冊立為皇后,追贈岳父長孫晟為司空、齊國公,諡曰獻。 3. 長孫皇后性節儉,不喜歡鋪張浪費,所用的衣服飾物夠用就行,飲食宴慶也是儘量避免浪費。她對諸位皇子要求嚴格,教導他們要謙恭節儉,對自己所生的皇子也不例外。 她這麼做是為了起到表率的作用,來配合太宗的休養生息政策。唐朝建立初期,百廢待興,太宗施行休養生息、精兵簡政的國策。長孫皇后以身作則,為天下人做榜樣,用行動來支援太宗。 長孫皇后執掌後宮的時候,後宮從來沒有出現過爭風吃醋的行為。雖然太宗非常寵愛長孫皇后,但長孫皇后從不一味爭寵,她總是勸說李世民對待後宮之人要一視同仁,雨露均霑,不能厚此薄彼,她自己對待後宮的嬪妃也是寬容和善,因此太宗的後宮一直都是和睦相處,風平浪靜,這也讓太宗得以專心處理前朝的事情,不必為後宮爭寵而煩憂。 史書提到長孫皇后特別喜歡看書,就連在梳妝打扮的時候也是手不釋卷。她經常在和太宗共同看完一本書後,在他面前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她的真知灼見使太宗獲益匪淺,對朝政亦大有裨益。 有一次太宗的一匹愛駒突然無緣無故死掉了,太宗盛怒之下,要將養馬的宮人殺掉。長孫皇后聽說後就跑去向太宗講了一個故事:“以前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於是大臣晏子就列舉了養馬人的罪過:‘你養的馬死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讓國君因為這個而殺人,倘若老百姓知道了,一定會說我們的國君是個殘暴之人,有損於國君的聲威,這是你的第二條罪;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一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有損於我們的國威,這是你的第三條罪。’於是養馬人因此被赦免。”說完便垂手立在一旁,也不言語。太宗聽了這番話後頓時醒悟,將養馬宮人放了。 就連養馬人這樣地位卑微的宮人都能受到長孫皇后的庇護,可見長孫皇后真的是個仁慈良善之人。在她心裡,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正是因為她的慈善明理,才使得整個宮裡沒有任何冤屈。 4. 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薛國公長孫安業因早年對長孫皇后不好,怕長孫皇后和太宗秋後算賬,便與李孝常等人謀反,事情敗露後按律當斬,但長孫皇后流著眼淚向太宗求情道:“長孫安業犯下的罪,死一萬次都不夠。但天下人都知道他早年將我和母親哥哥三人趕出家門這件事,如果陛下現在殺了他,那麼世人肯定會認為我是仗著陛下的寵愛而報復他,這樣也會連累陛下的英名。所以懇請陛下不要殺了他。”於是太宗下令處死所有主犯,甚至李孝常的幾個無辜的兒子也因連坐全部被殺,惟獨長孫安業免於一死。 這件事情充分體現了長孫皇后以德報怨的博大胸襟和維護丈夫名譽的卓越遠見,如此超群的智慧實令鬚眉汗顏,讓世人感悟。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年少時便交好,又在玄武門政變中立了大功,太宗登基後更是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所以非常倚重這個大舅子。 貞觀二年,太宗想將長孫無忌升為尚書右僕射,但長孫皇后極力反對哥哥擔任此職,她對太宗說:“我身為皇后,尊貴已經達到了頂點,實在不願看到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位居高位。漢朝的呂霍外戚專權正是前車之鑑,請陛下千萬不要任命我的哥哥為宰相。”但太宗並沒有聽從長孫皇后的建議,還是任命了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長孫皇后只好私下找到哥哥,讓哥哥主動辭去職位,太宗最終答應了只加封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 長孫皇后是個很有遠見的人。她常看史書,深知外戚專權的後果。她讓哥哥主動請辭高位,正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和族人,也免於朝局動盪。從長孫無忌後來的結局來看,長孫皇后無疑是個具有非凡遠見和政治感悟的女子。 唐太宗十分欣賞長孫皇后的聰慧博學、深明大義,回到後宮,常常和她談論軍國大事,並徵詢她的意見,她說道:“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破敗,婦人干預朝政,也是不祥的徵兆。 太宗還是滔滔不絕地跟她說著政事,並堅持要聽她的意見,她先是保持沉默,實在拗不過了,就說道:“惟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的臣妾就不知道了。” 長孫皇后雖然從不干涉朝政,但她卻很重視賢臣。儘管太宗是個英明的君主,他勇於納諫,善於調整心態,聽取意見,但普通人尚且有怒髮衝冠的時候,更何況是手握生殺大權的九五至尊呢。盛怒之下,就更容易出現過失。而往往這個時候,身為妻子的長孫皇后就會運用智慧,巧妙地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四兩撥千斤,即安撫了丈夫,又護佑了賢良,這樣聰慧的女子是世間少有的。 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朝服進諫”。一次太宗下朝回宮後,十分氣憤地對長孫皇后說:“朕以後一定要找機會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是誰惹怒了陛下?”,太宗回答道:“魏徵常在朝堂上觸怒朕,和朕唱反調。” 長孫皇后看了看盛怒中的太宗,一言不發地走了出去。過了一會兒,只見長孫皇后穿著朝服走到太宗面前,盈盈一拜。太宗見狀十分驚奇,便問長孫皇后是何用意。長孫皇后微笑著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正是因為陛下開明啊,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由此更加重視魏徵。 大臣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勸太宗道:“房玄齡是諸位朝廷大臣中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的人,他為人小心謹慎,是個很有智謀的人,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懇請陛下不要放棄這位能臣”。太宗聽了,覺得言之有理,不久又重新啟用了他。 5. 唐太宗最寵愛的子女都是長孫皇后所生或收養的。 太宗登基後便立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從小遍請名師悉心教導,還為他設立了崇文館。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開始肆意妄為起來,但太宗卻對他溺愛縱容,直到李承乾謀反事敗, 太宗還是不忍心將他處死,只是廢黜了事。 次子李泰所獲封地多達二十二州,超越其他同時受封的諸王。李泰喜好文學,太宗就為他設立了文學館。李泰體胖,為免兒子上朝辛苦,太宗特意賜給他小輦。 幼子李治,被封為幷州都督,後加封右武侯大將軍。幷州即太原府,為唐朝北都,有著超然地位。它不僅是北方重鎮,還是李唐的發家之地! 長孫皇后去世時,李治尚且年幼。在母親的葬禮上,他哀慟不已,太宗見狀,對他更是憐愛,決定親自撫養他。長孫皇后去世多年後,太宗仍然捨不得放他出宮,即便李治已經成親生子,還是住在宮裡。雖然住在宮中,但李治在宮外卻有一座恢宏氣派的王府。 徵遼期間,李治心憂前線戰事,太宗便為他首創飛表奏事;李治擔憂太宗打仗有危險,太宗從此不再上陣殺敵,只坐鎮後方指揮。 一次李治很久都沒有給太宗回信,後來太宗接到他的信後非常激動,回信寫道“憶奴欲死,少頃忽得手書,憂惶一時頓解”。由此可以看出太宗對李治的舐犢情深。 太宗和長孫皇后還生育了四個女兒,分別為長女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這四個女兒都得到了太宗異於其他公主的待遇。 長樂公主因病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將她葬在了離元宮很近的地方,打破皇子、妃嬪、公主墓藏只設一道石門的制度,設了三道石門,在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城陽公主由於前段婚姻不順,太宗特意找了術士為她占卜婚事,並聽了術士之言,意欲將她的第二次婚禮改到白天行吉禮,而不遵循唐朝黃昏行吉禮的婚制,以期女兒有一段良緣。這件事情遭到了眾大臣的反對,太宗只得作罷。 晉陽公主也是由太宗親自撫養長大。長孫皇后去世時,她和李治都年幼,太宗不忍看到一雙子女因母親的離世而哀痛,決定親自撫養他們,給予他們父親的疼愛和關懷。 皇帝親自撫養皇子和公主,這在歷史上還是頭一遭,太宗也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親自撫養皇子和公主的皇帝。 因為得到了太宗的特別寵愛,晉陽公主常常在太宗發怒時為大臣求情,而且往往都能奏效。她還常在宮中臨摹父親的飛白體,時間久了寫字時就有了太宗的風格。把太宗和晉陽公主的字放在一起,大臣都無法辨別出哪個是太宗寫的。不過晉陽公主還沒出嫁就去世了,她去世的時候太宗悲痛得連續一個月沒法進食,以致形銷骨立,大臣見狀急得紛紛進諫,進諫的人多了,太宗才有所好轉。 新城公主最開始的封號為衡山公主,打破了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的規定。太宗為了她的婚禮籌備了一年多,可惜還沒等到出嫁,太宗就去世了。 除了嫡出兒女,長孫皇后還收養了庶出的女兒豫章公主。由於是被長孫皇后收養,太宗對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豫章公主死後,太宗非常悲傷,長期穿著素服,引得大臣們都惶恐不安,一個勁地勸皇上節哀順變。 即使再冰冷客觀的史書裡都能看出太宗對長孫皇后所生子女的拳拳父愛和超越其他皇子公主的優待。這正是他把對妻子深切的愛投射在她所生的子女身上的一種反應。 6.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情加重,太子李承乾十分擔憂母親的病情,想請求大赦天下以此為母親祈福,但被長孫皇后斷然拒絕了,她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變的。何況赦免囚犯是國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為之事,怎麼可以因為我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的法度呢?”李承乾因此不敢將請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訴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齡,大臣們得知後紛紛上表請求大赦天下,但是長孫皇后還是堅決拒絕了這件事。 即便處於重病之中,長孫皇后依然心繫天下、心繫丈夫,一心為國家和丈夫考慮,如此賢惠、無私之人,怎不令人動容呢?! 唐太宗不忍違逆妻子,於是換了一種方式。他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廢棄寺廟,希望佛祖保佑妻子能夠早日康復。 然而,天不遂人願,這一年的六月己卯,長孫皇后還是病逝於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諡曰“文德”,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諡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覆諡。在長孫皇后之前,歷代皇后諡號都只有一個字,等到皇帝死後諡號確定下來了,再合在一起。但長孫皇后從一開始就是諡曰“文德”二字,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一個諡號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完美,只有再加上歷代皇帝最心儀的“文”這個諡號,才能算是最高禮遇。 十一月庚寅,長孫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親自為妻子撰寫碑文,內容提及了長孫皇后臨終前的囑咐:“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的心願。 太宗按照長孫皇后的遺願,親自選定了九嵕山為帝陵墓址,因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 長孫皇后葬入昭陵的元宮後,唐太宗下令讓人在五重石門外修建宮殿,讓宮人住在裡面,如侍奉活人一樣侍奉長孫皇后。 7. 因為十分思念妻子,太宗在上苑中建了高樓用來眺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和魏徵一起登上高樓,太宗指著昭陵讓魏徵看,魏徵對於太宗如此緬懷一個婦人十分不解,連譏帶諷地說道:“臣老眼昏花,看不清楚,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唐高祖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麼臣看到了。”唐太宗聞言潸然淚下,無奈下令毀了高樓。 貞觀十四年,太宗將只有皇帝駕崩時才能在太廟演奏的《光大之舞》定為祭祀長孫皇后時用的廟樂,由此可以看出太宗已然將長孫皇后配享太廟了,而按照慣例,只有當皇帝駕崩後,皇后才能隨丈夫一同配享太廟。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為愛妻追福。 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病重,太宗親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時不禁潸然淚下。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逝世,太宗拖著病體執意要親臨他的宅邸弔喪,房玄齡極力阻攔,太宗對房玄齡說:“我前往弔喪,不只是為了君臣之義,更是為了當年允婚的情誼,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義重,你不用再勸我了。”出殯時,太宗帶著數百騎兵從興安門出發,一直送到了延喜門,長孫無忌跪在太宗的馬前流淚極力勸阻,唐太宗這才答應回宮。 太宗愛屋及烏,對妻子的舅舅可謂情深意重,尤其對他當年同意將長孫皇后許配給自己更是感恩戴德,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長孫皇后在太宗心裡面佔據的重要位置和他對長孫皇后矢志不渝的情感。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為了紀念長孫皇后,太子李治奉旨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評價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這座大慈恩寺,佔了整個晉昌坊的半坊之地,共有十多座院落,將近兩千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恢弘氣派。 唐太宗去世後,下葬昭陵元宮,與長孫皇后同穴而葬,開創了帝后同穴合葬的先例。 在長孫皇后去世到唐太宗去世前的這十三年時間,對長孫皇后的祭祀追福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 長孫皇后雖然處處都為太宗著想,但她並不是一個盲目順從、沒有自己主見的人,相反,她常對自己的丈夫說不:太宗向她徵詢政事意見,她就是不說;太宗讓自己的哥哥位居高位,她就是要反對;太宗要殺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她也一定要力保;甚至太宗要殺一個地位卑微的養馬之人,她也不同意…… 自古賢后和聖君都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

    長孫皇后能成為千古賢后,和唐太宗的成全息息相關;唐太宗能成為盛世明君,長孫皇后也是功不可沒的。 但,在封建社會,丈夫為天,更何況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呢?!長孫皇后之所以能贏得太宗的寵愛、尊重和支援,靠的正是她的聰明才智和賢良淑德的秉性。 她被史學家稱為完美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腎就是補命門,怎樣正確區分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