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馬尾班長

    新幾內亞戰役堪稱二戰的“絞肉機”,在20萬參戰日軍中大約只有不到一萬日軍得以倖免,陣亡率達到了令人恐怖的95%!其中大部分的日本兵甚至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而這也是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損失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圖為遭到空襲的達爾文港

    太平洋戰爭初期,進攻東南亞地區的日軍部隊俘虜的大約十三萬名英美澳軍士兵,其中,澳軍士兵大約有一萬五千人。但戰爭結束後,這些澳軍士兵中只有一半不到的人生還,再加上日軍於1942年對澳洲港口達爾文港發動的空襲導致600多澳洲人傷亡,整個民族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一名澳洲人正在被日軍處死

    新幾內亞戰爭時期,佔據了海空優勢機動兵力的美軍採取了“跳蛙戰術”,使日軍各個佔領島嶼之間的聯絡被打破,物資補給極為困難。再加上熱帶地區溫度高,溼度大,蚊蟲滋生嚴重。一些部隊因為傳染病的爆發導致部隊戰鬥力大量下降,甚至出現了生還者食用死去戰友屍體的事情。

    圖為正在修整的澳洲部隊

    而澳洲軍隊則採用炮火掩護步兵清島,並困守拒不投降的日軍殘部的保守策略,這一行為導致大部分的日軍島嶼駐守部隊幾乎全員戰死。即使有投降的日軍部隊,也大多被複仇慾望強烈的澳洲士兵處以槍決。而其他島嶼的日軍士兵在聽到了澳洲士兵的“不講理”行為後,也變得愈發拼命。畢竟當時的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駐守部隊已無突圍希望。在這種絕望情緒的影響下,才促成了19萬日軍的陣亡。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分不清的,也很難分清。幾個惡戰全是美軍打的,比如布納之戰,澳軍的戰力還是一般,不如美軍的。當美軍控制了海權和空權後,鬼子守什麼島都是死路一條,主動權都在老美手裡,想打你哪個就哪個,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不過日軍的確頑強。但是在新幾內亞戰役中竟然出現大隊建制的投降,受武士道和“戰陣訓”約束的舊日軍人能這樣,說明當時日軍的意志開始走向崩潰。(比如某大隊長竹永正治中佐同身邊4名軍官商量,一致決定投降,並集合還剩下的42人列隊下山向澳軍投降)

    1945年7月,日軍第18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下令全員犧牲報國,即發起自殺攻擊,但是飢餓無力的部署們卻沒怎麼執行。(和硫磺島形成強烈反差)8月間日本投降時,第18軍僅僅剩下了1萬3千人,其中第20師團登島時有2萬5千如狼如虎的官兵,此時竟然只有785人連槍都拿不到的瘦骨嶙峋的官兵!!一些日本軍官對澳軍說,如果再堅持下去,不用你們打過一二個月剩下的人也就餓死了...皇軍從來沒這麼慘過。

    最後一段戰鬥,澳軍是主力,也有美軍參戰。新幾內亞島嶼戰中的巴布亞戰役,日軍的傷亡比例驚人。他們投入了一萬七八的人,其中僅僅有1300人成功從米爾恩灣撤退,300人從古迪納夫島撤出。戰役期間,約1000名日軍傷員從巴薩布亞乘船返回拉包爾;二在戰役結束階段,約有包括傷病員在內的2400人從海路或陸路逃脫。綜上所述,日軍在戰役期間成功撤出了5000人左右,損失那應該在一萬三左右。如果加上海軍艦隊以及航空兵的傷亡,則還要再加一千。盟軍共掩埋了7000具日軍屍體,日軍自己則埋葬了5000多名戰友多屍體。

    澳洲師的裝備也不錯,後期一個澳軍師有18000人左右,衝鋒槍6525支,步槍11254支,機槍1302挺。澳軍師炮兵72門25磅炮,全師迫炮359門,這個火力完全強於日軍。(有先進武器和嚴格系統訓練,一般部隊都能成為王牌。陸戰一師成軍一年,一樣在瓜島把日本老牌師團打得大敗)

  • 3 # 葦說定製化運營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作為法西斯國家,在亞洲,東南亞,澳洲,太平洋發動了侵略戰爭,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根據《日內瓦公約》戰俘是應該遣返回國的,比如我們就很溫和的對待了日本戰俘,基本放回去了。但是澳洲是例外,對日本戰俘進行殘忍的報復,跟蘇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戰時期,為何澳洲這麼仇恨日本人呢?

    二戰爆發之初,澳洲先是派兵(包括陸海軍)到歐洲及北非偕同英軍與納粹德國作戰。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日本部分佔領了索羅門群島之後,澳洲本土一度面臨被日本全面入侵的威脅。後來在美國的幫助下遏制了日本的攻勢,解除了對澳洲本土的威脅(瓜島戰役),之後澳洲海軍在太平洋偕同美軍與日本作戰。

    在二戰期間,共有3萬多澳洲軍人淪為戰俘。根據澳洲戰爭紀念館的統計,被日軍俘虜的澳洲軍人有三分之一沒能活到戰爭結束,飢餓、疾病、過度勞累和遭到虐待是戰俘大量死亡的原因。

    如果是對壘無情,雙方刺刀都見紅還能理解。然而在新加坡淪陷前後,日軍殘殺澳洲護士的行為就是相當沒品了。

    1942年2月,隨同澳洲陸軍第八軍團到達馬來亞的一支護士隊,在新加坡陷落前她們被分成兩組進行撤離。2月11日,一組登上了帝國星號,在日軍轟炸機輪番轟炸之後,她們到達巴達里亞,最後返回澳洲。2月12日凌晨6點,另一組共計65名護士登上維耐爾布魯克號艦。

    2月14日下午,由於日軍的轟炸,在不到半個小時內該艦在蘇門答臘的東南海岸沉沒,艦上的一些護士和多數平民葬身魚腹。雖有53人竭力游到附近的班卡島,但是日軍冷酷無情地用機槍射殺了已經登岸的21名倖存者,餘下的32人淪為日本戰俘,開始了長達三年半的集中營生活,其中有8人在關押中死去。

    電影《桂河大橋》曾讓日軍在二戰期間強迫戰俘修建泰緬鐵路的殘暴行徑廣為人知,這些戰俘中就有很多來自澳洲。根據統計,約有6.1萬盟軍士兵和數萬當地平民被日軍強迫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修建這條在熱帶叢林中穿山越嶺的鐵路,其中有2650名澳洲人死在這條“死亡鐵路”上。

    還有臭名昭著的“拉哈大屠殺”,它發生在1942年。那年一支約300人的澳洲部隊被派往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安汶島,守衛那裡的機場。1月30日,一支兵力強大的日軍部隊登陸該島,戰鬥進行到2月3日,島上的澳洲和荷蘭守軍投降。在安汶島被俘的1100人中,只有四分之一活了下來,而負責守衛機場的澳洲軍人全部遭到屠殺。

    澳洲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由不毛之地變成自由、富裕的自由國家。他們熱愛這片土地,可是日本人打破了這份平靜。日本人不僅虐殺澳洲戰俘,還轟炸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港,並試圖偷襲悉尼,這可惹毛了澳洲人。

    據統計,當時澳洲僅有700多萬人,參與戰爭的人口達到300多萬,直接參軍的人口達到近100萬。面對日本的威脅,他們毫無退路,因為背後就是自己的親人和家園,他們充滿了對日本的仇恨,所以人人爭相參軍,可謂是全民皆兵。

    因此,澳洲在1943年6月到1944年7月的新幾內亞戰役中,新仇舊恨一起算。

    澳洲採取了“以暴制暴”的手法,打起仗來兇殘無比,讓日軍聞風喪膽。在對待日軍俘虜這一點上澳洲其實算是比較好的了,直接將其殺掉,也沒有進行過多的折磨。在二戰當中,澳洲殺死的日軍俘虜比美國還多。

    當時日軍看到澳洲敢反抗,於是陸續投入了20多萬軍隊進去,結果能夠平安回來的只有不到2萬人,這場仗可以說讓日軍元氣大傷。澳洲在這場戰役中壓根就沒收留過日本戰俘,見到日本軍人就是直接殺掉,清理戰場時還必須要補一槍。

    在新幾內亞戰役結束後,日軍看到澳洲軍人就怕。

    戰爭結束後,澳洲對懲治戰犯在戰勝國中也是最毫不留情的。根據戰後統計,我們處理了30人左右,澳洲處決了140名乙丙級戰犯,在同盟國中最多。只要日本的乙丙級戰犯落到澳洲,幾乎就死定了。

  • 4 # 錢品聚

    滿打滿算,二十萬人。

    日軍為了拿下新幾內亞,先後派遣多批軍隊,總兵力共計20萬,經過長達四年的作戰,最後撤回到日本本土計程車兵,只剩18000人左右,其餘則全部陣亡。

    在整個太平洋戰場,澳軍沒少讓日本人咬牙切齒。

    說起新幾內亞,可能很多朋友並不熟悉,咱們先來看新幾內亞島的位置:

    “新幾內亞島”位於澳洲的北部海域,二戰時澳軍與日軍的主要戰場,則位於新幾內亞島的東部地區,現為“巴巴新幾內亞獨立國”。

    西部地區則為印尼所有。

    從1941年到1945年,將近四年的時間裡,日軍先後分多次往新幾內亞派兵,然而每一次都鎩羽而歸,澳軍對日軍的作戰,幾乎可以用兩個字完整概括:

    全殲。

    再說遏制日軍戰鬥力的兩個重要因素:

    第一,氣候。

    眾所周知,澳洲屬於熱帶國家,氣候溼潤,位於其北部的新幾內亞更是如此,所以日軍在登陸以後,突顯出相當大的水土不服問題。

    期間澳軍將火力主要集中於日軍陣地,將大部分日軍阻扼在地道之中,由於地道內比外界更加潮溼,許多日軍因此患上了面板病,傷兵恢復速度減慢。再加上澳軍方面多次成功阻斷日軍的供給線,使得被阻截於地道內的日軍無法得到有效供給,很快便出現了斷水斷糧的情況。

    人一旦沒了糧食和水,就會展露出最為極端的一面,由此一些日軍為了充飢,甚至啃食戰友的屍體,可想而知這場戰役具體有多慘烈。

    第二,美軍增援。

    作為二戰同盟國的核心力量,美國向日本宣戰後,很快便向澳洲派兵,與澳軍共同打擊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主力。

    以1943年6月30日的薩拉馬瓦戰役為例:

    美澳聯軍在距離薩拉馬瓦東南部,約30公里的拿騷灣登陸。

    隨後共同向薩拉馬瓦發起進攻,以吸引駐萊城的日軍分兵支援。

    連續作戰兩個月後,於8 月17 日,美國第五航空隊組織大規模戰機編隊,空隙日軍在萊城附近的軍事機場,當天共擊毀日本戰機約200 架,一舉奪得制空權,日軍在新幾內亞幾乎所有的航空力量,也被這次空襲摧毀殆盡。

    再過一個月,於9月4日,澳軍第九師由美海軍掩護,在萊城東面約20 公里的河口登陸,登陸之後迅速組建陣地,對駐紮在萊城內的日軍進行火力壓制。

    次日,得益於澳軍突顯成效的火力壓制,美軍的傘兵團約1700 人,成功對萊城背後的機場實施空降,日軍在萊城的軍用機場被美澳聯軍順利佔領。

    與此同時,先前火力壓制日軍的澳軍由西面進攻,與佔領機場的美澳聯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對日軍發起總攻。

    9月8 日,位於萊城以南的一座小鎮,名為薩拉莫阿,先前為日軍佔領地區,為了支援萊城,同時也因為受到美澳聯軍的猛擊,駐紮於此處的日軍緊急接到命令,全部撤往萊城。

    9 月11 日,在美澳聯軍的強大火力下,薩拉莫阿被攻克。

    9 月15 日,美、澳聯軍開始合圍萊城,日軍方面約有9000 人棄城突圍,逃往北部山區。

    至此,日軍主力宣告瓦解,再無一戰之力。

    澳軍第七師與第九師順勢攻克萊城,同時幫助美軍開啟進軍巴布亞的大門。

    9月22日,澳軍第9師一部在休恩半島東面登陸,經過長達十數天的連續作戰,於10月2日成功佔領芬什港。

    日軍主力第二十師團由小城“馬當”被調往休恩半島進行增援,不料卻遭到美澳聯軍重創。

    最終,於12月19日,日軍全員向錫奧地區撤退。

    同時宣告日軍在薩拉馬瓦戰役中全面潰敗,此後又進行了兩年的戰鬥,但日軍幾乎全部都以失敗收場,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書,宣佈戰爭結束,澳軍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勝利。

    如今的巴巴新幾內亞:

    ——————

  • 5 # 漢周讀書

    提起二戰中乃至近代以來行為最為殘暴,人性泯滅的軍隊,一定是非日本侵略軍莫屬。侵華日軍在中國幹下無數慘無人道的罪惡勾當。

    特別令人髮指的如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佔領中國首都南京後,進行了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遇難人數超過30萬。

    1943年5月日軍在湖南省南縣廠窖鎮瘋狂屠殺無辜平民,製造了侵華第二大慘案,僅三天就共殺害我同胞3萬多人,每天屠殺竟達1萬多人。在十四年抗戰中,日寇這樣的野蠻暴行屢屢發生。

    在世界各地其它戰場,日本軍隊同樣幹下許多殘暴的罪行。

    1942年4月,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國和菲律賓守軍與日軍激戰4個月後向日軍投降,大約78,000名戰俘被日軍強行押解到160公里外的戰俘營。一路上不供給飲水和食物,沿路又不斷遭到看押的日軍刺死、槍殺,在這場被稱為“死亡行軍”的暴行中約有15000名戰俘喪命。

    1942年2月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安汶島,澳洲和荷蘭守軍抵抗不了日軍登陸部隊的進攻而投降。被俘的1100人中,只有四分之一活了下來,而負責守衛機場的300名澳洲軍人全部遭到屠殺。

    澳洲戰爭紀念館對這場“拉哈大屠殺”這樣記載:“這些戰俘分四批被屠殺在機場附近。一些人被刺刀刺死,一些人被砍頭,一些人被棒打致死。沒有幸存者”。

    1942年2月馬來亞-新加坡戰役中,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率7萬英軍向不到3萬日軍投降。此戰後,總共約有13萬英軍、印軍和澳軍成為日軍俘虜。其中就有15000名澳軍士兵,可是最終只有不到7000名澳洲人活了下來。

    2月19日,近 200架日軍飛機轟炸了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港,炸死 243人,炸傷近 400人。損失23架飛機,35艘艦船,港口幾乎被摧毀。這是澳洲歷史上第一次被外國軍隊襲擊本土,這更讓澳洲人對日軍充滿了仇恨。

    殘酷的戰爭也讓原本沒有什麼像樣實力的澳洲軍隊迅速強大起來,同仇敵愾的澳洲人全面動員起來對日作戰。二戰期間,700萬人口的澳洲曾有 57萬多人參軍,80%的青壯年男子曾加入軍隊服務。

    01

    有道是天道輪迴,惡有惡報,多行不義必自斃。於是,二戰以來瘋狂的日軍總算遇到一個比自己還要厲害的狠角色,讓它嚐到瞭如同自己加害別人那樣的苦頭。而以牙還牙的復仇者正是在二戰中原本看似不起眼的澳洲。

    在西太平洋的赤道南側,馬來群島以東有一座太平洋第一大島嶼:新幾內亞島,又稱伊裡安島。全島多山,東西長約2400公里,中部最寬處640公里。連同沿海附屬島嶼共約82萬平方公里。

    太平洋戰爭前,這裡分別是英華人和荷蘭人的殖民地(現在分屬印尼和巴巴新幾內亞),而屬於英國殖民地的那半個新幾內亞島,當時由澳洲託管。

    1943年初,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不斷遭到沉重打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巴布亞半島戰役受挫後,日軍在新幾內亞東北部地區不斷增加兵力,企圖建立一道外圍防線以固守戰略要地、新幾內亞的首府拉包爾。

    美澳盟軍則企圖首先收復新幾內亞的東北海岸的戰略據點薩拉馬瓦和萊城,再向西推進,奪取新幾內亞北部沿海地區,為進攻被日軍佔領的菲律賓開闢道路。

    1943年6月初,美澳盟軍在薩拉馬瓦東南的拿騷灣登陸,隨後向薩拉馬瓦日軍發動攻擊,8月中旬多次空襲日軍機場,幾乎將日軍的飛機全部擊毀,奪得了制空權。

    9月中旬美澳盟軍開始圍攻萊城,迫使日軍約9000人棄城突圍。萊城攻克後,美澳盟軍打開了進軍巴布亞的門戶。

    隨後,日軍和美澳聯軍在新幾內亞島上展開了大規模戰鬥,日軍先後向新幾內亞戰場投入了20萬左右的兵力。企圖採取死守的方法,與美澳聯軍打消耗戰。

    02

    聯軍統帥麥克阿瑟放棄傳統的逐步推進戰法,採用“蛙跳戰術”:就是跳越日軍有重兵堅固防守、一時難以攻克的據點,進攻比較遠的目標,逐層深入日軍弧形的防禦線。

    從新幾內亞戰役開始到1944年的7月底結束,近13個月的時間裡,美澳聯軍避實擊虛,推進1800公里,將日軍分裂切開,並且切斷日軍的補給線。在小範圍內將日軍孤立起來,斷絕其與外界的聯絡,加以逐個擊破殲滅。聯軍得以直逼菲律賓的棉蘭老島。

    日軍只好在沒有後援補給的情況下和美澳聯軍作戰。而澳軍採用了非常有效的“佔地方”戰術,依靠美國支援的火炮幫助,佔領一切沒有人的地方。

    麥克阿瑟

    遇到日軍佔領的地方,不與他們短兵相接,直接用猛烈的炮火推平,這樣可以摧毀敵人的抵抗,減少己方的傷亡。日軍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即使炮火沒能給日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卻也讓他們只能躲在防彈洞裡不敢冒頭。

    新幾內亞島是熱帶雨林氣候,本來溼度就很大。被圍困的日軍,海陸補給線均被切斷,絕望地在雨季中期待外援。在炎熱潮溼的防彈洞裡,日本兵們曬不著太陽,熱帶暴雨還使得洞裡面都是積水,面板病開始蔓延。

    當時在新幾內亞島上的日本人,就算逃過了瘧疾也逃不過面板病,健康的人身上甚至都能長出青苔,傷兵也有活活被爛死的。

    日軍只能殘忍地靠吃死去同伴的屍體來補充,1944年日本第18軍司令部甚至曾經發布過“禁止食用戰友屍體,違者嚴懲”的佈告,可見當時日軍的慘狀。

    最終二十萬日軍向澳軍投降的只有1萬1千多人,之後,其中又有1100多人因傷病不治而死亡。也就是說二十萬日軍,在新幾內亞戰役中死亡約十九萬。在如此大規模作戰中消滅對方95%的例子在近現代世界戰爭史實屬罕見。

    至今找到的日軍屍首只有兩萬具左右,大約十五萬日本兵死不見屍。新幾內亞戰役絕對是二戰史上日軍最慘的一次失敗,成為日軍的噩夢。這場戰役也被稱為“澳洲復仇之戰”。

    緬甸戰役時,擔任英軍司令官的斯利姆元帥用新幾內亞戰例鼓舞士兵:“在新幾內亞的米爾恩灣,澳洲軍隊在陸地上粉碎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如果當時的澳洲人可以做到,今天的我們也應該可以做到。有些人忘記了是澳洲人首先粉碎的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我們在緬甸應該回憶起來才對”。

    03

    澳洲人可謂是有仇必報,二戰後在對日本侵略罪行的審判中,澳洲是唯一要求將日本天皇列入戰犯要求審判的。

    各國檢察官圈定的甲級戰犯名單中,美國提交的名單有30人,英國11人,而澳洲提交了多達100人的名單,其中第一個便是天皇裕仁,澳洲政府堅決要求將日本天皇繩之於法。

    美國出於戰後便於管理日本的考慮,請求澳洲將裕仁名字抹去,交換條件是將東京審判首席法官的位置讓給澳洲人。

    裕仁天皇

    事實上,戰爭結束之後,澳洲在懲治戰犯方面也是戰勝國中最毫不手軟的,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洲處決了140名日本乙丙級戰犯,在同盟國中是最多的。

    以至在戰後一段時間裡日本人最恨澳洲人,上世紀70年代初發行的電影《日本沉沒》裡這樣描寫:日本要沉沒了,世界各國都伸出手來幫忙,唯獨澳洲人在勒索了大量財寶之後別過臉去裝作沒事人一樣。

    可以看出,多年後日本人也還在對昔日的噩夢耿耿於懷,還在抱怨。可是毫無疑問,他們首先應該反思的卻是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累累罪行。

    新幾內亞戰役中行之有效的蛙跳戰術,後來在更大的太平洋戰場得到充分的運用。盟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粉碎了日軍的嚴密防線,使得美軍先後跳過了加羅林群島、臺灣島等大多數島嶼,奪取了塞班島、硫磺島、沖繩島。

    一系列越島登陸作戰使得盟軍迅速的打開了通向日本本土的大門,加快獲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中如果日本海軍與英國海軍在無視兩國距離的情況下交戰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