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朱元璋25歲之前一事無成,沒讀什麼書,最大的資本應該算是他寶貴的經歷了,他四處乞討,見得東西比一般人都多,除了這個,應該說沒有什麼特別的了?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打下了江山,是不是因為同時代的陳友諒張士誠太弱了?如果他生活在三國時代,面對曹操孫權劉備,有可能建立大一統王朝嗎?
12
回覆列表
  • 1 # 靜萌亮

    朱元璋是中國少有的從平民百姓到皇帝的人,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但一定不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太差,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

    朱元璋,字國瑞,25歲因生活所迫加之朋友邀請於是參軍抗元。其實一開始大家都是不想反的,畢竟造反成本太高,輸了就是死,這才有了所謂官逼民反,而元朝末年更是更好的詮釋了這一點,不但因為有人口民族的等級制度造成的壓迫,還有當時的連年天災導致農民負擔加重,而這是一個惡性迴圈,當農民生活不下去了於是就反了,反的農民越多,需要的稅就越多,農民壓力就越大,反的人就越多,而朱元璋的紅巾軍就是這麼來的。

    朱元璋發跡的第一步是在郭子興帥府裡當親兵九夫長,為啥把朱元璋選進去了沒有選別人?史書說朱元璋打仗勇猛,又粗通文墨,這八個字並不是當時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粗通文墨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還會打仗,於是朱元璋讓選進去合情合理。

    朱元璋進入帥府後,打仗的戰利品全部交帥府,贏了也說功勞是大家的,給自己贏得了好名聲,於是郭子興一激動,老朱是人才啊,就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注意,此時的朱元璋注意名聲,最關鍵的是真的可以打贏仗,名聲也好,這樣的人應該不分時代在哪裡都受歡迎吧。郭子興在後來被自己對手綁了差點被殺了,朱元璋帶人將郭子興救回,這樣的人應該很受領導喜歡吧!

    重點來了,朱元璋成功的第二步,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決定回鄉幕兵依靠自己開創局面,注意關鍵詞,依靠自己,也就是說這些兵名義是紅巾軍,實際是朱元璋的兵,這讓我想到了南昌起義,是的,必須要有一隻屬於自己的部隊。當時招募的徐達,郭興後來都是獨擋一面的大將。郭子興一看,朱元璋招募了700人,可以呀,升鎮撫。

    部隊有了需要發展呀,發展需要眼光,朱元璋正好有眼光,他離開了本部直接攻打 定遠,又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這一路招降的部隊,可能有點多,於是部隊發展起來了。

    南下滁州時,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兩人詳談甚歡,併成為好友,李善長給朱元璋出了很多點子,此時,朱元璋還收養了包括沐英在內的二十多個義子,這些都是朱元璋的人,對,他們聽命的是朱元璋。後來,郭子興受排擠到了滁州,注意關鍵字,排擠,證明朱元璋當時帶兵走是多麼有眼光,郭子興來後,朱元璋將3萬人的兵權交給郭子興,這是多麼大的胸襟。

    後來朱元璋攻打集慶,張士誠部下陳兆先帶3萬多人投降,因為看到降軍軍心不穩,於是在降軍裡挑了500人做親軍守護自己,不久,降軍軍心歸附,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已經是一個擁兵十萬的一方諸侯,而在這幾年裡,朱元璋收集人才,並採用謀士朱升的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的方針發展自己實力。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打敗了對他圖謀不軌的陳友諒,這個軍事上的奇蹟,以少勝多,不亞於曹操官渡之戰。至正二十四年,受封吳王,至正二十四年滅張士誠,張士誠雖然貪圖享樂,但最後倒也是有氣節的死去,但也證明,朱元璋打張的時候還是用了心的,畢竟張沒有想過投降。

    朱元璋建國後改國號洪武,而歷史上也稱洪武之治,說明朱元璋有當開國皇帝的氣度,好了,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證明,朱元璋是有實力的,並不是當時對手弱,而是本人強。

    最後獻上大明地圖一封

  • 2 # 不滅再現

    活在三國你就不知道朱元璋了麼並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三國是個看身家看背景多過看能力的時代。朱元璋的出身很難得到大地主大門閥的認可。

  • 3 # 優己

    當然可以!朱元璋有一個身份被忽略了,那就是,他其實是一個跟宋太祖趙匡胤一樣的人物!他是武將出身,單挑能力一流的。放著三國時期他就是呂布一樣的人物!但是他又不僅僅只是帶兵打仗厲害,他在治國理政方面也相當厲害。如果單論文武才能的綜合能力,可能朱元璋,朱棣,趙匡胤三個人可以獨立一檔,其他人都得往後站。

    朱元璋能夠當皇帝並不是一步登天的!他本來是義軍首領郭子興的部下。郭子興看朱元璋勇武過人,非常喜愛,把他封為先鋒大將,並將義女許配給他,招他為女婿。所以,人才是人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郭子興死後,他的部隊由朱元璋繼承,然後他就一步步的發展壯大,直到當上皇帝。

    至於說放到三國時期,朱元璋應該是一個不會寫詩的曹操與有情有義的呂布的結合體。所以,他取得的成就應該至少可以達到曹操的高度。不過,即便是他,想要滅劉備跟孫權也很難就是了。吳蜀兩國的地利很關鍵。後來巔峰蒙古帝國都花了四十五年才攻克庸弱的南宋。

  • 4 # 不書

    提起大餅臉瘌痢頭和尚起家的朱元璋,我總是能想起康熙大帝。朱元璋一生採用法理暴政治國,可謂為了皇權究極手段,胡惟庸藍玉案誅殺將近5萬人而未了,從一個瘌痢頭乞丐一步步走上帝王寶座憑的不是智計無雙滿肚子心眼就是條貓有九條命也死過幾茬了。

    (朱元璋)

    而至於說想到康熙是因為他的政治作風與朱元璋對立而居,秉承的是仁德修政的帝王之學,對官吏縱容導致末年吏治腐敗,如果按照統籌各方面來說康熙自己都自認為遠不如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這樣一個人能夠成功絕不是說他的對手太弱,相反,類似於陳友諒與張士誠都曾屢次陷朱元璋於死地,要說朱元璋能夠屢屢逢凶化吉以弱勝強只能說是他七分實力三分帝王命吧,運氣絕對是有的。

    比如我們以朱元璋在應元為例,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有張士誠,北有後元,南有方國珍、陳友定等可謂四面楚歌,對其虎視眈眈。甚至陳友諒與張士誠曾意圖夾擊朱元璋。

    最終朱元璋採取劉伯溫分而治之策略,認為張士誠胸無大志,更多自保,稍加壓力離間便可退之,唯有陳友諒為心腹大患,必須首先除去。

    於是,1362年在陳友諒與張士誠意圖夾擊朱元璋時,朱元璋用計策以部下康茂才為陳友諒舊友詐降引其前來應元江東橋,同時離間挑撥張士誠,果然陳友諒張士誠雙雙中計,實力大大削弱,應元之亂平。

    公元1363年陳友諒趁著朱元璋率兵增援安豐救出小明王之時以黃雀在後率大軍直奔朱元璋大本營洪都,而此時守城的正是朱元璋力排眾議任用的親侄子朱正文,正是這位大眾眼裡風氣不好的花花公子居然創造奇蹟,在敵我極其懸殊的情況下居然堅守了83天,連朱元璋本人都沒有想到自己選用的侄兒如此大才,陳友諒更是做夢都沒想到守城將領居然能夠堅守那麼久,乃至於朱元璋率兵回援無奈只能調頭迎敵朱元璋,雙方在番陽湖排兵佈陣,自公元1363年8.29至10.3死決一死戰。(番陽湖戰役)

    番陽湖一戰朱元璋也可謂是以少勝多的奇蹟之戰,戰例之經典不亞於當年三國赤壁之戰,最終朱元璋用火攻令陳友諒大敗,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中。(陳友諒雕像)

    陳友諒一死,張士誠勢微,最終在1365年被滅,其餘南方群雄同年步張士誠之後塵在公元1367年被湯和逐一殲滅,同年10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25萬北征北元,滅北元,從此天下望風披靡。

    (張士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明,號洪武。

    可以說,像陳友諒這種從行伍之中一步步起來的大軍閥,到後來能夠自己稱帝與朱元璋對峙,乃至效仿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徐壽輝號令大軍,是有大才大勇的,如果非要做個典例來說類似於楚漢項羽,朱元璋則類似於劉邦。所以區別於劉邦朱元璋,項羽與陳友諒失敗只是不善御人,還有就是少了幾分帝王氣吧!

    如果非得把朱元璋放到三國,恐怕還真沒人能比得過這個從乞丐起家的皇帝。

    曹操宦官出身,起家有家財支撐;孫權繼承了父兄兩代偉業,之算守成有方;劉備成功全賴一句“我乃漢中山靖王之後!”,輿論與大漢四百年正統觀念造勢很大。而他們三人有的有家業支撐,有的有血統支援,有的作為財閥三代也究其一生都沒有取得天下,而朱元璋一個瘌痢頭乞丐起家的人卻一統天下,榮登大寶,孰優孰劣一目瞭然了。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朱元璋從一個乞丐逆襲成皇帝,一路風雨一路坎坷,並非一帆風順的,而且是戰勝了不少強勁對手後取得成功的。

    朱元璋最早投奔起義的先行者郭子興,後因戰功赫赫而被郭子興納為女婿,後取代郭子興成一方之主。隨後腐敗如斯的元朝不堪一擊,早早退到漠北一帶,放棄了中原之地的統治。於是經過大浪淘沙的洗禮,義軍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足鼎立之勢。

    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是蓋世英雄,極具親和力和凝聚力,是一方霸主,但兩人都有各自的缺點:陳友諒過於心狠手辣,為人兇殘,使得部將離心離德。而張士誠是個鼠目寸光,驕傲自滿,導致戰略佈局上有偏差。

    朱元璋是位聰明絕頂的君主,他利用陳張2人的致命弱點,釆取個個擊破的方式,先拿下陳友諒,再進軍坐壁上觀的張士誠。

    朱元璋的成功是有運氣成份在裡面的,其對手個個強大。朱元璋能脫穎而出,證明其無與倫比強大。

    朱元璋如果穿越到三國,只能和孫權一樣,成一方霸主。因為三國太亂了, 朱元璋要想一統天下,當然是難於上青天的。

  • 6 # Mohist墨客

    陳友諒弱嗎?把他放在漢末,唐末或者明末試試看?陳友諒有項羽的冒險與不屈精神也有曹操李世民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統一天下為己任的雄性壯志,可謂是不世之奸雄!從他建立“漢國”以來,面對元朝的態度來看,他要比同行更加堅定不移!這樣的一個人放在中國任何一個朝代末期時期都是一代人傑!如果不是朱元璋是哪個時代的天命之子,陳漢未必不能一統天下。

    這個世界一直都在迴圈,或許是一種不同的方式在不斷的重複的!而促使歷史事件的發生正是過去和未來的縮影,其實我們一直活在宇宙中不同維度所連結的一個節點中,永遠不會醒來!

    宇宙中的終極奧義到底是什麼?這個世界是虛是實,又或者是我們現在一種意識上所無法理解的存在,那麼你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靈魂是否可以進化成是一種能量的文明形式呢?

    社會形式下的各種主義黨派,真的可以帶領我們進入未知禁地嗎?又或者真如終極恐懼一般噩夢驚醒時,才發現原來一切又要重新開始……

  • 7 # 甜辣椒2

    你好:謝謝邀請,歷史總是歷史,在驚心的歷史總是要沿革,古代,現代,象徵演戲一樣,一個政權的毀滅,一個政權的延續,最注重的就是在百姓這樣運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己做到領導者風範,帶給一個國傢什麼?帶給百姓什麼?國家的權力是否高於一切?從古代到今天都是領袖人物值得深思的問題?不管你是哪一代皇帝,將寫進歷史,成為百姓飯後茶後的閒話,好與不好在歷史與時間變化?歷史沿革時間流逝,在人民記憶中留下遺憾!朱元章,從一個討飯的角度演繹自己人生的軌跡?五千年的歷史悠久變遷,記在史冊中的經典之作有多少是真與假,史記也難辨真偽,難辨呀!告訴我們一真理,不管怎樣成功失敗,在最底層百姓透過努力奮鬥,現實總是有給予人們想不到的驚喜!不要小瞧自己,天天不開心!尋死覓活的,你要牢記歷史要飯的故事和不要對人的成見,一個人的命運變術八卦的講非常奇妙!

  • 8 # 臨江仙丶

    他對手中強一點也就陳友諒,張士誠,元朝政府。後來張士誠被陳友諒幹掉,陳勢力的海戰能力幾乎無解,而他能幹掉陳友諒真的是天意不可逆也。

  • 9 # 劉三解

    開宗明義,朱元璋很強,但他的成功還是得益於他的時代,在三國時代他一點出頭的機會都沒有。

    朱元璋從出身和經歷來說,是典型的宋、元社會中“遊民階層”,也就是不耕不織的“遊食者”下層,他的生存不是靠著作為農民、工匠(他家不是匠戶,也當不上)、儒戶之類的典型社會分工,而是依靠著遊方乞討。

    需要注意的是,他這樣的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見多識廣,且道德觀念與典型的編戶百姓不同,如果說平移理解,就是《水滸傳》中虛構的梁山好漢們以及明、清兩代盛行的民間宗教社團或黑社會幫派組織,如白蓮教、青陽教、羅教、八卦教,天地會、青幫等等。

    這些處於地下,或者說社會主流生活之外的人群,由於需要在脫離鄉村的“熟人社會”之外生存,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殊倫理,比如義兄-弟、教主-教眾、師父-徒弟輩分等等。

    這些都是超越當時鄉村和城市中以血緣家族、同鄉等先天關係的橫向聯絡,比如“拜把子”,就是模擬血緣兄弟形成的互相扶持的橫向人際關係。

    朱元璋在這樣的經歷中薰陶,其把握人情世故的能力,尤其是對於社會底層出身的官兵的能力,是超出一般人的。

    同時,由於元朝採取的是一整套的身份定戶的制度,整個國家真正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的人群,實際上只剩下了胥吏,哪怕是儒生出身的文官,也和蒙古“根腳”出身的貴官們一樣,基本喪失了實際的業務能力。

    而經營一支造反的隊伍,比如朱元璋投奔的濠州郭子興等人,雖然透過民間宗教拉起了一群本地的豪強和流氓無產者,卻根本沒有組織和經營壯大隊伍的能力,這時候,朱元璋這種見多識廣,具備突破自身身份階層的管理能力的人才自然能夠脫穎而出。

    事實上,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幾個月後就被重用為中層將領,本身就是他人情世故和業務管理能力同時顯露的必然結果。

    而對於宋元兩代,人口損失並不大的中國而言,江浙一代的人口密集、經濟富庶地區,哪怕只是非常狹窄的地域,也已經擁有幾百萬的人口,只要控制了一個點,透過並不複雜的管理和動員,就能擁有數以10萬計的兵馬實力。

    所以,就今天一個江蘇省,蘇北佔了一群紅巾軍,蘇中的南京佔了朱元璋,蘇南的蘇州養了張士誠,都是知名的豪傑,也是數得上的大勢力。

    箇中核心就在於,此時的人口多,且沒有了政府庇佑,當地相對文弱的民風,不足以抵抗已經擁有核心團隊的朱元璋、張士誠這種的“大賊”,他們可以以寡制眾,建立統治,派官收稅,養兵擴張。

    而在與大勢力的抗衡中,朱元璋本人的軍事能力確實是出挑的,能夠和他對抗的也就只有同樣在史書中被稱為治軍嚴整的陳友諒,所以,在江南半壁的爭奪中,決定性的就是朱、陳之戰。

    等到陳友諒滅亡,張士誠、明玉珍等等閉門自守(也就是想過小日子的)的勢力很快就就被掃平,這一點來說,可見朱與他們的不同,就是沒有農民式的小富即安,有攪動天下的“大志”,而這種“大志”對於遊民階層來說,反倒不是稀罕物。

    比如曾經攻進紫禁城的八卦教首領林清,原本就是個官員的碎催出身,也是靠著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能說會道而出頭,竟然就想著打下江山,自己坐金殿……

    類似的要做皇帝的和尚,隋朝、唐朝也有……

    歸根結底,在於他們的倫理觀念體系本來就和“良民”不同,而且有膽氣,敢賭博,與那些穿鞋的出身的大豪,並不一樣。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朱元璋這種遊民出頭滾雪球的成功經驗,放在東漢末年、三國時代,一點希望都沒有。

    因為他在起步階段,就已經被隔絕在了能夠成功者之外。

    事實上,漢末三國凡是能夠叫得上名的“群雄”,全都是“漢官”,哪怕是呂布這種邊地邊緣化的角色,也曾是丁原的主簿,馬騰、馬超也自稱馬援的後人,劉備、公孫瓚出身不高,則是大儒盧植的學生,孫權家起步晚,他爸爸孫堅也是跟隨張奐平叛的將吏,擔任了漢朝的二千石太守。

    至於袁、曹就不必說了,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曹操家是閹宦之後,父親也是買過太尉的高官。

    或許朱元璋能夠去摻和的,就是黃巾一脈,或者張燕的黑山軍,到太行山裡當草寇,可這列位的結局實在說不上美妙,也沒有出頭的,哪怕是臧霸這種被招安的“盜”,人家也是士人出身,還有士林的義士名聲。

    像朱重八老爹朱五四這樣的純粹底層百姓,他本人日後大字不識的出身,就算是在東漢亂世之中有同樣的本事,也絕不可能出人頭地,說得直白點,連入門的資格都沒有呢。

  • 10 # 留名斯基

    秦漢時文武不分家,農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所以世家大族的孩子基本上是又讀書又練武的。透過姓氏血緣或者師生同鄉之類的關係團結在一起。這些人脫下盔甲是士大夫和鄉民,穿上盔甲就是豪強和部曲。朱元璋那點能耐在三國那個時代還真上不了檯面。中國後期對世家的打壓尤其是科舉的出現才徹底讓文武分了家,而後宋明的重文抑武強行把讀書和人才進行了掛鉤,營造出會讀書等於會一切的社會假象。實際上,為什麼朝廷喜歡用考科舉的書生呢,就是因為他們廢物啊,要能力沒能力,要人脈沒人脈,要財富沒財富,還一個個傻了吧唧的。這些書生可謂是用的放心又安心,就算殺了一批,還有大量的替代品。可以說,中國的人才培養機制就是在一代代皇權惡意經營下廢掉的。宋朝之後鮮有天才的軍師出現就是這個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個多月的寶寶天天晚上十二點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