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眸子8552

    戰國至秦,冶鐵、鑄造工藝還很落後。鑄出的劍待別的脆,也就是現代說的″沒鋼性"。當戰鬥時,與硬兵器相撞,及易折斷。

    青銅劍及戈,造價雖高,但鋒利又不易斷,極大的增強了戰鬥力。所以,秦寧用造價高的青銅武器,也不愛用鑄鐵易斷的武器,這就是原因。

    中國鐵器過關,還得到漢代張騫出塞帶回了製造鋼鐵的密方,方才得以提高。直到唐代,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的發達,從大馬士革進口了:大馬士革刀及烏茲鋼,使得唐代的鋼鐵鑄造業,達到一個高峰。

  • 2 # 陽光169871353

    一是當時鐵器質量尚不完全過關,二是青銅劍雖貴,但技術比較成熟,三是秦統一六國時,經濟實力已是非常雄厚,有錢任性唄。

  • 3 # 君山話史

    不能說用青銅劍吞併諸國,而是以青銅武器,除了劍之外,還有鈹、戈、戟、矛、弓、弩等十八般武器呢。在戰國時代,鐵製兵器已經興起,為什麼秦國的主戰武器仍是青銅呢?筆者試分析如下:

    第一,秦中國產鐵少

    秦國地處西北,在古代產鐵很少,遠遠不如東方諸國。對於東方諸國鐵製兵器的興起,秦國也是十分擔憂。比如《史記》裡有一段秦昭王與范雎的對話,秦昭王說:“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遠慮。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國在武器的更新換代上,是不如東方諸侯,在新興武器的研發與推廣上,比起東方諸國是有差距的。

    第二,戰國時代的鐵製兵器還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戰國時代是鐵製兵器高速發展的一個時期,但是青銅武器仍然是主戰武器,鐵製兵器尚未完全推廣普及。鐵製兵器雖然出現,但限於技術,對青銅武器尚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鐵製兵器到漢代才進入全盛時代。在漢代,煤成為冶鐵燃料,還發明瞭淬火技術。特別到了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使中國的冶鐵水平長期領先於世界。鐵製兵器進化到鋼製兵器,這就不是銅製武器所以抗衡的。但是在戰國時期,冶鐵技術還有待完善。

    第三,武器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來看看《荀子》裡的一段話:“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如金石;宛鉅鐵釶,慘如蜂蠆;輕利僄遬,卒如飄風……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若振槁然。是豈無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這裡說的“宛鉅鐵釶”,宛就是楚國冶鐵基地,楚國的冶鐵技術與能力遠遠領先秦國,生產的鐵製兵器“利若蜂蠆”,非常厲害。可以說,在武器上楚國領先秦國至少一百年,但是仍然被秦國一路痛扁,這是為什麼呢?“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武器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解放戰爭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不也是一而再在戰勝強敵麼?因此,秦國能統一中國,是有很多因素,並不是因為武器較他國先進。

  • 4 # 牧漁子

    秦滅六國時期,秦國的青銅兵器一點都不比鐵製兵器差,而且會更有優勢。鐵製兵器完全取代青銅兵器已經是在漢朝時期。一、秦國的冶鐵技術並不發達,況且缺少鐵礦石資源。

    一定程度上,秦國沒有大批裝備鐵製兵器是被逼的。關東六國基本都有優質鐵礦,唯獨秦國沒有。在南韓宜陽鐵山的鐵製品已馳名天下時,秦國還在苦苦尋找自己的鐵礦。由於礦產較少,秦國的冶鐵技術遠遠落後於關東六國。也就是說,他用非常劣質的礦石和落後的藝打造出來的鐵器缺點很多,完全經不住戰場拼殺,和青銅武器比,沒有優勢。

    二、秦國的青銅冶煉技術遠高於關東六國,造出來的青銅兵器不但優於六國青銅兵器,也優於六國的鐵製兵器。

    從考古的結果來看,青銅劍在七國都有廣泛應用,但關東六國最長劍身在60釐米左右,而秦國劍身達90釐米。其實不是六國不想把劍身打造長一些,而是六國青銅冶煉技術或資源還難以達到標準,如果造長了,容易彎曲折斷,但秦國的不會。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秦國的墓葬中陪葬的都是青銅劍,而且它的質量遠比關東六國的青銅劍要高。

    三、秦滅六國的戰場上,主流武器可不是用的劍,而是弓、箭、駑、戈。

    滅六國的戰場,並不是劍客比劍,而是各類武器紛紛上場。在秦兵馬俑的裝備中可以看到,駑弓是最常用的裝備。比弓箭有優勢的是,它不需要在使用時把用很大力氣弓拉開,而是隻要集中精力瞄準即可,精確度遠高於弓箭。長戈的長度可達七米左右。而用到短劍時,往往是戰場後段短兵相接時,或都根本不需要,對方已潰敗。所以說,秦軍不是靠用劍消滅六國的。

    戰國時期的鐵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他的冶煉技術是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秦滅六國時,鐵器的冶煉技術並沒有完全超越青銅器,整體上打造兵器的能力並不是比六國差,而是比六國都強。更重要的是,秦國能一統天下,靠的真的不是兵器,而是先進的管理制度和強大的綜合國力。

  • 5 # 沐風齋

    在冷兵器時代,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秦國征服六國,最重要的法寶是正確的國策。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給秦國國力帶來極大的提升,民政方面透過“廢井田,開阡陌來實施土地私有化,極大刺激了生產積極性;獎勵耕織使許多荒地得到開墾,擴大了人口數量和生產規模。而對秦國軍隊最重要改革就是“獎勵軍功”政策的實施,秦法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凡是秦國士兵殺一個敵人,就能夠得到一級爵位,一畝良田,宅地九畝,一個僕人。以取得敵人的人頭數為計算殺敵人數的證據,殺的敵人越多,得到的賞賜就越多,從低往高,獲得相應爵位。所以,戰場之上,士兵無不奮力殺敵,割取人頭。

    而此時其他六國還沉浸在因循守舊的老路上,雖有鐵質兵器出現但因數量有限,況且秦軍的青銅兵器已經得到改良,鐵質武器對青銅武器不具備壓倒性優勢。秦軍還有一項致勝法寶~弩,秦朝的弩,射程比手槍還遠,是當時世界上最精準的武器,甚至還擁有一套自己的瞄準系統,秦人在作戰時,在沒有短兵相接的時候,就透過秦弩重創敵人的主力。

  • 6 # 穿越中的書生

    首先的一點,戰國末期,六國的軍隊,是不是都配備了大量的鐵製武器?還是青銅武器佔大多數呢?當時的冶鐵中心,在魏國。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的武卒,天下聞名,大約是一種相當於現代意義的特種兵,裝備的,可能就是鐵製長劍,一種武裝步兵。是不是魏軍全部配備了呢,還得二說。至於,其餘五國呢,資料不多,不得而知。

    有一個現象,值得反思。越王勾踐劍,天下聞名,號稱第一劍,其劍,正是青銅所造。其它的名劍,諸如夫差劍,也皆是青銅所鑄,為什麼不造鐵劍,還是造青銅劍,何哉?原因,可能跟制鐵的溫度有關。也就是鑄造溫度達不到1500度,所造成來的鐵,太弱,是沒法與青銅武器,相提並論。正是這個溫度,和時代的技術,卡得死死的,所以,秦軍大量裝備青銅武器,就不值奇怪了。並且,秦軍的武器,是有編號的,長短大小,也規定得很死,有點像二戰時的德軍裝備,落實到人,落實到具體的資料,不得隨意改動,並嚴格按此執行。其餘六國,想來也有軍械局,是不是有如此嚴密,不得而知。

    這裡面還有一個誤區,武器的好壞,並不是決定戰局的關鍵。前事不遠,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就是明證。解放軍的武器,遠不能與國軍相比,為什麼能戰而勝之,攻而不克呢?其原因,還是政治與意志。秦軍號稱戰國鐵軍,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原因,最終還得歸功於軍功制。秦軍上陣,或父子,或兄弟,並且按人頭計功,得一人人頭,就可高人一等,人頭越多,大富大貴,大功名就在面前,人,豈能不亡命?有人對白起的屠城不理解,其實,這就是軍功制在其中作怪,白起也是人,他並不真正的”屠夫“。制度成人,也害人,不過如此。

    讀史,不能光看熱鬧,有一得,我覺得足也。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人類社會發展史,如果從使用的工具上分類,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鋼鐵時代、白銀時代、黃金時代等。白銀、黃金都是作為貨幣金屬使用的,算是人類社會進入到金融時代,而鋼鐵作為生產、生活資料出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更為廣闊的星際維度來看,鐵元素的生成,也是一個重要演化臨界點,是上帝送給人們的禮物,靜靜地藏在礦山中,等待著文明演進,把它們提煉出來。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鐵器王國:赫梯,藍色部分)

    從世界範圍來看,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銅柄鐵刃匕首,經檢測為人工冶煉製品,說明安納托里亞高原居民最早掌握人工制鐵術。公元前1500 年至1000年間,冶鐵技術透過歐洲、亞洲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向外傳播。冶鐵技術自公元前800年東周列國時代前後傳播至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

    鋼鐵冶煉的方法有很多,像滲碳鋼、塊鍊鐵、百鍊鋼等。帝國主義的鼻祖亞述帝國經過多年發展,鐵器已大規模使用,鐵兵器的使用直接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鐵犁、鐵鋤、鐵鍬在農耕方面的應用,以及因使用鐵工具而日益擴大和完善起來的水利灌溉事業,使農業生產力大大提高,穀物生產和儲存量增加,從而為國家設定大量常備軍和保持長期作戰能力,提供了充裕的給養條件。亞述開啟的軍事帝國主義,在亞述帝國消亡後一直被其他帝國模仿,包括亞述帝國的軍事建設,如馬拉戰車、鐵質兵器。

    (亞述軍隊攻城戰鬥)

    地中海被稱作“海”,不如叫做“湖”更為合適,它的存在大大便利了西亞軍事技術往愛琴海和亞得里亞海區域的傳播。

    古希臘和古羅馬也因此繼承了西亞的軍事能力,甚至是農業能力。古羅馬的鐵兵器是塊鍊鐵,由一種夾雜大量礦渣的海綿鐵製成,是為熟鐵,並非鋼鐵。最終取代青銅的是熱處理後的鋼,而不是熟鐵。熟鐵的機械效能不如青銅,而且硬度很低,低到什麼程度?釘書機用的釘子就是熟鐵,手指稍微一用力就能扭成麻花。羅馬的熟鐵是海綿鐵,含礦渣很多,還不如現代熟鐵的質量。許多文獻記載羅馬人的鐵劍一刺就彎,要在地上踩直了再用。所以羅馬人多用寬短的短劍,因為他們的技術生產長劍比較困難,只能少量給軍官和騎兵用。羅馬軍團以步兵方陣為主,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的鐵器技術只能採用大盾牌防身、短劍擊刺的戰術,同樣,標槍戰術也是透過速度來彌補硬度的不足。

    (羅馬公民士兵的武器裝備)

    同時期的中國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鐵器也作為國家力量被各國君主所重視,很多諸侯國都已使用鋼鐵兵器了。當時的楚國、吳國地方都有鐵礦,因此冶煉技術也比較發達,就產生了很多冶劍大師。“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國曾大量使用鐵劍,現代出土的楚國鐵劍很多,有的長1.4米,最長的1.52米,是專門用來對付騎兵的。當時的羅馬是無法生產如此長的鐵劍的,他們的短劍大多在60-90釐米之間。北方燕國的叢葬墓曾出土過15把鐵劍,平均長90釐米,最長超過1米,取了3把檢測,一把是低碳鋼,另外兩把是中低碳鋼合鍛的複合鋼劍,還經過熱處理,硬度大大提高,同時還出土了鐵甲片。史料記載,戰國中期河北中部的中山國計程車兵“衣鐵甲,執鐵杖”,這說明當時很多國家都普及了鐵甲。

    (魏武卒裝備的鐵劍)

    南韓地處中原腹地,四方都面臨強國,無法擴張,實力一直都處於戰國七雄老末,就算魏國最終跌落神壇,淪為二流國家,也要比南韓光鮮亮麗的多。因此,南韓的實力就等同於魏國的三分之一。不過,南韓卻被稱為勁韓,其原因則是由於宜陽鐵山的加分。當時宜陽鐵山出產天下品味最高的鐵礦石塊礦,價值類似於目前的阿司芒塊礦以及昆巴塊礦。當時戰爭不斷,鐵礦石價格以及鐵製品價格隨著戰爭的進行,需求量極大,各國都把鹽鐵兩項列為限制出口的名單。南韓的產鐵量以及鐵製品質量均屬上乘,所以南韓以良弓勁弩,地方九百里,披甲數十萬位列七雄之一。鐵軍、鐵騎這個稱呼也是從鐵製品成為冷兵器時代主要裝備而產生的,並且戰國中後期鍊鋼技術發現,出現精鐵這個名詞,才被作為軍隊中最具戰鬥力的單位的專用名詞。

    (南韓口碑好【趙氏孤兒】,卻總難強大)

    最終以武力終結這一切的秦國,當然有鐵軍,也有鐵騎,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他們裝備的更多的卻是青銅器。讓人疑惑的是,看似裝備了落後六國200年的武器的秦國,最終完成反殺,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其原因為何?

    在常年的戰鬥中有這樣的一種實踐經驗:刺死砍傷。對於近距離搏擊而言,刺擊遠要比砍殺更有效殺傷敵人。刺殺的傷口很難癒合,在缺少抗生素的古代很容易引起破傷風。由於冶鐵技術不發達,通常情況下鐵劍比較短,而秦國的青銅劍卻比較長,銅與錫的比例配合好,柔韌性和剛硬度達到了很好的匹配度。銅劍長,又不容易折斷,已經出土的秦劍也證明了這一點。秦軍都是制式武器,誤差之小,幾乎可以與現代的軍工廠相媲美,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秦軍。

    其次,秦國境內缺少鐵礦。即使在今天,中國的鐵礦分佈圖上,秦國的關中和巴蜀一帶也沒有大的礦山。由於天下苦秦,各國都對秦國執行了武器禁運等國際貿易制裁,除了走私之外,秦國也沒有多少辦法獲得鐵器。相反,秦國的銅礦較多,如秦國著名的富戶寡婦清,秦始皇相當尊崇她,寡婦清就是開銅礦起家的,以至於富可敵國。可見,秦國不大量裝備鐵器,也是客觀條件限制的無奈之舉。

    (關中地區缺少鐵礦)

    最後,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在秦國殺牛是犯法的,秦國的耕牛的普及率是列國中最高的,在長平之戰前,趙國君臣策對時還專門提到此事,以此來證明秦國的戰力持久。商鞅為了讓秦華人種莊稼都能種出榮譽感,還給了莊稼人同樣實行爵位制度。莊稼種的好,也跟在戰場上立功一樣。除了耕牛之外,秦國還把在戰鬥中繳獲的鐵器都熔融了鍛造成農具,發放給農民。加上秦國重視水利,湧現了李冰父子這樣的水利大家,所以秦國的農業是列國中最為發達的,這也為秦國能夠持續進行長達10年之久的滅國之戰奠定了經濟基礎。

    所以,在其他六國都已經急功近利,採信了武器決定論,將不多的資源都投入到了軍隊建設時,秦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青銅冶煉,也達到了良好的社會及經濟效果,並且推動和促進了農業的大發展,最終秦國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完成了大一統。

    (秦國一統天下靠的是綜合國力)

    鐵器完全取代青銅兵器,則是在西漢中期之後。漢承秦制,工農業生產有很大增長,西漢三大手工業有冶鐵、鑄錢、煮鹽。其中,冶鐵是最重要的,煮鹽的牢盆(煮鹽用的大鐵鍋,由官府提供)都靠冶鐵業供應。

    漢代的冶鐵業具有全國規模,西漢冶煉遺址49處,在今山東省有12處,河南、江蘇各7處,河北6處,山西、陝西各5處,四川3處,甘肅、遼寧、安徽、湖南各1處。到東漢,生產規模更是不斷擴大,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一些邊遠的少數民族也掌握了冶鐵技術。

    對大量出土實物的分析驗證,戰國時興起的鐵範、疊鑄、鑄鐵柔化等技術,到西漢已臻於成熟,成為冶鐵作坊的常規工藝。鑄鐵脫碳處理的進一步發展,導致有意識的在高溫下炒煉生鐵料,以得到熟鐵或鋼。隨著炒鐵和百鍊鋼技術的推廣應用,鍛鐵器件明顯增多,鐵兵器全部取代了銅兵器,標誌著鐵器化程序的基本完成。漢代發達的物質文化和雄厚的國力,就是在這發達的冶鐵生產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西漢時,軍隊已普及鐵質兵器)

  • 8 # 張不叄讀秦史

    目前學界確實認為,秦國兵器以青銅為主。從考古發現看,兵馬俑坑裡出土了近四萬件青銅兵器,卻只發現了一件鐵矛、一件鐵鏃、兩件鐵鋌銅鏃。秦國當時鐵製器物主要在農具和工具上,比如西安半坡的戰國秦墓出土過鐵鋤和鐵鑿,秦始皇陵園也出土過30件鐵鍤、5件鐵鏟、20個鐵錛頭、20件鐵斧、10個鐵錘……《秦律》更規定,向官府借用的鐵農具如果有毀損,需要交還原物寫說明備案,官府如果無法修理它們,會統一磨掉上面的標識,上繳後重新回爐冶煉,作為金屬原料。可見秦朝的鐵器還比較珍貴。

    之所以如此,主要因為鐵器還是打造起來太過費時費力,對秦人來說,還真不如用青銅兵器划算。鍾少異先生更是認為,到了戰國中後期,秦軍不斷打勝仗,從六國繳獲了大量鐵製兵器,也就不必費時費力再去專門打造了。不過等秦國統一之後,鐵兵器很可能開始取代銅兵器,那些從天下收繳來的銅兵,也就被鑄造成了十二金人。

  • 9 # 鄧海春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制度開始從之前的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變。其中,牛耕的普及和鐵器的使用更是大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而鐵器的鑄造更是改變了當時軍事界的兵器製造,要知道,鐵器比銅器質地更加堅韌,刀口、劍鋒更加的鋒利。

    可是在中國第一個封建帝王陵墓——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中,經考古學家挖掘考古發現,這樣一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俑坑中,除了那珍奇名貴的俑,還有不少兵器在其中。然而。這些兵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是銅器,沒有鐵器。這就大跌眾學者的眼鏡了,要知道在戰國時期,鐵器的出現讓冶金業製造中心從吳越之地變到了鐵礦豐富的中原地區。《戰國策》中曾記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可見當時冶金中心在南韓之地。

    那麼,戰國時六國都已經淘汰青銅兵器,讓將士們配備了鐵劍,為何秦國仍然用青銅劍吞併諸國?秦國的虎狼之師配備上鐵劍豈不更加所向披靡?可偏偏就這樣一批將士,手持質軟落後的青銅劍,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統一了割據已久的天下。

    首先,從質地上來看,現代化學告訴我們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碳量上,含碳量超過2%的鐵,叫生鐵;含碳量低於0.05%的鐵,叫熟鐵;含碳量在0.05%-2%當中的鐵,稱為鋼。生鐵效能為堅硬、耐磨、鑄造性好,但生鐵脆,不能鍛壓。熟鐵是指用生鐵精煉而成的比較純的鐵。熟鐵質地很軟,塑性好,延展性好,可以拉成絲,強度和硬度均較低,容易鍛造和焊接。

    當時雖然鐵器普及,但是鐵礦提煉起來仍然比較困難,還不能達到批次生產的地步。相反,銅礦技術已經發展較為成熟,提煉和開採的難度都較小。更重要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秦國很少有天然的鐵礦山。

    其次,秦國由於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商鞅在變法中推行了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統一度量衡,這大大地推動了冶金業的標準化和批次化。它讓整個兵器製造產業有了一個良好的模板,所有的兵器都有統一的規格,用起來十分順手。同時,考古學家發現,秦國的青銅劍長度比當時著名的吳王夫差的劍身都要長許多,可見當時秦國青銅製造業是相當發達的。秦國就是這樣以己之強橫掃六國。

    最後,秦國的青銅劍製造出來含鉛量十分低,與其他國家的含鉛量形成了對比,這一點也是秦國兵器製造業獨具優勢的地方。秦國的銅錫比例讓秦國劍身外硬內韌。

    但是不得不說,秦國就算手持這樣質軟落後的青銅器,卻在手持鐵器的六國中殺出血路,可見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兵器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綜合國力,是國民的生產力,是整個國家的明君時刻支援改革,重用賢能之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夜班一個人白天休息時間多長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