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失敗並非戰役、戰術上的嚴重錯誤,而是在戰略部署上犯了致命的錯誤,這一錯誤實在太過嚴重,使得德軍即使在戰役、戰術上取得了多次勝利,卻始終無法取得戰略優勢。德軍推進的越遠,反而使自己的優勢越來越小,兵力的不足導致德軍在進攻和側翼掩護兵力分配上猶豫不決,最終冒險讓戰鬥力較差的軸心國軍隊擔任側翼掩護任務,正是此舉造成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災難性的後果。

    我們首先來談下1942年的德軍戰略進攻計劃,這個所謂的“藍色方案”有著幾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第一就是進攻部隊將隨著戰役發展而一分為二,分別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進軍,這違背了最基本的“兵力集中”原則。一般的分散兵力的作戰行動有“內線作戰”和“外線向心作戰”兩種,無論哪種形式最終都是將兵力匯聚到一起,以期在決定性中的戰役中投入決定性的兵力。但是1942年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完全被分割開來向彼此背離的方向發起進攻,進攻力量不可避免的被分散開來,無法相互協同作戰,而且造成了德軍戰線的巨大拉伸,側翼掩護長度大大增加,這讓德軍的高階將領們憂心忡忡,即便如希特勒這樣經常無視基本軍事準則的“門外漢”也不得不重視其側翼掩護的兵力不足問題。

    由於要同時開展兩個方向上的深遠進攻,所有可抽調的部隊都投入到了南翼的進攻中,北方和中央方向的德軍甚至都留戰役預備隊以應付可能的區域性危機。即便如此德軍還是無法湊齊足夠的兵力來執行計劃中的側翼掩護任務。希特勒決心讓眾多的軸心國同盟軍隊來填補戰線上的缺口,儘管他們只擔負次要的防禦任務,但是由於這個聯軍部隊的裝備實在是太差,尤其是缺乏反坦克能力,這樣讓他們根本無法敵方蘇軍坦克部隊的突擊,事實證明,這些聯軍部隊無法勝任東線的作戰強度,他們只適合去後方擔負警戒任務。對於聯軍部隊的過度信任是造成德軍失敗的又一重要原因。

    德軍進攻的過度擴張直接導致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戰役預備隊的缺乏,這也是德軍最高統帥部和蘇軍最高統帥部最根本的區別,不同於德軍,蘇軍最高統帥部總是會保留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這讓蘇軍能在關鍵的地點投入關鍵的兵力以佔據主動。反觀德軍,可用的兵力都用於一開始的進攻,沒有對進攻規模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得戰略預備隊的組建成為泡影,一旦某一方向的形勢嚴重惡化,德軍最高統帥部缺乏恢復態勢所需的足夠預備隊,只能從別的戰線臨時抽調,這種斷斷續續的投入使得德軍無法根本上改變態勢,這一情況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得到明顯的體現,為解救第6集團軍的救援部隊遲遲不能集結完畢,這些部隊來自中央集團軍群、A 集團軍群以及遙遠的西線德軍,部隊的調集和運輸佔用了寶貴的救援時間,使得德軍的反應總是顯得太慢、太少。

    隨著德軍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覆滅,德軍的整個1942年攻勢也以完全的失敗而告終,相比於德軍大量作戰經驗豐富的野戰師的覆滅,蘇軍得到了極大的鍛鍊,成長出一批適應現代作戰的野戰部隊和相應的高階指揮官,德國國防軍的素質優勢正在迅速的喪失!

  • 2 # DDG的老船塢

    事實上,斯大林格勒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什麼藍色計劃分兵,事實上,藍色計劃本身並沒有問題,分兵也是必然的,藍色計劃的目標是高加索油田,在藍色方案中南方集團軍群已經是一個擁有德國第2/6/11/17/裝甲第1/裝甲第4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合計6個德國集團軍,4個盟國集團軍共10個集團軍級單位的龐然大物,而向高加索進軍,另一方面突入高加索的叢集需要不斷向南推進,不斷與掩護其北方側背的叢集拉開距離這就造成了單靠一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已經不可能有效指揮,所以分兵是必然的。

    其次,藍色方案最初計劃,以德軍第11,第17,裝甲第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組成A集團軍群突入高加索,而以德軍第2,第6,裝甲第4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組成B集團軍群向伏爾加河一線推進,封閉並掩護A集團軍群側翼,單從B集團軍的任務而言,其擁有3個德軍集團軍,3個盟國集團軍,完成掩護任務是足夠的,而且B集團軍群還可以隨時得到A集團軍群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增援(實際上到10月份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都劃撥B集團軍群了),所以就藍色方案計劃中的分兵而言,並不存在兵力不足的問題。

    藍色行動

    然而問題就出在藍色計劃的執行上,對於藍色計劃來說,關鍵目標是佔領高加索油田並鞏固之,任何喧賓奪主的目的都是不可容忍的,但是德軍被藍色方案初期一路高歌猛進衝昏了頭腦,竟把斯大林格勒這個對掩護A集團軍群側背毫無必要的城市當做了首要目標,將本可用作B集團軍群彈性防禦中主要打擊力量的強大的第6集團軍全部外帶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陷進了這個大泥潭,結果導致在僕從軍脆弱防線的背後,竟然沒有可用的德軍機動預備隊!

    為了奪取斯大林格勒,強大的第6集團軍聚集在斯大林格勒周邊狹小的正面上,導致了原本兵力綽綽有餘的B集團軍陷入了嚴重兵力不足的狀態,喪失了機動預備隊和防禦彈性

    實際上,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主要不在於分兵,而是在於分兵之後,毫無必要的增加了行動目標,導致B集團軍群后續作戰完全失去了彈性,這才是真正要命的

  • 3 # 清水空流

    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毛主席評價說,拿破崙的政治生命終結於滑鐵盧,而其決定點則是在莫斯科的失敗,希特勒同樣也是這樣,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是他滅亡決定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從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雙方參戰總兵力近300萬。蘇聯最高指揮官曆經三任主帥,葉廖緬科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朱可夫元帥。德軍方面的主要指揮官保盧斯元帥,他在擔任陸軍總參謀部第1局長的時候,他親自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1942年,任德軍第六集團軍司令員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後期被任命為總指揮。這次戰役的結果就是德方遭遇了徹底的失敗,損失32個師,另外有16個師已經無法完成建制,總計傷亡,俘虜150萬人,同時損失3000多架戰鬥機,運輸機,3500輛坦克和迫擊炮,蘇軍損失113萬人。

    可以說,斯大林戰役會戰勝利的意義在於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性轉折點和主要標誌,蘇軍因此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那麼希特勒敗於何處,德軍的戰略性錯誤。以及希特勒就是過於的自信,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力量,也過低了蘇軍的韌性。還有就是希特勒在進攻時過於分散兵力,違背了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原則。這一措施保盧斯多次向希特勒給予諫言,但未被希特勒所採納,但是他卻不得不遵守希特勒的命令,而最終被俘。而德國的戰略性失誤引發戰術失敗,最終導致局面崩潰,首先,德國最高統帥部在薩林格勒戰役上缺乏明確的指導方向。

    應該說當時德軍最主要的戰略目標是a集團軍進攻高加索方向,目的是切斷蘇聯的石油供給,打擊蘇聯的戰略動員能力,而b集團軍的目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掩護a集團軍的側翼,遷至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蘇軍,但是希特勒被一系列勝利所矇蔽,認為能夠拿下高加索地區與三林格勒戰役,即想切斷蘇聯的石油運輸線,又搶佔蘇聯的工業命脈,最終導致斯大林格勒戰演變成德軍最不擅長的陣地戰。

    而蘇聯的勝利,首先就是建立了縱深梯次的防禦體系,使防禦體系有很大的彈性,蘇軍防禦縱深達70~150公里,在接近斯大林格勒近郊附近地區構築三道防線。有效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而在進攻的階段,蘇軍採取了嚴密的戰役偽裝措施,達到了戰役的突襲性和突然性。被選擇突襲的地區,蘇軍將突破地段選擇在了兩翼,德軍的兩翼是由匈牙利和義大利羅馬尼亞軍團組成這些戰鬥力,部隊戰鬥力很弱,蘇軍進攻點選擇得很好。當保盧斯得知自己無法突圍的時候,他給希特勒發的最後一個電報就是本臺停止發報。此役蘇軍共俘虜一名元帥,24名將軍。蘇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而在德國,全希特勒下令全國哀悼4天,4天內停止一切娛樂活動,與此同時,蘇聯最高統帥部發布命令,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70萬人榮獲斯大林格勒獎章,數萬名軍官獲得軍功勳章,125人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斯大林,你們的光輝勝利遏制了敵人的入侵,同時也是我們的勝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去賀電。英國國王贈與斯大林格勒城一把寶劍劍上用俄文英文兩種文字刻著贈給薩林格勒,堅強如鋼的公民們。英王喬治六世。

  • 4 # 青山綠水無名

    導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應當從當時德軍整個東線戰場去分析:德軍雖然善長閃電戰,但天時,地利輔助人和卻成為其最大阻礙。也就是說蘇聯廣闊的土地,戰略縱深與氣候還有焦土政策粉碎了德軍裝甲叢集的閃電戰。一但戰爭攻防互換,蘇聯的地形都是:平原,根本無險可守。

    所以從德軍進入蘇聯境內那一刻始,便等於進入絕地。兵法有云:絕地無留,要快速進驅。故兵貴速不貴久。應當集中兵力進攻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只要拿下莫斯科,蘇聯抵抗的意志就會崩潰。然而德軍在同時進攻莫斯科與列寧格勒而久攻不下的態勢下,因而想拿下高加索油田,掐斷伏爾加河運輸補給線,斯大林格勒也就成為德軍的戰略目標。至此德軍兵力分散,使其長途補給增援因久攻無果而給德軍帶來的負面影響快速擴大,德軍因分兵陷入了持久戰,此兵家大忌。

    縱觀歷史:如中國之明未滿清曾幾欲避開山海關,寧遠防線繞道蒙古直逼明朝心臟北京,就是為避免陷入持久戰,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戰首行動。所以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東線戰場戰略失敗。

  • 5 # 薦商12345678

    蘇德戰爭早期階段前蘇聯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斯大林對希特賴德軍的政治軍事戰略誤判,不相信蘇聯各種情報渠道彙集到面前的德軍將要大舉進攻蘇的情報,反而認為是美英情報局的挑撥離間蘇德友好關係,一直於蘇軍對於德軍的閃電戰進攻,驚慌失措,戰爭準備嚴重不足,前線部隊被命令“不能輕易向德軍開槍,否則軍法重處”;更多的軍隊有槍無彈,沒有“上邊命令”,軍需處不配發實彈;……以至於蘇軍頭幾個月遭受重大損失,更多的土兵丟槍逃跑或向德軍投降,被俘德軍達五百多萬。到了斯大林格勒城,蘇軍最高統帥部頒佈了“絕不能後退”的命令,督戰隊可以向任何逃跑計程車兵重機槍掃射,這才穩定了蘇軍士兵的軍心:只有勇敢向前,衝向德軍陣地,與敵拚命撕殺,有一線生機;蘇軍利用被炸爛的城市殘亙斷壁,逐街逐摟與德軍短兵相接,最好用的武器已不是飛機、坦克、大炮,而是衝鋒槍,斧頭、鐵鏟、手榴彈、比首,德軍的機械化坦克兵團在城市廢墟中處處捱打,蘇軍用莫羅托夫燃燒瓶和反坦克手雷可以輕鬆對付巷道中的坦克,裝甲車,而隱藏在地屋中的反坦克炮更是一打一個準,德軍坦克兵團損失慘重:在烏爾加河邊壁岸隱藏了幾百門卡秋薩火箭炮,每一次密集地火箭彈都能將德軍的衝鋒軍團擊潰:天寒地凍,德軍的坦克,汽車油,水箱凍結,不能正常工作,大量車輛趴窩:德軍士兵沒有準備足夠禦寒的冬衣,蘇軍統帥部以城市熬戰拖住德軍,在外圍組織了150萬大軍將德軍中央集團軍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合圍,保盧斯毅然丟開希特賴元首授與他的元帥權杖,走向蘇軍前線司令部投降!

  • 6 # 日慕鄉關

    斯大林格勒戰役發生於1942年6月,其時德國慢慢從莫斯科戰役的失敗中恢復過來,在之前的哈爾科夫戰役和刻赤戰役中,德國全線擊潰企圖反擊的蘇軍,士氣大振,加之夏天來臨,缺乏冬裝的問題的到了緩解,德國大本營又開始夢想一鼓作氣拿下蘇聯。

    莫斯科戰役的失敗,讓德國上層明白,想一鼓作氣把對手打趴下幾乎不可能,需要從其他領域想辦法。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不僅人口眾多,工業發達,還是伏爾加河內河港口之一,北線德軍受困,原因之一就是蘇聯透過伏爾加河不斷對列寧格勒輸送補給,拿下斯大林格勒,不僅可以包圍蘇聯西部最富饒的地區,還能切斷伏爾加河航道。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斯大林格勒是南高加索地區的門戶,佔領斯大林格勒,不僅可以佔據盛產石油的南高加索,還能把一直處於觀望狀態的土耳其拉入戰爭,共同對付蘇聯。

    蘇德兩國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斯大林格勒就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這場戰役依然以德國的失敗告終,對於蘇聯來說,他們取得了莫斯科戰役以後又一個大勝利,而對德國而言,這場戰役卻是打斷了他們的脊樑骨,為什麼佔據主動的德國,又一次倒在蘇聯人面前,有這樣幾個原因。

    (1)德國低估了蘇聯

    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六集團軍是德軍精銳,不僅裝備先進,還兵精糧足,更有強大的納粹空軍做掩護,如果戰役發生在北非的沙漠,或者是法國的平原,蘇軍毫無勝算。但這裡是斯大林格勒,蘇軍不僅佔據主場優勢,還有一個德國無法克服的障礙:巷戰!眾所周知,德國在二戰前期的勝利,極大程度依賴其機械化部隊的閃電戰,以快速機動來切割對手,然後圍殲,這一做法在歐洲戰役中屢試不爽,蘇德戰爭開始階段,蘇聯對此極不適應,損失慘重。

    但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已經漸漸摸清了德華人的套路,不再與德軍大開大合打對攻,轉而隱藏與城市的巷道樓宇中,化整為零,爭一街一巷。如此一來,德國機械化快速化的優勢就蕩然無存,空軍的能力也得不到發揮,陷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

    白刃戰對雙方來說可以是五五開,但蘇聯勝在人多不怕死,不怕死到不見得是真不怕,但在督戰隊血腥的機槍面前,他們只有一個選擇,要麼殺掉敵人,要麼死在自己人手裡。

    如此一來,崇尚騎士精神的德國軍隊,就變得脆弱起來。

    (2)用人不當

    德國第六集團軍總指揮是保盧斯元帥,這位老兄早年參謀出身,參與指定了不少著名戰役計劃,例如“巴巴羅薩”。但行軍打仗不是紙上談兵,計劃再好,也要人來執行,比起善於臨場排程的曼施坦因等名將,保盧斯更像是一箇中規中矩的政委,大事聽指示,小事按規矩。這就給了蘇聯那些將領玩命的機會。他的對面,坐鎮的可是蘇聯第一名將朱可夫。

    關於朱可夫的指揮風格,後世有很多爭議,尤其是他的老戰友葉廖緬科,直言不諱的說他打仗毫無技術含量,就是靠人多。

    這種說法可能有一定道理,因為根據後世統計,朱可夫作戰,總喜歡調動數倍敵人的兵力,用人多來堆死對手。但戰爭不是單挑,只要能獲勝,怎麼打都是正確的。蘇聯在開戰初期損失慘重,再加上之前的大清洗,有經驗的指揮員幾乎喪失殆盡,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對上經驗豐富的德國老兵,如果還是恪守騎士精神,來個公平單挑,那就是自尋死路。

    有人用,為什麼不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朱可夫打仗不計較人命,總喜歡採用密集衝鋒的形式,戰役的勝利都是建築在士兵生命的基礎上,這種說法低估了戰場的殘酷,面對技戰術都優於自身的德軍,如果還想著投機取巧,恐怕很難獲勝,基輔戰役中,朱可夫被排除在外,佔據兵力優勢的蘇軍一敗塗地,光是投降的就超過70萬。

    (3)戰略失誤

    戰役後期,蘇軍圍殲德軍的戰略意圖已經十分明顯,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明哲保身,退出戰役,雖然無法達成開戰前的目標,至少能夠儲存實力,但固執的希特勒依然幻想可以擊潰對手,對蘇軍的動向不以為然。中規中矩的保盧斯在敵軍的猛烈攻勢下,心灰意冷,即便是接到了撤退命令,也不執行,反倒帶著十萬軍隊投降了蘇聯。

    伏爾加河的防守也是一個大問題,蘇聯利用伏爾加河對斯大林格勒不斷補充給養和兵力,而德國卻無法切斷伏爾加河,讓蘇聯後勤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4)國力不如人

    二戰中,德軍在技戰術,裝備方面都優於蘇軍,以德國空軍為例,斯大林格勒方向部署的是德國空軍的王牌第四航空隊,約有飛機1200架,無論飛行員能力,還是飛機本身,都優於蘇聯。再比如德國陸軍的虎式坦克,無論是其88毫米主炮的穿透力,還是正面主裝甲,都完全碾壓蘇聯主戰坦克T34,。

    但就是這樣,德國依然無法打垮蘇聯。究其原因,還是蘇聯國力太過強大,早早遷移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的蘇聯工廠,不斷出產各種型號的武器裝備,這邊打完,那邊補充,縱然戰損比1:3,1:4,也在所不惜,而德國則無法做到同樣的補充,如果在短期內無法解決戰鬥,其戰鬥力持續性差的弱點就暴露出來,最終被蘇聯人拖垮。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場雙方都輸不起的戰役,後世把這場戰役看做是二戰東線的轉折點,其原因就在這裡,獲勝的蘇聯,不僅殲滅了敵人有生力量,還樹立了強大的作戰信心,此後蘇聯全線反擊,德國從進攻轉入防守,失敗就是時間問題了!

  • 7 # 黑龍江邊的沙子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失敗並非戰役、戰術上的嚴重錯誤,而是在戰略部署上犯了致命的錯誤,這一錯誤實在太過嚴重,使得德軍即使在戰役、戰術上取得了多次勝利,卻始終無法取得戰略優勢。德軍推進的越遠,反而使自己的優勢越來越小,兵力的不足導致德軍在進攻和側翼掩護兵力分配上猶豫不決,最終冒險讓戰鬥力較差的軸心國軍隊擔任側翼掩護任務,正是此舉造成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災難性的後果。

    我們首先來談下1942年的德軍戰略進攻計劃,這個所謂的“藍色方案”有著幾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第一就是進攻部隊將隨著戰役發展而一分為二,分別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進軍,這違背了最基本的“兵力集中”原則。一般的分散兵力的作戰行動有“內線作戰”和“外線向心作戰”兩種,無論哪種形式最終都是將兵力匯聚到一起,以期在決定性中的戰役中投入決定性的兵力。但是1942年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完全被分割開來向彼此背離的方向發起進攻,進攻力量不可避免的被分散開來,無法相互協同作戰,而且造成了德軍戰線的巨大拉伸,側翼掩護長度大大增加,這讓德軍的高階將領們憂心忡忡,即便如希特勒這樣經常無視基本軍事準則的“門外漢”也不得不重視其側翼掩護的兵力不足問題。

  • 8 # 漫聊歷史

    這個問題可分兩個方面來簡述:

    戰略方面:德軍以舉國之力,輔以僕從國的低戰鬥素養軍隊,雖說在進軍蘇聯之初高奏凱歌,但受阻於莫斯科外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已經出現疲態。

    後勤補給線過長,屢屢遭到游擊隊襲擾,導致前方部隊無法及時得到補給。

    德國國力有限,而蘇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並且及時轉移了部分軍工企業,武器生產始終沒有停止。

    德軍裝備,小到單兵武器,大到坦克飛機,具有精良的德式工藝,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無法快速生產彌補戰場損耗。而蘇聯武器皮實抗造,適合冬季環境使用,並且能夠大規模批次生產。

    更重要的一點,德軍的人員損耗逐漸加劇,北歐、西歐、北非等地戰事頻仍無法顧及,陷入多線作戰無法補充。而蘇聯雖然在戰爭之初損耗巨大,但在西伯利亞仍有數量相當可觀的預備隊未曾使用。

    戰術方面:德軍最高統帥部的部屬,未能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就已註定了敗局。而斯大林格勒之戰德軍最高指揮官保盧斯,也出現了重大的指揮失誤。他的第6集團軍實力雄厚,側翼還有第4裝甲叢集的策應,然而他不僅沒有將蘇軍合圍於斯大林格勒城下,也沒有將全部蘇軍趕過伏爾加河,甚至沒能封鎖伏爾加河渡口,導致蘇軍增援部隊源源不斷。

    此外,保盧斯將寶貴的精銳兵力投入城內與蘇軍巷戰,犬牙交錯的陣線,令德國空軍和炮兵無法發揮作用,只能眼睜睜看著部隊消耗殆盡。

    綜上所述,斯大林格勒戰役對德軍而言,想要獲勝難於登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來看,CBA新賽季,你認為誰是常規賽MVP的熱門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