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處吹來陣風

    沒有,也不可能。當時正逢萬曆皇帝后期,萬曆每日在後宮煉丹修道深居不出,大臣們上奏的奏疏除了有關用錢的,萬曆會偶有批覆,其外一概不理。大明日常行政工作的重要部門吏部戶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加上大理寺卿缺了60%的空額,內閣及吏部緊急要求補充額員的奏疏萬曆尚且不理,一個遠在關外白山黑水的部落酋長的事怎麼可能會當回事

  • 2 # 南北拾芳

    明朝沒有直接支援努爾哈赤,但是明朝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實際上間接支援了努爾哈赤。在明朝統治者的眼裡,始終沒有意識到努爾哈赤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能威脅到當時遼東地區的局勢,且當局統治者一直被侷限在當初制定的戰略(扶持哈達部)上,而自從哈達部領袖王臺死後,哈達部隨即陷入了內亂之中,葉赫部首領則藉機替代了哈達部成為了執掌海西女真大權的最終贏家。這一局勢的變動,並沒有被明朝統治者所重視,以至於沒能及時調整在遼東地區的政策,仍然將“賭注”壓在哈達部領袖王臺的子孫身上用來牽制其他的女真勢力,但此時此刻,這一政策已然不能實現了。與此同時,努爾哈赤表現出來的極其“忠順”又完全的麻痺住了明朝統治者的雙眼。當這一系列的因素相互碰撞在一起的時候,所造成的最終結果便是:明朝政府坐視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最終反過來抗衡明朝政府。

  • 3 # 芋頭170900173

    如果你把李家視為明政府在東北的一個軍區,那麼毫無疑問,這個軍區是大力支援努爾哈赤的。實際上努爾哈赤本人和早期兄弟都是他們培養出來的。努爾哈赤要脫離和明政府的羈絆,不得不進行了多次內部清洗,他的兄弟,長子等人都在被清洗之列。

  • 4 # 漫步在宿州

      努爾哈赤是大明遼東建州左衛指揮世家的子孫,努爾哈赤家族屬於邊疆部族,永樂初年,他的六世祖帶領斡木河——即今日圖們江下游的女真部落歸服朝廷,被永樂皇帝封為建州衛指揮使,帶有政治上籠絡撫慰的性質,可能並非真的具有一個衛的軍戶編制。努爾哈赤的六世祖還曾經跟隨這位皇帝,一起遠征過漠北,即今日之外蒙古地區。努爾哈赤的發展,離不開一個人,李成梁。努爾哈赤的祖父是建州都督王杲的部將,李成梁為了避免王杲坐大而發動了對其戰爭,期間努爾哈赤家族對李成梁消滅王杲提供過幫助,但是最後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都被李成梁給誤殺了,而當時李成梁估計是憐憫年輕的努爾哈赤,所以收為義子。而努爾哈赤成為李成梁義子的這段年輕歲月裡,必定耳濡目染,受到過李成梁的培養。在李成梁遭到朝廷彈劾離職前,他對努爾哈赤的控制一直比較得力,基本上一切盡在掌握中。明廷的清流言官彈劾李成梁,不過是諸如貪瀆、家族子孫搞裙帶關係、地方勢力坐大等等罪行。這些的確屬實,但罷免了李成梁,繼任的總兵官、經略,對遼東地區情況的瞭解掌控和對女真部族的控制羈縻,都達不到李成梁那麼嚴密的強效。努爾哈赤實力坐大是明朝官場內部的傾軋,趕走了能壓服努爾哈赤的李成梁,又找不到能勝任李成梁的有能力者導致。

  • 5 # 阿尼旺旺

    努爾哈赤的崛起過程中,得到了當時明朝鎮守遼東的大將李成梁的支援,間接上也可以說等於得到了明朝政府的支援。

    (鎮守遼東多年,敗蒙古,克海西,立下赫赫戰功,不世之功臣,卻又是萬世之罪首)

    當時明朝政府在遼東控制力較弱,無法掌控當地所有部落,因此採取的措施是“以夷制夷”。李成梁是這一戰術最出色的執行者,他利用、團結當時遼東的小部落來打擊當時對明朝威脅最大的大部落,隨後扶持他們做大。努爾哈赤的父親與祖父就是李成梁的“臥底”,他們向李提供情報來獲取利益。而小時候的努爾哈赤也進了李成梁的家,名義上是近侍,實際上是人質。

    (女真各部族數量眾多,遼東形式又複雜,時不時蒙古人問來進犯,驅使他們互相爭鬥能緩解大明的邊防壓力)

    偏偏李成梁很喜歡努爾哈赤,交他讀書學習,甚至兵法戰術。李成梁怎麼培養自己的兒子他就怎麼培養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就是為了讓努爾哈赤長大後放他去對付明朝的敵人,甚至某些情況下可以讓他變成明朝的“敵人”。畢竟李大將軍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戚繼光的遭遇他可是看在了眼裡。

    (民族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就不斷受到朝廷的誹謗與非議,再加上家庭生活不和睦與妻子有矛盾,最後連看病的錢都沒有,鬱鬱而終)

    但是後來情況偏偏失控,工具人努爾哈赤的工具人父親和祖父死在了一次李成梁指揮的軍事行動裡(誤殺),這多少讓努爾哈赤對自己的命運有所警醒,我認為他恨得不是李成梁殺了自己的親人,野蠻部落裡經常上演父子兄弟相殘,作為一個部落人他早就司空見慣了。問題就是父親與祖父為李成梁辛苦賣命,最後被誤殺後也就是得到了聲對不起和一些戰利品,我今後下場又是怎麼樣呢?

    (努爾哈赤父親覺昌安)

    (祖父塔克世,明軍圍城,倆人進城勸降,成功後明軍進城屠殺,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後來的努爾哈赤離開了李家,回到了自己的部落,開始了吞併戰爭。他幫明朝搞定了許多棘手的角色,在一段時間裡成為了明朝邊境的守護者之一,這期間李成梁對他的做大坐視不管,甚至有時出兵幫他消滅了幾個競爭對手。在李成梁卸任離開遼東後,明朝政府為了繼續拉攏努爾哈赤,允許他親自上京朝貢甚至封他了個“龍虎將軍”。可以說無論是李成梁,還是明朝政府,都對努爾哈赤的崛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驅狼吞虎,最終失手養出了個怪物,為自己的後代與大明挖出了一個填不平的大坑。

  • 6 # 明離子

    努爾哈赤之所以能順利統一建州,沒有得到明中央政府直接支援,其發家史卻基本上完全仰仗當時的大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

    李成梁,明朝後期著名將領,鎮守遼東約三十餘年,從隆慶元年到萬曆十五年,李成梁在遼東改變了明軍羸弱的軍事作風,幾乎年年有戰,每戰必勝。他的兒子李如松,更是在明朝抗倭援朝時大破日軍,把豐臣秀吉的部隊趕回了海里。

    但就是這樣一個威名赫赫的將軍,卻間接把大明推向了絕路,因為他一手培養了努爾哈赤。

    李成梁對努爾哈赤的放縱,源自於一種愧疚,那就是在他攻打阿臺時,部將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這成為努爾哈赤日後起兵的“七大恨”之一。

    但努爾哈赤可以恨殺死祖父和父親的明軍,卻不應該恨李成梁,因為正如剛開始說的,李成梁對努爾哈赤可謂恩寵有加,正是在他的羽翼之下,努爾哈赤才能統一建州,窺探中原。

    那麼大家不禁問了,這麼一位英明神武的將軍,難道就看不出努爾哈赤的野心嗎?

    當然能看得出來。事實上,李成梁的一生,有一個分水嶺,那就是萬曆十年,在這之前,李成梁是一位精忠報國的名將,他秉承著明朝對待遊牧民族的一貫戰略思想,將北方各少數民族部族分而治之,一旦發現有稍微強大的勢力,李成梁就將其扼殺,所以在他的經營下,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一盤散沙。

    但是萬曆十年,一代名臣張居正逝世,繼任的幾任首輔大臣又庸庸碌碌,導致朝廷對李成梁的控制力開始減弱,以至於到最後,李成梁成了遼東的土皇帝,於是他開始好大喜功,躺在功勞簿上,再無半點進取之心。

    於是,明軍對外作戰的次數越來越少了,甚至出現了殺良冒功的現象,很多落單的蒙古人或者滿洲人遭了殃。

    更嚴重的事情是李成梁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放棄了寬甸六堡,沒了寬甸六堡,堡內百姓很多都逃到了建州那裡,充實了努爾哈赤的力量,更嚴重的是,沒了這些軍堡的保護,明朝的勢力大大削弱了。

    最嚴重的事情,還是李成梁對努爾哈赤的信任和放任,因為自己的懶惰享受,大明朝分置遊牧民族的策略被他拋擲腦後,李成梁把努爾哈赤視作管理女真部落的代理人,只要按期給自己繳納賦稅和好處,就放任自流。

    努爾哈赤在李成梁的縱容下,滅掉了反對的他女真頭領,尼堪外蘭被努爾哈赤殺死,李成梁不聞不問,努爾哈赤吞併了海西女真,李成梁依舊不聞不問。

    李成梁也許覺得自己太強大了,強大到根本把努爾哈赤看作自己腳邊的一條溫順的狗,但他沒想到的是,他眼中的這條狗,卻已經成了一頭猛虎,不但要吞噬掉他苦心經營多年的遼東,還要吞噬整個大明朝。

    萬曆四十六年,李成梁去世,時年96歲,努爾哈赤沒有最後的忌憚,在同一年開始進攻撫順,開啟了竊國的道路。

    本可如戚繼光一般青史留名的李成梁,在自己晚年成了國家的罪人,葬送了自己的苦守三十年的事業,更葬送了整個大明,罪不可赦,死不足惜!

  • 7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努爾哈赤能夠這麼順利的統一建州其他部落,其中一個人的幫助是巨大的,努爾哈赤為了討好他等到他的軍事援助認了他為乾爹,明朝遼東最大的軍閥李成梁可謂是培養出了一個白眼狗,餵飽了努爾哈赤趁著明朝內亂就開始起兵造反。

    乾爹李成梁的暗中幫助

    當年明朝軍隊在平叛建州戰鬥中無意錯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李成梁對這件事多少也有些愧疚心裡,於是就把努爾哈赤留在身邊讓他跟著自己,當年的遼東鐵騎是整個大明朝最強勁的騎兵部隊,努爾哈赤跟這些身經百戰的明軍天天廝混在一起,自然就學會了騎兵戰術這一方面,後來在消滅其他部落的時候李成梁身為地方軍事主官不僅不干預,反而讓努爾哈赤一家獨大最後場面失控,給努爾哈赤提供了絕佳的造反機會,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死後不久就狗咬主人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在軍事上得到了李成梁大力支援的滿清部落迅速成長起來,本來騎兵這個兵種的戰鬥力不同一般,加上有最強的老師教導努爾哈赤才能快速的統一整個建州,這是最開始八旗建制的開始,滿清成功的基礎只能說是李成梁養寇自重帶來的惡果,這老頭一死努爾哈赤就跟發瘋的野狗一般開始瘋狂咬上了給自己衣食父母房子住的主人。

  • 8 # 語文360

    努爾哈赤將尼堪外蘭消滅於明朝境內,標誌著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邁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一步。

    努爾哈赤攻克圖倫城被《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為“太祖起兵”,拉開了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帷幕。

    因此,攻克圖倫城是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邁出的第一步,而尼堪外蘭的消滅成為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一道“分水嶺”。

    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過程中,最大的“敵人”是明朝統治者,但明朝政府還幫助了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

    公元1586(萬曆十四)年,當尼堪外蘭在躲避努爾哈赤的追殺過程中曾逃入了明朝境內,而明朝統治者卻放任於努爾哈赤帶兵攻入境內捕殺尼堪外蘭。

    明朝在對於尼堪外蘭的處置過程中有所“偏心”,不僅沒有替努爾哈赤報“殺父祖之仇”,反而將尼堪外蘭的地位提升了一個檔次,在建州女真中迅速崛起,成為了明朝統治者在建州女真當中的設定的“走狗型人物”,任明朝統治者所使喚。

    尼堪外蘭是明朝統治者設置於建州女真的“己方勢力”,企圖利用尼堪外蘭的崛起達到制衡建州女真各部的目的。

    努爾哈赤藉助明朝的支援迅速地走向崛起,從消滅尼堪外蘭到統一建州女真。

  • 9 # 尋根拜祖

    明朝政府對東北的政策就一個字——守!這是張居正定下的主導思想。不過,作為政策的執行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他更主張“攻”,迫於政策,李成梁制定了“以攻為守”的基本策略。落實到具體措施中,李成梁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以夷制夷,邊攻邊守。

    正是這種“溫和”的策略,縱容了弱小的努爾哈赤,眼睜睜地看著他一步一步做大。直到他完成了對女真的統一,大明才覺得大事不妙,想以分化和打壓的手段,如法炮製。可惜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勢不可擋,明王朝的掘墓人已經屹立於東北。

    大明的東北國防政策

    張居正主政初期,為大明國防定下了基本國策:西和東守。東北當時面臨的國防壓力,主要來自於女真和蒙古。

    其實,女真和蒙古對大明來說,意義完全不同,蒙古問題是“外交”,女真問題是“內政”。蒙古殘元勢力,視大明為死對頭,一百多年來,不斷侵擾邊境,戰爭或大或小一直沒斷過。當年土木堡一戰,明英宗都做了俘虜。

    跟蒙古人打仗,最困難的是怎麼打大明都是輸的,茫茫草原對漢人沒用,勝了也要丟棄,反而勞民傷財。所以,以守為主,無疑是恰當的。

    女真人是大明的臣民,不斷挑起事端,反叛朝廷。大明不以強硬姿態,扼殺叛亂於搖籃之中,而是採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女真人就是在大明的縱容下,各部落武裝勢力越做越大。

    李成梁的胡蘿蔔加大棒

    遼東總兵李成梁,鎮守東北幾十年,女真人的武裝崛起,被認為是李成梁的過失,多少冤枉了李成梁。其實李成梁不是保守的軍事將領,他更偏向於主動進攻。“搗巢”是李成梁屢試不爽的殺手鐧,就是一種主動進攻策略。

    不過,在大明的基本國策面前,李成梁改成了“以攻為守”,羈縻為主。他在東北修建了不少堡寨,平時作為貿易榷所,繁榮經濟,戰時作為軍事堡壘。這些都體現了李成梁攻與守的通盤權衡。最典型的事件就是鎮壓阿古勢力,及對待尼堪外蘭的政策,而阿古和尼堪外蘭,正是導致努爾哈赤起兵的誘因。

    阿古是努爾哈赤的外公,是女真豪強,武裝勢力很大。阿古屢屢殺害明朝官員,劫略官民,尤以嘉靖三十六年,殺害撫順守備彭文珠,劫略撫順最為惡劣。嘉靖四十一年,阿古被明軍絞殺,其子阿臺逃脫。

    萬曆十年,李成梁再次發兵進攻阿臺的古勒寨,這次戰鬥有三個人很重要,一個就是尼堪外蘭,另倆人就是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

    其實,覺昌安和塔克世不光跟阿古是姻親關係,其實就是阿古的部眾,只不過迫於形勢壓力,爺倆背叛了阿古,投靠了明朝。

    李成梁的政策是槍打出頭鳥,古勒寨勢力太大,就必須清除。以明軍的實力,進攻一個堡寨不是難事,況且還有三個女真幫手。古勒寨計程車兵在尼堪外蘭的蠱惑下,乾淨利索地殺了阿臺,全城投降了。

    問題就出現在戰後,李成梁竟然縱兵屠城,覺昌安和塔克世稀裡糊塗,死於混戰,這件事成了努爾哈赤起兵的藉口。

    對崛起的阿古阿臺父子無情鎮壓,對尼堪外蘭這樣新興勢力,包括努爾哈赤這樣的草根勢力,李成梁的政策是預設其自由發展,甚至變相支援。這就是李成梁的“以夷制夷”政策,弱小的時候扶植你,縱容他們相互之間的殺伐,他坐收漁人之利。

    統一建州的步伐

    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步伐,就是在與尼堪外蘭的仇殺中拉開帷幕的。祖父和父親死後,努爾哈赤將責任推到尼堪外蘭頭上,打著為父祖報仇的名義,正式起兵。

    其實這都是藉口,明眼人都能看能得出來,真正的責任人是李成梁,努爾哈赤不敢碰,只能拿尼堪外蘭出氣。另外努爾哈赤自幼被家裡逼成了流浪漢,最後只能投靠阿臺討生活,阿臺打敗後,努爾哈赤被俘,做了幾年刀頭舔血的敢死隊。這些苦難都是父親所賜,努爾哈赤不為阿臺復仇,卻為塔克世復仇,其實都是造反的藉口。

    第一戰,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就成了俘虜,因為大明的支援,努爾哈赤的族兄弟們紛紛倒向尼堪外蘭。努爾哈赤被押送給李成梁,卻被李成梁釋放了,還賞了他一個大禮包:“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李成梁為什麼釋放努爾哈赤,並且授予他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其實就是為了遏制新崛起的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因為在剿滅古勒寨的戰功,迅速崛起,周邊各大部落紛紛匯入他的懷抱中。

    雖然尼堪外蘭此人一直對大明非常友好,也一直謀求做大明的官,對李成梁等竭盡巴結之能事。但明顯李成梁不但看得起尼堪外蘭。史書說,尼堪外蘭每次見李成梁都稱他為“大爺”,行禮都是“稽首匍匐”,李成梁的回報頂多是留他吃頓飯而已。

    不被李成梁喜歡的尼堪外蘭,勢力做大了,李成梁當然不高興,就要想方設法遏制他,顯然努爾哈赤就是尼堪外蘭的天敵。

    努爾哈赤追著尼堪外蘭打了四年,最終被人殺了獻媚於努爾哈赤。有一點很奇怪,努爾哈赤近乎白手起家,為何在短短四年內,能鹹魚翻身,幹掉實力強大的尼堪外蘭?

    這就不得不說努爾哈赤的兇悍,每次他幾乎都是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打得尼堪外蘭落荒而逃,到後來,尼堪外蘭幾乎得了“恐努症”,只要聽說努爾哈赤要來了,就提前逃跑。

    尼堪外蘭運氣一直特別好,總能逃脫,努爾哈赤一次又一次撲空。不過,雖然沒抓到尼堪外蘭,努爾哈赤總能有“意外”收穫,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城池,降服了一個又一個部落,從十三副鎧甲開始,隨著追殺尼堪外蘭的行程越來越長,努爾哈赤的隊伍也越來越強大。

    到萬曆十四年,尼堪外蘭被殺,努爾哈赤已經打敗了十餘個城主和部落,並且營建了新的建州城。又過了兩年,“出手闊綽”的努爾哈赤,不再是游擊隊,而是四方來朝的建州女真核心。

    萬曆十六年,隨著完顏部女真的投降,建州女真五大部落蘇克蘇護河部、渾河部、董鄂部、哲陳部、完顏部,全部歸攏在努爾哈赤的軍帳下。

    大明的失策

    在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過程中,李成梁在幹什麼?觀望、縱容,甚至暗中支援!

    萬曆十一年,如果不是李成梁釋放努爾哈赤,尼堪外蘭已經殺了努爾哈赤,出於遏制尼堪外蘭的想法,李成梁一直暗中幫助努爾哈赤。

    除了開局奉上的馬匹和敕書外,尼堪外蘭之所以節節敗退,除了戰鬥力不行,最主要的是,他所一直倚重的大明,不再支援他,任由他四處逃難,也不出手相助。最後,尼堪外蘭走投無路,逃到撫順明軍駐所。由於努爾哈赤相逼,明軍不敢收留尼堪外蘭,驅走了他,落到努爾哈赤手中。

    李成梁就沒想過,努爾哈赤終有一天會做大?肯定想過,不過這也不用擔心,這正是李成梁的計策,等努爾哈赤真的做大了,再扶植努爾哈赤的死對頭就好了,況且努爾哈赤離做大還遠得很。

    李成梁的信心不是沒有根據,如果你要知道努爾哈赤的兵力有多寒酸,你都會忍不住發笑:這哪是打仗?分明是群毆,頂多是械鬥!攻打界凡城時,二十五個武裝甲士,五十個士卒(無鎧甲等裝備),攻打哲陳部時,五十個皮甲士,三十個士卒。這還是在努爾哈赤打了兩年後的狀況。

    這時候的努爾哈赤,李成梁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捏死他!可惜沒有!

    那麼李成梁為什麼一再縱容努爾哈赤?難道沒有別的原因?

    以熊廷弼為首,就指責李成梁是養虎為患,甚至有人懷疑,李成梁想借助努爾哈赤的勢力,征服北韓自立!因為李成梁的祖父就是北韓人。

    不過說實話,這都是毫無根據的推測,是從結果反推。其實,李成梁在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後,採取了多種措施,企圖遏制他的發展。

    努爾哈赤表現得非常精明,其中有一條紅線他絕不觸犯——與明軍對抗。不但不觸紅線,還時時刻刻不忘向李成梁和大明表忠心。

    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和他弟弟舒爾哈齊,三次親自到京城納貢,贏得了朝廷信任。所以要說責任,不光是李成梁個人的,整個朝廷就沒有明白人,都被欺騙了。

    直到整個女真統一後,努爾哈赤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大明後悔莫及!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能白手起家,統一建州,乃至統一女真,本質上是大明王朝國策的失誤,其次是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失控,加上努爾哈赤超強的軍事才能導致。

    其實,以大明王朝的政治腐敗,誕生出掘墓人也是必然的,沒有努爾哈赤還有李自成,沒有李自成還有張獻忠,歷史的趨勢,躲不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的“阿房宮”為誰而建,它究竟隱藏了一段怎樣的千古奇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