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ake影菌
-
2 # 林間野史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所寫的,前幾年一看這本書,頗有點眼前一亮的感覺。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崇禎皇帝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愛好歷史的人都知道,明史很多地方被清朝黑化過。所以明朝大多數皇帝都是昏庸無能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就拿崇禎皇帝來說,雖然作為亡國之君,但是他接手的大明江山是一個爛攤子,其中包括了天災、人禍、缺錢以及各方面綜合因素。
據悉,明末趕上了有史以來的第四紀小冰河期,導致了河南、陝西等多個地方,多年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明末黨政之亂就是人禍,東林黨及浙黨紛紛登場,連當時的宦官也參與其中。可想而知,那時候的大明是多麼烏煙瘴氣。
崇禎皇帝面對老祖宗留下來的江山,他有想過怎麼挽救,他常常反省自己,曾多次下罪自己詔。崇禎非常勤儉,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修修補補的。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刻畫了一個非常有骨氣的崇禎皇帝。
所以在這部書中,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明朝皇帝的形象,並不是像正史說的那樣,都是無能的皇帝。這也讓更多人瞭解了崇禎皇帝。
-
3 # 老龍亭拉麵
朱由檢是一個跟朱瞻基,朱佑樘差不多的好人,一個好皇帝。可惜晚了一點,而且他也不是那種能力挽狂瀾的人,心胸小了點,他的格局和氣小了點。比不上太祖,成祖,更比不上李世民,離他後來的康麻子也差了一截。總得來說能混個b或者b+就差不多了。
-
4 # 背影看世界
崇禎是那個有命當皇帝無命享受的人!
首先我們要說明朝的悲劇就是崇禎的悲劇,而崇禎的悲劇也是明朝的悲劇。悲劇是崇禎的,也是朱元璋朱氏家族到此為此的一個大的悲劇,這一悲劇導致了朱氏江山就此改變顏色,由外族人來開始坐了。
其次,我們要說,崇禎既然已經當上了皇帝,他也算是運氣好的了,因為能夠貴為天子,也都得修來500年的福,可是就在500年的福修來之後,他卻無命消受,最終竟死在皇位上,這也是因福得禍吧。
第三,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崇禎皇帝上位以後就使勁折騰,一方面把好幾個功臣都殺掉了,比如從袁崇煥那是守邊大臣,能力很強,帶兵能力也很厲害,清太祖奴爾哈赤就是死在他的一炮之下,你說這樣的大將軍卻要殺掉,聽信讒言自己作自己,他絕人,天絕他。
第四就是崇禎是個勞碌的命,天天自己很勤奮,卻抓不住大方向,國家的大政方針,還不知道如何去制定,如何去改革一些弊端,或者天天修修補補,吵吵鬧鬧跟大臣要錢花,這軍隊建設和經濟發展國家興盛怎麼得了?
總之如果存在,哪怕是稍微有點頭腦,好好的利用,操縱一個能臣,把邊疆守好的經濟發展好,把老百姓安撫好,國家就會慢慢的強盛興旺起來,清朝要想得來這麼大便宜,我看也是未可得。
-
5 # 庭州行者
首先,需要明確,《明朝那些事》從歸類上來講,並不算嚴謹的歷史學讀物,而僅僅算當年明月自己對明朝的一個主觀性總結,它起到的作用是向大眾普及明朝歷史。
在有了這個前提後,再來看看當年明月筆下的崇禎是怎樣的,注意,是當年明月筆下的崇禎。
第一,當年明月認為崇禎是一位沉穩而老練的政治家。這一點他給出的依據是登基一個月粉碎魏忠賢“反動集團”,因為崇禎當時僅僅16歲,在面對魏忠賢等權謀老手時,見招拆招,且更勝一招,完全不像一個未經世事的小孩。
第二,當年明月認為,崇禎是一個無力迴天的好皇帝,屬於一個悲劇人物。當年明月提到,崇禎在接手明帝國時,這個帝國已經在他爺爺萬曆,他哥哥天啟手中完全敗壞了,他縱使節儉,勤奮,努力工作,想要修補這將傾的大廈,也是有心無力。尤其是崇禎最後的遺詔,更是催人淚下。
總結道,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是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偉人。
然而,崇禎真的是這樣嗎?翻開歷史,可以發現,真正的崇禎,似乎是另一個人。
他的確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未必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也不是一個好皇帝。這麼說的原因,基於兩點:
①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是會靈活應變的。政治家是可以為了目的,去忽略一些規則性的東西,尤其是在為了達成一些合理的組織目標。而崇禎,在平內亂時,著眼點在於將領想他保證的日期,即使逾期一天,也要責罰,降職;但卻忽略了最優目標是可以在逾期幾天甚至幾個月後順利達成的。崇禎的“令行禁止”是他多次給了流民以喘息之機。
②崇禎本人其實沒有決斷力。他曾經提出想和後金談條件,但群臣反對,他也就作罷了。事實上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要有決斷力,他自己知道這麼做是對的,且在掌握最終決定權時,應該果斷做出決定,而不是因為反對而退讓。
再者,崇禎最後說“諸臣誤我”,那麼諸臣為何誤他?他傾心對待臣子,臣子會“誤”他嗎?崇禎執政十七年,內閣首輔換了十九任,足見其對大臣要求苛刻,不信任大臣。另外,在此列出崇禎處死的高階官員
① 楊鎬,兵部侍郎,崇禎二年1629年因薩爾滸戰敗被殺。
②劉策,薊遼都御史,崇禎三年1630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④ 孫元化,巡撫都御史,崇禎五年1632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⑤熊文燦,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招降張獻忠、羅汝才失敗被殺;
⑥ 鄭崇儉,三邊總督,崇禎十四年1641年因剿農民軍不力被殺。
⑦薛國觀,內閣首輔,崇禎十四年1641年因勸說皇親國戚捐助軍款被殺。
⑨ 周延儒,內閣首輔,崇禎十六年1643年因貪汙、謊報軍情被殺。
其中,應該只有周延儒 楊鎬勉強構成死刑,死有餘辜。其他人,比如袁崇煥,罪當處死嗎?劉策等人,只要打了敗仗就處死,這很難說是明君的做法。更有孫元化,一個火器製造專家,也是因戰敗就處死,薛國觀,勸說皇親國戚為國捐出一點錢財,也要死,陳新甲,為皇帝的想法背鍋被殺。這一系列做法,搞得朝廷人心惶惶,到最後,崇禎一句“諸臣誤我”,將自己的失誤帥鍋臣子,自己倒落個悲情英雄的名聲。
所以說,最終結論如下:
一,崇禎的一生的確是悲劇,他若在太平盛世,足以做好一個守成之君
二,當年明月筆下的崇禎,文學性,主觀性太重
三,崇禎亡國,不冤
-
6 # 德厚致遠
崇禎是好皇帝,能力不足,難免存在失誤。首先,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以後,先解決掉熹宗朝的客魏集團,也許輕易順利,就被勝利衝昏了頭,順勢開始大肆制定逆案,對客魏集團的成員窮追猛捕,廣搜苛求以增加逆案人數,不但真正有劣跡的官員受到處理,而且那些沒有錯誤的官員也被列入逆黨,結果斷送了他們的政治前途,就又重新造成冤案,給朝廷的政治政局埋下隱患。甚至重新激化派別爭鬥,也使許多官員為自身擔憂,對東林黨人也懷有敵對情緒。而東林黨人又一家獨大,大凡傾向東林黨的都能混水摸魚,魚龍混雜。
其次,對黨爭認識不足,難以掌控大局,有的東林黨人表面上高談闊論忠心報國,實際上關心的是一己私利,更可悲的是聽信東林黨人,取消工商鹽、礦稅,減少國庫收入,使前線士兵沒有兵餉。袁崇煥上任之初,寧遠士兵就發生譁變。而且還有貪官汙吏虛報兵馬數目吃空餉,更容易激化矛盾,造成將士怨恨。國庫空虛,對災民也不能進行賑濟安撫,反而又把稅賦轉加到貧民頭上,造成小民無升斗之粟,賣妻鬻子,更加增大農民起義叛亂係數。
另外,崇禎的失誤是急功近利,沒有主見,官員相互彈劾,引起崇禎對臣下懷疑,難以明確是非,正確處理,危難之時局,更難得到有用之人,使皇帝自己獨斷孤立。而且官吏激烈的黨爭內耗,也置國家利益與時機而不顧,使明朝的局勢更趨嚴峻,塞外的原屬於明朝羈糜的蒙古林丹汗等三十六部由於朝廷撫賞失時,包括北韓都被金趁機打敗佔領,臣服於後金,使明朝對後金的防線一下全無,也使後金對明作戰沒有了後顧之憂。
用人不當,自取滅亡。任用楊嗣昌征剿起義軍,也是隻剿不撫,更可笑的是把圍剿起義軍變成追趕起義軍,明軍只在起義軍屁股後面叫囂鼓譟,卻不積極進擊,四川的軍隊被楊嗣昌調了出來,張獻忠乘虛而入。待楊嗣昌追到四川,李自成又在陝西復起,乘機攻城掠地,給了義軍發展壯大的機會。 內亂未平,東北又戰事失利,把朱由檢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國家的重重困難讓他束手無策, 東林黨爭的黨派結黨營私,也使崇禎用人上搖擺不定,性Grand SantaFe來越多疑乖僻,崇禎在位十七年,兵部尚書換掉十四人,又偏聽偏信,殺掉七個總督十一個巡撫。崇禎的過分自信,獨斷專行而多疑,又給金軍創造機會,皇太極進攻北京郊區,袁崇煥千里馳援,率兵勤王,護衛北京,由於袁宗煥早期曾假意與金言和,這次京城被圍,人心慌亂,於是也謠言四起,更有人散佈袁崇煥勾結後金圖謀不軌。崇禎輕易相信,不僅中了金人的反間計,殺掉袁崇煥,自毀長城。但對不知兵的楊嗣昌不予處分。
崇禎皇帝對東北戰局也是胡亂布暑,孫承宗經略遼東,部暑經營寧錦防線,使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始終沒能完全打破這道防線。後來任命高第出任,而高第是文人,既不懂軍事,也沒打過仗,一上任就下令將寧錦防線拆除並撤退。使得多年的付出毀於一旦,更使戰略防禦陷入麻煩和困難。
崇禎用人多有失誤,對一個不能對國計民生籌一策定一計的溫體仁是寵信也重用,一個阿諛逢迎,昏庸無能,逢君之惡、彰君之過的溫體仁就在崇禎在位十七年中擔任八年首輔,溫體仁陰險狡黠,慣會耍手腕,喜怒不形於色,遇事不出風頭,總是躲在背後操縱,遇到崇禎對誰有氣,他即指使別人發難,自己假裝勸解,用言語激起崇禎火氣,從而達到害人的目的。而且崇禎為了包庇袒護溫體仁,每每處罰言官,言官懼怕噤若寒蟬,甚至有人抬著棺材去告溫體仁,崇禎還將其貶斥,有的死於杖下。直到太監曹化淳盡發溫體仁奸佞之狀,崇禎才認清其真面目,也只是罷官放歸。
-
7 # 提刀de詩人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朱元璋,朱棣,以及萬曆皇帝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朱由檢。客觀的評價,他有好有壞。說真的他的性格一定意義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他在位的十七年裡,換了六屆內閣,我敢說這破了明朝換內閣的記錄,因為他總是不信任,總是猜疑。袁崇煥(主要也是他太傻),祖大壽等等。不管是有為沒有為的大臣好多殺的殺,貶的貶,能臣不多了。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我敬佩他的地方了。權衡過後,我還是敬佩他的,當年剛上位,面對魏忠賢,它的表現不符合他的年齡,他總是穩,忍,他知道他遲早有一天會搬到魏忠賢的,而且不會大動干戈,因為此刻宮中還有前朝皇帝他奶媽和魏公公串通一氣。終於他忍到了那一天,他對魏忠賢表現了仁慈,但魏忠賢錯了。自己把自己送上了黃泉。朱由檢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日理萬機。清朝滿人讓他整日睡不好覺,因為他知道他輕鬆了,明朝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他不能放鬆。據說他很早就以滿頭白髮了。李自成入關,順理成章的她成了亡國之君,面對城外的敵人,大臣們一個個低著頭跟沒什麼事一樣,他說了一句我認為i很正確的話,先帝們扔給了他一個已是滿城風雨的江山。對啊,我覺得這句話是對的。不然,即使他再多疑,再不信任他人,她也不會讓明朝滅亡的。因為他沒有整日干木匠活,整日煉丹想著長生不老。在他人生的最後,他幹了一個偉大父親該乾的事情,他砍斷了他女兒的胳膊。因為他不想讓敵人知道這是朱由檢的女兒,那樣,他會讓敵人折磨致死。
說真的,朱由檢算是個明君。朱棣和他爹再明還是那麼狠,他只少還留有一點仁慈。
-
8 # 風林火山
嗯,說的很清楚,當年明月筆下的崇禎皇帝,就像三國演義的諸葛亮一樣,屬於一個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小說人物。
崇禎在這個故事裡是個具有悲情色彩的主角。他勵精圖治,德才兼備,卻生不逢時,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有著強大的力量,高尚的情操,卻無法擺脫眾神安排給他的命運,一次一次堅強的與命運抗爭,最終卻還是被命運無情的嘲弄。
這是當年明月寫的最好的人物之一,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一個百折不撓的青年,一個企圖逆天而行的中年。說實話當年我真的也被這個人物打動了。
-
9 # 龍支子
朱由檢是明朝大一統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懷揣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登上了皇位,卻以“非亡國之君”的愛國勤政形象導致“亡國悲劇”,其悲壯結局至今仍讓人感慨不已。
《明史》形容他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據。”這樣的評價多少有失公允,身處險惡的政治環境,沒有一個帝王不多疑的,“性多疑”顯然是帶有成見的抹黑;“任察”也不見得就是多大的缺點,身為帝王做出的任何簡單決策,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影響面,所以決策時權衡再三,這也算不得是明顯的錯誤,頂多就是辦事認真,原則性強,不近人情罷了,用不著扣上“苛刻寡恩”的大帽子,這明顯就是史家人身攻擊的刀筆所為。
“好剛而尚氣”倒是很切貼,但18歲的朱由檢登上皇位的時候,就是一個涉世未深的熱血憤青,任性、固執應該是大多數憤青共有的特徵。由一個憤青王爺的身份,一躍登上國家權力的最高峰,在一大堆久經黨爭風雨的老辣政客面前,毫無政治經驗和權術手段的年輕皇帝表現出“急遽失據”,當屬正常的情理之中,談不上是有多嚴重的性格缺陷。
同為帝王的康熙皇帝倒是對朱由檢有過這麼一句意味深長的評語:“總由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比起史家的刀筆,康熙的評語要中肯得多。朱由檢在成為皇帝之前,就是一個生活無憂無慮的王爺,對王宮之外的世界瞭解有限,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從政經驗,對政治的黑暗更無任何體驗,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意外地成了皇帝,只是憑著自己單純的是非標準判斷好壞,當純理想的政治抱負在亂世黑暗的官場上遭遇四面碰壁的困境後,一度無所適從,又孤獨無助,日夜焦慮之下,其情緒上的激烈反應已經演變成了某種程度的心理疾病。
一方面是強烈的責任心,另一方面又是寸步難行的現實,怨天尤人已經完全失控為心理病態了,並開始不斷地折磨自己,恨自己,曾六下罪己詔;也恨臣屬,並折磨臣屬,在位十七年中更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處死了兩個內閣首輔,處死、逼死督師或總督11人,處死巡撫11人,到崇禎十四年時關押在監獄內具有大臣身份的官員多達145人。這樣的激烈反應,絕不是他天生就有的性格,而是殘酷的現實逼出來的心理病變。
一般來說,帝制時代的每一個王朝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秘笈,正常情況下的接班人大都會得到傳授。朱由檢的前任明熹宗朱由校16歲登基,其父親明光宗繼位僅一個月就駕崩了,看起來似乎也沒有多少歷練就成了皇帝,但因為深獲爺爺明神宗的喜愛,很早就被封為皇太孫,繼位後身邊大多都是爺爺時代的老臣,至少間接得到了真傳,這從他臨死之前叮囑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一節能看出端倪,顯然這並非是23歲的朱由校自己的政治經驗。但這樣的政治遺囑,對單純的朱由檢而言,根本就體會不到其中的深刻奧秘。所以,朱由檢行使皇權的第一項大手筆就是滅了宦官集團,當完全陷入黨爭集團的絕境後,萬般無奈之下又開始培植新的宦官集團,但滅掉一個政治集團很容易,短時間內培植一個新的政治力量來抗衡黨爭集團就很難了。
所以,朱由檢登上皇位後,既面臨著嚴峻的天災考驗,同時也面臨著人禍的巨大壓力,閹黨集團被滅後,東林黨人一家獨大,這是一群頭頂著重整道德光環的“十字軍”,整天在朝堂上火上澆油,並不斷用舌頭殺人,卻無視危機四伏的惡劣局面,正如後來人所總結的:東林未必皆君子,而閹黨未必都小人。嚴重的信任危機,使崇禎一朝君臣之間形同水火,這對一個年輕而又懷揣著夢想的帝王的打擊之深可想而知。當他發出:“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其中的酸楚並不是後世的每一個史學家都能理解的,大多數的今人都認為崇禎帝是一個生性多疑又胡亂猜忌的君王,很少有人知道是什麼把一個有政治潔癖的皇帝完全給逼成了瘋子!
-
10 # 夜月下鳴蟬
我今天再細細看了遍明朝那些事裡面的崇禎,總覺得對以往崇禎的評判有所改變。
以前我覺得崇禎之所以亡國,無外乎性格猜疑,做事急躁,對功臣寡恩。雖然彼時內憂外患,但如果做事有章有法,不疾不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麼不一定會亡國身死。
崇禎勤政然而國是卻仍然蜩螗,大明朝還是一天不如一天,處處顯露著亡國之兆,可是作為崇禎這樣一位有中興之志的皇帝來說,眼看著國家日益凋敝就像看著心愛的人重傷垂死,哪能不急。作為後世人,去看當時崇禎的處理方式,也許不屑一顧,可是放到崇禎的位置上,也許連他都不如。畢竟崇禎登基以來,各種壞訊息紛至沓來,這種一次接一次的打擊恐怕不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能夠扛得住的,但是崇禎一次又一次的抗住,但畢竟不是鐵打的,也不是朱元璋般的梟雄,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盡人事聽天命,以至於後期真的認了命。
再說插手大臣具體事情和對功臣武將寡恩的事,想穿了也是因為崇禎被在一連串的打擊之下心急造成的正常行為。這種想把事情做好,盡了一切努力,卻仍然只能看著事情變壞的心情太能理解了。
對崇禎,心裡如今更多的是同情和尊敬。
回覆列表
欽佩,堅持與付出。
作者在寫崇禎皇帝的時候還帶著書中熟悉的幽默,但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這位皇帝的同情與敬意,他是一個於明朝最危急時刻即位的皇帝,相比於朱元璋,他手裡的牌太少。
我們後人常常喜歡拿朱元璋與崇禎比較,很多人認為,朱元璋在,明朝就不會亡,以此來諷刺崇禎的愚蠢。
朱元璋從小歷經磨難,長大後戰勝對手,拉起了明朝這面大旗,相比於從小在皇宮裡長大的崇禎而言,自然老道的多。
崇禎從一個政治小白,搞倒了不可一世,差一歲就變成了萬歲的魏忠賢。
他像一個孩子,在即位的第一天,他害怕被殺掉,皇帝的龍袍裡,塞著饃饃,他把太監聚在一起,人多總是安全的。
他拉下一切面子,把自己的信任交給袁崇煥,袁崇煥用五年平遼安慰他,當失望襲傷心,袁崇煥,3542刀,記錄在史冊上。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殉葬者。
他看著群臣,多令人失望,國家存亡之際,他們還在黨爭,貪汙腐敗,結黨營私。
將士門驕狂懶惰,將領空無才能,陝西連年大旱,軍費開支太高。
..........
有一天,他對大臣說:朕昨天夢見一個字“有”,誰能解?
大臣們紛紛告喜,是啊,有,總比沒有好
退朝之後,太監對皇帝說“有”大字的一半,明的一半,這是大明將要丟失半壁江山的夢。
到最後,他在朝堂上哭了,一向冷漠,嚴厲的皇帝,哭了。他不想臣子看見他的脆弱,壓力徹底壓垮了他:祖宗江山,奈何亡於朕之手?!
他每天睡五個小時,不愛美色,不愛享樂,不愛......哪有不愛的!他不能愛,一個國家的人看著他們的皇帝,那個虛弱的青年。龍袍裡是補丁,他把自己壓縮到了極致。
崇禎十七年,一切都到來了。
李自成攻陷了北京,這位皇帝,登上了紫禁城後面的煤山,以身殉國。
他是歷史上釋出罪己詔最多的一個皇帝。對於皇帝最忌諱的罪己詔,他沒有逃避責任,他只是用盡自己的力量,為這個帝國,帶來他的時代。
我彷彿看見了那個望著北京煙火瀰漫,心理的責備,他的淚水,不受控制的流,像剛即位的時候一樣,像個孩子般的哭了。
當年明月,我想,我能感受到你繪製在書裡的那份剋制不住的感覺,這位皇帝,用最後的方式,結束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