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右看史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在宋國大夫向戍倡導下,晉、楚、齊、秦、魯、衛、陳、蔡、鄭、許、宋、邾、滕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春秋第二次弭兵會盟,會盟後中原諸侯列國之間出現了相對和平的局面。晉、楚、齊、秦四個強國,因國內矛盾激化,國勢趨於衰弱,放慢了對外擴張、爭奪中原霸主的步伐。偏處於長江流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則先後興盛起來,加入中原爭霸的行列。

    吳國是春秋時期一個新興的國家,原本是楚國的屬國,自吳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晉國出於同楚國爭霸的需要,採納楚國亡臣屈巫聯吳制楚的建議,主動與吳國締結戰略同盟,讓吳國從側面打擊楚國,牽制楚國的北上。日漸強大的吳國,為了進入中原,也將楚國作為戰略打擊的目標,因此同晉國結盟,擺脫了與楚國的臣屬關係,並積極動用武力,同楚國爭奪淮河流域。自壽夢至吳王僚的六十餘年間,吳楚兩國戰爭頻繁,互有勝負,但吳國因溯江攻楚困難及淮河流域為楚國控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地處淮河域中心的州來,與東面的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南面的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互為犄角,成為吳國難以逾越的障礙。州來雖曾先後兩次落入吳國之手,但卻復為楚國所據。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秋七月,楚平王得知吳軍進攻州來,下令司馬薳越統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並叫令尹陽匄(子暇)帶病督師。吳軍統帥見楚聯軍力量強盛,遂撤去對州來的包圍,將部隊移駐於鍾離伺機行動。楚令尹陽匄因病死於軍中,楚軍失去主帥,士氣低落。司馬薳越被迫回師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準備休整後再作行動。

    吳公子光得知楚軍統帥陽匄已病亡,楚聯軍不戰而退,認為這是吳軍退敵的良機,便向吳王僚建議率軍尾隨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畫像 [4]

    楚聯軍,等待戰吳公子光得知楚軍統帥陽匄已病亡,楚聯軍不戰而退,認為這是吳軍退敵的良機,便向吳王僚建議率軍尾隨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和楚聯軍,等待戰

    戰爭結果

    楚軍於雞父之戰大敗後,司馬薳越收集殘部退駐薳澨(今河南省新蔡縣境)從事整理。戰後不久,發生楚國太子建之母出走吳國之事,於是司馬薳越畏罪自殺,囊瓦接替薳越擔任令尹。

    雞父之戰的失敗是對楚國的一次沉重打擊,使吳國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資本。自此楚軍很少主動出擊吳軍,基本採取消極防禦的措施,在吳楚爭霸戰爭中逐漸陷入被動。終於在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的柏舉之戰被吳國以少勝多,攻破首都,元氣大傷。

  • 2 # 歷史的迴圈

      歷史上的公元前546年宋國向戍倡導諸侯弭兵會盟後,中原諸侯列國之間出現了相對和平的局面。當時,晉、楚、齊、秦四個強國,都因國勢趨於衰弱,國內矛盾激化,而被迫放慢了對外擴張、爭霸活動的史上的雞父之戰,爆發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吳、楚兩國為爭霸江淮流域而在楚步伐。與此同時,偏處於東南部的吳國和越國則先後興盛起來,開始加入大國爭霸的行列,由此,戰爭的重心也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淮河流域,從中原諸侯國轉移到了楚、吳、越諸國。

      公元前519年,吳王僚率公子光等,興兵進攻楚國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楚平王聞訊後,即下令司馬薳越統率楚、頓(今河南商城南)、胡(今安徽阜陽西北)、沈(今河南沈邱)、蔡(今河南新蔡)、陳(今河南睢陽)、許(今河南葉縣)七國聯軍前往救援州來,並令令尹陽匄帶病督師。吳軍統帥部見楚聯軍力量強盛,來勢兇猛,遂迅速撤去對州來的包圍,  歷地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在這場會戰中,吳軍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巧妙選擇作戰地點和時間,運用示形動敵,伏擊突襲等戰法,出奇制勝,大破楚軍,從而逐漸奪取了吳楚戰爭的主動權。

    將部隊移駐於鍾離地區(今安徽鳳陽東臨淮關),暫避敵鋒,伺機行動。

      然而,就在這時,進軍途中的楚軍發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變故,這就是帶病出徵的楚令尹陽匄(即子暇)因病體沉重,死於軍中。楚軍失去主帥,士氣頓時沮喪低落。司馬薳越見狀,被迫回師雞父。擬稍事休整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吳公子光聽說楚軍統帥陽匄已身亡,楚聯軍不戰而退,認定這正是吳軍把握戰機,擊破敵人的良機,便向吳王僚建議率軍尾隨,捕捉機會。他的分析是這樣的:“隨從楚國的諸侯雖多,但均是些小國,而且都係為楚國所脅迫而來。況且這些小國也有各自的弱點。具體地說,胡、沈兩國國君年幼驕狂,陳國帥師的大夫夏齧強硬但卻固執,頓、許、蔡等國則一直憎恨楚國的壓迫,它們同楚國之間不是一條心,這一點可以乘機加以利用。至於楚軍內部,情況也很糟糕。主帥病死,司馬薳越資歷低淺,不能集中指揮,楚軍士氣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強大,實則虛弱。”最後他得出結論是“七國聯軍同役而不同心,兵力雖多,但也可擊敗”。公子光的分析入情合理,吳王僚欣然採納。並針對敵情作出具體周密的作戰計劃:迅速向楚聯軍逼近,定於在到達雞父戰場後的次日即發起攻擊,利用當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條件,乘敵不備,以奇襲取勝。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擊胡、沈、陳的軍隊,戰而勝之;然後打亂其他諸侯國軍,再集中兵力攻擊楚軍本身。並決定在作戰中採取先示敵以“去備薄威”,後以“敦陣整族猛攻之”的靈活戰法。

      一切就緒後,吳軍遂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此舉完全出乎楚司馬薳越的意料,倉猝之中,他讓胡、沈、陳、頓、蔡、許六國軍佇列為前陣,以掩護楚軍。吳王以自己所帥的中軍,公子光所帥的右軍,掩餘所帥的左軍等主力預作埋伏,而以不習戰陣的3000囚徒為誘兵攻打胡、沈、陳諸軍。雙方接戰不久,未受過軍事訓練的吳刑徒烏合之眾即散亂退卻。胡、沈、陳軍見狀遂貿然追擊,捕捉戰俘,紛紛進入了吳軍主力的預定伏擊圈中。這時,吳三軍當機立斷,從三面突然出擊,很快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並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大夫夏齧。爾後又縱所俘的三國士卒逃回本陣。這些士卒僥倖逃得性命,便紛紛狂奔,口中還叫嚷不已:“我們的國君死了,我們的大夫死了。”

    許、蔡、頓三國軍隊見狀,頓時軍心動搖,陣勢不穩。這時吳軍遂乘勝擂鼓吶喊衝殺向前,直撲三國之師。三國之師的陣勢本已動搖,又見吳軍蜂擁而來,哪裡還有作戰的勇氣,於是紛紛不戰而潰,亂作一團。楚軍未及列陣,即被許、蔡等諸侯軍之退卻所擾亂,已無回天之力,迅速陷於潰敗。至此,吳軍終於大獲全勝,並乘勝攻佔了州來。

    吳國成功掌握了吳楚之戰的主動權,楚國從此走上了被動,從次楚國走向衰敗。

  • 3 # 歷史微評

    是吳楚局勢上的的轉折點,不是楚國衰敗的轉折點。

    楚國的衰賬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雞父是軍事重鎮,位於大別山西北,周圍有許多諸小國,楚國控制雞父時,對吳國進可攻,退可守。吳國奪取雞父後,不僅可以控制周圍諸小國,還可以進入大別山區,為破楚入郢做準備。因此雞父之戰後,吳楚的攻守局勢的轉折點,吳國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資本,並且這個時候楚國很消積對待吳國,很少主動岀擊,消積的防禦。

  • 4 # 匍匐的前行著

    雞父之戰,是吳楚爭霸的焦點之戰,春秋時期,楚國控制淮河流域,由於地利之變,嚴重威脅著吳國,吳國為打破這種不利局面,於公元前519年,進攻楚國控制的戰略要地州來。

    面對楚國聯軍的強大兵鋒,吳國主動退讓,但不幸的是,楚軍主帥病死軍中,人心浮動,主動撤軍到雞父。吳軍抓住這個時機發動奇襲,大敗楚軍,徹底控制淮河流域,吳楚爭霸開始開始進入戰略平衡期。

    面對吳國的進攻,楚國只能採取守勢,楚國在吳楚爭霸中陷入被動局面。

  • 5 # 我有我的歷史觀

    雞父之戰——七國聯軍作戰!但沒想到,戰爭中卻出現了“狗血劇情”。唉!楚國輸得實在太窩囊。雞父之戰——對於楚國來說,還不僅僅是輸掉一戰一役這麼簡單!

    吳國偏處於長江下游流域,原本是楚國的一個“屬國”。楚強而吳弱,吳國根本不具備與楚國抗衡的能力。

    但自“第二次弭兵會盟”之後,晉、楚、齊、秦四個強國國內矛盾激化,國勢逐漸衰弱,便放慢了對外擴張、爭奪中原霸主的步伐。這正好給予了偏處的吳國興盛強大起來的機會。

    吳國自壽夢繼位以來開始崛起,於是就有了擺脫與楚國臣屬關係的打算。為與楚國爭奪黃河流域,自壽夢至吳王僚的六十多年時間裡,吳楚兩國頻繁交戰,互有勝負。

    由於吳攻楚是逆江而上,且黃河流域為楚國所控制,所以一直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州來”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方,它處於黃河流域的中心,且與東面的鐘離(今安徽鳳陽縣東)、南面的居巢(今合肥市西北)互為犄角。成為吳國難以逾越的障礙。

    州來曾先後兩次被吳國所奪取,卻又被楚國所奪回。吳國欲入主中原,必須奪取楚國控制下的黃河流域,而州來這一要地是必爭之地。

    公元前519年七月,吳王僚率公子光再次舉兵奔襲州來。

    雞父之戰

    彼時楚國的強大在當時的戰國時期還是屈指可數的,有點小盟主的味道。能夠叫得動一幫小兄弟。

    楚平王得知吳軍來襲,下令司馬薳越統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並讓令尹陽匄(子暇)帶病督師。吳軍見聯軍強盛,遂撤去對州來的包圍,移師鍾離。

    在耗戰中,陽匄病死於軍營,士氣低落,司馬薳越被迫回師雞父(今河南固始縣東南)。

    雞父——位於大別山的西北麓,地處淮河上游之要衝。胡、沈、陳、頓、項、蔡、息、江、道等小國屏列其西北。無論吳、楚佔據,皆可保持淮潁地區的勢力而控制周圍的小國家。

    公子光認為:跟隨楚國的諸侯國雖多,但不同心。則軍心渙散。加上陽匄病亡,聯軍不戰而退。此為擊楚之良機。建議尾隨聯軍。於是吳軍迅速直逼雞父。

    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正值“晦日”(古時“晦日”不打仗),聯軍鬆懈。吳軍卻突然攻襲。

    倉猝之中的司馬薳越讓六國部隊作為前鋒,掩護楚軍。

    吳王僚採用靈活戰法。他讓不習戰陣的3000囚徒為誘兵先行出陣,主力部隊則預作埋伏。

    交戰不久,囚徒因懼戰或四散,或退卻。胡、沈、陳三國貿然出擊,前去捕捉。卻沒想到中了圈套,進入了吳軍主力的包圍圈。連三國的國君也被俘殺。但對三國的俘兵並未殺害,而是讓他們逃回本陣營中

    這些士兵僥倖撿得一條性命,便紛紛狂奔,口中還叫嚷不停:“我們的國君死了,我們的大夫死了”。

    只此哀嚎嚷叫的聲音,立即引起軍心動搖,陣勢不穩。吳軍緊隨亂兵之後,擂鼓吶喊,乘勝進攻許、蔡、頓三國。

    此三國正惶恐之間,見吳軍殺至,驚出了冷汗,狂奔而逃,不戰自潰。

    楚軍呢?自思“晦日不戰”,且還有六國在外形成包圍圈嘛!所以根本沒有列陣準備,忽見三國亂軍漫山遍野,狂奔而來,且吳軍緊隨其後又殺將過來。倉猝應戰,大敗。吳軍大獲全勝,並乘勝攻佔了州來。

    各位看官,可別把“雞父之戰”看作是僅僅一戰一役的成敗。上文已經提及,由於州來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性,楚國失去了對淮潁地區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的控制影響力,且失去了“進可攻,敗可守”的地域資本。

    從此楚軍很少主動出擊,基本上是採取消極和防禦,在吳楚爭霸的戰爭中,逐漸轉化為陷入被動了。

    而吳軍呢?不僅搶奪了淮潁地區的影響力和地域資本,還可以由此進入大別山,為日後破楚入郢(楚都城)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吳國以少勝多,大敗楚軍,攻破了郢都。楚軍自此元氣大傷,迅速衰敗。從一個“中原霸主”,變成了處處被動挨打的懦弱國家。後經過楚昭王、楚惠王、悼王、肅王等幾代人的復國興邦,直到楚宣王才重拾霸業。

    雞父之戰是吳、楚兩國為爭奪淮潁地區的控制權,擴大自身影響力而進行的戰爭。當然,我們不能把楚國的衰弱完全歸因於“雞父之戰”的失敗。這與它國內矛盾日益激化,卻未採取有效的措施得到調和是分不開的。

    這樣日積月累,導致國力下降。這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量變”到一定階段,必將產生“質變”。“雞父之戰”就是導致楚國衰敗,從“量變”到“質變”的重大轉折。

  • 6 # 圍爐品茗人

    雞父之戰,是吳楚之間在公元前519年爆發的一場爭霸戰爭。吳國利用靈活的戰術,在雞父(今河南固始縣)打敗楚國領導的七國聯軍。此戰之後,吳國奪取了淮河流域的戰略要地,楚國在吳楚爭霸中退居守勢。但是縱觀整個楚國曆史,楚國幾經興衰,吳楚爭霸只是春秋末期的一段篇章,雞父之戰只能算是吳楚爭霸中的轉折點。

    雞父之戰的背景

    雞父之戰前,吳楚兩國已經發生多年的爭霸戰爭。吳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諸侯國,早已不把自己作為楚國的臣屬,加上北方的中原霸主晉國因為與楚國的連年戰爭消耗極大,不願意再與楚國發生直接戰爭,於是採取聯吳制楚的戰略,扶持和聯合新興的吳國,由吳國從東面打擊楚國,從側面牽制楚國北上。

    公元前575年,晉國就派人與吳國接觸,教授吳人戰陣之法,吳國的軍隊戰鬥力得到較大提高;公元前563年,晉、吳兩國國君首次會面,正式結成針對楚國的戰略聯盟,楚國形勢岌岌可危。

    淮河流域對於當時吳楚爭霸而言是一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地區,吳楚雙方誰控制淮河流域就能在這場爭霸戰爭中佔據戰略主動。因此吳楚雙方圍繞淮河流域的控制權發生多次戰爭,雞父之戰前吳國曾兩次佔據淮河流域重鎮州來(今安徽鳳台)但都被楚國奪回,雞父之戰依舊是因為州來的爭奪而引發。

    雞父之戰的經過

    公元前519年,吳國在吳王僚和公子光的率領下,對淮河流域戰略要地州來再次發起進攻,楚平王得知敵情,立即命令司馬薳越率領楚、頓、胡等七國聯軍前往救援,同時讓群臣之首令尹子暇帶病督師。

    吳軍偵知楚國帶領七國聯軍趕來救援,感到楚國聯軍實力強大,吳王僚當機立斷撤去對州來的圍攻,率軍撤退到鍾離等待戰機。

    大戰在即之時,抱病督師的楚國令尹子暇在軍中病故,楚軍士氣受到重大打擊,楚軍統帥司馬薳越無奈只好也率軍退到雞父休整。

    吳國公子光偵知楚國令尹子暇病故的訊息,立即建議吳王僚尾隨楚國聯軍,伺機發動突襲進攻。並且詳細的制定了示弱誘敵,設伏擊潰聯軍中的胡、沈、陳等小國軍隊,然後乘勢突擊楚國中軍的作戰計劃。

    吳軍利用準確的情報,周密的作戰計劃,在雞父之戰以弱勝強,一舉擊敗楚國組織的七國聯軍,從此佔據州來地區,控制淮河流域,從此在吳楚爭霸中佔據戰略主動權。

    雞父之戰為什麼不是楚國衰敗的轉折點

    雞父之戰的確讓楚國元氣大傷,從此在吳楚爭霸中退居守勢,只能採取消極防禦的措施,並逐步陷入被動境地。在十三年後已經篡位的公子光,率領吳軍攻入楚國首都,楚國險些亡國。但是這並非楚國衰敗的轉折點。

    雞父之戰的慘敗甚至此後楚國的首都被攻破的確使楚國元氣大傷,但是楚國很快就收復了失地,因此這些影響沒有持續擴大和惡化。公元前506年楚國首都被吳軍攻破,隨後因為吳軍在楚國的暴行,激起了楚國軍民的反抗。而且秦國在申包胥的哭求之下,答應出兵援救楚國,與楚國關係一向密切的越國也出兵從攻擊吳國後方,腹背受敵的吳國還發生內亂。內外交困之下,吳軍在公元前505年撤兵,楚人遂收復首都。

    收復失地的楚國元氣大傷,開始進入休養生息階段,在楚昭王的率領下,穩定內部發展國力。雖然還不能反超吳國,但也在緩慢恢復實力。而吳國則在夫差的帶領下,擊敗越國,稱雄南方,隨後吳國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原,開始與齊國和晉國爭霸。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會盟諸侯,在爭霸諸侯的同時,再次被越國偷襲,隨即一蹶不振直至被越國吞併,楚國被吳國壓制的局面得到解除。

    吳國被滅亡後,雖然越國也強盛了起來,但是由於越國與楚國的關係一向較為密切,因此楚國獲得了較大的戰略發展空間。此時的楚國在楚惠王的帶領下,繼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在與秦、越兩國交好的情況下,利用春秋末期各諸侯國國力衰退的機會,楚國的國力重新強盛,隨後又因為越國迅速衰落,楚國向東發展極其快速,到戰國早期,楚國又成為當時的強國。

    由此可見,雞父之戰及由此引發的吳國攻破楚國的戰爭並沒有很長久的影響楚國,楚國在楚昭王和楚惠王兩代國君的努力下,較快的走出低谷,在戰國早期楚國重新成為當時的大國強國。因此雞父之戰並非楚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

    變法失敗才是楚國衰敗的轉折點

    楚國進入戰國之後,依舊是當時的強國,雖然不如魏國強大,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隨著戰國七雄的地位確立,各國都紛紛仿效魏國變法圖強,以壯大自身實力。戰國七雄的命運也就在這一階段開始確定。

    公元387年,吳起從魏國逃到楚國,楚悼王立即重用吳起。楚國在吳起的領導下國力迅速強大,雖然後來因為楚悼王的去世,吳起被舊貴族殺害導致變法失敗,但是楚國的國力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

    此後的半個世紀,楚國在吳起變法的帶來的國力上升的基礎上,逐步興盛強大起來,特別是楚威王在位的時期,楚國向東消滅越國,徹底佔有吳越之地,向西佔領巴渝地區,而且還進入西南的雲南一帶,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楚懷王繼位,隨即重用屈原等大臣繼續變法,但是卻依然遭到舊貴族的抵制,變法很快夭折,楚國的命運轉折終於到來。失去了兩次變法機會的楚國面對已經完成商鞅變法的秦國,國力開始被拉開距離,逐步被秦國削弱,最終被秦始皇滅亡。

    綜上,楚國的衰敗轉折點是戰國初期的變法失敗,尤其是吳起的變法失敗雖然看似沒有很大影響,而且其後的三代楚王都還能保持國力上升,但是在根本制度上的落後逐步顯現。到楚懷王時期的變革夭折之後,秦國卻早已變法大成開始進入快速上升期。秦楚實力開始逐步拉開差距,最終被秦始皇滅亡。

  • 7 # 灑金女孩

    先定調:因為楚國這個國家太頑強,雞父之戰是春秋楚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整個楚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時張儀“詐楚”之戰。並不是前面那人說的吳起變法,變法還有錯?只能怪楚懷王蠢和貪。

    以前中央電視臺播放過楚國的紀錄片叫《楚國八百年》時間是前1115年—前223年。怎麼樣時間夠長吧,這個國家的興衰可以追溯到周朝立國時,由於參加滅商有功給予“子”的封號,其實這個封號垃圾的一批,但是“楚蠻”開心啊…不過後來楚王熊繹(yi)第四聲/帶點土特產到中原述職時就被安排和鮮卑酋長守燎…,啥意思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好差事……我估摸著鮮卑酋長還問他哪個村的,但是倆人語言不通,只能比劃。可想而知熊繹難受的一批,明白自己是酋長,不是諸侯王…

    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但是讓楚人明白一個道理:要想讓人看的起就要爭霸中原!所以後來和周王朝翻臉,搞死周昭王,周朝轉衰。

    經過大概500年的兼併戰爭,楚國可以說是高歌猛進,遇到了中原大國晉國,著名的城濮之戰,雖然輸了,勢頭被晉國遏制住了,但是實力並沒有大損。和晉國之間長年進行爭霸戰爭,互有勝負吧直到弭兵之會後平分中原霸權。

    楚靈王野心勃勃多次對屬國吳國用兵不成,楚平王時期伍子胥出逃吳國,吳王撩看清形式,出兵楚國,粉碎楚國的七國聯軍,佔領州來,從此對楚國形成壓制,直到越國偷家翻盤吳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糯玉米前景怎麼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