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嶺說史

    可以對比對比朱允文和朱瞻基面對的情形。

    1.藩王。朱允文有各個擁兵自重的叔叔們,而朱瞻基各個叔叔已經被爺爺和爸爸搞怕了,老實了;

    2.軍事。朱允文長於深宮,武將有大明“戰神”李景隆和耿炳文,而朱瞻基經常跟隨爺爺朱棣出征蒙古,加上有武將張輔、吳成、滕定、費瓛等;

    3.文臣。朱允文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而朱瞻基有三朝元老三楊以及夏原吉這種大佬級別的政務處理人才;

    4.朱允文皇位繼承朱元璋,而朱瞻基來自他爸爸朱高熾,雖然只有十個月,但十個月絕對可以做很多影響深遠的事。

  • 2 # 愛看愛思考

    首先,朱元璋的兒子們有不少是跟隨著朱元璋一起造反起義時就出生的。他的本身就是比較能幹的軍事將領,在這些人裡面朱老四朱棣的軍事實力比較突出。草包的話?也不會被封為燕王了,畢竟北方燕京是元朝的大都。能夠掃平蒙元的大都並且據地封王,朱棣的確是沾了皇子的光,但是本身的軍事才能也同樣不可小覷。建文帝朱允文?太平公子哥一個。哪裡是身經百戰叔叔的對手?再來說說,朱棣的繼承人朱棣有嫡子三人這其中老二漢王的性格和朱棣最像。但是皇位只有一個,最後皇帝位還是傳位給了嫡長子。漢王不服曾經密謀造反作亂,最後,還是被削蕃了。漢王有朱棣的勇武沒有朱棣的智慧,所以他失敗了。只是大明王朝的第四個皇帝的壽命不長,就掛掉了而已。

  • 3 # 毛火榮

    俗話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有時候,這相似的兩段歷史相隔時間還非常短,似乎還有幾分宿命的味道,

    比如發生在朱元璋和朱棣兩父子身上的皇位傳承問題。

    應該說朱元璋和朱棣都同樣有意傳位給孫子,只是直接或者間接,不過雖然有點像但還是不一樣的,朱元璋是太子朱標死了以後直接傳位給朱允炆,朱棣就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左右搖擺,最終因為有個好聖孫朱瞻基才選擇朱高熾的,朱高熾也是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的,

    還有就是朱高煦後來雖然也學習朱棣造反,但他遠遠沒有朱棣的實力,而朱瞻基卻有遠勝朱允炆的才能,面對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亂,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皇帝親征的訊息極大地鼓舞了六軍將士,馬上平息了叛亂,

  • 4 # 沉墨I方之城

    同樣的安排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結局。時也,勢也。

    朱元璋登基稱帝后,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愛,作為太子和儲君,朱標的確有能力和德行來繼位皇帝的。

    但是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了,這令朱元璋非常的傷心,在他所有的兒子當中,他認為只有朱標能夠繼承他的衣缽和大明的法統,朱標一過世,就面臨一個現實問題,如何選擇儲君。

    朱元璋肯定是做過慎重的考慮,他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自己的其他兒子,但是此時的幾個兒子都被封為藩王在邊疆守著呢,讓誰進京繼太子位,勢必會引起其他藩王的異心。朱元璋不希望當時剛剛穩定的大明朝又起波瀾,給北方的蒙元勢力機會。

    於是朱元璋決定直接傳位於朱標的兒子,這樣既避免了藩王之間的奪嫡之爭,也確保了邊境的安寧,大明王朝依然和以前一樣,皇帝中心坐,藩王守四方。

    這樣的安排對朱元璋和大明朝來說,確不失為最好的結局,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沒有話說,以前皇帝位是大哥朱標的,大傢伙搶不到;現在皇帝位是朱標兒子的,大傢伙還是都不搶。

    朱元璋搞的是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其實是構架於親情之上的,他是認為那些藩王兒子們不會反他孫子的。

    朱元璋猜到了開始,卻沒有猜到結局。這種繼位安排,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問題,在建文帝登基後也沒問題,而問題出在建文帝翅膀沒長硬,卻一門心思想削藩,要動那些叔叔們的蛋糕,甚至腦袋。這就是問題了,那些藩王,建文帝的叔叔沒有一個想造自己侄子的反的,而是侄子逼著叔叔反。

    於是朱棣反了,還成功了。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成功趕建文帝朱允炆下臺,自己登基稱帝后,又遇到了朱元璋同樣的問題,世子朱高熾身體不好,搞不好也跟太子朱標一個下場,白髮人送黑髮人。朱棣也在猶豫,到底是重立太子,還是讓朱高熾繼續當太子,因為他看好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明宣宗)。

    對於朱棣來說,他與朱元璋遇到的問題差不多,但裡面的區別可大了去。朱元璋是兒子多,而且都很強悍,鎮守邊疆;朱棣呢,能立太子的就倆兒子,一個朱高熾,一個朱高煦,一個溫和仁慈,一個孔武勇猛,雖然朱棣更喜歡朱高煦,但作為帝國傳承人,他又明顯不具體條件。

    朱元璋要是改立其他兒子為太子,那麼不服氣的兒子們肯定有看法,而且看法還多,他們又有兵又有地盤,難保不造反;朱棣就兩個選擇,而且這兩個選擇對朱棣來說,都非常容易控制,無論是朱高熾,還是朱高煦要想造老子的反,基本就是找死。

    況且朱棣更看好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的能力和品行,在內閣眾臣的勸說下,下定決定繼續立朱高熾為太子,也就是變相的傳位於朱瞻基。於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朱高熾登基後,一年就駕崩了,是為明仁宗,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他們父子倆開拓了大明的另一個盛世——仁宣之治。

    另外說一下,朱棣本想傳位給另一個兒子朱高煦後來還是造反了,不過卻是一場鬧劇,最後沒有翻起任何浪花,反而在牢裡被大銅缸扣住,用炭火活活烤死。

    朱棣的眼光的確很獨到。

    其實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選擇誰做太子,以後繼位做皇帝,都要看這個人的本事,對比朱允炆和朱瞻基就能明顯看出來!俗話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 5 # 大豆包

    其實這個問題就詮釋了朱元璋為什麼要大肆殺戮功臣,手底下有實力造反的人真不能留。所以老朱把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元老們都屠戮一空,並且取締了丞相制度,把權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他認為這樣,就可以把一個鐵桶般的江山留給自己的孫子。

    只可惜老朱千算萬算,沒算到造反的是自己的兒子朱棣。

    也許,他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只是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正都是自己的種,誰有本事誰當這個皇帝去吧!

    反觀朱棣,就要比他爹幸福多了,雖然他也有心將皇為傳給所以朱瞻基,無奈他討厭的大胖兒子在前邊擋路,直接傳位給孫子,於理不合!所以他的皇位是按照正常流程走的,先給的兒子,後給的孫子。這一點,就比朱元璋直接傳位給朱允炆要符合規矩!

    即便這樣,也引起了二兒子朱高煦的不滿,也想學他爹來場靖難之役,只可惜,有他爹的心氣,卻沒他爹的本事,好端端一場謀反,活脫脫被他整成了鬧劇!

  • 6 # 人飲水思源人

    朱元璋的皇位傳給了朱允炆,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元璋愛屋及烏,在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對他的孫子朱允炆特別喜愛。朱允炆資歷太淺,寬厚仁義,朱元璋擔心朱允炆鎮不住這些驕兵悍將,功臣集團。所以,朱元璋狠心殺盡了功臣悍將。

    朱允炆順利即為,他的幾個叔叔不服。朱棣他們幾個也是朱元璋的兒子,憑什麼他們不能即為。

    朱允炆即為後,聽從方孝儒他們建議削番。先從幾個勢力小的蕃王開始,比較順利。朱棣在北方經常和蒙古打仗,在幾個蕃王之中他的威望最高和軍隊戰鬥力最強。所以,當朱允炆要削他時,他藉口靖難起義造反。由於朱允炆的軟弱,朝廷又無將可用,朱棣出色的軍事指揮,直接快速果斷的兵臨都城南京。南京防守空虛,朱棣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下南京,朱允炆在宦官的保護下,逃走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成為了後世之迷。

    朱棣篡位成功,明朝在他的治理下,繁榮昌盛,最著名的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在他的支援下進行的。

    朱棣死後,傳位於他的長子朱高煦,並沒有傳給他的孫子。朱高煦即為後只當了10個月的皇帝,但是在他統治時期,他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也赦免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許多舊臣。平反許多冤獄。與民休息,恢復生產,復興文化。說實話,他是一代明君,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

  • 7 # 源稚生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公元1368年,明太祖改國號“明”,年號“洪武”。建國後,明太祖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洪武25年,太子朱標西巡因病去世,幾年後,明太祖在四子朱棣和皇太孫朱允炆二者做出抉擇,究竟立誰為太子,最終洪武31年,明太祖去世立朱允炆為帝,史稱“建文帝”。

    洪武32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削藩,史稱“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帶兵攻入京師,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基為帝,史稱“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有作為有才略的帝王,但是他在繼承人的選擇上也面臨著抉擇。太子朱高熾身體肥胖,身體不好,但是他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聰慧,深得明成祖喜愛;另一方面,漢王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大功,明成祖當初為了提升士氣,鼓勵朱高煦,說了一些話讓他覺得自己能成為太子,可是最終朱棣還是傳位與朱高熾,明仁宗朱高熾去世後傳位於朱瞻基,史稱“明宣宗”。

    那麼為何同樣有意傳位於孫子,明太祖和明成祖選擇的結局迥然不同?

    ‖朱允炆和朱瞻基被選擇的原因不同

    明太祖建國之後,立朱標為太子,可是太子早逝,由於明太祖嚴苛治國,嚴刑峻法,明朝需要的是一個仁君,要扭轉嚴苛治國的局面,這種情況下,立朱允炆比立朱棣更好,朱允炆為人寬厚,性格寬仁,但是朱允炆並不是嫡子,由於秦王和晉王仍在世,立燕王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於是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也是佔了便宜。

    而明宣宗朱瞻基能繼位則是另一種情況。由於明仁宗身體不好,長期以來明成祖朱棣對他並不看好,明仁宗還有自己的競爭對手朱高煦,這種情況下,大學士解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朱瞻基的聰慧為明成祖所喜愛,他作為明仁宗和張皇后的長子,宗法制上佔據絕對優勢,永樂九年被立為皇太孫,則基本上宣告明宣宗的未來,他沒有競爭對手,同時他有先天的優勢,是明惠帝不能比擬的。

    ‖朱允炆和朱瞻基繼位後的局面不同

    由於明太祖在位時,為了鞏固統治,明太祖大肆屠戮功臣,另一方面他分封子孫為藩王,讓藩王擁有軍隊,讓藩王戍守,明太祖在世時還好,明太祖去世後藩王尾大不掉,明惠帝為了鞏固統治,開始削藩,連續削了幾位藩王,遭到了燕王朱棣的強烈反對,於是“靖難之役”爆發,明朝陷入內亂局面。

    而明宣宗繼位之時,明朝經過明成祖二十餘年的統治下,明朝的國力達到鼎盛狀態,明成祖文治武功,他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宣宗繼位後,政治局面一片良好,國家強大富強,沒有內憂外患,而明宣宗蕭規曹隨,繼承祖父,父親基業,統治期間被稱為“宣德之治”。

    ‖輔佐朱允炆和朱瞻基的大臣有所不同

    明太祖屠戮功臣,使得明惠帝朱允炆繼位之時,能用的大臣不多,而明惠帝信任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政治鬥爭經驗不足,而且過於理想化,並不足以輔佐明惠帝成就一番事業,最終還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讓明惠帝最終丟了帝位。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時,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 8 # 滄海拾遺錄

    古語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同樣的事情,所處的環境、局勢和處理方式不同,其結局自然也大相徑庭。皇位正常情況下要在太子一系傳承。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在帝位傳承時,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前者是由於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重新冊立儲君。傳統的繼承禮法,“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深入華人的思維中去,雖然這一繼承禮法有一定缺陷,但在實際中卻可以最大程度地明確繼承順序,避免家族內部紛爭。所以,自周代以來,這一繼承製度得以較好地執行貫徹。

    因此,朱元璋為體現復興漢家禮儀,也為了避免諸子紛爭不休,最終不出意料地選擇了由長房一系(朱標)繼承皇位,冊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而將其餘健在的諸位成年皇子排除在外。雖然有祖父背書,由於祖父健在,其威望足以威懾諸王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隨著朱元璋駕崩,繼位的建文帝年輕政治經驗不足,推行削藩政策失當,而手握重兵的藩王們實力強勁,燕王朱棣趁機以“清君側”的旗號南下爭奪帝位,由於建文帝手上優秀將領奇缺,最終兵敗失位。

    反觀朱棣繼位後,對長子朱高熾不太滿意,因其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反而是漢王朱高熙因在“靖難之役”屢立戰功備受寵愛,朱棣在冊立太子時一度猶豫不決。但是,朱高熾天生好命,他的兒子朱瞻基天資聰慧,深受祖父朱棣喜愛,認為其是合格的帝位接班人。雖然對朱高熾有些不滿意,但自古以來,叔叔即位後立侄子為儲君的情況罕見,縱是有這樣的情況,儲君地位也不是不安穩,能夠最終順利繼承帝位的更是寥寥無幾。為了讓自己心愛的孫子日後順利繼承大統,再加上朱高熾為人仁厚,又深得大臣擁戴,朱棣最終選擇先將帝位傳承給兒子朱高熾,再由朱高熾傳位給朱瞻基。應該說,這一傳承過程,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漢王朱高熙的多番阻撓,包括這位寶貝王爺派人暗殺哥哥朱高熾,以及在侄子朱瞻基繼位後,朱高熙與弟弟趙王朱高燧密謀起兵造反,最終被朱瞻基御駕親征輕鬆化解。但是,總體來講,朱棣本身是藩王上位出身,他成功上位後,朱棣老成謀國,採取了很多措施限制藩王的軍權和其他政治權力,在位期間政治局勢較為穩定,這就使得漢王朱高熙造反成功的難度要比其父朱棣大得多,再加上朱高熙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見識均低於其父,先後挑戰兄長朱高熾和侄子朱瞻基帝位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 9 # 雙俠李侃史

    先雞蛋裡挑骨頭一下:不是有意傳位給孫子,朱元璋就是傳位給了孫子(因為兒子朱標死了,是真心喜歡朱標),朱棣一部分原因是看在孫子(喜歡朱瞻基)面子上,傳位給了朱高熾(朱高熾是朱瞻基的父親)。

    至於結局不同,其實沒什麼可比性。朱瞻基的環境要比朱允炆好的多。

    簡單說兩點。

    朱允炆即位時,因為朱元璋的緣故,基本上手裡沒有什麼實力在朱棣之上的武將了,大部分都被朱元璋給幹掉了。

    但是藩王的實力還是挺強大的,特別是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這兩位在朱棣軟硬兼施下,還連合到一起了。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在朱棣發動靖難的時候,朱允炆這邊沒什麼軍事實力能在朱棣之上的。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點,更惡劣的是輔佐朱允炆的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三個人,實在是不怎麼樣,能力不行還淨出昏招,倒是挺忠君愛國,但是忠君愛國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另外還有李景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老兄,有點白痴的意思,偏偏朱允炆還就信任他。

    當然,朱允炆自己也用出了不少昏招。

    除了環境不行和昏招不斷之外,老天爺也不給朱允炆面子,幾次關鍵的戰役,眼看著朱棣就快不行了,偏偏各種妖風颳起,朱棣反敗為勝。

    總結一下朱允炆:自己實力不行,大臣實力不濟,老天爺還不幫忙。

    再說朱瞻基,比朱允炆幸運的多。

    朱棣自己就是靖難的發起者,自己當然知道藩王是怎麼回事,自己就是藩王反叛才當的皇帝,當然不能給你藩王任何機會。極大的限制了藩王的軍事實力,唯一有點份量的寧王,本來談好了平分天下,這個時候也被封到了南昌,還根本不帶給半點兵的。

    外部威脅,基本不存在(除了蒙古)。內部基本也是一片祥和(除了朱高熾和朱高煦爭位時)。

    這裡就不展開了說了。

    內部外部環境都比朱允炆強天上去了。

    多說兩句: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藍玉。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開國的功臣裡,要麼逝世,要麼被朱元璋差不多殺光了。唯一剩下真正能打的基本上就一個藍玉。

    但是這哥們功勞實在是大,和朱標的關係又非常好,按說是輔佐朱標的不二人選。但是朱標年紀輕輕的死了,留下了朱允炆。

    朱元璋看藍玉功勞太大,而且性格又相當跋扈不是自己孫子能鬧的住的,乾脆找機會殺了藍玉。

    如果藍玉在朱允炆時期還活著的話,真就沒李景隆什麼事了,估摸著朱棣連造反都不敢。

    所以從某些角度來說,朱元璋是把位置傳給了朱允炆,但是也給朱允炆埋下了禍根,朱允炆的悲慘結局,也有朱元璋的鍋。

  • 10 # 歷史神秘人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朱棣謀反把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推翻做了皇帝。後來朱棣死後把皇位傳位自己的兒子,兒子當不了一年就死了,由孫子朱瞻基繼位,諷刺的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煦謀反想幹掉自己的侄子,最後謀反不成死了。朱家一代像戲劇一樣的鬧劇真夠刺激的,同樣是叔叔和侄子間的較量,開場相似,結局不同真是造化弄人啊!

    朱瞻基比朱允炆能力強多了,朱允炆過於柔弱甚至有點幼稚,可是朱高瞻基卻英武果斷,政治智慧比朱允炆強多了,能力不同,結果當然不一樣啦!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起兵反抗,兩人刀兵想殺,本來你死我活的局面,朱允炆竟然愚蠢的向前方戰士下達不準傷害自己叔叔朱棣的旨意,朱棣可是想取你命的,是叛逆謀反啊,怎麼都要死刑啊,你卻下旨不要殺害,這不是弱智的行為嗎?換成朱瞻基就肯定不會這樣愚蠢啦,早拿刀砍死你丫的。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歡和賞識,朱棣覺得這個孫子很像自己,有決斷和能力,是個人才,不但朱棣這樣想,大臣也認為朱瞻基是個好的皇孫。因此朱棣不喜歡自己兒子朱高熾,到還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無非就是讓兒子再傳給他的兒子就是朱瞻基了。朱瞻基能文能武,能力比朱允炆強多了,將來朱瞻基面對自己的叔叔謀反,那是很輕鬆乾脆利落的搞定自己的叔叔,不像朱允炆那樣佔著優勢卻丟了皇位。

    朱瞻基有著絕對的優勢和實力不怕自己的叔叔,而朱允炆當時面對的情況比朱瞻基要差多了。朱瞻基接過朱棣的江山時,那可是鐵桶的江山啊,能打仗的靖難將領功臣一大把,有能力的文官也一大把,文武官員都服從朱瞻基的統治,朱瞻基有著明顯的優勢。朱允炆可不同啦,雖說朱允炆的兵力很多,可不是驕兵悍將啊,他接過朱元璋的江山時,能打的將領幾乎都被朱元璋給幹掉了,只剩下一兩個,導致沒有好的將領去鎮壓朱棣,勉強派出個70歲的老頭耿炳文去領兵,朱允炆還不相信他。再說了朱允炆的叔叔們可是實權藩王啊,有兵有錢有地方,特別是朱棣,手下幾萬的精兵,朱允炆面對的可是久戰沙場的朱棣軍團啊,實在太難打了。朱瞻基可不同啊,他的叔叔朱高煦雖說是藩王,可不是實權藩王啊,朱棣早就削弱了藩王的權力啦,當時的藩王可遠遠比不上朱棣做藩王的時候啊!朱高煦手下可沒有什麼精兵啊,最強的王府侍衛也只有幾百人,後來他謀反的人都是江湖人士,社會流氓,靠這些人打的過實力雄厚的朱瞻基嗎?朱瞻基早就知道自己數數謀反,可是一點都不擔心,很簡單,因為以朱高煦的實力根本就翻不起什麼大浪,朱瞻基完全就是看小丑表演的心態看待朱高煦的謀反。最後朱瞻基輕鬆就搞定了自己數數多次的謀反,最後朱高煦惹怒了朱瞻基,朱瞻基活活的把叔叔給蒸熟了,朱高煦也就悲哀的死了。

    相同的開局,不同的結局可謂天意弄人啊,說到底還是時局不同,環境不同,人的能力不同,就造成了不一樣的局面,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要還的,逃也逃不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龐德公和司馬徽,諸葛亮還曾拜哪兩位奇人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