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到很多跟BIM相關的事,學校有比賽,也有BIM證書可以考,但是自己很迷茫。
4
回覆列表
  • 1 # BIMBOX

    很多人問我們這個問題:在做BIM,或者準備學BIM,對未來的就業有什麼影響?

    今天,我們根據自己瞭解的行業情況,來跟你聊聊BIM與就業。

    先說一個故事。

    耐克公司那句著名的廣告語「Just Do It」幾乎是家喻戶曉,它出自著名廣告公司D+W的創始人丹·維登,正是它把耐克帶出了商業低谷,D+W公司也一下子名利雙收。

    寫這麼三個單詞,有什麼難的?憑什麼丹·維登能賺走大把的錢呢?這背後還是有故事的。

    當時正值上個世紀80年代,耐克公司面臨著非常殘酷的市場競爭,前面有德國的阿迪達斯穩居全球運動品牌霸主地位,後面還有很多的美國本土後起之秀在瘋狂追趕。

    1985年前後,美國掀起了一場女性獨立的思想風潮,女性開始重視健身和運動,一直主打女性市場、銷量不高的銳步,趕上時代浪潮銷量一下子就迎頭趕上,到1987年,銳步已經趕超耐克,成為美國第一大運動品牌。

    耐克公司就是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找到了丹·維登。

    ▲Dan Wieden

    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還很低,大多數女性都是家庭主婦的形象,維登思考了很久,最後居然是在一名死刑犯的臨終遺言裡找到了靈感,想出了這一句:「Just Do It」。

    他告訴女性,運動不應該只屬於男性,激勵她們掙脫社會的枷鎖,想做就做。

    後來耐克公司又把這句廣告語推廣到老人和兒童身上,圍繞著它打造了一整套新形象的廣告,一下子又奪回了體育服飾品牌美國第一的地位,這句廣告語也被稱為「20世紀最優秀的廣告語之一」。

    要寫下這句廣告語一點都不難,難的是為了這短短的三個單詞,丹·維登不僅要對運動品牌的市場競爭格局有深入瞭解,對耐克本身的定位把握準確,還必須讀懂女性崛起的時代大背景,才能寫下這個偉大的文案。

    回到今天的話題,有小夥伴經常會問,你們怎麼不多說一些軟體操作的內容,淨說一些背景知識和政策分析呢?

    軟體操作,就像是選擇「Just Do It」這幾個單詞,用筆或者印表機把它落到紙面上,這屬於一個人的「硬技能」,這個叫做「術」;

    而該選用什麼樣的軟體,怎麼和公司業務結合起來,在什麼樣的時機、動員哪些人、用軟體實現什麼樣的功能,就像是故事裡,選擇這幾個單詞之前,丹·維登對市場和時代的思考,這屬於一個人的「軟技能」,這個叫做「道」。

    硬技能可以透過短期的培訓迅速獲得,門檻和稀缺性自然也就低;

    而軟技能則是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和深入思考慢慢獲得,門檻和稀缺性自然也就高。

    理工科的同學,容易陷入只重視對「術」的學習,而不重視對「道」的思考,容易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當你提出問題,「學BIM,怎麼就業?」,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好問題。你應該問:「我在某一個具體行業,未來希望走某條職業路線,我該瞭解哪方面知識?如果BIM能幫上忙,需要掌握哪些軟體來發揮這些知識?」

    下面,就我們瞭解的市場情況,和對未來一定程度的判斷,給你說說在不同專業路線上,和BIM相關的「術」,以及它們背後的「道」。注意,咱們今天只說和BIM相關的路線,但絕不是說BIM是唯一或者最好的路。

    設計方向

    新員工到了設計院,會被分到不同崗位上從事不同的工作,對基本技能也有不同的要求。對BIM沒有發展計劃的單位咱就不說了,有計劃的單位一般有下面這些要求:

    規劃設計:懂手繪、CAD、懂規劃理念和專業知識。

    方案設計:懂CAD、Sketchup、Revit或者ArchiCAD、犀牛、V-ray,有一定的美學基礎。

    施工節點設計:懂CAD、專業外掛(比如天正建築),Revit以及土建相關外掛,懂施工設計規範。

    細分專業設計:一般包括結構、機電和精裝修,懂CAD以及專業對口的分析軟體,比如結構專業的力學分析軟體,懂得專業規範。

    專職BIM部門:懂BIM軟體,Revit、Bentley系列或者ArchiCAD,一般取決於企業所選擇的軟體商,懂協作,可以和不同專業部門進行有效溝通。

    在前幾個部門,都需要掌握專業知識,而「會用BIM軟體」只是一個加分項。

    最後這個專職BIM部門,則是一個時代過渡的產物,就像現在不再有CAD部門一樣,BIM部門會隨著企業發展最終消失,團隊中的人會根據不同表現最終被分配到其他部門去。

    如果你選擇了走BIM技術這條路,或者被強制分配到了這樣的部門,該怎麼辦呢?

    先說說如果你現階段打算靠BIM技能在設計院混口飯吃,應該掌握哪些「術」。

    ➤熟練掌握BIM軟體,成為公司的軟體大拿。

    ➤針對本院的工程專案,建立適合的構建庫與資料庫。

    ➤開發適合本院的設計外掛和管理平臺。

    ➤對設計成果進行自動化分析模擬。

    ➤視覺化——不只是對三維模型的效果視覺化,還包括對資料的視覺化。

    ➤碰撞檢查和空間最佳化。

    ➤和VR、AR、3D列印等新技術的結合。

    ➤別忘了,做好PPT,會講故事也是個重要的本領。

    再說說要掌握哪些「道」。

    給你的建議是:不要只做建模員。

    一方面,企業的中上層領導不會花太多心思去琢磨BIM的應用,特別是適合本單位的應用,那你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

    去了解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區分哪些是不切實際的,哪些能和本單位的業務結合起來,甚至懂一些開發知識,去組織人員進行平臺搭建。大多數設計單位的BIM部門都是實驗性質的,不要等領導把明確的許可權給你,要做一個衝鋒者。

    另一方面,不要放棄學習專業知識和人際交往。

    其實BIM部門會經常跟這方面內容打交道,只不過很多人視而不見。

    比如你做人員疏散模擬或者能效模擬,不要只安裝軟體找個教程就做了,要追問為什麼要模擬?依據什麼規範?如果模擬不透過該怎麼修改?

    比如你做空間最佳化,哪些構件需要移動位置,根據什麼規範移動?

    這樣,當企業BIM普及的時候,你是功臣,也是領路人,還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施工方向

    無論在不在BIM領域,施工單位要面臨的問題,都比設計單位要複雜一些。

    這種複雜性體現在工作流程、人員層次、人際關係等多個方面。

    施工單位涉及到的崗位很多,咱們不一一展開了,重點說說和BIM相關的崗位工作。

    施工BIM重點不是建模型,而是利用模型最佳化施工管理。

    再深一步的說,設計單位用BIM,只要做到高效準確的設計表達就夠了,而施工單位用BIM,必須要跟現場真正結合到一起才行。

    拿最簡單的管道碰撞檢查舉例子,設計院拿出的方案,只要達到“0”碰撞這個結果就行了。

    但在施工單位,要真正做到能落地,還得有下面這些要求:

    ➤考慮保溫厚度了嗎?設計的保溫和採購的保溫棉是同樣的厚度嗎?

    ➤風管的彎頭和三通是軟體預設的,還是現場能實際加工出來的形狀?

    ➤有沒有考慮管道間距,間距有沒有考慮管閥?拐來拐去的管道能不能最佳化一下,少幾個彎頭?

    ➤方案能實現分專業吊裝嗎?還是裝一半風管停下來先裝水管?

    目前施工單位不可能把設計院的BIM模型拿過來直接用,無論是算量、成本管理、進度管理,都需要用到對口的專業軟體,這就需要有模型二次深化的能力。LOD350可不是簡單說說而已,必須要和相關的專業規範深度結合才行。

    施工單位也是軟體商、諮詢公司密集轟炸的地方,作為施工單位的BIM人員,你甚至需要在思想和理論上走在他們的前面,分清楚哪些是真能為企業帶來好處的應用,哪些只是花錢砸個噱頭的應用。

    你還需要經常關注一些跨界的技術應用,比如鐳射掃描、移動端應用、RFID、GIS,如果要做一些應用匯報,寫文章、講故事和做PPT也是個必備技能。

    施工單位最重要的軟技能,是能搞清楚,你要解決的到底是一個模型的問題,還是一頓飯的問題?

    業主方向

    「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戀,待到他日做甲方,虐便天下設計院。」能做甲方可能是很多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小夢想。

    理論上來說,BIM的真正普及是要靠業主的推動,因為它本身就是最終為業主提供價值的技術。不過,因為資訊鏈條的斷裂和中間環節的資訊流失,導致在國內恰恰是業主方對BIM技術的應用最慢。

    在市政行業,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業主們開始越來越重視BIM技術,紛紛成立BIM科研小組,而民建市場,除了萬達、萬科這樣的企業,絕大多數還沒有對BIM人才的需求。

    而對於社會招聘的人才,大部分開發公司不會對BIM技術人才有過多的優待。

    未來的業主不會需要具體操作建模軟體的人才,這部分工作還是會由設計院跟施工單位來承擔。

    他們更需要的,是懂得在BIM技術背後的那些資訊化管理思想的人,懂得如何組織下游單位運用新技術來為他們服務的人。如果說設計院的「軟技能」要求是70分,那業主方的「軟技能」要求就會佔到95分。

    造價方向

    未來BIM會不會取代造價?這個話題的爭議很多,涉及到的軟體技術層面的事情也比較多,展開來講會佔用很大的篇幅,咱們改天再來詳細說說。

    ➤BIM技術不會讓造價行業消失,但會讓造價行業對人員的需求數量減少。

    ➤BIM技術不會淘汰造價師,但掌握BIM的造價師會淘汰一部分沒有掌握的造價師。

    製造商方向

    有很多我們認識的設計師和施工單位人員,都走進了廠商。在專案上,製造商在行業的下游,點頭哈腰的好像地位不高,但具體到個人來說,選擇去一家好的廠商,小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

    在英國,製造商已經很深的融入了BIM工作流程中,目前國內的製造商跟進的還不多。但我們已經看到了國內廠商比業主方更快的BIM應用趨勢,原因也很簡單,專案有需求。

    即便是BIM本身不能為企業創造利潤,但只要能帶動產品的銷售,廠商就願意對人才有所投入。

    透過BIM進入製造商,有這麼幾個好處:

    ➤對技術的要求比較低,懂一些軟體操作就可能有機會。

    ➤對公司業務不需要有深入瞭解,入職後有專門的培訓。

    ➤廠商多,選擇多,未來跳槽的機會也多。

    不同廠商對人才的需求千差萬別,一般他們都會把要求很清楚的寫在招聘資訊裡,如果招聘資訊裡沒有提BIM,你也就不要多費口舌了。

    另外,大多數製造商不會真的花大力氣長期發展BIM技術,廠商BIM技術的搭建也會在一兩年內完成,之後不會有太大的發展。

    它只是你進入公司的敲門磚,在這裡你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提供服務、如何促成產品銷售的「軟知識」,進入廠商,你走的也將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職業路線。

    如果你在傳統的機構乾的還不錯,要不要去廠商發展,是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出了門再回來就不太容易了。

    培訓和諮詢方向

    2014年之後,國內大大小小的BIM培訓公司和諮詢公司彷彿一夜之間就冒了出來,直到最近還是有小夥伴來問我們,自己出來做BIM創業行不行?

    我們的判斷是,這個行業在三到五年,一定會有大幅的縮水。原因有這麼幾個:

    ➤目前大部分的公司做的都是單純的翻模,或者翻模培訓,門檻很低,入行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就越來越慘烈;

    ➤國標的出臺,對建模有了很高的要求,一些完全不懂建築業只會照圖翻模的公司會直接被關在門外,還會有一些已經把價格壓到最低的公司,將會無法承受精細化建模的成本,逐漸退出市場;

    ➤主流企業逐步普及BIM技術,自己搭建團隊,單純的技術外包和培訓需求會越來越少。

    ➤未來的高校會越來越多的把BIM技能培訓帶進校園,走出校園的學生也會預裝BIM系統。

    注意,這裡說的縮水是淘汰大部分企業,不是行業整體消失。隨著有新的專案要運用BIM,新的人才進入市場,諮詢和培訓還是會長期存在的,大浪淘沙,最終留下的一定是一小部分能提供高質量服務的企業。

    這些企業需要的一定是,除BIM技術外還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如很會講課,比如有豐富的一線專案經驗。

    沒有任何背景就直接進入這個行業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如果你已經在這個行業裡,就應該儘早找到一個除了BIM之外,可以挖掘和學習的方向,併為之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跨界的人才。

    軟體研發方向

    建築業涉及的專業知識很複雜,面對的人群也很雜,甚至對於同樣的專案,不同公司的管理和運營模式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從中長期發展來看,軟體的開發會是一個比較有發展的職業。

    這個領域涉及到三個方向:

    一是進入專門的BIM軟體研發公司,尤其是國內的公司,大多數都還在擴張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也能提供比較好的培訓和鍛鍊機會;

    二是在設計院、大型施工單位,與BIM部門結合,進行針對本單位的BIM應用平臺或者外掛的開發,這對你的獨立開發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

    三是學習遊戲引擎的開發,去做深度虛擬現實互動,或者是即將到來的增強現實應用的開發。

    這三個方向都需要你投入比較大的精力去學習程式設計,但你不用太擔心付出沒有回報。雖然現在程式設計師滿大街都是,但別忘了剛才咱們說的「軟技能」,絕大多數開發人員對建築行業一些細分專業的軟體功能需求都是不瞭解的。

    軟體開發能力和對建築行業需求的深挖,是這條路上的「道」,如果你願意投入精力去學習的話,面臨的競爭會比較小,也很容易走出一片天地來。

    好了,關於BIM就業,咱們暫時聊這麼多,最後給你總結一下今天的重點。

    1.任何一個行業,「道」比「術」都重要,不要為了「術」的學習,而放棄「道」的積累。

    2.針對BIM,軟體的應用是最簡單的事,什麼時候該應用、應用哪些軟體,怎麼能讓BIM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甚至是那些和BIM完全不相關的專業知識,這都是「道」。

    3.無論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如果BIM是你當下的起點,千萬不要止步於軟體本身,要針對每一個軟體功能追問一句「為什麼」。面向行業的軟體,每一個按鈕背後都對應著一套規則,每一個對規則的追問都能為你開啟一道新的大門。

    4.關於學習和方向的選擇,「好」和「不好」並非絕對,每一個崗位都有乾的出色的人,也有碌碌無為的人。你可以聽聽別人的建議,考慮一下學習A還是學習B,但如果有人和你說,有學習的時間還不如喝喝酒,反正學了也不一定有用,不要信。行動永遠比停留有好處,哪怕這些好處是計劃之外的。

    5.如果你遵從的是大多數人給你的建議,你最好的結果就是和大多數人差不多。沒人能替你為人生負責。

    6.不要委屈,你所有的付出都是給下一個老闆看的。

  • 2 # 嬔舼鋙

    我是學造價的 大一的。我們其實也會叫我們學BIM 然後我去實習了 一個月左右,BIM對設計方其實還蠻重要的。但是目前的話一些大型專案用的還比較多 但是一些普通的工程的話 其實用不到多少。但是學多一些提升自己也沒有壞處。 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 3 # 焚成灰的蝴蝶

    技多不壓身,工程專業是比較偏向實際操作的,工作中理論用得諞少,各細分工作專業軟體用得非常多,如果你畢業後從事造價、設計等方面的工作非常有必要學,從事施工管理的工作的話也可以適當瞭解一下

  • 4 # 吃不飽就生氣

    這麼給你說,國內的bim,我碩士生 在校期間做過兩個bim的專案 大專案,絕對的大專案。給業主彙報的時候 業主這樣給我說的,小夥子,做的不錯,但是呢這玩意兒,是給人民群眾看的,是給領導看的,三維的看著是比二維的熱鬧。

  • 5 # 青菜番茄汁

    BIM是全稱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模型),它並不單指某個軟體,而是可以使用多款軟體的一項技術。

    我目前從事的就是BIM諮詢工作,負責的是機電這一塊。我覺得,BIM在未來會像CAD取代紙質繪圖一樣取代CAD,所以對於以後的工程人來說,掌握BIM是必須的。我這麼說當然有我的理由:

    一,我曾在新加坡待了十年,其中做了6年BIM。2010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就對推行 BIM技術做了7年規劃,一開始對應用BIM的企業進行各種軟硬體上的補貼,再後來要求達到一定建築面積的專案必須應用BIM,最後在2018年要求所有的新建專案必須應用BIM。不會BIM的企業,要麼倒閉,要麼請專門的BIM公司代做。

    二,回國後的這兩年形勢來看,越來越多的專案開始運用BIM,與以前相比,專案關注點更多的集中BIM的實際應用,而不是出於宣傳和應付(當然對於地產商出於銷售宣傳的需求,我們也會提供影片動畫)。商業綜合體,酒店,醫院,地鐵,學校的專案也越來越多,更說明越複雜的專案對BIM技術的需求越大。

    三,最能證明BIM有可能取代CAD的一點是我們和美國公司合作的專案。這是一個結構預製的專案,甲方要求圖紙全過程不能使用CAD,所有的圖紙必須在Revit上畫好,並新增所有的文字資訊,最終直接導成PDF格式。

    CAD是目前大家慣用的一種工具,但是BIM將是一個大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堆考古資料和古蜀傳說史料是怎樣相互印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