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古論今天
-
2 # 趣史大爆炸
蜀漢滅亡後,吳國根本就沒有自救,而是不斷作死,吳末帝孫皓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亡國暴君。
孫皓即位前蜀漢已經滅亡,沒有了蜀漢聯盟,東吳孤木難支,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這點孫皓心裡應該比誰都清楚,所以即位後就開始了他的瘋狂人生。
首先殺了有擁立之功的吳景帝時期宰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接著又殺了景帝的皇后和四個孩子中年齡較大的兩個。孫皓貪酒好色,每逢宴會群眾,都要逼大臣喝得爛醉,稍有不從,就剝臉皮、挖眼珠,簡直喪心病狂到極點。
有一種說法,說孫皓剛即位也是想當個明君的,曾一度施展仁政,一時被譽為“令主”。但阿Q認為這只是孫皓的偽裝,因為景帝孫休是有子嗣的,只是大臣們覺得以吳國當前的局勢,幼帝是無法應付的,所以才會選擇成年的孫皓。孫皓初期的仁政,只是麻痺那些大臣,等大權在握,才完全暴露自己的本性。
也有人說,孫皓雖然是暴君,但能力還是有的,而且並未對晉國妥協。在他在位期間,平定過交趾、九真郡、日南郡和西陵郡的叛亂,後期也對晉國發動過好幾次小規模的戰爭。
但阿Q認為這些只是孫皓絕望之下的瘋狂,拿將士的性命當兒戲,並不代表他有與晉國決一死戰的決心。蜀漢剛滅亡的時候,司馬師派從吳國投降過去的徐紹和孫彧去勸降孫皓,司馬師的詔文是這樣寫的:“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後上下安服,群生獲所。”意思是說孫皓應該識大局,早點臣服晉國。身為吳國皇帝的孫皓,當時並沒有義正言辭的駁斥徐紹等人,說明他心裡說其實已經屈服了。
到了最後幾年,孫皓明白自己在軍事上已經無法戰勝晉國,開始熱衷於神鬼一道。當時壽春流行童謠“吳天子當上”,孫皓聽了大喜,領了母親妻妾和宮女數千人浩浩蕩蕩出宮,說要去洛陽,完全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狀態。在他的安排下,吳國各地到處都是“祥瑞之兆”,每當訊息傳來,他就會更改年號,天冊、天璽、天紀這些年號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
3 # 平安讀歷史
在三國演義裡面,在公元263年的時候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進攻蜀國。本來大將軍姜維已經在劍閣依靠天險擋住了鍾會的大軍,但是鄧艾卻從小路奇蹟般的出現了在成都平原上。後主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前往迎戰,但依然無濟於事,諸葛瞻會很快就陣亡了。在這種情況下,後主劉禪只得出城投降,劍閣的姜維也向鍾會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蜀國滅亡的時候,與蜀國是名義上的盟友的吳國,他們做了哪些努力呢。當時吳國的皇帝是孫權的第6個兒子吳太宗景皇帝孫休,孫休是吳國後期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在碰到吳國滅蜀的時候,孫休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也做出了一些努力,首先派大將丁奉獻進攻壽春。同時派大將丁封,孫弄前往蜀國救援,同時派留平,施績坐鎮南郡作為後應。不得不說,孫休在魏國進攻蜀國的初期階段,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想避免蜀國的滅亡。因為雖然吳國和蜀國之間的盟友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穩固,但是至少在面對同樣一個強大的敵人魏國的時候,蜀國的存在可以幫吳國分擔不少的壓力,而一旦蜀國滅亡了,吳國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了。
只不過誰也沒有想到蜀國會滅亡的那麼快,而且後主劉禪在還有一定實力的情況下就投降了。要知道在這此前幾十年裡,魏國數次派兵征伐蜀國,都沒有獲得成功,而且每次都損兵折將。尤其是曹爽和夏侯玄攻打蜀國那一次,以絕對優勢兵力攻打蜀國,基本上沒有收穫反而損失巨大。因此在很多人看來,魏國這一次攻打蜀國也很難獲得成功,因為以此前的歷次伐蜀之戰來看,蜀漢只要少量兵力,依靠漢中和四川的天險,就能讓魏軍無可奈何,無功而返。本來鍾會在劍閣被姜維拒守之後,也確實沒有什麼辦法,而後勤的補給相當的困難,十幾萬大軍在劍閣那個鬼地方進退不得,都打算撤兵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鄧艾走了一條捷徑,奇蹟般地攻進蜀國核心地帶,最終蜀國滅亡。
由於蜀國滅亡的實在是太快了,吳國的所有努力基本上都沒有什麼作用了。所以這個時候,吳國的軍隊改變了策略,打算在蜀國滅亡之際,儘可能奪取更多的蜀國的土地,從而使在未來的即將到來的吳國和魏國的對抗之中,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不過吳國的軍隊在這一戰中表現的實在是太差勁了,當時攻打吳蜀邊境的永安,因為蜀國面臨滅亡之際,大軍都前往成都進行救援,永安只有2000軍隊,由永安太守羅憲駐守。吳國的軍隊佔據極大的優勢,而且後續援軍不斷,而守軍除了這2000軍隊之外,基本上不可能指望誰來救援了。但吳軍攻打了很長時間,也沒能攻下永安,後來吳國還派出了名將陸抗,依然沒有什麼好的效果。最後司馬昭派來大軍,吳軍只好退去。
總的來說,在蜀國滅亡的時候,吳國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進行了救援。但是由於蜀國滅亡的實在太快,所以吳國的軍隊就改變了策略,成了入侵者。這雖然有一點背信棄義的意味,但在當時那種形勢下,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如果當時的表現實在是太差了,費了很大的力氣,也沒有取得什麼好的戰果。
-
4 # 歷史作者
在三國末期的時候,曹操派遣20萬大軍去進攻蜀漢。當時蜀漢所擁有的實力完全無法和曹操相抵抗,所以劉禪在成都出城投降。沒過多久,蜀漢就正式的滅亡了。在三國時代,這三股勢力中曹魏最為強大,但有一件事情令大家十分的疑惑,就是曹魏在率領大軍攻擊蜀漢的時候,東吳這股龐大的勢力在做什麼?難道他不知道在蜀漢被消滅之後,下一個就是自己嗎?
其實在歷史當中蜀漢被曹軍進攻之前,東吳已經拼盡全力去解救蜀漢了。三國志當中就有一段是說這件事情的,蜀漢當時知道曹魏要向自己進攻的時候就派人去東吳搬救兵,當時東吳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集結了三路大軍,一路去壽春,一路入川,還有最後一路到達漢中救援。從東吳的軍事部署上可以看得出來,已經非常努力了,他們用了所有的軍事力量,想要挽救蜀漢滅亡的事情。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在戰場的中,但是透過這種方式去減緩蜀漢所要面對的壓力。不過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劉禪投降了。
東吳為什麼會這樣安排,而不是直接派兵入蜀,兩家合併一起攻擊曹魏,很可能直接把曹魏的大軍一口吃在蜀漢。但是東吳卻沒有來得及這麼做,這一點要怨蜀漢,誰也沒有想到他會滅亡的如此之快。東吳是在十月份左右接到蜀漢派人來求救的,但是沒想到在11月份的時候劉禪就已經投降了,東吳方面根本沒有時間去部署和救援。
我們都很清楚,蜀漢地界雖然不是很大,但是佔據地勢卻非常的好,易守難攻,而且當時的蜀漢也有10萬大軍,怎麼這樣不經打,短短一個月就被曹魏消滅呢。這要說到兩個人,一個就是劉禪,而另一個是當時蜀漢當中最有能力的一名將領姜維。劉禪自然不用多說,我們都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君主,蜀漢交到他的手中就是一步一步在走下坡路。他的責任,我們在這兒就不多說了,今天著重說一下姜維,他是蜀漢當中最有能力的一名大將,但是蜀漢的消亡跟他有著巨大的關係。
首先,姜維是一個主戰派,常年窮兵黷武,整個蜀漢在他的手下國家實力一步一步的衰退。而這麼做的後果也導致了軍隊當中很多士兵沒有了士氣,沒有打仗的積極性,所以在面對曹魏大軍的時候,自然無法與之匹敵。其次是他改變了蜀漢一直以來的戰略政策,之前的將領一直在使用的都是注重防禦的政策,透過自身的力量阻擋曹魏的進攻,整個蜀漢在他們的維護下,猶如一塊磐石一樣。但是姜維卻改變了這種政策,使用誘敵深入,也是他的這樣一個政策,讓蜀漢迅速的丟失無數土地,最後消亡。這樣的將領和士兵有如何於虎狼之師一般的曹魏想抗衡,所以很快蜀漢就失守了。
曹魏的軍隊能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姜維要付非常重要的責任。就是因為他屢次出現錯誤,才導致了蜀漢猶如一張宣紙一樣,一擊就破。假如他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多撐一會,那麼東吳的救援部隊馬上就會趕來形成合擊,即使無法擊敗曹魏也能保住蜀漢。
-
5 # 江湖小曉生
東吳一向以背信棄義的角色出現在歷史上,在諸葛亮當政以後,蜀漢和東吳重歸於好,再次建立盟友關係。而蜀漢被圍攻的時候,東吳壓根就沒打算前來搭救,他們是想在曹魏和蜀漢爭鬥的時候,自己撈點好處,所以再次無恥地入侵蜀漢。
鄧艾即將打下蜀漢,東吳卻在攻打永安。經歷了一次偷襲荊州以後,蜀漢上下再也不相信東吳人會講誠信,所以在邊境也有駐軍把守。不過後期東吳和蜀漢的關係還算不錯,所以在邊境的守軍數量不多,而當鄧艾攻打蜀漢的訊息傳來以後,東吳也是積極備戰,他倒不是想要去救蜀漢,而是想著如何分一杯羹。
在孫休的指揮下,東吳大軍向永安進發,可惜沒本事打下來,只能坐等曹魏前來接手了。這就是作為一個盟友該做的事情,蜀漢還是太耿直了,一直沒有奪回荊州,這才讓東吳如此無恥。十七年以後,東吳終於迎來了滅亡,這個時候再也沒有盟友可以幫他解圍了。
蜀漢被滅時,東吳在處理內亂問題。蜀漢被司馬昭攻打的時候,東吳這邊也沒閒著,當時交州發生了嚴重的叛亂,不少人都想著要投靠曹魏,因為那邊的賦稅比東吳輕鬆得多。這件事引起了東吳高層的注意,因為蜀漢即將滅亡,如果交州再次出事的話,那東吳可就麻煩大了。
蜀漢和交州都成了曹魏的地盤,這對東吳來說是致命的。三方面圍攻東吳,那東吳哪裡還有什麼活下去的機會呢?所以孫皓當機立斷,開始了對交州的平叛工作。這工作一做就是十多年,消耗了東吳的實力不說,也沒有能力再趕往蜀漢救援,直接導致了蜀漢滅亡後,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東吳三路大軍前往營救,兩路在找機會撈好處。完全不能理解東吳當時的指揮系統,孫休是派出了三路大軍前去營救蜀漢。丁奉這一路是直奔曹魏而去,想要圍魏救趙,可惜收效甚微。而其他兩路,走到荊州就不動了,他們的意思很明確,看前方的戰事如何。果然蜀漢被滅亡了,這兩路大軍趁機而入,想要趁著蜀漢滅亡的時候,多打下一些蜀漢的地盤。
而蜀漢邊境的那些有生力量,就這麼被東吳給消耗光了。結果東吳啥也沒打下來,只能說他們的戰鬥力太菜了,人家都是亡國的軍隊了,你們還打不過人家。打不下蜀漢的寸土,東吳只能退守荊州,加強防備,以防曹魏順勢攻打東吳。
羅憲孤守永安,擋住東吳三路大軍的進攻。永安是蜀漢東部防線的主要力量,打破這裡,就能夠進入蜀漢內部。可是這裡的守軍此刻已經被調走大半,只留下了兩千人給守將羅憲。孫休忙著吩咐人前來攻打永安,想趁著蜀漢滅亡,好多佔點便宜。沒想到羅憲卻十分憤慨,他認為蜀漢此刻危亡之時,東吳不思救援,卻還要趁火打劫,早晚也要滅亡。
東吳也自知理虧,但是他們可顧不了那麼多,厚著臉皮發動了三次進攻,尤其是第三次是大都督陸抗帶著三萬人馬圍攻永安。永安城內死傷大半,只有幾百人在拼死抵抗。這件事最終感動了司馬昭,曹魏那邊下來援軍,這才化解了永安的危機。到最後,居然是曹魏救了永安,實在是令人唏噓。
東吳自救行動失敗,等待他們的似乎只有滅亡。東吳攻打永安,其實也是戰略上的一種部署。他們認為蜀漢既然已經滅亡了,那就沒有聯盟價值了。所以他們想要佔領蜀漢的部分領土,以此跟曹魏對峙。可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居然連一個小小的永安都打不下來。連續發起的三次進攻都失敗了以後,東吳徹底放棄了佔領蜀漢的計劃。
從此東吳被曹魏兩面合圍,差點交州那邊也成為曹魏的地盤。在孫皓的努力下,交州叛亂被平定了,不過東吳已經被曹魏所包圍,而且內耗消耗了大量的實力。他們再也沒有機會北伐和西征,只能等待曹魏前來吞併了。
-
6 # YINGj
為何在蜀漢滅亡之時,東吳不營救?看了才知道。東吳當時應該深知,如果蜀漢滅亡了,接下來就輪到自己了,可為何當時東吳不前去營救呢?是東吳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比大魏要強很多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當時的東吳領導人又不是傻子,怎麼會如此的自高自大呢?其實主要原因是東吳也不知道蜀漢沒堅持多長時間就投降了。確切的說東吳也沒料到蜀漢會如此快的投降。 其實當時東吳已經派遣人馬去支援蜀漢了,當時東吳兵分兩路,一方面去蜀漢直接救援,另一方面去攻打大魏,讓大魏減緩進度。但是沒想到蜀漢投降的太快了,東吳根本就沒反應過來,在劉禪投降之後,東吳也就撤軍了,因為這個時候再去支援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而且劉禪已經投降了,自己的人馬在那裡還會遭到攻擊,就這樣東吳撤軍了,回來防守自己的領土。在那不久之後,蜀漢的內部發生了極大的動亂,多名將士被殺害,益州此時已經空了,東吳想吞併益州,但是夜視儀失敗告終。而不光是蜀漢發生了動亂,東吳在孫權死後也是發生了很多的動亂的。在孫權死的時候,東吳的內亂剛剛結束,此時的東吳還沒有站穩跟腳,沒有經歷去支援蜀漢。而就在魏國攻打蜀國之前被,東吳邊界的將領煽動士兵,發生了兵變,殺死了當時的太守,並且投入了大魏的懷抱。這使得我們貨物收到了兩面的夾擊。東吳此時已經是忙得焦頭爛額了。也沒法去關注蜀漢的存亡了。而因為關羽的自大,孫權派人攻打荊州,並且把荊州打了下來,用關羽的人頭作為結盟的信物開始,蜀漢和東吳的結盟關係就已經是破裂的。在蜀漢為了關羽復仇的時候,孫權也曾派人求和,但是劉備此時那裡還聽得進去,一心想的都是關羽死了,自己要復仇,結果將東吳徹底的推向了敵方。就這樣,東吳和大魏結盟了,劉備的蜀漢兩面夾擊的情況下很快就走向了衰敗。如果當時劉備和孫權結盟,還是很有可能繼續對抗大魏的。
但是信譽已經失去了,原本可以結盟的兩個勢力因為關羽的自高自大而產生了裂痕,因為關於覺得孫權的兒子配不上關羽的女兒,孫權惱羞成怒。因為關羽的死亡而徹底的決裂。就這樣原本可以存活更長時間的兩個勢力相互進攻,不斷殘殺,大魏就坐收利益了。兩個勢力也就這樣的漸漸地走向了滅亡。
-
7 # 歷史小林
小林君覺得,東吳在蜀漢滅亡的時候是做了一定的補救的。
其一,在蜀漢被魏進攻時,東吳派遣了一些兵力進行跨國救援,而按照原本它們兩個國家之間的默契,蜀國在一般情況下是能夠撐得住魏國的進攻,從而讓東吳的軍隊像是一針強心藥一樣及時的能夠打在病人體內,可以和蜀國本土軍隊聯手禦敵。
要說在之前的數十年間幾乎也都是這樣的默契配合,使得它們兩個國家之間能夠和強大的魏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東吳救蜀國也就是自救了。
可是沒想到的是後任蜀國國主這麼無能,在還有能力進行抵抗的時候就投降,把所有國土讓出。
其二,在蜀國投降之後,東吳一臉懵逼之際,馬上有謀士反應過來,既然救援不了蜀國,蜀國已亡,那它的國土也就是無主之物了,為了未來可以抵抗魏國,能夠多搶些領土後續發展也好。
然後進去蜀國國土內的支援士兵就直接的化身侵略士兵,不停的搶佔原蜀國國土。
東吳雖然倉促之間在蜀國滅亡之際決定出了兩條自救的方法,但是還是沒能擋住魏國的鐵騎。在苦苦支撐十幾年後就滅亡了。
-
8 # 驢和熊貓
東吳亡於公元280年,蜀漢亡於公元263年,較之蜀漢東吳多苟延殘喘了17年之久,但命運往往在毀滅之前就已經註定了。
諸葛亮死後,蜀中再無挽救大局的人才。263年,魏軍大將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大破諸葛瞻,隨即兵臨成都,後主劉禪出城投降並下令各處蜀軍放棄抵抗。
此時的蜀軍主力大概分三部分:在劍閣阻擋鍾會的姜維大軍、在南中地區霍弋所部、東線駐紮在永安的蜀軍。姜維決定詐降;霍弋持觀望態度,後來投降;唯有東線永安因臨近東吳而形勢複雜。
據史料記載,蜀漢滅亡之時,東吳也接到了蜀漢的求救信,隨後立刻派出名將丁奉,命令其攻打曹魏的壽春,想要達到圍魏救趙的效果,其次又令孫異等人帶兵前往漢中救援。
只是所有人都沒想到,劉禪竟然不戰而降。東吳計程車兵正在前往支援的路途中,結果半路卻聽說蜀漢投降的訊息,只能選擇撤回江東!東吳還沒來得及趕到支援,蜀漢已經成為曹魏的降臣!蜀漢亡國之後,東吳又做了什麼?
夷陵之戰大敗後,劉備一路退至魚復,估計是想圖個吉利,將此地改名為永安。此時荊州盡失,《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擒, 乞復攻之”,孫吳甚至一度想活捉劉備。
劉備退無可退,極力加強永安地區的防禦。數次增兵,規模皆在萬人之上,還不斷依靠地勢,修建堅固的堡壘,並命託孤重臣之一的李嚴留守永安,為永安都督,為蜀漢“四大都督”之一,永安地區的防禦力大大的增強。
蜀漢既已亡國,百城無主。東吳自然也想趁亂撈塊肉吃,藉以壯大。東吳假借救援之名,派大將盛憲領兵襲擊永安。
永安守將羅憲憤怒不已:“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檄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久”,誓不投降。蜀漢將士知道東吳背信棄義各個氣憤,把亡國之氣撒到東吳軍隊身上,一口氣擊敗吳軍。東吳不甘心,再次派大將步協領兵進攻永安。
羅憲一邊固守,一面派人往安東將軍陳騫處求救。東吳陸軍的戰力天下聞名,渣到不能再渣,居然數次羅憲擊退。東吳臉上掛不住了,當年合肥之戰,孫十萬也不過如此。
吳主孫休惱羞成怒,派出了最強大將陸抗,率三萬大軍攻打永安。這次羅憲不敢出戰了,只是堅守不退,由於易守難攻,陸抗也沒什麼好辦法,將永安城一圍就是6個月。永安危急,此時羅憲派出去求救的人有了回信。司馬昭派荊州刺史胡烈率兵攻打西陵,以圍魏救趙之計逼退陸抗大軍,從此東吳再未能西進。
東吳為何一定要爭一爭蜀地?看看東吳陸軍的戰力就明白,東吳最為依仗的還是水軍,而川蜀之地是長江上游,只有控制了川蜀,東吳水軍才能發揮最強戰力,否則只能等待敵人從上游順勢來攻了。
自從川蜀之地落入曹魏之手,東吳面臨的就是亡國之災,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罷了。更何況東吳此時內鬥不已,朝局一片混亂,也難怪東吳丞相張悌說出“吳之將亡,賢愚所知”的喪氣話。公元280年,東吳正式滅亡,三國結束。
回覆列表
蜀國於263年被魏國所滅, 吳國於280年被西晉所滅。 蜀漢亡國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破壞,吳國已經完全處於魏國的壓制之中,此時吳國正處於權力變更的時期,孫皓上臺。他也希望透過一些列的軍事措施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避免被魏國順勢滅掉。
1.孫皓親征,攻打晉江夏、襄陽、合肥、交趾等地。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雖然這些軍事行動給晉朝造成一定的麻煩,但長年征戰,國不富餘,加上孫皓窮極奢侈,民心不附,所以這些行動並沒有改變晉強吳弱的情況。
2.收復交趾,九真郡、日南郡,攻克西陵城。孫吳雖然獲得了一些勝利,但這只是垂死掙扎,晉國因為北方匈奴等國的騷擾,暫時沒有太多精力來對付吳國。 最後晉分六路大軍全年伐吳,吳國根本抵擋不住,全面崩潰,自此,吳國滅亡,晉朝統一全國。
吳國滅亡距蜀國滅亡有17年,其實晉統一全國也是大勢所趨,無論吳做何措施都改變不了事態的發展趨勢,若蜀國沒有滅亡,兩國聯合韜光養晦,倒還可以跟晉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