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戴48
-
2 # 壹方島
區塊鏈落地|跨越山和大海,也跨越風控難題
近年來,金融市場由於風控引發的問題不斷。
從金融行業誕生之日起,風控就隨之而來,我們老生常談的風控問題到底是什麼呢?
風險控制是指風險管理者採取各種措施和方法,消滅或減少風險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或風險控制者減少風險事件發生時造成的損失。
2008年,隨著大資料以每天平均2EB的數量不斷增長。如此龐大的資料卻讓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價值。這些金融機構開始藉助大資料在風控領域進行創新,並且藉助網際網路平臺打造出了諸如“螞蟻大腦”“京東天機”等大資料風控系統。
進入2013年,網際網路金融得到了更加快速的發展,以P2P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層出不窮。
但隨著P2P平臺的不斷出現,諸如跑路、停業,提現困難等方面問題也隨之而來,並且越來越凸顯。儘管眾多P2P平臺都極力宣揚自己的大資料風控系統有多麼了不起。實際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大資料風控系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大資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料孤島問題。
政府,銀行,網際網路企業,第三方信徵公司之間是難以完全實現互聯互通的,這樣就使得資訊不對稱,不透明問題加劇,由此引發大量風險和欺詐現象。例如之前e租寶平臺事件,如果一開始資訊是互通的,那麼投資者和企業很容易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專案根本是不存在的。
2、資料低質影響風控質量
3、資料洩露問題嚴重
區塊鏈+大資料的引進,則突破大資料風控弊端。
僅僅從資料的層面上來講,區塊鏈是由參與者共同記錄的資訊,並且是由所有參與記錄的節點共同儲存的且不可篡改的資料庫。在這個區塊鏈資料庫中,每個節點都擁有整個資料庫的完整副本,並且當某一節點要對資料庫進行變更時,是需要向區塊鏈廣播這些資料的,從而便於其他節點對資料進行驗證和稽核。
只有全網所有的節點都完成共同驗證和認同之後,被更改的資料才能被認為是有效的。這樣,區塊鏈建構資料庫在大資料風控方面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同時,大資料沒有辦法對自己的“身份”即資料來源澄清,而區塊鏈技術應用與大資料風控體系,可以有效的解決資料孤島、資料低質、資料洩露等資料來源問題。
1、解決資料孤島問題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等特點,使得資訊公開透明的傳遞到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
例如,客戶甲分別向銀行A和銀行B申請了100萬元的房租抵押貸款,實際上其房屋的價值也就只有100萬元。如果銀行A和銀行B兩者都加入了區塊鏈,就可以對客戶甲的交易行為和風險係數一目瞭然,這樣能夠有效避免房貸總額超過抵押。不但如此,監管部門雖不是參與交易的參與方,但是依然可以加入區塊鏈,對區塊鏈上任何一個節點的交易行為進行實驗監控,有效防止風險事件發生。
2、改善大資料風控中資料質量不佳的問題
在區塊鏈中,每個節點共同記錄和儲存交易的資料資訊,每個節點都可以參與的資料檢查併為資料的“身份”進行驗證,這樣就保證了資料的真實性。另外,去中心化決定了區塊鏈資料是不可以隨意更改的,這樣就有效降低了資料更改的可能性。
3、防範資料洩露
區塊鏈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任何節點的變動都能很輕易的被發現,因為節點與節點之間是互通的,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有效的提升了對資料洩露的監控。
例如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出國旅遊購物,銀行卡被盜刷的現象,往往大家回國之後才會發現,但是這種跨境案件費時費力,在盜刷金額不大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認栽”處理。但是在區塊鏈技術引進之後,全球資訊互通的情況下,銀行卡在哪裡盜刷,盜刷金額,以及錢的去處,則一目瞭然。
駭客發起的來自資料庫外部的攻擊,只有掌握了超過50%的計算力才能攻破區塊鏈。並且,區塊鏈上的節點越多,則需要的計算機力越大,當節點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駭客進行一次攻擊的成本之高,完全是得不償失。這樣一來,透過區塊鏈技術對資訊儲存加密,就保證了資料的安全性,防範了大資料風控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因此,“區塊鏈+大資料”是人工智慧時代突破大資料風控中存在弊端、有效提升金融業風控能力的最佳模式。
-
3 # 造就
矩陣元創始人及CEO
在過去的十五年裡,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湧現了一些新名詞:
“雲計算”讓大家注意到“計算”;
“大資料”讓大家開始關心“資料”;
在過去的兩三年裡,AI讓大家開始關心“演算法”;
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計算、演算法、資料這幾者之間的關係。
讓我們先從哲學開始談起。
計算的歷史1、計算與哲學
左邊這張圖是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的一張手稿。
他幾乎和牛頓同時發明了微積分,雖然後來大家聽到微積分時想到的都是牛頓,但我們用的微積分符號其實是萊布尼茨發明的。他是理性主義的旗手,也是把“計算”這個問題直接擺到哲學高度的第一人。
右邊這張圖是萊布尼茨設計的計算器,今天在德國的博物館裡還保留著他當年的設計手稿,非常精巧。在他早期一部非常重要的形而上思想著作《論萬物的終極根源》當中,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世界不僅是一臺最值得稱道的機器,而且究其心靈組成而言,也是一個最好的共和國。
作為虔誠的信徒,他的本意是想論證上帝是萬物存在的此在,是一切存在的造物者,但他很不經意地,或者也許是刻意地,給出了計算的源頭。機器是計算的載體和工具,但本源來自於計算。
這張圖很有意思,這是中世紀的法國畫家畫的,他畫的是上帝拿著尺規在創世,這是我們人間。這句話是萊布尼茨寫在他一本數學著作裡的批註:當上帝完成計算和稽核之後,世界才被創造出來。
是不是很熟悉?這就像今天的程式設計師一樣,當你完成了程式碼編寫和除錯之後,這個數字世界才被創造出來。
這是人類對計算最原初的理解,它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世界不僅是臺機器,而且是一個心靈的共和國。
2、計算與數學
接著,我們來看看計算與數學的關係。
整個計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它和數學的關係非常密切,演算法的本質也是數學。
人類早期為了感知世界如何運轉變化,需要測量尼羅河的河水什麼時候漲,什麼時候落,需要了解太陽和月亮執行的軌跡,需要測量自己種的這片地的大小和邊界。
所以,人類的整個生存史是從計算開始的。
這裡羅列了很多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茨、布林、弗雷格、羅素和哥德爾……
笛卡爾提出了座標系;布林,我們學到的布林代數、邏輯運算是布林提出來的;弗雷格,也是邏輯數學上一個偉大的哲學家;羅素,通常大家會認為他是哲學家,大家看過他的《西方哲學史》,實際上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還有哥德爾,提出了不完全的證明定理……
萊布尼茨在三百年前就提出“讓一切皆可推理和計算”,今天我們孜孜以求的人工智慧、大資料和雲計算,仍然在延續著這個哲學家的偉大夢想。
演算法世界的計算架構和基礎設施科學家對演算法有明確的定義:在有限的時間裡,必須有明確的輸入和明確的輸出,否則即不可計算。
那麼計算和演算法的關係是什麼?
1、計算與演算法
這是我們設想的下一代的計算架構:
大家最近可能經常聽到“區塊鏈”,我們試圖做的下一代計算架構裡面,區塊鏈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包含了其它的很多演算法:安全多方計算、可驗證計算等等。
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把計算,作為一個基礎設施,從共識當中剝離出來。讓大家真的看到,計算是可以作為基礎設施單獨存在的,計算可以在架構裡面發揮巨大價值。
這是我們對基於計算給出的最新概念——基於計算的智慧合約(一般意義上的智慧合約,並不是普適性的)。我們給出了兩個重要的計算概念,一個叫合約計算化,一個叫計算合約化,在這裡大家可以看計算、演算法、資料和算力的關係:
作為一個發起交易的人,左邊這個Client,他實際上是一個計算需求的發起者,這是其中一個角色;上方的合約開發者,他實際上是演算法提供者(智慧合約也是一個演算法);右下角有算力提供方、資料提供方,我們已經把它分成了好多種;中間生成的智慧合約,其實就是一個演算法空間。
演算法交由哪裡執行?合約執行環境怎麼來隱喻和類比這件事情?我們想了一個也許不那麼恰當的比方——
資料就是這個時代的原材料;
演算法是這個時代的流水線(它和工業時代西門子公司造機器沒有本質的區別),要有明確的輸入和輸出,要明確地製造出產品;
算力是這個時代的能源和動力,可以類比的是拉磨的馬,驅動整個流水線的蒸汽機或電力;
合約執行環境就是工廠,是一個計算工廠。
這是我們明確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我們希望構造的計算基礎設施就是這樣一個計算工廠。
這個時代新的虛擬工廠,裡面需要包含的邏輯和角色,有資料提供方、算力提供方、演算法提供方和需求發起方,大家在一個工廠裡構成了這個世界真正的基礎設施。
當然,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非常複雜——
計算的效能是否足夠?
我們真的能做到平行計算嗎?
是否真的能夠保障大家的隱私?
2、計算和隱私
大家都知道,這一代網際網路是做不到隱私保護的。最近,Facebook發生了嚴重的資料洩露,不管在理論上、法律上或道德尺度上,這個情況都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所以,下一個我們要探討的,就是計算和隱私的關係。
基於下一代計算架構的演算法世界與隱私之間的關係,存在以下三個矛盾(在這裡“矛盾”是一箇中性詞,不是一個負面的詞,因為矛盾是客觀存在的)。
①個體隱私和中心監管之間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交易資料,事實上是都要接受監管,包括我們的身份和處理的整個流程。
②交易隱私和登記確權之間的矛盾。這個特別有意思,今天我們在電商、在社交網路,包括你買股票,在所有的交易場合,其實大家的隱私是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的。
也就是說,這一代的網際網路公司,事實上構造了一個巨大的交易平臺,而我們每一個人7×24小時,365天,5年、10年、20年……不間斷地在無償為他們貢獻資料以及詳細的交易流水,幫助他們獲取巨量的資料和高額的利潤。
那麼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呢?我認為,未來在所有的電商和社交平臺上——
我們提交的資料應該被加密;
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要使用這些資料,必須徵得人們的同意;
如果他們在商業或者其他方面有所收益,理論上應該和我們一起分享。
這是下一代計算架構必須致力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資料隱私和資料歸集的矛盾。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資料被他人拿走,但是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世界,仍然需要大家一起同心協力、共同計算,所以實現安全多方計算,非常重要。
一切皆可計算1、計算與“人”
下一個命題是計算與“人”。我特意打了一個引號,這個人是完備意義的,哲學意義的,或者生命意義上的人。
痛苦+反思=進化這其實也是一個演算法和計算的過程。我們在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有很多種不同的實驗方法,它可能是下意識的,也可能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但一定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經過反思”,就類似於演算法做了一次調整和重構,於是我們的生命和選擇就得到了進化,這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基本原則和基本前進路線。
在這裡計算到底能發揮什麼樣的價值?
先解釋一下,我們生活的這個數字化世界裡邊,其實到處充斥著代理人。
因為無法確認你是否能夠付得起這筆錢,所以需要做交易確認,當然,所有的風險是由你背後提供信任的機構來擔保的。所以商戶信任的,是為我們每個人做背書的機構的信用,而不是我們的信用。而這些被信任的金融機構,給我們足夠的信用額度,Credit,這是這個時代充斥代理人的基本原因。無論你是做消費還是投資理財,統統都是這樣進行的,有大量的中介替我們來完成數字化的交易。
但是在真正的演算法世界,或者說下一代的計算架構裡面,我們認為演算法本身就可以提供足夠的信任,計算過程包括認證環節,進行一次交易不需要你重複被認證。
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透過計算和演算法重構交易流程,把更多的工作交給底層的基礎協議站來解決,交給計算工廠,交給演算法世界,讓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直接簡單。
這是我11歲的女兒畫的兩張畫。她畫的是兩首詩,左邊是《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右邊是《蝴蝶泉》。
春節期間,我送她去了一個記憶培訓班做了四天培訓,她學到的方法,讓她半個小時內,從5個單詞都記不全,到能記住88個單詞。她的同齡人速度最快的可以記到340個單詞,從發音到中文意思到英文拼寫,準確記憶。這個方法也用在了她的古詩詞的學習上面。
實際上這個方法是在構造一套通用的、全新的符號,無論你是學英文、中文、數學,還是物理、化學,把內容符號化之後,加速人的記憶。
當然她的這個“演算法”還有待最佳化,她左下方畫的是一個在哭的人,這個部分的形式化和符號化程度做得還不夠,也許下一次,這個“演算法”迭代進化的時候,她的抽象化程度可以做得更高。
當一個人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完備的形式化和符號化的工具以後,他就可以屢試不爽,百戰百勝。無論你給他看的是一幅隨機的撲克牌,還是一篇新的散文,還是一部《韋氏詞典》,他都可以在規定時間裡邊,把這個明確的輸入,給成一個明確的輸出。輸入什麼呢?就是這些符號化的東西,然後在她的大腦裡面翻譯回來,變成大家熟悉的“十年生死兩茫茫”。
這件事情給了我特別震撼的啟發,誰說人不是機器呢?
2、計算主義
這是另外一個詞,在最近這十多年,有一個新的提法叫“計算主義”,甚至有一位宇宙物理學家提出來:宇宙的本質是數學。其實這個觀點一點都不新鮮,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曾經提出“萬物皆數”;伽利略也說過,這個世界是由數字和數學組成的……
但是計算主義是否真的能夠代表世界的真相?也有很多人不認可它,很多人認為這個世界是經驗主義的,是人文主義的,人要“詩意地棲居”。所以下面這句話,實際上是我的一個有意的解讀:“技術地棲居”。
大家可以發現,我們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在主動或者被動地計算。
而資料或者演算法是由計算這個過程來承載的,那麼演算法和資料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3、演算法與資料
這裡我們提到一個基本概念,叫全數字化世界的基本倫理。
在我們進入數字化世界之前,“倫理”多半是社會學範疇的概念,那麼到了全數字化世界之後,是不是需要出現新的資料的倫理和演算法的倫理?
誰可以控制資料?
誰可以控制演算法?
誰可以控制計算?
自然權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限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且不為人類獨有)是一個哲學上的基本概念,這裡我提出來是“有關計算的”自然權利。在這個時代,在全數字化世界裡面,我們每個人,擁有怎樣基本的不可剝奪、不可篡改的自然權利?
這使我想到的另外一個表述方式,計算和算計。
說起“計算”,大家通常想到的是Computer,計算機,或者計算器;說到“算計”,它通常被認為是一個負面的詞,我們說這個人愛算計、小心眼、錙銖必較,但未嘗不能把這個行為理解成是他的大腦在飛速地計算。
計算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嗎?
大家都看過電影《非誠勿擾》吧,在故事最後,範偉扮演的角色被騙了,兩百萬英鎊買了一個分歧終端機,兩個人在裡面比大小,划拳。我當時看的時候也是一笑而過。在我準備這次演講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那個鏡頭和那個看起來可笑的分歧終端機。
實際上今天我們所有的行為,人類之間的博弈,家庭關係,社會關係,職場關係,都可以被理解成為算計或者計算。我們期望的是,有了“計算”,不再“算計”——很多看似複雜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可以透過計算來解決,透過明確的資料輸入和可以迭代進化的演算法,經過計算得到明確的結果,讓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更加簡單。
萬物皆備於我迴歸到“一切皆可計算”這個主題,我認為,“演算法”和“計算”是一體兩面,互為結果,它們就是“知”與“行”的關係。如果我們希望在全數字世界裡面生存得更好、更有尊嚴,我們需要重視演算法和計算,需要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這個世界需要有新的工具來幫助我們完成計算任務,這一點和我們早期馴化豬狗,我們發明其他工具沒有區別。人類身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應該不停地發明新工具,掌握新工具。
有人擔心人工智慧將會替代人類,它會產生意識來奴隸我們。坦率地說,我對此秉持完全不認可的態度。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人類在過去成千上萬年裡,就是透過不停發明新工具,改造我們生存環境從而進化到今天的,所以,就算我們進入了演算法世界,啟動了下一代的計算架構,但天地萬物間仍然有一個“我”。
“我”在哪兒?
大家花點時間回想一下就會發現,那個永恆的偉大的“我”,一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背後發揮著所有的價值和作用的判斷。
演講推薦書單:
《論萬物的終極根源》[德國]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
《存在與時間》[德國] 馬丁·海德格爾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日本] 村上春樹
回覆列表
不知你指的是風險管理還是財富管理。如果是風險管理,因為區塊鏈已經將所有的風險分攤到每個人身上,所以只需要知道風險總量就行,管理起來容易很多。財富管理的話,也同樣簡單很多,因為所有的資料都是公開透明的,信用也是實打實的,無法包裝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