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漠裡的魚哥
-
2 # 南山的小馬
對於撒謊來說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特點:
1.有的人撒謊時不敢直視對方
2.有的人撒謊時兩手握拳或者不停的交叉在一起
3.有的人撒謊時不停的揉鼻子或者捂嘴巴顯示著他聲音很小不敢讓人聽見
4.有的人撒謊時說話重複,聲音上漲
5.有的人撒謊時抖肩
平時的生活中的撒謊表現大體就是這些!
-
3 # 生命的追問
很簡單:如果你感覺對方在撒謊,這時你也跟他說個謊!而且添枝帶葉、若有其事,有意無意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在講故事。這時,他就有點懵了!或者尷尬一笑,或者趕緊走開,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在你面前撒謊了!這叫: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
其它的方法比如心理學等等,都太複雜而且也不能馬上見效。而我們這個方法,來自中國古人的智慧。
-
4 # 雲海踏浪
怎樣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是否撒謊?有哪些心理學技巧可以分享?
首先要區分和你熟悉和不熟悉的兩類人
第一、熟悉的人。在Ta第一次對你撒謊的時候,Ta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心理或表情上的波動,只要自己稍微觀察還是能看出端倪的,有些人之所以被熟悉的人所欺騙,是源於你對Ta的信任或者對於Ta的異常表現根本沒有過多的去思考。
第二、不熟悉的人。如果你會被不熟悉的人所欺騙,說明你的心智還不夠成熟,警惕性還不夠高。如現在每天都在發生的電信詐騙案件,為什麼犯罪嫌疑人會縷縷得手,對於你根本都不認識的人,僅僅透過網路聊天Ta就能把你的資金給騙走,這說明什麼,說明你真的還需要成長。
其次,有哪些心理學上防騙的技巧呢?
第一,人和人之間在交際中最能體現心理狀態,透過言語、面部的微表情與肢體語言反映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比如:在你們談話過程中Ta不敢直視你的目光,故意逃避你的眼神,或者遇到關鍵問題就會含糊其辭,異或者說話前後矛盾,在你提出疑問時,Ta會惱羞成怒等等。這些都是撒謊的表現特徵,一但Ta出現上述異常情況,你就要多加思考,透過自己推理以及側面向他人瞭解後再綜合判斷Ta撒謊與否。
第二,請記住最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天上不會無緣無故的掉餡餅。只要自己不貪圖小便宜,提高自身的警惕性,那麼再高階的網路詐騙者都無處施展!
-
5 # 國強民健
研究者常常把謊言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風險的謊言(low stakes lies),這類謊言就算被戳穿了也不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說這類謊言的時候,人們受到的心理壓力較小。這樣的謊言,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在說,“我昨天睡早了沒收到你的微信”或者“您穿上這件裙子真好看,簡直是為您量身定做的”都屬於低風險謊言。
與之相對的,另外一種謊言是高風險的謊言(high stakes lies),會說這樣的謊言的人就沒那麼多了。例如“我從來沒有愛過他”或者“她是我的第一任女朋友”這類的謊言就屬於高風險謊言。
即使要準確地辨別出謊言並不容易,但也不意味著我們無計可施。再厲害的說謊者也在一些細節上和坦誠相待的人有所不同,要發現這些細微的區別,就是要發現一些細小的跡象。
第一類的跡象是生理表現,通常體現在姿勢、面部表情上。發現這些跡象的秘訣在於:你要多看,而非多聽。接下來就來一一舉例吧——
1.欺騙的快感
關於謊言的判斷,人們通常認為微表情是鑑定謊言的證據,但這是一種普遍的錯誤觀念。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 )是一種短暫的、轉瞬即逝的面目表情,可以揭示出故意隱藏的情緒。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剋制一種情緒並不一定代表著謊言——你可能是在一個令人尷尬的場合裡佯裝冷靜,也可能是為了掩飾住震驚的情緒而擺出一副撲克臉,或是為了在領導面前壓制住怒火——這些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謊言。
但當你在經歷一個真正的謊言時,可能會看到說謊者產生的一種特定的微表情,可能是期待欺騙成功的微笑,或是激動得坐立不安——這些都被稱為“欺騙的快感”。當說謊的人覺得自己能夠僥倖騙住他人時,就會產生喜悅的心情,進而產生這樣的表情。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覺得自己聽到了謊言,不妨留神觀察一下講話人最後露出的表情,可能有半遮半掩的笑容。
2.厭惡凝視
另一種跡象是說謊者的厭惡凝視,或者是眼神接觸的中斷。
大多數說謊的人其實知道說謊是錯誤的,因此當他們當著別人的面說謊時,會透過減少眼神接觸來減少負罪感。不僅如此,說謊通常要耗費大量的認知和情感能量,在說謊的同時並且控制眼神接觸會增加說謊者的負擔,因此通常在說謊的時候,他(她)會看向別處。
3.不一致的動作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說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謊的時候,要小心,可能此時自己的肢體語言已經出賣了自己。
假設一個人在被問到是否能夠按時完成工作時說:“放心!絕對能夠按時完成!”強有力的話語卻配上了聳肩的動作;或是一個人嘴上回復你“好的,沒問題”,卻做出了搖頭的動作,你就有理由懷疑剛剛聽到了一個謊言。
第二類跡象則來自語言表述。一旦你的眼睛從對第一類跡象的判斷上告訴你對謊言的懷疑,接下來就輪到你的耳朵上場了。
4.有時間先後順序的故事
從學生對老師,到犯罪嫌疑人對公安機關,講述一個複雜的謊言的時候,說謊者通常需要事先排練他們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從開始到結束通常都偏離邏輯事實。
想試試如何戳穿謊言嗎?如果你覺得自己聽到了一個玄乎的故事,不妨打破時間順序,問講述者一些問題,例如:“所以當你剛剛看到那道奇妙的閃光的時候,在那之前發生了什麼?”不出意外,你就能看到說謊者不舒服的表情了。
5.語言上的過度堆積
說謊者常常會用長篇大論來講述一件本來可以寥寥數語就描述的事情,或者他在講述時常常用比較正式的語言。
你可以比較這兩個句子:“鑑於現有的形勢,我可以絕對地說我從沒有,也永遠不會將你的午餐從辦公室的冰箱裡拿走”和“我沒拿你的午餐。”
6.稱呼一個人的方式
說真話的人言之有物,而說謊者常常用非個人的稱呼,他們說“那個女人”而不是“王女士”;說謊者避免說“我”,他們說“這裡沒有人去翻過冰箱”而不說“我沒有去翻過冰箱”。
看了以上所述說謊者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你對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有沒有更深的瞭解?
不過,要注意的是,凡事無絕對,這些跡象指向的可能是謊言,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的情緒或認知因素的影響。希望上文這些對謊言的判斷方式能夠幫助你分辨一些較為明顯的說謊行為。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在好朋友或者是情侶、家人之間,更重要的還是真誠的溝通和交流。畢竟,只有真誠的交流能讓我們忘記謊言、彌合差異,擁有更加親近和有安全感的關係,不是麼?
-
6 # 楊營雙節棍
再高明的說謊者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破綻,最主要的還是要看你自己的觀察是什麼樣的。仔細認真的觀察對方的言行以及細微的表情變化,都有可能說明他在說謊。
在說謊的時候,心態會失衡,為了彌補這種失衡,就會有意或無意地做出一些額外舉動,而且,這些額外的舉動並不是正常狀態下的常見反應。
內向的、害羞的、誠實的人很少說謊,但不代表他們不會說謊。這種型別的人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實人,在態度上他們很排斥說謊,覺得這是一種不好的品質,有損自己的道德感和榮譽感。但現實是複雜的,有些事情不是你不想就可以避免的,所以,他們偶爾也會在一些事情上撒一些慌。也就是說,他們在說謊的時候,內心是有很強烈的衝突的,這種衝突就會透過一些渠道表現出來。
表現在語言上,就是會顯得心虛,要麼說話時變得磕磕巴巴,語無倫次,要麼說話的節奏突然發生改變。比如平時說話語速比較快的,說謊的時候會變慢;而平時說話比較慢的人,說謊的時候語速可能會變得格外急促。除了言語,他們生理上也會出現一些變化。比如特別容易臉紅,或者說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低下頭,而且大幅減少眼神上的接觸和交流。總之,這類人在說謊方面是個菜鳥,因而很容易漏出馬腳。
外向的、活潑的人說謊時的特徵這類人最擅長與人打交道,駕馭語言的技巧也遠勝於內向的人,所以他們在說謊的時候,不會犯一些低階的“錯誤”,讓別人一眼就能看穿。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還是能發現一些破綻的。比如有的人怕別人有疑心,會先營造一種自己值得信任的假象。他們會主動談起一件事情,然後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描述的很細緻,這是在向別人暗示,自己很坦蕩,沒什麼要隱瞞的。這樣做,可以從一開始就澆滅別人起疑的念頭。因此,如果一個人平時談一些事情時總是一兩句就帶過,但某一天突然描述的很細緻,同時又沒有什麼要強調的東西時,就可以視為一種反常了。
強勢的、掌控欲強的人
這類人非常的自我,一切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中心,完全不會顧及別人的利益得失,更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在關係中,他們常常會物化他人,把周圍的人當成實現自我意志的工具,然後去掌控,去控制。當謊言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威信,或者展現出自己的力量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去說謊。
與其他型別的人不同,掌控型的人在說謊的時候內心很少有自責,或心虛的感覺,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包括謊言。所以,這類人即使在說謊的時候,也顯得自信滿滿,氣場十足。我永遠是對的,錯的永遠是別人。一旦有人質疑他們,他們很少去解釋,相反,他們會惱羞成怒,轉而指責質疑自己的人。
他們經常說的話是:“你居然懷疑我?!”“無理取鬧!”“你能不能別整天胡思亂想?!”
總之,他們會把焦點完全轉移到對方的身上,透過圍魏救趙的方式瓦解別人的質疑。但這種憤怒也好,指責也好,只是為了掩飾自己,所以,他們如果真的說謊的話,會很容易和對方和解。
-
7 # 摘女愛觀影
在生活中,我們是無法避免和人交流的,與人交流時,我們就得判斷對方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可不可信,特別是在做決定的時候,如果無法判斷對方說的話是否是真的。
在交流的過程中,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面,言語溝通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這兩個方面,非言語溝通就是除言語溝通的方面,一般包括觸控、眼神、手勢、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除此之外,還有空間、服飾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可以用來表達的非言語溝通方式。
-
8 # 中醫學院進修證書
撒謊大體分解:首先眼神不靈敏聚神,面色會突然改變
其次心率會增加次數。
再次為面部表情一時間段內很難回覆正常化。
交流中精神分散,神不守舍!
-
9 # 使用者1501822908336CQ
這個自己認為一個人撒謊了就撒謊啦,自己認為一個人沒撒謊就沒撒謊。需要判斷時才會問怎樣可以判斷!
不撒謊。只有這樣
-
10 # 佩奇小星
這個問題很有說一下的必要。
《對“偽心理學”說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8th edition,作者:基思 斯坦諾維奇)非常值得一看,推薦給心理學愛好者和心理學從業人士。我結合該書中部分觀點以及我的個人見解,簡單的回答下這個非常大的話題。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大約在一百年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可以用來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這三個功能中,以解釋為主)。作為一門科學,現代心理學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強調可證偽性。
心理學研究包括的話題廣泛,“橫跨了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是“一個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學術王國”。目前,美國心理學會有55個心理學分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在媒體上露臉比較頻繁,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學愛好者特別有吸引力,人口與環境心理學這類就不為大眾所知了。由於研究的多樣性,毫不誇張地說,同一個大學裡的心理學家們,很多都看不懂彼此的研究。隨便舉個例子,念博士的時候,我們繫有個同學,畢業論文交上去之後將近一年才拿到結果。之所以這麼久的原因是,評她論文的教授不瞭解她研究方向的內容,然後很奇葩的花了半年時間瞭解一些相關知識,再給她批論文。
儘管內容包羅永珍,各類心理學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透過建立理論 → 提出具體假設或預測 → 收集資料檢驗假設或預測的準確性 → 修正理論,這一反覆操作的過程,逐步接近事實真相。
為什麼大眾很難區分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與每個人休慼相關”,對心理學知識的渴望“使得大眾對心理學產生了特殊的期待”。心理學的規律更多是機率性的,即在XXX前提下,符合XXX特徵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會產生XXX行為/問題。然而在落實到某個個體的時候,這個機率不是100%就是0%。相對於一個“模稜兩可”的機率,“偽心理學”則往往會給出一個肯定、直接的答案。如果這個答案符合人們的知識結構,或者是你想聽到的答案,那麼就特別吸引人。比方說我們臨床心理學家一般要花1-2個小時才能有個初步的診斷,但電視上經常能看到有牛人只聽人家說幾句話,就能回答“你這是XXX問題”,看一封來信,就能知道人家童年有什麼問題。那麼堅定的目光,那麼斬釘截鐵的回答,多吸引人啊。相較之下,我們臨床心理學家給出的意見弱爆了啊 O(∩_∩)O~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大眾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接觸或瞭解。當研究的結果與“常識”或人們的認知(比如諺語、身邊的個案)不相符時,科學知識會遭到“本能”的抵抗。我發現,即使是對於不少有本科、碩士學歷的人,親戚朋友甚至是道聽途說的個案都比我引用心理學大樣本的研究要有說服力。
也許是由於對心理科學的不瞭解,或者是出於收視率、暢銷度的考慮,大眾媒體在傳播心理學方面做得並不理想。一些流行的“偽心理學”書籍和一些電視節目,很可能增加了科普的難度。我們說破嘴皮子經常比不上電視上某“專家”的一句話。就我接觸的長輩(50、60歲的那一代人),甚至會有電視上、報紙上的內容必然是真實的錯誤印象。
總之,大眾似乎不太在意某心理學理論是否可以證偽,是否有大量的證據來支援。相反,簡單,確定,吸引人的理論比較容易得到傳播。即使它們只是基於個案的討論(甚至不是研究)。這也是為什麼相比起對心理學的貢獻,弗洛伊德(注意,我沒說精神分析)的名氣大的不成比例的原因。斯坦諾維奇在他的書裡吐槽弗洛伊德說,除去一些媒體上特別活躍的心理學家,大眾所瞭解的對心理學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裡,弗洛伊德的知名度最高,甩第二名斯金納一大截。但弗洛伊德的理論複雜且不可證偽,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肯定的、讓人無法駁斥的解釋。更甚,斯坦諾維奇認為,佛羅伊德的流行“嚴重阻礙”了大眾對現代心理學的正確理解。
另外,不知道為什麼,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們通常很不擅長推銷自己,推銷自己的觀點。在與“偽心理學”鬥爭的時候,處於明顯的不利地位。部分心理學家(包括我自己)認為應該給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開設針對心理學專業的營銷課程(確實有大學在準備這麼做)。
如何區分科學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斯坦諾維奇認為“心理學…必然要遵循科學的標準,即研究的必須是實證可解的問題;方法上要遵循系統的實證主義;研究結論要能夠被重複驗證,並能經過同行評議獲得認可。”
說起來“偽心理學”也不乏理論。然而“並非所有的理論的驗證都具有同樣的價值。可證偽性越高,預測越具體,得到證實的理論就越受青睞”。如果預測的內容是,“XX星座的人多愁善感”,“由於XX行星的上升,你下週事業會有好的趨勢” (這些是我胡編的),這類寬泛的預測,即使被證實了,也沒有什麼價值。
要辨別“偽心理學”,批判性思維很重要。“普遍地提高學生[或大眾]批判思維能力和意識,並能使學生[或大眾]有能力對沒有證據的論斷提出質疑”。
從具體操作來說,我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對心理學有個基本的認識(比如讀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並在此基礎上,
有意識的從可靠的渠道獲取資訊,比如同行評審過的文章。
批判性的吸取資訊。即使是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也不都是正確的。科學是一個不斷積累新資料,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過程。
對新資訊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固執的維護自己的觀點。原因同上一條.
再說個題外的,相對於萬能的“偽心理學”, 我也認識有些持不可知論的人,充滿了不確定的茫然。斯坦諾維奇也提了下,他覺得,“當向學生解釋心理學知識本來就是暫時性的、可以被修正的時候,有些學生會錯誤地得出結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不存在的”。拋開不可知論的正確性不討論,即使是“暫時性”的知識或理論(接近真理但不是真理),也同樣是很有價值的。比如,隨著科學發展,我們知道牛頓的理論並非真理,在某些條件下並不適用。這並不妨礙100年的機器在今天一樣跑的很歡樂。竊以為,完全沒有必要陷入不可知帶來的悲觀、失望之中。
回覆列表
1. 眼睛突然睜得比較大。
如果一個人說謊,你盯著他的眼睛,會發現,他在故意掩飾自己,眼睛會睜得比較大。因為他想透過這種手段來保護自己,睜大眼睛是為了給自己壯膽,吸引人的注意力朝他想要的方向。
2. 咬緊嘴唇或者舔嘴唇
如果一個人說謊,他需要不斷的來找理由,這個時候腦子會轉得快,但是嘴唇跟不上,而且由於要說更多的話來掩蓋,所以,嘴唇比較幹,這時候說話會出現結巴或者慢的情況。壓力大的時候,人的神經系統自主性比較差。如果這時候你給他喝水,他的表現就是喝水會比較大口。
3. 小動作多,如果一個人出現手勢不安或者去不斷撥弄一些小東西,可能他正在撒謊,試圖隱瞞什麼。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加以限制的話,他試圖會保持儘量不動。
4. 會用手指指向對方,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如果一個人用這種方式來對話,很明顯是在模仿一種侵略性的動作。因為這是為了保護自己
5. 肩膀伸得比較直,下巴會抬起,一個人如果出現肩膀伸直的情況或者聳聳肩,此人的內心一定不是自己所表達出來的樣子。如果把下巴抬起來,好了,那這個人說謊的情況就更確定了。
6. 說話聲音會突然發生變化,因為不自信,所以說著說著就容易造成聲調起伏比較大,或者突然一下停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