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能光憑看文章的前100字就判斷出其是小說還是散文嗎?說說你的辨別絕招吧?
4
回覆列表
  • 1 # 強哥新語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透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透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透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錶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準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幹,追求;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淺識小道”,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小說的分類:

    字數的多少,是區別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們通常把一千字之內的小說稱為微型小說一千字到一萬字的小說稱為短篇小說,一萬字到十萬字的小說稱為中篇小說,十萬字以上的稱為長篇小說。這只是就字數而言的,其實,長、中、短篇小說的區別,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範圍、作品的容量來決定的。長篇小說容量最大,最廣闊,篇幅也比較長,具有比較複雜的結構,它一般是透過比較多的人物和紛繁的事件來表現社會生活的,如《紅樓夢》。中篇小說反映生活的範圍雖不像長篇那樣廣闊,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廣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節的繁簡介於長篇與短篇之間,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說的特點是緊湊、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寫了一個或很少幾個人物,描寫了生活的一個片斷或插曲。短篇小說所反映的生活雖不及長篇、中篇廣闊,但也同樣是完整的,有些還具有深刻、豐富的社會意義。

    散文

    (一)散文概述:

    文學體裁之一,散文這個名稱,隨著文學的發展,它的含義和範圍也在不斷的演變。中國古代把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為“散文”,即除詩、詞、曲、賦之外,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一概稱之為“散文”。現代的散文指除詩歌、戲劇、小說以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遊記、傳記、見聞錄、回憶錄、報告文學等。近年來,由於傳記、報告文學、雜文等已發展為獨具特色的文體,所以人們又趨於把散文的範圍縮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況:

    1.古代散文:中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複,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遊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湧現。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中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讚、辭賦、哀奠。

    2.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透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透過對典型性的細節慾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徵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遊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三)散文的分類: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裡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朱德的《母親的回憶》。

    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讚》、魏巍的《依依惜別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裡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薰陶,洗禮和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澱。1.哲理散文中的象徵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徵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徵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2.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乾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裡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絡,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散文的鑑賞技法:

    散文鑑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係。散文鑑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鑑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定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絡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佈局本領的鑑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⑷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託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緻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戶》“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髮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衛土地,建設土地”;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讚》;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樸,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

  • 2 # 程愨讀書

    小說的語言特點:

    1,小說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描寫性的語言為主。

    2,小說長短句兼有,但以長句為主;語言生動、細膩、富有感情。 影視劇本既用敘述性的語言,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但以敘述性的語言為主;長短句兼用,但短句為主。

    3,小說語言簡潔、樸素;語言表述能轉換成動作、畫面或場景。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散文的語言特點:散中見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語言具有樸素、自然、流暢、簡淨等特點。

    閱讀散文時,要善於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

    散文,有的重在敘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議論。散文作者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藝術化的處理才形成含蓄美。

    往往透過以下手法來實現:

    一是託物言情,借物言志;

    二是寓情於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

    三是虛實相生,藉助設想、想象,曲折地表達好惡與愛憎;

    四是運用象徵或調動多種修辭手法將真意婉轉而出。

  • 3 # 安雅Anya

    小說是以敘述的方式,用各種美麗的動人詞藻為讀者描述一個清晰的故事發展,故事的起伏,利用文字之能事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跟著故事傷其傷,樂其樂,沉醉不知歸路。感同身受。

    散文用精煉的語言,可以意會的詞句,為讀者呈現一份精彩紛呈的畫卷!百人百感,各人各異!奇妙會各自不同!

  • 4 # 劉聲90883005

    巜簡述小說和散文之異同》。

    所謂小說講的是人的故事。可以記實,可以虛抅,可以兩者兼有。早年我看過艾明之的小說,巜護士日記》,後來改編成電影,在六十年代中期風糜一時的。於是護士職業變得很為吃香,而且好兒女志在四方,很為流行。小說家的水平就在於塑造的形象感動人打動人,給閱讀者帶來啟蒙帶來愉悅帶來鼓舞。小學以對話,情景交融,西方的小說有更多的思想,有意識流的跳躍。小說的人物會沉澱在讀者的腦海裡,甚至可以成為讀者的行為楷模。在我的印象裡,小說的人物至少幾十個栩栩如生的。巜基督山伯爵》的伯爵恩仇情愛一直在我的心裡。《漂亮的朋友》那個管森林太太,以她的貌美學識活動能力遊走於政府官員,金融界人士,把情感與肉慾融會一統,令人難忘。還有《巴黎聖母院》的愛絲迷拉德,鐘樓怪人,那個虛偽的教父,優秀的小說,何論是用哪種文字寫就的,都是人類的寶庫。

    散文家的散文,談天說地,遊走於天上人間,它的優雅的文字,它那深情的描述,振撼著我們的心臟。朱自清的《背影》把父親的愛寫得入木三分,成為中國父愛的經典鼎力之作。蕭紅的巜火燒雲》,把天空的落日餘暉,敘述得淋漓盡致的,是我們小學生作文的範本。高爾基的《海燕》,讓暴風雨來得更加猛烈點吧!激勵著多少革命志士赴蕩蹈火,勇往直前。

    無論小說也好,散文也好,文言志,都是表達作者的理想追求。人心之美,共同追求的完美。是一切文人雅士終極目標。

  • 5 # 復活紀

    1.情節是小說展開的主線,散文一般淡化情節的。

    2.無論小說還是散文,根本使命都是抒情。只是兩者的抒情方式不同。

    3.考慮小說與散文的不同,應該試著思考:我要表達的東西為什麼要寫成小說,而不寫成散文?

    情緒微妙,語言不能直接表達,提筆就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力感時;或直接描述情感不能使讀者感同身受時,這樣的抒情應該寫成小說。比如男歡女愛就常常是寫成小說,而不是散文。藉著男女主角的互動,展示感情的流動和變化。如果寫一篇散文,就變成了情書。

    一篇散文,也有情感的流變,但都是即時的思緒,不論這感情是博大還是精微,它一付諸筆端,讀者就能立刻體會到作者的喜悅、變化為傷感,最後歸結為寧靜等。作者等於直接把目的用文字表達出來。

    小說的目的不是要你跟隨作者的情緒去欣賞愛情的各個階段,而是去體會為什麼會發生變化?散文主要表現已經意識到的情感,而大量的情感是在潛意識中。

    4.小說是一個連續的故事,散文是想到哪寫到哪

  • 6 # 皛舒

    小說和散文最大的區別是:

    第一,小說以人物故事為載體,運用文字技巧、立意,構築成文。而散文則是透過情感,把作者看到、聽到、想到的人物、景物等,進行抒情文字的描摹。

    第二,小說中的人物必須具象,有血有肉,用藝術真實塑造,人物語言和場景,以及故事鏈的鋪排,都要符合故事所反映的時代。而散文的行文也沒有嚴格的禁錮,只要符合型散而神聚的寫作要求,則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誇張的語言來抒情。

    最後,小說要篇篇有我,即透過小說中的人物,訴說作者構築的故事。而散文則是以抒情為主,不能有人物語言的對白。換句話說散文無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有一百多萬現金,做什麼理財比較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