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名草2020
-
2 # 張繼勞
出生入死:兩層意思,①出,離開之意,類似的詞,比如,出發。出軌。出嫁。出生入死,意即, 離開生之地,就必然進入死地②人從生下來,註定一步步接近死亡,這是自然法則,誰也改變不了的。
以其生生之厚,高亨 注:"生生,猶養生。" 第一個生,動詞,謀求、滋養、維護之意。第二個生,名詞——生命,生活。厚——過度
生之徒——徒,意思是:某一類人。比如,歹徒。生之徒,意即可以長生的人。
意思如下:
如果離開生之地,就必然進入死地
世間的人,算得上長壽的,佔十分之三。
早早夭折的,也佔了十分之三。
本可以活的安穩長久,
卻因為自己行為不當,轉入死地的也佔了十分之三。
何以至此呢
因為謀求過度,奉養過度的緣故
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
在陸地行走,不會遇到猛獸的攻擊,
進入戰場,不會受到武器的傷害,
犀牛對他不會用角,猛虎對他無處施爪,
敵兵的武器無法在他身上顯露鋒芒。
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他身處生之地,沒有進入死亡地帶
人的天性是無所謂生死的,有了我的概念和定義,才有了生死的區分。置身於自我之外就是生,執著於自我就是死。
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懂得獲取外物的精微物質來滋養自己;而一味的向外謀求,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也糾纏於外物的干擾,用外部的色聲香味觸法來傷害自己的人,就是破壞生命、走向死亡的人。很多人,只知道忙碌不知道停歇,只知道多言而不知道守中,只知道思慮而不知道平靜。只知道強求而不懂得忘記,種種行為都將耗盡人的精力,也就是老子說的因為妄動而進入死亡的境地。
生死的道路,長壽,夭折,自取滅亡,三者各佔了三分,也就是說生死的道路佔九分,剩下的一分,不在生死之中,也就是不生不死的道路。
-
3 # 鏡花水月128063329
人生的路處處有置之死地路 而以其生而無死地 善普度生者 普濟天下 善養而生者 善養著靈魂普濟著身心 而天下先 絕其之死 而死後之生 善養著 善攝者 身先足 足之長樂 必恭進 退為守 死以不足惜 而足惜之後地 德之有明 名之細 身死之後已 不善之家必有於秧 善之則已 足惜而名也
-
4 # 逍遙谷逍遙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中講了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如何解釋老子這段話的真實含意呢?
我先引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一章的一段內容來說明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之理。
抱朴子曰: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然百姓曰用而不知焉。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中,與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氣可以禳天災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善禁者以氣禁之,皆即絕,此氣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經過,無不中傷,而善禁者以氣禁之,能闢方數十里上,伴侶皆使無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令伏不能起,軍中善禁者,軍刀劍皆不得撥,弓弩射失智還向。
這段文字是抱朴子在至理一節所述,善於修道之人,除情去欲,精神內守,先天一氣充滿全身,生機特別旺盛,道光德能可以禁鬼神也,也可以禁兕虎,入軍中可以禁兵刃,原因就是生機旺盛,神明佑之,何為種明,德也,先天一氣也。可以使人不入死地也。
道傢什麼功法可以作到如此功效,就是閉息一法,閉息之法,道家叫行氣之法。故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入瘟疫,可以禁蛇虎,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達到胎息狀態時,虛空中真氣與人體進行能量交換通道開啟,一般煉氣功叫養生,採取虛空中真氣充養人體,叫攝生。善攝生者,才能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含德之厚也,以其無死地。
-
5 # 奧黛蒂賓
區別是,一種是因營養過剩、嬌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種是因行動不慎而造成傷亡。
老子生逢亂世,他看到人生危機四伏,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來營養自己,而是清靜無為、恪守"道"的原則,他不妄為,不傷害別人。別人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對人們進行勸說,希望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慾,清靜質樸、純任自然。
我們生活在這個物質世界近乎極度豐富的時代,同時充斥著各種誘惑的時代:金錢、房子、車子、名譽、地位等等;雖然我們國家安定,沒有戰爭,但是人們內心充滿了各種慾望,內心焦慮不安,自我鬥爭不斷;為了利益,放棄道德底線,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這種心理的不滿足感、食物的不健康,導致出現很多類似癌症之類的不治之症;雖然人們不斷生產各種營養品,各種藥品,但是什麼也比不過人自身的少私寡慾、清靜自然更能讓人健康長壽!
-
6 # 容納勸誡引導
理解生死,必須要經受非生非死之痛,就和行善一樣,嘴上說的再多善,但是你一到實際就想坑人,那麼善良還有什麼價值?
-
7 # 然空45
生死乃陰陽消長轉化之道 真人能陰能陽 非陰陽本身之所能 已其虛無超越陰陽消長 故無死地 善攝生 以其已掌控生之本源 養生只是護其少損耗而已啦
-
8 # 無用20
《道德經》裡講: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味味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子,人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選擇一種什麼樣的生命壯態,那是自己的事情了。
-
9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以其無死地”?“善攝生者”出自《道德經》第五十章,其原文是:“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其中“以其無死地”的意思是:沒有導致自己死亡的地方。在這個問題上,老子《道德經》揭示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主要是由事物內部矛盾引起的,同時又受著外部矛盾的影響。前者是內因,後者是外因。內因是關鍵,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於內因。這裡重要的條件是:他們遇事能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不去招惹對方,對方沒有感到威脅,所以不會“出手”傷害你,也就沒有導致你死亡的可能。
至於“善攝生者”與“善養生者”有何區別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是:善攝生者是按“道”的規律(自然界辯證發展規律,下同)保養身體,尤其是針對該章“生生之厚”而言的。“生生之厚”是指養生過分追求優厚奢侈,違反“道”的規律。而善養生者,是指善於保養身體(《辭海》),帶有自己的習慣,不一定都遵循“道”的規律保養。攝,保養(《辭海》)。河上公注:“攝,養也。”
嚴正宣告:
-
10 # 夕魄騰輝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焉。
咱們先看這一段兒。什麼叫“出生入死”?其實人生就是出生入死的這麼一個過程,從出生到死亡,看似平靜,其實到處都是危機。身逢戰亂就不說了,人命賤如螻蟻,即使在和平年代,疾病、意外、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有的長壽有的短命。還有自己作死的,仗著年輕身體好,拼命的作踐自己,吃喝玩樂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翻著花樣兒地找刺激,美其名曰“享受人生”。其實享福是沒有,過後無盡的痛苦倒是得受著。這是什麼原因呢?“以其生生也”。
這個以其生生不太好理解,有人解釋為奉養太過,意思是說放縱自己的慾望對這個生命奉養過度,這麼解釋順承上文的意思倒也說得通。其實這個“以其生生”說的是“由生而生”,換句話說叫生生不已。一顆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果實裡的種子又有新的生命生出,無有斷絕,這是生命的一種常態。這叫“無所由而常生,道也”,就如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這個最初的生命哪兒來的,不知道,無所由。反過來叫“有所由而常死,亦道也”,既有其生必有其死。一個果子落地,代表一個生命的終結,因為有生命才有死亡,不過這個死亡中孕育著新的生命,這也是道。就如日夜的交替,黑夜過去就是白天,你站在生的一頭看,永遠都有早晨,就是生生不已,充滿了希望。如果站到死亡的一頭看,天黑了,要終結了,充滿了悲哀。
我們的人生就是在生死之間流浪,因為“無所由而常生”,“有所由而常死”。找不到生命的本來,只看到生生死死的現象,甚至只看到死亡,以為死亡就是永遠的終結,所以才有“而民生生,動皆之於死地,亦十有三”一說。生生就是指生生不已的樣子,佛家叫分段生死,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才會被生死所轉,將自己置於死地。
下面來說說攝生的問題,懂得了生命的真諦,抓住了根本就叫攝生,自己的生命能自己做主了叫攝生,攝有掌控的意思。懂得攝生自然也就懂得如何養生。養生的意思並不是保養身體好健康長壽,養生是指利用現有的生命透過調養而回歸生命的本源,要修行也要靠這個身體,就一定要懂得養生的道理。
在這裡我們不探討本源的問題,只談談如何養生的問題。有本書叫《列子》,很好看,裡面講了許多故事,裡面說了一段兒關於養老虎的故事,我們來看看。
“且一言我養虎之法:凡順之則喜,逆之則怒,此有血氣者之性也。然喜怒豈妄發哉?皆逆之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碎之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怒心。”我們的人生處處都是危機,無論是工作還是日常家庭生活,複雜的關係,萬事紛紜理不出一個頭緒,一不小心就會使自己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甚至出現難以解決的重大危機。事實上,你的同事,你的上司、下屬,你的妻子家人都是老虎,一旦餵養不得其法,就會將自己置於死地。這也是養生的道理,如何保身全命,這裡面修行的生活的道理都有了。
這段話裡說道:“凡順之則喜,逆之則怒,此有血氣者之性也。”老虎的性子你順著它高興,你跟它對著幹它脾氣就來了,弄不好咬你一口。凡是有血氣的生物都這樣,人也一樣。“然喜怒豈妄發哉?皆逆之所犯也”。喜怒哀樂不是妄發的,是有原因的。之所以會觸怒對方是因為不瞭解人性,不懂得老虎的脾氣。
“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碎之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怒心”。喂老虎的方法,不能拿活物給它吃,吃慣了活物,將來也會吃人的。老虎追逐有生命的東西,就會發脾氣了,是“殺之之怒也”。殺好丟給它,它吃飽了就算了。老虎也好,人也好,都喜歡佔便宜,撿現成的。也不能把大塊肉給它,還有帶骨頭的,咬不下來它也會發脾氣。“時其飢飽”,餓的時候要喂,不餓就不能給東西吃。吃得太飽就不幹活兒還容易生事。鄉下養貓晚上一般不喂東西,餵飽了貓就不抓老鼠了。說到底就是控制它的生活需要,這是一個原則,對人也是一樣,要明白對方的需要,什麼該給,什麼不該給,什麼時候給,給多少都要心中有數。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之,逆也。然則吾豈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順之使喜也。夫喜之復也必怒,怒之復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無逆順者也,則鳥獸之視吾,猶其儕也。故遊吾園者,不思高林曠澤;寢吾庭者,不願深山幽谷,理使然也。”老虎與人不是同類,老虎為什麼會聽人的話,是因為你明白了它的性子,滿足了它的需求。老虎吃人是因為你觸怒了它。那一味的順從奉養對不對呢?不行啊,物極必反的道理,這裡面有一個度。過度的順從對方的需要,滿足過分了它就要搗亂。當然也不能故意地去觸怒對方,那就是找死了。喜怒之間是會反覆的,讓對方過分的高興和憤怒都是不對的。這其實講的是一箇中庸的道理。下面境界就高了“今吾心無逆順者也”,這個就歸結到個人修養上了,這個度把握的好不好就要看你的本事了。心無順逆,依理而行,事事中節,鳥獸視之猶如自己的同類,吾園就是高林曠澤,吾庭就是深山幽谷,這樣就不會有任何危險,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前面講的是喂老虎的方法,還屬於技術層面。那這一段兒講的就是得道的境界,以道御術,思量順逆已落了下乘。心無逆順,這就是道家所講的善攝生,“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到這個地步才叫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無處下爪兒啊。
這個故事從養老虎的方法歸結到個人修養,心無順逆,亦無生死,自然也無死地,《道德經》所說的攝生是得道的境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養生。懂得了這個道理,自然優哉遊哉,無論去什麼地方做什麼事都依道而行。這個無死地並不是說不會死,而是說生死自在,不畏生死,生生死死是假相,把握了生命的真諦才叫無死地。
-
11 # 隨便閣
攝,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雲攝者皆整飭之意。
養,取也、使也。
由上面註釋可見,“攝”字意思以“守”為主,“養”字意思以“外力獲取”為主。
“善攝生者”即是遵循“出生入死”,以“道”作為“生死”的唯一標準者。
“善養生者”即是遵循“生生之厚”,以“生”作為“生死”的唯一標準者。
老子並不反對“養生”,只是老子的養生是以“守生”為根本的。所以老子曰“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以其無死地焉”,即是老子“守生”之本義。
回覆列表
攝:指吸納,吸取,如攝影。
養:是供給你生活所需,或生活費用。
撫養也是養,贍養也是養,飼養也是養。
還有培植、栽培都叫養,如養花。
“善攝生者”與“善養生者”有很大的區別。
善攝生,佛教導我們要以慈攝生,以悲
攝生,以喜攝生,以捨攝生。這叫發四
等心,用慈悲喜捨去攝授眾生,去度脫
眾生,使其脫離苦海。
比起“攝’來,這個“養”字就狹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