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春秋五霸,有哪五霸?為什麼說法不一樣?
4
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鄙人首次聽聞春秋五霸之名,是在初中的歷史課上: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秦穆公和宋襄公根本不是霸主。應以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來代替之。

      荀子也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霸之論。時至今日,春秋五霸以荀子之論最為權威。今日笨笨獻上拙文一篇,再議春秋五霸。

      首先,《荀子》並非史書,是與《孟子》、《莊子》、《韓非子》相同的“子書”類文學著作。其目的是為宣揚儒家學派的思想和主張。所以,以文學作品的視角來看,荀子的春秋五霸之說,是最權威的。若以史學的視角來看,春秋五霸是否是真正的霸主?春秋時期的霸主究竟有哪些?

      若以三大標準評判霸主:一是取得爭霸戰的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認和冊封。此外,成為霸主之後,他乾的好與壞?要看是否救危濟困,主持公道。

      春秋時期有三個超級霸主:晉厲公、晉悼公、晉平公。

    春秋第一霸,就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悼公時期的晉國,就像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一樣,無人能出其右。

  • 2 # 執斧談史說事

    春秋五霸具體指的是誰說法多樣,有兩種流傳最廣的不同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其中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不僅九次會盟諸侯成為春期首霸,而且有“尊王攘夷”挽救華夏文明的偉大功績,因此孔子才會說道“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沒有齊桓公和管仲我們都要披髮左衽當蠻夷了。齊桓公

    晉文公則在城濮之戰中先退避三舍誘敵深入大敗楚軍,遏制了楚國向中原擴張是勢頭成為了又一個春秋霸主,此後春秋霸主地位就長期為晉國和楚國所壟斷。

    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邲之戰中大敗曾經的霸主晉國,終於問鼎中原實現了楚國一直以來的霸主夢,此後楚國就一直是晉國有力的競爭對手。

    因此此三人一直以來都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之一,至於另外兩個名額就存在非常多的爭議了,其中以宋襄公、秦穆公和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種說法最為普遍。

    其中宋襄公可以說是這些人中爵位最高的人被稱為公當之無愧,人家才是周天子封的正宗的公爵,其它諸如齊桓公和晉文公只是侯爵,秦穆公只是伯爵,而後面的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只是子爵,這位宋襄公在齊桓公死後想接過他的霸權。春秋形勢圖

    可是這個作為商朝遺民的宋襄公卻一位的遵循周禮講仁義,結果在泓水之戰中不接受部下對楚軍半渡而擊的建議,相反還要等楚軍過河之後再擺好戰陣才出擊,結果實力不如楚軍的宋軍當然是大敗而回了,因此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我認為有點名不副實。

    而秦穆公同樣想在晉文公死後接過他的霸權稱霸,可是先是偷襲鄭國被鄭國商人弦高巧計退敵,然後有在崤山被埋伏的晉軍打的全軍覆沒了,稱霸之路一直被強大的晉國阻擋的秦穆公也難稱為霸主。

    吳王闔閭任用孫子為將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軍進而攻破楚都郢,後來又在檇李之戰被越王勾踐擊敗受傷死去,不過其子夫差又在夫椒之戰擊敗越王勾踐,並且在艾陵之戰擊敗齊國最終稱霸,因此他們父子兩合稱一霸我認為還是合適的。柏舉之戰

    至於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擊敗之後表面對其卑躬屈漆,實際上卻在臥薪嚐膽時刻準備給其致命的一擊,終於抓住了夫差北上爭霸的時機襲破了吳都,又在笠澤之戰大敗吳王夫差使得吳國元氣大傷,最終三千越甲可吞吳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所以個人認為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父子和越王勾踐應該更為合適一點,當然每個人觀點可能都不一樣,因此春秋五霸另外兩個名額究竟歸誰將一直有爭議。

  • 3 # 503說書人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左傳·成公二年》杜預注)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

    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楚莊王、吳王闔閭(《荀子》)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諸侯王表》顏師古注)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全祖望《鮚埼亭集》)

  • 4 # 風雨中的梅雲

    我在第一次學習歷史課本的時候,學到的春秋五霸就是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宋襄公和楚莊王。(排名不正確,這裡僅說是他們五個)。雖然是個很簡單的課本(小學五年級),但畢竟是歷史教科書。其他的所傳的勾踐和合閭則是古代一些對後世影響頗大的文學作品。比如荀子。它和歷史書記載的有些出入。就好比我們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一樣。

  • 5 # 大秦鐵鷹劍士

    詩曰“道德三皇五帝,功業春秋五霸”,可見世人都認為文治武功的楷模是春秋五霸。入選五霸的君主都有:齊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茲甫、晉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莊王熊旅、吳王姬闔閭、越王姒勾踐!

    吳王與越王不被正史接受,認為他們不能稱為霸,因為吳越二國只是區域霸主,他們只是暫時擊敗了齊國與楚國,並沒有使秦國、晉國臣服,而且吳越二國興盛快,衰亡更快!從地理位置上將,吳越二國當時不在中原,屬於東南蠻夷,儘管吳國是姬姓王族,越國是夏朝遺孤!

    有人認為秦穆公不屬於五霸之一,因為秦乃西戎;又有人認為楚國不屬於五霸之一,因為楚乃南蠻。秦楚二國不被承認,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血統問題,部分人否認秦楚的華夏血統。今日正告諸君:秦人乃黃帝后裔,其先祖伯益乃治水功臣,舜帝賜姓嬴氏;楚國亦是黃帝之後,其先祖是火神祝融。因此視秦楚為異族的學者其心可誅!

    吳越因地理位置不在中原而不被某些人認可,秦楚因為血統問題不被某些人認可,我認為都是不可取的。霸主者,代天子守四方而統御諸侯也!如此看來只有宋襄公有其名而無其實!

  • 6 # 關東俠客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五個代表性人物,古代學者和史家看法不一致。霸,即伯。會合諸侯,朝見天子,以令諸候。《史記索隱》中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齊桓公姜小白任用政治家管仲為相進進改革,…尊王攘夷,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王霸之首。二,宋襄公茲甫守信率曹邾四小國伐齊立齊孝公。伐鄭國,泓水之戰被楚國打敗,受傷而死。並沒有真正稱霸諸國。晉文公重耳在外流浪十九年重用先軫,孤偃,設三軍六卿,成濮之戰打敗楚國。秦穆公任好,用百里溪,蹇叔,由余伐西戎滅國十二,隊霸西戎,西方諸戎之伯。楚莊王聲色犬馬不理朝政,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矣,一飛沖天,由孫叔敖,武舉扶佐楚國大治,馬踏黃河,問鼎中原。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爭霸吳越,北威齊晉。

  • 7 # 慣與長夜

    春秋近三百年的歷史,“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春秋之初,相傳有大小諸侯國140餘個,經過多年的兼併,到了春秋末期僅剩碩果僅存的幾個大國了,可見各國之間戰爭之激烈!這些有影響的大國之間互相爭鬥,勝者即為霸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春秋五霸”。

    對春秋五霸之說,歷代爭議較大,光說法就達九種之多,目前比較得到認可的有兩種說法,一是《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可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霸主是普遍得到公認的,爭議就在剩下的那兩位到底是誰?

    宋襄公

    宋桓公之子,在首霸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打到齊國,在齊人的裡應外合下,擁立齊孝公,因此而成名。一直羨慕齊桓公霸主地位的宋襄公自恃定齊有功,野心膨脹,不顧公子目夷的多次勸阻,妄圖稱霸中原,在沒有任何資本的情況下,宋襄公匆匆發起諸侯會盟,卻反被楚國設伏擒獲羞辱。泓水之戰中,他又大講仁義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決鬥式戰法,結果兵敗身死,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樣的人,若稱為霸主,實在令人汗顏。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在位長達38年,是秦國曆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從他始,秦國開始崛起。秦穆公在位期間,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賢臣,推行了許多富國強兵的政策,修明政治,發展軍事,獎勵生產,國家實力大大增強。在成功完成秦晉聯盟之後,秦穆公急欲進兵中原,完成霸業,在襲鄭滅滑之後,一度引起中原震動,但很快被晉襄公遏制,並於餚山慘敗,此後雖然成功復仇,但一直受到晉國的壓制,遂改往西發展,後來征服西戎,在西方闢地千里,終成大國。所以可以稱為霸,雖然是偏霸。

    吳王闔閭

    闔閭主要的事蹟就是楚國亡臣伍子胥為輔佐,修建城郭,設定守備,積聚糧食,充實兵庫;又重用軍事家孫武,提高戰術素養。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但後來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斬落腳趾,重傷而死。從他的事蹟來看,影響力僅及於楚,遠未及中原,所以也難以算一霸。

    越王勾踐

    勾踐的事蹟都比較熟悉了,二十年臥薪嚐膽,由弱轉強,一舉擊敗吳國,然後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東方之伯。而後越兵渡淮南,把淮上地還楚,把吳所侵的宋國之地還於宋,泗水以東的百里地還給魯國。從此越兵橫行於江淮,諸侯都到往慶賀。從其事蹟來看,勾踐可稱為一霸。

    所以在鄙人看來,春秋五霸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勾踐這五位相對合適一些。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周王朝尚武。為將諸夏國土往外擴充套件,歷代周王對周邊蠻族屢屢發動征伐戰爭,開國200多年間,一直處於戰時狀態。作為天下共主,周天子需要依靠頻繁的周流保持了周王朝分封體系不渙散,來維持周王在各諸侯國中宗主的威望。

    因此歷代周王頻繁巡狩。每次天子巡狩,都會帶動一批部落鞍前馬後,而王師的每一次作戰,也需要地方的策應和供給。周王還可以借軍事行動來檢驗諸侯的忠誠,或者控制新的領地與勢力。然而,每次征戰所得,都遠遠大於發動戰爭的成本。周昭王征伐楚蠻,喪六師,南巡不返。他的兒子周穆王征伐犬戎,大興刀兵,最終只得到了四白狼四白鹿。除了炫耀武力之外,周王室的財富在快速流失。擴張政策終究難以為繼,周王朝的軍國氣質終於在頻繁的消耗下變得內斂起來。

    (平王東遷後的周王朝)

    東周開始後,由於周王室失去了半壁江山,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逐漸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約束能力,地位一落千丈。內憂外患的環境沒有給周人多少調整空間,周王朝再也沒有能夠復興。從此,時代的主題變了。一些諸侯國在軍事、經濟上逐漸強勢起來,彼此之間相互征討,數位諸侯稱霸一時。很多年後,一位周朝大夫魯國舊都,看到以前的宗廟宮殿已經張曼了莊稼。他悲從中來,以滿腔的亡國之痛寫成了一篇詩歌《黍離》,被孔子收錄到《詩經.王風》中。

    (黍離之悲: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儒家尊崇周禮,即使周王室此時已經不具備作為州聯邦中央的實力,儒家也認為這是諸侯國互相爭霸,不能匡扶周室的原因。霸者,伯也。伯者,長也。這與周禮提倡的“彬彬君子”的論點相悖,然而歷史的發展,使得這些霸主們各領風騷數十年,連周王室都以承認他們的霸主地位來換得周聯邦中央的地位穩固。於是,春秋以來的各個儒家代表人物,就站在自己對“仁”學說的解釋權上,對春秋時期的霸主做了一些排序。不同的儒家經典,所列入春秋五霸的人物也不同。

    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史記》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辭通》

    8、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懷瑾 《論語別裁》

    究其原因,是儒家學者在解釋經典時傾向於尊崇王道,貶抑霸道。那麼春秋五霸,能夠名列其中的楚、吳、越、秦等在中原諸夏國家眼中都是蠻夷國家。蠻夷不通華夏禮節,“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儒家勉強雖然承認他們是諸侯之長,但對他們的稱霸行為看不過眼,就透過用蠻夷國家湊成“五霸”來告誡後人,稱王稱霸者,都是蠻夷之屬所為。諸夏國家,理當親親善恩,奉周天子為中央,怎麼能自己稱王稱霸呢?可見,儒家的政治浪漫主義,是其“從周”的指導思想。

    甚至於“五”這個數字,表示的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數,類似於古文中常見的“虛指”。因為戰國時期,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說有很廣闊的輿論市場,所以很多說法都向“五”來靠攏。實際上,從平王東遷一直到三家分晉,這段期間,華夏大地代有人才,諸夏國家各領風騷,所謂的的“霸”業,也不止五個。

    由於王師不興,周邊蠻族勢大,紛紛壓迫諸夏國家。中原各地的諸侯國被迫努力自強,抱團取暖,由此在外部的壓力下,“王室將卑,戎、狄必昌”,在《黍離》之悲中,華夏民族的自我認同開始形成。民族主義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種情緒,一種休慼相關、物傷其類的情緒。所以齊桓公九合諸侯,合的並不是諸侯的兵,而是諸侯對華夏的認同。在這一點上,孔子雖然不爽管仲與齊桓公稱霸的舉動,但也不得不感慨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 9 # 左說春秋

    謝問!春秋五霸是誰?歷來諸說不一。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名實之分,二是斷限之分。

    第一,五霸之說源頭。

    五霸之說,源於《左傳*魯成公二年》,是年齊國被晉國打敗,齊頃公倖免被俘逃走,晉軍抓了協助齊頃公逃跑的逢醜父。齊頃公請求與晉國和解。派國佐帶上消滅紀國繳獲的禮器紀獻、玉磬和土地文書等厚禮獻給戰勝諸國。但晉國將帥又加條件,要求把齊頃公的母親作抵押,並且要把齊國境內田壠由南北向全部改為東西向。齊國佐反駁:第一,論地位齊國君母親與晉國君母親同等,你們在列國中首開抵押國君之母先例,一則違背周天子命令,二則是用不孝號召諸侯。第二,周天分封諸侯時規定,各國根據地理實際,或南向或東向開闢田壠。如今你們晉國讓齊國全部改成東西向田壠,難道只為你們兵車通行。不顧周天子命令和齊國地理賓際?違天子命令又違道義,如何做盟主?"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霸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如今齊國求和獻禮,你們卻求滿足無止境的私慾。那麼齊國只能與之死拼到底!後來魯、衛兩國勸說,我們與齊都是親戚,晉得寶器,魯、衛得土地已經很榮耀了。再說沒有永遠強大的霸主。這事也就和平解決了。

    第二,《左傳》首提五霸之事,發生在魯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齊國佐所指五霸應是:

    1、齊桓公(前685一一643年)、

    2、宋襄公(前650一一637年)、

    3、晉文公(前636一一628年)、

    4、秦穆公(前659一一621年)、

    5、楚莊王(前613一一591年)。

    第三,《荀子》、《史記*索引》等書所列五霸,下限延長111年至公元前468年,五霸人選各有不同。有的按周天子封伯致胙算,也有的按國家執力算,結果紛紜。

    我個人認為,若論整個春秋時期242年間,按周天子封伯致胙不只五霸。按實際發揮霸主作用算比較合理。應該刪除宋襄公和闔閭。宋襄公已經是春秋時期四公爵之一,並不需要再封伯,而宋名望最高,勢力最弱,以自己崇高地位稱霸諸侯屬自已拔高。春秋禮崩樂壞,拳頭大的是爺。吳王闔閭剛與晉國爭出頭,就被越王勾踐消滅,也不宜算。越王勾踐應該算。天子封伯致胙,雄霸江淮及齊國魯國以南幾代。春秋末期,周天子的封伯幾乎沒什麼用。《荀子》刪秦穆公是因為有伯之名,控制不了晉魏趙等國。

  • 10 # 趣觀歷史

    謝邀。雖然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比如《史記索隱》中認為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則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然而無論是何種說法,齊桓公似乎都是第一位霸主。可是子淵想說的是,真正的春秋“春秋第一霸”乃是鄭莊公。

    ▲鄭武公姬掘突及家人

    他就是鄭莊公姬寤生,鄭武公與申侯之女武姜的長子。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武姜迎來了她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但凡大人物出生總是有一些吉兆,可鄭莊公出生時卻頗為不順。由於胎位不正,武姜遭遇難產,在一番努力後孩子的雙腳先伸了出來。

    ▲春秋時期青銅盥(guàn)盤.

    這一過程給武姜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她因此認為自己的這個兒子是怪胎,不僅不喜歡還愈發厭惡,於是給他起名“寤生”,意思就是倒著出生。在二兒子共叔段順利誕生後,武姜對長子的排擠達到頂峰,而共叔段則自小受盡恩寵,甚至還一度被其母提議為繼承人。

    ▲如今的京邑

    出於禮法因素,鄭武公最後沒有選擇廢長立幼,但武姜並未因此氣餒,而是繼續為小兒子爭奪更多的權勢,鄭國內亂的禍端就此埋下。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鄭武公去世後,13歲的姬寤生即位,武姜直接以太后名義要求鄭莊公將制邑分封給共叔段。由於制邑是險要之地,鄭莊公沒有答應,但他將富庶豐腴的京邑封給了弟弟。

    ▲共叔段繡像

    然而,武姜和共叔段對於鄭莊公的仁慈之舉沒有絲毫感激。共叔段帶著自己的僕役和軍隊招搖過市,風風光光地去京邑做土霸王。臨行前,武姜還特意叮囑這個小兒子說:“到了京邑後要抓緊備戰,若有機會襲擊寤生,那麼我一定與你裡應外合。只要你能當上君王,那我就沒有遺憾了”。

    ▲鄭莊公“掘地見母”

    共叔段聽從了母親的建議,在京邑招兵買馬、操練軍隊。有大臣向莊公報告段的違逆之舉,莊公聽罷卻不急於鎮壓段的勢力。出於對太后的敬重和長遠戰略決策的考慮,他選擇了韜光養晦。

    幾年之後,共叔段的羽翼豐滿,從京邑出發與武姜裡應外合,意欲篡權。鄭莊公苦心數年等待就為了胞弟露出馬腳的這一天,於是他立即派子封率車二百乘伐京,共叔段最終只能倉皇出逃,隨即被鄭莊公派出的軍隊所殺。

    ▲春秋時期鄭國版圖

    在這一事件中,鄭莊公的隱忍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鄭伯克段於鄢》也就因此成為《春秋左氏傳》中的名篇。對於鄭莊公的功業,不管是戰略上的後發制人、遠交近攻還是戰術上的分割包抄、攻其薄弱,以及政治上的虛心納諫、善用人才,都體現出他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軍事家。

    ▲“鄭氏三公”雕像

    在桓公、武公和他的努力下,鄭國從剛建立不久的小國一躍成為中原第一大國,鄭莊公亦被稱作“春秋三小霸”之首。對於這位諸侯,主席用“很厲害”三個字來形容,已然是極高的評價。

  • 11 # 銀河星爆2008

    原因很簡單,春秋時期霸主不止五個,所以有爭議,按照我的想法,直接叫春秋十霸更好,免得有爭議。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楚成王 晉襄公 晉悼公 晉景公 秦穆公 鄭莊公 齊僖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糞價格大漲,羊糞為啥要“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