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泉叔國學

    作品簡介

    《昆蟲記》(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或《昆蟲的故事》,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創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書首次出版。

    《昆蟲記》是一本講昆蟲生活的書,涉及蜣螂、螞蟻、西緒福斯蟲等100多種昆蟲。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現在已知的昆蟲種類約100萬種,佔所有已經知曉的動物種類的5/6;並且仍有幾百萬的未知曉的昆蟲仍待人類去發現和認知。法布林在19世紀中期,於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謳歌。

    《昆蟲記》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節每章節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在該書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著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據其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經歷和成果,以人性化觀照蟲性,以蟲性反映社會人生,其重點介紹了他所觀察和研究的昆蟲的外部形態、生物習性,真實地記錄了幾種常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死亡等。

    另外,此書不僅詳盡地記錄著法布林的研究成果,更記載著法布林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和生活狀況等,尤其是《阿爾瑪實驗室》、《返祖現象》、《我的學校》、《水塘》、《數學憶事:牛頓二項式》、《數學憶事:我的小桌》、《童年的回憶》、《難忘的一課》和《工業化學》這幾章。如果換一種眼光看,不妨把《昆蟲記》當作法布林的自傳,一部非常奇特的自傳,昆蟲只不過是他研究經歷的證據,傳記的旁證材料。

    成書過程

    法布林31歲時,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這段時間他就先後創作了《植物》、《保爾大叔談害蟲》等系列生物學作品。1854年,法布林在法國的《自然科學年鑑》上發表了他的《節腹泥蜂觀察記》。三年後,他又發表了關於鞘翅昆蟲變態問題的研究成果,其學術質量之精,理論意義之大,令同行刮目相看。在1879年,他整理20餘年資料而寫成的《昆蟲記》第一卷終於問世。

    1880年,法布林用積攢下的錢購得一老舊民宅,他用當地普羅旺斯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雅號——荒石園。年復一年,法布林穿著農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鎬平鏟刨刨挖挖,一座百蟲樂園建成了。他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中。直到1907年,《昆蟲記》第十卷問世。

    作品鑑賞

    1、作品主題

    煌煌10卷的《昆蟲記》一書,以其瑰麗豐富的內涵,喚起人們對萬物,對人類和對科普的深刻省思。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透過詳細、深刻地描繪,各種昆蟲的外部形態和生物習性,記錄各種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既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尊重,又傳播了科學知識,體現了作者觀察細緻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

    2、藝術特色

    《昆蟲記》一書,其藝術特色概括起來可以說是: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亦詩情畫意的散文筆調,同時兼具人文精神,人性與蟲性交融,知識、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其準確無誤地記錄了觀察得到的事實,沒有任何增添,也沒有什麼忽略。

    法布林具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此書是為昆蟲譜寫的生命樂章,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將作者對昆蟲的細心觀察、潛心研究和人生體會熔於一爐,不僅使人們在閱讀時獲取相關的科學知識,而且睿智的思想哲理躍然紙上,在作者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讀者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在該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同時,該書的問世又被看作是動物心理學的誕生。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此書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

    但《昆蟲記》又不同於一般科學小品或百科全書,它同時還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首先,它並不以全面系統地提供有關昆蟲的知識為唯一目的。除了介紹自然科學知識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學識,透過生動的描寫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昆蟲的生活與人類社會巧妙地聯絡起來,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認識體系搬到了筆下的昆蟲世界裡。他透過被賦予了人性的昆蟲反觀社會,傳達觀察中的個人體驗與思考得出的對人類社會的見解,無形中指引著讀者在昆蟲的“倫理”和“社會生活”中重新認識人類思想、道德與知的準則。其次,雖然全文用大量筆墨著重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但並不像學術論著一般枯燥乏味,而是行文優美,堪稱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作者的語言樸實清新、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情趣和詩意。作者對自然界動植物聲、色、形、氣息多方面的繪都恰到好處,使用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憑藉自己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基礎,在文中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字裡行間還時而穿插著普羅旺斯語或拉丁文的詩歌。法布林之所以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並曾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提名,除了《昆蟲記》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羅永珍的內容之外,優美且富有詩意的語言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蟲記》融合了科學與文學,這也意味著它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文學的感性。書中不時語露機鋒,提出對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試圖在科學中融入更深層的含義。在研究記錄之餘,作者在字裡行間也提及自己清貧樂道的鄉間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蟲的經歷,向讀者介紹膝下的兒女,乃至他的家犬,這正符合了“回憶”二字,充滿了人情味。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感性基調以及動力,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一種對生存的清醒認識,一種對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學的理性就是得到了這種感性的支援才能持續下去。總之,《昆蟲記》記載的情況真實可靠,詳細深刻;文筆精練清晰,所以深受讀者歡迎。

    作品影響

    1907年《昆蟲記》全十卷完成後,法布林因此被世人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

    1911年,法布林因此書而被法國文學界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昆蟲記》一版再版,先後曾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

    《昆蟲記》被選為華人教版初一下學期學生必讀課外書目。

    作品評價

    法國作家雨果:《昆蟲記》不愧為“昆蟲的史詩”。

    現代作家巴金:《昆蟲記》融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取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現代作家周作人:法布耳的書中所講的是昆蟲的生活,但我們讀了卻覺得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他不去做解剖和分類的工作(普通的昆蟲學裡已經說的夠了),卻用了觀察與試驗的方法,實地地記錄昆蟲的生活現象,以及本能和習性之不可思議的神妙與愚蒙。我們看了小說戲劇中所描寫的同類的運命,受得深切的銘感,現在見了昆蟲界的這些悲喜劇,彷彿是聽說遠親—的確是很遠的遠親—的訊息,正是一樣迫切的動心,令人想起種種事情來。他的敘述,又特別有文藝的趣味,更使他不愧有昆蟲的史詩之稱。戲劇家羅斯丹批評他說,“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者一般的想,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寫”,實在可以說是最確切的評語。默忒林克稱他為“昆蟲的荷馬”,也是極簡明的一個別號。(《法布耳昆蟲記》)——周作人1923年發表文章)

    現代思想家、作家魯迅:他的著作還有兩種缺點:一是嗤笑解剖學家,二是用人類道德於昆蟲界。但倘無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樣精到的觀察,因為觀察的基礎,也還是解剖學;農學家根據對於人類的利害,分昆蟲為益蟲和害蟲,是有理可說的,但憑了當時的人類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蟲為善蟲或壞蟲,卻是多餘了。有些嚴正的科學者,對於法布林頗有微詞,實也並非無故。但倘若對這兩點先加警戒,那麼,他的大著作《昆蟲記》十卷,讀起來也還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書。(《“醫學泰斗”的悖論與所謂“名人名言”》)

    福建日報:《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昆蟲記》是描寫昆蟲生活的詩篇。作為昆蟲學家,法布林是嚴謹而細緻的。他根據觀察得來的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地揭示出來。《昆蟲記》是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認的文學經典,筆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作者簡介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用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讚賞及喜愛。他也為漂染業作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

    (轉自百度百科詞條,有刪減)

  • 2 # 沐易學堂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昆蟲記》中的《蟬》這篇文章介紹了蟬的生理習性、發聲原理、生長過程和蟬的天敵。

    《昆蟲記》是一部廣泛流傳的科學鉅著,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具體體現在,它能夠引導我們初中生探索觀察事物的角度,體悟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學習其優美又詼諧幽默的語調。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站在宏觀的生態系統當中去探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在看《昆蟲記》之前我對這些物種沒有任何感覺,感受不到昆蟲界的愛恨情仇,更想不到它們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可讀完整本書,我驚異於法布林對昆蟲觀察角度的多樣性,讚歎他在昆蟲探索中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喜歡他詼諧幽默的語調,更激發了我對人與自然的深層思考。

    一、觀察角度的多樣性

    閱讀完整本書後我發現,法布林竟然瞭解昆蟲們的習性,甚至都能體會出它們之間的微妙情感。有時昆蟲的情感體驗不同於人類,看似小巧可愛、天生麗質的螳螂其實很殘忍,它會食用自己的同類。有時在場的其他螳螂如同‘看客’般目睹著眼前的一切,甚至還會躍躍欲試,自己變成那個冷麵殺手,殺死並吃掉弱小者或自己的兄弟姐妹。想想如此血腥的場面我都不敢睜眼,可螳螂卻面不改色,就像吃掉其他昆蟲般淡然。雖然之前我也觀察過螳螂,可只是出於對它外表的好奇,從沒有像法布林般觀察的那般細緻。如果不是透過這次閱讀,我還不知道螳螂會吃同伴,也不知道它是如何具體捕捉獵物。細細想來,如果沒有細緻地觀察,如果不是法布林長久以往蹲守在螳螂身邊,怎會知道它吃掉了自己的丈夫,或者兄弟姐妹?而且得益於他觀察角度的多樣性,還會消解長期隱藏於人類大腦中的固定思維。例如在《螳螂》這個片段中,法布林寫到:“很多年前,人們看到螳螂半身直起,立在太陽灼燒的青草上,態度很莊嚴,寬闊的、輕紗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著,前腿形狀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禱,在一些人看來,它好像是一個女尼,所以後來就有人稱它為‘祈禱的螳螂’。這個錯誤再大沒有了,那種貌似真誠的態度是騙人的,高舉著的似乎是在祈禱的手臂,其實是最可怕的利刃……”如果是我,看到這個天生麗質、風度翩翩的螳螂也會認為它毫無攻擊性,單從肉眼簡單的觀察螳螂的手臂,也沒有發現它有多鋒刃,可玄機就隱藏其中。看來只憑主觀臆斷無法做出全面的判斷,觀察的角度,觀察過程中的細緻程度以及頑強的毅力才會使得《昆蟲記》當中記載的內容如此生動有趣。

    二、寫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這是一部探尋昆蟲的鉅著,法布林消耗幾十年的時間,真實地記錄了幾種常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死亡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無論他講述有關狩獵蜘蛛如何麻醉幼蟲吃到新鮮食物的故事,還是糞金龜如何製作出光滑細緻的梨形育兒糞球,都是經過細緻觀察與長期的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描述的細節不但生動有趣,還非常嚴謹,具有很強的科學價值。在我的記憶中,貓和狗最大的不同就是——狗可以辨別方向,甚至可以透過嗅覺找到回家的路,而貓卻不能。當我看過《蜜蜂、貓和紅螞蟻》這節內容後發現,像我這樣沒有經過實驗證明就下定論的妄言根本站不住腳。而法布林在面對類似問題時卻顯得格外嚴謹,法布林在第一次搬家時將收留的小貓留在了朋友勞樂博士的家中,這隻貓歷經千辛萬苦,竟然又找到了他們;第二次搬家時,另一隻小貓先後兩次出逃,都跑回了老家。作者多次的親身見證才讓他下定了“貓也具有辨別方向能力”的論斷。這也不禁讓我對法布林超強的科學探索能力,在觀察昆蟲時的觀察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深深折服。

    三、詼諧幽默的筆調

    在法布林詼諧幽默的筆調下,小小的赤條蜂好似與我們人類一樣,有了喜怒哀樂,有了思想。你看,赤條蜂在捕捉毛毛蟲的過程中還為法布林好好上了一課。例如在描寫赤條蜂的段落中,法布林這樣寫到“滾開,你這個笨頭笨腦的傢伙!”赤條蜂似乎在說“讓我來告訴你這裡到底有沒有毛毛蟲!”於是我按照赤條蜂指引的方向挖下去,果然挖出了一條毛毛蟲。太棒了!聰明的赤條蜂!你沒有辜負我對你的信任。這樣自然、樸素又略帶幽默的語調,就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學方面有極高的造詣。試想如果作者以科學報告的方式或者小論文的形式具體描繪赤條蜂,我可能會覺得晦澀難懂,也不可能對這些昆蟲產生什麼感情。這樣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既然可以在法布林的魔法般的筆觸下變得如詩、如散文,昆蟲的靈性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而昆蟲世界竟也成了我獲得知識、美感,激發我思考的美的享受。

    四、對於人與大自然的思考

    如果說閱讀這本書過程中存在何種疑慮,我想必定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每個昆蟲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看似他們整日在忙碌自己的事,可實際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自然界造成深遠的影響。可我們人類總是以萬物之首自居,常常漠視昆蟲,總是忽略了自然界中的這些小傢伙,甚至將他們的生命視作草芥。有時候我會看見班裡幾個調皮的男孩子把昆蟲放在Sunny直射的放大鏡下炙烤,還會看見他們抓了很多蟋蟀放在空瓶中,擰緊瓶蓋,阻斷它們的空氣使其憋死……這樣的事屢見不鮮,更可氣的是很多同學並未發掘自己做錯了,還洋洋得意地炫耀自己的戰利品。試想,人與自然存在必然的聯絡,昆蟲也是自然界的一員,它們與我們人類一樣生活在地球媽媽的懷抱中,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守護它們,愛護它們呢?我們又如何與自然做到和諧相處呢?

  • 3 # 書海夜航

    《蟬》選自《昆蟲記》。《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他耗盡一生心血,對昆蟲進行觀察與研究,整理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十卷本《昆蟲記》。這不僅是一部描述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慣、食性和婚戀的昆蟲學鉅著,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和哲理的文學寶藏。它被人稱為“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個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

    從性質上來講,它是一部科學性和文學性完美結合的科普鉅著。它是以動物界的昆蟲為主角的自然科學類著作,文中的科學表述非常嚴謹,文章本身就是法布林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它又有極高的文學造詣,為了使語言表達不枯燥,法布林在作品中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昆蟲記》可謂科學與人文的交融,表述精準又不失生動,語言嚴謹又不失趣味。

    一、科學知識的準確性

    法布林沒有采用同時代昆蟲學家的研究方法——把昆蟲裝在木盒裡或浸在酒精裡,解剖昆蟲以研究其身體結構,而是採用野外觀察實驗法來研究昆蟲。在研究過程中,法布林把昆蟲還歸自然,在昆蟲活蹦亂跳的自然生活狀態中研究它的本能與生活習性。法布林創造適合研究昆蟲的各種條件,為得到準確的結論,他反覆實驗,認真觀察,悉心判斷。這位生物學家用理性的思考做實驗,他的實驗記錄自然也是表述嚴謹的。

    二、內容細節的豐富性

    自然科學的研究源於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作者認真觀察、反覆實驗的研究過程也是不斷髮現細節、建立聯絡的過程。在《昆蟲記》一書中,作者用他對於細節的觀察帶我們領略了造物主的偉大與昆蟲世界的神奇。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詳細描繪:為快樂而放聲高歌,永遠不知疲倦的歌唱家蟬;善於建造巢穴,管理家務的蟋蟀;外表美麗,卻天性兇殘的殺手螳螂;忘我勞動,為家庭鞠躬盡瘁的聖甲蟲;像個吝嗇鬼,穿著一身燕尾禮服但似乎“缺了一塊布料”的楊柳天牛……

    有人說,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扇窗戶,透過它,你可以看到無限精彩的世界,《昆蟲記》就是這樣的一部好書。

    三、情節敘述的技巧性

    懸念,是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中常常採用的一種表現技巧,透過設定一些“懸疑”,引起讀者對後續未知情節的閱讀興趣。《昆蟲記》中,作者常常讓讀者同他一起預測昆蟲的未知命運或探索昆蟲的神奇奧秘。

    《昆蟲記》中較為典型的一類懸念是一些昆蟲極為殘忍的婚俗,每次展開故事情節時,作者都會帶我們走進他的困惑。在《金步甲的婚俗》中,作者首先描述了“案發現場”。接著,又理性分析了金步甲的作案動機,並排除了“飢餓所致”這種原因。

    無論是寫昆蟲匪夷所思的生活習性,還是寫它們令人叫絕的神異創造,作者都善於設定懸念,可謂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四、語言表達的生動性

    《昆蟲記》在初中學段被列為必讀書目,部編教材將此書定位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的寫作方法雖然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力求深入淺出,用通俗的語言說明覆雜、抽象的事理,以利於科學知識的傳播。”

    《昆蟲記》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情趣。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

    五、深邃睿智的思想性

    法布林的《昆蟲記》記錄了昆蟲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字裡行間不僅有作者的觀察與記錄,更有他對世間哲理的思索及對大千世界的熱愛。實驗與研究的過程也是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目光打量周遭世界的過程,“是以人性關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正是這種對於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的敬畏之情,給這部經典科學普及著作注入了靈魂,使這部描寫微小的昆蟲的書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鉅製”。品栩如生地記錄了昆蟲世界中各種各樣的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敵、蛻變、繁殖……法布林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給這部經典著作注入了靈魂。《昆蟲記》被稱為“昆蟲學界的史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為什麼總是地震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