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西融

    孔子為官的準則是自身行為端正。即要做好表率。《論語》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時孔子還提倡為官要做好表率且要勤勉不能懈怠。《論語》“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堯曰》不僅僅是為官的準則,提出為臣要“尊五美,屏四惡”,“尊五美”即: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屏五惡”即“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同時也提出了為君的準則,為君要“謹權量,審法度,修費官。”。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 2 # 河間笑笑生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從此讀書做官就成了中國世世代代,無數讀書人奮鬥和努力的方向。實際上做官也是孔子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為只有做官才能施行他心中的仁政,那麼孔子認為,究竟怎樣的人才可以為官從政?

    在堯曰篇二十中孔子回答了子張的提問,他認為能尊五美屏四惡的人,才可以為官從政。“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究竟要尊從哪五美摒棄哪四惡呢?首先對於要尊哪五美?孔子解釋說做官應該:“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意思是說做官從政首先要多給百姓以恩惠;要使百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能隨便讓百姓做苦役;要追求仁德而不能貪圖財利;要莊重而不傲慢;要威嚴而不兇猛;通俗一點說,就是要時常給記著百姓,給老百姓謀福利,不要勞民傷財,不能貪贓枉法。對待老百姓不能傲慢無禮,更不能不把老百姓當回事!這跟現在提倡的廉政何其相似?那麼要擯棄哪四惡呢?

    孔子認為要摒棄的四惡是:“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也就是說,做官要摒棄“虐、暴、賊和吝”通俗點說就是要多教育百姓,不能亂殺無辜,不能對百姓殘暴無度,不能太雞賊故意坑害百姓,更不能對百姓橫徵暴斂,需要救濟百姓的時候不能太小氣。孔子認為,只有真正做到

    尊五美屏四惡的人才可以做官。孔子對為官從政之人,提出了非常高的標準,這是因為孔子認為只有做到這幾點,才能真正施行仁政。老百姓才能歸順,而他內心的周禮才能真正得到恢復,然而這只是孔子的理想罷了!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為官從政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憑藉著手中的權利,幹著權錢交易甚至謀財害命的勾當。在孔子看來這些人根本不配做官,並且認為這樣的人無藥可救!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除了要尊五美摒四惡外,孔子還為做官的人提出了一些小要求,比如千萬不能跟患得患失的人同朝為官,因為喜歡患得患失的人,會為了保住官位,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所以應該儘量遠離這種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同時,孔子認為,不應該在國家無道的時候出去做官,甚至認為國家無道還去做官,是十分可恥的事情!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國家無道的時候,就應該把治國的報復藏在心中。“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子還告誡弟子說,做官不要喜歡管閒事,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還認為做官應該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但孔子也因此常常被人誤解是諂媚,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子還借柳下惠三次被罷官的故事,告訴人們做官應該走正道,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做官從政應該盡心盡力替國君分憂,把領取傣祿的事放在其次。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實在做不好就辭職別幹了!因為如果國君做錯了卻不提醒它,那要這樣的官員也沒啥用!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孔子還認為做官應該先正其身,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只有自己清廉正直,才能讓老百姓信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做官的時候還不應該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現在很多官員就好大喜功,在自己的任期內一定要做出成績,一方面是為了名留青史,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更快的升遷。孔子在論語中談為官從政的論述很多。

    以上只是節選了部分,總體來說,孔子認為做官應該尊五美摒四惡,盡心盡力施行仁政為老百姓服務,這樣做官才有意義,而不應該只為一己之私,去貪贓枉法做些損人利己的勾當。拋開時代來說,孔子所認為的做官應該具備的要素,其實具有普適性價值,不管在哪個時代?做官如果都能夠做孔子要求的這些,那麼,他一定是一個受百姓擁戴的好官。

  • 3 # 國學大觀園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從此讀書做官就成了中國世世代代無數讀書人奮鬥和努力的方向。實際上,做官也是孔子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為只有做官才能施行他心中的仁政。

    那麼孔子認為

    究竟怎樣的人才可以為官從政?

    在堯曰篇二十中

    孔子回答了子張的提問

    他認為能尊五美屏四惡的人

    才可以為官從政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究竟要尊從哪五美摒棄哪四惡呢?

    首先對於要尊哪五美

    孔子解釋說做官應該

    “惠而不費,勞而不怨,

    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意思是說做官從政

    首先要多給百姓以恩惠;

    要使百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不能隨便讓百姓做苦役;

    要追求仁德而不能貪圖財利;

    要莊重而不傲慢;

    要威嚴而不兇猛;

    通俗一點說

    就是要時常給記著百姓

    給老百姓謀福利

    不要勞民傷財

    不能貪贓枉法

    對待老百姓不能傲慢無禮

    更不能不把老百姓當回事

    這跟現在提倡的廉政何其相似

    那麼要擯棄哪四惡呢?

    孔子認為要摒棄的四惡是

    “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也就是說

    做官要摒棄“虐、暴、賊和吝”

    通俗點說就是

    要多教育百姓,不能亂殺無辜

    不能對百姓殘暴無度

    不能太雞賊故意坑害百姓

    更不能對百姓橫徵暴斂

    需要救濟百姓的時候不能太小氣

    孔子認為,只有真正做到

    尊五美屏四惡的人才可以做官

    孔子對為官從政之人

    提出了非常高的標準

    這是因為孔子認為只有做到這幾點

    才能真正施行仁政

    老百姓才能歸順

    而他內心的周禮才能真正得到恢復

    然而這只是孔子的理想罷了

    現實生活中

    不少人為官從政

    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

    憑藉著手中的權利

    幹著權錢交易甚至謀財害命的勾當

    在孔子看來

    這些人根本不配做官

    並且認為這樣的人無藥可救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除了要尊五美摒四惡外

    孔子還為做官的人提出了一些小要求

    比如千萬不能跟患得患失的人同朝為官

    因為喜歡患得患失的人

    會為了保住官位

    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所以應該儘量遠離這種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同時,孔子認為

    不應該在國家無道的時候出去做官

    甚至認為國家無道還去做官

    是十分可恥的事情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國家無道的時候

    就應該把治國的報復藏在心中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子還告誡弟子說

    做官不要喜歡管閒事

    不在那個職位

    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還認為做官應該忠誠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但孔子也因此常常被人誤解是諂媚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孔子還借柳下惠三次被罷官的故事

    告訴人們做官應該走正道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做官從政應該盡心盡力替國君分憂

    把領取傣祿的事放在其次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實在做不好就辭職別幹了

    因為如果國君做錯了卻不提醒它

    那要這樣的官員也沒啥用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孔子還認為做官應該先正其身

    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

    只有自己清廉正直

    才能讓老百姓信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做官的時候還不應該急功近利

    好大喜功急於求成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現在很多官員就好大喜功

    在自己的任期內一定要做出成績

    一方面是為了名留青史

    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更快的升遷

    孔子在論語中談為官從政的論述很多

    以上只是節選了部分

    總體來說

    孔子認為做官應該尊五美摒四惡,盡心盡力施行仁政為老百姓服務,這樣做官才有意義。而不應該只為一己之私去貪贓枉法,做些損人利己的勾當。拋開時代來說

    孔子所認為的做官應該具備的要素,其實具有普適性價值,不管在哪個時代,做官如果都能夠做孔子要求的這些,那麼他一定是一個受百姓擁戴的好官!

  • 4 # 朱八戒CC

    孔子做官的準則,盡在論語之中,堯曰篇中的內容,基本上是孔子做官的的行為準則。請看其中的原文:

    “君了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談,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寬則得眾,信則民任”。

    這幾句話的譯文是:君子要給老百姓以恩惠卻無所耗費,使老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產,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這是孔子為官從政的要領,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德治、禮治社會的獨到主見,在今天仍不失重要的借鑑價值。《論語》全書中有關治國安天下的思想,對後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譯文是:不知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明白他人說的話,就不能真正瞭解他。

    這一章是孔子再一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孔子談論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造就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幫平天下的仁人志士。

    雖說不是一部《論語》治天下,但是論語的思想學說,對於一個人的參政議政,確實有著很好的啟發和吸取精華的一面。雖說《論語》的思想學說,不能成為當今社會的主體文化,但是這種文化仍然值得我們的傳承和發揚。

    做官者多讀《論語》,讀了《論語》好當官。

  • 5 # 錦月細雨

    從孔子說女人和小人難養來說,孔子是個能力低下的人,他只是聚些徒弟教他們禮。這禮就是埋死了的禮,就是教人如何大操大辦的埋死人。從這些看他是沒有什麼能力的。從他一上任就殺少正卯來看,他無德,無能,無才。

    這樣來看他當官就是騙吃騙喝騙個身份地位就行了。他是沒有什麼能力報負的

  • 6 # 鍾靈五澤

    孔子做官准則“仁政愛民”,《論語.堯曰篇》最高做官准則:順天應人公天下(一)《論語.堯曰篇》內容:順天應人公天下

    堯曰篇第二十是《論語》的第20篇。《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堯曰篇》: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21),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經文意思是講:堯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於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僕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公平。

    (二):孔子克己復禮真正目的:仁政愛民

    孔子為什麼在《論語.堯曰篇》中議論古代帝王順天應人公天下之事?意在透過對古代帝王制度的講解給弟子傳達“克己復禮”的政治主張,但是“克己復禮”並非簡單的禮儀規範,而是透過禮儀規範推廣“仁政愛民”實現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因此,《論語.堯曰篇》也是儒學學而優則仕的根本標準要求“仁政愛民”,也是孔子做官准則。

  • 7 # 亦有所思

    孔子自己也沒有做到他訂下的標準。

    不吹不黑地說,孔子做官的準則真真是前後不搭,自相矛盾。

    孔子沒有捍衛理想!

    題主所說的《堯曰》所說的“尊五美,屏四惡”更像是思想準則,而不是行為準則。他為古今士人劃下了一個高不可攀的標準。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威而不猛等等之後,自然會“四方之政行焉”、“天下之民歸心焉”。

    可是在魯定公十三年,齊國為了削弱魯國的發展,定下了美人計和連環計,結果孔子並沒有堅持真理和正義,更沒有挺身而出與邪惡勢力戰鬥,而是失望之下走了。那些應當“歸心”的魯國“之民”對孔子並沒有什麼挽留,這一點上屈原都甩它一個馬拉松。

    儒家眼裡沒有老百姓。

    真正得以在中國官場上實行的反而是是孔子的另一個觀點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按現代話翻譯,就是如果皇帝是明君,我就是服務他。如果皇帝是昏,我就隱居。可是這句話裡我們卻看不到老百姓的死活。

    儒家眼裡道德第一,規則第二,仁義第三,忠勇第四,百姓利益不知道要排在倒數第多少名去。

    面對暴君,昏君,庸君,面對這些君主對黎民百姓的壓榨,儒家的常規做法是辭職,隱居。然後博得一個賢者的名聲。

    從許由,巢父開始,所有被士人讚美的都是隱士,認為他們高潔,孤標,賢達,可是這些人沒有一個肯彎下腰來,誠心誠意地,忍辱負重地為老百姓謀一些實實在在的利益。

    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馮道,還被主流媒體罵成了萬古奸臣。

    對於官員,德和能哪一個重要?

    按孔子的標準,一個守德的官員,一定會比品德敗但敢為百姓謀福利的官員要強上許多。在這種論點之下,海瑞成了正面的榜樣,而馮道卻成了負面的典型。而那個休養生息開言路興科舉振農耕的武則天也被司馬光罵個狗血噴頭。

    孔子的為官准則,孔子自己也沒有做到。孟子也是如此,朱熹更是如此。面對邪惡,他們只是掉過頭去,渾若未見。

  • 8 # 看透古今

    孔丘提出的標準:學而優則仕。

    當官了,成為君子以後,以德為立身之本,以做社會典範為追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要求當官的與小人百姓有本質的不同。刑:是典範之意。小人:是最廣大的勞動人民。孔丘之德,是壓迫勞動人民的精神武器。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孔聖人還推出了剝削老百姓的當官准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

    由此可見,聖人的為官標準就是三條:一是學問好,二是有壓民之德,三是會斂財。

  • 9 # 長湖火鳳凰

    孔子在論語中多處提到做官的準則,堯曰篇是其中重要的一篇,是關於做大官(國君、皇帝)的基本準則。孔子作為“儒家”入世思想的代表人,他提倡“學而優則仕”,君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倡導做官,做什麼官和做官的準則,孔子也是有要求的。論語“堯曰篇”可以視為孔子借堯對舜、禹說的話,表達出自己做官(為帝王)的準則。

    孔子在堯曰篇中提倡為官的準則:

    一、 天降大任於人,就誠實中懇地接受,做官要致力於改變天下百姓貧窮的狀態。

    二、 做官,要對上天保持敬畏,要時刻反省自身,對君、臣、百姓都要誠實,有過錯則應該勇於擔當。

    三、 提拔人才、健全法制,都要以百姓的利益為中心,政令不通,必定是法度不全或為官者有錯,官員此時應該嚴格審視自身;提拔優秀人才,周密制定法度,百姓就會真心的歸服了。

    四、 為官者應該重視人民的飲食、喪禮、祭祀。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民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這是第一要務;喪禮和祭祀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提醒人民保持敬畏之心,是國家安定的基本前提。

    五、 為官者要寬厚,寬厚就能得到百姓的擁戴;為官者要講究誠信,誠信就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任用;為官者要勤快,唯有勤快才能取得做官的成效;為官者要有一顆公平的心,自身公平則百姓順服滿意。

    堯曰篇歷數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政治之道,講的是如何當好一國之君的問題。儒家的使命就是要後世帝王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榜樣,就算難以做到,也要努力按照他們的標準去做,要勇於擔當,善於反省,公平待人,制度健全,賞罰分明,重視禮教,百姓就會真心歸服,社會自然安定繁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