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山不掩
-
2 # 宛如清揚
為什麼古代皇帝必須要求臣民避諱他的名字呢?
避諱這種事,是專制王朝特有的現象,臣民們,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都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來,以示尊重之意。比如說天仙妹妹林黛玉念敏字,必唸作密,寫敏字總是減一兩筆,因為她的母親名賈敏,此舉避諱。
避諱有許多名堂,總的原則是“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題主問的是關於皇帝要臣民避諱,那就是第一種情況了。
為什麼要臣民避諱?簡單點說,人家是天子之尊啊,你和人家同名字,啥意思,膽子夠大啊,想造反啊?還不趕緊改改?該改姓的改姓,該改名的改名,爽快點。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阿Q嗎,因為窮因為沒用,所以連趙姓都不配了,他在趙太爺那裡碰了壁,在他自己那裡呢,也設了個禁忌,因為他是個癩子,所以不讓人別家說光啊亮啊,後來連相關的燈燭什麼的,都不能說了,這會讓人聯想到癩子頭。阿Q不過草民,重視得誇張了,人家也不過就是笑笑他。可是同樣的朱元璋大和尚,那威力就不同了,不小心說出了禿啊亮的,那就是要掉腦袋的啊。想想也挺有道理的,人家早就不是和尚了,不諱著點,怎麼行?
這還和名字沒啥大關係,就大動干戈要人老命的。所以避諱這種事,放在專制時代,得好好學,小心加謹慎,敏感加多思,一定得注意了。
不但草民不要和皇帝的名字相同,就連郡縣大神戰神都得讓路。比如咱們熟悉的“常山”趙子龍,常山郡原是恆山郡,但因為劉恆,改為常山,比如天仙嫦娥,原來其實是叫姮娥的,可是因為和漢帝劉恆重了名,不好意思,她改成嫦娥了,再比如咱們的觀音菩薩,原本叫著觀世音菩薩,不挺理解嘛,可是因為犯了李世民的世字,對不起,讓路。
再如大家熟悉的李元霸,其實人家叫李玄霸,可是因為重了康熙玄燁的名,不好,李玄霸成李元霸,好在他並不孤單。玄武蕩魔大帝的玄,也給改了,成了真武蕩魔大帝,藥材裡的玄參,也給換成了元參……
……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名字裡和當時皇帝的名同了,都得改。
這些神啊郡啊受影響,其實有限,老百姓改名也很簡單,皇帝一般也不愛叫阿大阿二啥的,注意著點,一般沒問題。受避諱影響最大的例子就是咱們熟知的鬼才李賀,因為父名李晉肅,被人擺了一道,終生與進士無緣,仕途不順,最終抑鬱而終。
其實避諱這種事,有的朝代,比如說唐朝,總的不算嚴,避的有,不避的也有,如李世民時代,只要不把世和民兩字連用,問題不大,是在大孝子李治時代,才把這兩個字的避諱都給提了上來,所以,有許多文,比如說“人風”“六國各愛其人”什麼的,都是把民改成人,才理解得明白。
要是真把所有皇帝的名字都給避掉,那一個個地下來,得有多少字不能用?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和武則天一樣造幾個字出來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一個“遷祧”的制度,即天子七廟,五世以上遠祖“親盡則祧”,祧盡了也就不用避諱了。宋朝明朝有時緊有時松,元朝有這種說法,但總體來說沒啥關於這方面的大事發生,清朝就比較差勁了。為什麼呢?因為它不遷祧。避的就要多了。
清朝玄燁的時候,燁這個字好說,用得不多,但玄字用的地方太多了,活人,書本,文人們都改得都累了,為了避免後代出現這種情況,玄燁給後代取名,用的都是生僻字,看看他所有的兒子,名字很難寫很難認,而今用電腦不復制貼上能打得出來的,真是好漢。臣民們如果這樣都能重名,那就是找事了。
-
3 # 真誠地看著你
避尊者諱是儒家思想,要求尊敬和孝順不要掛在嘴上,而是放在心裡,體現在行動上。(大概是這個意思,真實來歷無法考證。)
-
4 # 九格格
古代皇帝之所以要臣民避諱主要出於三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樹立皇權形象
古代皇帝都是中央集權,並且自認為是皇權神授,都是老天給的,自己是老天的兒子,所以自己的所有東西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也正因為這一點,皇帝才讓天下子民來規避自己的名諱,因為天子威嚴不容侵犯!
第二點原因:迷信
認為如果有人和皇帝一樣,那麼就有可能把皇帝的氣運給分走,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國家的動亂,這就跟皇帝派風水師去挖龍脈一樣,就是為了維護皇朝的穩定!
第三點原因:根據古禮
《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
5 # 風過無痕攝有痕
你知道邱姓是怎麼來的嗎?邱姓在清代以前為丘,雍正皇帝為籠絡人心,頒詔“尊師重道”,認為丘姓犯了孔丘聖諱,一律改為帶耳旁的邱。這就是文字諱中的一種,叫聖諱。
避諱聖人的姓名,叫聖諱。宋代,朝廷規定為聖人避諱。聖人名冊除始祖黃帝外,還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周公。凡地名、人名都不能有聖人的名和字。從宋代到清代,保持有則必糾的強制性措施和習慣。
避諱皇帝的姓名,叫國諱。秦代,已經有了法律性質的避諱制度-國諱。規定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諱,前代年號諱,帝后諡號諱,陵墓及帝王生肖諱。宋朝還專門制定了《禮部韻略》,詳細規定了需要避諱皇帝的字,總共是325個,其中宋高宗趙構的“構”字需要避諱的最多,達55個。
不避諱會怎麼樣呢?比如,唐代為避諱皇族李姓,鯉魚被尊稱為“赤鱘公”。禁止捕鯉魚,凡不放生或出售者打60大板;為避諱唐高祖李淵,將晉朝《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改成了“陶泉明”。武則天稱帝后造新字給自己取名為“曌”,則是一種智慧,喻示日月當空,普照大地,又沒有任何犯忌。
又比如,乾隆年間江西舉人王錫侯為彌補《康熙字典》不足,自費編撰《字貫》一書。誰知書中對康熙,雍正,乾隆等字沒有避諱,被皇帝下令滿門抄斬。
再比如,袁世凱復闢帝制後,大肆實行避諱,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就怕“袁消”。還下令將煤鋪的“元煤”商號字樣塗掉,就擔心“袁沒”。
在封建社會,不僅有聖諱、國諱,還有官諱、家諱、惡人諱。文字忌諱帶有封建社會的敬畏色彩,其倫理道德一定程度得到封建禮法的承認,受法律保護。有的在封建禮法上有規定,有的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官場上、民間上自行避其名諱。
在墓碑上,我們常常見到為迴避父祖、長輩的名字而以諱字相稱,這是保留下來的家諱,在於敬祖。如今我們不再有“入門而問諱”的禮儀套路,但總還有一份尊重和敬畏。
人該有所畏懼,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就是敬,畏天命,就是尊重宗教信仰或宗教哲學,於心中自覺行善避惡;畏大人,就是敬畏父母、長輩和有道德學問之人。畏聖人之言,就是要學思踐悟,怕違背聖人的教誨。
-
6 # 有書共讀
所謂避諱,就是在中國古代,人們在說話和寫文章時,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君王和尊親的名字,以示尊重。
在古代,可不能隨意去蹭名人的熱度,尤其是對於本朝皇帝和其父祖的名字,那是在平時說話和書信中都不能提及的,只能透過其它方式來表示,也叫作“國諱”。紫禁城的玄武門,就因避諱康熙皇帝玄燁,被改名為神武門;
劉秀時期,秀才被改稱為“茂才” 。有時甚至連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帝后諡號、皇帝陵名等等,都要避諱。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字就改稱為野雞。
為什麼古代皇帝必須要求臣民避諱他的名字呢?有書君認為,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01 封建迷信
避諱源於一種古老的語言禁忌,它表達的是一種“人、名合一”的封建迷信思想。
在原始氏族的觀念裡,人名是一個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一個人得知另一個人,或者是另一個靈魂的名字時,他就可以得到這個人的部分力量。
如果敵人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就會用巫術來加害自己。
因此,在古人看來,名字跟生命一樣重要,需格外用心去保護。而古代皇帝又稱“萬歲爺”,大多還執迷於尋求長生不老之道,他當然比普通百姓更不能容忍別人知道,或提及自己的名字了。
02 跟宗教信仰有關
道、佛、儒是中國傳統的三大教派,有人將這三種教派的區別總結為,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儒教治國。
儒教擁護神權,認為君權至上。其信奉的神為天,而天在人間的代表就是“天子”,即皇帝。
它將世俗的皇帝神化,要求臣民服從天子。儒家思想迎合了封建帝王的需要,他正愁找不到一種有效的方法來籠絡民心,以樹立自己的威信。讓老百姓明白,服從當朝皇帝是上天的旨意,從而對自己心服口服。
於是,統治者就借住宗教信仰這種人們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要求臣民必須避諱他的名字,輕而易舉地將“君權神授”這種理念根植於百姓心中。因此,儒教一直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居於歷史的主導地位。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並影響到了周邊的國家和地區。
03 維護其封建統治地位
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採用避諱的方式,最主要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由於古代皇位繼承為世襲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投胎投得好,其中某些皇帝的能力是不敢恭維的,有的甚至還幹出一些荒唐的事,很容易引起底層民眾的不滿。
此外,皇子間為爭奪皇位,也會弄得頭破血流,甚至相互殘殺,因此,繼位後他就必須儘快穩固自己的地位。
而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低,統治者只要透過某種手段,就能對民眾從思想上進行麻痺,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接受現有的等級制度和尊卑關係。
要他們明白,只是自己的命不好,把君王的專制和獨斷視為是天經地義,並始終對皇帝保持一種敬畏之心。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避諱其實就是封建君王維護其統治地位的一種政治手段。
04 出於安全的考慮。
古代皇帝深居宮中,普通百姓並不知道其真實面目,即使微服私訪,也沒有人能認出來,這對其安全反而是有利的。
但即使是這樣,歷史上還是出現過不少刺殺皇上的事件,若平時有人無意中提到皇帝的名字,極有可能會引起壞人的注意,傷及到無辜。
因此,為了皇帝自身,以及無辜臣民的安全,避免出現與皇帝名字相關的字,也不失為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
古代因為避諱,還鬧出過不少笑話,典型的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避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一不小心還可能鬧出人命案來。乾隆年間的舉人王錫侯,就因為在書中沒有對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字進行避諱,被滿門抄斬。因此,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避諱這種陋習也隨之成為了歷史。
當然,對於古代避諱,我們今天並沒有全盤否定。現在,雖然人們不用再避諱領導人和聖賢的名字,但在很多場合,人們還是儘量不直呼長輩的名字,或者與自己的長輩重名,以表示尊重。
因此,對於避諱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我們也是秉承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一種態度。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7 # 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我可以回答我這個問題。
起源: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意思是謂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一說起源於夏商時期,一說起源於西周,一說起源於春秋時期。
避諱的物件有四類: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有時候地名,古人都要避天子的,天地君親師,尤其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達到了巔峰。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
三是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避諱源於古老的語言禁忌,但最終演化為維護封建政治架構的工具。它不僅體現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性質,而且給人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戕害。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避諱制度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歷史的陳跡,但它所體現的封建等級觀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它所代表的“人、名合一”的迷信思想也仍有一定的市場,這與現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
8 # 小喇叭的歷史觀
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就會催生出一些特有的文化現象,比如說避諱,一些人的名字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往往是一個忌諱,不能隨意書寫或者佔用,像皇帝的名諱是普通人要避開的,還有父親或者長輩的名諱作為子女也要避開等等。
古代避諱制度的起源發展避諱指的就是避開忌諱,關於它的記載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是發展緩慢,直到秦始皇統一後才開始盛行,秦始皇叫嬴政,就下令全國不可以用這個字和同音字,所以那個時候“正月”改成了“端月”,這算是避諱制度的開端。秦之後的漢朝也是這樣的情況,比如遇到邦字只能稱為國,官名相邦改為相國,甚至於傳說中的姮娥改為嫦娥,類似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到了晉代避諱更嚴格,政府專門做出了嚴格規定限制,除了人名、官名、地名也開始因為避諱而修改,比如像司馬炎為了避諱自己祖先司馬師的名諱,專門把京師改為京都。隋朝繼續延續,真正避諱成為政府頒佈的法律制度是在唐朝,嚴格到追究家人的責任,比如詩人李賀因為父親名字中帶有晉字和進士科同音,按規定就不讓他參加考試。避諱制度就像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一樣,越往後越嚴重,到了宋朝達到了頂峰,文人志士在寫作的時候都要考慮再三落筆,生怕一言不慎招來殺生之禍。隨後的元朝因為是少數民族,文化不同自然對避諱也沒有專門制定政策,在這一時期相對寬鬆,一直到明清時期雍正乾隆年代,大興文字獄,也讓天下的讀書人不寒而慄。避諱在中國古代存在了千年,作為一種制度存在也歷史悠久,直到辛亥革命後才算是真正的結束。
古代避諱制度的分類古代的避諱本身並沒有固定的範圍,但是按照歷代的發展規律可以大概分成兩類:一類是避諱帝王的名諱,這是所有臣民都需要遵守的,而且也是最主要的一類,但凡涉及到同字或者同音的都要避開。第二類是避諱家族祖先的名諱,因為程朱理學的盛行,在宋朝時期尤為突出,而且我們現代也會或多或少受到這種避諱的影響,只不過沒有古代那麼強調嚴格。
古代避諱和政治的關係中國曆來是家天下的社會,所以在封建制度下宗法和禮制就成為皇帝維持統治地位的工具,避諱就像是一個輔助手段一樣,在一定時期遏制人們的思想,明面上是皇帝在干涉臣民的取名用字,但是實際上更多的體現了皇權至上,想要主導壟斷一切的慾望。在經歷了千年演變之後轉化為根植於人們心裡的一種倫理道德,更加便於統治,所以如果問為什麼皇帝要求臣民進行避諱,個人覺得最主要的應該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鉗制人們的思想,維持綱常禮教的一種手段。
整體來說,古代的避諱興起和發展都是伴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行的,雖然從現在看來它反應了封建綱常禮教比較醜陋的一面,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還是起到了維護統治的目的,而且對於我們現代去研究古籍校對都能有參考作用,透過古代的避諱,我們能更加清楚認識到封建制度下最本質的東西。
-
9 # 明說史話
在中國封建時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不得觸碰,等級尤其森嚴。
古代皇帝被稱為天子。代表君權神授,天下都盡歸他一人所有。是神聖不可及的。沒有人比皇帝還要大。
制度的雛形中國自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始,便已經有了自己國家制度的雛形。“制度”這個詞開始被使用。而以前夏朝之前,中國還處於一個個部落。各個部落還是以最低階的爭搶食物為主要。各個大大小小的部落沒有任何約束,主要以搶奪食物,狩獵食物為主。夏朝建立後,人們對制度有了想法。
各個部落的人集合在一塊,形成了一個小的國家。而夏朝就需要去管理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那麼就必須出現一個人去管理。所以慢慢的,這種形式意態就形成了。為首的就需要去管理這些人。而底下的就需要去遵守管理者的制定,一步步制度發展開來。
儒家思想出現再有後來儒家思想的出現。孔子所主張的仁愛,也對統治者的中央集權有用。仁愛。仁義,就是要求臣民必須要愛國,仁義,就是忠於自己的國君。所以封建時代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總而言之就是想讓天下百姓明白一個道理,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是掌管天下一切的,必須要有這種思想。不得去和皇權所發生任何一切的碰撞。如有違反者,必定會被嚴懲。
古代崇尚迷信再加上古代崇尚迷信。所有人都認為天子是神仙所授意的。皇帝也用這個封建思想去統治人民。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天子只有一個。任何人不得觸碰。皇帝自己也會認為自己是天上神仙授意安排的,天下是他自己的,沒有第二個人。所以皇帝會以這種思想去管理百姓。讓百姓覺得敬畏。所以皇帝要求臣民去避諱自己的名諱。
總而言之皇帝就是用這種。等級制度,皇權思想,去更好的統治人民。來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維護自己的統治!
回覆列表
物以稀為貴,皇帝高居萬民之上,地位最高,身份最尊貴,所以使用的物品必須是貴重的,極品級別。以至於到現在,商業廣告,房地產廣告,一再使用`彰顯皇家氣派`,皇族尊嚴,皇家園林…的字詞句,派生的還有`貢品`,貢酒等等,不一而足。
皇上享有特殊的顏色,黃色,所以臣子篡權當皇帝,又稱黃袍加身
皇上的衣物,飾品,享有專用龍的圖案;
皇上用品享有獨特的數字:九,顯示最大。因為個位數從零到九,到了九,則九九歸一,所以以九為大,被皇上選中,獨享,任何臣民不能使用,否則即僭越,罪同造反;大臣的用品依等級遞減,如七個,五個等,平民的是最低階,只能一個甚至根本不能使用,例如酒具,編鐘,青銅鼎-古代用來煮熟,盛放食品;
…這樣的規定極為廣泛,任何人都必須牢記,嚴格遵守,一旦冒犯,輕則罰款,沒收財產,重則殺頭,甚至誅滅九族,連累家人,夫族,妻族,親戚,從小到大,無一倖免。
其中,皇帝的姓名更是尊貴,每朝每代,皇帝登基,都要廣而告之,通知自己的名諱,以後必須迴避,不能直呼其名;普通人的名字,有相同的,必須更改換名。
這些規定,從奴隸制時代開始,其中,周朝的最為詳細,齊全,等級森嚴。但到了後期,周天子日漸衰微;生產力發展,青銅冶煉成熟,製品廣泛,精細;生活需求日益增長,也是潮流。孔夫子的時代,維護皇權最為賣力,呼籲克己復禮,回覆到周禮制度,終身奔走呼號,響應者寥寥無幾,不禁黯然傷神,悲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沒有人信奉他的老一套,只好流落海外了。
可見,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概莫能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