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布夫舟

    《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憲對自己的下屬馬寧遠說過這樣幾句話:

    他明白國庫虧空,嚴黨迫切希望透過在浙江改稻為桑填補虧空。

    他明白嚴黨和裕王身邊的這些人必然會在這個國策的執行上進行廝殺。

    他明白裕王身邊的譚綸到了浙江,而自己和譚綸又有交情,一旦自己上疏,必然會被人當做黨爭之人,兩邊都容不了自己。

    他更明白自己這樣做極有可能於事無補,但是他還是做了。因為他明白這件事他該這樣做。

    嘉靖是個精通權術之人,毀堤淹田以後,胡宗憲被召進北京城。他對胡宗憲有下面幾點評價:

    “在朕的記憶裡,你是個謹慎的人啊!”“一呢、能夠識大體顧大局。”“二是肯實心用事。”

    後來,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旗號去買田,胡宗憲再次進京。這個時候嘉靖是這樣評價他的:

    “呂芳,知道什麼叫公忠體國了吧?”“這就叫公忠體國!”

    作為胡宗憲的師傅嚴嵩,對胡宗憲有知遇之恩,他是這麼評價胡宗憲的:

    “有時候弟子比兒子還好!”“我是為國用賢明吶!”“從一開始我就是以國士待你。”

    再看看他的好朋友譚綸是怎麼評價他的:

    “胡宗憲這個人和我有深交,在大事上還是有見解的。”“從他當浙直總督這幾年來看,雖然表面上都順著嚴嵩和嚴世蕃。”“但牽扯到大局他總能穩的住。”

    張居正也這樣認為,改稻為桑這個國策上可以爭取胡宗憲。

    最後看看其他人是怎樣評價胡宗憲的。

    呂芳:“以他的為人,他不會再投靠徐階、高拱、張居正他們。”

    海瑞:“部堂不怪罪卑職,已是宏量。大明朝的大臣,要都是有部堂這般胸襟,中興有望。”

    高翰文:“我也深知,大明王朝的官員,只有你和胡部堂這樣的人才堪勝任。”

    李時珍:“知人善任、實心用事。 用戚繼光驅逐倭寇於國門之外,東南得定;修海塘、減賦稅、鼓勵絲坊經商、百姓賴安。千秋萬代名臣傳裡, 本應該少不了你胡宗憲的名字。”

    電視劇中這些人對胡宗憲的評價基本上彙總到一起便能很好的評價胡宗憲這個人。他這個人有才能、為人謹慎,知人善任、實心用事,也有胸襟、更能夠識大體,顧大局。這便是嘉靖說他的公忠體國。同時,他也盡力報答嚴閣老對他的知遇之恩。正如他自己所說:

    “誰都可以去倒閣老,唯獨我胡宗憲不能倒閣老。”“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夠做小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2 # 一枚明粉

    國士無雙。在整個高層都在進行政治鬥爭的時候,只有他思考民生,驅逐倭寇,時時刻刻想著家國百姓。對待自己的恩師也是無微不至。1、關照民生

    胡宗憲兼有浙江巡撫,但更多精力是總督軍務。在改稻為桑政策推行後,除了軍隊不參與外,整體沒幹涉太多。在新安江決堤後,果斷開始賑災,並嚴格要求暫停改稻為桑。

    (關注民生)

    其他人更多關心的是藉機吞併農田,搞到對手。只有他在考慮百姓生計,民生疾苦。

    2、驅逐倭寇

    倭患是大患,有人希望養寇自重,有人希望堅決剿滅,有人希望剿滅不利,藉機生事。

    胡宗憲在這個問題上很堅定,籌集糧餉,與倭寇決戰。終於畢其功於一役,還江浙一個安寧。

    真國士也。

    (沒有聽恩師的)

    3、敬重恩師

    嚴嵩是胡宗憲的恩師,他的前途更多來自恩師的提拔,他也對恩師感恩戴德。

    在對養寇自重問題上,選擇國家至上。我愛我師,我更愛國家。

    但在許多案件、事情上都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導師,不為難老師,是一個難得的學生。

    在看到那段他去了老師家,老師讓給熱飯,看哭了。

    劇中胡宗憲是一個完人,國士無雙。政治從來就不是對錯的產物,只有勝敗,他的結局只能算是帝國政治宿命吧。

  • 3 # 楊角風發作

    我來撿第三集的細節,來講講胡宗憲吧,基本這個細節就塑造了他整個人的形象:

    胡宗憲面對“改稻為桑”國策的推行,上疏了朝廷,請求給浙江調糧並延緩國策的推行。

    可惜被嚴嵩等人巧妙地透過呂芳利用嘉靖帝的性格,給退了回來,至此,胡宗憲為浙江百姓的努力化作泡影,也把自己推到了嚴世藩的打擊對立面,面對這個情況,他為什麼說是譚倫搞砸了大局呢?

    一、不想知道

    嘉靖帝看都沒看胡宗憲的奏疏,就又退回到了內閣,也就回到了嚴世藩手中,嚴世藩回覆的總體思想就一句話:

    “得讓他明白,他的天上只有一片雲,那片雲就是我們嚴家!”

    那麼胡宗憲明白了嗎?

    當然明白了啊,只可惜他沒有辦法給嚴世藩解釋,就像他後來跟譚倫說的那樣,不管你譚倫在不在,我都要這樣做。正因為你在這裡了,所以我這樣做,就導致了嚴世藩等人錯誤地判斷了我的立場!

    但是譚倫並不知道,也不能理解,還以為這一下終於可以拉攏胡宗憲了。

    於是他一溜煙地跑到了總督府,離老遠就喊著宮裡來信了,你老胡想知道大家怎麼評價你嗎?

    胡宗憲一聽這話就知道譚倫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眼睛都沒抬一下:

    “不想知道!”

    其實胡宗憲是何許人也,他此時的表情就已經表明他早已看過嚴世藩給的回覆了,也明白自己此時是無力迴天了。照這個勁頭下去,浙江要亂,老百姓要遭殃,所以他一臉疲憊、面無表情地回著譚倫的話。

    即使這樣了,那些所謂的清流們還在添油加醋,恨不得浙江馬上亂,好給他們推倒嚴黨的機會,顯然譚倫就是這個目的來拉攏胡宗憲的。

    譚倫給人的感覺類似於“皇軍託我給您捎個話”,這種情況下難怪胡宗憲不屌他!

    二、為官三思

    胡宗憲不僅不理會譚倫,以及譚倫背後那些裕王府的人怎麼看他,還讓他離開總督府。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不希望譚倫再搗亂,另一層意思則是有意保護譚倫,不希望他也陷進去,畢竟浙江馬上就要大亂了,只是譚倫根本不理解:

    “我不會走,也不能走。真到了朝廷追究的那天,我譚綸在,就沒有你胡汝貞的罪。”

    其實站在譚倫的角度他考慮的是胡宗憲可能為了保護自己,所以,才會為了這個十年的老朋友,而替他頂罪。

    正是有這種想法,他才會對胡宗憲說:

    “你是說,我還沒有學到為官三思?”

    為官三思,最早出自呂芳之口,他所謂的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但是太監可以退,對於明朝的文人來講,根本沒有退路,他們存在的基礎就是心懷天下,報效朝廷,這也是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

    “我胡宗憲沒有退路,也沒有什麼可變!”

    這時候的譚倫顯然誤會了胡宗憲的意思,他所謂的無退路是指對待浙江的百姓上面,他必須守住浙江,保護老百姓。

    而譚倫理解的無退路,則是指胡宗憲要一條路跟著嚴黨走到底,而不肯“思變”!

    所以有點失落地覺得這些天,自己拉攏胡宗憲算是失敗了:

    “那我這次本不該來!”

    三、誤國誤民

    譚倫還在講裕王府的那些人知人,結果被胡宗憲狠狠地嘲諷一頓,說他們只會高談闊論……

    其實這句話就能看出胡宗憲的境界,他的境界早已脫離了錢和權,而嚴黨這夥人要的就是錢和權。裕王府的那些清流們除了錢沒有那麼敏感外,對於權和名又看得很重。

    所以,對於譚倫來講,他根本就頂不了胡宗憲的罪,也理解不了胡宗憲內心的無法救贖。

    看到譚倫仍然一臉懵逼的樣子,胡宗憲乾脆把話說得再明白一點:

    “朝野都知道,我是嚴閣老提攜的人……我胡某在大事上從來是上不誤國,下不誤民。”

    其實這句話意義非凡,我們評價一個人,往往會把誤國誤民連一起講,這裡卻是分開講的,說明一個道理:

    那就是胡某跟其他人不同點就在於此,如果說嚴嵩等人是誤國誤民,那麼清流一派就是誤民,而胡宗憲既不誤國,也不想誤民。

    從胡宗憲的角度來看待“改稻為桑”的政策,就是不實事求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這也是制定政策的部門,不結合實際,脫離了老百姓,脫離了人民,閉門造車之舉。

    而嘉靖帝和內閣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政策根本落不了地,如果胡宗憲不提醒他們,那就是他誤國。但是他們仍然要求執行,那麼胡宗憲下一步就是想方設法不能逼死老百姓,這是下不誤民。

    顯然,要想既不誤國又不誤民,在這裡是矛盾的,這也是胡宗憲說的自己沒有退路的根本原因。

    四、總結

    隨後,胡宗憲繼續批判譚倫等人:

    “我不會讓老家人把我的牌坊拆了!你們都自以為知人,自以為知勢,可是有幾個人真知人知勢的?”

    關於胡宗憲老家的牌坊,大家可以搜一下,還在的,很高大上,胡家還是很了不起的……很了不起……

    胡宗憲這段話非常具備現實意義,這也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本意。

    於是終於提到了改稻為桑的國策,可是上面的人眼睛只盯在了收益上,卻根本沒有考慮過前提條件。

    而到時候國內形勢(內有反民),國際形勢(外有倭寇),一起惡化,導致改革不成,穩定都難:

    “那麼多沒田地的百姓聚在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後年,再後年必反!到時候外有倭寇,內有反民,第一個罪人就會是我胡宗憲。”

    說完這些,胡宗憲終於正面迴應了為什麼讓譚倫離開這裡:

    “你來無論是想勸我,還是想幫我,都只有一個後果,把大勢攪砸了!”

    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這個譚倫仍然不明白,不知道是裝的,還是真的沒有明白。

    於是胡宗憲又替譚倫解釋了,為什麼說他來是攪砸了,大意就是如果譚倫不來,我胡宗憲還能上疏嚴嵩,上疏嘉靖帝,讓他們不要這麼急著改,分三年改。結果你一來,性質就變了,變成了黨爭,而且嘉靖帝確實把這些看成了黨爭,這也就導致胡宗憲沒有辦法拖延時間:

    “那樣我要還能做下去,年初朝廷議這個國策的時候,他們早就阻住了,就不該讓這個國策落到浙江!”

    其實胡宗憲已經解釋了改稻為桑國策為什麼失敗了,不是說這個政策本身有問題,有問題的就在於執行方面。

    自古改革,都是循序漸進的,都是先試點,試點成功了,再慢慢鋪廣,整個改革都需要一個過程。最起碼先畫個圈,等他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後,再全浙江推廣嘛。

    哪有不管不顧,直接棄半個浙江的百姓於不顧,強力推行改革的?

    這也是解釋了為什麼剛才說清流們就是一群書生,只會高談闊論,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一層,如果想到這一層的話,根本就不會讓它在內閣會議上透過!

    “現在不只我說的話上面不會聽了,我想在浙江做的事,上面也不會讓我做了。”

    隨後胡宗憲陷入了沉思,也預示著,大的災難就要降臨了……

  • 4 # 陽城導航

    和明朝大名鼎鼎的張居正,于謙等人相比,胡宗憲只能算是一個悲劇英雄。這不僅是因為胡宗憲沒有入閣拜相,在明朝歷史上沒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世人所知,更是因為胡宗憲身上還有許多汙點,如與嚴黨走得近,被人視為禍國殃民的一族,本身貪汙好色,被人抓住把柄等。總而言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後被迫自殺。

    但是,胡宗憲又是明朝歷史迴避不了的歷史人物。沒有他,明朝的抗倭戰爭便無從談起,大名鼎鼎的戚繼光便無法崛起,東南沿海的蕩寇便成為一句空話。說句不好聽的話,在修道皇帝迷信神仙,嚴嵩奸黨當道的情況下,不是胡宗憲在東南沿海獨擋一面,受西方殖民者支援的倭寇勢力早己踢開明朝國門,鴉片戰爭面臨的形勢,提前三百年上演了。

    一、東南一柱抗倭寇

    自明開國以來,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時期,倭患愈演愈烈。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二批使臣前後來華朝貢貿易,因市舶司的太監對待不公,互爭貢使資格,引發大規模的仇殺,史稱“爭貢之役”。此後不久,明朝罷市舶司,並嚴申海禁。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誘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鋌而走險,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與此同時,西方的葡萄牙也不遠萬里,遠涉重洋,來到中國。他們原本想與中國通商貿易,但是他們的強盜本性不改,殺人放火,在廣東站不住腳,這批人就去了日本,與日本人的倭寇,中國的海盜勾結合流,共同擾亂中華。著名的五峰船主王直,便是這批海盜的大頭目,他們佔有浙江的雙嶼島,擾亂江浙,一時間,東南匪情嚴重,烽煙四起。

    胡宗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場的。他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朝廷對他寄予厚望。胡宗憲也感到責任重大,臨行前立下誓言:“我這次任職,不擒獲汪直、徐海,安定東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憲針對轄區內明朝官兵紀律鬆弛、軟弱渙散的積弊,以嚴明賞罰為手段,大力進行整頓。透過胡宗憲的努力,明朝官兵的軍容、軍紀有了改觀,士氣也逐漸有所恢復。

    胡宗憲的組織才能在抗倭鬥爭中展現出來。他招攬、重用各種傑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招來頗負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等。大力支援部下練兵,其中成就最大者當屬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後來發展為抗倭主力軍。在胡宗憲的抗倭鬥爭中,胡宗憲擒王直、殺徐海,兩浙倭患暫告平息。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憲主持的抗倭鬥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漸次平息浙江的倭患,並開始剿滅福建的倭寇。

    在歷史上,我們知道著名的戚繼光以及他指揮的戚家軍戰鬥力強悍。那麼誰是這支部隊的支持者,誰給他們提供後勤保障?胡宗憲!在十六世紀那個特殊的年代,胡宗憲可以說是明朝的東南一柱。

    他們的抗倭為後來的隆慶開禁奠定了基礎!二、改稻為桑促發展

    胡宗憲在浙江任上,除了抗倭,還有一大功績,那就是勸導當地農民改稻為桑,大力發展經濟作物。

    胡宗憲所處的時代是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便是在這個時期誕生。而江浙的絲綢業又在明朝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中佔有特殊的地位。改稻為桑是這一時期明代中國農村最明顯的變化。

    在這一變化中,大規模的稻田種起了桑樹,與此同時湖廣成了中國新的商品糧基地,江浙所需要的糧食大量從湖廣輸入。

    而這時,江浙的巡按便是胡宗憲。這就是歷史。

    歷史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按說,稻改桑,增加農民的收入是好事。

    但是稻VS桑, 孰重孰輕?

    稻的背後是農業、民生,是千千萬萬老百姓吃飯的大問題;而桑則是商業,也是關係到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就是一部反映【稻改桑】的轉型發展的電視劇。在這部電視劇裡,胡宗憲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把寶貴的良田用於栽桑養蠶掙錢,更是敏感的民生問題。面對主抓經濟效益的朝廷,胡宗憲採取了【一年事情三年辦】的慎重態度處理這事。一方面打通各省之間的糧食市場,穩定糧價,保證浙江的糧食供給。同時穩步推行以桑代糧,轉移農業人口。避免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期間【羊吃人】的悲劇發生。

    即使這樣,悲劇還是發生了。胡宗憲因完不成【改稻為桑】的任務遭到彈劾。

    毫無疑問,在資本主義萌芽誕生的特殊歷史時期,胡宗憲兼顧民生與發展,確保中國商品經濟核心地區的平穩過渡做出了他最大的努力。

    三、忍辱負重胡宗憲

    胡宗憲所處的時代已遠離政治清明的洪武時期,經過一百幾十年的官場浸淫,明朝官場已變得相等腐敗,面目全非。

    在胡宗憲之前,浙江巡按已有多人翻船,職位不保!更別說為百姓做事。嚴蒿把持朝政,既貪又奸,把朝庭搞得烏煙瘴氣。

    他的乾兒子趙文華更是趙文華為人奸詐驕橫。他排擠、陷害忠良,浙江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都先後因其陷害而被殺。

    如何和這種人搞好關係而不致於誤了正事,胡宗憲頗費思量。因此在與趙文華共事的過程中,胡宗憲謹慎小心,有時甚至行事圓滑,最後不僅沒有受到趙文華的阻撓,還得到了後者的讚賞。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憲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又加直浙總督,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此時,胡宗憲可以調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權力要比一般總督大得多。這也是胡宗憲抗倭成功的重要前提條件。

    俗話說,同流合汙。而胡宗憲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與這些人同流,但並不合汙。他透過這些不正當手段得到的權力不是用於魚肉百姓,貪圖個人榮華富貴,而是用於抗倭大業,造福地方百姓。就說他貪汙的錢財,一方面用於交通上司,營造保護傘,另一方面也用於戚繼光等部隊的軍餉糧彈。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也許是胡宗憲與嚴嵩等人過於走得太近,致使那些文官集團在搬倒嚴嵩時,同樣把他作為嚴黨一併打掉。

    這才是他最可悲的地方。

    有人評價他:

    他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國之大士,他是一個真真正正懂得時事,時勢的人,他更是一個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為百姓,為國家儘自己最大努力的人。

  • 5 # 西門不帶刀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關於明朝歷史的電視連續劇。無論是做官,為人,經商,都能從裡面學到很多東西。我們現在說說大明王朝1566中的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胡宗憲。

    委身侍奉權臣嚴嵩,胡宗憲當不得一個忠字,但是當得一個孝字

    胡宗憲的升遷和取得的成績。都離不開這個大明嘉靖年間當權20年的權臣嚴嵩。所有人都在罵嚴嵩是個奸臣,可嚴嵩對胡宗憲有知遇之恩提攜之恩,胡宗憲也以師禮對嚴嵩。甚至到嚴嵩失勢倒臺,胡宗憲對嚴嵩依然是尊敬有加。

    貪汙受賄成風,胡宗憲當不得一個廉字,但當得一個義字。

    胡宗憲,統領東南抗倭,花費軍費天文數字。胡宗憲能打仗,也能貪汙。但他透過各種方式搞來的錢當中,有一部分全部獎勵給手下將領的,幷包含打造戰船的。

    養賊自重,胡宗憲當不得一個純字。但當得了一個能字。

    東南抗倭剿賊,既要剿賊,又要練兵。賊殺完了。兵就沒法練了。於是,剿賊練兵練兵剿賊。風風雨雨十幾年下來。賊剿了。俞大猷,戚繼光等新一代的將領也練出來了。

    改稻為桑是國策,胡宗憲當不得一個誠字,但當的了一個直字。

    明朝為了增加賦稅,在東南實行改稻為桑,如果能夠給農民足夠的補償,本來這是個好事兒。可是架不住層層貪官汙吏的盤剝,最終吃虧的還是農民。胡宗憲作為東南總督,應該直接上書給朝廷。將真實發生的現狀告訴朝廷。可他沒有這麼做。他只是從抗倭大局出發,要求暫緩,因為東南的重點在抗擊倭寇。

    所以胡宗憲他不是一個忠臣,不是一個純臣,不是一個誠臣,也不是一個廉臣。但是,胡宗憲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達到了自己最大的目的,抗擊了倭寇,練就了精兵,所以胡宗憲他是一個能臣,一個孝臣,一個義臣,一個直臣。

    一家之言,歡迎斧正。互相關注,多多點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昭宗為什麼會被軍閥們搶來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