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屋思House房產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無疑是最疼愛孩子的人,但很多父母的疼愛失去了界限或者偏離了軌道就會變得盲目,雖然父母總在儘可能地讓孩子免於受到任何形式的傷害,但其實父母的無知才是傷害的利刃,筆者就這個問題整理了幾個點,希望對廣大愛子女的父母有一些小小的啟示。

    表現一:盲目溺愛

    2015年,在美國加州開庭的一宗中國留學生凌虐案震驚了美國,同時也引起國內同胞的廣泛關注。美媒援引此案律師鄧洪的轉述稱,被告人翟某直到4月出庭時還沒弄清自己所犯罪行的嚴重性。在她看來,這不過是在校園司空見慣的學生惡作劇或打群架之類的小事,被發現後最多是被訓斥一頓或者是記過,連開除學籍都輪不到,更談不上被警方逮捕,還要坐牢,甚至是“終身監禁”。這起令人髮指的凌虐案由同學間爭風吃醋引起,全案涉及10多名小留學生集體施暴,情節殘忍。受害人劉某向波莫納高等法院控訴了中國留學生翟某、章某和楊某等被告人對她的暴行,包括扒光衣服、用菸頭燙傷乳頭、強迫其吃沙子、剃掉頭髮逼她吃等。根據加州法律,“酷刑折磨”是一項重罪,對酷刑的懲罰是判處終身監禁。在這個案件中很引人注目的是:6名被告留學生當中的一名學生家長因涉嫌賄賂證人被抓,再次上演中國家長試圖“花錢擺平”不成,反而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醜聞。

    換個角度來看,這幾個施暴的孩子應是被家長“保護”得太好了,想必他們的生活也幾乎都是家長用錢權“擺平”出來的,家長沒有讓孩子從小明白人的道德底線、法律的權威,甚至家長自己都不明白這些,想想還真覺得可憐又可怕。父母的無知會透過孩子來延續,等孩子犯了錯、受了傷就為時晚矣。

    根據北京一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去年6月釋出的《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白皮書(2009.6-2017.6)》顯示,“根據8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看,犯罪年齡低齡化是當前青少年犯罪比較突出的特點”。

    表現二:無知寵愛

    2017年11月,上海浦東的馬先生為了給兒子張羅婚事,特取出11萬存款放進家中保險箱,不料這筆錢竟不翼而飛。經警方調查,這筆錢被妻子邱某偷偷拿去給兒子打網遊了,把錢給兒子後,一方面害怕丈夫責怪,另一方面寵溺兒子,故隱瞞真相。最終邱某因“謊報案情,擾亂行政機關辦案”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5日,並處500元罰款。

    我們且不論網遊對青少年的危害,單看這個母親就能知道孩子的前途堪憂,面對孩子的要求,不分青紅皂白就雙手贊同甚至拿出物質支援,可以想象將來若孩子走上犯罪道路,這個母親一定就是幫兇。

    表現三:教育方法的無知

    當然大部分家長不像前兩個例子中那樣過於無知、只知道養不知道教育,但教育也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當甚至使孩子走向家長的對立面。

    教育孩子,注意這幾點

    1.說服教育不等於嘮叨

    對於孩子的錯處,關鍵是讓他明白錯在何處、如何改正和下次不犯,如果一直揪住不放,嘮嘮叨叨,不僅是對孩子能力質疑的表現,也挫傷了他的積極性。

    2.懷疑孩子使孩子沒有希望

    這裡的懷疑指的是對能力的懷疑,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對你說“我這次體育競賽一定要拿第一名!”結果你來一句“你能行嗎”,孩子會作何感想?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以後做事畏首畏尾,自我懷疑,不敢前進。

    3.比較孩子使孩子變得自卑

    相信很多人從小身邊就有一個陰影——別人家的孩子,有些父母喜歡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跟自家孩子做比較,雖然心裡想的是想讓孩子面面俱到、更加優秀,但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有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而且人的天賦點不同,這樣的比較也毫無意義。

    4.諷刺挖苦使孩子走向對立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說過“怎麼批評你幾句你就哭啊?”這樣的話,如果有,請不要再說,語言的威力是很大的,關於語言暴力這一話題大家可上網查詢,在這裡不再贅述,只提醒一句,諷刺挖苦的話容易讓孩子心理扭曲,慎。

    教育是一門學問,好的教育會帶來好的結果,壞的教育只會傷害自己的孩子,無知的愛就像毒蘋果,吃起來甜滋滋,但帶來的是中毒昏迷甚至更壞的結果,如果你發現你正在給孩子喂毒蘋果,現在扔了這個果子還來得及,生活不是童話故事,不會有王子來救贖公主,及時止損才是正確方法。

  • 2 # 父母心理育兒

    父母的無知對孩子的傷害確實很大, 尤其是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了孩子後, 父母首先要學習孩子各個階段身體和心理的發育特徵, 只有瞭解這些知識, 才能得心應手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好鋼用在刀刃上才有大效果.

    下面給大家分享0-6歲寶寶幾個重要的敏感期, 在寶寶敏感期內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1、秩序敏感期0~3歲;

    2、運動敏感期1~4歲;

    3、語言敏感期0~3歲;

    4、文字敏感期4歲以後;

    5、細節敏感期1.5~3歲;

    6、感覺敏感期0~5歲;

    7、生活規範、社會禮儀敏感期2.5~4歲;

    8、數學敏感期4歲以後;

    9、音樂敏感期4歲以後。

    以上敏感期可以給家長們作為參考和借鑑, 使用時要根據自己孩子發育的具體特徵進行, 因為每個孩子發育是不同的, 有快有慢,有的孩子之間的發育節律會相差幾個月或1歲左右.

  • 3 # 樂歡爸媽

    “兒童敏感期”是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專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提出來的。敏感期的來源

    荷蘭的科學家在動物身上做過一次有關“敏感期”的實驗,一隻普通的毛毛蟲,在幼蟲時期食慾是非常旺盛、食量很大的,甚至有吃掉整棵植物的能力。但在它剛出生的前幾天,由於太過弱小,只能靠吃枝頭的嫩芽為生。

    雌蝴蝶出於母性的本能,為了寶寶的安全,會把卵產在樹幹與樹枝交接的角落。當幼蟲卵化後,因為對光線的敏感,它會尋找光線朝樹梢爬去,爬到最亮的地方,找到它的食物--嫩芽。

    當幼蟲長到能夠吃粗糙食物時,它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這不是因為它的眼睛看不見了,而是對光線不再敏感了。

    動物如此,在人的成長髮展規律上也是如此,敏感期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1.發生在生命的初期,在某一段時期內某一方面會表現出特殊性。比如,孩子的每一個階段,TA的敏感期是不一樣的,0-2歲是視、聽、行走、語言、內部秩序、模仿的敏感期,而2-3歲是語言思維、外部秩序、工作、安靜的敏感期。每一個年齡段都是不一樣的。

    2.短暫易逝,是為了獲得某種特性所表現出來的,一旦獲得了,敏感性就消失了。

    3.特性與潛力不同,這種特性需要得到不斷的練習和刺激才能獲得的。比如說,去年在我家小寶三歲時,我就給他報了畫畫的興趣班,這一畫,就經常畫上癮,雖然家裡很多地方都被他畫花了,但能明顯看到他的進步,從之前的塗鴉,到現在能畫出很清晰的線條,比班上很多同齡的孩子要畫得好很多。這就是練習和刺激的作用。

    為什麼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呢?

    上述的科學研究中,他們同樣還總結了蜂蜜的成長階段。

    在生命初期,所有的蜜蜂都是幼蟲,每一個都有可能成為蜂王,但一個蜂群只有一隻雌幼蟲成為蜂王,雄蜂會為這隻蜂王準備特殊食物,幼蟲吃了之後,就會變成蜂王,但如果幼蟲在被選出的時候已經過了幼蟲期,它就不可能成為蜂王了。因為只有在幼蟲期,雌幼蟲才會對食物有極大的慾望,才能長成蜂王那樣碩大的身材,過了幼蟲期就不可能了。

    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想要孩子某些方面發展得好,提前掌握他的敏感期,並在敏感期對孩子的潛能進行最大的訓練和挖掘,孩子就會發展得更好。比如,認識一個朋友,她在兒子4-5歲階段就開始教孩子加減法,這種教不是死記硬背地教,而是很靈活,讓孩子真正理解什麼是加減法,並在生活中加以運動的指導,孩子很快就會了,現在5歲半,100以內的加減法不成問題,並且可以看圖做運算了,相比較同齡人,還是要拔尖很多。這就是抓住敏感期的重要性。

    如何徹底瞭解孩子的敏感期呢?

    建議大家去看《蒙臺梭利兒童敏感期手冊》,這本書對孩子6歲之前,分別有哪些敏感期,並且應該怎麼教,都講得非常仔細,值得父母閱讀和學習。

  • 4 # 至尚學邦

    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裡在研究動物成長時,首先使用的名詞。蒙特梭利博士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並將它運用在幼兒教育上,對提升幼兒的智力有極卓越的貢獻。

    “敏感期”指的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對環境中的某一特定事物產生特別的興趣和學習或主動探究的狂熱,直到內在需求被滿足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逝。也可以說是兒童成長中的某段時間內,只對環境中的某一項物質專心、對某一種事情敏感。而且在敏感中,兒童會不需特定的理由而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並不厭其煩地重複,直到另一個敏感期到來。教育家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則稱之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敏感期並不是有意引來的,它是不期而至的,但成人的忽視、強制則會使兒童敏感期消解和推遲。當你的孩子失去敏感期的時候,只有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經過放鬆,讓生命恢復到正常狀態,敏感期才會重新出現。

    其實人類的童年就是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構成,把握每一個敏感期,就把握了兒童健康成長的每一個機會。

    蒙臺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物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致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之為“敏感力”。

    敏感期是幼兒的學習關鍵期,是自然賦予人的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生命力,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何運用這股有效動力,幫助孩子完美成長,正是成年人特別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根據蒙臺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下列九種:

    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併發出牙牙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工作,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這是因為幼兒具有自然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因此,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基礎。特別是在幼兒對關注父母的說話和口型的時候要注意和他對視並且有意識的和他對話!同時在學會單音節和雙音節時鼓勵其表達,引導其多說!

    敏感期時間:語言能力分為口頭語言和文字語言能力,3歲以前是口頭語言的敏感期,3歲以後才會出現書寫、閱讀等文字語言的興趣。

    敏感期表現:孩子最喜歡的是媽媽的聲音,因為媽媽說話的聲音給孩子帶來各種需要的滿足,所以孩子識別最敏感的聲音是媽媽的聲音。然後從愛聽媽媽的聲音到聽懂媽媽的聲音,到聽到後動作反應,最後才有語言表達。

    敏感期作用:0~1歲是前期語言時期,孩子從愛聽到聽懂;1~3歲是語言期,其中1~2歲的孩子能用隻言片語表達自己的意思;2歲以後孩子進入語言的爆發期,不但會自言自語,而且會模仿成人說話。在語言爆發階段,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臺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或者熟悉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裡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慧也因而逐步建構。

    敏感期時間:出生到3歲。

    敏感期表現:一個剛剛滿月的孩子,家裡人把他抱到樓下,孩子就哭了,過了一會兒,把他抱到原來的房間,孩子就不哭了。這表明,孩子對環境、對他原來生活的房間的次序有了感覺。

    敏感期作用:給孩子一種有次序的生活能穩定孩子的情緒,並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動作的敏感期

    敏感期時間:動作發展主要包括兩個大的領域,一個是身體運動如走路,另一個是手的動作。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三-六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因此蒙臺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比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銳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您也可以在家裡準備多樣的感官教材對孩子的各種感覺進行訓練或者藉助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機構促進兒童的感官發展,同時注意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比如:辨別事物的顏色、形狀、氣味、軟硬質地,以及聽辨自然界和人為的不同聲音。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有危險性或不侵犯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您培養孩子具有鉅細無遺、宗理密微的習性的好時機。

    敏感期時間:從1歲半到3歲。

    敏感期:孩子對小的物體特別感興趣,比如孩子面前有一支筆,一粒花生米,一粒小豆,那孩子抓住的會是小豆。因為孩子的視野和成人的視野不一樣,成人視野是開放的,孩子的視野是關注細枝末節,哪個微小,孩子就關注哪個。

    敏感期作用:孩子對細小物體的關注其實就是孩子觀察力的開始。成人不要打斷孩子的關注,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護他的興趣。

    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開發。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臺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亦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同時關鍵的是在這一時期也可以透過不同的運動和身體活動刺激兒童的本體感和平衡感的建立與發展。

    走路的敏感期是1~2歲,孩子由躺臥狀 態到逐漸會翻身、抬頭、坐起、站立以至蹣跚學步,最後達到行走自如、跑、跳等,為一生的運動技能發展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隨著運動機能的發展,孩子的視野越來越廣闊,看到的事物越來越豐富。手的動作敏感期是1.5歲~3歲,學習簡單的手工和美術,如畫線、畫圈、撕紙、折方塊、,搭積木,手的動作的發展使孩子接觸、認識了許多物體的性質和事物之間的差別,如形狀,重量、溫度、大小等等。

    敏感期表現:孩子從邁步到學會走路這個過程中,是非常願意走路的,而且不願意讓成人拉著走,手的動作是伴隨著走路而發展的,孩子走到哪裡,手就抓到哪裡。

    敏感期作用:孩子的學習都是透過手來進行和獲得的。手連著大腦,手的活動又受到大腦的支配。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人中心,而對交接朋友、群體活動與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教會並培養孩子正確的與人(同齡人、師長等)交往和接觸的方式和習慣,最關鍵的是引導兒童接觸並進,,最終幫助孩子溶入社會環境與現實生活環境。

    書寫敏感期(3.5-5.5歲)

    從3歲半開始兒童的控制能力以及手指的靈活度發展的速度非常的快,這種高速的發展和靈活度的提高一直持續到5歲半左右!所以要在這一時期注意引導和培養孩子對與筆和紙的興趣,以及書寫的慾望。特別是注意必須用右手握筆,並開始糾正握筆的姿勢和寫字的姿勢。

    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佈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同時家長或者教育工作者做好讀書的榜樣與學習的榜樣,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好學習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而到了六-九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象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比如我們常用的兒歌、古詩詞、經典誦讀等等!

    其他不同年齡階段的關鍵期與敏感期。

    透過我們長期的教育實踐發現,兒童除了出現教育家蒙特梭利說的對手、口、秩序、細微的事物、走、對社會性活動的敏感期外,還有其它的敏感期。依據兒童的年齡階段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敏感期。

    當兒童敏感期到來時,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我們應給孩子提供和準備好充分的、完整的環境,如秩序的敏感期到來的時候,給兒童提供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保證兒童得到均等發展的機會,受到平等的對待,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兒童就容易發現生活的法則和宇宙的秘密,在行為中形成自律。如孩子畫畫、書寫、剪、塗的敏感期到來時,應該給兒童準備豐富的材料、有氛圍的環境,因為一個孩子想做什麼的時候是不會等待的,必須立刻就做,否則願望就消失了。

    保護孩子的成長環境。當孩子處於佔有慾的敏感期時,就要尊重孩子私人財產,不要說“把玩具讓小朋友玩一玩吧,不能這麼自私”之類的話,因為這和自私沒有任何關係,他(她)只是還不明白和人分享這個問題。

    給孩子建立正確的概念。準確詞彙的給予是建立概念的基礎,透過概念構建對世界的認識。

    如何觀察、發現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的出現有大致的標準期,但會因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養育環境而有個別差異,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在日常的生活與活動中細心觀察孩子。而當孩子出現某些、項敏感期時,應為孩子準備環境,這時給予協助、指導。

    敏感期對孩子的影響如何?

    幼兒在敏感期內能夠輕易且愉快地學會某些較具難度的知識和技能,而這種充滿活力,不受阻撓的學習經驗,正是自我教育的養成基礎;反之,孩子的內在需求不被滿足,就容易出現發脾氣,而愛阻礙的學習經驗將使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評價,不僅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

    錯失了敏感期,就真的失去學習的最佳良機嗎?

    把握自然所賦予的敏感期學習新事物是“事半功倍”的;一旦錯失了,日後再學習,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決心、努力和時間,可謂“事倍功半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清入關後,為什麼要拉攏漢族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