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的評職稱需要參加課題組了,這個你怎麼看?
9
回覆列表
  • 1 # 途蟲的百味人生

    搞課題本無問題,或可促進教學。但如果對課題太過狂熱,或者與職稱評定繫結得太緊密,就會有問題,就會功利化,如同備受詬病的論文一樣。

    題主所說有有些中學老師熱衷搞課題,不知是初中老師還是高中老師。不過,最近兩年我倒參加了幾個關於課題的會議,有開題會,有結題會,有課題交流會。說實話,有些課題的確已經有些氾濫或者說無聊了。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名師主持的課題成果分享會,那個課題的題目叫什麼我記不得了,反正是一個關於教學的課題,課題的名字非常抽象,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儘管臺上名師口惹懸河地彙報她的課題組取得的豐碩成果,但我們這些坐在下面老師聽得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就連臺上的幾位嘉賓也聽得雲裡霧裡,滿臉疑惑。參加那次課題交流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覺真的在玩概念,感覺不少內容就是從網路上摘取的,再重新組裝罷了,對初中教育來說有多少實際意義,我真的持保留態度,而這樣的交流會,我感覺是在浪費富貴的時間,當然還浪費了一筆課題經費。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課題都是花架子,有些課題還是有點意思的,但花架子課題也真不少。有確有個別教師熱衷於搞課題,搞研究,要說這本來是好事,應當點贊並支援。但後來看到一則關於教育的報道,說國外很多國家並不支援中小學老師寫論文,搞課題,中小學老師不需要進行深度教研,只需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就行了。我很支援這個觀點的。但我們的情況不一樣,也許並不是老師熱衷於搞課題,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說某些領導喜歡搞課題,某些專家熱衷於搞課題,而每個課題通常是有專門的課題經費。還要有課題研究小組,這就得有老師參加。而大部分老師也樂於參加,為什麼?現在不少地方已經把參加課題組作為評職稱必須的條件之一,想想那麼多老師都要參加課題,這得有多少個課題?關鍵是,這些課題中有多少個課題是貨真價實的呢?有些課題,或許只有開題和結題兩個環節,中間一片空白。可以進行課題研究,但一定不能氾濫,一定不能搞花架子課題,不要與職稱掛鉤,否則課題又會象論文一樣飽受質疑與詬病,成為老師的又一沉重負擔。讓老師靜靜地,踏踏實實地教書,很重要。

  • 2 # 亭亭玉立104648451

    現在有些中學老師熱衷搞課題,熱衷是一種愛好,愛好的過分也無可非議。但是熱衷的是華而不實、影響教學質量的花架子就另當別論了,需要我們正確引導!

    搞課題,是為了培養研究型老師,本身並沒有錯。研究型必須與實用型結合起來,才是正確的道路。中小學老師不同於研究員,任何時候都得把教學放在第一位,須知,課題是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的,應該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熱衷是形勢所迫,職評所需,老師也是無可奈何,去過多地責怪老師,找錯了物件!以前中小學老師職評需要論文,不寫論文行嗎?現在要求搞課題,不搞行嗎?人往高處走,追求職稱高一點而搞課題,有錯嗎?

  • 3 # 語文亦國學

    首先,課題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排除花錢買課題的情況外,真正能做課題的老師,是一定有些研究實力或在教育教學上有自己思考的老師。這部分老師,把自己的思考與心得轉化為勞動成果未嘗不可。

    有人說“熱衷”,我們不管這種“熱衷”的目的是什麼,至少,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對課題的興趣。如果一個人對課題沒興趣,被逼做課題,他是怎麼都不會“熱衷”起來的。從這個意思上來說,我們鼓勵“熱衷”做課題的老師,他們的這份興趣應該得到保護。

    所有偉大的創舉一開始都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

    其次,課題可做卻不能喧賓奪主。

    做課題是興趣也罷,有其目的也罷,只要是自己研究自己做,不是花錢做的,都無可厚非,但作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是主。所有的課題一定是自己教育教學思考之結晶,而不能為了課題而課題。更不能為了做課題而影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分清主次,讓做課題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有益補充,之間相得益彰,自己成長成熟的會更快。

    第三,課題不是謀“利”的工具。

    有人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課題,這其實就是在謀利,這種課題不做也罷。當然,這樣的課題也熱衷不起來。既是熱衷起來,也不應支援與鼓勵。試想一下,用這種方式即使職稱上了,但實際能力並未真正提高,在需要與之能力配套的場所可能就會露陷,到時害的還是自己。

    總之,當我們把課題作為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時,我們的工作是被動的,可能只能是達到要求的最基本的內容,是淺層次的,當我們把課題作為提升自我的事去完成,我們的工作是主動的,是深層次的,其效果能達到最高要求,並能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請點一下關注,讓“能量學習”每天陪伴你!

    願您的每一次學習:能量正遞,生命靜好!

  • 4 # 老齊在此

    這個題目用了“熱衷”兩字,似乎對中學老師的課題研究有微詞,基於這樣的觀點我談幾點意見。

    興起課題熱,也是教育局和相關政策的導向使然,如果評一級教師、特級教師及其他技術、榮譽稱號需要課題支撐,每一個教師都會被裹進這個課題熱的大軍中。目前這個政策依然在主導課題熱的火候。

    其實各級教育局都會有一定數量的研究經費,如果有好的課題,也願意投入,一來給教育局的業績加分,二來可以評定職稱用,何樂而不為?

    拋開政策因素,中學教師搞課題研究無可厚非,誰說中學教師就是教書匠教好書就行了?單就教好書本身,沒有深入研究學生的特點,沒有好的教學方法,沒有因材施教的能力,特別是怎樣對中國式教育的優缺點進行研究,去其糟粕,保其精華,這是每個教師要教好學的要務,一邊研究,一邊教學,這才是積極進取的教師精神。我當教師多年,對這個深有感觸。

    透過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形成的成果甚至可以成為政府在教育投入、政策變化的參考,這樣的功效更大,課題成果也可以成為一種實踐方法,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適合搞研究,有些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也不會做一個起碼的課題研究,這個也不怕,認真教學本來是基本面,政策對這類教師在職稱晉升上另有考核方法,這叫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中國中小學教育理論研究的基礎依然薄弱,在這個條件下,讓一線教師多參與研究活動,哪怕一多半的廢課題,哪怕重複,哪怕東抄西拼,形成很好的氛圍,再透過各種方法提高質量,只要有很少的課題成為精華,積累起來,我們的理論研究水平就會逐漸提高,這才是最重要。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方面的效用,全看你怎麼看,大方向正確才是硬道理。

  • 5 # 77878rmhh

    從來不評職稱的臺灣教師 我先在屏東師專音樂組學習,再到臺南師院特教系,再到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從音樂到特教再到數學,不僅跨學科而且跨專業。這樣的學習經歷,對於專業修煉,對於教育教學,我相信都有很大的幫助。 臺灣從來沒有評職稱這回事,大家都是教師,沒有不同的職稱,若有也只是職務上的不同罷了。 只要沒犯什麼大錯,每年薪資都會升一級的,也就是教愈久,薪資愈高,這個與你有沒有發表論文,有沒有上公開課都無關。 除了教齡,臺灣教師的薪金水平,還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若是去研究所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就會一次跳3~4級;若取得博士學位,又會再跳幾級。但是,跳到一定水平就不再跳了,從此就在那個頂級了。 以剛畢業的教師為例,每月薪資約四萬新臺幣(約八千多元人民幣);頂級教師吧,每月薪資約七八萬新臺幣(約一萬七千多元人民幣),不過這還要看他的學位。 大陸的學校,每學年末都有一個年度考評(考核),有不合格、合格與優秀之分;還會評出一些不同型別的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等。 臺灣沒有,從來沒有什麼優秀與不優秀的評比,大家都是一樣的。教育是一種良心志業,大家都一樣優秀。 學校如何評價教師? 是由學校教評會來考核教師的,每學年考核一次,基本上,只要你沒出什麼亂子,都會透過四條一款(即甲等考核過關),薪資會晉一級,年終獎金相當於一個月的薪資; 若是被評為四條二款(即乙等),則薪資也可以晉一級,但年終獎金只有半個月; 若是被評為四條三款(即丙等),則薪資不晉級,也沒有年終獎金可領。 校長多數會尊重教評會的裁決,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況才會提出異議。 學校從來不統一出卷考試,而通常是由教師輪流出卷,雖然也交換監考及批改,但並不會出現那種惡性競爭和成績上的比較。不過有時,班級間也會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其他班級是否有太大落差。 校長多數不會太乾涉這些事的,只是鼓勵老師們把心用在教育上。 平時的教學研修活動,通常圍繞哪些主題? 因為我們實行的是包班制,所以,教師除了要參與學科方面的教研外,還有一些專門課程的研修,主要有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資訊教育、家政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海洋教育等七大議題。 另提的一點是,現在教育必須“零拒絕”,所以還需要考慮到各種特殊的學生,如視障生、情障生、學障生、智障生、過動症學生、妥瑞氏症學生,乃至新移民的孩子,等等。 因此,教師每年都要參與有關特教的研習,學習特殊教育法,以更好地幫助這些孩子。 和大陸相比較,臺灣很少透過公開課進行聽課研習。 新近興起“學習共同體”或“教師專業評鑑”,有人開始主張推行公開課活動,但關注的焦點在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效上,而非批註教師的教法。 且這樣的公開課也不是全校或全市觀摩的形態,而多屬小課室的觀摩。 這麼多的研修內容,老師們幾乎每項都要參與,教研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會感到負擔很重。 不過,有些教研活動老師們是非常喜歡的,以我們數學輔導團辦的數學研習活動來說,老師們偏好創意教學、數學工作坊、資訊融入教學這樣的話題。 尤其是我們在寒暑假做的數學工作坊(實物操作性的研習),幾乎是秒殺的,就是你剛剛釋出公告,名額就報滿了,有時擋也擋不住,說名額已經滿了,老師們還是來,甚至攜家帶眷一起來。 我屬於工作狂,加上孩子大了,也比較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我喜歡教學,所以常常在學習,或開發新的教學材料及學具。 還有,我平時的很多教學點子,主要來自數學書籍,所以也有購書的癖好,主要是偏實務性的那種,就是可以應用在我的教學中的,也就是很好“下嚥”的書籍。然後,我還喜歡打羽毛球、上網、看影片,這些。 我們讓孩子自由發展,不會特別給他什麼附加的學習任務。 我們不會給他買什麼額外的參考書、練習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固定的讀書和做家務的時間,其餘的時間由他們自己支配。 當然還會給他們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玩計算機的時間,不排斥他們玩電玩,也不排斥他們看卡通,有時我們會在晚餐時間一起看卡通,有時,我比他們還著迷。 對孩子的學習,如數學的部分,我們是在生活中與他們聊數學,而不會刻意教數學,從小就是如此。對孩子沒有什麼太高的期待,開心就好。 不擔心他們玩計算機玩上癮嗎? 不會的,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懂得節制,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的。孩子在玩,多少也是在學習的。 比如我兒子,小時候超喜歡打“三國志”的電玩,所以他對“三國志”瞭如指掌,這沒有什麼不好。 臺灣的孩子,幾乎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學的,就是看上的是公立的大學還是私立大學,看學校優與不優了,所以基本上是不太有競爭了,不過這也是我們憂心的。 有兩次統一的考試。 第一次叫學測考試,時間是每年的1月底,一般是春節前。 那時,學生只學到高三上學期的課,下學期的課程都還沒有學習呢。考完評估分數,選擇自己可能被錄取的學校,申報參加甄選,就行了。若覺得考得不理想,或是想要考更好的學校,則可以再參加紙考拼拼看。 紙考是在每年的7月1—3日,那時,他們已經修完高中三年的所有課程,有點類似大陸的高考。 例如,一個學生學測後,覺得自己的成績可以進入高雄醫學系,那麼,他可以選擇不參加紙測了,直接選擇填讀高雄醫學系。 當然還得參加甄選面試,每個人可以填選六個志願,通常不想再參加紙考的人,選填的最後一個志願一定是要有十足把握的學校才行。 如果 他希望進入臺灣大學醫學系,覺得學測成績不足以達成他的願望,抑或覺得自己面試成功的機會比較渺茫,他會選擇用紙考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作者:何鳳珠,教師月報)

  • 6 # 英語老師老陳

    大家好,我是一名中學教師。比較瞭解中小學的課題研究情況,同時自己也剛剛主持完成了一個州級課題,對課題研究有一定經驗。因此,本人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當前中小學教師做課題的情況還比較多。課題研究是教師在教學與教學過程當中發現的重大問題,用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做課題研究有許多積極的作用!

    首先,做課題研究可以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水平!課題研究是一項複雜的研究活動,有立項申報,開題報告,研究實施,結題申請和推廣使用等幾個步驟構成。而且每一個步驟又包含相當多的工作,從選題的確立,到申請結題和推廣應用,每一部都是教師智慧的研究行動,都可以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所以做課題研究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

    其次,課題研究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經驗型教師轉化成研究型教師。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有了經驗以後,要善於總結推廣和應用,這就需要做課題研究,把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透過課題研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就可以由經驗型教師轉換成研究型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再次,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成績!中小學教師的教研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課題研究也不例外!課題研究不僅可以研究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教育教學行為方式,也可以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習方法,認知態度以及學習成績等!

    最後,提升學校的辦學能力!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除了促進教師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促進學校本身的發展。一個學校如果教師樂於搞研究,熱衷於搞教研活動,學校的教育就是水平一般來說比較高!同時課題研究可以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提高學校的聲譽!

    總之,中小學教師從事課題研究是積極的表現,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應該積極配合,給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機會。

  • 7 # 道道快談

    我覺得中學老師“熱衷”搞課題,是無奈之舉,更是利益使然。

    我是一名高中教師,據我瞭解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教師評職稱,無論是評一級教師還是高階教師,其中一項參照指標就是課題。有課題的比沒課題的分高,課題級別高的比低的分高。一個學校每年所給指標有限,老師們競爭很激烈,往往分數打下來只差零點幾分,課題這一項指標就很關鍵。所以利益使然,想評職稱就要提前想辦法申報課題。

    其實,中學教師在課題研究方面真的不具優勢,一是因為課程很多,升學壓力很大,老師的精力有限;二是,中學教師更多的是教學實踐能力較強,在理論層面上高度不夠。因此,中學教師研究課題,一般不會有多深入,或成果多顯著。可是,沒有課題,就意味著評職稱競爭中喪失優勢,因此,硬著頭皮也要申報,真的是無奈之舉。至於到手的結題證書有多少含金量則不得而知。

    我們不能否定課題研究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可事實的確如此。什麼時候老師能自發地去申報課題,主動地探索研究教育教學規律,來提升素養和能力,沒有功利性的目的了,或許這種現象就正常了。

  • 8 # 戚老師說

    課題研究是好事情,但是一旦和職評掛了鉤,就變味兒了。

    現在不止是“有些中學老師”要熱衷搞課題,而是所有老師都要被迫去搞課題,因為,現在課題現在已經是教師晉升職稱的利器,和職稱評定捆綁在一起了!

    現在,課題研究在職稱評定中的地位,和前些年的論文一樣了!

    論文不是反對的呼聲高麼,從普通教師到專家學者都呼籲了不知道多少年了,那好,職稱評定不再唯論文了,但是,總有一些“聰明”的人,會“發明”出一些新的替代品,於是,“課題”接替了“論文”。

    反正職評的指標就那麼多,大家就變著法子爭唄。

    君不見:課題在職評中所佔的分數有多高嗎?多少老師以前吃了論文的虧這次學乖了、到處找門路花錢買課題嗎?層層疊疊名目繁多的課題對於教育教學有多少實際的指導意義呢?

    課題研究固然是提升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但在廣大農村、縣城一級的學校,真正具有科研素質的教師又有多少呢?在繁雜瑣碎的工作中,教師又有多少時間能真正從事課題研究呢?周邊的教育環境、學習環境、文化環境又允許所有的鄉村教師去搞課題?簡直是笑話。

    如果說論文距離一線的普通教師太遠,那麼,教育課題研究距離他們會更遠。

    晉升高階、特級的教師搞課題,大家信服,搞不出來好像還不稱職;現在晉升個一級都爭課題,絕對是不正常現象了。

    科研,終歸是少數人的事。如果教師人人都去搞科研做課題,那才是非正常現象。

    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理智的聲音,反對課題的擴大化。也許不久以後,課題在大家反對的聲浪中像論文一樣過去了,但保不準還會有新的名堂在等著教師們,反正就那樣,動腦筋想想,都一樣。職評不改革,換什麼都是換湯不換藥。

  • 9 # 孖無悔觀教育

    編者按:強調一遍,沒幾個老師想搞課題。作業批改都沒時間,難道熬夜搞課題?再強調一下,不討厭已經很不錯了,“熱衷”這個詞語就沒必要說了吧?

    但是,為什麼老師們趨之若鶩一窩蜂的搞課題呢?這當然少不了一個字:利益。沒錯,搞課題有好處。說是實在的,一位老師教書十年時間比不上上一次公開課獲獎,或者做一個課題得優秀的老師。可怕吧?好處多吧!

    做課題的好處在哪裡呢?

    一,做課題在評優評先評職稱上有很大優勢。

    現在職稱依然是一座大山,爬不過去,那麼永遠拿著低工資,或者貧苦的生活,同樣是老師同樣教一樣的學生,卻低人一等。這樣的生活太憋屈了!所以,老師有必要搞一下課題,不會也搞一搞,撈個名分。

    二,做課題可以增加的知名度,相當於“鍍金”。

    現在學生升學考試分數不重要了,高中也要全面普及。但是,職稱還是要評的,評職稱就要一些條件加分,做課題就是一個加分的大專案。評高階職稱的甚至一定要有課題才行,可見做課題相當於給自己鍍金。

    三,能做課題,說明老師能折騰,會折騰。

    能做課題,如果認真的去做,那麼說明搞課題的老師還是蠻能折騰的,不但能折騰而且會折騰。體會深刻,就算不是能折騰,也是被折騰。

  • 10 # 手機使用者55495990983

    不是老師熱衷搞課題,純屬是被逼的。教師職稱評定是重要的一項,所以不得不搞。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校的老師多數是過去的老民辦、老中師或者是最末等的師專生,能寫出什麼像樣的論文,能把課教好就很不錯了,搞什麼課題研究?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搞課題上,還有時間和精力搞好教學嗎?有人提出培養專家型的教師,想法很好,但不切合實際。中國現在的專家還少嗎?大多數專家還不都是狗屁磚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推翻元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很認可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