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哥哨位
-
2 # 榮耀之帆
#碧海爭鋒#風向對海戰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真正的順風航行並不是指風完全從船隻背後吹來,而是與船身呈現一定角度位於斜後方。船隻可以依靠轉變橫桅方向來承受風力和改變航向,但是當逆風時普通帆船的航行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候需要“搶風”。選擇一個正確的迎風角度將會在伯努利定律的生效下使得船隻繼續前進。這時候,三角縱帆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風向不利時,軍艦將很難調轉船頭進行瞄準射擊。而上風位和下風位也有很大區別。很難評定上風位和下風位誰更佔據優勢,通常來說英華人喜歡搶佔上風位以猛烈火力攻擊敵艦船體,但是法華人反之,喜歡在下風位攻擊敵艦的帆桅索具。
-
3 # 懂個球球哦
先給結論。從純粹的戰術角度來說,下風、迎浪是有利的,光照方向則視具體情況而定。
下風不難理解。火炮射擊會有煙霧,煙囪也會時時刻刻製造煙霧,如果處在上風一側,煙霧就會被吹向開火的方向,整個視野會被煙霧充斥,無疑對觀瞄非常不利。至於氣流對彈道的影響倒不是什麼大問題,修正風偏的裝置很早就有了,測定風速風向更是水手的基本功。
迎浪則是為了穩定性。艦艇航行存在三種軸向運動:橫搖、縱搖和偏航,這三種運動對穩定射擊都是不利的,迎浪航行可以減弱其影響。而順浪則會加劇搖動,也是個不小的麻煩。
傑利科在GFBO中指出:“……接敵的首側迎風,這樣的位置將更有利。”這實際上是以上兩點結合起來,綜合考慮風向和海浪的影響。理想的位置不僅僅是下風,還要斜著吹向艦艏。
對這種戰術優勢的追求直接影響了一戰前期大艦隊的部署。北海靠近德國一側常年有東南風,德國艦隊從南方過來,那麼對於皇家海軍來說一條指向正西方的戰列線是最有利的。而大艦隊從北方南下,就意味著將會向西展開戰列線。因此,一戰前期大艦隊的右翼均為13.5吋炮的超無畏艦,左翼則是12吋炮的無畏艦。
-
4 # 森林狼6
1421華人發現美洲,也就是說我們的先祖們600多年前就用風帆去外國做貿易,也就是說我們比西方早200多年去征服海洋,征服的前提下付出了很多人的寶貴性命,也就是說用生命換來的海洋知識,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徹底征服其神秘的水下世界。
風帆戰艦時代,是指1650年至1850年,是人類經過這兩百年的進化,進入另一個機器時代,在其風帆戰艦年代,人類除了互相攻擊之外,還隨時在遠洋的途中被大海剝奪生命,這是積累其經驗之一。
風帆時期以英國、西班牙、法國為主要強國,英國打敗西班牙的成就其地位是今天的美國搞屎棍的祖宗,英國和西班牙橫掃世界,而美國就剛剛開始獨立,也就是說美國沒有歷史的國家。
風帆時代的戰艦雖然是木材建造,但是選擇了靚料木質是制勝主要手段,木質不靚很快就在海戰當中折磨散架,由其是敵人攻擊時容易由如切豆腐,重炮開火時會對船舶本身的結構強度造成嚴峻的考驗,那種衝擊力是非常大,也是考驗人類的智慧的時候,當時西方國家造艦都是用橡木,橡木是最為標準的材料,抗打擊力能強,還有艦身核心其它突出的硬體是來自世界少有的幾個國家。
風帆時代為未來世界海軍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風帆時期出現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基地,簡稱風帆海軍基地,其主要功能是帆布、索具、甲板、桅杆、槍炮、彈藥、食物、淡水和人員補充,還有重要帆船維修保養、人員休整和醫療提供,當時英國能夠夠主宰世界,完全是重視海軍基地發展,為未來世界創造了通訊基礎。
風帆時代的艦隊的行動完全依靠風力,機動效能力非常有限,在交戰雙方實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難,海戰變成平行航向的兩支艦隊之間冗長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現決定性的戰果,打了整天也難分勝負,也就是風帆時代轉向蒸汽時代的必然性。 -
5 # 孔乙己亂彈
Ship.of.the.Iine/風帆戰艦。
大航海時代的濃墨重彩的輝煌時期。人類為了爭霸海洋、戰勝敵人與大自然抗爭創造了艦船向更高效能更先進水平不斷髮展……
風帆時期是人類造船史、海戰史的一個偉大的歷史時期,風帆戰船時期也是艦船由人工動力向機械動力過渡的重要轉折時期。風能---是風帆戰船時代艦船的主要動力源,風向和風速決定著艦船的機動能力、風帆艦船時期已經拋棄了人工划槳、依靠風帆憑藉著風能航行運動。
橫帆、縱帆、多重風帆使艦船能夠機動靈活和逆風航行。風帆戰船時代、〔T字橫切戰術〕是海上航行作戰的基本戰術。
“搶佔T字橫頭射擊陣位”是風帆戰船時期艦隊指揮官的基礎首要“基本功”。
風帆戰船時代海上作戰“靠依靠氣象條件”+“艦隊成員技能”各佔一半,雙方開打“搶佔上風頭”、然後擺開作戰隊形後一聲令下才開打……
雖然是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但是,那時候還講究一點“紳士風度”。
排兵佈陣是任何時候作戰的基本常識。今天作戰也是一樣的。
天時地利人和。
-
6 # 魂舞大漠中國明朝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中國明朝海軍匹敵。——英國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鄭和艦隊最大的寶船噸位大約2000噸,在他下西洋結束200年後,國際上迎來風帆戰艦時代,其最大的艦不過1000來噸。鄭和航海和和萬邦,而以英法和西班牙三國為主的西方艦隊,縱橫大洋幾百年,幹了什麼,沒人不清楚。4根桅杆,以橫、縱帆和三角帆相結合,最快能至十幾節,裝載上百門大炮,展開了真正的帆船時代的巔峰對決。英華人很努力,透過風帆的有序排列,得到了很高的航速和機動性,於1588年終於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稱雄於大海之上。高大的船樓不見了,有效降低了船的重心,提高了穩性,適航性的增加使大英帝國的戰列艦從此縱橫四海。風力在今天的網友來說,只是不再人力劃漿,其實要下一番功夫來研究的話,由索具巧妙地驅動風帆,其中正有不小的學問。
上風還是下風當其時,實力沒有英國那麼雄厚的法國,往往採取下風的戰法,抓一把就走,常常能積小勝為大勝。當時的戰法,一字排開,這也是戰列艦在中國名稱的由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大炮可以由近及遠,交替開火。艦隊實力居下優勢的一方,則常常居於上風位,利於保持戰鬥隊形,取勝後便於窮打猛追,但也不是全有好處,因順風而下,使得很難開啟底層甲板的炮門。處下風的一方,隨便於海上機動處置,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但海上彌布的硝煙,常常為硝煙遮擋,難以瞄準。納爾遜對法軍做了很好的研究,在特拉爾法加爾加海戰中,首先使自己佔據下風,切斷了法軍逃跑路線,並使用雙列縱向隊形,夾擊法軍,取得了這場海軍的勝利。
怒海爭峰我們知道,當時戰艦的利器,無非青銅大炮,鑄造極其昂貴,大多采用的還是生鐵炮,裝在風帆艦上,大了大頭難調,所以戰術簡單來說,無非兩種,一是縱,二是橫,如果兩隻艦隊採用橫和縱,平行交火,由於機動性差,要打很長時間,無論是誰也難以取得明顯優勢。為了儘可能取得一些機動優勢,全部為木製的風帆艦,為了增加動力,不得不充分利用風向,大型戰艦的帆,大大小小加在一起,居然有36面之多。透過走之字路來實現逆風橫行。為了使風帆更能吃風,什麼翼帆和三角帆等風帆樣式也被髮明出來,隨風帆樣式和數量的增多,在上層空間密佈的支索,越來越構形複雜。總之,風力正是機動力,成為戰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和寶船:
-
7 # 薺菜糰子
風是戰艦動力來源,生死攸關,沒了風戰艦就會趴窩,歷史上存在較大的戰艦因為無風失去行動能力而被划槳的海盜船圍毆的情況。戰術上也出現過剝奪對方利用風能的嘗試,比如使用鏈彈切割擊毀敵艦風帆和索具,一旦得手,就可以從容搶佔T字橫頭吊打對手。法國海軍就偏愛這種攻擊風帆索具的戰術,理論上這個戰術應該也是卓有成效的,但實際上遇到偏愛直接攻擊船身的英國海軍勝少敗多。大概問題就在於水手的戰鬥精神和專業素質的差距吧……風是雙方共有的,但風向則不然,總會有順風逆風之分。
帆船逆風也是可以前進的,正對風向當然走不動,但只要側逆風就可以獲得前進的分力,這就是所謂搶風行使,如下圖。既然逆風可以行駛,作戰也就問題不大。畢竟上風只有一個,不可能每次搶到,逆風一樣要打。
如果規規矩矩的戰列線對轟,上風一方的炮口硝煙會吹向敵方,對視野有利。另外上風的戰艦動能充沛,更容易透過機動搶佔有利陣位。下風的一方就要忍受這些不利,死扛硬懟,或透過機動搶佔上風,畢竟船是運動的,如果雙方相向行駛,一輪交火之後,上風和下風或許就會逆轉,以當時的火炮誰也不可能一輪交火就團滅對方,風水輪流轉,或許扛過逆風就成了順風呢。
所以還是那句話,風是雙方共有的,風向問題可以形成暫時優勢,但未必能決定勝負。
-
8 # 武研社
風帆時代,之所以被稱為“風帆時代”,就是因為作為動力的風會對船隻的行進和作戰造成影響。我們要先了解風帆的運作原理,才能瞭解風力對戰爭的影響。
操縱大型風帆戰艦是一項非常複雜事情,但是操作打下一級戰列艦和小型帆船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在理論上戰艦可以依靠風力向任何想去的方向航行;但是對於大型風帆戰艦在迎風小於60度夾角區域內是無法逆風行船的。
航行的速度依靠帆的數量,以及施加在其上的風的角度。當然了,最好的風向固然是從船尾吹來的筆直的風。除非是在完全的順風狀態(與風成0度夾角)外,船隻會之間駛向目的方向,否則船都會被或多或少的吹偏離航線。導航員和舵手們必須不斷的修正航向,來修正這種偏離。這就需要導航員和船長依靠各種儀器並掌握一定數學知識來在茫茫大海中依靠星星或者指南針和儀器來進行定位。
儘管大型船在直迎風狀態下無法行駛,但是在正橫風(風向與船形成90度角)與小角度迎風狀態下,船可以實現“搶風行駛”。但是槍風行駛會讓船隻索具和桅杆承受當大的應變。故長期在海上執行任務的船隻需要考慮桅杆,索具,和帆的損壞問題。帆船要想獲得更大推動力,最好是與風向夾角160-170度的風,也就是船尾吹來的風。當風向與航向完全一直被稱為“全順風行駛”,即“before the wind”。很多船長喜歡使用“轉向下風”的Z字航行,此時船隻首先轉向下風,然後繼續轉向(透過更長的路程有效槍風)。
在唐斯海戰之後,又在英荷戰爭中,人們創新了獨特適合風帆時代的戰鬥:戰列線。戰鬥的雙方將船排列成一條線,向對方開去,在行進的途中利用側弦轟擊對方。在戰線結束後進入混戰階段。戰線的發明就讓風向和戰術的使用產生了戰術上“上風”和“下風”的概念。位於上風向的戰艦有著機動性的優勢。但是在激烈的混戰中,如若沒有嚴格紀律的艦隊在上風向位可能會混亂陣型。在風帆時代的中後期,英國艦隊總是會搶佔上風位,而法西艦隊在有些時候即使有幾乎也未必會去搶佔上風位。這一行為也暗示著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
戰艦的動力是風和風帆,那麼擊毀敵軍艦船的桅杆就成為了一種戰術行為。杆彈和鏈彈由此而生。這些彈藥在裝填進入火炮時需要裝填填裝物,保證不會在炮膛內移動,在發射後會對敵方的桅杆和索具造成可怖的影響。在彈藥型別上屬於特種彈。在船隻失去桅杆和動力後,就會任人宰割。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戰例中,西班牙,法國或者其他一些國家的船隻在桅杆被擊毀或者失去動力後,會所幸投降(例如小科爾多瓦指揮的聖文森特角海戰),而英國船隻在桅杆被擊毀甚至失去動力後,會尋找友軍艦隊進行拖連,從而繼續戰鬥,在眾多戰例中都可以看到,英國在這一時代的水手素質以及戰術組織,都在其他國家之上。
在戰略上,掌握好各個海域的季風和洋流是引導船隊行進的關鍵,同時,不定時的暴雨的颱風也會對艦隊造成突如其然的打擊。預測風向並利用風向是想要掌握海軍要領,或者想要順暢的海上行駛船隻的必要方法。
例如在光榮革命期間,荷蘭執政官威廉受到邀請入主英國,而當時海上從英吉利海峽吹來季風,威廉預測並等待著風向上的變動,最終,海上颳起“新教之風”,威廉和其部隊利用這陣風成功在英國西部登陸,而效忠詹姆斯二世的英國皇家海軍被逆風堵塞在港口中,無法出航。這一陣風推動了英國光榮革命歷史的發展。同樣,在英荷戰爭中,荷蘭和英國依靠風向,相互襲擊對方的港口,並且在戰役中釋放火船。類似著名的“詹姆斯篝火”火災,無不是在風向合適的情況下完成的軍事活動。
有時在不利或者奇怪的風向下也會發生怪異的情況。例如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維爾納夫的指揮下,面對納爾遜指揮的英國皇家,亂作了一團,但卻弄巧成拙,原本糟糕的陣型演變成了一個橫向的月牙形陣型,艦炮一向面向著皇家海軍。納爾遜在看到這一幕後以為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模仿幾個世紀前的勒班陀海戰佈下陣型。接下來,英軍迎著法西艦隊的炮火將艦隊分為兩條線進行攻擊,衝破了法西艦隊的陣型後,英國船隻做他們最拿手的事情:混戰。
在混戰中,聖三位一體號等歷史上的名船相續參加戰鬥。英國海軍元帥納爾遜坐鎮旗艦勝利號,率領艦隊參與混戰。在於法艦“可畏”號戰鬥時,納爾遜中彈,不治身亡,在死前聽到了英國艦隊勝利的訊息。這一戰,法西聯合艦隊將不利的情景弄巧成拙排列出新月形陣,並開啟了“T陣型”這一理念(但理念實際還是在鐵甲艦這種不依靠風作為動力的船後盛行),若在T陣理念下,法西艦隊就是T字優勢,而納爾遜的站位就是T字劣勢。
在風帆時代下,風力自然而然的主導了這一時代的程序。無論是在大洋裡遠端航行還是作為漁民在海上工作,亦或是在海上作戰。帆船都有考慮風向對自己的影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東地中海的奧斯曼帝國還保留著數量相當的槳帆船艦隊。在時常無風的地中海,槳帆船有時能不依靠風力快速行進。歐洲國家也有“加萊”式的傳統划槳艦,以及享譽盛名的“加利斯式”(也就是著名的威尼斯重型划槳艦船)在西班牙遠征英國的無敵艦隊中,也曾有混雜著幾艘划槳艦組成的划槳艦隊。
-
9 # 史海雜談
自從人類海軍發現了風帆這個神奇的工具之後,由風能轉化來的動能就成了人類風帆時代海上運輸和作戰裡重要能量來源。任何一支有雄心壯志的海軍都會極其重視風向和洋流的運用。而藉著對風向洋流的研究風氣日漸濃厚,氣候學、氣象學、博物學、地理學作為人類探索自然的科學分支得到了極其廣泛的發展。自然科學自此在社會中的地位陡然提升,進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以及政治經濟資源向航海方向傾斜。這一趨勢被稱為大航海時代。海洋文明及其衍生出的人文體系自此成為與陸生文明交相輝映的存在。
整個風帆航海時代中,風力動能的表現都大大超越了可持續時間等引數上甚為不佳的生物動能。當風帆正式被海軍接納後,風能對海戰的制約便以非常明顯的方式體現出來——who gets upwind,who win(佔據上風者贏)。
風向運用對海戰的影響有兩方面:
一、風向對兵器的影響。中古時代的海戰中,誰佔據上風位置,誰的箭矢和飛石就可以多打幾十步;誰佔據下風位置,誰的投射型兵器就威力被削減。
二、風向對船隻機動性的影響。如果兩軍相對而戰,佔據上風向的海軍可以一直以船頭迎敵,持續加速,從而獲得寶貴的動能,在對撞中取得優勢。上風位置的海軍也更容易保持陣型完整。下風位置的海軍由於頂風,動能保持和轉向都受極大的限制。下風海軍需要時不時進行航向機動才可以艱難保持住相對陣位,一旦出現失誤,其陣型會瞬間混亂,為上風海軍創造機會。
如果是追擊海戰,佔據上風位置的海軍“背後是風,前面是敵人”可以一直以船頭火力打擊敵軍脆弱且重要的船尾(舵輪、舵機)而下風位置的海軍進行任何機動,其受彈面積都會增大,而且追擊方可以隨時使用捷徑航路縮短與被追擊方的距離,從而使被追擊方面臨覆滅。
-
10 # HK君
大家好,我是HK 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風帆戰列艦時代,風向對海戰的影響非常大。
攻擊方通常都會選擇好上風的方向,就是風是從我方艦隊吹向敵方艦隊,這樣我方攻打敵軍,就是順風,速度快,而敵方追趕我方就是逆風,速度慢。
還有,我方順風 攻擊敵方時,一般會選擇攻擊敵方艦隊的尾部,因為這時候敵方艦隊的頭部如果要掉頭向後回援己方的尾部艦隊,就只能逆風航行,或者拋錨,下令尾部艦隊滿帆前進,與頭部艦隊回合。
回覆列表
兔哥回答;早在中世紀人們就利用風帆行船,而風帆戰船的出現在15世紀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風帆戰船的變革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船型的適航性,航行阻力,風對於航行的影響對於風帆戰艦有重要影響。風帆戰艦動力來源於風,而風不會聽戰艦航向的指揮,因此,戰艦必須要順應風向,並找出逆風而行的方法。提起風帆戰艦,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大英帝國,正是依靠風帆戰艦,大英帝國開啟了征服世界的步伐,馳騁大洋的風帆戰艦給大英帝國開闢了遍佈全球的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並不是最強大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並不落後英國,而使英國走向巔峰的正是對於風帆戰艦的認識個探討,英國首先針對風帆和船型進行了改進,更加適合對風的利用和有利用於提高航速的船型。1588年英國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的巔峰對決中,英國在研究風帆戰艦上所費的腦筋得到了回報。
風帆戰艦完全依靠風帆作為動力,船型都是高艏樓和船艉樓,長寬比小,而且適航性能差。改進風帆戰艦長寬比,採用多面帆,透過帆索調整對風的利用,例如,透過採取斜置風帆能借橫風前進,透過走“Z”字實戰逆風而行。海戰中風對風帆戰艦的影響很大,藉助橫風行駛時,由於風偏影響,船的重心會偏移,而船上的火炮並沒有獨立穩定系統,傾角的情況下無法作戰,而仰角的一面也是如此,但可以透過控制風帆來保持航行和低仰角,此時對敵艦發動攻擊,迫使敵艦用俯角狀態下迎敵,處於劣勢。
風帆戰艦通常都採用兩側裝炮,射程很近,有多層炮臺,一艘大型風帆戰艦裝幾十~上百門的火炮,當時都是前裝彈,兩艦交匯只能是打一炮的機會,且是單側開炮,因此,需要藉助風勢,佔領上風位,排成一字縱隊一艘接一艘進場,這是戰列艦名字的來源,大英帝國就明確要求這樣的列陣。而出於下風口的風帆戰艦通常會放棄交戰,爭奪上風位,所以風向對風帆戰艦的影響很大,能否交戰要看風向而定,而大風大浪也會吞噬風帆戰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風帆戰靠風行船,可謂見風使舵,只有適應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才能做到逆水行舟,風帆戰曾經創造了1000噸以上的排水量,上百門火炮,4根桅杆,採用了適應風向的橫帆,三角帆組合形式,使風帆戰艦的航速達到了十幾節,縱橫大洋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