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物理思維

    說物理已死是有點情緒化的。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典範,物理學研究的主要物件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及其運動規律,科學的特點是基於實驗的定量化研究。

    天體的執行及音韻學是最早的物理學。因為在這兩個領域,人類是最容易觀察到定量規律的,人眼和人耳本身是研究天體執行和音韻學的儀器。

    阿特拉斯托舉天球,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理論是天球論發展的頂峰。天球論描述的是一種典型的靜態機械世界。

    但在古代人類很少有運動變化的概念,所以早期的物理學理論都具有明顯的靜態特徵和幾何學的特徵,強調比例,但無法描述變化。

    從伽利略的時代開始,物理學經歷了一次近代化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物理學家從哲學家群體中分離出來,他們更強調實驗,使用望遠鏡,玻璃真空等科學儀器研究“人造可控”的實驗現象,並努力使用方程來描述物理現象。

    與古典靜態的物理模型不同,這些方程更復雜,並能夠描述運動變化,比如牛頓第二定律就是一個二階常微分方程,比如麥克斯韋方程組是一組包含時間t的偏微分方程組,比如薛定諤方程是個一階偏微分方程等等。

    廣義相對論的方程:這可能是最後一個偉大的方程了。

    我們今天熟知的最偉大的物理學理論都是由方程來描述的,比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比如狄拉克方程,比如麥克斯韋方程組等等。如果要研究這樣的物理學,需要你是一位嫻熟的應用數學家,但可惜的是能嚴格求解的方程太少了。

    理論上所有的化學問題可歸結為對薛定諤方程的求解,但實際上沒有幾個薛定諤方程是數學上可以解析求解的。這就逼迫我們使用計算的方法,使用模擬的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

    所以我們能看到的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是“計算”越來越重要,反正解析也沒法做了,乾脆編個程式來做,不同程式可比性差,就搞個標準的軟體,進而是各種資料庫(比如材料基因的資料庫)。

    再有一個趨勢是大量使用數學語言去研究更加抽象的問題,比如惠頓(多譯為威騰)等物理學家做的工作已經與數學家無異了。

    更數學或更計算,是目前理論物理的兩個方向,圖為惠頓(Edward Witten)。

    這兩個趨勢使得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面貌已經距離伽利略,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風Grand SantaFe來越遠了,簡單說就是方程的重要性降低,計算的重要性上升,我們越來越依賴計算而非物理影象來理解物理。

    甚至有的科學家已經在研究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方法來研究物理,這些新的動向將使得今後的物理學研究在方法上越來越遠離我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物理學。

    從這個角度我不能說物理學已死,但物理學的課程體系及培養方案在未來一定會被調整以適應這些趨勢。

    傳統的用一支筆和一張紙就能進行的物理學研究也許正在死去,就好比今天的實驗室也不再是棉線和蜂蠟(*)了一樣。

    注*:棉線和蜂蠟指的是傳統的物理實驗室,今天的實驗室是昂貴,複雜,標準化且高度自動化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這些定義傳統實驗物理學家的標準在今天也是大大被削弱了的。

  • 2 # 旁觀者周老師

    物理沒死,哲學也沒死,誰都活的好好的!但是,物理也好,哲學也罷,都活的非常困惑,它們困惑的起因大概都是源於一百多年前發現的那個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對於物理學來說,這兩個公認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理論,居然無法統一,但是無論如何自然界只有一個,不統一說不過去。兩大理論,都推出許多儘管得到實驗驗證,但是明顯違背經驗理性支援的習慣結論。比如確定性問題(薛定諤的貓),比如現實性和局域性問題(EPR佯謬和貝爾不等式),比如因果性問題(惠勒的延遲實驗),比如隱形傳態,諸如此類,層出不窮。於是人們動搖了,究竟是我們習慣的經驗理性出錯,還是我們的新理論出錯,人類最聰明的大腦愛因斯坦首先感到困惑,花了整個後半生,也解決不了這個困惑,於是費曼老實承認“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

    物理學的困惑,也蔓延到哲學。幾千年來,關於唯物與唯心的哲學爭論,由於伽利略催生的現代科學的誕生,由於科學堅定的站在唯物論一邊,似乎唯物論佔盡上風。豈知,風雲突變,玻爾帶領科學,背叛了唯物論,“不存在現實的量子世界,有的只有對於自然界我們可以說些什麼?”,所有唯物論的基本概念,現實性、局域性、確定性或者因果性,都成為問題了,哲學也步物理的後塵,徹底困惑,於是霍金無情宣佈“哲學已死”。人們困惑,究竟是我們的經驗理性建立起來的認識和習慣出錯,還是我們的物理邏輯出錯。

    歷史證明,既是愛因斯坦都無法解決這一世紀之惑,更何況現在我們沒有愛因斯坦。或許最好的辦法,不要再問為什麼,有用就行,就像現在這樣。或許再過若干年,我們可以等到新的愛因斯坦,又或許我們需要改變科學尋根究底的思維方式了。

  • 3 # aging74755260

    確切地說,是頂尖專家對於自己的成果和中學物理,大學普通物理概念的歧義,不屑一顧。關注其中的人,被一言而俾之為 民科。

  • 4 # 做什麼都不能做lao

    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和亞里士多德哲學問題和物理的研究合一,很多問題追求數學上的對稱和完美,沒有變數。

    公元前200年,歐洲陷入黑暗,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統治歐洲。中國在那個時期發明了指南針,地動儀,三國時期(公元220年左右)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古代中世紀歐洲基本上對科學無建樹,中國在唐朝宋朝反而重視科學,曆法,天文在那個時期領先世界,並且同時期的瑪雅文明在育種,計算,曆法,航海等方面也有發展。

    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此時中國陷入黑暗的元朝統治,中東陷入恐怖的政教合一封建統治,日本人還在封建制度的被窩裡打著鼾!歐洲出現了達芬奇,愛因斯坦式的天才,還是個全才,從藝術到物理,均有涉及,15世紀火炮在歐洲運用頻繁,彈道學和力學在歐洲高度發展!

    16世紀到17世紀,牛頓萊布尼茨發明了微積分,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光的微粒學說。

    18到19世紀末期,中國陷入恐怖黑暗的滿清統治,在科學這方面幾乎吃舊飯。同時期歐洲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把熱學,電學運用到實際生產中,法拉第,麥克斯韋,赫茲,馬克尼,戴維,歐姆,安培,洛倫茲,龐加萊,普朗克,居里一家,貝克勒爾,基爾霍夫,倫琴(發明X射線),玻爾茲曼,郎之萬,開爾文等等大師一批又一批,從熱學,電學,熱力學統計,到時空現象的研究。

    20世紀初,分析力學,熱力學統計,經典電動力學已經帷幕落成,但是發現了兩朵烏雲,一朵是量子力學,另一朵是相對論。

    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發展到最高峰,從普朗克黑體輻射愛因斯坦光電效應到薛定諤方程到塞滿效應再到泡利不相容原理,再到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和自旋密度波以及Born-oppermeinior近似和散射面的研究,狄拉克和玻色對量子力學的貢獻,把熱力學,統計力學,與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還有那個康普頓效應!

    20世紀初赫赫有名的相對論,愛因斯坦是締造者!還有風靡全球的大一統理論!

    看看諾貝獎:

    1921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

    1945 泡利不相容原理

    ........1962 朗道 液氦超流理論

    還有1942年曼哈頓計劃,德國當年的V2導彈研究,反重力飛行器的研究,核彈的研究。雷達的發明!

    同時期的中華民國,物理這方面也有很多人才誕生,為祖國做出很多貢獻,比如吳有訓,葉企松,饒毓泰,束星北,王淦昌,吳大猷,等等很多偉大的大師!

    20世紀50年代,物理蓬勃發展,美國的BCs超導理論,電晶體的發明,固體物理,表面物理,天體物理,非線性物理,大氣物理,原子核物理,計算物理,量子統計,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更是發展極快!

    60年代,大一統理論有新進展,電弱統一理論實現了(1966年諾獎),同時期中國有錢學森,鄧稼先,很多科學家造出了衛星原子彈!

    70到00年代,全世界物理發展步伐就慢了很多,疑似智子鎖死!

    現在物理學又有烏雲了,而且不止兩朵,比如:

    常溫超導,

    無線遠距離輸電,

    基本粒子的結構,

    大一統理論,

    物質的第七態以上的(超密態,超疏態,常溫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非金屬物質的金屬態,光的液體態(2017.6.24)和固體態,等等),

    119號元素及高週期元素,

    宇宙熱力學,

    黑洞熱力學,

    引力子和暗子的研究,

    暗物質和暗能量,

    反時間流逝,

    弦論,

    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

    量子糾纏的超距現象,

    磁單極研究,

    常溫抗磁性物體的研究,

    反物質的批次生產,

    戴森球使用恆星能量,

    電子球(s,p,d,f)g以上的排布現象研究,

    地球深處的研究。

    石墨烯(好搞笑,一卷膠帶剝離石墨就得諾獎,哈哈哈哈哈!)

    超柔軟並且不易切割的材料(比如一根繩子很柔軟,但是用刀切不斷)

    電荷與質量的本質

    反重力研究

    新基本粒子的研究

    ...................

    雲多了去了,我上面列舉的這些東西全都是物理學界的烏雲!

  • 5 # 學齡2

    物理學正處於醞釀期,需要研究的都是細枝末節的知識,這也很重要,不清楚細節就看不清全貌。另外那公式誰講講怎麼用啊。

  • 6 # 綠水青山48936175

    不是物理問題,是科學喪失了理性標杆任牛鬼蛇神混淆視聽了!警醒世人別無知的認為愛因斯坦推翻了牛定律,那叫痴人說夢!相對論就是地心說的陰魂復活,它在自然真象面前就是一地亂雞毛!牛力學是幾千年人類認識自然的大集大成是對自然普適的規律的準確描述,誰俢正誰是倒黴蛋!相對論是個啥鬼不過是愛氏閉門造車的嬉耍猴子的唯心怪胎,宇宙的運動是絕對的何來的靜質量,相對論中的靜質量m0是怎麼確定的?世人從來不探究這個至命死結問題,都只會人云亦云的閉著眼睛說胡話,所以不反相對論就是真的不懂相對論,相對論的錯是根本之錯只能無情的剷除毫無俢正價值!物理學中的靜質量,動質量,光速上限統統是相對論杜撰的違背客觀自然規律的謬論謊言!

  • 7 # 言清聞

    在初中初次接觸物理這門學科的時,老師對他的定義是“一門研究力、熱、聲、光、電、磁的自然學科”。

    從上面論述中很明顯看出,我們對物理的理解或許太狹隘,停留在狹義的認識水平,所以才會產生什麼“物理已死”之類的想法。

    萬千理論研究都是在不斷顛覆更正的過程中坎坷前行的,物理也不例外。你覺得我們高中所學的物理知識,乃至於大學所學的物理知識還能被初中給出的一個簡單定義所完全描述嗎?顯然結果顯而易見。

    現實是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什麼21世紀呢?有一種流行的說法: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其實,這句話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21世紀是物理科學全面介入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只有與物理相結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李政道先生曾在 《物理的挑戰》一文中,提出21世紀物理領域所面對的四大難題:為什麼一些物理現象在理論上對稱但實驗結果不對稱?為什麼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單獨存在而且看不見?為什麼全宇宙90%以上的物質是暗物質?為什麼每個類星體的能量竟然是太陽能量的1015倍?這些問題極大地激勵著人們不懈探索的勇氣與熱情.可以預見,一旦撥去這幾朵籠罩在物理天空中的烏雲,物理學將會展現出更加燦爛的前景

    從中不難看出,面對浩瀚的星空宇宙,在自然之物面前,我們對自然研究只能說停留在淺層的表面現象的解剖下。

    因此,物理不是已死,而是物理才剛剛開始,才剛剛開始從微觀的,內層的因素去研究自然、剖析自然、總結自然、瞭解自然、應用自然而已。

    事物發展到最困難的時候,往往越過去就是迎來新的光明,我們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克服眼下“思想難以前行的物理發展障礙”,才能迎來明天物理的輝煌。

  • 8 # 陳轉運

    物理沒死,只是有的理論進入了迷宮。

    摘要:艾薩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然後又發現了運動三定律,亨利•卡文迪許用 扭秤 證明了萬有引力 定律正確性,並算出了地球的“質量”,但都沒對引力的來源給出明確的解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是玄之又玄的把引力的來源解釋為物質對空間造成的凹陷。本文將根據一些小實驗和理論推導對以上的某些觀點進行糾正與反駁。

    關鍵詞:內能(熱力學能),引力,地球質量,扭秤,重力加速度,。

    引言:耳熟能詳的定律,質量越大,引力越大,但還有一個被人類忽視的資料,那就是內能。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大,內能越大(此文的內能是拋開 所有化學反應,核反應的 熱力學能)。那麼引力的來源是不是高能量體與低能量體的溫差效應呢?看下面的實驗。

    三個質量相同鋁球,用液氮把兩個鋁球分別散熱到零下150℃與零下50℃,還有一個與室溫溫度相同20℃。觀測三個鋁球近距離的水氣有什麼反應。觀察到的結果是零下150℃的鋁球對附近水氣有很大的吸引力,有明顯的重力加速度現象,末端水氣落體速度大約是零下50℃鋁球的三倍。而與室溫相同的鋁球對水氣毫無反應。5分鐘後終止實驗,零下150℃鋁球結霜質量大約是零下50℃鋁球的三倍。

    我們用這個實驗是不是能說明兩物體的引力大小與兩物體內能的大小相關呢?內能差越大,引力越大,與質量無絕對關係。那麼在地球上為什麼質量越大的物質,引力越大呢?這麼說吧,地球是個巨大的能量體,她對所有的低能量體都有 熱平衡 需求,她會根據 低能量體所能承載的熱量產生引力,也就是說相同溫度(內能)的1千克水與1千克油分別放到地球地心,地心下降的溫度是一樣的。

    根據此實驗說明兩個物體沒有 熱平衡需求就沒有引力,那麼亨利•卡文迪許的扭秤又是怎麼算出“地球質量”的呢?他的扭秤為什麼出現扭力呢?還準確推匯出引力常量。5.965*10^24到底是地球的內能還是地球的質量?我們根據 F=GmM/r^2計算出了太陽系的大部分行星的 軌道與速度,衛星的均速圓周運動,這足以說明F=GmM/r^2正確性,那麼一個天體的內能值與質量值一定很接近。為什麼會很接近呢?是根據質量有了內能?還是根據內能的大小有了質量?看下面的實驗與理論推理。

    亨利•卡文迪許的扭秤為什麼使兩個沒有熱平衡需求的兩對鉛球出現引力呢?看實驗,準備兩個磁力不同的磁鐵,一根鐵絲,一些細鐵砂,釋放靜電,先用鐵絲吸鐵砂,肉眼觀察下是毫無吸引力。然後把強磁鐵放到鐵絲底端,整根鐵絲會吸住很多鐵砂,距離磁鐵越近吸住鐵砂越多,換上弱磁鐵,鐵絲吸引的鐵砂要少的多。根據這個小實驗去理論推導下個實驗,我們把引力看作成弱磁現象,扭秤的兩對鉛球之所以會互相吸引,完全是因為在地球的引力磁場上。小實驗裡我們可以輕鬆的把磁鐵放到一旁,以現在的科技我們也可以輕鬆的把扭秤送到太空,送到月球,那時你會發現扭力與此區域 重力加速度 值成正比。引力越小,扭秤的扭力越小。月球上表面的扭力只剩下地球上的1/6。 我也做了個簡陋得扭秤,在只有4個質球實驗下,加大兩對質球的溫度差,會得到不同的扭矩。我也猜測是不是空氣對流加劇造成的,但一直沒有找到真空實驗室而擱置。(具體的溫度差與扭矩比例,由於扭秤的簡陋,就不一一敘寫了)。

    此理論的最有力的證據還是需要把扭秤送到太空,送到月球。

    那麼太陽系天體的質量值與內能值為什麼如此相近呢?太陽除外。因為太陽是中心,在太陽系中是懸浮不動的,即使內能值與質量值差距很大也測不出來,又點燃了核聚變。理論上來講,內能值遠高於質量值。(此內能是暫停核聚變),所以我們現在根據引力算出的太陽質量(其實是內能)遠遠大於真實質量。大家都知道太陽是氣態的,而密度竟然是地球的0.26倍,這是荒謬可笑的,他的意思也就是說一立方氫氣與一立方土的質量比是0.26 : 1,就算把氫氣壓縮到液態,這個比值也相差甚遠。太陽的平均密度1.4克每立方厘米,氫液態才0.07克每立方厘米,矛盾嗎????(別害怕,目前太陽質量不可測,看下面實驗)。

    每個天體都有一個心核,太陽的心核最大,我們根據心核大小比例,做出九個鋁球,分別代表太陽與八大行星。全部冷卻到零下200℃,把太陽放到實驗室中心,按照距離比把八大行星擺好,懸浮運轉,2個小時後結束實驗,結霜質量比與太陽系天體質量比一致。水氣代表分子云,心核是宇宙所有天體的種子。遇到肥沃土壤(分子云)就會根據大小演變成恆星或行星(沒有心核的分子云是一團死雲,不會孕育出任何天體,否則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僅僅是邏輯推理,猜測)。引力不是絕對的,我們分別把太陽、地球、月球的內能設為1000焦耳,100焦耳,10焦耳。然後把地球加熱到500焦耳,地球與太陽引力會變小,地球與月球引力會變大。根據此理論我們在科技的支援下,移星換斗不是夢。

    在此理論正確的前提下,物理大廈會崩潰嗎,當然不會,她會變得更加牢固。F=GmM/r^2還能繼續使用嗎?當然可以,只不過要稍微修改一下,首先就是其中的一個M改成U。那麼以引力計算的1熱值等於多少焦耳?這就需要廣大科學家的共同計算了。

    母式:F=GUm(1-u/U)/r^2

    此公式也不是適用於任何引力場,(只有兩物體質量與半徑相同的情況下才能做到誤差為0,比如冰球實驗,你可以理解為把鋁球切割成與水氣大小相等顆粒,然後每顆粒與水氣產生的引力全部相加)。就如F=GmM/r^2無法解釋水星近日點進動,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與量子力學格格不入。可以說很難有一個引力公式通用於宏觀與微觀等多種引力場,只有根據不同的引力場拿出不同的公式給予計算。

    人類最重要的進步,仰賴於科技發明,而發明創新的終極目的,是完成對物質世界的掌控,駕馭自然的力量,使之符合人類的需求。”——尼古拉•特斯拉語錄

    微博暱稱:小冰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多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