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雲兮岫

    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早在夏代末年,貝可能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中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誌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 2 # 咖啡豆豆14

    中國遠古時期,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因為生產力低下物質極不豐富,所以一個部落或者一個家庭還沒有多少剩餘產品可以用來交換其他急需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間偶爾發生的交換活動也只是物易物,當時根本沒有貨幣也不需要貨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也相對豐富了,人們物質生活中的需求不斷的擴大,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了,於是人們便把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不知金屬為何物的原始社會貝殼是最珍貴的物質了,貝是生長於熱帶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大小適中,便於攜帶,便於計數等特點,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貝作為交換的媒介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

    最早的貨貝——天然海貝

    “朋”的古字本義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朋”到底為多少隻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說法,從兩隻到二十隻,各說不一,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

    商代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範圍不斷的擴大,中國北方因不易獲得數量眾多的南方海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這時,人們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貝形貨幣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銅、金等,其中銅仿貝的發明是中國金屬鑄幣的開始。

    石 貝

    天然海貝的品種也很多,有“貨貝”(又名齒貝)、 “擬棗貝”、“阿文綬貝” (又名大貝、虎斑貝)、“伶鼬榧螺”等,其中“貨貝”比較常見,貝面上有一條長

    長的齒槽的稱為“貝齒”或“貝唇”,貝的正面較為平整,貝的側面稍 微鼓突,人們為了便於攜帶方便,在貨貝的背部多鑿有小孔,早期孔相對小,稱之為“小孔式貨貝”,以後,穿孔逐漸擴大,稱為“大孔式貨貝”。春秋戰國時期的“貨貝”背部幾乎磨平,稱為“磨背式貨貝”。“銅仿貝”一般仿貨貝之形,早期者與天然貝形制相近,春秋以後,南方楚國地區又鑄鑄造出有文字的“銅仿貝”是為有文銅貝,它的外形有的像螞蟻爬鼻有的像鬼臉的樣子,所以俗稱“蟻鼻錢”或“鬼臉錢”,其面文多達10餘種,但形制卻比較一致,均為上廣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廣泛行用於南方地區,“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貨幣形態之一,除楚銅貝以外,春秋戰國時北方地區的金屬貝還有“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仿銅貝”的出現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中國貨幣發展歷程大大地推向前進了,並以其大小、重量、價值比較統一,而且能夠大量地就地鑄造等其它“貨貝”和“仿貝”無法相比的優勢進入了流通領域。

    蟻鼻錢(鬼臉錢)

    有文銅貝是楚國的青銅貝幣,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這種名稱並不是楚國貝幣原來的名稱。而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稱呼。最早記錄這種銅仿貝為蟻鼻錢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說:“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鏤又類字,也謂之蟻鼻錢。”這裡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刻鏤的是什麼文字的貝,大概是鑄有“紊”字形和“咒”字的兩種。“紊”字形貝,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陰文“紊”字形就如同一隻螞蟻爬在鼻子上故稱之為蟻鼻錢,“咒”字貝,錢體與蟻鼻錢相同。“咒”字彷彿是一個鬼臉,所以被後人稱之為“鬼臉錢”。後來有文字的銅貝統統被稱為蟻鼻錢。所謂“蟻鼻”本喻輕小,晉葛洪《抱朴子·論仙》說:“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鉤(劍名)”,意思就是隻因輕微的缺陷捨棄了無價的寶劍,可見蟻鼻錢就是小錢。

    楚貝的銘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將其解釋為“聖桼”(降率),也有人認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體字。“咒”字多解釋為“貝”、“哭”、“貝化”,錢文的含義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建國以來,蟻鼻錢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5000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範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

    “貝幣”為歷史貨幣,不僅為中國的古代經濟立了豐功而且還對中國文化,風俗,具有深刻的影響。從現行的中國漢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與錢幣發生關聯的事物或行為都有貝旁,如:貨、貢、貿、賈、賄、財、貪、貧、費、賠、贖等等。在江浙一帶的農村,家長將貝佩掛於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長,驅邪生財,更有父母乾脆把兒女直呼為“寶貝”,“貝幣”雖小確集經濟歷史,文化多重含義於一身,頗受錢幣收藏愛好者們的青睞,進而成為當今收藏的一大門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拋開戰爭因素不談,歐洲人更願意接納俄羅斯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