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藏一朵蓮
-
2 # 李廣國同學
人人都知道,要寫書法,筆、墨、紙缺一不可。墨是顯露筆跡形態的必不可缺的東西,古人認為水墨是字的血液。
實際上,字的形質也是靠水墨留在紙上的痕跡來表現。不管是筆力、筆勢、筆意、筆形還是字的結體、章法,無不靠墨跡的漲留而顯露,只有運用各種各樣、千變萬化的墨法,才能表現出各種各樣、千變萬化的筆法,才能寫出各種各樣、千變萬化的書法。
因此,要寫書法,必須講究墨法。墨法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濃、淡、幹、溼、燥、潤、沉、浮、虛、實,另外,還有湮墨、滲墨、枯墨、飛白等。古人在繪畫上,筆、墨並重,但在書法上,雖然也重視墨法,但和筆法相比,談的就少得多,以免書畫不分之嫌。
現代書法,早已突破了這個框框,很多書法家專門在墨法上做文章以求新意,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書法藝術品。
一般來說,書法講求用墨的濃淡相宜,墨過淡則傷神采,墨過濃則用筆遲滯。應該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寫楷書力求點畫的幹、溼、燥、潤一致,寫行、草則要求字跡的幹、溼、燥、潤多變而和諧。
宋姜夔《續書譜·用墨》中說到:“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潤燥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
另外,墨色的濃、淡、幹、溼、燥、潤對字的形質氣韻有很大的影響,墨色濃、幹、燥,則易於表現陽剛之美;墨色淡、溼、潤則易於表現陰柔之美。墨色濃、幹、燥,字的形體則易得堅實、厚重險峭之形質,墨色淡、溼、潤則易得空靈幽深之境界。
雖然古人對用淡墨、溼墨作書頗有鄙薄之詞,但仍不乏大膽使用墨色變化的書法家,如清代大書法家張裕釗有一幅對聯“一樽濁酒有妙理,半窗梅影助清歡”,其點畫間墨汁團團泛瀾,頗似繪畫中的潑墨效果。
近些年來的書法展覽中,運用湮墨(墨中加大量的水,任其淫漫)、滲墨(兩張紙相疊,寫在上面一張紙上,墨滲到下面的一張紙上使下面紙上留下效果特異的痕跡)、枯墨的人亦時有所見。清包世臣批評浮墨、淡墨說:“凡墨色奕然出於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與言書。”這種觀點,現在看來是有些偏頗的。
事實說明,只要運用得當,淡墨也可以寫出好的書法作品來。清周星蓮對此倒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他在其《臨池管見》中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濡然大筆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講究,濡墨亦自有法。”他還說:“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無生氣矣。”由是可見墨法是重要的,亦應是多變的。
-
3 # 劉煜坤居士
中國書法中,用墨與用筆是緊密地相關在一起的。它們是唇齒相依、缺一不可的孿生子。
好的作品中,墨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墨不僅是筆法的記錄,更是書法水平的實跡見證,是運筆的最後效果。所以,研究如何用墨,在書法中就顯得十分重要,為自古到今的書家所重視。人們都知道筆法在書法中的變化多端,而墨法也同樣千姿百態。如果書寫中的枯溼濃淡、知白守墨處理得當,字裡行間自能秀髮出高雅的風神;用墨能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燥滑相應,飄揚酒脫,其風韻氣勢猶可躍然紙上。大凡有的書法作品出現滯筆,有的淡墨滲化,萁原因就是在用墨這一點還把握得不好。
因此,學好書法,用墨值得認真研究。古稱水生血、墨生肉,很有道理,墨就像書法的血肉,而書法如果無血無肉那則是不可思議的。
用墨的一般規律稱之為墨法。關於墨的運用,我們寫毛筆字,人們常說“題墨”、“寫字”。實質上,墨的使用正是貫穿在這兩個部分之中。
書法中的用墨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墨法的具體運用,我們要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宜與書體相吻合。不同的書體對用墨的要求也不一樣。楷書用墨以潤為主,行書則燥潤相雜,草書而以燥見長;這樣不同情況有溼有枯,一筆可寫多字,方顯出整篇的氣韻。
2、宜與用筆相適應。是寫大字,還是寫小字;大字吸墨多,字貴緊湊行筆快,墨跡濃些才能顯出勁挺;小字運筆平穩,吸墨則宜適中,以托出清秀。
3、宜與用紙相協調。是用白紙呢,還是其它色紙?是新紙,還是舊紙?都要反覆構思,使墨色與紙色相適宜。
4、宜與書寫內容相配合。所寫的內容是輕快的抒情意境;還是悲憤的感情激發;是書興大發還是違心而書,這與用墨都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5、宜與用途相區別。要分清是練習書法,還是創作作品。如屬練習,應吸墨適中,使墨穩潤;屬於創作,則意在筆先,飽藏用墨,一氣呵成,濃淡相間。
-
4 # 小巷書風
經白布陣是中國書法展示藝術美的重要方面,自成為展廳藝術後,墨法更被看重,枯、溼、濃、淡、白五色的應用,是書法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
5 # 神韻軒書法
書法家林散之說:"寫字要有墨法,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
書法用墨一般是貴潤不貴燥,用墨太枯太燥則浮薄露骨。
在書寫行書作品時,墨色如何表現?
蘸墨之後,我們寫一組字為一單元,字數不等。要有變化,一組字或九字、或六字、或三字等。會產生長短不同的節奏,由於寫每組字用的時間不等,同吋也產生了時間節奏。
每組字書寫時墨色變化是:由濃到淡,由溼到枯。有一種空間感。墨色深的字有靠前的感覺,墨色淡的字有後退的感覺。就象素描靜物畫裡的空間處理方法一樣,有主次、虛實、空間變化,靠前的主體物重點刻畫,整體調子要深一些,有前進的感覺,靠後的物體作虛化處理,整體調子要弱一些,有後退的感覺。這樣空間感就表現出來了。
墨色由深到淺的這種變化,能表現平面構成、空間感以及時間節奏,讓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更加豐富多彩。(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6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書法說到底是寫字。
書法沒有用墨特點這個說法,沒有墨法這個概念。再特別強調一遍:書法說到底是寫字。
先說一說我們書法,有“墨法”這個說法的緣由。
我們當代書法受到”日本書道“影響巨大,當代有不少書法家成名的原因就是因為中日書法交流,比如林散之。
上圖林散之的字,中日建交1972年9月29日,兩國政府簽署的一份聯合宣告。同年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當時74歲時林散之才算成名了。
林散之的例子影響了中國書法界,直至今日我們很多書法家都從“日本書道”借鑑學習。學著學著奇怪的東西就來了。
上圖林散之的字,是不是已經有點書法需要“墨法”的樣子。再看看日本書道展有些作品。
這是日本當代的一些錯誤的示範,我們學來了。還有一些看起來比較像字的我們也學來了。
左邊紅框是日本人創作的,是不是從我們現在中國一些書法家中也看到這樣寫字的。
上圖是我們中國“書法家“創作的是不是和日本的那一幅非常相似。這些人的書法(或書道)字不是寫出來的,是潑墨出來,是畫出來,是抖動出來的。
日本有一批“書道愛好者”他們不寫字而是當作一種繪畫來寫字,我們當代很多書法家學習日本書道的這個理念。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日本書道他們怎麼發展我們不要管太寬,但我們中國書法不能當成繪畫。
我們畢竟歷史悠久,有一部分人是照抄日本書道,但也有一部分從”日本書道“獲取靈感。日本一直特別推崇王鐸。
現存王鐸的墨跡,普遍存在紅圈處的情況。有些人如獲至寶,彷彿看到了改革變革創新書法的道路,引入了國畫的”墨分五色“。
”墨法“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存在的,千萬不要把這件事情放到我們”中國書法“中。
書畫同源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中沒有,書法也要墨分五色。我們也不要管為什麼”日本書道“沒事不要學,可惜現在學了還能開展入展。
為什麼這種的字能夠入展開展,墨跡非要胡開表現出師法自然嗎?
一人有感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適合也不應該用在我們”中國書法“,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或墨分基,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日本、越南、南韓等等亞洲國家都有類似”書法“,但是他們已經本土化,我們不要管他們太多,尤其是不好不要學。
難道日本人不知道王羲之好嗎,我們不要丟了自己好的,撿別人不要的還當個寶貝。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7 # 兩潛
關於墨法的描述,從古到今,到現在,中國無一人能說到根夲,一全說的是表相,一全說的是老古人的話!
可憐的書法行業人!
腦殘的書法行業人!
只能鑽進老古人屁眼裡的書法行業人!
-
8 # 書法中國
對於書法用墨,大家看下下面這幾幅作品,就可以恍然大悟
王庭筠
出生於金代書香世家
據記載
他是左相張浩的外孫
米芾的外甥
明李日華《六硯齋三筆》說
“庭筠書法沉頓雄快,
與南宋諸老各行南北,
元初,子山諸人不及也。”
一起看看他的字
▼
王庭筠《自題幽竹枯槎圖》卷
絹本38.1x117.7cm
日本京都藤井齊成會藏
區域性
▼
-
9 # 美學與藝術
如果說筆法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的筋骨,那麼,墨法則應該是書法血肉之靈魂的體現。
中國是墨的故鄉,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規則,從墨丸到墨錠再到墨汁,從松煙到油煙墨,無不體現著墨法的精奧。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欣賞家、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透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種,試作些舉要證明。
1.濃墨
書法創作,一般以濃墨為主,因為濃墨與紙的對比度大,且在書家眼裡,濃墨最見精神,特別是正體書的創作。如篆書、隸書、楷書,似乎只有用濃墨才能表現出其力度和精神,從書法作品來看,的確有絕大多數的作品是用濃墨書寫的,如宋人蘇東坡,清人劉庸,就是用濃墨的高手,一般來講,濃墨不僅在審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
淡墨的概念與濃墨相對,並非是中國畫創作中普遍使用的淡墨的概念。從審美趣尚上來講,對濃墨與淡墨選擇完全取決於書家的個人追求,從審美效果上講,濃墨顯得沉著莊重。而淡墨則更適合表現清淡幽遠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嫻靜的藝術風格。近人林散之先生最擅長用淡墨,林老的筆墨之作,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於黃賓虹先生的用水用墨,又喜用長鋒羊毫在生宣上揮寫,故墨色層次豐富,“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極具鮮明的藝術特色,不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種深遠朦朧的境界。
3.焦墨
焦墨是指點畫中的墨不僅濃重,而且極少水分,像幹皴之筆,一般在書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這是一種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時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有濃淡變化,則效果更好!明代徐渭、清人虛谷擅用此法。
4.幹墨
是指點畫中含水較少,但比焦黑要溼,尤其在行草書中,能時時出現飛白,增強書法墨色層次,富有表現力,如宋人米芾《虹縣詩》、《蜀素帖》,黃庭堅草書,均有十分到位的幹墨之法,相傳東漢蔡邕擅長飛白書,果真如此,似亦以幹墨之法為之也。在實際的運用中,如有做到幹而不燥,筆勢通暢最好,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有“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論句,我以為就是對書法最好的表達。
5.溼墨
與幹墨相對,一般指點畫中水分較多,用溼墨書法,點畫可以有渾厚滋潤而豐腴的“筋書”效果,但此法難於把握,尤其在生宣紙上,用不好就會見墨不見筆,肥厚臃腫,故要慎用。
6.渴墨
與幹墨、焦墨屬於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現程度和審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幹墨與焦墨之間,時見飛白之線條,用得好,亦有點睛之效果,常常用於行草書,篆書和魏楷也時用此法,用得好,有蒼茫,老辣的藝術風貌,清人吳昌碩可謂這方面的高手。
7.漲墨
漲墨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與溼墨屬於同一墨法序列,只不過其主要的效果表現在筆之外,用漲墨書寫筆畫,其點畫中的水份多滲出點畫之邊緣,但點畫之用筆十分明顯,清人王鐸最擅此法。用漲墨,點畫中之濃墨與點畫外之淡墨同構於一字或數字之中,有非常豐富的墨色變化。用此法,可以宿墨法相結合,往往在蘸濃墨後,筆尖蘸以清水,以滲化能力強的宣紙為之,頗有味道。
8.宿墨
此法本為中國畫中常有,近人黃賓虹對此法極為推崇,謂:“近時學畫之士務先洗滌筆硯,硯取新墨,方得鮮明,古人作畫,往往於文詞書法之餘,漫興揮灑,殊非率爾,所謂惜墨如金,既不欲浪費筆墨也。畫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靜高潔之觀,而後以幽淡天真出之。睹其畫者,自覺燥釋矜平。”在古代書法作品中,此法雖不多見,但用得好,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宿墨法多與漲墨之法相結合,能增加墨色的變化與層次。現代書法中,有許多人嘗試著使用,亦有好的作品出現。
9.衝墨
衝墨之法,其實並非書寫時使用的方法,它並不是與筆畫的完成同時的。而是在點畫寫完之後,趁筆畫尚溼以水點於筆畫之上、讓墨衝出畫外的用墨方法。現代派書法作品中多用之,不過與上述的八種用墨方法相比,此法不必多用,只需要時為之就可以了,因為它的使用並不具有與書寫同步的不可逆性。
當然,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種用墨方法,相反,一件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應該同時運用幾種不同的用墨方法。另外,要產生豐富的墨色變化,蘸墨之法也是關鍵,實踐告訴我們,一般蘸墨時不要飽蘸深浸,深浸不僅筆毫無力,而且在紙上書寫(尤其是宣紙),極易臃腫肥拙。除此以外,用水和選墨也是墨法運用的關鍵。在書法臨摹與創作中,只有多練、多觀、多思、多悟才能熟練的掌握好用墨的規律,形成自己獨特的墨法意識。
回覆列表
透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種,試作些舉要證明。
1.濃墨
書法創作,一般以濃墨為主,因為濃墨與紙的對比度大,且在書家眼裡,濃墨最見精神,特別是正體書的創作。如篆書、隸書、楷書,似乎只有用濃墨才能表現出其力度和精神,從書法作品來看,的確有絕大多數的作品是用濃墨書寫的,如宋人蘇東坡,清人劉庸,就是用濃墨的高手,一般來講,濃墨不僅在審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
淡墨的概念與濃墨相對,並非是中國畫創作中普遍使用的淡墨的概念。從審美趣尚上來講,對濃墨與淡墨選擇完全取決於書家的個人追求,從審美效果上講,濃墨顯得沉著莊重。而淡墨則更適合表現清淡幽遠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嫻靜的藝術風格。近人林散之先生最擅長用淡墨,林老的筆墨之作,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於黃賓虹先生的用水用墨,又喜用長鋒羊毫在生宣上揮寫,故墨色層次豐富,“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極具鮮明的藝術特色,不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種深遠朦朧的境界。
3.焦墨
焦墨是指點畫中的墨不僅濃重,而且極少水分,像幹皴之筆,一般在書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這是一種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時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有濃淡變化,則效果更好!明代徐渭、清人虛谷擅用此法。
4.幹墨
是指點畫中含水較少,但比焦黑要溼,尤其在行草書中,能時時出現飛白,增強書法墨色層次,富有表現力,如宋人米芾《虹縣詩》、《蜀素帖》,黃庭堅草書,均有十分到位的幹墨之法,相傳東漢蔡邕擅長飛白書,果真如此,似亦以幹墨之法為之也。在實際的運用中,如有做到幹而不燥,筆勢通暢最好,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有“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論句,我以為就是對書法最好的表達。
5.溼墨
與幹墨相對,一般指點畫中水分較多,用溼墨書法,點畫可以有渾厚滋潤而豐腴的“筋書”效果,但此法難於把握,尤其在生宣紙上,用不好就會見墨不見筆,肥厚臃腫,故要慎用。
6.渴墨
與幹墨、焦墨屬於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現程度和審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幹墨與焦墨之間,時見飛白之線條,用得好,亦有點睛之效果,常常用於行草書,篆書和魏楷也時用此法,用得好,有蒼茫,老辣的藝術風貌,清人吳昌碩可謂這方面的高手。
7.漲墨
漲墨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與溼墨屬於同一墨法序列,只不過其主要的效果表現在筆之外,用漲墨書寫筆畫,其點畫中的水份多滲出點畫之邊緣,但點畫之用筆十分明顯,清人王鐸最擅此法。用漲墨,點畫中之濃墨與點畫外之淡墨同構於一字或數字之中,有非常豐富的墨色變化。用此法,可以宿墨法相結合,往往在蘸濃墨後,筆尖蘸以清水,以滲化能力強的宣紙為之,頗有味道。
8.宿墨
此法本為中國畫中常有,近人黃賓虹對此法極為推崇,謂:“近時學畫之士務先洗滌筆硯,硯取新墨,方得鮮明,古人作畫,往往於文詞書法之餘,漫興揮灑,殊非率爾,所謂惜墨如金,既不欲浪費筆墨也。畫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靜高潔之觀,而後以幽淡天真出之。睹其畫者,自覺燥釋矜平。”在古代書法作品中,此法雖不多見,但用得好,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宿墨法多與漲墨之法相結合,能增加墨色的變化與層次。現代書法中,有許多人嘗試著使用,亦有好的作品出現。
9.衝墨
衝墨之法,其實並非書寫時使用的方法,它並不是與筆畫的完成同時的。而是在點畫寫完之後,趁筆畫尚溼以水點於筆畫之上、讓墨衝出畫外的用墨方法。現代派書法作品中多用之,不過與上述的八種用墨方法相比,此法不必多用,只需要時為之就可以了,因為它的使用並不具有與書寫同步的不可逆性。
當然,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種用墨方法,相反,一件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應該同時運用幾種不同的用墨方法。另外,要產生豐富的墨色變化,蘸墨之法也是關鍵,實踐告訴我們,一般蘸墨時不要飽蘸深浸,深浸不僅筆毫無力,而且在紙上書寫(尤其是宣紙),極易臃腫肥拙。除此以外,用水和選墨也是墨法運用的關鍵。在書法臨摹與創作中,只有多練、多觀、多思、多悟才能熟練的掌握好用墨的規律,形成自己獨特的墨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