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賤賤說經典

    趙武靈王八年,五國進攻秦國,沒有取勝就撤離了。五國互相稱王,只有趙國不稱王,趙君說:“沒有實際,怎能處在這個名分上呢!”下令趙華人都稱他為“君”。這件事也讓趙武靈王感到自己實力不夠,必須進行強有力的改革,才能與秦國抗衡。

    趙武靈王十九年春天正月,在信宮舉行盛大朝會。召見肥義同他議論天下大事,談了五天才結束。武靈王到北邊巡視中山國的地界,到了房子縣,又去代地,北到無窮,西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然後召見樓緩商議說:“我們先王趁著世事的變化,做了南邊領地的君長,連線了漳水、滏水的險阻,修築長城,又奪取了藺城、郭狼,在荏地打敗了林胡人,可是功業尚未完成。如今中山國在我們腹心,北面是燕國,東面是東胡,西面是林胡、樓煩、秦國、南韓的邊界,然而沒有強大兵力的救援,這樣下去國家要滅亡,怎麼辦呢?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離習俗的牽累。我要穿起胡人服裝。”樓緩說:“很好。”可是群臣都不願意。

    當時肥義在旁侍奉,武靈王說:“如今我要穿胡人服裝騎馬射箭,並用這個教練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議論我,怎麼辦呢?”肥義說:“我聽說做事猶疑就不會成功,行動猶豫就不會成名。您既然考慮決定承受背棄風俗的責難,那末就無需顧慮天下的議論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議。

    武靈王說:“穿胡服我不猶疑,我恐怕天下之人要嘲笑我。無知的人快樂,也就是聰明人的悲哀;蠢人譏笑的事,賢人卻能看得清。世上有順從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即便驅使世人都來笑我,胡地和中山國我也一定要佔有。”於是趙武靈王下定決心穿起了胡服,還讓趙國的公族也穿上胡服,並招募士兵練習騎射。

    胡服騎射使趙國的領土擴充套件千里,周邊的胡人紛紛歸順,趙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強國之一,也有了和秦國一爭高下的資本。所以趙武靈王穿上胡服去秦國勘探地形,準備滅掉秦國,秦昭王沒有覺察,過後驚怪他的狀貌特別魁偉,不像人臣的氣度,立即派人追趕,可是趙武靈王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

    匈奴人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的時候,就與蒙古高原緊密相連。他們似乎到了蒙古高原之後,才有了匈奴的名字。而蒙古高原也因他們的出現,而走進世人的眼簾。當時的蒙古高原黃沙漫天,無邊無際,好像大海一樣,故而當時的人稱它作瀚海,今天又叫做大戈壁。按照現代地理學的知識來看,瀚海是一個高原盆地。古代的人們將這個盆地分為南北兩部分,也就是俗稱的漠南、漠北,大體以 380毫米降雨線為界,與今天的內外蒙古相當。

    大戈壁中,有一個叫做居延海的盆地,著名的額濟納河流入其中。沿河水草豐美,樹木叢生,是放牧的好地方。它的南邊是陰山山脈,草木繁茂,鳥獸眾多,非常適合打獵和休憩,是匈奴人生存繁衍的主要場所。陰山的春天是短暫的,夏天和秋天更是匆匆而過,一年最長的時間是冬天。這裡的冬天是可怕的,晝夜溫差很大,不時會有狂風大雪。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匈奴人的遊牧之風和堅韌性格。

    他們是蒙古高原上第一支遊牧民族。每年冬天臨近的時候,他們就離開牧場,騎著高頭駿馬,趕著牛羊,四處遊蕩,直到發現水草。除了馬、牛、羊外,他們還養些駱駝、驢、騾 ,他們雖然沒有城市,沒有房屋,但他們有氈帳,聚集的氈帳組成部落。每個部落都分有領地,供人放牧和打獵。

    四處流浪的生活,造就了匈奴人的尚武之風。從孩提時開始,他們就騎在羊背上,拿著小弓,射殺天空的小鳥和地上的田鼠。再長大些,就能射狐狸和兔子。等成年後,就騎上駿馬,成為單于的騎兵。平常四處放牧,以狩獵為業,一旦有變,就全部入伍,投入戰鬥。遠距離攻擊敵人時,他們依靠打獵的弓箭 ;短兵相接時,則使用切肉剔骨的刀鋌(一種鐵柄小矛)。打獵的工具就是他們戰鬥的武器。他們沒有城池需要保護,所以也從來不固守在一個地方。仗打得順利,便勇敢向前;仗打得不妙,就迅速撤回,從不以後退為恥。

    尚武之風的同時是尚力 ,年輕人是力量的代表,所以,匈奴人推崇年輕力壯的人,而歧視那些老弱病殘的人。年輕人吃肥美的肉,而老年人只剩下殘羹冷炙。

  • 2 # 南宮外史

    胡服騎射,是先進的戰爭裝備和先進戰術。具體分析如下:

    一、北方少數民族如匈奴、韃靼等過去統稱為胡人。胡人祖祖輩輩在沙漠、草原以遊牧為生,常年與馬、牛、羊打交道,所以養成了騎馬的的習俗。為了騎馬的方便,就形成了褲子和短衣的組合服飾,被稱為胡服。

    在中原地區還在以千乘萬乘的戰車,衡量軍事實力的時候,胡人則發明了騎馬射箭,箭穿雙雁的射箭技巧,史上稱之為胡騎、騎兵。經過繼續發展,馬匹身佩鎧甲,全副武裝,騎兵優勢更加明顯。

    二、騎兵的優點很突出,來去如風,飄忽不定,善於機動和突襲;能適應沙漠、草原、草原疏林、平原、平原疏林、丘陵、山崗、沼澤邊、淺水等作戰環境。即可作為正兵使用,更適合作為奇兵使用,完美再現了《孫子兵法》中奇兵的特點。

    三、戰車需要三、四匹馬拉動,車上配備三人:御手居中;弓箭手或長官居左;勇士持長戈居右,車後還需有72名步卒護衛和協同作戰。可見,作戰單元龐大,雖協同作戰,但也互相牽制。各戰車還要劃歸各編制,還要練成各種隊形、陣法;在作戰中還要不斷變換陣型。可以想見其訓練的難度有多大。

    戰車在作戰前,還需要預先到雙方約定的戰場砍伐樹木、填平水井和大坑,開闢出一片廣闊無障礙的空地。丘陵、山地、水旁、坑窪地、林地、複雜地形等就是戰車的死地。可見作戰環境對戰車的限制很大。

    戰車的作戰環境有限,機動性差,訓練難度大,裝備笨重等劣勢,註定了將會被逐漸淘汰的軍事發展趨勢。

    四、趙國西有秦國和林胡、樓煩部落,北有胡人和燕國,東有齊國和中山胡國,南有韓魏,是四戰之國。而且還常與胡人作戰,所以,憂患意識強烈。

    趙武靈王在與中山作戰幾乎失敗後,考察了北部和西部邊境線,瞭解了胡人的騎射長處。而且趙國民眾中就有不少的胡人。於是,在公元前307年向全國下達穿胡服,練習騎馬射箭的命令,開始了軍事上的改革。史稱胡服騎射。

    五、訓練一年多後,趙國有了一支精悍的騎兵部隊。前306年小試牛刀,進攻中山國,首戰告捷。隨後,趙軍西渡黃河,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林胡慘敗,貢獻大量良馬求和。趙武靈王又招募了大量林胡勇士,編入到騎兵中。騎兵部隊更加強大。

    六、趙國軍事迅速強大,秦、楚、齊、魏、韓等國爭相逢迎,甚至趙國都能左右秦國國君的廢立。趙武靈王還多次打敗中山、林胡和樓緩,取得大片土地,建立了雁門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以北至內蒙古間地區)和雲中郡(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南,長城以北之間),迫使林胡和樓煩大幅度地向北遷移。

  • 3 # 關東俠客

    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年一公元295年)是趙國第六代君主,他是古代偉大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趙雍順應歷史虛要,實行"胡服騎射”,把沉重的戰車拋進歷史垃圾堆,給中原地區創造了一個新的兵種---騎兵。結果,趙國軍隊戰鬥力提升N個等級,滅中山國,打敗魏,楚,秦,燕,齊軍隊,北擊匈奴,林胡,婁煩,設雲中,雁門,代三郡,國土擴大三倍,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強國。

    趙雍十五歲時登基即位,面臨的國際環境相當嚴俊。秦,燕,齊,楚,魏等國經常吊打趙國。北邊匈奴,林胡,婁煩等胡人南下來搶劫一番,弄得民不安生。趙國國土被中山國分為南北兩半,南邊是農耕區,北邊是半農半牧業區,兩種文化不相融,存在不穩定因素。趙雍老父趙肅後死後,楚,秦,齊,燕,魏五國各派一萬人來參加會葬,想趁機刮分趙國。趙雍重兵埋伏在都城邯鄲周圍,葬禮上怒斥各國的無恥,迅速離開,成功的化解了危機。

    趙雍擺脫外部危機後,開始著手進行軍事改革。從前中原王朝軍從以車兵為主,四馬拉一個戰車,上面三個人,一個駕車,一個持戟,一個射前,後面跟著幾十個士兵,拿著長矛,大戟。兵車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強弱的標準。當時,軍事力量弱的小國也有六百輛兵車。幹乘之國,萬乘之國是軍事大國的標制。

    兵車打仗有個缺點,需在平原地區擺開戰場撕殺,非常笨重。戰車製做成本高,需要專門培訓駕御。趙國在六國北方,經常和胡人打仗。胡人以騎兵為主,善於弓箭,遠射近攻,來去如風,有著巨大優勢。趙軍同胡人打仗時,圍不住,追不上,非常吃虧。中原服飾寬袍大袖,右衽。打仗時不靈活。胡人服飾左衽,持弓舞刀無障礙,緊袖短祆長褲乾淨利索。

    趙雍發現胡人騎兵有著諸多優點,於是,排除層層阻力,倡導"胡服騎射”。一個新的兵種騎兵在中原地區出現了,騎兵比戰車成本低,農牧區幾乎家家養馬,人人會騎,不需要特殊訓練。趙雍的胡服騎射消除了南北分裂局面,人人樂意參加騎兵,連北方的胡人都願意參加趙國的軍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趙國騎兵把六國軍隊收拾的服服帖帖,趙雍還把秦國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送回國繼位,培養自己的代理人,即秦昭襄王。趙國騎兵又滅了心腹之患中山國,把匈奴,林胡,婁煩打得滿地找牙,設雁門,雲中,代郡三個郡,擴地千餘里,把國土擴大三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提升N倍,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過去經常被胡人欺負,如今趙國成了最大搶劫犯,把婁煩人攆到東胡人地區。

    匈奴人軍隊以騎兵為主,快速機動,士兵以弓箭,彎刀為主。遠處射箭,近處彎刀,來去如風,善於長途奔襲。匈奴人做戰水平和後世的蒙古人差不多,土兵出生在苦寒之地,性格堅韌,有強大戰鬥力。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戰鬥力相當於坦克等機械化部隊,同中原王朝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做戰,有巨大優勢,只有機關槍等熱兵器出現後,騎兵才逐步退出戰爭舞臺,遊牧民族才能歌善舞了。

  • 4 # 小怪軟體管家

    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政策,使得趙國迅速強大起來,透過這場改革為農耕民族成功創造了首次打敗遊牧民族的先例,為以後的歷代征服遊牧民族提供了範本,因此,胡服騎射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都是值得稱讚的壯舉。那麼趙國的“胡服騎射”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趙國是戰國時期與少數民族接壤最多的國家,遊牧民族對趙國北部邊境持續不斷的騷擾,南方的各個國家也對趙國虎視眈眈,趙武靈王即位以後,一直在想如何富國強兵,驅逐外敵!

    在與遊牧民族的在長期作戰中,他發現,遊牧民族之所以如打不死的小強,就在於他們軍隊的機動性,而他們軍隊的機動性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大量的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其二,相對較少的軍隊輜重。中原戰國的兵種形式大多為步兵,配以戰車兵在前面衝鋒陷陣。在平原地區,步兵衝擊力不夠,而車兵又太笨重,因此追擊趕不上騎兵部隊,而撤退又總是被遊牧騎兵追尾。因此,在於遊牧騎兵的作戰中總是處於下風!

    發現了這些,趙武靈王覺得,唯一能夠剋制遊牧騎兵的方法就是,訓練跟他們一樣精銳的騎兵。在長達2000多年的冷兵器時代,這一點被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所有打敗遊牧民族的雄主所公認,而趙武靈王,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人。

    胡服騎射在很快之內收到了明顯的成效。胡服騎射後的第二年,趙國進攻中山和林胡,大獲全勝。趙武靈王二十一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趙連續攻擊中山國,並滅之。趙國還向北方遊牧民族林胡、樓煩頻繁用兵。史載,趙“拓地千里,北進之燕代”。趙國大量兼併林胡、婁煩、中山的土地,將版圖幾乎擴大了一倍,趙還在今河套地區建立九原、雲中郡,這兩地一直是後世中原帝國向北進攻草原的跳板。

    透過胡服騎射,趙國建立了一支戰國之中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北可進攻匈奴,南可威懾六國。此時的外部環境已經是秦強眾弱,趙國的崛起成為東方六國抵抗秦國的中流砥柱。

  • 5 # 唯史為鑑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重大的軍事改革,包括武器、訓練、戰術的改革等等,其中最令大家耳熟能詳的恐怕就是“胡服騎射”了。

    教科書上是這麼說的:在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頒佈了一條法令,改變以前寬袍長袖的著裝,該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鞋,從而大幅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使中原國家的戰鬥力能與遊牧民族抗衡。

    “胡服騎射”好懂,穿胡人的衣服,騎馬射箭的意思。但你有沒有發現:將長袖改為短袖,袖口改窄,確實行動更加方便了,但就這樣軍隊的戰鬥力就能突然之間增加?就能從鹹魚部隊變成精英部隊嗎?這究竟穿的是胡服還是鎧甲勇士?

    所以,這個問題就讓我來好好捋一捋。

    當時的中國或者說中原地區是農耕古國,農耕文明的天敵一般為兩種:其一是天災(所以才有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之類有關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的傳說),其二便是貫穿了整個中華歷史的北方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想要,農耕民族不給,所以就只剩下打仗了。

    然而,中國一直到戰國時期都被北方的遊牧民族打的焦頭爛額,而且也幾乎沒有培養出任何一支騎兵部隊。但有看官就要問了,按理說,都這麼長時間了,華人也很早就馴化了馬,何為培養不出騎兵呢?因為有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騎馬太傷大腿以及男性的重要器官了。

    騎馬為什麼會傷大腿呢?原因就在於那時候華人的禮儀就是不穿褲子。

    也許你要問:為什麼不穿褲子呢?古人也會反問你:為什麼要穿褲子?很明顯,對於南方農業文明來說,穿褲子是極不方便的,散熱不行,傳宗接代麻煩,下田種地也不方便,所以他們只需要找塊布吧大腿和腰部圍起來,就像一條裙子。

    穿裙子的好處有很多,但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容易走光。因此,華人坐下來的時候,都是雙腿併攏跪下然後坐在自己腳後跟上,不這麼坐是非常失禮的。日本人就因為穿和服,所以至今保持這種坐姿習慣。

    就因為中原人不穿褲子,所以騎在馬背上是相當的痛苦。沒有證據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發明瞭馬鞍和馬鐙。所以那時候要騎馬就得騎在光溜溜的馬背上,這樣的騎馬方式,對男性的生殖系統危害很大。為了防止摔下來,雙腿還必須牢牢夾緊馬的肋部,一陣顛簸,大腿內側就能磨破皮。

    由於沒有馬鞍、馬鐙之類的騎馬裝置,又不穿褲子。導致當時騎馬不僅需要熟練的技術,而且還相當痛苦。因此,一旦和遊牧民族打起來,對方翻山越嶺或是專挑小路行軍,中原的戰車就變得一無是處,因此,多年來,中原一直採取防守的戰略:修長城。

    直到公元前302年,實在是受不了匈奴騷擾的趙武靈王力排眾議,下了道命令:穿上褲子,騎馬乾匈奴!

    這道命令發出,中原終於有了一支可以抗衡遊牧民族的騎兵了。沒過多久,其他諸侯國也發現了其中的奧秘,紛紛穿起了褲子。

    此後,勝利的天平便開始向中原傾斜,經過數代人在武器物資、戰鬥訓練、戰術思想上的不斷進步,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有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傳奇。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梁啟超在近代撰文稱讚趙武靈王是“三千年來變法第一人”,敢為天下先,是梁啟超這些變法維新人士的精神楷模。

    趙國為什麼要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呢?是因為趙國快被周邊國家壓迫到亡國的邊緣了。趙人雖然勇悍,但是其民好商,性極輕俠,作戰紀律不好,所以戰國前半段,被魏國壓著打,被齊國追著打,儘管幾位國君兢兢業業,勤勉國政,依然免不了在趙武靈王即位時,四國帶兵弔唁,意圖瓜分趙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年幼即位,當此國難,他有很大的想法和抱負。因為趙國往南爭奪土地,齊國、楚國、魏國都是大國,趙國根本打不動,因此趙國的戰略腹地只能是北部的農牧地帶。可是有兩個問題擺在眼前:橫亙在趙國國土中間的中山國,使得趙國土地被中分,戰爭潛力大打折扣;北方草原的林胡、樓煩、匈奴等民族都是騎兵當家,趙國的車兵、步兵無法在野戰中與其爭雄。

    這兩個都是軍事問題,核心都在於趙國軍事力量薄弱。趙武靈王即位五年後,就開始遊說各個貴族(趙國是東方六國中貴族勢力最大的國家),希望他們支援改革軍政。為了取得更大的支援,趙武靈王甚至還做了一場政治秀。他帶領著3000騎兵從宿敵中山國一路衝殺下去,如入無人之境,一箭穿心。這在以前簡直不可想象。魏國在當初以步卒攻滅中山國,耗時兩年之久。如今趙武靈王騎兵軍團,在中山國內來去如風,讓趙國的貴族們歎為觀止。他們紛紛放開成見,支援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可不是後來的漢武帝在漢地訓練漢人騎射功夫,而是直接招募少數民族的騎士,讓他們到趙國當兵做官,趙武靈王開出的價碼是三倍於普通士卒的軍餉。少數民族的騎兵之所以拼死作戰,為的也不過是能夠掙來一份活命的糧食。如今趙國敞開了國門,還給了他們當兵的機會,他們自然非常樂意來應徵了。

    (趙國向北開疆)

    趙武靈王為了避免華夏歧視這些少數民族的人,他還率先做了很多融合的工作。趙國的朝堂上,有華夏人做官,也有少數民族的人做官,比如大名鼎鼎的肥義就是林胡人。趙國自此被其他國家的人們認為有“胡氣”,不過趙國也因此實現了軍事改革和轉型,成為當時七國中民族融合和軍事實力改革做的最好的一個。

    因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多數是招募胡人為兵,讓那些少數民族的王們感到難以控制自己的部下和子民,他們要麼索性加入了趙國,要麼乾脆就逃的遠一點。後來趙武靈王帶著新型的趙國軍隊,滅亡了中山國,並且融合了林胡、樓煩人,驅逐了匈奴人,趙國佔據了廣大的北方土地,新增了九原郡、雁門郡,成為北方一大軍事強國。

    由於當時,馬蹬尚未被髮明出來,騎兵的雙手還沒有被解放出來,騎兵的作戰實力並不十分強大。只是由於騎兵的作戰機動能力增加了很多,同時衝擊力也讓普通步兵難以招架。騎兵就相當於冷兵器時代的坦克,對於步兵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至於匈奴人的作戰能力,在漢代的時候,御史大夫晁錯在分析漢匈雙方優劣時,曾做過總結。

    晁錯總結出的匈奴三個強項是這樣的:

    第一、匈奴有好馬,那些戰馬攢山跳澗如履平地,咱們漢軍的馬比不過他們;

    第二、匈奴強盜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們的騎射之術也是咱們比不了的;

    第三、那幫匈奴崽子都是一幫牲口,吃苦耐勞的頑強精神,也是我們這些吃精米的的人沒有的。

    晁錯隨後總結了漢軍的五個特點:

    第一、在本土作戰的時候,地形一般都是利於戰車施展的,騎兵遇到戰車陣,也會變成活靶子。這一點明代戚繼光會表示認可,因為戚家軍裝備最精良的就是車兵,防禦作戰打韃靼的時候很管用;

    第二、漢軍的強弩比匈奴弓箭射程遠,長戟也比匈奴彎刀實用,這一點衛青霍去病乃至李陵都可以作證;

    第三、漢軍裝備的堅甲利刃也是匈奴沒有的匈奴地方窮,騎兵頂多也就一件皮甲,甚至還沒有皮甲的白身;

    第四、漢軍軍需供應比無後方作戰的匈奴要充足,這要感謝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秦漢軍隊的制式兵器通用;

    第五、在近身格鬥,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方面,訓練有素的漢軍也不怵匈奴人。古代軍隊都會訓練格鬥擒拿術,而不是現在的花拳繡腿。

    (李牧大破匈奴)

    晁錯總結的漢軍五個特點,在歷史上被李牧發揮的淋漓盡致,在公元前244年的大破匈奴的戰爭中,李牧以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種,陣斬匈奴騎兵10萬人,一戰就打的匈奴30年不敢寇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焗豬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