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叔夜話

    李白對月亮那麼情有獨鍾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李白本人生性豪放,對月亮從來就比較善於誇張和想象,所以從小就已經對月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例如李白他作的“兒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首詩就可以看得出李白小時候就已經很喜歡月亮的了,長大以後對月亮的感情就變得更加深厚,因為有許多的思想情懷或者憂和愁李白都是透過月亮來作比喻以抒發其情懷的,如他的“天生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以及“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等等詩篇都充分體現了李白對月亮的無限鍾愛。第二方面,由於李白一生當中非常坎坷,多次被朝廷貶到邊遠的地方或者大都漂泊在外,加上古時的交通通訊都是透過人和馬來進行傳遞的,因而一般的家信寄出到對方收到的話如果沒有一年半載是收不到的,所以當李白想家的時候往往多是透過對月亮的寄託來對親人的思念,希望月亮能夠把李白本人的惦念帶到給家裡或更遠的他方。

  • 2 # 正史風雲

    因為月亮代表思念、代表孤獨和失落、代表柔美和希望,月亮能夠寄託詩人複雜的情感!月亮代表思念

    古人有嫦娥奔月的傳說,嫦娥離開后羿,日夜思戀后羿,所以,後人很多文人,借這月亮表達對戀人、對家人的思念!

    月亮代表孤獨和失落

    嫦娥獨自在廣寒宮是多麼孤獨,月亮出現在夜晚,更能勾起“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文人墨客的孤獨感受,像李白這種豪放不羈、仕途不順、理想不能實現的人,除了覺得情感上的孤獨,又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和失落,所以,用月亮來表達這種感受是再好不過的了!

    月亮代表柔美和希望

    古人有信陰陽之說,太陽代表“陽”,而月亮則代表“陰”,陽有陽剛之美,陰有陰柔之美,陰陽協調,滋潤萬事萬物,月亮出現在夜裡,柔和的月光照亮夜空,讓人覺得美不勝收,柔美的月光打破黑夜的籠罩,給人一絲莫名的希望!

  • 3 # 徐國麟一功書法

    他浪跡天下,是明月照亮他的腳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他惆悵難眠,是月亮陪伴他的孤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亙古的明月激發了他的想象,讓他超越生死,超越時空:“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清Fluence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

  • 4 # 俚言

    因為李白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對月亮情有獨鍾。

    李白號詩仙,絕非浪得虛名。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於唐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屬四川江油。巴蜀之地,與道教頗有淵源。東漢時期,張陵就在當時的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五斗米道,這個張陵,後世人稱張天師。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即有詩名。他甫入社會,就顯露出他的豪放不羈的個性。他好劍術,喜任俠。24歲時,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的聲名鶴起,也與道教有關。公元733年,唐玄宗注《道德經》。公元735年,趁著唐玄宗西出巡狩的機會,李白獻上《大獵賦》,以道教玄理歌頌大唐盛世,從而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後來,李白獻詩給玉真公主。詩人賀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之後,驚為天人,竟然把李白比作太白金星,是謫仙。

    為什麼道家門徒對月亮情有獨鍾?

    因為道家好陰柔。

    我們知道,古人仰望天空,最為顯眼的就是日和月。按照道家的觀念,日為太陽,月為太陰。

    道家認為,太陽熾熱,陽氣太盛,而月亮就不同啦。月亮往往在夜晚出現,並且在一個月這個週期裡面,會出現陰晴陽缺的變化。 初一始出,十五圓滿,到了三十又隱去。

    因此,古人就大膽臆測,月亮具有復活的能力,代表著長生不老。陰柔、無爭、貴生,月亮的這些特點,與道家的理念不謀而合。

    所以,道家稱月亮為太陰之精。可見,李白之所以對月亮情有獨鍾,是有其思想深處的緣由的。

    李太白,酒中仙。

    李白豪邁奔放,是酒中仙。 豪情萬丈之時,來一杯!心情煩悶之時,來一杯!遊子思鄉之時,還是來一杯!

    難怪當代詩人余光中這樣贊李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數來數去,李白詠月的詩篇實在不少,最為膾炙人口的,無疑是這一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5 # 此箋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對壯麗山川充滿了無限的眷戀之情。在李白的詩歌中,離不開酒,少不了月。尤其是月亮這一意象,在李白的筆端變幻萬千,有千姿百態之姿,亦有千嬌百媚之態。那麼,為什麼李白對月亮情有獨鍾呢?

    首先,中國自古就有崇拜月亮的傳統,加上唐宋期間中秋節的盛行,影響了李白的詩歌創作。

    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進入文明時代之後,也開始有了文字記載。根據《禮記》記載,上古的貴族“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端其位”。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源於對月神的崇拜,而這正是我們現在中秋節衍生的源頭。

    後來秋夕祭月逐漸演變為一種習俗,到了唐代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再到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舉國歡慶的民俗節日,月餅也逐漸開始出現。而李白所處的盛唐,是中秋節傳統習俗成型的重要時期,對於月亮的崇拜也逐漸滲透到文學領域。

    在唐詩宋詞中,很多文人墨客謳歌和讚美月亮,甚至將自己的浪漫情懷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樹等美麗的神話傳說結合起來。李白的《古朗月行》,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具有詩情畫意的美好。

    除了李白的詩歌,唐詩之中有很多詠月抒懷之作,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甚至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因而李白對月亮的情有獨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不是一個獨立的偶然現象。只不過,惟有李白,能把月亮書寫地如此浪漫與多情。

    其次,月亮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詩詞意象,與李白詩歌創作的浪漫主義流派和風格相契合。

    李太白的詩,向來以浪漫飄逸著稱,而這離不開李白大膽而新奇的想象、誇張以及比擬等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往往離不開對月亮的書寫與描繪,因為月亮的空靈與超逸,與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相契合。

    對月抒懷,本就是古代文人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傳統。月亮承載的豐富內涵,在李白的演繹下,更顯別緻。它可以是象徵鄉愁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可以是寄託相思的“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還可以是發洩孤獨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亮,不僅是李白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更是李白一生理想與抱負的最佳載體。“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李白以此表達對國家衰敗的痛惜之情和淒涼之感;“今日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以此傾訴歲月流逝和歷史興衰的無常之感。

    月亮對於李白來說,是靈感的源泉,是詩興的勃發,是情感的宣洩,是思想的沉澱。孤獨時起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傷心時揮劍,“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流”;沉思時悲鳴,“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

    再次,李白生性狂放不羈,遊遍大好河山,月亮是其自由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徵。

    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一生遊遍大好河山。他那狂放不羈的天性,全部寄託在了山水之間,尤其以月亮最為突出。尤其被賜金放還之後,李白在山水田園之間追求自己的自由,或放歌縱酒,或尋仙訪道,而月亮成為自己“江海寄餘生”的最佳見證。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那是李白出蜀之時的意氣風發;“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那是李白舟行蜀江的豪情萬丈;“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那是李白渴望金戈鐵馬的壯志雄心。

    最後,李白是降落到塵世的“謫仙人”,一生與月結緣,月是其靈魂的故鄉,也是其生命的歸宿。

    李白這一生與月亮有解不開的緣分,就連出生也與月有關,傳言其母夢見長庚星(又稱太白金星)入懷而生下了李白。據魏顥《李翰林集序》記載,“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白對月是一往情深,甚至自己的女兒李伯禽,小名則為“明月奴”。

    月亮是李白生命的起點,也是其生命的終點,極其浪漫與傳奇。根據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譜》(王注本,卷三十五)曾作轉引: “《摭言》曰: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總之,月亮是李白自由與理想的化身,是詩情與畫意的載體,是靈魂的伴侶,是生命的故鄉。

  • 6 # 文都楊稼

    李白的詩文裡,有許多句子都是以月亮為物,借物思情,抒發情懷,詞文詩句,恰到妙處,讀者一番品味,猶如身臨其境。難怪後人認為李白對月亮情有獨鍾。

    在古代,人類把月亮視為神靈,傳說月亮上有嫦娥起舞,玉兔搗藥,吳剛伐桂,蟾蜍信步廣寒宮。

    現實中的月亮,是地球的終身伴侶,生死與共的孿生兄弟,在相距38萬公里處不離不棄。

    月相的盈虧圓缺,與地球母性基因遺傳息息相關,月光溫柔,給人有虛境聯想的感覺。可以想象李白在月光下獨自小酌,才思敏捷,才湧現出許多絕妙詞句。

  • 7 # 經緯讀史

    李白: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李白的詩歌集裡,我們會看到李白詩歌中對月亮的描寫,那麼問題就來了,李白為什麼喜歡寫月亮呢?總的一句可以概括:月亮代表我的心。

    李白曾經有機會在朝廷上工作,但也就短短几年時間,卻因朝廷安排的工作讓他無法施展才華,整天鬱郁不得志,最終開始叛逆,喝酒不上朝,得罪權貴人物,後被“賜金歸還”,短暫的仕途生涯結束了。

    在晚年,在安史之亂期間,李白深感世道的艱辛,更想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國家,於是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記得年輕時意氣風發,用大鵬自擬,“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藉風力直上九天雲外。

    然而,李白想用自已的才能改變自己、社會的現狀,看到不平之事,就透過詩歌進行揭露。

    李白麵對處處受排擠的情況,心裡嚮往像月亮那樣皎潔乾淨的社會環境,於是他在《將進酒》寫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

    李白處於這環境,對著月亮訴說自己心中抱負,勉勵自己天生的才能一定會有用的。

    然而,報效國家的抱負,直到李白老去,終究沒能實現。唯有月亮懂他心中理想的,最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2月亮懂得他心中的孤寂

    在歷史上的詩人,要說朋友遍佈江湖的人,要數李白,因為李白的足跡走遍中原,交往的朋友也眾多。

    但是在李白的詩歌上,並沒有因交眾多朋友而蘊含熱鬧的情感。在他的詩歌上,往往讓人感受到他的孤獨和寂寞。

    他的孤獨和寂寞主要是因為渴望報效朝廷,但又在仕途上不順,這些情感又難以與周圍的親戚朋友訴說,唯有與月亮交流。

    因此,月亮在李白孤寂的時候相邀陪伴,把月亮當成自己的知心人。

    3月亮懂得他心中的情感

    在人生旅途上,總會有得意、失落、思念或憂愁等各種情感,浪漫主義者李白對這情感更敏銳,他希望有人能傾聽他對這些情感的訴說。而月亮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當懷念親友時,“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月亮成了親友的替身。

    當思念家鄉時,“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成了家鄉的身影。

    月亮成為了李白各種情感的寄託,在月亮身上,李白得到寬慰和釋懷,使得他的人生更追求像月亮那樣自由自在。

    月亮承載了太多李白心中意象,是他的知心人。在追逐理想與抱負時,在陷入失意與孤寂時,在宣洩思念與哀痛時,月亮成了李白心中最可靠的人!因此,李白最喜歡寫月亮,讓月亮成為他詩歌裡的主角!

  • 8 # 黃土情愫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又一浪漫主義的偉大詩人,他一生留給後世的近千首詩歌中,有四百餘首與月亮有關。可以說,月亮這一意象,在李白詩中有著深刻的含義。

    古今中外,每一位有成就的大詩人,都有兩重人格,無不是一個很感性的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古代詩歌中,它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思鄉之情,思親之情和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李白一生,半生孤旅,以他極具感性的赤子情懷,自然是思鄉情濃,思親意切。李白又生性嗜酒,每豪飲,對月抒懷,豪情感嘆,寄一腔熱情於明月就是很自然事情了。

    在李白有關月亮的四百餘首詩歌中,最美最有意境的就是《靜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這首詩中,他把遊子的思鄉之情,描畫得神形俱佳,表達得至真至純。

    李白的《月下獨酌》就有四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謂是無人不曉的千古佳句。

    李白詩中,對月亮的別稱有:蟾蜍,玉兔,白兔,白玉盤,瑤臺鏡,陰精,玉鉤,峨眉山月,蟾蜍蝕影等不同的別稱,從一輪明月到玉鉤輕掛,描繪得是無微不至。或抒懷,或寄情可謂是用到了極致。

  • 9 # 桃之夭夭老牛

    月是中國古詩中永遠的題材,從詩經中的《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直到清龔自珍《己亥雜詩》的“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毛澤東也有“長空雁叫霜晨月”的詞句。幾乎所有朝代所有詩人都有關於月的詩句。

    但這當中,沒有比李白更痴情於月的。李白流傳至今的詩共有1100餘首,其中涉及月的就有380多首,佔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

    李白寫月的詩是全面的,各種意象表達都有,還有的是他創造的月的意象。

    月在詩歌中首要意象是思想。由於月是空間可見的最大的物體,詩人能看到月,就想著家長的親人也能看到,所以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詩句。李白寫了《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把月亮代表的思鄉之情表達到極致。

    月亮的意象還有思友,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中“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就是玩月思友之作。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是聽說晁衡死訊的誤傳後寫的一首詩。明月象徵著晁衡品德的高潔,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潔的明月沉淪於湛藍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藝術境界清麗幽婉。

    自從屈原《天問》發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濛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的問題以來關於月亮古今的詩作層出不窮。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名句,李白也有《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的名篇。

    月亮,容易觸動相思,自然也就客易使人產生孤獨感;加以月懸中天,看似孤獨無依,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也容易引起孤獨寂寞的感受。杜甫就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詩句借月表達孤獨之心。李白則在《長相思·其一》用寫到“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的嘆息。

    月亮的皎潔引起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聯想,《詩經·陳風·月出》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句子。李白《秋浦歌》裡寫到:“淥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採菱女,一道夜歌歸”,把水與月的關係寫的清新皎潔,圓圓的月亮映在水中,水因月而更加清明,月因水而更加皎潔。

    月經常與邊關聯絡在一起,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使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把月當做他們的寄託和幻念。詩人利用這種情結創造了月和邊塞的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加深了人們的這種意象。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也是這樣意象的深化。

    月亮不僅是空間的,還是時間的。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的流逝在時間中展開,因此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舊時月”引起了詩人對歷史的浩嘆和追思。李白《蘇臺覽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宮裡人”,感嘆自己的才華消逝在不盡的月光之中。

    李白對月的鐘愛還表現在他對月亮的暱稱上。如,

    《古風》“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稱月亮為蟾蜍。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稱月亮白玉盤。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稱月亮白兔。

    《上樂雲》:“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稱月亮為顧菟。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詩:“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 稱月亮為玉鉤。

    這些別稱十分形象地表達了李白對月的鐘情。李白是月亮的知音,月亮也是李白的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想要拍出好的風景照,應該如何選擇相機上的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