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17個裝甲師中有5位師長不是“科班出身”,莫德爾中將就是其中之一。人們並不看好這個戴著單片眼鏡,貌似“斯文人”,卻又滿口粗話的陸軍將領,會有什麼大的建樹。

    讓人驚訝的是,莫德爾的裝甲戰鬥群戰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第3裝甲師僅3天就突入蘇聯縱深165公里,成為古德里安第2裝甲叢集的“尖刀”。然而,經過2個月衝殺,莫德爾所部的戰損也很大,手裡只有50輛坦克,但他不以為然。

    因為莫斯科近在咫尺,只有300多公里的路程。

    隨著第一階段戰役的結束,被打懵的蘇軍損失慘重。這讓德軍上下對勝利充滿著信心,尤其是第3裝甲師的官兵,他們跟著莫德爾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儘管連續作戰2個月,但依然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在他們看來,莫斯科將是下一個目標。

    就在全師官兵枕戈達旦、躍躍欲試之際,一紙“停止東進”的命令,讓官兵們驚詫不已。同樣感到疑惑的莫德爾,趕到中央叢集司令部一探究竟,讓他更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統帥部的目標是南下進攻烏克蘭和克里木,殲滅基輔地區的蘇軍。

    這個方案遭到包括莫德爾在內絕大多數將領的反對。他認為,首先,莫斯科是蘇聯首都,而且就在眼前,應該順勢而為、一鼓作氣拿下。全軍上下都在期盼攻佔莫斯科,爭取更大的勝利。換句話說,“氣可鼓不可洩”,突然轉向會影響士氣。

    其次,從戰術角度,此時不適宜遠距離作戰。德軍經過連續作戰,武器裝備、後勤補給亟待解決,遠距離作戰還要面臨道路、森林等問題,這都讓基輔戰役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有些力不從心。總之,勝算不大,不應該打無準備之仗。

    更為關鍵的是,發動基輔戰役,勢必拖延戰爭程序。按照部隊的現狀,贏取烏克蘭地區,再趕回斯摩稜斯克,這一來一返的“折騰”,部隊是否還有能力繼續作戰?是否能趕在蘇聯冬季前解決莫斯科?因此,從戰略角度來說,不可取。

    當然,軍事必須服從政治的需要。按照高層的想法,此時轉向烏克蘭,從大戰略上看,確實拉齊了戰線,消除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威脅;在經濟上,獲取烏克蘭豐富的糧食資源,是繼續戰爭的保障;在政治上,能迅速瓦解蘇聯軍民的鬥志。

    巧合的是,斯大林也將目光放在烏克蘭,他不顧眾人反對,命令堅持。

    儘管古德里安帶著眾人的意見,飛赴“狼穴”試圖阻止某人“荒唐的”做法,但在他一意孤行、慷慨陳詞的誘惑下,也終於被他滔滔不絕的政治、軍事、經濟學說所屈服,“先基輔,後莫斯科”的戰略被確定下來。

    8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叢集開始南下,莫德爾所在的第24摩托化軍也開始行動,直指基輔。此刻,第3裝甲師的兵力只有戰前的45%,好在蘇聯的秋季天氣乾燥,路況很好,很適合坦克作戰,但對蘇聯來說,卻是一個災難性的季節。

    德軍的這一變化,引起了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的注意,他敏銳地發現形勢的嚴重性,提出將西南方面軍撤出烏克蘭,放棄基輔的建議,但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絕;朱可夫據理力爭、堅持己見,卻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調任預備隊方面軍總司令。

    其實,蘇、德雙方統帥,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斯大林看來,一是,在基輔決戰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一旦放棄,大片國土將淪喪,這是任何統帥都承擔不起的責任,唯有堅持。同時,這也是向英、美兩國表達蘇聯堅持的決心;

    二是,抱有僥倖心理。畢竟在該地區尚有幾十萬的蘇軍,儘管沒有制空權,但在地面上,蘇軍多少還是有些戰鬥力的。更何況,在區域性戰鬥中,蘇軍也確實取得了勝利,只要佈防得當,西南方面軍完全有可能堅持到援軍趕到,扭轉戰局。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失敗,也可以“以空間換時間”,在廣袤的烏克蘭地區與德軍“纏鬥”、拼耗的時候,也為後方擴充防禦力量和調集兵力爭取難得的時間,並將對手拖入對蘇軍有利的冬天,最終獲取戰場主動權。

    儘管實力羸弱的蘇軍,在斯大林的嚴令下一波一波的攻擊,但依然無法阻滯第2裝甲叢集向南突擊的速度。眼看基輔危在旦夕,朱可夫、布瓊尼、鐵木辛哥、華西列夫斯基等人,紛紛建議放棄基輔,均遭到斯大林的拒絕,他堅持部隊進行不斷地攻擊。

    最終,莫德爾成為“紮緊基輔口袋”的人。

    面對蘇軍的反撲,莫德爾的戰鬥群戰術發揮了巨大優勢,往往師主力在應對蘇軍反撲的同時,他派出一、二支裝甲戰鬥群,快速迂迴到對手後方,瞬間瓦解蘇軍的進攻。不過全師只剩30多輛坦克,但他重新整組戰鬥群後,命令繼續前進。

    到了9月14日,第3裝甲師主力只剩下10輛坦克和不到一個團的兵力。莫德爾依然組織包括兩輛Ⅲ號坦克和搭載45名步兵的裝甲運兵車在內的突擊群,繼續推進,終於在當天下午6點與南方集團軍群的部隊會師,“紮緊了基輔口袋”。

    任何一支部隊都害怕被包圍,包圍引發的恐慌不亞於退路被斷。被圍的蘇軍武器彈藥缺乏、士氣低落,情勢越來越危機,儘管斯大林撤換了仍在請求撤退的布瓊尼元帥的職務,改由鐵木辛哥接替,但戰局依然沒有太大改觀。

    包圍圈中的蘇軍開始了突圍,蘇軍的第5集團軍壓向第3裝甲師的正面,莫德爾沒有慌亂,他將不到一個團的步兵擔任防禦中堅力量,剩下的10輛坦克分成兩個戰鬥群,部署在防線後方,哪裡出現危機,戰鬥群就出現在那裡。

    面對如潮的蘇軍,第3裝甲師的防線岌岌可危,官兵們有些恐慌。他照例地大聲叫罵道:“現在只需在快要倒塌的房子上,狠狠揣上一腳就行了”。最後,援軍趕到,穩固了防線,並開始反擊,被包圍的蘇軍也徹底失去了反抗,紛紛投降。

    9月26日基輔會戰結束,蘇聯包括西南方面軍在內的三個方面軍遭到滅頂之災,損失70萬人,其中俘虜就達66.5萬人。德軍也損失了15萬人,其中第3裝甲師僅剩一個團的兵力,戰損排在德軍第二位,但打出了“柏林熊”的威名。

    基輔之戰,德軍獲得了巨大勝利,但為此喪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最終讓斯大林“笑到了最後”。回顧歷史,蘇、德雙方統帥的決定沒有對錯之分,因為軍事就是政治的延伸,就是要服從政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 2 # 戰略論

    基輔戰役時期,莫德爾是德軍第3裝甲師的師長,該師隸屬於古德里安第2裝甲叢集轄下的第24裝甲軍,當時第2裝甲叢集擁有第24和47兩個裝甲軍,他們將在這場龐大的鉗形攻勢中擔任北鉗,相應的在南面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叢集將作為右鉗,兩支快速部隊將在基輔的東面會師,從而包圍住基輔地區的大部分蘇軍。莫德爾的第3裝甲師在這次戰役中表現優秀,成為古德里安裝甲叢集中推進最快的部隊,因而該師也成為了裝甲叢集的“先鋒”,率先和南面的第1裝甲叢集前鋒部隊取得了地面聯絡,對蘇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合圍,這是基輔會戰最標誌性的事件。

    莫德爾是戰爭中後期德軍主要的前線指揮官之一,被希特勒稱為“我手中最有能力的元帥”,他的成名之戰是在擔任第9集團軍司令時指揮了殘酷的勒熱夫防禦作戰,對進攻蘇軍造成了驚人的損失,是公認的最擅長防禦的將領。不過這些都是1942年以後的事情了,在1941年的基輔會戰時期,莫德爾還只是一個裝甲師的師長,無權在戰役、戰略級的層面上施加影響,他和他的裝甲師受領的任務就是儘可能迅速的突破當面蘇軍的防線,與南面的第1裝甲叢集取得聯絡,完成對基輔蘇軍的合圍。

    莫德爾在基輔戰役中表現出堅強的進攻毅力和精湛的戰術技巧,透過一場漂亮的突襲,第3裝甲師成功的突破了防守堅固的蘇軍防線,然後迅速向後方挺進,完全不顧暴露的側翼,這也是古德里安所一直要求的,為了支援莫德爾的迅速推進,古德里安將強大的殲擊航空兵全部派到第3裝甲師的方向上,這大大提高了該師的突破能力以及側翼的安全程度。在這場快速的進攻作戰中,第3裝甲師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嚴重的損失,隸屬該師的第6裝甲團僅剩不到10輛坦克,他們不得不頻繁的抗擊優勢蘇軍的反擊,不過在莫德爾的指揮下,第3裝甲師頂住了蘇軍的反擊並堅定的向前進攻,為德軍基輔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我們再來談一下基輔戰役的過程,當時的戰略背景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方向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相繼在明斯克和斯摩稜斯克附近地域圍殲了當面蘇軍戰略集團(明斯克戰役基本殲滅了蘇軍西方面軍,斯摩稜斯克戰役則再次殲滅了以戰略預備隊重建的蘇軍西方面軍),而南翼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則推進速度緩慢,一直沒能趕上中央集團軍群的推進速度,這樣德軍在中央方向上便形成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從而對南翼蘇軍西南方面軍的縱深側後方形成了威脅,加之不久南方集團軍群的快速部隊迅速渡過了第聶伯河對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左翼形成了威脅,這樣堅守在基輔的蘇軍西南方面軍便處於德軍的三面包圍之中,德軍陸軍總司令部也發現了這一有利的戰機,於是命令中央集團軍群轄下的第2裝甲叢集和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叢集南北對進實施一場鉗形攻勢,從而包圍殲滅整個蘇軍西南方面軍。蘇軍總參謀部也意識他們在基輔面臨的巨大危機,但是斯大林拒絕主動放棄基輔,強令蘇軍堅守基輔,最終導致了這場大災難的發生,蘇軍最強大的一個方面軍被德軍完整的消滅了,南翼戰線也徹底崩潰,德軍也得以推進到哈爾科夫甚至更遠的羅斯托夫一線,對擁有大量油田的高加索形成了威脅。

  • 3 # 光明啟

    再討論這些過去年代的常規戰戰例已無意義了,因為世界軍事理論及戰爭實踐已發生革命性改變,完全進入高科技現代化戰爭模式,理念變了,武器裝備變了,過去那種靠兵多、靠鋼鐵武器動輒幾十萬上百萬陸軍、常規坦克裝甲車大炮打地面、拚地面的模式已一去不返,在現代高科技現代化的資訊化、數字化、電子化、預警化、遠端精確制導化、智慧化、海空一體化面前,常規戰爭、常規武器排兵佈陣那個舊有模式已經不堪一擊,都被摧枯拉朽。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基輔戰役是二戰時期蘇德戰爭中一個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之所以非常有名,因為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戰,在這場戰役過後,德軍抓住了60多萬蘇軍士兵。

    因為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是從北中南三個方向上齊頭並進攻打蘇聯,蘇聯相對應的,也是在三個方向上有大量的軍隊與之相抗衡。而在南方的烏克蘭,由於基輔的重要性,所以在烏克蘭一帶駐有大量的軍隊。而且在北方和中間的蘇軍被德軍打的節節後退之後,南方的軍隊就處於非常危險的狀態,這個時候朱可夫就要求將軍隊撤出基輔,但是基輔對於蘇聯的重要性不可不言而喻,所以斯大林固執的要求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堅守。

    希特勒看到如此良機,就調集中央集團軍群的很大一部分兵力南下,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蘇軍,而莫德爾在在這次戰役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莫德爾當時率領的第三裝甲師事實上已經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手中只有戰前不到一半的兵力。但在接到命令之後,莫德爾率軍猛烈進攻,多次打敗蘇軍,最後完成了對西南方面軍的合圍,最終讓包括古德里安在內的諸多名將為之側目。因為在那種狀態下,普通的將領恐怕都會要求修整或者增援,但是莫德爾沒有一句抱怨,自始至終不折不扣的堅決執行上頭的命令,為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在看到情況危急的時候,除了朱可夫之外,連布瓊尼元帥也強烈要求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撤退。但是斯大林非常的震怒,因為基輔的政治重要性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夠輕易言退。所以他把布瓊尼給撤掉,換上了鐵木辛哥元帥,但是依然於事無補,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百萬大軍被德軍裝甲部隊給合圍。西南方面軍的全軍覆沒,確實讓德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同時也讓斯大林這一方感覺到無比的沮喪,但是也為莫斯科戰役贏得了時間,使得斯大林得以有時間扭轉整個戰局。

  • 5 # 仁者厚德載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統帥的納粹德國軍隊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北歐和巴爾幹半島,1941年,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

    而這時的歐洲地區,只有英國在獨自和德國義大利的軸心國作戰。

    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以東;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隨著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藉海洋的優勢在拼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製定入侵蘇聯的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下令德軍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德軍以146個師,3580輛坦克,4980架飛機向蘇聯發起閃電式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

    入侵德軍分為3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26個師由勒布元帥指揮,從東普魯士出發,穿越波羅的海三國,以列寧格勒為目標;中央集團軍群49個師由馮·博克元帥指揮,從華沙地區出擊,經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直取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以基輔為目標。

    德國三個集團軍群的300餘萬大軍分三個方向湧入蘇聯,很快碾碎了蘇聯的第一道防線。

    7月16日,德中央集團軍群古德里安上將的第2裝甲兵團攻佔了斯摩稜斯克,叩開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門。

    正當古德里安等德軍官兵躊躇滿志地準備殺向莫斯科時,希特勒卻決定暫時放棄莫斯科方向的作戰,而以烏克蘭和列寧格勒為主要目標,希特勒始終認為這兩個目標要比莫斯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這個方案遭到包括莫德爾在內絕大多數德軍將領的反對。他認為,莫斯科是蘇聯首都,而且就在眼前,應該順勢而為、一鼓作氣拿下。全軍上下都在期盼攻佔莫斯科,爭取更大的勝利。換句話說,“氣可鼓不可洩”,突然轉向會影響士氣。

    希特勒不顧德國將軍們的再三勸說,於8月21日釋出了第34號訓令,堅令古德里安兵團南向,與南方集團軍群合作,對基輔附近的蘇軍進行一個大包圍戰。

    8月25日,德國第一裝甲叢集奪取了彼得羅夫斯克,第13裝甲師度過了第聶伯河。古德里安上將的第二裝甲叢集,也從斯摩稜斯克南下。莫德爾所在的第24摩托化軍也開始行動,直指基輔。

    此刻,蘇聯的秋季天氣乾燥,路況很好,很適合坦克作戰,但對蘇聯來說,卻是一個災難性的季節。

    儘管蘇軍在斯大林的嚴令下一波一波的攻擊,但依然無法阻滯德軍第二裝甲叢集向南突擊的速度。

    眼看基輔危在旦夕,朱可夫、布瓊尼、鐵木辛哥、華西列夫斯基等人,紛紛建議放棄基輔,均遭到斯大林的拒絕,他堅持部隊進行不斷地攻擊。

    最終,莫德爾成為“紮緊基輔口袋”的人。 面對蘇軍的反撲,莫德爾的戰鬥群戰術發揮了巨大優勢,往往德軍師主力在應對蘇軍反撲的同時,他派出德軍一、二支裝甲戰鬥群,快速迂迴到對手後方,瞬間瓦解蘇軍的進攻。不過德軍全師只剩30多輛坦克,但莫德爾重新整組戰鬥群後,命令繼續前進。

    到了9月14日,第3裝甲師主力只剩下10輛坦克和不到一個團的兵力。莫德爾依然組織包括兩輛Ⅲ號坦克和搭載45名步兵的裝甲運兵車在內的突擊群,繼續推進,終於在當天下午6點與南方集團軍群的部隊會師,“紮緊了基輔口袋”。德軍成功包圍了基輔。

    而斯大林卻根本意識不到危險的來臨。布瓊尼元帥與朱可夫元帥先後建議放棄基輔,讓西南方面軍後撤重整。但兩人卻被斯大林解職,由鐵木辛哥代替了布瓊尼堅守基輔。

    蘇聯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與鐵木辛哥的撤退請求被斯大林再次駁回,西南方面軍失去了求生機會。

    9月15日黃昏時分,位於包圍圈北面的德國第6集團軍,用炮擊敲響了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喪鐘。隨後該集團軍所轄的11個師向基輔方向發起進攻,後德軍各部隊開始展開向心突擊。

    在最開始戰鬥裡,蘇軍頑強的在城郊進行巷戰,造成了德軍可觀的傷亡。德軍幾乎每個師幾乎都陣亡千人以上。

    但蘇軍的損失卻更為血腥:光在亞戈京的德國第44步兵師的戰線上就發現了1.3萬具蘇軍的屍體。旁邊兒的第45步兵師也抓獲了1.6萬名蘇軍俘虜。

    9月17日,蘇軍的基爾波諾斯上將終於接到了莫斯科方面同意放棄基輔的命令,但城內的第37集團軍已經與方面軍司令部失去了聯絡。

    9月19日,蘇軍炸燬了第聶伯河上所有橋樑,並優先撤走了領導官員。但這依然阻止不了德軍的驍兵悍將們。德軍第296步兵師的3個步兵團率先從北面攻入基輔。德軍的第95步兵師的4個步兵團也從南面攻入城內。

    到了9月19日10點,已經合流的德軍兩個師終於將軍旗插上了洛夫拉要塞,基輔宣告陷落。

    9月20日蘇軍西南方面軍司令部—布羅瓦雷也被德軍第56步兵師佔領,6.3萬蘇軍淪為了第6集團軍的俘虜。

    9月22日,德軍第3裝甲師和第25摩托化步兵師,也在皮爾亞京西南方的森林殲滅了蘇聯第5集團軍最後的部隊,並俘虜了該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少將。

    蘇聯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與參謀長圖皮科夫少將,被炮彈擊中,陣亡在了包圍圈內。

    戰至此時,蘇聯西南方面軍已經只剩下漫山遍野的殘骸和一望無際的俘虜與屍體。66.5萬蘇軍成為了德軍的階下囚。布瓊尼元帥甚至因為這次慘敗而差點兒自殺。

    9月26日基輔會戰結束,蘇聯包括西南方面軍在內的三個方面軍遭到滅頂之災,近20萬人戰死,被就達66.5萬人。德軍雖然也損失了15萬人,但德軍繳獲坦克884輛,火炮3718門,摩托化車輛3500輛。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包圍戰以德國法西斯的勝利而告終。

    如果把目光投向整個東線,那麼在1941年這個最黑暗的一年裡,總共有299萬蘇軍士兵化作了無名孤魂。

    基輔保衛戰蘇軍雖失敗但在戰役過程中把德軍拖了盡一個月時間打亂希特勒原定進攻莫斯科時間佈署,為蘇聯組織防禦準備了充足時間為後來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奠定基礎。

    等希特勒再進攻莫斯科時為時已晚,莫斯科方向己經做好了防禦準備而且秋季中雨季來臨地面泥濘不堪無法行走更可怕的寒冷冬季接踵而來對德軍而言那簡直是災難的開始。

    因此有人說希特勒中了斯大林圈套,因為當時自從斯摩稜斯克失守斯大林手上己沒有多少預備力量可用了。

    莫斯科方向蘇聯防衛空虛幾乎是無兵可用,為挽救這危局爭取時間,斯大林就丟擲 基輔這個好看又好吃誘餌引誘希特勒使其上當,這就解釋當時總參謀長朱可夫和西南方面軍最高層看到危局請求撤退但斯大林卻堅持不同意原因,結果希特勒沒扺得住誘惑最後贏得基輔戰役勝利卻永遠失去整個二戰戰爭中一切的說法。

  • 6 # 都市南鄉子

    我的答案與以上回答不同。基輔戰役中“紮緊口袋”的關鍵人物,不是德軍莫德爾元帥(他當時還只是第三裝甲師師長),而是蘇聯“鋼鐵慈父”本人!沒有斯大林大元帥在基輔戰役中的“潛伏”行為,一方面一再拒絕,並以軍法從事相威脅,禁止西南方面軍撤離基輔;另一方面,盲目相信布良斯克方面軍葉廖緬科大將這樣的蠢貨酒鬼司令。德軍不可能有什麼“口袋”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酒桌上的客套話(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