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工男讀歷史
-
2 # 香茗史館
唐朝時期的官制整體是以“三省六部制”為框架,這種制度雖然在隋朝時期已經出現,但卻是在唐朝時期得以完善的。唐朝的整體官制大致可被稱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臺九寺五監”,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不妨對唐朝官制進行分類,其大致可以分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御史臺、九寺五監和地方官制四部分,分別來介紹一下。
△唐朝“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臺九寺五監”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已經相當完備,各個部門職責明確,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簡單介紹一下吧。唐朝不設丞相,因而三省長官均可被稱為宰相,三省長官各有官署,但遇軍國大事需共同商議。
1、三省:指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三個部門。其中中書省主要負責制定政策、草擬詔敕;門下省負責稽核復奏;尚書省則負責頒發執行。如果中書省的詔敕有不當之處,門下省有權予以封駁,要求重擬。
尚書省:最高長官為左右僕射(因李世民曾擔任尚書令,故不再有人擔任)各一人,從二品。其屬官通常有:左丞一人(總領吏部、戶部、禮部),正四品上;右丞一人(總領兵部、刑部、工部),正四品下,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從五品上,輔佐左、右丞;員外郎各一人,從六品上。都事各六人,從七品上;主事各六人,從八品下。吏部考功、禮部主書皆如之。諸司主事,從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書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長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房玄齡曾擔任尚書左僕射
門下省:最高長官為侍中,共兩人,正三品,另有門下侍郎二人為副長官,正四品上。中書省的屬官通常有左散騎常侍二人,從三品,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四人,正五品上,掌諫諭得失,侍從贊相。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館繕寫讎校之課。此外,還有左補闕六人,從七品上;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典儀二人,從九品下,錄事四人,從七品上;城門郎四人,從六品上(轄令史二人,書令史二人,武德五年,置門僕八百人);符寶郎四人,從六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轄令史二人,書令史三人,主寶二人,主符四人,主節四人)。令史二十二人,書令史四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三人,能書一人,傳制二人,亭長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補制敕匠五人,裝潢一人,起居郎領令史三人,贊者六人,
△杜如晦曾擔任侍中
中書省:最高長官為中書令,共兩人,正三品,另有中書侍郎二人為副長官,正四品上。此外,中書省的屬官通常有右散騎常侍二人,從三品。右諫議大夫四人,正五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起居舍人二名,從六品上,掌修記言之史,錄製誥德音。通事舍人十六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主書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
△李靖曾擔任中書令
2、六部:六部主要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其主要為門下省統轄。每部下轄四司,各司長官為郎中,從五品上,副長官為員外郎,從六品上。
吏部:下設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正副主官為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各司官員有:吏部司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四人,甲庫令史十一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司主事二人,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勳司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三人,書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主事三人,令史十五人,書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唐太宗時期的吏部尚書長孫無忌
戶部:下設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正副主官為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各司官員有:戶部司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司主事二人;金部司主事三人;倉部司主事三人。
禮部:下設禮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正副主官為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 正四品下。各司分別設郎中、員外郎為正、副長官。
△禮部尚書唐儉
兵部:下設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正副主官為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各司官員有:兵部司主事四人,有兵部令史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職方司主事二人,職方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駕部司主事二人,駕部令史十人,書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庫部司主事二人,庫部令史七人,書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兵部尚書侯君集
刑部:下設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門司,掌管對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員的行刑權,但沒有處罰權,相當於執行機構,正副主官為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各司官員有:刑部司主事四人,刑部令史十九人,書令史三十八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人;都官司主事二人,都官令史九人,書令史十二人,掌固四人;比部司主事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書令史二十七人,計史一人,掌固四人;司門司主事二人司門令史六人,書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
工部:下設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掌管營造工程事項,正副主官為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各司官員有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均為從九品上。
御史臺唐朝的御史臺乃是最高監察部門,其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如遇有特別重大案件時,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為三司推事。御史臺的正副主官分別為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設主簿一人,從七品下。主事二人,從九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下。
△御史臺
臺院:設侍御史六人,從六品下,掌糾察百僚、彈劾不法;審判皇帝特命的案件,並與門下省的給事中、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訟,號稱“小三司”。下屬令史七十八人,書令史二十五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二人。
殿院:設侍御史九人,從七品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糾察朝會典禮失儀和隨駕檢舉非違等事。下屬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
察院: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監察全國十五道地方官吏及尚書省的六部。下屬計史三十四人,令史十人,掌固十二人。
九寺五監唐朝的九寺是: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五監則是:國子、少府、將作、都水、軍器。寺的長官稱“卿”,監的長官多稱“監”。
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太常寺正副主官為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屬官有:丞二人,從五品下。主簿二人,從七品上。博士四人,從七品上。太祝六人,正九品上。奉禮郎二人,從九品上。協律郎二人,正八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有禮院修撰、檢討官各一人,府十一人,史二十三人,謁者十人,贊引二十人,贊者四人,祝史六人,贊者十六人。太常寺、禮院禮生各三十五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
△光祿寺主管膳食
光祿寺:掌祭祀、朝會、宴鄉膳食。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有: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此外,下設太官署、珍羞署、良醞署、掌醢署。太官署設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有府四人,史八人,監膳十人,監膳史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掌固四人。珍羞署設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有府三人,史六人,典書八人,餳匠五人,掌固四人。良醞署設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有府三人,史六人,監事二人,掌醞二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觶百二十人,掌固四人。掌醢署設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有府二人,史二人,主醢十人,醬匠二十三人,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菹醯匠八人,掌固四人。
衛尉寺:掌門衛屯兵,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為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一人。有府六人,史十一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
△宗正寺主管天子宗族事務
宗正寺:掌天子宗族事。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為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知圖譜官一人,脩玉牒官一人,知宗子表疏官一人,錄事二人。武德二年,置宗師一人,後省。有府五人,史五人,亭長四人,掌固四人。京都太廟齋郎各一百三十人,門僕各三十三人,主簿、錄事各二人。
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為丞四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下設乘黃署、典廄署、典牧署。乘黃署設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有府一人,史二人,駕士一百四十人,羊車小史十四人,掌固六人。典廄署設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有府四人,史八人,主乘六人,典事八人,執馭百人,駕士八百人,掌固六人。典牧署設令三人,正八品上;丞六人,從九品上。監事八人。有府四人,史八人,典事十六人,主酪七十四人,駕士百六十人,掌固四人。
△大理寺
大理寺: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師徒刑以上的案件,判決後要送刑部複查,死刑則呈送皇帝批准。刑部則負責全國的司法行政和審判重大案件,凡地方的死刑案件要送大理寺複查。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有正二人,從五品下。丞六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獄丞二人,從九品下。司直六人,從六品上;評事八人,從八品下。有府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司直史十二人,評事史二十四人,獄史六人,亭長四人,掌固十八人,問事百人。
鴻臚寺:掌贊導相禮。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為丞二人,從六品上。下設典客署和司儀署。典客署設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三人,從八品下;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有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掌固二人。司儀署設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
司農寺:掌糧食積儲、倉廩管理及京朝官之祿米供應等事務。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為丞六人,從六品上。下設有上林署、太倉署、鉤盾署、道禾官署、司竹,以及太原、永豐、龍門等倉,慶善、石門、溫泉湯等監,京都諸園苑監、苑四面監,九成宮總監,諸鹽池監和諸屯等,各個部門有配有數量不等的官員和吏員,具體就不介紹了。
太府寺:掌錢穀金帛諸貨幣。正副主官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屬官有丞四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
△國子監
國子監: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正副主官為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屬官有丞一人,從六品下;主簿一人,從七品下。其下又設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館、律學、書學、算學等,分別配有博士、助教、直講人數不等。
少府監:掌管百工技巧諸務。主官為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下設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五署及諸冶監、諸鑄錢監、互市監。各署、監設監作,從九品下。
將作監:掌管宮室建築。正副主官為監二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下。屬官有丞四人,從六品下;主簿二人,從七品下;錄事二人,從九品上。下設總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署,百工等監。
△將作監主管宮室建築
都水監:掌河渠、津樑、堤堰等事務。長官為都水使者,正五品上。屬官為丞二人,從七品上。下設河渠署和諸津。河渠署設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河堤謁者六人,正八品下。諸津設令各一人,正九品上;丞二人,從九品下。
軍器監:掌造兵器、旗幟、戎帳、什物。主官為監一人,正四品上。屬官為丞一人,正七品上。下設弩坊署和甲坊署。弩坊署設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監作二人。有府二人,史五人,典事二人。甲坊署設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監作二人。有府二人,史五人,典事二人。
地方官制唐朝地方行政級別在安史之亂前衛州、縣二級制,而在之後則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制。
州的長官為刺史,刺史之下則有別駕、長史、司馬等官,稱為上佐官,他們沒有職權,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閒散官員。此外還有司功、司倉、司戶、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參軍,負責處理各方面的政務,由錄事參軍事統領。這些官稱為判司,具有實權。
△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
縣的長官統稱縣令,其下設有縣丞、縣尉、主簿等官。
此外,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設府,長官為牧,一般由親王遙領,實際主持政務的是尹。
軍事方面則設有都督府,又累類似於大軍區,長官十州以上的稱之為大都督府,一般也由親王遙領,由長史主其事。一般的都督則兼任所在州的刺史。不過,安史之亂後由於地方節度使崛起,都督府已經名存實亡。
而為了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管理和鞏固邊防,唐朝還在邊境地區設定了六個都護府,有大都護府與上都護府之分。長官大都護同樣由親王遙領,由副大都護主其事。唐玄宗時為了加強邊防的軍事力量,在沿邊設定八個節度使,統轄邊地軍隊,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開始集軍、政、財、監察諸權於一身,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
最後,附上一張唐朝官僚體系圖
-
3 # 文史劉磚家
唐朝的中央官制大概可概括為三省六部九卿二十四司。根據官員的具體工作和級別分為職事官、散官、勳、爵。
唐朝官員等級從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個等級,然後在這九個等級的基礎上又有正、從、上、下之分。具體來說,從一品到三品只有正從之別,即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公六個品階。從四品開始,除了分正從之分外還分上、下。如四品官分為: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從四品下,從四品到九品皆是如此,共二十四個品階,加起來一共是三十個品階。
然後每個品階又有相對應的職事官、散官、勳、爵。所謂職事官就是行政職務的任命,反映具體工作的安排,例如三省的長官、六部的尚書、九卿的長官。散官代表官員的級別,好比今天的公務員級別,用來給官員發工資,體現身份地位。勳和爵是對做出特殊貢獻的獎勵。
唐朝的中央政府組織形式為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管六部,六部分別為禮、戶、吏、兵、刑、工部。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正三品,輔佐他的副職稱為中書侍郎,正四品,下設有中書舍人若干,正五品上。
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正三品,輔佐他的副職稱黃門侍郎或者門下侍郎,正四品,下設有左散騎常侍,從三品,給事中若干,正五品上。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輔佐他的副職稱為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因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李世民做了皇帝后,不設尚書令。下設六部尚書,尚書的副職稱為侍郎,每部設有四司,每司的長官成為郎中。另外還有九卿。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了,簡單回答如下:
唐朝官員官位實職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一共二十九級。官位實職就是官員的實際任職,代表著官員在哪個衙門裡辦公。
正一品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師太師、太傅、太保,這些一般都是榮譽性官位,只有三公、三師職務的往往是被掛起來了。但初唐長孫無忌、房玄齡都曾只任三公,這時他們的三公位置可不是榮譽性的閒職,而是真正的掌權者,可以開府辦公,有一套班子配合。
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以及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屬於享受三公待遇,往往都參預朝政,算是宰相級人物;
正二品本來是標準的宰相,主要是尚書令,但由於李世民曾經當過這個官位,所以後來尚書令就基本上被空下來,尚書令副手左右僕射成為真正的實職宰相;
從二品是真正的常設性高官,包括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還有地方上京兆、洛陽、太原七個大州的一把手,安西都護府等五個邊境重鎮的大都督或者大都護,這些是唐王朝最核心的一批高官。
正三品是省長、部長級別,包括也算是宰相的侍中、中書令,以及各部尚書,皇帝一些直屬部門的一把手,武將裡的大將軍,地方都督或者都護;
從三品相當於副部級,有些是各部門一把手,有的是各部尚書的副手,武將是大將軍的副職將軍,地方官包括一些都督、刺史,還有一些大都護府的長史等。
四品以下的都是各部、各州郡、各都督府都護府幹活的,也有是中小州、都督府、縣的一把手,最小的一把手是下縣縣令從七品下,再往下八九品的純粹是幹活的小官吏了。
這些是大唐行政體系真正的掌管者,一個蘿蔔一個坑。
如果沒有實職,其他散官、爵位、勳官等級再高也是隻享受待遇沒有實權。爵位中的親王享受三公的正一品待遇,親王的繼承者叫嗣王,與郡王、國公同樣享受從一品待遇,再往下各個爵位的待遇依次遞減;
散官當中最高的文散官是從一品的特進,武散官是從一品的驃騎大將軍,往下也是依次遞減;
勳官基本上相當於戰鬥勳章,靠軍功獲得,最高正二品的上柱國,往下同樣依次遞減。
不管靠自己的老子、科舉或者是軍功,有了一個虛職的官位,就能拿相應的俸祿,享受一定的待遇,這就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算是出仕了。但要是為了有更大的權力,就要爭取官位實職,這才算是有差使幹,否則只是被養起來的一頭豬。
可惜畢竟官位數量有限,四五品散官去爭取一個六七品的實職縣令也是常見的事情。在爭取官位的過程中,這些人“身應役使,有類僮僕,論實在於胥吏之下”,相當於被借調到某個部門等空缺,除了公務之外還要給上官幹雜活,實權還沒有小吏大。
唐代政府部門的設定,為皇帝服務的部門與處理政務的部門混雜在一起尚書省相當於國務院,下設六部尚書,各自分領四個司,這是最主要的政府部門。另外還有門下省、中書省、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與尚書省合稱六省;
御史臺是負責監察的部門,單獨存在;
皇帝直屬機構還有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稱作九寺,還有將作監、國子學、十六衛府等,
這些部門的工作有些是與公務有關,有些是直接為皇帝和皇室服務負責吃喝拉撒睡的機構。
相當於皇帝直接管理六省、一臺、九寺、將作監、國子學、十六衛府等部門,這些部門各自獨立運作,一把手都直接向皇帝負責,理論上宰相只是輔助皇帝決策的團隊成員之一,類似現在的扁平化管理。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宰相的權力也根據皇帝的授權有大有小,貞觀年間李世民敢於授權,國事都由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等一批人集體決策,宰相權力相對較大;後來皇權越來越集中,宰相也越來越像皇帝的秘書而非決策班子成員。這時也出現過特殊情況,比如李林甫幾乎替代了唐玄宗李隆基行使皇帝權力,這也是皇權過大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