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讀

    慈禧選擇年幼的溥儀繼承皇位,原因有不少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確實有一部分私心在作祟。

    溥儀僅僅三歲就登基,年幼無知利於控制。當然,此時的慈禧已經病入膏肓,她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權謀而這樣選擇。

    而是希望自己的內侄女隆裕皇后可以跟自己一樣走垂簾親政的路線。隆裕,葉赫那拉氏,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在光緒十四年的時候,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第二年就立為皇后。

    看到這裡,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

    原來慈禧是為了保證權力可以在葉赫那拉氏手裡平穩過渡,所以必須要尋找一個年幼的小皇帝才可以。因此,作為光緒的親兄弟,載灃的長子溥儀是最合適不過的。一來年齡夠小,僅三歲。二來溥儀是光緒的親侄子,血緣關係也夠得上,符合祖制,別人也無可指摘。

    因此,種種考慮之後,才選擇了讓溥儀登基大統。溥儀登基以後,慈禧在做了一天太皇太后就在儀鸞殿駕崩了。

    而溥儀登基以後的大清王朝,已經是千瘡百孔,大廈將傾,僅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次年,溥儀退位。

    他的退位,代表著大清王朝的滅亡,更代表著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徹底被掃進了垃圾堆,成為歷史的代名詞。

    以上。

  • 2 # 一點點歷史

    要解釋慈禧為什麼選擇溥儀繼承皇位,就要從同治皇帝死後,選擇光緒這件事說起。

    同治皇帝繼位是名正言順,因為同治是咸豐的嫡子,又是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死後並沒有沒有子女,咸豐皇帝一脈也就斷絕了,這時候選擇繼承人就是一個“技術活”。

    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將溥字輩的子孫過繼給同治皇帝繼承大統,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但是被慈禧太后駁回,因為溥字輩一旦繼承皇位,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失去了垂簾聽政的機會。為了繼續把持朝政,慈禧力排眾議,將醇親王奕譞的次子愛新覺羅·載湉過繼給咸豐皇帝,於是兄終弟及,載湉成了光緒皇帝。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原因,光緒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而且光緒皇帝繼位時年紀比較小,便於控制。

    光緒繼位後,當了三十四年的苦命皇帝,死後也沒有留下繼承人,於是慈禧太后在死前再次指定了大清的繼承人,據《清史稿·宣統皇帝本紀》記載:“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溥儀被過繼給同治皇帝一脈,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

    那麼慈禧為什麼在臨終前選擇了一個三歲的孩子繼承皇位呢?

    首先,這樣做不違背祖制。

    其次,還得從親疏遠近來說,光緒帝和溥儀都是醇親王奕譞一脈(過繼後暫且不提),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

    最後,溥儀的生父載灃,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而載灃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是軍機大臣榮祿的女兒,同時也是慈禧的乾女兒,榮祿和慈禧的關係這裡不用多說了,野史傳的有鼻子有眼,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

    綜合以上幾點,慈禧制定溥儀當皇帝其實和隆裕皇后並沒有什麼關係,如果非說有,那麼隆裕皇后也是葉赫那拉氏,小皇帝溥儀繼位,隆裕皇后可以像慈禧一樣垂簾聽政。

  • 3 # 石頭說歷史

    1908年,此時正是大清帝國風雨飄搖之時,而光緒和慈禧都重病不起,年輕的光緒要更糟糕一些。因為光緒皇帝沒有後代,為延續清朝皇統不斷,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必須要和重臣商量立儲人選。重臣認為,此當內憂外患之際,應該選立年長之人。但是慈禧卻對此很不滿意,最後選擇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慈禧之所以選擇年幼的溥儀繼位,和隆裕太后是有關係的,但不止如此。

    第一,溥儀接班“符合祖制”。說的簡單一些,就是從親緣關係上來說,溥儀和光緒、慈禧都非常親近。溥儀的生父載灃是光緒帝(載湉)的親弟弟(同父異母),溥儀是光緒的親侄子。而溥儀的生母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寵臣榮祿的女兒,同時也是慈禧的養女,所以除去親緣關係,溥儀還得叫慈禧一聲幹外祖母。從個人感情上來說,選擇溥儀是光緒和慈禧都能接受的。而清朝的規矩是父死子承,這看起來很嚴格,實際操作上很簡單。即使不是“父子關係”,只要把新繼任的皇帝過繼給駕崩的先帝就可以了。光緒駕崩後,溥儀就過繼給了同治和光緒,兼祧兩房,這樣便合了規矩。

    第二,溥儀接班“便於控制”。其實溥儀的生父載灃也有資格繼承皇位,但當時的載灃

    已經25歲,而且受封醇親王,又是軍機大臣,在朝野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如果把載灃立為皇帝,年事已高的慈禧是拿他沒辦法的,就更別說慈禧的侄女、光緒的表姐皇后——隆裕太后了。慈禧雖然行將就木,但還是希望清朝的權力繼續掌握在葉赫那拉氏手上,所以慈禧要儘可能的給隆裕太后和葉赫那拉家族掌權鋪平道路。選擇年幼的溥儀繼位,隆裕太后就可以仿效自己“垂簾聽政”,至於能做到何種程度,就看隆裕太后自己了。

    但隆裕比慈禧差的可不是一點點,她不善於結交眾臣,又不精於權術,所以在朝野勢單力薄,權力很快就被載灃一人獨攬,自己只留著一個“垂簾聽政”的名分罷了。三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已無回天之力,隆裕太后只能頒佈《清帝遜位詔書》,親手終結了清朝276年的歷史。

  • 4 # 布夫舟

    應該是因為溥儀的祖父醇賢親王奕譞。

    溥儀的祖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其四兄便是咸豐皇帝。咸豐十年的時候,慈禧指婚,奕譞和慈禧的胞妹葉赫拉那氏完婚。咸豐去世以後,他支援慈禧,和睿親王仁壽護送擒住的“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立下了大功。為此,奕譞屢賜恩榮:“毋庸叩拜”、“奏事書名”。一生官運亨通、32歲奕譞便被封為了醇親王。之後,他更是成為了“世襲罔替親王”,按照清朝的慣例,他便是鐵帽子王。

    由於奕譞的這一段經歷,使得他的第二個兒子載淳繼位成了光緒皇帝。畢竟奕譞的福晉是自己的胞妹,光緒是自己的親外甥,並且載淳當時只有4歲,符合慈禧繼續垂簾聽政的需求。光緒繼位以後,奕譞的地位便變得十分特殊。他既是慈禧的親妹夫,有功於慈禧,又是當今皇帝的親身父,因此,地位非常獨特,總能收到破格提拔。

    同時,奕譞這個人為人非常謹慎,做事處處小心。光緒十六年(1891),奕譞病重即將去世,慈禧親自到他的府中去探望,同時光緒皇帝也親自到府中問病。奕譞去世以後,慈禧委派內務府大臣、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辦理喪事,慈禧親自到他府中祭奠,光緒皇帝賜“賢”的諡法,特定稱號為“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並且光緒為他服期年之喪。

    其父親是載灃,而母親則是榮祿的八女兒

    後來,光緒被囚禁了,但是慈禧並沒有因為光緒放棄對醇親王的操縱和利用。此時,慈禧胞妹四個兒子除了光緒都沒了,慈禧只能利用奕譞側福晉的三個兒子,老大便是載灃。要說載灃也是個傳奇的人物,自己的爺爺是皇帝,自己的哥哥是皇帝,自己的兒子還是皇帝。慈禧對載灃很早就做了“長遠考慮”的。

    比如載灃的福晉是榮祿的八女兒,是由慈禧“指婚”。慈禧和榮祿的關係那是盡人皆知的。奕譞是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的功臣,而榮祿則是他再度垂簾聽政的功臣。戊戌變法期間,真是榮祿帶兵囚禁了光緒,捕殺了戊戌六君子。同時,載灃更是步步高昇,8歲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19歲出任閱兵大臣,26歲成了軍機大臣。

    載灃和榮祿八女兒的長子溥儀出生以後,僅僅兩年零九個月以後,慈禧便命溥儀入宮,繼承了大統。溥儀入宮第二天,慈禧便去世了。

  • 5 # 新疆新華網際網路學院

    首先,清朝晚期那些皇帝一個二個沒幾個兒子,同治被他嗎壓死了,當然生活不檢點也是一個原因,死了得找繼承人啊,好嘛,同治沒兒子,找兄弟兒子過繼吧,這樣光緒上場了,主要也是因為光緒他媽跟慈禧是姐妹,慈禧可以接著控制光緒,這不壓的光緒直叫親爸爸,最後也壓死了,要說清末皇帝也慘,光緒又沒兒子,那隻能又從兄弟那薅了,這不傅儀上吧,主要傅儀的生母是老妖婆乾女兒,所以跟隆裕皇后關係不大,再者,慈禧都要嗝屁了,選擇繼位人估計也沒選光緒那會看重

  • 6 # 立志成蟲

    跟隆裕皇后關係不大。跟溥儀的嫡祖母也就是光緒皇帝的生母關係大,因為她是慈禧的親妹妹,溥儀的祖父醇賢親王奕譞,在咸豐皇帝死後的“辛酉政變”裡堅決支援兩宮太后清洗顧命大臣,而且奕譞還親自帶人抓了肅順。從血緣關係看,慈禧和醇親王是親上加親,同治皇帝死後,由奕譞的長子載湉繼承咸豐的皇位,就是光緒皇帝。光緒無子,慈禧再次立了奕譞的長孫溥儀,繼承同治的皇位兼祧光緒就是宣統皇帝。溥儀的生母也不要忽視,她是慈禧鐵桿兒心腹榮祿的女兒,“戊戌政變”時袁世凱支援慈禧出賣光緒和維新派就是先向榮祿告的密

  • 7 # 日小堯茗居

    “慈禧太后”沒有“武則天”治國之道卻有主宰哪一位可以“坐天下”的超強之能力,她的一生扶持了“同治、光緒、溥儀”三位登上了皇帝位置。可以讓你上去,可以讓你下來,還可以讓你死去!

    由一位滿洲落魄的丫頭入選貴人,又由於賣弄風騷被“咸豐帝”臨幸生下來“同治”,由此受寵被咸豐帝冊封為嬪妃、貴妃,又因為咸豐帝的駕崩後又因為母以子貴,愛新覺羅-載淳做了繼承人,是為同治帝。

    同治皇帝六歲登基,十九歲就駕鶴西去,在位十三年,自此咸豐帝這一支脈就斷了香火。

    慈禧太后不想大權旁落

    經過慈禧太后的慎密思考,決定扶持自己的“妹夫”,也就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為帝,這就是“光緒帝”。

    這位光緒帝的父親不但是咸豐帝的弟弟,其母親“葉赫那拉-婉貞”還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這親上加親的如意算盤是慈禧又可以垂簾聽政。

    這光緒帝親政後偏偏搞“戊戍變法和百日維新”被保守派的差點廢了皇帝位置,囚禁於瀛臺。

    慈禧光緒三十四年,年僅三十八歲的光緒爆崩於中南海瀛臺。

    慈禧選擇溥儀作皇帝的原因

    光緒帝因為“百日維新”得罪了慈禧太后,又由於“袁世凱”的叛變,氣壞了慈禧太后。本來光緒帝有皇后,可光緒喜歡上了一個叫“珍妃”的,由於慈禧太后的干擾,沒有留下後代。

    想起來慈禧太后的手段,快死了還要垂簾聽政,還得找個“小孩子”做皇帝,找誰?載字輩只有“載灃”的兒子是溥儀是“溥字輩”,而且溥儀的母親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太后的養女,就這樣,三歲的愛新覺羅-溥儀就當上了“皇帝”。

    日落夕陽的愛新覺羅-溥儀

    不過那時候的光緒帝還沒有死,光緒帝還是挺高興的,因為溥儀是光緒帝的親侄子,溥儀的父親是光緒帝的親弟弟。

    不過有一點,慈禧太后還是沒有忘記挑選“葉赫那拉氏”有關係的人做皇帝,她放心。還有一層就是溥儀的外祖父就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榮祿”,關於是否與“隆裕太后”是否有關係,可以肯定的說,沒有!

    由於溥儀的父親載灃已經非常成熟,作為攝政王,他完全可以駕馭朝廷權利,隆裕太后只不過是一個擺設,她想有關係,可她哪有那能力去參與這錯綜複雜的關係。

  • 8 # 說健康侃歷史談哲學

    有部分關係吧,更重要的是他是攝政王載灃的兒子,當年載灃把慈禧太后搞定了反對她的八個大臣,為慈禧太后上位奠定了基礎,他又有資格繼承皇位,從體制和傳統上具有合法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裕隆皇太后是慈禧太后的本家,她自然不喜歡大權旁落。選溥儀基於這兩點吧。

  • 9 # 日慕鄉關

    選擇溥儀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愛新覺羅氏子孫雖然眾多,但可選的人真不多。

    鬼子六一門人才凋零,只有長子載澄留下後代,自己早早走了,鬼子六雖說早年和慈禧關係密切,但今時不同往日,人走了茶早就涼了,後人又不爭氣,早早出局。

    戊戌變法後,慈禧曾計劃廢掉光緒,搞個己亥立儲,打算捧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載漪惇親王奕誴之子,後過繼瑞敏郡王奕志,結果被八國聯軍給絞合了,載漪被流放,他們這兩脈也算是完了。

    而光緒老爸奕譞雖然有四房福晉,兒子眾多,能用的卻也沒有幾個,光緒老孃生了四個兒子,只有光緒活了下來,第一、第三側福晉沒有兒子。第二側福晉劉佳氏雖生育三個兒子,但過繼出去兩個,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儀的父親載灃。

    所以大家都認為載灃非常有希望上位!

    但載灃已經25歲了,能力雖然不是很突出,卻也不是個軟柿子,把皇位傳給載灃貌似合理,但對慈禧自身卻非常不利,在她看來,葉赫那拉家族掌握權力是她要考慮的第一要務,而隆裕皇后能力有限,根本無法駕馭載灃。

    再說:按照輩分,載灃是光緒的弟弟,所謂兄終弟及在大清朝不太流行,這也成為慈禧攔住載灃的藉口。

    在慈禧心目中,要想保住權力,只有故技重施,找個類似光緒一般的小娃娃,重頭開始!

    於是:溥儀成了最好的人選!

    選擇溥儀並不違反祖制,按照血緣,溥儀是光緒的親侄子,過繼過來以後兼挑兩房,於情於理都說的過去。

    二來隆裕好歹是載灃的嫂子,有點血緣比沒有好!載灃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又是軍機大臣榮祿的女兒,同時也是慈禧的乾女兒,而榮祿在戊戌變法中鼎力支援慈禧,甚至有傳言兩人年輕時期有過一腿,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正自己家血脈已經斷了,怎麼選就看怎麼對自己有利。

    誠如題主所說,選擇溥儀確實充分考慮了隆裕,只不過並非為了隆裕自己,而是隆裕背後的身份,說到底,慈禧是為了自己。

    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隆裕駕馭權力不及姑媽萬一,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大清國就完了,而20年後,孫殿英挖了慈禧的陵墓,可謂報應不爽!

  • 10 # 王老先僧

    大部分史料記載,到慈禧和光緒1908年病逝時,有望繼承大統的有三個人選:

    1、溥偉。(29歲,恭親王奕訢長子載澄的過繼兒子)2、溥儀。(3歲,醇親王載灃的兒子)3、溥倫。(35歲,道光曾孫輩年齡最大)

    這三人裡,除了溥儀沖齡即位需要攝政王,溥偉、溥倫都不需要,並且這兩人在清政府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溥倫更是被袁世凱垂青。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后彌留之際釋出詔書確定溥儀為皇位繼承人,其父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一天後,光緒駕崩。24小時內,慈禧撒手人寰。攝政王載灃徹底成了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清朝這個大一統王朝終於進入三年的倒計時。(載灃26歲)

    慈禧為什麼偏偏選了沒斷奶的溥儀當皇帝?

    在老四看來,溥儀吃不吃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爸載灃能當攝政王。慈禧看上的實際是載灃。

    我們近代最偉大的外交家之一週總理說:

    載灃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臨終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的。其實,不是因為載灃適合做攝政王,慈禧才選了他。而正是因為他不適合,慈禧才選他的。

    周總理的評價很怪吧,臭棋簍子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圍棋比賽,這不就是赤裸裸的作死嗎?慈禧作為中國歷史上能進前三甲的政治女性,她一生都在為維持滿族統治而努力,難道沒有看出來載灃不適合這個位置?

    聯絡清朝滅亡后皇位候選人們的表現:

    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辭職歸家,之後不論哪次王朝復辟,他都不參與,不支援。但平日生活卻處處保持滿清時代所有的傳統舊制。解放後,新中國成立,他又自動取消了這些舊制。與他不同的是,溥倫、溥偉這兩個皇位候選人,一個依附袁世凱支援袁氏稱帝,另一個依附小日本,支援偽滿政權。

    三人一比較,溥倫、溥偉屬於那種腐朽、老派的封建皇族。載灃則不同,他雖對滿清有極強的認同感,但他也是一個民主且有遠見的人。當然,我們可以把這稱之為懦弱,但不否認,載灃主動放棄攝政,個人不主張武力對抗革命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一場用戰爭換取的革命,其代價之慘重,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無數血淋淋的歷史教訓。這也是,每個朝代初建之時,會休養生息的理由。

    清朝自同治起,已然破爛不堪,慈禧硬生生把滿清壽命延長四十幾年,已經窮途末路。她選擇載灃,不過是希望權力能平穩交接,給滿清一個善終。滿清不行了,慈禧能看到。載灃審時度勢,慈禧也能看到。所以,溥儀會當皇帝。

    《被逮口占》

    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詫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賭徒真是沒救,10年前輸了400萬,十年後又輸500萬,賭徒真的一輩子都戒不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