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江一浪

    時代不一樣,唐代國力強盛,社會開放,人們包容性更強。

    武則天雖然改元稱帝,在當時人看來,不過就是李家兒媳代持家業。且武則天確實有治國之能,手段非凡;擴大科舉,開殿試,辦武舉。也就收服了仕林,籠絡了人心。

    雖如此,還是有如駱賓王等,捍衛傳統的文人起而反抗。

    明朝文臣是一群特殊的存在,朝廷更為專制,他們反而表現得更是″鐵骨錚錚″,以跟皇帝佬對著幹為榮,為反對而反對,總體表現格局小。

  • 2 # 弋北談古今

    因為武則天篡位與宋明之際異族入侵不同,所以唐朝文人沒有必要像宋明文人一樣進行大規模的反抗運動。

    一:(武則天自身的傳承性)

    武則天原本就屬於李唐王朝的一員,是唐高宗的皇后並且在高宗生病時代其處理政事,隨後與高宗一起上朝二人一起被封為“二聖”。後來唐朝又冊封了兩位皇帝,但是這兩位皇帝無能,於是武則天開始密謀篡位。最終武則天在690年建立武周政權。

    二:(武則天篡位之前準備充分,積累了一定的民心)

    武則天在高宗時期就已經開始協助處理政治事務,幫助高宗鞏固皇權。在這個時期,武則天拉攏了一批大臣。而且在武則天的幫助下,李唐王朝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文人士族也得到了重用。所以,武則天擁有一定的民心支援,拉攏了一批士族文人。所以,當武則天篡位時,自然不會有太多的反抗。

    三:(武則天政策嚴苛,處決了大部分不服從計程車族官員)

    武則天使用酷吏政治,利用黨政集團排擠殺害前朝遺臣,建立情報網。在篡位之前,武則天已經將大量的反對勢力擊破。所以,在篡位之後,幾乎沒有反對的聲音,因為那些想反對的人都被殺得差不多了。

    四:(武則天執政經歷豐富,國家得到發展,百姓文人皆有去處。生活安定,自然不反。)

    武則天善用人,善治政,整個國家民風向上,政治清明。並且國家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富足,文人武人都有廣闊的進仕之路,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既然政治清明,文人便很少會選擇反抗。

    而宋明之際,蒙古人、滿族人入侵。這些少數民族即沒有繼承宋明王朝的正統性,又是胡服蠻夷,文化落後。並且宋明遺臣數量多,這些文人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撫,大部分文人士族出於民族氣節,拒絕做官。

    (清軍強迫漢族剃髮易服)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唐朝文人反抗武則天沒有宋明反抗蒙古滿清激烈。而這些,不能代表唐朝文人沒有氣節,因為武則天實際是屬於李唐王朝的一員的。

  • 3 # 海哥閒嘮嗑

    有,文臣武將都有,而且相當激烈。

    1、公元684年九月,武則天改制易旗,當月,就有徐敬業、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在揚州起兵討伐,由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則天派兵兵三十萬鎮壓,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2、宗室子弟:琅邪王李衝,在博州舉兵,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但一個月後也被武則天鎮壓。

    3、朝中文官開始時沒有反對聲音,主要是之前,武則天已經做了多年的鋪墊和準備。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曹丕也好、司馬昭也好、楊堅也好,大家都有一個常識:必須先掌握絕對權力,才能登基。否則,急著登基,一定會失敗的,凡是擋路的不聽從的人,都要在登基前處理。武則天也是如此,武則天登基前就掌握大權20多年,反對她的褚遂良、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上官儀這些人早就被殺完了。所以顯得反對聲音少。

    武則天坐穩帝位後,反對她的人只是蟄伏起來伺機而動,一旦有機會就會爆發。

    武則天登基15年後,藉著武則天有病的機會,以宰相張柬之為首,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文官,聯合禁軍統領李多祚,發動兵變,包圍了武則天寢宮,迫使武則天退位。

    這就是反動派利用武則天的大意,自認為權位穩固,放鬆了警惕,反對者們抓到了機會,一舉翻盤。

    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4 # 勝哥挖歷史

    首先說說關於骨氣吧

    第一,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歷史,祖宗都是華夏人,不用再比誰比誰有骨氣,因為最後都被新的朝代覆蓋了,所以朝代之間就不作比較了

    第二,以古代人的眼光去看歷史,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時代都會有各式各樣的一部分人,有骨氣的和沒骨氣的都有,不能全盤論。

    接下來說說關於武則天篡位吧

    第一,這個不應算是篡位,唐高宗李治在世時就已經是武則天執政了。也算是唐的一分子。政策上也延續了唐的政策。

    第二,武則天始終沒有同意把位子傳給武姓後人。

    第三,武則天在世時就已經恢復唐的國號。

    第四,讓位給李顯的武則天去帝號,稱自己是則天皇后。

    死後,仍和自己的丈夫李治合葬。畢竟李唐家的天下是李家打的,然而武則天當皇上並非是為了謀權篡位更朝換代,而是為了替李家守住江山,開創新一派的繁榮局面。因此,在武則天的心底裡就沒有打算將李家的天下佔為己有。

    武則天的侄子曾經要求過讓武則天將皇位傳給他們,武則天曾問過他們為何。武則天的侄子回答道,向來江山不傳異姓,您姓武,江山自然要傳給武家後代,怎能再還給李家子孫呢。聽到侄兒的回答,武則天只是笑笑便不了了之。武則天最為寵愛的女兒太平公主也曾經跟她的母后說過,自願將李氏姓改為武姓,希望武則天能夠將皇位位傳給她。

    可是武則天卻說不會交皇位傳給他,因為她想讓太平公主當一個快樂的女人,而不要受到太多的政治拖累。武則天素來最疼愛這個女兒,可是從這個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兩點,第一點就是當女皇誰說是處於權力的頂峰,但實則上並不容易,面臨的壓力與責任並非常人可以忍受。若是可以,每個人都願意做一個無憂無慮的人,而為每天都站在這勾心鬥角的邊緣,膽戰心驚的生活。從另一方面,武則天拒絕她的女兒也可以說明她並不想將這李唐的江山做太大的改變而是早就打算還給李治的兒子。武則天心中很清楚今天能有這樣的榮耀,離不開李治對她的寵愛和信任。誰說理智太過於懦弱無能,可是武則天在死後以皇后的位置同李治合葬,這也說明了在武則天的心中,李治還是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從報恩的角度來講她當皇帝是幫主李治守江山而非奪江山。武則天在死後給自己留下的是無字碑,是非功過當於後人來評價。如果她將她的皇位留給她的侄子的話,那麼她的墓碑就不會是無字碑,而是大肆的宣揚她平生的功勞來表明皇位傳承的合理性。

  • 5 # 唯戀無名

    一,唐朝文人與宋明時期文人的主要區別

    1.唐朝文人:大家都知道,唐朝自貞觀之治以來,國力強盛四海昇平,百姓也是相對的安定,唐朝還是自古以來思想開放,前衛的一個國家。由於社會相對安定,唐朝的文人普遍的喜歡吟詩作對,詩詞歌賦,也很嚮往田園山林生活。還有一點,唐朝的文人積弱,普遍不受皇帝待見,在太宗起自武則天在位,文人被貶官的不在少數,這就是文人孱弱,也不受皇帝待見的表現。

    2.宋明文人:如果說唐朝的文人不受皇帝待見,那麼到了宋朝文人們的地位就穩步提高了,這要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趙匡胤本人自小酷愛讀書,比較崇尚文人墨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其本人就是武將出身,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坐上了皇帝,因此知道箇中要害,才發動“杯酒釋兵權”,國家需要治理,也正是因為這樣,趙匡胤才更加的重文輕武,趙匡胤崇尚的是“文以靖國”的思想,因此從這個時期開始,文人們的地位顯著提高,到了明朝由於受到明朝朱理封建思想的禁錮,明朝文人們不單單地位高了,思想也變得迂腐不切實際,而且隨著地位的提高,與唐朝文人的孱弱及歸隱鄉鄰相比,明朝的文人更加喜歡朝堂,而且他們有組織的成立了團體(東林黨),與宦官集團一起,漸漸的削弱了皇帝的專權,也給他們對抗朝堂打下了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宋明時期這麼多的文官喜歡抵制皇帝政策一樣。打個比方,嘉靖朝的“大禮儀”事件,本身就是皇帝家裡的家事,沒想到,整個文官群體卻峰峰出來捍衛所謂的“正統”,本身是家事還要和皇帝掙個你我對錯出來。

    二,說說武則天篡位為何沒有受到如宋明文臣般那般抵制吧

    1.其實上文的敘述答案已經說了一半,唐朝的文人相對孱弱,雖然唐朝言論自由,但是,文人普遍不受皇帝待見,重武輕文,在太宗和武則天期間,大批的文人被貶官下放,其中,不少文人墨客寧可選擇歸隱山林與世無爭,吟詩作對。即便是有文臣干預,由於文官們的孱弱,形不成組織團體,因此即便有骨氣抵制也是無濟於事。

    2.說句實話,我是非常佩服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要知道做一個皇帝難,做一個女皇帝更難,況且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女性根本不受待見,武則天能夠在眾多禁錮中,眾多男性中脫穎而出,篡位奪朝,一個字佩服,至於說為什麼沒有文官堅決抵制除了上面那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武則天作為唐高宗的皇后並且在高宗生病時代其處理政事,隨後與唐高宗一起上朝二人一起被封為“二聖”,看見沒,武則天的登基篡位是一種水到渠成,在最初高宗就給了她臨朝的機會,之後,由於武則天的政治天賦,殺伐果斷,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援,而且她善於用人,在她輔政期間國力也是日漸昌盛,正因為這樣她的篡位,自然水到渠成,她的威望,加上部分大臣的支援,加上她的殺伐果斷,再加上唐朝文人的普遍孱弱,因此你想還會有文臣像宋明時期一樣拼死抵制嗎?

    總結:因此,不是說唐朝的文人沒有宋明文人的骨氣,這和骨氣是佔不到邊的,關鍵的是理念和政治指向,唐朝重武輕文和宋朝的重文輕武就是政治指向,皇帝都不待見文人,文人們還能有什麼作為,同樣的,如趙匡胤崇尚的是“文以靖國”的思想,你想文人能不得到重用,再有還要看組團,明朝東林黨就是一個文人團體,他就有這個資本和皇帝對著幹,當然還有一點看皇帝,唐朝武則天何等強勢,能由得文臣指東劃西,但是明朝不同了,那個時期皇帝皇權旁落,宦官當權,總之,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有因果。

  • 6 # 古河洋橋

    因為武側天是草根出身,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皇親國戚的地位。我們知道,中國歷史的每一次改朝換代,基本上都是因為階層固化,週期性規律。武側天有著非凡魄力,將唐朝開國元勳基本上清除放逐,起用不得志的官僚和民間知識分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雖然一幫老臣對她恨之入骨,還有人要造她的反,寫了一篇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為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提供一條出路,知識分子當然感恩戴德了!宋朝和明朝的皇帝沒有武側天氣魄,常有讀書人搗亂。

  • 7 # 彼岸歷史

    對這個觀點表示不認同,理由如下。

    一、唐代並不缺少諍臣和風骨

    這主要來自於制度。以相權為例,“貞觀”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前無古人(也幾乎後無來者)地確立了相權(三省)的“三權分立”,即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稽核駁議、尚書省頒佈施行。同時還有更重要的一條:皇帝的詔令也得必須加蓋“中書門下”的大印才能施行——這就形成了相權對皇權的有效監督和制約。

    制度造就了政治清明,保證了皇權不能一家獨大,這就沒有造成後世尤其是清代那種普遍的政治“奴性”,卻間接造就了文人士大夫人格上的獨立。因為諍臣的基礎條件首先就是“人格獨立”——一個奴才和跟屁蟲是不會給自己的主人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的。所以,有唐一代才諍臣雲集,魏徵、房玄齡、馬周、狄仁傑、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等,無一不名稱當時,傳誦千古。所以,唐代不僅多諍臣,而且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絕對可以排到歷史第一。

    二、武周前後的諍臣和風骨

    唐代多諍臣,武周朝也不例外,在這裡只根據題意舉兩個反武保唐的代表性人物:裴炎、劉禕之。兩人雖然都是武后提拔入相,卻在武后露出謀篡野心時挺身而出,併為維護大唐正朔而死節。

    先說裴炎。這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他的悲劇之處在於:作為打擊太子李賢、廢黜中宗李顯、扶立睿宗李旦和幫助武后實現臨朝稱制的主要推手,到頭來卻發現一直在“助紂為虐”,自己親手給大唐確立了一個掘墓人。這倒不能完全怪他的政治敏感性差,自古後宮干政非常正常,但真正顛覆男權世界、正位九五的卻還沒有,按照裴炎最初的想法,武后最多就是個呂后。所以,當武三思在武后的授意下要建“武氏七廟”(所謂“七廟”是天子的標準)的時候,他震驚了——這完全違背了儒家的綱常禮教,觸碰並打破了士大夫的政治底線。於是,在權位前途和人生信仰之間,這個武則天最早的政治幫兇瞬間選擇了後者。

    “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獨不見呂氏(呂雉)之敗乎?”

    這句形同螳臂擋車的諫言成為了裴炎的政治遺言,幾個月後,他就被武后以勾結徐敬業謀反誅殺。

    再說劉禕之。他和裴炎一樣,為武后所提拔,卻也在武周代唐前成為反武保唐的鬥士。面對武則天日漸暴露的篡唐野心,大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劉禕之抱怨說,武氏應該還政睿宗李旦,“以安天下之心”。結果,此時正值武后“匭檢制度”的高潮期,他立即就被人給告密揭發,不久就被武則天給羅織罪名賜死了。這裡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當使者宣讀完聖旨後,劉禕之領旨一看,說:“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皇帝詔令)?”

    “鳳閣”即原中書省,“鸞臺”即原門下省,均為武后所改,劉禕之的意思就是上面我們所說的“皇帝詔令需中書門下蓋章才能生效”。武則天一聽更怒,接著便以“拒捍制使”為名把劉禕之賜死了。

    在絕對權力面前,這兩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權力可以掩蓋聲音甚至可以抹殺生命,但是卻無法阻擋信仰,就像近一個世紀前白色恐怖無法阻擋革命者前赴後繼的腳步一樣。十幾年後,張柬之、桓彥範等一幫裴、劉的同志就發動“神龍政變”,幫助恢復了李唐江山。

    三、宋代所謂的諍臣和風骨

    兩宋(確切說是北宋)由於寬鬆的政治環境,也極不缺諍臣,其中之翹楚當屬寇準和范仲淹。寇準的代表作就是在朝堂上一把拉住盛怒之下欲強行退朝的宋太宗趙光義,並且留下狠話,不表態、事定不下來絕不能走,這讓他一戰成名,而且還成為太宗皇帝后來立儲和輔政的重臣之一。真宗朝時更是以一己之力把趙恆推到前線,直接促成了宋、遼“檀淵之盟”的簽定。

    第二個更為驚世駭俗,范仲淹,不僅是兩宋三百年第一人,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幾乎是道德和人格完美第一人。他一生都在和姦佞、宵小作鬥爭,雖百折而不撓,遭數貶而不改其志,僅在皇太后劉娥臨朝稱制問題上就三次被貶。他的一生就像一塊白玉,幾乎找不到任何瑕疵,雖然一直處於“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寂寞當中,但卻始終沒有改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聖矣!

    哪個朝代也有諍臣,有死諫和殉道者,同時也有投機鑽營、媚上欺下者。個人感覺,唐代不僅不缺諍臣、不缺風骨,而且在這一方面還遠勝兩宋。兩宋雖然表面上看指天罵地、大鳴大放,但實際上更多的卻是趙家皇帝對文人士大夫的縱容而導致的朝堂紛亂,尤其是他們的御史臺和知諫院,不僅成為帝國派別之間“口水戰”的舞臺,後來更直接成為滋生和孕育北宋“黨爭”的溫床。

  • 8 # Gurunding

    我不知道關於這個“骨氣”具體指的是什麼,是對內還是對外?是對人還是對事?

    好吧,一開始我全身心都是懵逼狀態,茶不思飯不食的思前想後,猛然間,卻發現自己漏下了後半句的提問,這時我才明白,重點其實應該是在後半段問題,所以我一下開朗了,猶如撥開烏雲見明月。

    明月幾時有,我來數一數;這時我才明白只有想清楚了後半段的問題就能回答上開頭的疑惑,因此,我覺得首先我們從武則天篡位為何沒有受到明文臣般的那般抵制說起:

    一、相對而言,唐朝是一個包容性、開放性很強的朝代;

    可以這麼說,在中國古代,相對於現如今開放的時代而言,唐朝初期是最接近於現代開放風氣的,那時的婦女們也不像後來的樣子,只知“相夫教子、深養深閨、不得參政”。

    因此,在那個時代中,女性也同樣參與到了很多的事情當中,武則天參與、干涉朝政,也就不那麼顯得突兀了,普遍接受的程度也就高了。

    二、武則天的治政能力確實有目共睹,不比世間任何一代男性帝王弱;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競爭上崗,誰有能力誰上”。武則天的治國、治政能力是有目共睹、不可磨滅的,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誰能讓自己過的更好,是誰當皇帝都是無所謂的;對於士紳而言,特別是那些籍籍無名之輩,只要能讓自己展露才華、慧眼識珠,也同樣不在乎是誰當皇帝。

    三、“溫水煮青蛙”,在武則天登基為帝的前期,那些個所謂的“男權主義”者,那些個“錚錚鐵骨”家們,早已貶的貶、殺的殺,已不成氣候;

    武則天的治政手段,猶如天生的藝術家一般,非常的有手腕,所以陰謀詭計、打壓傾軋、朝堂鬥爭並不是男人所獨有的天賦。

    透過一系列的手段,武則天在登基為帝前,早已把阻礙清除乾淨了,剩下的不是對自己有利的人就是自己的心腹。

    當這些所謂“男權主義”者、“反對者”、“錚錚鐵骨”家們,在溫水中暢遊之時,卻早已決定了他們最後的歸屬。

    四、正因為出了“武則天稱帝”的事件,所以再後來的時代中,對待女人的態度越加的明顯,畢竟中國古代的社會是個“男權社會”,因此對於這類事件在後來的封建帝王和士紳中成為了“警鐘長鳴”、“前車之鑑”的範本。那麼好,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回答為何有人說唐朝文人沒有宋明有骨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回到了原本我的疑惑中,他們所說的“骨氣”到底指的是什麼?是男人對於女人壓制的“骨氣”、還是對於世間“正義”的“骨氣”?因此,結合後半段的提問,我想到了一句話“對事不對人”,在我看來,唐朝文人的“骨氣”在於“對事不對人”,而反觀宋明文人的“骨氣”在於對“世間正不正義”的“骨氣”,兩者並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相對而言,我對於“對事不對人”的評價遠遠高於“世間正不正義”的評價。因此,在我看來唐朝文人的“骨氣”並沒有不如宋明文人的“骨氣”,甚至有些方面還遠遠高於宋明文人的“骨氣”,這就是我的回答。

  • 9 # 半畝仙客

    其一是因為武則天的繼位之前已經把持朝政很多年了,培養了不少自己的心腹。需要,二是武則天還用了嚴苛執法的政令,其三也和外族入侵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武則天67歲做皇帝,侍奉兩朝,其實在登基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朝中把持朝政很久了。她兒子們做傀儡的時候,她就垂簾聽政。在朝中她排除異己,培養心腹。忠於她的人不少,雖然作為一個女人,她登基時仍然有不少大臣反對,但是也有支援她的。尤其是她自己還培養酷吏,有大臣不聽話的,就把他們下獄,進行殘酷的折磨。其中周興,來俊臣就是她的心腹酷吏。請君入甕,這個成語因此而來。武則天登基之後,對所有的反對她的李唐重臣進行了清洗,死的人達數萬人。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叫駱賓王,曾經寫了一篇檄文專門討伐武則天,雖然這篇檄文流傳了下來,但是駱賓王不知所蹤,不知道是不是被武則天給弄死了。有不少反對武則天的地方勢力,都被武則天剿滅了。其實那時候的官員也不是沒有骨氣,只是都被殺了。再有就是,武則天登基,雖然激起了不少的波浪。但是她畢竟是漢族人,但是宋明之間,統一中原的畢竟都是外族人,而且元明進行種族歧視,把漢人逼的沒路走,這就引起了漢人的眾怒。所以反對之聲尤為強烈。尤其是清朝時實行一易服剃髮令,還進行了幾次屠城。所以,百姓才對他們如此憤怒。朝臣也都骨氣非常。

    反正就是這麼回事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量與力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