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很不為人知的歷史——喀喇汗王朝
(桃花石國又名喀喇汗王朝)
>第一節 王朝的建立與發展
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建牙烏德犍山(今杭愛山),創立漠北迴紇(788年改稱回鶻)汗國。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國力強盛,曾一度左右東亞及中亞形勢。但從9世紀30年代起,回鶻汗族內爭不已,可汗造更,政局動盪;又“連年飢疫,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國勢衰微。840年回鶻將軍句錄莫賀勾結黠戛斯,合騎十萬,掩襲回鶻城。回鶻可汗被殺,諸部潰散,大致分為四支從漠北外遷。
一支為近可汗牙帳的十三姓,奉烏介特勤為可汗,南走依附唐朝。這一支的上層,不久內訌,自相攻殺,漂流凍餓,加上唐朝邊將襲擊,部民死去大半。剩下的回鶻人,一部分進入長城以南,定居下來。五代時,他們的後裔有的成為節度使和著名戰將,如王鎔、李存信、張從訓、何建等。這部分回鶻人以後逐漸溶合到當地居民中。另一部分回鶻人東投奚,後又投室韋。在遼代,回鶻述律氏世為後族,在統治集團中其地位僅次於皇族契丹耶律氏,對遼朝的政治有巨大的影響。這部分回鶻人逐漸溶合到契丹人中。
西遷的回鶻分為三支。一支西奔葛邏祿,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一支投奔“安西”,以後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投奔“吐蕾”,成為以後“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的主體。
40年黠戛斯的突襲,只是“破回鶻城”,“焚其牙”,“殺可汗”,“回鶻散奔諸蕃”。但是,國都被破,國王被殺,並不等於國家的滅亡,也不等於王統的斷絕。漢族在歷史上建立的王朝西晉—東晉、北宋—南宋就是這類例證;對於遊牧部族,即所謂“行國”,更是如此,烏孫、大月氏的歷史就是這種典型。所以840年的事件,也是這樣。南下的一支回鶻,不久就擁立烏介特勤為可汗,顯然他是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但是西奔葛邏祿的龐特勤也“當仁不讓”,自稱可汗,同樣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他不僅擁有人數眾多的十五部臣民,而且還有前朝宰相圾職的擁護,成為大漠(今蒙古大戈壁)以西回鶻諸部的共主。特別是烏介可汗死後,當時南奔的“名王貴臣”也承認了龐特勤的可汗地位,“皆西向傾心望龐勒(龐特勤)之到”,有一些還主動前往投奔。因此,857年龐特勤作為回鶻可汗的地位也得到唐朝的承認,宣宗遣使冊封他為溫祿登裡羅汨沒密施合俱錄毗伽懷建可汗。西遷回鶻各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形式上還是一個統一的汗國,奉龐特勤及其後裔為共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遷的三支回鶻獨立性越來越強,最後各自完全獨立。
840年龐特勤率回鶻十五部進入七河地區[今伊克塞湖附近,楚河、塔拉斯河一帶],降服葛邏祿,建立新的政權,史稱喀喇汗王朝。[關於該王朝的起源諸說不一,詳見《喀喇汗王朝史稿》第二章]
據穆斯林史籍記載,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是毗伽闕·卡迪爾汗。這與漢文史籍中的龐特勤“自稱可汗”可相互印證。毗伽闕·卡迪爾汗建牙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袞,號稱虎思斡耳朵。喀喇汗王朝的領土,最初是七河地區,以後又歸併了伊犁河谷、費爾干納和喀什噶爾地區。
毗伽闕·卡迪爾汗死,由其二子繼位。長子巴茲爾為大汗,治巴拉沙袞;次子奧古爾恰克為卡迪爾汗,治怛邏斯(今哈薩克江布林)。喀喇汗王朝的政治體制,據普里查克的研究,是“雙王制”。整個汗國分為兩大部分,由汗族的長幼兩支分治這兩部分。長子為大可汗,稱阿爾斯蘭汗,意為獅子汗,他在理論上是整個汗國的首領,首都是巴拉沙袞。幼支為副可汗,稱博格拉汗,意為公駝汗,首府在怛邏斯。低於汗的稱號,依次是伊利克(王)、特勤、於伽、俟、將軍、伊難珠匐等。在這些稱號上往往加禽獸名稱表示更細微的差別。通用的禽獸名稱有阿爾斯蘭、貝里(狼)、亞幹(象)、託黑魯爾(鷲)等。以上稱號都屬於汗族成員,它們組成了一個特別的等級體系,如有缺位,依次上升。但事實上,喀喇汗王朝並不遵守這一制度,經常因爭奪汗位而秩序大亂,到後來愈演愈烈。實質上這是一種分封制度,巴爾托爾德說:“在喀喇汗國家像所有的遊牧帝國一樣,氏族制的觀念從私法領域移到國家法律領域。國家被認為是整個汗族的財產,因而把它分成許多封地;有時強大的附庸完全不承認帝國首領的統治權。”
關於長支巴茲爾的情況,史籍未留下記載。幼支奧古爾恰克曾同河中地區的薩曼王朝發生戰爭,893年薩曼王朝軍隊攻下怛邏斯,奧古爾恰克的一萬名戰士犧牲,他妻子和一萬五千人被俘。奧古爾恰克遷都喀什噶爾,繼續同薩曼王朝鬥爭,襲掠其邊境。奧古爾恰克利用薩曼王朝的內爭,庇護從河中地區逃來的一個王子,讓他住在喀什噶爾以北的阿圖什。在9~10世紀之交,喀喇汗王朝統治集團的一些成員開始接觸到伊斯蘭教。巴茲爾之次子、奧古爾恰克之侄薩圖克首先皈依伊斯蘭教。他在河中地區伊斯蘭教聖戰者的支援下打敗奧古爾恰克,佔領喀什噶爾,自稱博格拉汗。以後他又從薩曼王朝手中奪回怛邏斯。伊斯蘭曆330年(942—43年)薩圖克博格拉汗在聖戰者支援下,經過激烈的戰鬥,佔領巴拉沙袞,成為全國的大汗。他死於伊斯蘭曆344年(955—56年),葬在阿圖什,其陵墓現在當地稱為“蘇丹麻扎”,深受穆斯林崇敬。
薩圖克博格拉汗死後,長子巴依塔什繼位,其教名為木薩·本·阿不都克里木。木薩駐喀什噶爾,稱阿爾斯蘭汗。他在蘇菲派的幫助下實現汗國的伊斯蘭化,960年有二十萬帳操突厥語的遊牧人接受伊斯蘭教,木薩汗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突厥語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
木薩汗統治時期,開始了征服和田的“聖戰”,但他很快在971年去世。其子阿里繼位,仍對和田進行“聖戰”,並於998年在英吉沙爾的一次戰鬥中死去。和田的最後征服,是在11世紀初由玉素甫·卡迪爾汗完成。這場“聖戰”前後歷時近四十年。(見上節的于闐王國部分)
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爾統治者征服和田的同時,巴拉沙袞統治者也開始了對薩曼王朝的征服。990年博格拉汗哈桑利用薩曼王朝的內亂和人民不滿,出兵白水城(今哈薩克奇姆肯特附近),當地貴族出城迎接博格拉汗進城。兩年後,即992年,博格拉汗哈桑又向河中地區進軍。薩曼國王努赫二世想動員全國力量進行抵抗,但是人民不支援,將領叛變,他只好逃出首都布哈拉。博格拉汗哈桑在薩曼王朝將軍法伊克的歡迎下進駐布哈拉王宮。不久,博格拉汗身染重病,錫爾河下游的土庫曼人也向喀喇汗王朝的軍隊進攻,於是他決定撤軍,死於返回巴拉沙袞的途中。
喀喇汗王朝的烏茲幹統治者阿爾斯蘭伊利克(獅子王)納賽爾(阿爾斯蘭汗阿里之子)繼續博格拉汗哈桑征服河中地區的事業。999年納賽爾進軍布哈拉,薩曼國王馬利克二世請求宗教界支援,但遭到拒絕。宗教首領對穆斯林們說:“如果喀喇汗王朝和薩曼王朝是因為宗教爭執,那就必須同他們戰鬥。如果是為這個世界上的財富而鬥爭,那就不允許穆斯林們自相殘殺。喀喇汗王朝的生活方式非常好,並且他們的信仰是無可責難的。因此最好是放棄任何干預。”穆斯林們放下武器,薩曼王朝的將領跑到納賽爾的大營投誠,喀喇汗王朝軍隊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開進布哈拉。納賽爾接管了薩曼王朝的國庫,把宋代國王馬利克二世及王族其他成員俘送烏茲幹。納賽爾在布哈拉留置總督後,也返回自己封地的首府烏茲幹。
巴爾托爾德對這一重要事件做了啟人深思的評論:“這個著名的王朝[指河中薩曼王朝]在普遍的淡漠中殞落了。當時誰也未必理解到這一永遠終結了土著的雅利安人統治的歷史事件的意義。”今天在我們看來,河中地區併入喀喇汗王朝領土的意義至少有三點:第一,從此中亞地區的統治權一直控制在突厥語各民族的或突厥化的代表人物手中,這無疑加速了中亞地區的突厥化。第二,突厥語各民族的統治集團首先接受伊斯蘭教,推行國家伊斯蘭化,伊斯蘭文化得到廣泛傳播,並同突厥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文化——伊斯蘭—突厥文化。第三,喀喇汗王朝征服河中,同它以前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和阿拉伯人,同其後的成吉思汗和貼本兒都有一個顯著的不同之點,即它的征服並未伴隨著大規模的屠殺、搶劫和燒燬,使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斷,而基本上是和平歸併,當地未遭到嚴重的破壞,不久就恢復,並且繼續向前發展。伊斯蘭世界中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公正地指出:“喀喇汗國在秩序和法制方面是最好的國家之一。”
11世紀初喀喇汗王朝鎮壓了薩曼王族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爾領導的反抗運動;又兩次越過阿姆河,進攻(今阿富汗加茲尼附近的)哥疾寧王朝,但以失敗告終。雙方以阿姆河為界,平分了薩曼王朝原有的疆域。至此,喀喇汗王朝對外擴充套件基本停止下來,整個汗國的疆域東南至今天的若羌[羅布泊西南],與西夏為鄰;正東至今天阿克蘇與拜城之間,以荒山、戈壁與高昌回鶻王國為界;東北至阿爾泰山,與遼朝為鄰;正北至巴爾喀什湖一線;正西至鹹海,包括花剌子模在內,1017年哥疾寧王朝佔領花刺子模,喀喇汗王朝才失去這一地區;西南以阿姆河與哥疾寧王朝為界;正南包括瓦罕走廊,以興都庫什山為界,帕米爾以東以喀喇崑崙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為界。
>第二節 東西兩汗國的形成
阿爾斯蘭伊利克納賽爾征服河中地區後,在卡迪爾汗玉素甫為汗國大汗時,哈桑的幼子、玉素甫的兄弟阿里特勤成為河中地區的統治者,自稱桃花石·喀喇汗[桃花石,即Taugast,是拓拔,Tabgatch,的不正確拼寫,中世紀指中國,特指拓拔鮮卑王朝統治過的中國北部地區]。他死後,兒子玉素甫繼位。1038年,曾征服河中地區的納賽爾的兒子伊卜拉欣從玉素甫的囚禁中逃脫,募集軍隊,同玉素甫爭奪河中地區。經過兩年多的戰爭,伊卜拉欣攻下布哈拉,控制了整個河中地區。
一百多年的政治演變,喀喇汗王朝汗族的兩大系已完全形成,即長支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其初,汗國的統治權控制在阿里系手中,但玉素甫·卡迪爾汗佔領喀什噶爾後,汗國的統治權轉到哈桑系手中。1041年伊卜拉欣用武力奪取布哈拉後,阿里系控制了河中地區,而哈桑系只控制汗國東部。伊卜拉欣自稱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完全獨立自主,不承認東部喀喇汗為宗主。於是在中亞地區完全平行的兩個獨立汗國——東部喀喇汗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形成[喀喇汗王朝的世系非常複雜,詳見本文所附《喀喇汗王朝世系和年表》]。
現將其歷史分述如下:
東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大汗是哈桑系的蘇來曼。他早在1032年已繼位為阿爾斯蘭汗,名義上是整個汗國的最高首領,但是1041年伊卜拉欣在河中地區獨立後,他便成了只是東部汗國的首領。阿里系在河中地區取得成功,迫使哈桑系也團結起來。伊斯蘭曆435年(1043—44年)哈桑系召開家族會議,重新劃分領地。蘇來曼阿爾斯蘭汗直接統治巴拉沙袞和喀什噶爾地區,其餘地區分給自己的親族去統治。在蘇來曼統治時期又有一萬帳遊牧的突厥人皈依伊斯蘭教,但大批從“吐蕃”來的突厥人則“有禮貌地拒絕伊斯蘭教”,也沒受到虐待。蘇來曼是一位比較開明的君主,伊本·阿西爾稱他為“科學和宗教的朋友”。伊斯蘭曆448年(1056—57年)他與弟弟博格拉汗穆罕默德發生戰爭,戰敗被俘,後者成為東部王朝的大汗。
穆罕默德在位僅十五個月,便於1058年讓位於長子侯賽因。但是穆罕默德的一個妃子毒死了穆罕默德及其家族中許多人,扶自己年幼的兒子伊卜拉欣登上汗位。
伊卜拉欣統治時間也很短,而且實權在母親手中。因為汗位來得不“合法”,東部汗國的各地領主反對他;西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汗伊卜拉欣趁機奪取費爾干納地區。伊斯蘭曆451年(1059~60年)伊卜拉欣奉母命去攻打巴爾斯罕城,被該城領主打敗,被俘後處死。
伊卜拉欣還在位時,他的叔父馬赫穆德已宣佈為王朝的大汗,自稱託黑魯爾·喀喇汗。在他統治時期,阿爾斯蘭特勤率領四萬穆斯林打敗了七十萬異教徒的進攻,並渡過伊犁河與額敏河作戰。託黑魯爾汗馬赫穆德的另一武功是收復了費爾乾地區,與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邊界劃於忽章河(史書或稱苦盞河,錫爾河中游的名稱,因流過苦盞城得名)。
馬赫穆德死於伊斯蘭曆467年(1074—75年),由兒子奧瑪爾繼位。他只統治了兩個月就被喀什噶爾統治者博格拉汗哈桑取代。
哈桑是東部喀喇汗王朝第一代大汗蘇來曼之子。他是喀喇汗王朝史上著名的可汗,戴有“正義和宗教的保衛者”、“宗教的榮譽”、“東方之王”等伊斯蘭封號。在他統治時期,喀什噶爾的文化空前繁榮,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長詩《福樂智慧》就是獻給他的。阿卜都·伽費爾的《喀什噶爾史》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但這部史書已失傳,只有一些片斷儲存在傑馬爾·卡爾希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中,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喀喇汗王朝早期歷史的一些情況,主要就是靠儲存下來的這些片斷。
哈桑死於伊斯蘭曆496年(1102—03年),兒子阿赫馬德繼位,稱阿爾斯蘭汗。在他統治的晚年,契丹皇族耶律大石開始西征,阿赫馬德汗在喀什噶爾以東幾天路程的地方打敗耶律大石的軍隊,並俘虜了其指揮官,這一事件發生於1132年左右,不久阿赫馬德死去,兒子伊卜拉欣繼位。
伊卜拉欣是一個懦弱的君主,缺乏才能。葛邏祿人和康里人不服從他,經常欺凌他,襲掠他的部屬和牲畜。他聽說耶律大石率領大軍就駐在邊境上,便派出使臣求援,請求耶律大石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袞來,願把整個汗國置於西遼王朝統治之下。1134年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率領大軍進入巴拉沙袞,“登上那不費他分文的寶座”(事見
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冊,第418頁)。耶律大石把七河地區作為西遼王朝的直轄領地,巴拉沙袞作為首都,降封伊卜拉欣為“伊利克—伊—土庫曼”(土庫曼王),儲存了東部喀喇汗王朝對喀什噶爾、費爾干與和田地區的統治。從此,東部喀喇汗王朝作為西遼王朝的附庸繼續存在。
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是伊卜拉欣·本·納賽爾。他在中亞歷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國王,他的全部稱號是“國家的支柱、教團的桂冠、真主的寶劍、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並擁有“東方與中國之王”的伊斯蘭封號。桃花石汗伊卜拉欣關心自己臣民的安全、和平與需要,他特別關注經濟的發展和物價的穩定。他進行貨幣改革,統一了汗國的幣制和含銀成色;進行城市建設,在首都撒馬爾罕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宮殿。伊卜拉欣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對宗教界非常尊重。但是河中地區宗教勢力非常強大,嚴重地威脅著汗權,一位宗教人士對他說:“你不配做國王。”他便把自己鎖在宮中,準備讓位。但是這位君主得到人民支待,處死了一位著名的曬赫(伊斯蘭教長老),穩定了統治。這種汗權與教權的鬥爭在西部喀喇汗國並未因此結束,而是愈演愈烈。
1068年桃花石汗伊卜拉欣中風,傳位於長子納賽爾。他與父親一樣,在中亞歷史上享有盛名,被稱為“公正的國王”。納賽爾過著遊牧生活方式,只是冬天帶著部隊到布哈拉郊外越冬,嚴格約束戰士留在營地,不許外出騷擾百姓。但這位君主非常關心城市的建設和商路的安全,他“用高大美觀的建築物把城市裝飾起來,沿著交通大道建立了許多堡壘”。在他統治時期,宗教勢力活動又加強,迫使他聽從指示,並用戒律限制他。1069年納賽爾下令處死布哈拉的伊瑪目(伊斯蘭教首領)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爾。
這時西部喀喇汗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塞爾柱王朝。早在桃花石汗伊卜拉欣統治時期,塞爾柱王朝已開始侵襲河中地區。1072年塞爾柱蘇丹阿勒普·阿爾斯蘭率領二十萬大軍進犯河中地區,以這位蘇丹的遇刺(阿薩辛教派?)而中止了這場戰爭。1074年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又向撒馬爾罕進軍,西部喀喇汗王朝請求塞爾柱王朝宰相尼扎姆·穆爾克調解,蘇丹同意和平,返回阿姆河以南地區。
1080年納賽爾汗去世,弟希茲爾繼位。他以庇護詩人而留名於世。繼希茲爾統治的是其子阿赫馬德。這時汗權與教權的鬥爭更加激烈,他處死了宰相阿卜·納賽爾。這位宰相在希茲爾汗統治時期是大哈孜(伊斯蘭教大法官)。伊斯蘭教團的哈孜阿卜·塔希爾立即以受迫害者的名義呼籲伊朗的塞爾柱王朝出兵干預。1089年蘇丹馬利克沙出兵佔領布哈拉,圍攻撒馬爾罕,城破,阿赫馬德汗被俘。塞爾柱軍隊東進至烏茲幹。蘇丹馬利克沙召東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博格拉汗哈桑來會;哈桑到達,表示歸順。
蘇丹馬利克沙佔領河中地區後,留下自己的總督,返回呼羅珊。但河中地區很快發生騷亂,趕走塞爾柱王朝的總督,把東部喀喇汗王朝博格拉汗哈桑的弟弟亞古柏迎來立為大汗。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再次率軍進入河中地區,亞古柏逃回七河地區。塞爾柱王朝鑑於河中地區的不穩定和考慮到喀喇汗王朝在當地居民中的威望,於是放回阿赫馬德,並恢復了他的汗位。從此西部喀喇汗王朝成為塞爾柱王朝的附庸,直至西遼王朝征服河中地區。
阿赫馬德汗復辟後,汗權與教權的鬥爭又激烈起來。軍官們在教團的唆使下叛亂,逮捕了阿赫馬德汗,在首都舉行宗教審判,阿赫馬德汗被處死。這一事件發生在1095年。叛亂分子把阿赫馬德的堂弟馬斯烏德扶上汗位,統治時間不長,於1097年根據塞爾柱蘇丹的命令由其堂兄弟蘇來曼·本·達吾提代替。此後又接連換了兩個汗:阿卜勒哈西姆·馬赫穆德和哈龍。
從1102年穆罕默德·本·蘇來曼開始統治,直至1130年,政局較穩。他戴有阿爾斯蘭汗的稱號,但也是塞爾柱蘇丹的附庸。他在中亞歷史上以建築著名,重修了布哈拉的外城和內堡,還修了一座大禮拜寺。他在撒馬爾罕連修兩座宮殿和一座大禮拜寺,極為富麗宏偉,儘管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虔信伊斯蘭教,大事修建宗教性建築物,對異教徒進行“聖戰”,但是他同宗教界的矛盾並未消除,教團殺死了他的長子、副可汗納賽爾。穆汗默德汗一面向塞爾柱蘇丹求救,一面從外地召回次子阿赫馬德。年輕的阿赫馬德果斷地處死了叛亂的宗教首領,很快恢復了秩序,再不需塞爾柱蘇丹的援兵。但是蘇丹桑賈爾(即《草原帝國》所稱的桑伽蘇丹)率兵繼續前進,深入河中腹地。這樣雙方便發生了矛盾,蘇丹桑賈爾圍困撒馬爾罕;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投降,被送往呼羅珊。
塞爾柱蘇丹桑賈爾佔領撒馬爾罕後,先宣佈穆罕默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博格拉汗,不久又宣佈哈桑系的阿里特勤的後裔哈桑為克雷奇·桃花石汗,最後是宣佈穆罕默德汗的三子馬赫穆德為可汗。
馬赫穆德汗統治時期,西遼王朝積極準備西進,1137年西遼軍隊在和氈[Khjen,苦盞]粉碎了馬赫穆德汗的軍隊。馬赫穆德汗倉皇逃回撒馬爾罕,向塞爾柱蘇丹派出使臣求援,但是西遼軍隊並未向撒馬爾罕推進,而是駐紮在和氈等待時機。1141年在河中地區又爆發了喀喇汗與作為王朝軍事力量主要組成部分的葛邏祿人之間的衝突。馬赫穆德汗向塞爾柱蘇丹桑賈爾求援;葛邏祿人則向西遼皇帝耶律大石求援。桑賈爾集中十萬騎兵,渡過阿姆河,耶律大石也率軍進入河中地區,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相遇,於9月9日會戰。結果塞爾柱軍隊大敗,桑賈爾逃脫,但其妻子及一些高階官員被俘,死亡達三萬人。桑賈爾帶著馬赫穆德汗,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從此塞爾柱王朝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耶律大石釋放了戰俘,領兵進入撒馬爾罕。西遼王朝也沒有消滅西部喀喇汗王朝,同對待東部喀喇汗王朝一樣,把它降為附庸,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耶律大石封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並留一名沙黑納(監督官)監督其統治。
一段很不為人知的歷史——喀喇汗王朝
(桃花石國又名喀喇汗王朝)
>第一節 王朝的建立與發展
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建牙烏德犍山(今杭愛山),創立漠北迴紇(788年改稱回鶻)汗國。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國力強盛,曾一度左右東亞及中亞形勢。但從9世紀30年代起,回鶻汗族內爭不已,可汗造更,政局動盪;又“連年飢疫,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國勢衰微。840年回鶻將軍句錄莫賀勾結黠戛斯,合騎十萬,掩襲回鶻城。回鶻可汗被殺,諸部潰散,大致分為四支從漠北外遷。
一支為近可汗牙帳的十三姓,奉烏介特勤為可汗,南走依附唐朝。這一支的上層,不久內訌,自相攻殺,漂流凍餓,加上唐朝邊將襲擊,部民死去大半。剩下的回鶻人,一部分進入長城以南,定居下來。五代時,他們的後裔有的成為節度使和著名戰將,如王鎔、李存信、張從訓、何建等。這部分回鶻人以後逐漸溶合到當地居民中。另一部分回鶻人東投奚,後又投室韋。在遼代,回鶻述律氏世為後族,在統治集團中其地位僅次於皇族契丹耶律氏,對遼朝的政治有巨大的影響。這部分回鶻人逐漸溶合到契丹人中。
西遷的回鶻分為三支。一支西奔葛邏祿,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一支投奔“安西”,以後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投奔“吐蕾”,成為以後“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的主體。
40年黠戛斯的突襲,只是“破回鶻城”,“焚其牙”,“殺可汗”,“回鶻散奔諸蕃”。但是,國都被破,國王被殺,並不等於國家的滅亡,也不等於王統的斷絕。漢族在歷史上建立的王朝西晉—東晉、北宋—南宋就是這類例證;對於遊牧部族,即所謂“行國”,更是如此,烏孫、大月氏的歷史就是這種典型。所以840年的事件,也是這樣。南下的一支回鶻,不久就擁立烏介特勤為可汗,顯然他是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但是西奔葛邏祿的龐特勤也“當仁不讓”,自稱可汗,同樣以汗統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出現。他不僅擁有人數眾多的十五部臣民,而且還有前朝宰相圾職的擁護,成為大漠(今蒙古大戈壁)以西回鶻諸部的共主。特別是烏介可汗死後,當時南奔的“名王貴臣”也承認了龐特勤的可汗地位,“皆西向傾心望龐勒(龐特勤)之到”,有一些還主動前往投奔。因此,857年龐特勤作為回鶻可汗的地位也得到唐朝的承認,宣宗遣使冊封他為溫祿登裡羅汨沒密施合俱錄毗伽懷建可汗。西遷回鶻各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形式上還是一個統一的汗國,奉龐特勤及其後裔為共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遷的三支回鶻獨立性越來越強,最後各自完全獨立。
840年龐特勤率回鶻十五部進入七河地區[今伊克塞湖附近,楚河、塔拉斯河一帶],降服葛邏祿,建立新的政權,史稱喀喇汗王朝。[關於該王朝的起源諸說不一,詳見《喀喇汗王朝史稿》第二章]
據穆斯林史籍記載,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是毗伽闕·卡迪爾汗。這與漢文史籍中的龐特勤“自稱可汗”可相互印證。毗伽闕·卡迪爾汗建牙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袞,號稱虎思斡耳朵。喀喇汗王朝的領土,最初是七河地區,以後又歸併了伊犁河谷、費爾干納和喀什噶爾地區。
毗伽闕·卡迪爾汗死,由其二子繼位。長子巴茲爾為大汗,治巴拉沙袞;次子奧古爾恰克為卡迪爾汗,治怛邏斯(今哈薩克江布林)。喀喇汗王朝的政治體制,據普里查克的研究,是“雙王制”。整個汗國分為兩大部分,由汗族的長幼兩支分治這兩部分。長子為大可汗,稱阿爾斯蘭汗,意為獅子汗,他在理論上是整個汗國的首領,首都是巴拉沙袞。幼支為副可汗,稱博格拉汗,意為公駝汗,首府在怛邏斯。低於汗的稱號,依次是伊利克(王)、特勤、於伽、俟、將軍、伊難珠匐等。在這些稱號上往往加禽獸名稱表示更細微的差別。通用的禽獸名稱有阿爾斯蘭、貝里(狼)、亞幹(象)、託黑魯爾(鷲)等。以上稱號都屬於汗族成員,它們組成了一個特別的等級體系,如有缺位,依次上升。但事實上,喀喇汗王朝並不遵守這一制度,經常因爭奪汗位而秩序大亂,到後來愈演愈烈。實質上這是一種分封制度,巴爾托爾德說:“在喀喇汗國家像所有的遊牧帝國一樣,氏族制的觀念從私法領域移到國家法律領域。國家被認為是整個汗族的財產,因而把它分成許多封地;有時強大的附庸完全不承認帝國首領的統治權。”
關於長支巴茲爾的情況,史籍未留下記載。幼支奧古爾恰克曾同河中地區的薩曼王朝發生戰爭,893年薩曼王朝軍隊攻下怛邏斯,奧古爾恰克的一萬名戰士犧牲,他妻子和一萬五千人被俘。奧古爾恰克遷都喀什噶爾,繼續同薩曼王朝鬥爭,襲掠其邊境。奧古爾恰克利用薩曼王朝的內爭,庇護從河中地區逃來的一個王子,讓他住在喀什噶爾以北的阿圖什。在9~10世紀之交,喀喇汗王朝統治集團的一些成員開始接觸到伊斯蘭教。巴茲爾之次子、奧古爾恰克之侄薩圖克首先皈依伊斯蘭教。他在河中地區伊斯蘭教聖戰者的支援下打敗奧古爾恰克,佔領喀什噶爾,自稱博格拉汗。以後他又從薩曼王朝手中奪回怛邏斯。伊斯蘭曆330年(942—43年)薩圖克博格拉汗在聖戰者支援下,經過激烈的戰鬥,佔領巴拉沙袞,成為全國的大汗。他死於伊斯蘭曆344年(955—56年),葬在阿圖什,其陵墓現在當地稱為“蘇丹麻扎”,深受穆斯林崇敬。
薩圖克博格拉汗死後,長子巴依塔什繼位,其教名為木薩·本·阿不都克里木。木薩駐喀什噶爾,稱阿爾斯蘭汗。他在蘇菲派的幫助下實現汗國的伊斯蘭化,960年有二十萬帳操突厥語的遊牧人接受伊斯蘭教,木薩汗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突厥語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
木薩汗統治時期,開始了征服和田的“聖戰”,但他很快在971年去世。其子阿里繼位,仍對和田進行“聖戰”,並於998年在英吉沙爾的一次戰鬥中死去。和田的最後征服,是在11世紀初由玉素甫·卡迪爾汗完成。這場“聖戰”前後歷時近四十年。(見上節的于闐王國部分)
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爾統治者征服和田的同時,巴拉沙袞統治者也開始了對薩曼王朝的征服。990年博格拉汗哈桑利用薩曼王朝的內亂和人民不滿,出兵白水城(今哈薩克奇姆肯特附近),當地貴族出城迎接博格拉汗進城。兩年後,即992年,博格拉汗哈桑又向河中地區進軍。薩曼國王努赫二世想動員全國力量進行抵抗,但是人民不支援,將領叛變,他只好逃出首都布哈拉。博格拉汗哈桑在薩曼王朝將軍法伊克的歡迎下進駐布哈拉王宮。不久,博格拉汗身染重病,錫爾河下游的土庫曼人也向喀喇汗王朝的軍隊進攻,於是他決定撤軍,死於返回巴拉沙袞的途中。
喀喇汗王朝的烏茲幹統治者阿爾斯蘭伊利克(獅子王)納賽爾(阿爾斯蘭汗阿里之子)繼續博格拉汗哈桑征服河中地區的事業。999年納賽爾進軍布哈拉,薩曼國王馬利克二世請求宗教界支援,但遭到拒絕。宗教首領對穆斯林們說:“如果喀喇汗王朝和薩曼王朝是因為宗教爭執,那就必須同他們戰鬥。如果是為這個世界上的財富而鬥爭,那就不允許穆斯林們自相殘殺。喀喇汗王朝的生活方式非常好,並且他們的信仰是無可責難的。因此最好是放棄任何干預。”穆斯林們放下武器,薩曼王朝的將領跑到納賽爾的大營投誠,喀喇汗王朝軍隊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開進布哈拉。納賽爾接管了薩曼王朝的國庫,把宋代國王馬利克二世及王族其他成員俘送烏茲幹。納賽爾在布哈拉留置總督後,也返回自己封地的首府烏茲幹。
巴爾托爾德對這一重要事件做了啟人深思的評論:“這個著名的王朝[指河中薩曼王朝]在普遍的淡漠中殞落了。當時誰也未必理解到這一永遠終結了土著的雅利安人統治的歷史事件的意義。”今天在我們看來,河中地區併入喀喇汗王朝領土的意義至少有三點:第一,從此中亞地區的統治權一直控制在突厥語各民族的或突厥化的代表人物手中,這無疑加速了中亞地區的突厥化。第二,突厥語各民族的統治集團首先接受伊斯蘭教,推行國家伊斯蘭化,伊斯蘭文化得到廣泛傳播,並同突厥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文化——伊斯蘭—突厥文化。第三,喀喇汗王朝征服河中,同它以前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和阿拉伯人,同其後的成吉思汗和貼本兒都有一個顯著的不同之點,即它的征服並未伴隨著大規模的屠殺、搶劫和燒燬,使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斷,而基本上是和平歸併,當地未遭到嚴重的破壞,不久就恢復,並且繼續向前發展。伊斯蘭世界中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公正地指出:“喀喇汗國在秩序和法制方面是最好的國家之一。”
11世紀初喀喇汗王朝鎮壓了薩曼王族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爾領導的反抗運動;又兩次越過阿姆河,進攻(今阿富汗加茲尼附近的)哥疾寧王朝,但以失敗告終。雙方以阿姆河為界,平分了薩曼王朝原有的疆域。至此,喀喇汗王朝對外擴充套件基本停止下來,整個汗國的疆域東南至今天的若羌[羅布泊西南],與西夏為鄰;正東至今天阿克蘇與拜城之間,以荒山、戈壁與高昌回鶻王國為界;東北至阿爾泰山,與遼朝為鄰;正北至巴爾喀什湖一線;正西至鹹海,包括花剌子模在內,1017年哥疾寧王朝佔領花刺子模,喀喇汗王朝才失去這一地區;西南以阿姆河與哥疾寧王朝為界;正南包括瓦罕走廊,以興都庫什山為界,帕米爾以東以喀喇崑崙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為界。
>第二節 東西兩汗國的形成
阿爾斯蘭伊利克納賽爾征服河中地區後,在卡迪爾汗玉素甫為汗國大汗時,哈桑的幼子、玉素甫的兄弟阿里特勤成為河中地區的統治者,自稱桃花石·喀喇汗[桃花石,即Taugast,是拓拔,Tabgatch,的不正確拼寫,中世紀指中國,特指拓拔鮮卑王朝統治過的中國北部地區]。他死後,兒子玉素甫繼位。1038年,曾征服河中地區的納賽爾的兒子伊卜拉欣從玉素甫的囚禁中逃脫,募集軍隊,同玉素甫爭奪河中地區。經過兩年多的戰爭,伊卜拉欣攻下布哈拉,控制了整個河中地區。
一百多年的政治演變,喀喇汗王朝汗族的兩大系已完全形成,即長支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其初,汗國的統治權控制在阿里系手中,但玉素甫·卡迪爾汗佔領喀什噶爾後,汗國的統治權轉到哈桑系手中。1041年伊卜拉欣用武力奪取布哈拉後,阿里系控制了河中地區,而哈桑系只控制汗國東部。伊卜拉欣自稱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完全獨立自主,不承認東部喀喇汗為宗主。於是在中亞地區完全平行的兩個獨立汗國——東部喀喇汗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形成[喀喇汗王朝的世系非常複雜,詳見本文所附《喀喇汗王朝世系和年表》]。
現將其歷史分述如下:
東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大汗是哈桑系的蘇來曼。他早在1032年已繼位為阿爾斯蘭汗,名義上是整個汗國的最高首領,但是1041年伊卜拉欣在河中地區獨立後,他便成了只是東部汗國的首領。阿里系在河中地區取得成功,迫使哈桑系也團結起來。伊斯蘭曆435年(1043—44年)哈桑系召開家族會議,重新劃分領地。蘇來曼阿爾斯蘭汗直接統治巴拉沙袞和喀什噶爾地區,其餘地區分給自己的親族去統治。在蘇來曼統治時期又有一萬帳遊牧的突厥人皈依伊斯蘭教,但大批從“吐蕃”來的突厥人則“有禮貌地拒絕伊斯蘭教”,也沒受到虐待。蘇來曼是一位比較開明的君主,伊本·阿西爾稱他為“科學和宗教的朋友”。伊斯蘭曆448年(1056—57年)他與弟弟博格拉汗穆罕默德發生戰爭,戰敗被俘,後者成為東部王朝的大汗。
穆罕默德在位僅十五個月,便於1058年讓位於長子侯賽因。但是穆罕默德的一個妃子毒死了穆罕默德及其家族中許多人,扶自己年幼的兒子伊卜拉欣登上汗位。
伊卜拉欣統治時間也很短,而且實權在母親手中。因為汗位來得不“合法”,東部汗國的各地領主反對他;西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汗伊卜拉欣趁機奪取費爾干納地區。伊斯蘭曆451年(1059~60年)伊卜拉欣奉母命去攻打巴爾斯罕城,被該城領主打敗,被俘後處死。
伊卜拉欣還在位時,他的叔父馬赫穆德已宣佈為王朝的大汗,自稱託黑魯爾·喀喇汗。在他統治時期,阿爾斯蘭特勤率領四萬穆斯林打敗了七十萬異教徒的進攻,並渡過伊犁河與額敏河作戰。託黑魯爾汗馬赫穆德的另一武功是收復了費爾乾地區,與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邊界劃於忽章河(史書或稱苦盞河,錫爾河中游的名稱,因流過苦盞城得名)。
馬赫穆德死於伊斯蘭曆467年(1074—75年),由兒子奧瑪爾繼位。他只統治了兩個月就被喀什噶爾統治者博格拉汗哈桑取代。
哈桑是東部喀喇汗王朝第一代大汗蘇來曼之子。他是喀喇汗王朝史上著名的可汗,戴有“正義和宗教的保衛者”、“宗教的榮譽”、“東方之王”等伊斯蘭封號。在他統治時期,喀什噶爾的文化空前繁榮,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長詩《福樂智慧》就是獻給他的。阿卜都·伽費爾的《喀什噶爾史》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但這部史書已失傳,只有一些片斷儲存在傑馬爾·卡爾希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中,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喀喇汗王朝早期歷史的一些情況,主要就是靠儲存下來的這些片斷。
哈桑死於伊斯蘭曆496年(1102—03年),兒子阿赫馬德繼位,稱阿爾斯蘭汗。在他統治的晚年,契丹皇族耶律大石開始西征,阿赫馬德汗在喀什噶爾以東幾天路程的地方打敗耶律大石的軍隊,並俘虜了其指揮官,這一事件發生於1132年左右,不久阿赫馬德死去,兒子伊卜拉欣繼位。
伊卜拉欣是一個懦弱的君主,缺乏才能。葛邏祿人和康里人不服從他,經常欺凌他,襲掠他的部屬和牲畜。他聽說耶律大石率領大軍就駐在邊境上,便派出使臣求援,請求耶律大石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袞來,願把整個汗國置於西遼王朝統治之下。1134年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率領大軍進入巴拉沙袞,“登上那不費他分文的寶座”(事見
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冊,第418頁)。耶律大石把七河地區作為西遼王朝的直轄領地,巴拉沙袞作為首都,降封伊卜拉欣為“伊利克—伊—土庫曼”(土庫曼王),儲存了東部喀喇汗王朝對喀什噶爾、費爾干與和田地區的統治。從此,東部喀喇汗王朝作為西遼王朝的附庸繼續存在。
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是伊卜拉欣·本·納賽爾。他在中亞歷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國王,他的全部稱號是“國家的支柱、教團的桂冠、真主的寶劍、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並擁有“東方與中國之王”的伊斯蘭封號。桃花石汗伊卜拉欣關心自己臣民的安全、和平與需要,他特別關注經濟的發展和物價的穩定。他進行貨幣改革,統一了汗國的幣制和含銀成色;進行城市建設,在首都撒馬爾罕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宮殿。伊卜拉欣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對宗教界非常尊重。但是河中地區宗教勢力非常強大,嚴重地威脅著汗權,一位宗教人士對他說:“你不配做國王。”他便把自己鎖在宮中,準備讓位。但是這位君主得到人民支待,處死了一位著名的曬赫(伊斯蘭教長老),穩定了統治。這種汗權與教權的鬥爭在西部喀喇汗國並未因此結束,而是愈演愈烈。
1068年桃花石汗伊卜拉欣中風,傳位於長子納賽爾。他與父親一樣,在中亞歷史上享有盛名,被稱為“公正的國王”。納賽爾過著遊牧生活方式,只是冬天帶著部隊到布哈拉郊外越冬,嚴格約束戰士留在營地,不許外出騷擾百姓。但這位君主非常關心城市的建設和商路的安全,他“用高大美觀的建築物把城市裝飾起來,沿著交通大道建立了許多堡壘”。在他統治時期,宗教勢力活動又加強,迫使他聽從指示,並用戒律限制他。1069年納賽爾下令處死布哈拉的伊瑪目(伊斯蘭教首領)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爾。
這時西部喀喇汗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塞爾柱王朝。早在桃花石汗伊卜拉欣統治時期,塞爾柱王朝已開始侵襲河中地區。1072年塞爾柱蘇丹阿勒普·阿爾斯蘭率領二十萬大軍進犯河中地區,以這位蘇丹的遇刺(阿薩辛教派?)而中止了這場戰爭。1074年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又向撒馬爾罕進軍,西部喀喇汗王朝請求塞爾柱王朝宰相尼扎姆·穆爾克調解,蘇丹同意和平,返回阿姆河以南地區。
1080年納賽爾汗去世,弟希茲爾繼位。他以庇護詩人而留名於世。繼希茲爾統治的是其子阿赫馬德。這時汗權與教權的鬥爭更加激烈,他處死了宰相阿卜·納賽爾。這位宰相在希茲爾汗統治時期是大哈孜(伊斯蘭教大法官)。伊斯蘭教團的哈孜阿卜·塔希爾立即以受迫害者的名義呼籲伊朗的塞爾柱王朝出兵干預。1089年蘇丹馬利克沙出兵佔領布哈拉,圍攻撒馬爾罕,城破,阿赫馬德汗被俘。塞爾柱軍隊東進至烏茲幹。蘇丹馬利克沙召東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博格拉汗哈桑來會;哈桑到達,表示歸順。
蘇丹馬利克沙佔領河中地區後,留下自己的總督,返回呼羅珊。但河中地區很快發生騷亂,趕走塞爾柱王朝的總督,把東部喀喇汗王朝博格拉汗哈桑的弟弟亞古柏迎來立為大汗。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再次率軍進入河中地區,亞古柏逃回七河地區。塞爾柱王朝鑑於河中地區的不穩定和考慮到喀喇汗王朝在當地居民中的威望,於是放回阿赫馬德,並恢復了他的汗位。從此西部喀喇汗王朝成為塞爾柱王朝的附庸,直至西遼王朝征服河中地區。
阿赫馬德汗復辟後,汗權與教權的鬥爭又激烈起來。軍官們在教團的唆使下叛亂,逮捕了阿赫馬德汗,在首都舉行宗教審判,阿赫馬德汗被處死。這一事件發生在1095年。叛亂分子把阿赫馬德的堂弟馬斯烏德扶上汗位,統治時間不長,於1097年根據塞爾柱蘇丹的命令由其堂兄弟蘇來曼·本·達吾提代替。此後又接連換了兩個汗:阿卜勒哈西姆·馬赫穆德和哈龍。
從1102年穆罕默德·本·蘇來曼開始統治,直至1130年,政局較穩。他戴有阿爾斯蘭汗的稱號,但也是塞爾柱蘇丹的附庸。他在中亞歷史上以建築著名,重修了布哈拉的外城和內堡,還修了一座大禮拜寺。他在撒馬爾罕連修兩座宮殿和一座大禮拜寺,極為富麗宏偉,儘管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虔信伊斯蘭教,大事修建宗教性建築物,對異教徒進行“聖戰”,但是他同宗教界的矛盾並未消除,教團殺死了他的長子、副可汗納賽爾。穆汗默德汗一面向塞爾柱蘇丹求救,一面從外地召回次子阿赫馬德。年輕的阿赫馬德果斷地處死了叛亂的宗教首領,很快恢復了秩序,再不需塞爾柱蘇丹的援兵。但是蘇丹桑賈爾(即《草原帝國》所稱的桑伽蘇丹)率兵繼續前進,深入河中腹地。這樣雙方便發生了矛盾,蘇丹桑賈爾圍困撒馬爾罕;阿爾斯蘭汗穆罕默德投降,被送往呼羅珊。
塞爾柱蘇丹桑賈爾佔領撒馬爾罕後,先宣佈穆罕默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博格拉汗,不久又宣佈哈桑系的阿里特勤的後裔哈桑為克雷奇·桃花石汗,最後是宣佈穆罕默德汗的三子馬赫穆德為可汗。
馬赫穆德汗統治時期,西遼王朝積極準備西進,1137年西遼軍隊在和氈[Khjen,苦盞]粉碎了馬赫穆德汗的軍隊。馬赫穆德汗倉皇逃回撒馬爾罕,向塞爾柱蘇丹派出使臣求援,但是西遼軍隊並未向撒馬爾罕推進,而是駐紮在和氈等待時機。1141年在河中地區又爆發了喀喇汗與作為王朝軍事力量主要組成部分的葛邏祿人之間的衝突。馬赫穆德汗向塞爾柱蘇丹桑賈爾求援;葛邏祿人則向西遼皇帝耶律大石求援。桑賈爾集中十萬騎兵,渡過阿姆河,耶律大石也率軍進入河中地區,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相遇,於9月9日會戰。結果塞爾柱軍隊大敗,桑賈爾逃脫,但其妻子及一些高階官員被俘,死亡達三萬人。桑賈爾帶著馬赫穆德汗,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從此塞爾柱王朝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耶律大石釋放了戰俘,領兵進入撒馬爾罕。西遼王朝也沒有消滅西部喀喇汗王朝,同對待東部喀喇汗王朝一樣,把它降為附庸,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耶律大石封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並留一名沙黑納(監督官)監督其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