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帝門生劉劍虹

    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成住壞空

  • 2 # 俯首儒牛309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當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向了生命的終結,即沒有生就沒有死。然人死能復生嗎?顯然是不可能,但人依靠大自然的恩賜而生存,延續生命,即普通百姓說的土裡生,土裡長,人死後迴歸土地,也算是對土地的感恩與回報,吃土還土變為營養物質,被新的生命吸收成長,這無疑以另一種生命方式存在於世,如此週而復始,生了死,死了生,使生命之體永遠存在下去。一孔之見,望友們各抒己見。

  • 3 # 空凌花雨

    死走向修行!所謂修行每個人的思維模式、緣分和慧根決定了走向。是修來世,修三世,貪圖一世;是隨緣修仙、成魔、成佛,還是得道;是基於慧根克服險阻,征服自己,做到忍辱、無畏、精進,還是賣弄、頹廢、被利用。死後都會有不同但相應的因果。

  • 4 # 認樸明心

    道家先於道教。道家與道教的認識,不完全一致。

    道家觀念認為:“道”以無償贈與形式,給了人本心,又以無中生有形式首次創造了人的身體和識心。父母以有中生有的形式複製了道創造的人體和識心。

    人在塵世中,受汙染的是識心。本心是神聖的。它從不會受到汙染。識心受汙染,有損當世身心健康,與死後去向無關。

    人去世後,有陰陽的身體會轉化成其它陰陰體,識心因身體解體而消失。本心歸於原處,即“道”存在的,視一切為空間的地方。

    人生就像一次旅遊,從原地出發,改裝露面,再回到原地。如在旅行中,知己本來面貌,並珍之用之,不乏是一種覺悟。

    本心如“道”,本心與“道”同性。本心是無私為大自然和人類社會做貢獻的,本心是不張揚而安於祥和、安於平靜的。

  • 5 # 孟珍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生走向死,死又走向哪裡?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說得是天道的宇宙執行時出現的景象,就我們的理解來說,那屬於宏觀的整體的整個宇宙的執行。天道宇宙執行的大勢為聚散,執行中聚則為有,散則為無。

    生走向死是生命是一微觀的區域性的一個生命的小小階段。生命講究的是生死,生死即是分合。合則為生分則為死。

    這生和死都在有的層面,這是我們對生命的認知。生則為生命,生命雖然是在有的層面,但生命之中卻包含了有和無兩種東西。就是說生命是物質的身體與能量的靈體結合或者說融合而成。

    生則成為生命,是有與無,能量與質量結合融合的開始。死亡是生命的結束,是生命中的能量體與質量體分離。人死之後,能量體歸於虛無的天道能量之中,質量的肉體歸於地道的物質之中。所謂橋歸橋,路歸路。能量體在天道能量中聚散,質量體在地道各種物質間轉換,就是所謂的物質不滅。

    說死走向哪裡,死是一個階段的結束,已經橋歸橋,路歸路,各清各項。如若再走,另起一行,而怎麼起這一行卻是無機的,沒有任何頭緒。

    有人說死又走向生,是來生,是下一世。這能不能成行我們暫且不說,即使是成了,有了下生來世,那也不是原來的那個生命了,就算是裡面的靈體能量體也不是原來的那個了,能存留一點靈體的記憶片段就不錯了。更多的是靈體的重組,沒有所謂前世的任何烙印。

  • 6 # 實話實說大喇叭

    你所謂的死是肉體的,靈魂不滅,肉體消亡後精神世界還在原來的地方。精神世界是二維空間,精神世界也不是你或者我,而是能量存在!這個問題在有與無互生中有闡述,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7 # 無為老人888

    死走向化,化而復生。老子說壺子曰:”常生常化者,不時不生,不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往復,其際不可終”

  • 8 # 王小毛6038547427

    道家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生走向死,死又走向哪裡呢?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你這智商低,理解不了,根據物質不滅定律,人是物質,他走向了不滅去永生

  • 9 # 第軍

    生於有,代表有參照物,就是感覺。有生於無,代表有是從未知變化出現。生走向死,代表萬物從一種狀態轉換成另一種狀態。死就是變化狀態下,所感覺到的參照物已經沒原樣,那麼可以說進入感覺未知狀態。這是心力以外的感。但心力的感,才是生死無的主觀存在感!

  • 10 # 飛鴻吟

    萬物生於有,說的是萬物的因來源於它客觀上的存在。如果它客觀上不存在,那麼,它就無從表現出來。通俗地說萬物它能生機勃勃表現出來,或被創造出來,是因為它的種子客觀上存在,或它特性、特點具有被創造出來性,只要生長、生成條件成就,它就會表現出來。即是從有開始的。這就是哲學上的存在決定論。

    有生於無,說的是這種表現出來被人們看得見的東西,是從人們眼睛看不到開始的,即是從無開始的。

    生走向死,說的是任何生命都有生命過程,都會從鮮活的一面走向死亡,最終在人們的視角上飛灰煙滅。

    關於死又走向那裡的問題是一個脫變的哲學問題。

    佛教認為人的死亡,僅是肉體的滅亡。活著的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份組成,靈魂是永遠不會滅亡的。靈魂只是透過洗禮而生。當肉體形成時,靈魂會被注入,人才產生靈性生命體。當人生理機能喪失時,靈魂就會從肉體出巧出來,迴歸去被派遣來的地方接受洗禮,即審查罪過。等待下一輪的輪迴。這就是死即生的由來。

    所以,生即死,死即生。是辯證的哲學思維。不侷限於人的眼界。

  • 11 # 隨便閣

    老子曰“出生入死”。“生”是走向擁有發展的變化狀態,“死”是走向喪失發展的僵化狀態。

    你理解“生走向死”的論斷是錯誤的,是不符合“道”的。同樣,“死又走向哪裡”的疑問源於錯誤的“生走向死”論斷。

    萬物生於有,故曰“入死”;

    有生於無,故曰“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珍妃死後,為何逃不了被投井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