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紹軒日記
-
2 # 侃侃而談娓娓而言
戴梓發明了能夠二十八連發的火銃,當然這也是他借鑑西方的武器自己研究的。這把武器在當時相當於一個機關槍了
除此之外戴梓還發明瞭一個東西,震驚了一些來中國的洋人。名為沖天炮。
-
3 # 看不見的角落
沒有,技術壁壘差的太多。稍微有點武器常識都知道不可能。
先把戴梓發明的“機關槍”描述一下:
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大部分人一看,噢?能連續射擊二十八發子彈,勉強說是機關槍也貌似不無道理吧。實際上,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完全就是意淫出來的東西。
缺少必要的技術,一切都是紙上談兵,空中閣樓清朝一直到鴉片戰爭,用的都是火繩槍,和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槍真的不是同一個東西。清朝用的彈藥是火藥鉛丸,定裝彈根本是不存在的,很多問題也就隨之暴露了出來。
1.供彈系統
戴梓所發明的“機槍”供彈藥系統看上去非常非常的先進,至少已經從前裝槍變成了後裝槍,還採用了後代輕機槍所使用的重力供彈。
但是,有沒有想過,他的激發裝置是什麼?總不能指望火藥鉛丸和定裝彈上面一樣有火帽吧?
激發的速度肯定要慢很多很多,而且這個重力系統貌似太純粹簡陋了吧?純粹靠重力,彈藥質量還跟不上,不穩定性和危險要有多大?
2.彈藥
就是是紙製定裝彈(早期的),都會存在火藥殘渣,更別說清朝的火藥鉛丸。明清的火器都比較落後,區別就是清朝落後的比較多。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沒有掌握火藥的最優配比。同樣是靠火藥爆燃推動,殘渣只會多的多的多。
連續,快速射擊28發子彈不清理殘渣,這有可能麼?
3.槍機
在乾隆時期清朝就有了全套燧發槍的生產技術,可一直到鴉片戰爭,用的還都是火繩槍。
究其原因就是槍機質量不合格,容易炸膛。像明清的槍,安全性其實非常低,因為火藥和槍機都不合格。明朝的北部計程車兵寧可用著炮仗一樣的三眼銃,也不願意用鳥銃真的不是沒有原因的。
連續射擊二十八發,真的是在挑戰士兵的心裡。
槍械最後是要大規模發放到士兵手裡,被送上戰場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問題,都能造成嚴重的事故。更不用說這種大方向上的問題,心裡有點數就行。
如果戴梓真的把這個所謂的“機關槍”獻給朝廷,恐怕是要人頭落地了。罪名也很簡單——謀害士兵。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4 # 雨夜v風聲
說起戴梓,在當時的清朝可謂大名鼎鼎,他是武器天才,發明了中國特色的“機槍” 曾製造了“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和“威遠將軍炮”(“子母炮”)。
連珠火銃,一次裝填之後能儲存彈丸28發,“連珠銃”的機關十分巧妙,可以將擊發和裝填兩個步驟連時進行,從而簡化了裝填手續,大大提高了發射,也有人稱之為“世界上第一種機關槍”。
還有母子炮,另據記載,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葛爾丹時就帶上了母子炮,在昭莫多戰役中,母子炮大顯神威。僅像葛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當時確實讓歐洲各國震驚,暫時擱置了覬覦清朝的野心。
-
5 # 東方評史
戴梓是清朝人,既然有人說他曾經造出了“機關槍”,那麼在此之前先讓我先說說槍的歷史。
槍的歷史如果從雛形的火繩槍開始算起的話,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它大致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可以說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步。
第一代火繩槍
早先的槍和炮的關係實際上是同一類的武器,步槍不過是炮的縮小型。
最初的火繩槍,其點火機構是使用一個簡單的呈C字形金屬彎鉤,其一端固定在槍托的一側,並可繞軸轉動,上面纏繞著一根火繩。
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壓,從而使火繩點燃火藥,然後槍彈出膛。
這是第一代槍的雛形,這時候的火繩槍實際上的使用效率還不如精良的弓箭。
第二代是隧發槍。
1600年,法華人最先裝備了隧發槍,它是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從而引燃火藥。
它的出現要得益於一名叫馬漢的法國鐘錶匠,他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去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在彈簧的作用之下,將燧石重重的打在火門上從而引燃火藥。
第三代是擊發槍。
從1793年到1805年,法國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牧師,利用化學爆炸原理髮明瞭擊發裝置,而另一名法國的機械工用紙火帽而引發了針刺發火技術,這便是後膛擊發槍。
第四代後裝槍。
後裝槍最早出現在1840年,它是由德華人德萊賽發明的,
它最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其彈藥從槍管的後膛裝入,從而大大的縮短了步槍的裝填時間,其作戰威力大大增加。
後膛裝彈技術的出現引發了一些列的槍械革命,自此以後不斷的推陳出新,先後出現了連珠槍、勃朗寧半自動手槍、還有毛瑟步槍等。
第六代自動機槍馬克沁。
在一代代的不斷髮展中,美華人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了自動射擊槍械——馬克沁重機槍。
這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型自動射擊武器,它採用自動供彈的方式,以每分鐘發射600多發子彈的速度,聞名於一戰。
戴梓生於1649年,死於1726年。
根據以上槍支的發展歷史來看,到後裝膛步槍時代,傳統的鑄造技術和單純的手工作業已經不能完成後膛槍的製造工作,應該使用了車床削切技術。
但是戴梓生活的時代,應該說鑄造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還沒有出現削切技術,如果沒有車床削切技術裝置,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後裝槍的製造工作,自然更不可能出現戴梓製造的所謂機關槍。
更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如果沒有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的中期開啟中國的大門,我們仍還一直沉睡在火繩槍的時代之中。
在第二代的隧發槍之中,其發射裝置是一個鐘錶的發條,就這種簡單的技術而言,在戴梓時代仍然不具備生產的條件,自然在大清時代就不可能出現隧發槍。
所以,一個生活在清康熙年間的人永遠不可能造出自動連發的機關槍。
-
6 # 薩沙
這是扯淡的經典之作!
這個故事來自於《清史稿》。大概是說:戴梓曾經向康親王貢獻連珠火銃,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但是戴梓只是想王爺進貢一支稀奇古怪的步槍而已,他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據說戴梓做一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佈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然而,《清史稿》其實是來自於紀曉嵐所撰《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的故事差不多,區別是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並且進貢“蟠腸鳥槍”。
當時康熙皇帝出於面子考慮,說我們清朝也有類似武器。隨後皇帝命令戴梓仿造10枝槍,並回贈荷蘭使者。
戴梓就仿製了10支“蟠腸鳥槍”,完成了任務。
但“蟠腸鳥槍”是什麼樣子,沒人知道。
根據戴的後人戴遂堂描述:28連珠火銃的銃背是彈匣,可以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連珠火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不過,這個故事根本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甚至未必是戴梓自己說的。
另外,戴梓的火槍其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早在30多年前的英國,就發明了該槍,留下不少實物。
目前故宮裡儲存有一把康熙年間20連珠銃,應該是故事原型。
但這槍不算什麼,實戰的意義基本是0。
其實17世紀歐洲民間發明過很多連射火器,但沒有什麼實用的,不是因為結構複雜難以製造,就是因為故障太多無法實戰。
最終都變成了類似於八音盒之內的奇巧淫技,成為收藏的手工藝品。
沒有證據表明戴梓製造過該槍,就算造出來這種槍也不能用於實戰。
-
7 # 火器工坊
這個真的是一個誤傳。
不得不說,清代的發明家戴梓確實是很厲害,他有著很高的動手能力,曾經成功的仿製出很多西洋先進的火器,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增添了很多新的設計。也是因為如此,在網路上他往往被稱為“世界機關槍第一發明人”、“領先世界的火器天才”等稱號。
在真實的歷史上,戴梓最有名的發明並非是火槍,而是赫赫有名的“威遠將軍炮”,也叫沖天炮、沖天子母炮。按照火炮型別上的歸類,這東西屬於中型臼炮,優勢在於可以拋物線打擊目標,還能使用爆破彈和榴霰彈(這就是子母炮彈稱呼的由來)。在平定準格爾、平息大小和卓上,威遠將軍炮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麼關於這個連珠火銃,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可以說,戴梓改進的28發連珠銃並不是什麼機關槍,二者在發射原理上就有著天壤之別。機槍的定義指的是利用彈藥燃燒後產生的強大後坐力自動完成上膛、退彈和再裝彈的過程,像加特林這樣的武器能被歸為機槍也是因為它的連發效果非常迅猛,而且不需要手動退彈。
再看戴梓的連珠火銃,在《清史稿》是這樣記載的:“形如琵琶,火藥彈丸,皆貯於銃脊。以幾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極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凡二十八發,乃重貯。”從這些結構描述來看,連珠火銃看起來非常像一種半自動燧發槍,其子彈方面已經提出了較為先進的火藥和彈丸統一裝配(不然絕對沒辦法同是落入槍管)。所謂的銃脊貯彈,應該是類似於彈夾的一類結構,機輪開閉可能就是拉栓。
而且歷史上也並非是康熙皇帝不重視這種武器,因為這連珠火銃並沒有被戴梓敬獻給皇帝,原因據說是因為戴梓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人說你要是推行這種武器,你的子孫會遭殃。於是乎戴梓將這種火槍藏在家裡不敢外傳,最後這東西也就不了了之,沒了蹤跡了。
-
8 # 西府趙王爺
事有這麼回事兒,不過這個"機關槍"有點問題!
火藥本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但卻由西方洋人發揚光大,這與清朝中期的閉關鎖國,發展緩慢有著極大的關係。
清康熙年間,中國黑龍江北部被沙俄被大肆侵佔,清軍與沙俄屢次交手都被沙俄先進的“火槍”所壓制。
清庭終於意識到了先進武器的重要性,清朝武器製造專家戴梓,在剖析了西洋火器的設計原理之後,在康熙十三年制造出了一種類似“機關槍”的火器,叫做“連珠火銃”。
“連珠火銃”可以稱上清朝歷史上最偉大的武器發明!
之所以很少用於實戰,是因為“連珠火銃”的造價昂貴、工藝複雜,不適用大批列裝清朝部隊。 “連珠火銃”的槍身由槍管、機發器、槍托、瞄準器四部分組成,其外形與現代的步槍相似。“連珠火銃”最重要的組成部位是“槍托”,“連珠火銃”獨特的內部設計,使槍托不僅能夠儲存子彈,而且還具有向槍膛輸送子彈的功能,這一巧妙的設計與現代手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連珠火銃”一共可以裝備28發子彈,子彈被儲存在具有彈夾功能的槍托中。當扣下次扳機時,位於彈倉的鉛彈會被推送至火藥倉中,火藥倉外的第二機隨即發動,第二機推動燧石摩擦火藥,火藥燃起後子彈內部壓力持續上升。
當壓力達到一定值時,鉛彈進入槍管,由槍管內類似膛線的機關推出彈丸,彈丸在高溫、高氣壓中迅速在前進, 可射穿250米以外的鎧甲,連珠火銃能夠一次性連開三槍,三顆發射出去的彈丸能夠連成一條直線,對被擊中者造成致命打擊。
“形如琵琶,火藥彈丸,皆貯於銃脊。以幾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極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凡二十八發,乃重貯。”——《清史稿》連珠火銃的設計精巧,效能穩定,殺傷力大,可以連發。
彈夾、彈倉的一體式設計能夠減少裝彈時間提高射擊速度,作為一款清代研發的火器,連珠火銃的射擊速度可以和手槍媲美,被譽為是“最古老的機關槍”。
連珠火銃的缺點是射程短、精準度偏低而且造價高,不適用於普遍裝備部隊。
連珠火銃之所以沒有被後世發揚光大,和古代的封建思想有著一定的關係,據說戴梓製作出連珠火銃之後並沒有獻給朝廷,而是自己保藏在了家裡。
因為戴梓做了一個夢,他夢到一個老神仙告訴他,如果這種武器流落人間必定會造成殺戮,他的子孫後代將會遭到報應,戴梓夢醒後便向蒼天發誓,永遠都不會將連珠火銃交出去, 如此一來,足以改變中國武器史的連珠火銃,就這樣成為了在茅屋中吃灰的“廢鐵”。 如果連珠火銃的技術被後世發揚光大,會不會真的製造出“機關槍”?沒有人知道。
但肯定是,古代封建社會下的中國,需要的並不是奪人性命的武器,而是擊碎封建思想的信仰。
-
9 # sunjin6278
讖言這種東西,有時不能信,有時又不能不信。清朝初期著名的火器發明家戴梓,在十二歲時曾寫過這樣的詩句:“有能匡社稷,無計退飢寒”。這句詩雖表達了戴梓的報國之志,卻被其父斥為不祥的“讖詩”。縱觀戴梓的一生,也確讓此詩預兆了不少。
戴梓出生於1649年,字文開,號耕煙老人,淅江仁和(今杭州)人,父親曾任晚明監軍道,以作戰勇敢著稱,母親周淑人,以教子嚴格而著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戴梓“性孝友,好施與”。他很孝重父母,其父病逝時,他正在跟隨清康親王傑書入閩平叛,得此噩耗,立即請假回家奔喪,因悲哀過度,竟哭瞎了左眼。在其年少時,一次他奉父命持金去街上兌換錢幣,正逢一賣女老者哭訴其苦,戴梓深深受打動,就將金子全部送給了這位老人。戴梓在新婚那年,曾對新婚妻子說:“我將以若奩拯凍人”。妻子也十分通情達理,全力支援丈夫的正義舉動,將全部心愛的金銀手飾交給了丈夫,一個下午就全部施給了貧民。這件事感化了當地有錢人,“富商聞之,爭相效活數千人”。戴梓還很有智謀膽略。清初發生了“三藩之亂”,青年的戴梓跟隨清康親王傑書平定靖南王耿精忠之亂,清軍入閩作戰,叛將馬九玉率眾扼守九龍山,清軍前進受阻。是進是止,是戰是守,眾人莫衷一是,戴梓就向傑書進策說:“守固不可,戰亦非計,誠得說九玉而降之,即用以導,上策也。”傑書立即採納,派戴梓前往招撫,果然達到預期目的,馬九玉率眾歸降。叛軍總兵劉進忠以其兵眾負隅頑抗,戴梓奉命單騎前往敵營進行招撫,面對敵人“夾道列戟如薺”的威脅,戴梓毫無畏色,既嚴歷又耐心地曉之以利害,終於歸勸劉進忠率眾歸降。叛將韓大任率眾數萬來歸,傑書疑其有詐,仍派戴梓前往打探。見面後,戴梓劈頭一句“爾禍至矣!”讓韓大任十分吃驚。戴梓就嚴歷地說:“君既投誠,而擁眾自衛,能使人無疑乎?十步之間,一夫可縛,雖眾何益,祗自取死耳!”接著戴梓透徹的分析,讓韓大任不得不佩服,並討教解決方法。戴梓就說:“釋爾甲,卻爾眾,隻身歸命,王必憐汝,是可轉禍為福”。戴梓誠懇的話,感化了韓大任,使他講出了“吾固欲持兩端,因便取事”的陰暗心理,並心悅誠服地跟隨戴梓“並馬詣軍門”,歸降了清軍。在整個平叛過程中,戴梓顯示了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和膽略,幫助康親王傑書採用剿撫並用的手段,很快平定了叛亂,叛首耿精忠也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投降,福建重歸祖國的懷抱。戴梓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琴棋書畫,天文曆法,兵戎水利,都有獨到之處,他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擅長髮明製造火器。他曾研製成功多種火器,成為清初著名的火器專家。 據《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記載,戴梓發明“連珠火銃”後,康熙帝龍顏大悅,遂命戴梓研製子母炮,亦稱“沖天炮”。戴梓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很快就將母子炮研製成功。康熙帝親自率諸臣去試炮,炮彈射出後,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康熙帝大喜,將子母炮命名為“威遠大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字刻在炮身上。另據記載,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噶爾丹時,就帶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戰役中,子母炮大顯神威,僅向噶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戴梓還發明瞭一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但是戴梓並沒有將“連珠火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佈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常言道:“女無美惡,入朝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戴梓的博學多才,在各方面做出的成就,雖得到了清統治者的讚賞,也受到同行們的羨慕嫉妒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發明的“沖天炮”(又稱“子母炮”),並誇口說,“沖天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花費一年的時間都沒有造出來,而戴梓只用了8天時間就造成了。“沖天炮”造好後,康熙率眾臣親臨現場觀看試射,“沖天炮”的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非常高興,並且大加讚賞,立刻為此炮賜名為“威遠大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為此康熙任命戴梓為翰林院侍講,入值南書房。康熙二十五年,荷蘭政府遣使來華。在荷蘭使節帶來的禮品中,有“蟠腸鳥槍”。奉康熙之命,戴梓很快就仿造了10支,並由康熙回贈荷蘭來使,令使者大為吃驚。戴梓的才華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為人剛正不阿,敢言人過,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而他在“沖天炮”一事上更是讓南懷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丟了臉面,埋下了禍根。南懷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機會,與曾向戴梓敲詐錢財而未得呈的張獻忠的養子陳宏勳等人一道,誣陷戴梓,給戴梓扣上“私通東洋”的帽子。號稱一代“聖祖”的康熙皇帝,竟不分青紅皂白,信以為真,將戴梓削職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在那裡,戴梓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賣字畫為生,“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終於遇赦,但終因長年受飢寒折磨,身患重病,只能留居鐵嶺(今遼寧鐵嶺),雍正四年(1726年)辭世,享年78歲。
戴梓發明的連環火銃,有人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許多人還稱其連環火銃為戴梓機關槍。其實連環火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機關槍,它在很多細節上與機關槍的構造原理是不同的,應該是機關槍發展的前身。戴梓雖沒有發明出機關槍,但他發明的連環火銃,是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出類似機關槍的人,對整個中國軍事武器發展具有很深遠的意義。中國的機械發明家戴梓,由於受封建時代的限制,沒有讓其盡情發揮他的創造發明能力,是時代的悲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落後,就是時代的落後,落後就要捱打,任何時候,任何時代,這些都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
10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並沒有,戴梓造的連珠火銃和機槍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的東西。
首先我想說連珠火銃這東西根本就不實用,火繩槍火藥一定要壓實了才有威力,連珠火銃目目前網傳有很多版本,但是無論是哪一種火藥都無法壓實。威力必定會大打折扣,而且發完一輪的裝彈時間長的令人髮指,真打起來不如鳥槍管用。
而且機槍出現的前提一定是後裝槍的出現,或者說是火藥比例完美,定裝藥的大規模應用才催生了機槍,而在戴梓的那個時代,不可能。
這並不是說戴梓言過其實了,他真的是一個天才,荷蘭使者送上蟠腸鳥槍,戴梓僅用十天不到的時間便吃透並仿製了十餘枝,並回贈給了荷蘭使者。
西班牙人來炫耀自己的子母炮,戴梓僅用了5天就仿造完成。
此外他還製造了威遠將軍炮,一種曲射火炮,可以把他理解成迫擊炮。就是因為戴梓,清朝前期的火器還勉強能追上西方的步伐。
-
11 # 是阿維啊
這個機關槍打引號打的挺好,確實戴梓造的這個機關槍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而是一種連珠火統,也叫做二十八珠火統。
其實清朝並不是只重騎射,不重火器。清朝相對於明朝,火器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即使是對上最強盛時期的明軍,他們的火器也是不遑多讓的。只是後來對抗西方國家時由於差距過於懸殊,從而導致了清朝火器幾乎被徹底的忽略了。
在康熙年間,由於耿精忠反叛朝廷,清軍前往剿滅叛軍,而戴梓也就是這個時候初出江湖的。他主動向皇帝獻上了他的發明,連珠火統,在戰場上發揮了極大的效果。這一發明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屬於十分先進的。
但是,過慧易折,戴梓也是如此,當朝大臣對於這樣一個精通機械的人尤為極度,於是他們便向皇帝縷進讒言,久而久之,皇帝就被他們忽悠了,於是戴梓被關進了牢房,最後因病辭世,而連珠火統也是被雪藏了起來,久而久之竟然失傳了。
回覆列表
是的,準確的說軍炮,他是清朝初期火器製造家,精通兵法,天文,這一生主要成就是火器研製,已經是那個時代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