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掌樂人生說歷史
-
2 # 陽輝881
孔子是間諜把華人搞亂,搞成一樣蠢,一樣聽話。滿族人這個遊牧民族,食肉動物,自然要把中原這個農耕民族當做食草動物對待。千百年來滿族人沒有獨立生活的習慣。要不是有個人叫西方工業革命。現在的中原農耕民族還不是在滿族人腳下過日子。那裡有出頭之日。西方工業文明快完了。華人肯定要創造新的文明,不是農耕文明瞭。農耕文明打不了遊牧民族的。
-
3 # 國史春秋
清軍入主中原和誰即位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誰為清軍創造了機會,而為清軍創造機會的人無疑就是李自成和吳三桂。李自成把關內攪的天翻地覆,明軍面臨雙線作戰的壓力,加上國家財力捉襟見肘,稅役繁重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軍隊吃了上頓沒下頓,軍晌更是虛無縹緲,試想這樣的明軍能有什麼戰鬥力!而吳三桂直接把清軍領進家門,清軍做夢也沒想到在關外浴血奮戰、苦苦掙扎了二十多年,就因為一個吳三桂讓它們多年的夙願變為現實,而且是不費吹灰之力。既然上天如此倦顧清軍,等於是天上掉餡餅,如果滿清不趁熱吃那不是傻子嗎?
從另一方面講,清軍屬於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618年誓師《七大恨》誥天。不管努爾哈赤起兵的理由是什麼,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吞併中原。渾渾噩噩在位48年的萬曆皇帝也在清軍的吶喊聲中一命嗚呼。天啟年間的薩爾滸一戰,明軍更是威風掃地,從此明軍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從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守。如此的大好形勢清軍會放棄嗎?當然不會。
後來袁崇煥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戰略戰術,徹底的扭轉了明軍節節敗退的局面。雖然牛皮吹的大了些,也沒有可能五年時間收復遼東,但袁崇煥用大炮崩死了野豬皮努爾哈赤,黃太極在寧錦防線疲於奔命而束手無策。山海關成為清軍不可逾越的鴻溝,袁崇煥也成為了清軍的惡夢。但是,黃太極很快就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從而掃清了進入中原的最大障礙。
到後來,雖然明朝大將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等都相繼投降了清軍。但是,還有手握五千關寧鐵騎精銳、驍勇善戰的吳三桂橫在面前。清軍會坐以待斃嗎,多爾袞會等著崇禎皇帝喘過氣來,或是李自成聯手吳三桂再收拾自己嗎?當然不會。所以,即使清軍進不了山海關,也要繞道燒殺搶掠,從而把中原搞的焦頭爛額,它們也好從中漁利,甚至尋找新的機遇。(多爾袞)
這不,等著等著機會來了。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入北京,逼死了崇禎皇帝。然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趕走了李自成,清軍等於是撿了個現成的家。這個家裡還什麼都不缺,應有盡有燒火就能做飯。另外,明朝留下的這幫家奴都是一把好手,既有安天下的文化人又有定乾坤的壯漢。面對這麼大的便宜,多爾袞不撿還是豪哥不佔?除非他們的腦袋都被門擠了!
-
4 # 宋安之
這樣的話就會出現兩個極端。
如果皇太極選擇長子豪格繼承皇位,那麼清朝有可能會陷入分裂狀態,不一定入關。
如果皇太極選擇十四弟多爾袞繼承皇位,那麼清朝肯定是入關。
首先清朝入關第一功臣是多爾袞,而攝政王多爾袞也是當時清庭的實際統治者。
所以說如果皇太極選擇十四弟多爾袞繼承皇位的話,只能說多爾袞由實際統治者變成了名至實歸的統治者。
當然現實中皇太極肯定不會這樣選擇,這個設想是基於問題假設而回答的。可能還有人認為皇太極把皇位傳給多爾袞有可能會引發內亂,其實不可能有這種危險的。畢竟皇太極沒有把皇位傳給多爾袞。多爾袞不照樣是成為實際統治者了嗎,更何況如果傳皇位的話。
皇太極如果把皇位傳給豪格,那麼有可能內亂。
畢竟多爾袞服皇太極的統治,可不服豪格的統治。叔侄兩個到時候如果政治鬥爭的太激烈,也有可能引發內亂,那樣入關就遙遙無期了。
當然參考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鬥爭中一直穩佔上風,並且在入關以後,隨便找個理由把豪格下到獄中害死可以看出豪格的政治手段遠遠不及多爾袞的。有可能經過一番權力鬥爭,多爾袞依舊掌控大權,清朝依舊入關。
-
5 # 北洋水兵
水火不容還不至於,對於成熟的貴族官僚階層來說,在利益面前,一切恩怨都可以暫時給壓下去,等到利益達成一致以後再開片。
所以,清初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雖然多爾袞和豪格在入關之初互相看不順眼,但是在入關這一國策面前,兩人都能放下成見,一致對外;等到清朝取天下已是大勢所趨,多爾袞權力穩定之後,多爾袞就開始清算豪格,徹底把豪格拍死了。
而且入主中原是皇太極的既定國策,由不得兩人不去執行;其次,松錦大戰之後,清朝入關僅僅是時間問題,面對關內這塊巨大的蛋糕,沒有不去獨吞的道理。所以這兩位只能暫時互相忍著,等達到目的後再撕破臉。
皇太極的死法,很有可能是突發腦溢血,所以死前根本不可能留下遺詔,而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在年輕的實力派貴族當中選出,最後只可能是豪格和多爾袞兩人。但是這兩位為了爭奪皇位必然會動搖國本,而且大量兩黃旗元老都主張立皇子,所以豪格和多爾袞都各退一步,才使得福臨繼承皇位,這也是歷史的選擇。
如果皇太極留有遺詔,為了防止日後這些不安分的貴族束甲相攻,也必然會特別交代。最重要的是,他肯定會在遺詔中要求大家以入關為主要目的。所以,還沒入關的時候就由不得豪格和多爾袞放肆。當然,如果目的達成,誰死誰活就兩說了。
全文完
-
6 # 領略非洲風情
皇太極猝死駕崩沒有遺詔誰繼大位。無論是豪格還是多爾袞繼承皇位滿清的歷史程序不會改寫,照樣能入關。這兩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將帥之材。皇太極駕崩朝臣擁豪格繼位,本是一句謙讓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誰知多爾袞聽到後,立刻揪住這句話不放,硬說豪格無心問政。最後擁先帝第九個兒子福臨繼承皇帝位。後豪格繼續屢立戰功順治五年(1648年)被多爾袞構陷死於獄中。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薨於古北口外喀。多爾袞去世後,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後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開棺鞭屍。他就是野史載強迫順治帝母親孝莊皇太后下嫁他自封“皇父攝政王”的多爾袞!
-
7 # 書中有毒
正當大清國運如日中天,入關奪取中原指日可待,天下唾手可得時,大清皇上皇太極~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死神卻驟然降臨在了他的身上,年僅52歲的皇太極就這樣突然帶著些許不甘和遺憾離開了人世。
第一,豪格或多爾袞哪個承繼皇位,都在合理之中,都是合適人選。
皇太極死的太突然,由於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按舊制應由八王共舉賢者。皇太極有12個兒子,肅親王豪格為長子,當時34歲,早在太祖、太宗時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很強,按傳統祖製為首選之人。其他皇子當時年齡都還小,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他們既沒戰功,也沒有地位,毫無競爭力;但多爾袞和其弟多鐸,因戰功卓著,被封為睿親王和豫親王。現在皇太極死了,如以兄終弟極的方式繼承大統,從情理上可以說得通。假如皇太極臨終前有明確遺旨,正常情況下,會傳位給長子豪格。萬一不正常傳位給多爾袞,未嘗不可。
第二,豪格或多爾袞誰承繼皇位,都會按大清的既定國策辦。
不論是豪格,還是多爾袞繼位,他所代表的是滿清八旗的整體利益,都會毫不動搖地堅守國策——入關,再入關;問鼎,再問鼎。因為這是他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理想與追求,他們二人又是其中參與的一份子,在刀與火的磨鍊中深耕於心。當時的整個東北,大明僅剩下山海關了,其它的早都是大清的版圖了,大明只能被動防守。大清皇太極“伐木工”又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積極調整努爾哈赤時的許多弊政,緩和民族矛盾,重用許多漢臣學習大明的先進制度,經濟發展較快,蓄勢待發。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問鼎中原是雷打不動的既定國策,不論誰繼位,是不敢也無法輕易否定的。
第三,蓄勢待發。“發”的方式與程度還是有區別的。
這個“勢”就是形勢,是把握形勢或審時度勢。如果說豪格與多爾袞有什麼區別?那就是個人的性格與素質決定了格局的大小,或者說是執政的風格定有差異。大清入關是鐵定的。在這個總綱領下:什麼時間入關?用什麼方式入關?入到什麼程度?是到黃河邊還是長江邊?是等李自成佔了北京城呢還是“聯李滅明”呢?至於用何種方式收服吳三桂,豪格與多爾袞可能各有各的套路。等等等等。但不論怎樣,歷史的滾滾車輪,歷史的定律週而復始,是不會因為人事的更迭而違規背律的,更不會嘎然而止。
-
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同樣是內鬥,滿清上層和漢朝廷最大的不同是滿清人口少,區區幾十萬人口,兵不足十萬,他們還有些整個種族生存意識及種族利益最大化的意識。
這也是豪哥、多爾袞鬧到箭拔弩張的地步,最終在范文程及皇族的幹旋下達成妥協;終清一朝,內部爭鬥再激烈,如雍正兄弟為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史稱“九子奪嫡”,但最終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皇十四子允禵仍沒有和雍正兵戎相見一你可以找出許多理由,如雍正心腹年羹堯控制了他的後勤供應,但你不能否認:十四皇子壓根兒就沒想武鬥,只想和四哥文鬥,並不是他人品多少高尚,而是滿族既便入關後,坐江山後,仍是少數民族,一旦皇族內訌,同室操戈,其結果必然是給漢族、蒙古族等提供可乘之機,等待他們的結果必然是同歸於盡。這是滿族上層的共同認識。1626年皇太極剛上位時,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也不是皇太極一人,而是四人,所謂“凡華人朝見,上與三貝勒俱坐受儀式”,只不過以皇太極為汗。皇太極玩手段,在1632年成為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旗主,終於取消四大貝勒朝見制度,使得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三個哥哥被迫退到臣的位置,雖心不甘情不願,但從沒有想到武力內訌,因為這關乎整個種族的生死存亡!不管清太祖努而哈赤有沒有定下這樣的規則,至少愛新覺羅族上層已經達成了不兵戎相見奪皇權的共識!
這也是後來皇太極兒子豪哥和皇太極弟弟多爾袞儘管有繼承權之爭,但最終叔侄接受范文程及皇族的調解,各退五十步,多爾袞降格為攝政王,不再披龍袍;豪哥仍做親王,讓福臨(順治帝)上位,大玉兒(孝莊皇太后)母子之所以能坐收漁翁之利,無非是利用了多爾袞、豪格叔侄的大局意識!
多爾袞之所以能和豪格爭皇位,是因為皇太極沒有留下遺詔。如皇太極留下遺詔讓多爾袞或者豪格上位,另一方會相忍為家族,即便另一方不願意忍,其他的皇族也會相勸讓其相忍為族,當然皇太極如立遺詔,應該有兩種可能,但我認為當時天下未定,強大的明朝仍是後金大敵,為後金長久計,從執政能力角度,他應選多爾袞;如從親情角度,可能會選豪格,恕我直言,豪格是個勇將,後來張獻忠就是被豪格滅掉了,但豪格政治上還是太幼稚,性格也嫌衝動,如選豪格,多爾袞最多出工不出力,武裝內訌是不可能的!豪格上位,他政治上肯定不如多爾袞,入主中原的魄力肯定有!但能否充分利用吳三桂等漢奸,在和崇禎、李自成等實力派的紛爭中,成為最終的勝利者,肯定是未知數。望斧正!
-
9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其實題主把問題想複雜了,我們先拋開關外滿清問題,只看關內明朝的問題,那時的明朝天災人患不斷,階級對立嚴重,矛盾異常尖銳,明朝政府根本無力擺平,這才有了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崛起。但凡明朝還有一點戰鬥力,也不會讓李自成輕而易舉的攻入北京城。
北京城失守後,南面的明朝遺老遺少又組建了政府,可是又有什麼用呢?出不了一位英明的帝王,不能解決內部矛盾,組建南明小朝廷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剩下的兩個起義流寇李自成,張獻忠讓他們起義作亂還行,治理天下根本沒有那個才能,因此若是沒有關外的滿清干擾,關內這個亂局至少在那個時代關內沒人能收拾。
亂局一旦沒人解決就會給予外部敵人機會,滿清就是趁這個時機入關的。題主的意思是若是皇太極確立其中一人為繼承人,那麼滿清就會陷入內鬥,自然無法入侵中原了,可惜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因為無論多爾袞與豪格誰繼承皇位都不影響他們入侵中原的目標,歷史上也確實如此,雖然他倆水火不容,但在入侵中原這件事上卻是出奇的一致。
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是滿清已經一統關外,蒙古都表示臣服了,就像一輛戰車一樣,向前滾動的步伐根本不會因為一個繼承人問題會停止,所以按照當時的情形滿清入主中原已勢不可擋。
-
10 # 一人一言堂
豪格和多爾袞兩個人都有極高的軍事才能,無論是誰繼承,都擋不住後金入關。而且明朝積弱不是一天兩天了,倒閉只是時間問題。
回覆列表
我覺得不會入主中原,不論他倆誰繼位,大清都會處於自我消耗之中,然而時間不等人,李自成在這時間裡或許招降吳三桂或者滅了吳三桂,中國又回到大一統,李自成本人還不錯,起碼比崇禎這個二百五強的多。估計收拾關外的滿清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