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武歷史講堂

    集合中國古人罵街的經典應該是《水滸傳》吧,其他的古文記載的罵街還算文雅什麼“豎子”“亡人”“鼠輩”還算可以接受,狠一點的也不過陳琳罵曹操“閹貨遺醜”算罵爹了。

    《水滸傳》可就熱鬧多了。

    魯達罵鎮關西“你一個操刀賣肉的屠戶,狗一般的人”

    鄆哥罵王婆“老豬狗”

    雷橫母罵白秀英:你這千人騎、萬人壓、亂人入的賤母狗!

    石秀罵梁中書: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魯達罵圍觀群眾:這廝們挾著屁眼撒開

    魯達罵鄭屠:直娘賊!還敢應口。

    林沖罵王倫:量這一個潑男女,腌臢畜生,說甚弟兄!

    閻婆罵唐牛兒和宋江:放你娘狗屁!老孃一雙眼,卻似琉璃葫蘆兒一般

    武松暗窺兩防送公人:沒你娘鳥興!那廝倒來撲復老爺

    李逵:我好便好;不好,我使老大斧頭砍他孃的

    虔婆罵李公:老畜生!你這般說,卻似放屁!我這行院人家,坑陷了千千萬萬的人,豈爭他一個!

    還有充軍的都被罵過賊配軍,李逵愛罵鳥或者娘,反正就是地道的國罵。

  • 2 # 王事情

    誰一生中不曾罵兩句髒話,推想古人,大概也概莫能外。魯迅先生的《論“他媽D”》便是一篇簡略的髒話史。

    茲錄其文髒話及典故出處如下。

    役夫:楚成王妹江羋罵大侄兒楚穆王的話:“呼,役夫!宜君王之慾殺女而立職也。”

    役夫是操賤役者的辱稱,夫指男人,大概可以等同“下賤胚子”這個詞,引申一下,就變成了今日所說的賤種,或東北那邊損人的胎神。

    反義詞,似乎可以與宮鬥劇裡的賤婢相對。

    奴:南朝宋廢帝劉子業罵他去世的老爸為“齄奴”。齄,酒糟鼻子。連起來可以理解成“長著酒糟鼻子的垃圾”。

    死公:禰衡罵黃祖。類似現在的死啦死啦的,死垃圾等。禰衡自己作死,罵完這話不久就被黃祖幹掉了。

    老狗:慄姬罵漢景帝。

    貉子:孫秀之妻罵自己老公,類似現在的土狗、土鱉。罵完後,孫秀上火之極,再也不去她房間了。

    爾母婢也:戰國時齊威王罵周天子。這是對對方母親的人身攻擊,翻譯過來就是“你媽就是個下等人”。

    贅閹遺醜、乞丐攜養: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罵曹操的。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個大宦官,他爸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贅閹和乞丐都是罵太監的。

    妖孽、凶逆:同上。凶逆,罪魁禍首之意。

    匹夫、老匹夫:無學識、無智謀之輩。

    考之《史記》,豎子大概可以作為匹夫的近義詞。

    鴻門宴上劉邦逃走後,亞父范增曾當著項羽面發牢騷“豎子不足與謀”。

    劉邦喜歡罵讀書人“豎儒”,也語近此義。

    南北朝時,高歡說南朝蕭梁皇帝蕭衍: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這裡的“吳兒老翁”可以理解成老小子。

    到他兒子高澄時,公然辱罵傀儡皇帝孝靜帝為“狗腳朕”。

    文襄(高澄)嘗侍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這是說不過就打的典型例子。

    不得不說,這比電視劇裡動不動就罵皇帝為“昏君”有創意多了。

  • 3 # 靈魂的感觸

    說到古人罵髒話,不禁想起了《三國演義》中那個最經典的“罵戰”片段了!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不過說起古人罵髒話,存在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像影視劇中所表現得那麼直白的,也是很少的。古人罵髒話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含蓄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古代的那些經典“髒話”語錄吧!

    豎子

    《史記·項羽本記》:“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豎子(譯為:小子)在古代是對人鄙視的一種稱呼,當年范增也是讓項羽給氣昏頭了,怒氣衝衝的說道:“你丫小子智商捉急啊,以後叫劉邦得了天下,我們都得玩完!”

    《戰國策·燕策》:“荊軻怒,叱燕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這裡的“豎子”貌似用現代話直譯為“孫子”更為貼切,“我要是沒怎樣,我就是你孫子!”

    母婢

    《戰國策·趙策》:“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這個“母婢”是什麼意思呢?用現代話說就是“你這個小婦(小三)養的!”

    齄奴

    這個詞記載於《南史·宋本紀》,上面寫道劉子業罵孝武帝為“齄奴。”,這算是古代出現的比較直白的一個罵人語錄吧!

    役夫

    “呼,役夫!宜君王之慾殺汝而立職也。”,這句話出自《左傳》,是楚成王妹江羋罵楚穆王的話。杜預做注:“役夫,賤者稱。”,這個“役夫”,用現代話怎麼來理解呢?這就好比現代有一些自視身份比較高的人看不起身份比自己低的人所說的那些話,像什麼“鄉里的”,“你個民工”等等這種充滿鄙夷的話。

  • 4 # 純鈞LHGR

    古人也是人,生氣的時候難聽的話也會脫口而出。歷史上有很多罵人厲害的箇中高手,甚至不乏文人名士,當然在現存的記錄方面,自然是不爆粗口的更多些,顯得更有文化。

    這種事,當然也先從經典開始說起。《詩經·國風·鄘風·相鼠》裡寫到,“相鼠有皮…不死何為?…不死何俟?…胡不遄死?”簡單翻譯一下:你怎麼不去死呢?

    再要提到我們尊敬的聖人孔老夫子,他說起髒話來也是不吐核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自然是因為義憤;說宰宇“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就已經有點失身份了(關鍵是聖人還看走眼了,打臉);說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也”,據說是有開玩笑的成分,但聖人這麼個開玩笑法,不知原壤是不是也能接受。

    秦漢時代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華人說髒話方式開始有了一些變化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華人經常用動物來罵人,《世說新語》裡有一段罵架,罵人者說,君口中何為開狗竇。意思就是,你的牙齒如狗洞一般,諷刺別人牙齒殘缺,像狗洞。

    三國時的曹操沒少被人罵,比如陳琳的檄文。但曹操自己也說過“劉景升兒子豚犬而”,已經是比較接近現代的說髒話的方式。

    五代時有一位女中豪傑花蕊夫人,曾寫詩罵降敵者,“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也算流芳百世了。

    歷史上最牛的,據說是駱賓王的《討武瞾檄》: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 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攸鹿。加 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

    駱賓王說了這麼多髒話,武則天竟然反而欣賞起他的才華來(難道武則天是個M?),還想把他收為己用,倒也是一樁軼聞了。

  • 5 # 鍛彰趣義

    古人當然也罵人,而且罵得花樣繁多。

    比如拿人比動物,《左傳•定公十四年》寫宋國公子朝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關係曖昧。公子朝是著名的美男子,和有夫之婦攪在一起,衛靈公還壓根不管,宋華人就很氣不過。

    趕上衛國太子蒯聵前往齊國獻禮時經過宋國,國都的百姓就圍著他的車唱:“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意思是母豬配種完了,公豬該還給我們了吧?這句話嚴格意義上講並不能算罵人,但是真的損。這樣被拿來罵人的動物還有很多。

    再比如拿人比物。《金瓶梅》裡這類罵法層出不窮。西門慶請李銘吃酒,李銘趁酒意調戲春梅,春梅罵道:“……賊王八,你也看個人兒行事,我不是那不三不四的邪皮行貨,教你這王八在我手裡弄鬼,我把王八臉打綠了!”這裡的行貨就是非常經典的罵法,在書中多次出現,還有很多變種。器物不牢叫行,行貨就是水貨,等同於罵對方不是人,是比較低劣的一種。

    再比如貶低對方的身份,將其比作下等人,或者充大輩,玩倫理梗。劉邦就是此中高手,他常罵的豎子、豎儒兩句,就是把對方比作小孩子、不成器的小玩意兒,豎本來是指家中的童僕、小臣。他又常自稱乃公,什麼意思?我是你爸爸。這種罵法還可以引申,罵人是番邦外族,罵人家族就沒好人,等等。

    還有一種常見,罵人——尤其是女人品行不端,男的戴綠帽,女的偷漢子,公公泡媳婦兒。比如楊顯之《酷寒亭》二折:“我罵你這歪剌骨,我罵你這潑東西。”歪剌骨是指女性品行不端。再比如《紅樓夢》裡焦大那一段,扒灰的扒灰,大家都懂。

  • 6 # 北門猿

    古人會說髒話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會的。古人也是人,現代人會做的事,古代人一樣會做。但問題在於,我們見不到一個活生生的古人,他們在生活中說了什麼話,只能從書面記載上得到二手資料。而文言文作為一種書面語,是傾向於簡潔文雅的。所以儲存下來的粗話就不算多了。

    不過這個不算多,是相對於古代浩如淵海的文字資料而言。如果論及絕對數量,還是能找出很多的。

    一、而母婢也

    戰國時期,周烈王崩,各國諸侯前去弔唁,齊威烈王很晚才到。周王室非常憤怒,派人責備說:“天子逝世,是天崩地裂的大事。新任周天子都要離席,以示悲哀。齊王后到,就應當斬首!”

    戰國時周朝王室已經沒落,名存實亡。早就沒有足夠的權威來鎮住諸侯了。齊威王聽到這一番責備,頓時大怒,罵道:“呸!你娘不過就是個丫頭罷了!”(“叱嗟!而母婢也!”)

    現代的北京話罵人“丫挺的”,即“丫頭養的”說快了的合音,意指對方為使喚丫頭的私生子。這倒是暗合了古人的智慧。

    二、而公

    楚漢相爭時期,酈食其去勸說當時的齊王投靠劉邦。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下,齊王內心動搖,撤去了防備軍隊。韓信聽說,就發兵突襲齊國。齊軍沒有防備,理所當然,地,被打得一敗塗地。

    齊王很是憤怒,認為酈食其欺騙自己,把他召來說:“你能讓漢軍退兵,我就饒了你。不然的話,我把你扔到鍋裡煮了!”(“烹之”,古代一種處死人的酷刑)

    酈食其一不辯解,二不求饒,用蔑視的眼光看了齊王一眼:“老子和你沒什麼好說的。”(“而公不為若更言!”)於是被烹死了。

    被同事坑了,這個死法可謂憋屈。但看酈食其臨死的氣魄,這個死法又可謂壯烈了。

    三、乃公

    一本《史記》裡頭,沒少記錄劉邦罵人的話。

    上面那位酈食其,初見劉邦的時候,就被劉邦罵為“豎儒”。陸賈和劉邦談論詩書,劉邦罵他:““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乃,是“你”;公,是“父親”。所以“乃公”的意思就是“你爹”。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

    “你老子我騎在馬上打天下,要這些玩意幹什麼?”

    陸賈回答:“您在馬上打天下,難道還要騎在馬上治天下嗎?”

    劉邦想了想:“你說得對。”

    四、老狗

    皇上罵人不稀奇,皇上捱罵才是奇事。

    《漢武故事》記載:漢景帝有寵妃名叫慄姬。當時的皇后無子,於是立慄姬的兒子為太子。後來皇后因故被廢,“母以子貴”,按說應該輪到慄姬當皇后了。

    但當時長公主劉嫖並不喜歡慄姬,常對漢景帝說慄姬的壞話。有次漢景帝對慄姬說起了這件事,慄姬大概是仗著平日受寵,非常生氣。並且把這股氣撒到了皇帝身上,罵漢景帝為“老狗”。(上嘗與慄姬語,慄姬怒弗肯應。又罵上老狗。)

    這心情可以理解。現代的姑娘們如果聽到男朋友的家人說自己壞話,也很有可能拿自己男友出氣。不過慄姬大概忘了,她面對的是皇上。

    《史記》記載:“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於慄姬,曰:‘百歲後,善視之。’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這麼看來,慄姬對皇上開罵還不止一次。

    漢景帝雖然不說,但心裡已經記恨著。慄姬到底沒能當上皇后,後來劉徹被立為太子,慄姬遭到疏遠,最終鬱郁而亡。

    五、狗腳朕

    漢景帝捱罵,是妃子仗著寵愛忘了形。但有些皇帝捱罵,是因為真不敢還嘴。

    南北朝的時候,鮮卑拓跋氏在中原建立了一個政權,國號魏。後人為了區分,稱其為北魏。北魏後來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於是後人又各自給加上一個字首,分別稱之為東魏和西魏。

    可憐的是,東西魏都是傀儡政權,掌權的不是皇帝,而是手下的大臣。

    東魏的大權由高洋掌握。高洋死後,由他的兒子高澄繼承。當時的皇帝是孝靜帝,一次宴飲上,高澄舉杯勸皇帝喝酒。孝靜帝很不高興說:“自古沒有不亡的國家,朕活著也沒什麼意思。”(高澄這種行為是同輩間的做法,不是臣子對君主的禮儀,所以孝靜帝這麼說。因為高澄這個舉動意味著,他連表面的禮節都不願遵守了。)

    高澄可能喝得有點多,大怒罵道:“朕!朕!狗腳朕!”命令手下崔季舒毆擊皇帝三拳,然後拂袖而去。

    但“狗腳朕”還不是這位仁兄說過最驚世駭俗的話。高澄擅權之時,朝中有幾位大臣密謀推翻他,被發覺。高澄帶兵入宮,見到孝靜帝的面,說了一句——

    “皇上你要造反嗎?”

    六、雞狗

    五胡十六國時,前秦的司空王墮性情剛毅。當時右僕射董榮受寵幸,王墮視之如仇,從來不和他說一句話。有人勸他:“董榮如此受寵,你應該稍微放低點身段。”

    王墮哼了一聲:“董龍這傢伙算什麼雞狗,值得國士和他說話?”(龍是董榮小名。)

    董榮聽到之後很生氣,於是向苻生進讒言,殺掉了王墮。斬首當天,董榮親臨現場,落井下石:“你現在還罵我不?”王墮仍然大罵不誤。

    後來這事被李白寫進了詩裡:“孔聖猶聞傷鳳鱗,董龍更是何雞狗?”(《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七、畜生

    隋文帝病重,太子楊廣趁機調戲他的寵妃宣華夫人。隋文帝知道之後怒罵:“這個畜生!皇后當年勸我立他,實在是做錯了啊!”(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

    不過他老人家此時也沒有多少發怒的力氣了,不久,隋文帝病逝,楊廣登基。

    八、啖狗腸

    要論罵人,還是少數民族同胞們性子比較直。

    唐朝有個大將高仙芝,是高麗人。他當初的上司叫做夫蒙靈察,這名一聽就不是漢族姓名,他是個羌族人。有次高仙芝因為辦事不合上司心意,夫蒙靈察破口大罵:

    “啖狗腸高麗奴!啖狗屎高麗奴!”

    九、截你爺頭

    宋太祖寢殿的房梁壞了,需要維修。有關部門上奏,暫時沒有合適尺寸的木頭,請求從一根特大木材上截一段下來使用。

    太祖批覆:“截你爹的頭!截你媽的頭!再找。”(截你爺頭,截你娘頭,別尋進來。)

    當時的輿論認為,這體現了宋太祖愛惜物力的作風。

    十、白話小說

    從唐宋以後,白話語錄漸漸增多,對於口語的記載也越來越豐富了。在這種情況下,罵人的話也是越發常見,不必找別的,單說常見的四大名著裡,就能找出不少。比如《水滸》裡罵人“賊廝鳥”,《西遊》裡豬八戒罵罵“遭瘟”,《紅樓》裡罵人話更多,恕不引用。

    《三言兩拍》中《玉堂春落難逢夫》裡,有一段罵,看著跟貫口似的,極是熱鬧:

    玉姐罵道:“你這亡八是喂不飽的狗,鴇子是填不滿的坑。不肯思量做生理,只是排局騙別人。奉承盡是天羅網,說話皆是陷人坑。只圖你家長興旺,那管他人貧不貧。八百好錢買了我,與你掙了多少銀。我父叫做周彥亨,大同城裡有名人。買良為賤該甚罪?興販人口問充軍。哄誘良家子弟猶自可,圖財殺命罪非輕!你一家萬分無天理,我且說你兩三分。”十一、反狗

    下面這段白話文出自《正統臨戎錄》,應當是記述人把蒙古話直譯過來的,形成了一種很奇異的文風。(題外話,這也是元朝時很常見的文風。)就以此作為本問題的結束吧,大家共同欣賞。

    這段話看著很有意思,我不翻譯,直接照錄原文,大家應該都能看懂。

    當時,也先聚會大小頭目,說道:“我每問天上求討大元皇帝一統天下來,今得了大明皇帝到我每手裡,你每頭目怎麼計較?”

    數中有一達子(即蒙古人)名喚乃公,言說:“大明皇帝是我每大元皇帝讎人,今上天可憐見,那顏上恩賜與了到手裡。”口發惡言傷害。

    當有伯顏帖木兒忿怒言說:“那顏要這等反狗似的人在眼前開口說話!”

    當時,把乃公面上搥了兩拳,說道:“那顏只要萬年的好名頭。大明皇帝是雲端裡皇帝,上天不知因那些怪怒他,推下來。數萬的人馬,著刀的,著箭的,躧死的,壓死的。皇帝身上,怎麼箭也不曾傷他?刀也不曾殺他?怎麼人也不躧著他?他的洪福還高,還在裡。拏住他時,怎麼就問那顏的名字?怎麼問我每的大小頭目的名頭?他不曾做歹,我每也曾受他的好賞賜,好九龍蟒龍。

    “天地怪怒上,今日到我每的手裡。上天不曾著他死,我每怎麼害他性命!那顏圖萬年的好名頭落在書冊上,差人去報他家裡知道,著差好人來取,那顏這裡差好人送去,覆在寶位上坐著,卻不是萬年的好名。”

    眾頭目聽說了,齊說道:“那顏,特知院說的是。”

    也先說:“伯顏帖木兒,你就把皇帝領了去,養活他。”

    有伯顏帖木兒回說:“是,我養活他。”

  • 7 # 張不叄讀秦史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罵法。

    首先是把對方比喻成動物,比如老鼠,《詩經》裡有《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老鼠都有皮,(你這個)人卻這麼不要臉,人這麼不要臉,怎麼還不去死?比如豬,春秋宋國的公子朝和衛靈公夫人南子有一腿,宋華人就拿這事編黃色歌曲:“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你們那隻求配種的母豬已經爽夠了,什麼時候還我們那隻公豬?還有申包胥把吳國罵成“封豸長蛇”,狄人被罵成“封豸豺狼”;楚國的子文也罵越椒是“狼子野心”,更不用提“暴秦虎狼”,這些動物都代表兇殘。還有孟子罵楊朱和墨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另一種就是把對方貶低成奴婢,比如楚成王妹妹江羋罵商臣是“役夫”,齊威王罵周烈王的使臣“爾母婢也!”(你個婢女養的)聽起來很像咱們現在“你個XX養的”,至於“豎子”“小人”就更是普遍了。

    還有就是詛咒對方斷子絕孫,比如孔子反對人殉,連用陶俑充當真人的行為都罵,這就是“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由來。劉邦則首創了“倫理哏”的罵法,陸賈勸他多讀詩書,他就開罵:“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你爸爸我是馬上得的天下,學詩書幹什麼!罵酈食其是“豎儒,幾敗而公事”——你這個臭老九,差點壞了你爸爸我(“而公”應該是“爾公”)的事!後來英布造反,太子劉盈想出徵,劉邦看不上他,又來了句:“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小兔崽子不能派,還是你爸爸我親自去。當然對劉盈就不算罵人了。

  • 8 # 天津往事

    《紅樓夢》有個小廝撞到王熙鳳,王痛罵:你個野牛cao的。

    《水滸》戴宗罵宋江:黑矮殺才,行貨!

  • 9 # 北門猿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會的。古人也是人,現代人會做的事,古代人一樣會做。但問題在於,我們見不到一個活生生的古人,他們在生活中說了什麼話,只能從書面記載上得到二手資料。而文言文作為一種書面語,是傾向於簡潔文雅的。所以儲存下來的粗話就不算多了。

    不過這個不算多,是相對於古代浩如淵海的文字資料而言。如果論及絕對數量,還是能找出很多的。

    一、

    戰國時期,周烈王崩,各國諸侯前去弔唁,齊威烈王很晚才到。周王室非常憤怒,派人責備說:“天子逝世,是天崩地裂的大事。新任周天子都要離席,以示悲哀。齊王后到,就應當斬首!”

    戰國時周朝王室已經沒落,名存實亡。早就沒有足夠的權威來鎮住諸侯了。齊威王聽到這一番責備,頓時大怒,罵道:“呸!你娘不過就是個丫頭罷了!”(“叱嗟!而母婢也!”)

    現代的北京話罵人“丫挺的”,即“丫頭養的”說快了的合音,意指對方為使喚丫頭的私生子。這倒是暗合了古人的智慧。

    二、

    楚漢相爭時期,酈食其去勸說當時的齊王投靠劉邦。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下,齊王內心動搖,撤去了防備軍隊。韓信聽說,就發兵突襲齊國。齊軍沒有防備,理所當然,地,被打得一敗塗地。

    齊王很是憤怒,認為酈食其欺騙自己,把他召來說:“你能讓漢軍退兵,我就饒了你。不然的話,我把你扔到鍋裡煮了!”(“烹之”,古代一種處死人的酷刑)

    酈食其一不辯解,二不求饒,用蔑視的眼光看了齊王一眼:“老子和你沒什麼好說的。”(“而公不為若更言!”)於是被烹死了。

    被同事坑了,這個死法可謂憋屈。但看酈食其臨死的氣魄,這個死法又可謂壯烈了。

    三、

    一本《史記》裡頭,沒少記錄劉邦罵人的話。

    上面那位酈食其,初見劉邦的時候,就被劉邦罵為“豎儒”。陸賈和劉邦談論詩書,劉邦罵他:““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乃,是“你”;公,是“父親”。所以“乃公”的意思就是“你爹”。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

    “你老子我騎在馬上打天下,要這些玩意幹什麼?”

    陸賈回答:“您在馬上打天下,難道還要騎在馬上治天下嗎?”

    劉邦想了想:“你說得對。”

    四、

    皇上罵人不稀奇,皇上捱罵才是奇事。

    《漢武故事》記載:漢景帝有寵妃名叫慄姬。當時的皇后無子,於是立慄姬的兒子為太子。後來皇后因故被廢,“母以子貴”,按說應該輪到慄姬當皇后了。

    但當時長公主劉嫖並不喜歡慄姬,常對漢景帝說慄姬的壞話。有次漢景帝對慄姬說起了這件事,慄姬大概是仗著平日受寵,非常生氣。並且把這股氣撒到了皇帝身上,罵漢景帝為“老狗”。(上嘗與慄姬語,慄姬怒弗肯應。又罵上老狗。)

    這心情可以理解。現代的姑娘們如果聽到男朋友的家人說自己壞話,也很有可能拿自己男友出氣。不過慄姬大概忘了,她面對的是皇上。

    《史記》記載:“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於慄姬,曰:‘百歲後,善視之。’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這麼看來,慄姬對皇上開罵還不止一次。

    漢景帝雖然不說,但心裡已經記恨著。慄姬到底沒能當上皇后,後來劉徹被立為太子,慄姬遭到疏遠,最終鬱郁而亡。

    五、

    漢景帝捱罵,是妃子仗著寵愛忘了形。但有些皇帝捱罵,是因為真不敢還嘴。

    南北朝的時候,鮮卑拓跋氏在中原建立了一個政權,國號魏。後人為了區分,稱其為北魏。北魏後來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於是後人又各自給加上一個字首,分別稱之為東魏和西魏。

    可憐的是,東西魏都是傀儡政權,掌權的不是皇帝,而是手下的大臣。

    東魏的大權由高洋掌握。高洋死後,由他的兒子高澄繼承。當時的皇帝是孝靜帝,一次宴飲上,高澄舉杯勸皇帝喝酒。孝靜帝很不高興說:“自古沒有不亡的國家,朕活著也沒什麼意思。”(高澄這種行為是同輩間的做法,不是臣子對君主的禮儀,所以孝靜帝這麼說。因為高澄這個舉動意味著,他連表面的禮節都不願遵守了。)

    高澄可能喝得有點多,大怒罵道:“朕!朕!狗腳朕!”命令手下崔季舒毆擊皇帝三拳,然後拂袖而去。

    但“狗腳朕”還不是這位仁兄說過最驚世駭俗的話。高澄擅權之時,朝中有幾位大臣密謀推翻他,被發覺。高澄帶兵入宮,見到孝靜帝的面,說了一句——

    “皇上你要造反嗎?”

    六、

    五胡十六國時,前秦的司空王墮性情剛毅。當時右僕射董榮受寵幸,王墮視之如仇,從來不和他說一句話。有人勸他:“董榮如此受寵,你應該稍微放低點身段。”

    王墮哼了一聲:“董龍這傢伙算什麼雞狗,值得國士和他說話?”(龍是董榮小名。)

    董榮聽到之後很生氣,於是向苻生進讒言,殺掉了王墮。斬首當天,董榮親臨現場,落井下石:“你現在還罵我不?”王墮仍然大罵不誤。

    後來這事被李白寫進了詩裡:“孔聖猶聞傷鳳鱗,董龍更是何雞狗?”(《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七、

    隋文帝病重,太子楊廣趁機調戲他的寵妃宣華夫人。隋文帝知道之後怒罵:“這個畜生!皇后當年勸我立他,實在是做錯了啊!”(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

    不過他老人家此時也沒有多少發怒的力氣了,不久,隋文帝病逝,楊廣登基。

    八、

    要論罵人,還是少數民族同胞們性子比較直。

    唐朝有個大將高仙芝,是高麗人。他當初的上司叫做夫蒙靈察,這名一聽就不是漢族姓名,他是個羌族人。有次高仙芝因為辦事不合上司心意,夫蒙靈察破口大罵:

    “啖狗腸高麗奴!啖狗屎高麗奴!”

    九、

    宋太祖寢殿的房梁壞了,需要維修。、有關部門上奏,暫時沒有合適尺寸的木頭,請求從一根特大木材上截一段下來使用。

    太祖批覆:“截你爹的頭!截你媽的頭!再找。”(截你爺頭,截你娘頭,別尋進來。)

    當時的輿論認為,這體現了宋太祖愛惜物力的作風。

    十、

    從唐宋以後,白話語錄漸漸增多,對於口語的記載也越來越豐富了。在這種情況下,罵人的話也是越發常見,不必找別的,單說常見的四大名著裡,就能找出不少。比如《水滸》裡罵人“賊廝鳥”,《西遊》裡豬八戒罵罵“遭瘟”,《紅樓》裡罵人話更多,恕不引用。

    《三言兩拍》中《玉堂春落難逢夫》裡,有一段罵,看著跟貫口似的,極是熱鬧:

    玉姐罵道:“你這亡八是喂不飽的狗,鴇子是填不滿的坑。不肯思量做生理,只是排局騙別人。奉承盡是天羅網,說話皆是陷人坑。只圖你家長興旺,那管他人貧不貧。八百好錢買了我,與你掙了多少銀。我父叫做周彥亨,大同城裡有名人。買良為賤該甚罪?興販人口問充軍。哄誘良家子弟猶自可,圖財殺命罪非輕!你一家萬分無天理,我且說你兩三分。”

    十一、

    下面這段白話文出自《正統臨戎錄》,應當是記述人把蒙古話直譯過來的,形成了一種很奇異的文風。(題外話,這也是元朝時很常見的文風。就以此作為本問題的結束吧,大家共同欣賞。

    這段話看著很有意思,我不翻譯,直接照錄原文,大家應該都能看懂。

    當時,也先聚會大小頭目,說道:“我每問天上求討大元皇帝一統天下來,今得了大明皇帝到我每手裡,你每頭目怎麼計較?”

    數中有一達子(即蒙古人)名喚乃公,言說:“大明皇帝是我每大元皇帝讎人,今上天可憐見,那顏上恩賜與了到手裡。”口發惡言傷害。

    當有伯顏帖木兒忿怒言說:“那顏要這等反狗似的人在眼前開口說話!”

    當時,把乃公面上搥了兩拳,說道:“那顏只要萬年的好名頭。大明皇帝是雲端裡皇帝,上天不知因那些怪怒他,推下來。數萬的人馬,著刀的,著箭的,躧死的,壓死的。皇帝身上,怎麼箭也不曾傷他?刀也不曾殺他?怎麼人也不躧著他?他的洪福還高,還在裡。拏住他時,怎麼就問那顏的名字?怎麼問我每的大小頭目的名頭?他不曾做歹,我每也曾受他的好賞賜,好九龍蟒龍。

    “天地怪怒上,今日到我每的手裡。上天不曾著他死,我每怎麼害他性命!那顏圖萬年的好名頭落在書冊上,差人去報他家裡知道,著差好人來取,那顏這裡差好人送去,覆在寶位上坐著,卻不是萬年的好名。”

    眾頭目聽說了,齊說道:“那顏,特知院說的是。”

    也先說:“伯顏帖木兒,你就把皇帝領了去,養活他。”

    有伯顏帖木兒回說:“是,我養活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珅身家究竟有多少?他為什麼會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