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若有,那書法與學問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
6
回覆列表
  • 1 # 石濤峰筆

    沒有學問何談書法,書法也是表現學問的一種手端,應該是先有一定的學問,你才可從事書法的學習,不然你寫什麼?書法和學問緊密相聯,可以說是魚水關糸。

  • 2 # 劉逸之

    書法與學問的關係非常重要。書法大家們談論這個問題時常說,一時寫的好,進步快,靠天才,悟性。一生寫的好,有成就,靠讀書,靠學問。

    因為書法不僅是藝術,它屬於文化範疇。中國歷史上傑出書法家,都是文人,名士。如果書寫者文化基礎較低,其書法作品就顯得俗氣。

    行家評論優秀的書法作品,稱有書卷氣,說明作者文化水平較高,反之則是俗氣,其書作為行活。可見,文化修養的高低對於書家創作的書法作品起到關健的,決定性的因素。所以作為書法愛好者,在習書練字的同時,應當多讀詩書,學習書法理論,提升國學修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是很重要的。

  • 3 # 伍增傑書法詩詞歌賦

    湊個數吧!大家說明白了。不囉嗦了吧!

    書法如果沒有學問支撐,也就是漢字,如用木柴棒擺起來樣的字,乾巴巴枯枝敗葉沒有生命特質,僅僅是個可以表達清楚漢字本身意義的字而已。

    書法是什麼?

    鄙愚以為:“書法就是在漢字本身之下,書法家遵循字法、筆法、墨法、紙法、章法諸法則,把自己獨特的思想追求靈魂深處不可知的東西,以篆隸行草楷之任一體表達之。簡言之,書法就是書法家以漢字表達自己靈魂深處不可知的軌跡。”

  • 4 # 我是一隻大狐狸

    書法與學問自是有關係的,二者沒有孰輕孰重之分,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首先,在上升到學問之前,先是學習。

    學習什麼?

    學習字意,字形,瞭解文字的前世今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對於文字,瞭然於心,才可以稱之為學問。

    而書法,是自身學問的一種表現形式。

    學問是內在的,它需要透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展現出來,為人所知。

    這種形式或者載體,可以是書法,可以是繪畫,可以舞蹈,可以是音樂,乃至於言行舉止,一顰一笑……

    縱觀古今,凡是在書法一道上有所建樹的,無一不是滿腹經綸,學問大家。

    為什麼?

    因為這些人,對於文字的理解已經深入骨髓,所以能用很簡單的一筆一劃展現出來,而不需要著書立說,長篇大論。

    這又是為何?

    譬如碑刻,人家記住的是顏真卿,又有幾人記得住刻碑之人是誰。

    記不住刻碑的人,難道是因為碑刻的人技藝不夠嫻熟高超,刻出來的字跡不好嗎?

    並不是,而是因為,刻者在依葫蘆畫瓢。

    所以,當今書法界,很多人終其一生去鑽研古人的筆法,佈局,墨跡濃淡,橫豎線條的粗細……這些都是技藝,唯手熟爾的東西。

    這些都是別人在外的東西,非是不能學,而是有些捨本逐末,終究不能超越古人。

    恐怕只有落款那寥寥數語了吧。

    我們學《蘭亭》,不僅是驚豔於文字的精美,更是歎服於作者文筆的優美。所以,儘管全文有所錯漏塗改,依舊瑕不掩瑜。

    這就是學問的魅力,深厚的學問,配上高超的書法,才能相得益彰,如虎添翼。

    至於章法佈局,我想古人在書寫的時候,恐怕並未想這麼多。

    王羲之不會想,我這一筆下去,可能會流傳千古,於是慎之又慎;蘇軾不會想,我這肆意揮毫,會載入史冊,於是戰戰兢兢。

    他們只是飲酒樂甚,喝嗨了之後,把心中的喜樂苦悶記錄在紙上,僅此而已。

    我們所欣賞的,不僅僅是紙上的長橫短豎,章法佈局,還有這些文字組合起來所承載的文章內容。

    所以,觀摩《祭侄文稿》,有人感受到了顏公的悲痛欲絕;臨寫《寒食帖》有人感受到了蘇軾的苦悶;描摹《蘭亭序》,有人感受到了王羲之肆意慨嘆……

    這不是章法線條所能展現的,還得依靠於文字內容。試想一個不識漢字的外華人,他在觀看上面的法帖,能有這諸多感受嗎?

    他不能,因為他不認識裡面的文字,不知道上面的意思,他最多隻能看懂畫面的章法佈局或留白,只能看懂裡面線條的粗細濃淡。

    所以,縱使他臨習一生,所學到的,也不過是依葫蘆畫瓢而已。

    而這,何嘗不是當今學書之人的現狀?

    我們去分析名家的線條,去測量開合的角度,把無盡心思用在了想要尋覓一條捷徑之上。

    忘卻了的,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涓流不棄,方成大海。

    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想必就是書法與學問的關係了。

    若非要給個輕重,竊以為,學問重於書法。

    不明白的,可以想想我們讀書寫作業的時候,你會想著怎麼佈局嗎?還不是怎麼快,怎麼順手怎麼來。

    再想想,給喜歡的人傳紙條,你的心思會放在如何結字上嗎?更多的心思,怕是放在瞭如何編甜言蜜語了吧。

    古人寫的手札信件,何嘗不是如此,無意於佳故乃佳。

    所以,書法和學問的關係,並無輕重高低之分,而是相輔相成。

    若是肚子裡有學問,見物心喜,有感而發,說不定就成了千古絕唱。

    而不是練了一輩子,每次提起筆來,還要想想,今日裡,我要抄誰的詩詞文章。

  • 5 # 老北京人142857A

    我認為字寫得如何,就像人的第2個學歷憑證,別人一看就知道你的知識水平怎麼樣,文化修養如何?

    又有字如其人之說,從一個人的字裡能看出很多東西,一般來說男性和女性寫的字是有差別的,不同年齡段的人寫出的字也有差別,同樣是一手漂亮的字,有人寫的剛動有力,有人寫得飄逸瀟灑,有人寫的柔弱纖巧,這不但與人的性格有關經歷有關,也與人的文化素養知識水平有關,為什麼警察破案要收集筆跡,因為這裡包含的資訊量很大。

    大家都知道書法是一種藝術。包含視覺藝術的美感,字寫得好的人,一般也都有些藝術方面的造詣,對各種藝術都有一定的鑑賞力,要闡述這個問題,需要很多筆墨,也離題太遠了。

    總之一句話,做為一個使用漢字的華人,要懂點書法,學點書法,是非常必要的。

  • 6 # 中國書法大課堂

    答案是肯定的。學識(學問、見識)是書法的字外功夫,與書法相輔相成,古今共識。

    宋代黃庭堅《論書》雲:“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

    明代董其昌曰:“讀萬卷書(學問)行萬里路(見識),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清代楊守敬《學書邇言》曰:“餘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

    黃庭堅行書《松風閣》區域性:

    董其昌行書扇面:

    楊守敬;隸書對聯:

  • 7 # 張勁逸

    書法和學問,有直接關係;也有耳濡目染,"久居芝蘭之室,不聞其香"日積月累薰陶的間接關聯。

    從書法本身來說,有文化底蘊寫出的書法,溫文爾雅,常說的有"書卷氣"。謙謙君子之風。

    有許多大學問家,本身不擅長書法,然而寫出的字卻耐看,又韻味 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有文化學問修養身心,寫出的字,就會溫潤如玉,

    相反,現在許多書法家的字,被稱為醜書,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學問和書法脫節了,有創意,有想法,然而學問的功底虧欠 ,不足以支撐其書法藝術的創意。

    吳玉如老先生比喻頗為恰當,引用孫過庭《書譜》裡的話,稱之為"鼓努為力",很形象。有種趕鴨子上架的,捉襟見肘狀態。

    只是為了書法而書法,為了技巧而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再努力,最終難脫"俗氣和匠氣",再創新, 難免落入"醜書"的套路模式。再甚就是我們常說的"江湖體"。

    從歷史上來說,我們熟悉的許多大書法家,也都是有文化底蘊的學問文學家,文史家,如蘇東坡,詩詞歌賦俱佳,並由此創立了宋代"尚意"書風的藝術概念,王羲之的《蘭亭序》,本身就是書法兼文采並茂的千古佳作。

    黃庭堅也是一位大詞人,宋代文學藝術的代表人物。文學史上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從現代舉例,啟功先生,他是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學方面的專家,一生著述頗豐。他說自己首先是一個"教書匠",桃李滿天下。還是一位文史大家,文物鑑定專家。

    還有當代草聖林散之老人,他也是教師出身,還做過民國時期的縣長,他說自己三佳,首先是詩詞最好,其次才是書法,第三是國畫。

    打個比方,書法和學問的關係,引用少林武功一句名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功,如果用書法來說事,除了筆法,結體,章法整體技巧外,學到一定程度,還是用學問修養來滋養。否則只是"花拳秀腿","鼓努為力""虛張聲勢"的浮躁之氣。

  • 8 # 東子愛讀書

    和文化素養、情趣、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個人的性格和對自然、對生活的悟性有很大關係,但和文憑沒關係,文憑並不能代表文化!

  • 9 # MASAKATSU正勝

    有,愛書法首先是喜愛讀書者,閱歷豐富。先知識後法度。我是在網路上學習書法

    的小書友,請朋友多多指教

  • 10 # 李巍-

    識字、寫字是學習知識,給做學問打基礎。要想把寫字上升到書法,離不開糸統的書法知識的學習。書法技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必須有學問的支撐。既然書法和學問有著這一層關糸,哪孰重孰輕呢?答案無疑只有一個:學問!

    答問至此,我就用當代一位書法家的例項來證明自己的淺論:劉洪彪大家都熟悉吧,他那幅《醉墨》作品的落款寫到"宋人歐陽修有句……″一一僅"醉墨″兩字就暴露了他學問的不足。那是“句″嗎?這連初中生都會驚掉下巴的!可見,學問之不足,書法就少了支撐、經不起推敲。

    上溯歷代書法大家,哪個不是腹有詩書、學問卓然?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書法家、學問家的。但缺失了糸統的知識蓄備,那就會使自己平庸起來一一不止書法如此,人生亦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菜施肥過多,怎麼才能保證不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