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江渚漁樵452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語錄、論學書信的簡集,為明代陽明學派的啟蒙典籍。當明代中葉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凋敝之際,王陽明像一個佈道的詩人牡師,高高舉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幟,重新設定了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

  • 2 # 菩提匠人xuguyao

    細解傳習錄小篇,心友的分享【轉自同修分享】

    《黃省曾錄》導讀

    49.1 無適、無莫、義。 學習致良知,要避免教條,外部不斷的變化,只有我們清澈的良知才能臨事不亂,應變無窮,企業家想要抓住商業的本質,只有依良知而行,只有道能傳承,文武之法即是堯舜之道。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如果我們還只用過去傳統的方式就不是道。我們唯一不變的是經營之道之本身,當我們回到良知本體的時候,自然應對有方,不要執著於一時一刻的一些方法。

    49.2 “思無邪” 陽明先生說,所有的經典一言便可蓋貫,都是聖賢的良知發用,有德者必有言,只有真正的有德有道者才能說出這樣的語言,便是“思無邪”,道心之言。

    49.3 道心 人心 陽明先生說,所謂的道心就是上天之道無聲無臭的上天之心,只有我們自己去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親身體驗獲得這顆道心,才能避免自己那些不安穩處,才能隨心所欲,讓自己走在康莊大道上。因此作為我們普通人,不可以擅自作出對世界很多事情的一些認知和看法,我們最重要的是首先要達致良知,我們才有可能說出真知灼見,不然我們的見解往往是是似而非的。

    49.4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 在企業當中,要不要跟普通的員工談學習致良知?陽明先生說聖賢巴不得人人都做聖賢,但每個人資質不同,我們帶給他們的教導應該是分層次的,比如陽明先生面對曹賊,不給他們講良知,用曹賊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講仁義禮智信,讓他們深受一顆真誠的心的感染。在員工中推廣致良知學習,是要慎重的,換一種形式,如透過家庭理道、子女的教育等,切不可直接言心性良知,對於企業的高管則可以。因此,學習致良知要變成真正可行的制度,變成真正有效的企業文化,來規範員工,薰陶員工。

    49.5 讀書不記得,如何?陽明先生說,曉得就已落在第二義了,我們讀懂文中義已是第二層了,最重要的不是明白文中的意思,而是體會聖賢的心,白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學習文中句,句中義,我們還要去體會義中之玄,玄中之妙那些背後的東西,我們學習致良知,要去體悟聖賢的那顆心,那才是心法和奧妙所在。

    49.6 逝者如斯 我們以為“逝者如斯”是生命的時光往前奔走,不捨晝夜。陽明先生告訴我們,良知的發用如有源之井水,生溢無窮,一個人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動,循天理而動就是依著山川天地這樣的天道而行,這樣的時候就是永遠的長久下去、永恆,生溢無窮。對我們來講,我們達致良知,找到我們原本的這顆心多麼重要,唯有此才能證明我們的生命不浪費,我們才能與天地相合,讓自己的生命迴歸天地道。

    49.7 志士仁人 志士仁人,殺身成仁,英勇就義,視死如歸,他們在關鍵的時候不苟全自己如禽獸般的生命,當生則生,當死則死,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依良知而行,因而才會真正成就自己這顆仁愛之心、這顆良知,而不是我們苟且的活著,做了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為了保全自己的生身性命,這就是顛倒了,我們要去做正確的事情,只要依良知而行,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49.8 毀謗,讚譽,榮辱,得失,聖賢都不會避免,但聖賢與我們普通人不同的是,聖賢不會為了這些得失所動搖,反而在榮辱得失面前保持自己此心不動,良知清澈,才能應變無窮,我們普通人聞謗則怒,聞譽則喜,像木偶一般被人操縱,動來動去,這怎麼能看清事情的本質呢?怎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呢?有的人即使沒有人毀他,他做得不對,總會被髮露。 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一個君子最不齒的是不願意在他自己的有生之年,讓自己的聲名過譽,而我們很多人,卻恨不得讓自己聲名遠揚,讓自己的聲名遠遠大於自己實質的本質,這樣的話是最羞恥的事情。我們今天被這些榮辱得失所控制,忘記了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皆是由於我們自己的私心而來,因此有所好樂,有所恐懼,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我們已偏離了本心。

    49.9 一個人如果面對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不能處理得恰到好處,厭煩這些事情,去求一個靜,就有驕惰之氣了。倘若不是這樣,是為了涵養自己,做一些涵養的功夫,卻是好的,最好是當下格物,事上磨練。但有時我們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除錯一下自己的身心,涵養自己,這樣也是一種可行的修煉方法,但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做。

    49.10 陽明先生希望他的弟子不要拘謹,一個人真正學習致良知是活潑潑的,不是外面裝作一副聖賢的樣子就是學到真正的聖賢,如孔子對於曾點的評價,隨才成就。狂者,從狂處成就他,狷者從狷處成就他,我們不能以同樣的模子去塑人,讓其成為相同的模樣,我們今天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學成“仁義禮智信”外在的形式,而是達致良知以後,自己隨著自己的性格和行業的特點,該如何就如何,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而不是拘泥於外在的形式,這才是致良知活潑潑的樣子,一個人的生命才盡展他燃燒的狀態。

    49.11 對於元靜的評價 一個人學習,不要求博,不是為了學富五車,不是為了追求學者的風度,不是學了多少知識和名聲,而真的是為道日損,把不好的東西去除,陽明心學言簡意賅。聖人之學都是大道至簡,今天我們好博,認為一定要讀個博士,我們才能夠證明自己有學問,事實上作為科學知識,我們學博士也遠遠不夠,而做人卻不是靠廣博,而是去私慾,在去私慾上下功夫。

    49.12 聖賢都是誠於己,從良知而行,從不矯揉造作,孔子也不會不知道的地方去妄作,顏子對於自己不善的地方總是有覺察。聖賢不在於他在具體的做法上有不知,而是不妄作,這就是聖學聖學之真血脈路,也就是達致良知,從根本原理上依良知而行,做一個明白人,時時允執厥中。

    類似內容很多,真正悟道的確少之又少。我是民間守藝人一枚,喜歡陽明心學。

  • 3 # 小山1z

    首先《論語》大家肯定不陌生,孔子對孔子言行的記載,《傳習錄》如出一轍。在此我個人認為唯有平常行動中展現的是最真實的,可見此兩本書的偉大性。另舉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陽明,來佐證一下。

    再者我們要尋源:孔子說過:要學儒家,必要從詩,書開始。開始跟孔子學都是先學詩經(詳見論語)。那心學呢?不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何以學心學。例如:《傳習錄》裡就有很多疑問問儒家經典或朱子理學在心學看來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連問題都看不懂,如何來理解傳習錄?在此為何要講這麼多呢,就是為了防止那些噴子黑子在那胡亂噴中國古文化!

    由此可見:中國古文化和人一樣,和程式一樣是在不斷升級的,不知前,無法知後。所以千萬不要被網上流言帶偏,唯有真正靜下心來一步步從經典看,才能真正看懂,否則只能是斷章取義。

    這裡是我上月讀《傳習錄》後教表妹做數學隨想:27日教表妹做作業感悟,她在學除法,我卻反覆要求她乘除都要理解畫圖,並表達出來。於是聯想到知行合一。知道這公式,和用這公式,只有兩者都做了才能真正的知,不然很快就忘了。為何乘除都要做,譬如陰陽,皆有聯絡,知一不謂知,正反皆知,皆通,才是知。 簡單的20以內加減乘除都可以用來表達20以內的數,畫圖也簡單,但最初的不是表達生活中的現象嗎。推至古代人也是用符號表達發生的事,後來演化成文字,萊布尼茨看了周易做出了二進位制,同樣更偏向文科的孔子可以做易經,把符號用更通俗的方式表達。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千人讀哈姆雷特就有1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隻是單獨看一種學門,很有可能會走向極端。學古文化還得循序漸進,除非你是天才,但是畢竟少。希望大家都能用心去讀下,相信會有更多理解。

  • 4 # 花開奇蹟

    王陽明不配稱“聖人”,它只是一個封建統治階級的走狗而已,是一頭滿手沾滿人民獻血的劊子手,還是一個卑鄙無恥,虛偽兇殘,無德不要臉的封建衛道者。不過可悲可笑的是,就這樣一條封建走狗還被其不惜大規模屠殺人民來維護的主子還不認同它。

    嘉靖皇帝對其定罪冒濫軍功、縱兵殺掠、私藏府庫金銀等指責。當兩廣報捷疏送到北京後,嘉靖帝就在給楊一清的手詔裡,提到當年江西功次(平定寧王叛亂實為伍文定功勞第一,伍文定才是平定寧王叛亂的真正功臣,但王陽明把功勞全部攬到自己身上,包括其徒子徒孫都極力包裝美化其所謂的軍功),說陽明素來喜歡誇詐,並由此及於他的人品,又由人品說到他的學問,幾乎給出了全面的否定性評價。早在嘉靖元年,嘉靖帝就在聖旨中下令,“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許妄為叛道不經之書,私自傳刻,以誤正學”,稱陽明之學“叛道不經”。陽明去世後,未議其功,先論其罪,廷議的結論是,陽明“學術不端、聚眾惑亂”。

    所謂心學只是理學加上佛學雜糅而成的東西。心學明著反對理學,但深入看之後,你會發現它也是搞的“存天理滅人慾”那一套,什麼是“天理”?封建禮教的所謂“天理”就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然後又加上佛家的思想,根本目的仍然是奴化人民,用封建禮教那一套虛偽的仁義道德約束老百姓。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維護和固化“天理”,愚民奴化老百姓。

    大肆鼓吹王陽明的人,無非就是拿“致良知,知行合一”說事。但王陽明的致良知和我們現代人理解的完全不同,有些心學組織故意曲解致良知的原意,以達到用篡改的含義給人洗腦的目的。王陽明原本的“良”就是所謂原本的內心擁有的“理”,原本內心的“理”是什麼?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王陽明認為“天理”是天然存在的,是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的,所以“知”就是認識“天理”,而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要按照“天理”行事,不能違背“天理”,所謂的消除人的“八顆心”就是“滅人慾”,讓人不能有任何慾望,有慾望和爭取合法權益就是有“惡念”,要求人“無慾無求”,安於現狀。“心學”的一切目的最終都是為了麻木人民,讓人變成封建禮教的奴隸,“心學”本身就是當時朝廷腐敗,全國爆發農民起義,王陽明殘酷鎮壓屠殺人民起義軍,發現單純依靠自己大規模屠殺難以完全消除人民的抗爭,還需要從思想上奴役控制人民,王陽明進而結合佛教和儒教思想提出所謂“心學”思想,妄想用思想控制瓦解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個人生存權的合理訴求,讓人民變成統治階級的工具。這種思想嚴重違背當前自由民主法治的主流價值觀,違背了最基本的人性,是泯滅人性的思想行為。也是反社會進步,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異端邪說。

    王陽明所謂的軍事才能更是胡說八道。寧王叛亂王陽明是有參與,但實際上是伍文定平定的叛亂,在最後論功封賞之時,伍文定因忠義和勇猛論功第一,提拔為江西按察使,不久遷廣東右布政使。而王陽明在廣西等地的所謂軍功更是無稽之談,當時朝廷腐敗,百姓奮起反抗,全國範圍掀起農民起義,廣西各地也掀起了轟轟烈烈農民起義,王陽明作為封建勢力的忠實走狗,鎮壓屠殺農民起義軍。還使用殘酷的連坐制,推行殘暴不仁的十家牌法,使用嚴刑酷法殘酷鎮壓迫害貧苦農民。而後又推行洗腦學說,企圖用邪惡的心學奴化老百姓,達到皇權永固,維護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其軍事上那點事全是窩裡鬥,基本都是鎮壓屠殺自己的國民,這如果也算偉大,那這種人的價值觀扭曲的也太可怕了,已經喪失了起碼的是非分辨能力,已經沒有了最根本的人性。

    最近幾年為什麼王陽明心學被一些所謂的企業精英大力推崇呢?這其實是一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需要,它們是為了固化自己的利益,用奴化來給員工灌輸奴性思想,以達到用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剩餘價值,它們不願意用現代企業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而且企圖用思想控制來達到讓員工像機器人一樣無慾無求,拼命工作,他們把員工正常的合法訴求和合理願望汙衊為“惡念”,員工只要思考提高福利待遇就是“壞的念頭”。這個社會民主和法治的進步本身就是在它們所謂的“惡念”中不斷進步發展的,沒有它們的汙衊的那些“惡念”就不可能有新中國,就不可能推翻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毛主席那代人正是有了它們所謂的“惡念”,才會帶領人民走上革命之路,最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解放。打著弘揚“國學聖賢”的旗號進行思想控制,思想奴役,企圖復辟中山先生、毛主席那代人奮鬥一生批判打倒的“吃人”的封建“仁義道德”。更是外部勢力對中國文化思想控制,用思想瓦解控制中國的一種策略。心學流行了,佛學也就不會再受打擊和排斥。。。。於是乎,會重現大明王朝的過程,強盛到利益階層固化,不思進取,內部紛爭,直到衰落。

    說透了很簡單,就是人家希望你多喝慢性毒藥,最好成為大家追捧趨之若鶩的潮流時尚飲品!最後,你開心的接受,但慢慢的死了,還覺得確實是自己有病,病入膏肓,正常的病亡!

    文化控制,思想戰爭,潛謀於無形,滅國於不爭不費,真正做到了大道無痕,豈是一般附庸風雅,賣弄風騷,肉眼凡胎者能看透的。

    王陽明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殘暴不仁,嗜殺成性,用異端邪說奴化人民。

    所謂的心學只是封建禮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罷了,說到底都是“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離不開吃人的本質。

    《傳習錄》裡還有王陽明一封信,說當時他在朝廷為官時,有很多老百姓背後罵他,但王陽明說他根本就不在乎,心裡想的依然是天下百姓疾苦,天天為百姓操勞,表面上看這人修養真的很高,定力不錯呀;但我們如果用逆向思維思考這問題,他的話經不住推敲,他在信裡並沒有說為什麼很多老百姓會罵他,這問題他沒有說清,並且即然你天天為人民服務了,為何老百姓依舊罵你?一個政府官員天天被老百姓罵,這裡就有問題呀,這裡有矛盾呀。那我們只能翻開歷史看他當時在幹什麼,史書上記載的是他當時忙的是正在鎮壓農民起義,所以他當時說的忙著為百姓操勞,其實忙的是殺人,這也無怪當時很多老百姓罵他了。他信中說他對很多老百姓罵他的事,他一點也不在乎,如果一個人不在乎別人罵他,就代表這個人成聖人了,就代表這人修煉得道了,那如果一個人做到極其不要臉,也一樣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有時候,一個人做到極其不要臉,與一個人修心得道的境界,兩者幾乎都沒什麼區別 ,都是油鹽不進。但如何區別兩者差距了?那就看他的言是否跟上他的行,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也是“言行合一”,但王陽明做到“言行合一”沒?他沒有,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當時明朝政府與百姓的對立的社會矛盾,他只是站在官方的立場,揮馬揚鞭,對百姓實施血腥鎮壓,僅一年之內他就殺了一萬一千多人起義軍,這反而更加劇了明朝後來的滅亡。其實王陽明的一生,他只是做到了“大偽若真”,一個人偽到極處與真君子沒有什麼區別,區別就是他的目的一個為公,一個為私。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發展和提倡的應該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現代社會主義價值觀。封建禮教的大部分思想都是愚民奴化老百姓的,應該旗幟鮮明的進行反對。封建禮教壓制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理念,導致人民愚昧、麻木,失去做人的尊嚴,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事情的是非對錯失去判斷力,任由統治者剝削壓迫。在這樣的傳統文化氛圍當中,作為個體人的天賦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樣的思想文化政策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作為人的尊嚴,甚至是基本生存權利遭受任意的剝奪。

    中國現在需要的決不是封建禮教和王陽明心學這種異端邪說,也不需要那種沒有原則、調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瓏的“中庸之道”,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裡到處都是中庸之人,誰也不願意多說話,誰也不願意得罪人,誰也不願意堅持原則,那這個國家或企業必然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有活力和創造力。

  • 5 # 使用者60679947453

    王陽明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傳習錄》的“傳習”出自《論語》的“傳不習乎”。全書基本包括了王陽明主要的哲學思想。 上卷是得到過他本人親自審閱的。 中卷的論學書信都是出自他的親筆。下卷雖未經其本人審閱,但也比較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各種思想,並記述了他提出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 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四句教”。

    《傳習錄》是一部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王守仁哲學思想的全面體現。

  • 6 # 天上地上weiwo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弟子們對老師講學論道的記錄。其書闡明瞭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心即理。他說:“人皆有是心,心即理……惡人之心失其本體”。並說:“心即道,道即天 ,知心則知道知天……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王陽明的“心學”,吸取和融合了儒釋道的精華,將儒釋道的高深論述,融通提煉為簡易之道,直指人心。

  • 7 # 南途北尋

    先說王陽明

    原名:王守仁。浙江人氏。

    名:雲,字:伯安。

    自號:陽明子,世稱王陽明。

    諡:文成。

    中國明朝歷史罕見全能大儒,貫通佛、儒、道。

    官至兵部尚書、追封侯爵。集明代思想、軍事、哲學、教育、文學、書法各家於一身。

    陸王心學集大成者。

    其學說世稱“陽明學”。

    再說《傳習錄》

    《傳習錄》是王陽明一生思想觀點的輯錄。由其弟子徐愛、錢德洪、薛侃輯錄成冊流傳後世。

    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主要記載王陽明講學語錄,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以及有關心學本質與心性問題等思想觀點。後經王陽明親自審稿定閱。

    中卷主要刊錄王陽明書信集。重點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論(答顧東橋書)。

    下卷主要談“致良知”。記錄了王陽明晚年的思想《朱子晚年定論》。

    所以《傳習錄》全面涵蓋了其思想。不僅記錄了王陽明一生學問精義,還完善了陸王程心學體系。

    至於歸根結底講了什麼,其實就是流傳後世的四句教,一共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個就是《傳習錄》最終要明示的道理。“心學”博大精深,若是興趣所致可以去看看《王陽明全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8 # 成253838728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弟子陸續記錄王陽明論學的談話。全書分為上、中、下。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王陽明的學說,主要注重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認為“心”即是理,無論如何“格物”,其重點都應擺在心上,而不在事物上。《傳習錄》教人處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順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則事公也。認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追求學業時, 要減一分人慾,便得一分天理。

    《傳習錄》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現在,《傳習錄》其中一些思想,也對新的儒家們仍有其深刻的影響。

  • 9 # 復初

    傳習錄是問答集,主要講心的使用方法和見地層次,傳了要習,所以都是弟子在練習過程中的問題彙總,修心的必讀書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永新醬蘿蔔的正確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