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糖的五千年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是演義對三國後期蜀漢人才短缺的一種寫照,然而,正史之中,蜀漢後期長期以來,除了姜維,也沒有多少獨當一面,力攬狂瀾的名將,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蜀國到後期為什麼沒有大將?,在我們普遍認為造成這個原因的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是劉禪的昏庸無能。

    劉禪的昏暈無能,主要表現在與不善於提拔或選用蜀漢的人才,尤其是在諸葛亮死後,沒有多大作為,而諸葛亮執政期間,也存在一定的責任。

    二是蜀國的地理位置關係.

    蜀漢的地理位置偏西南,僅佔據一州之地,人口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及中原和江東。除此之外,再加上,襄樊之戰,荊州丟失,章武二年,劉備彝陵戰敗,蜀漢不僅折損了數萬精兵,同時還折損了黃權、馬良、傅彤、程畿、馮習、張南、杜路、劉寧等將領,可謂傷筋動骨。接著,驃騎將軍馬超、趙雲又相繼而逝,蜀國武將缺乏危機更是雪上加霜。

    其實,蜀漢無大將的局面在劉備時期就已經有非常明顯了,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劉備的人才主要靠兩方面,一是武將自己的投靠,像關羽、張飛、趙雲、陳到;另一個則是吸收其他勢力的人才,在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謙的人才,如糜芳等。劉備主要在荊州打拼,在這段期間,劉備基本上得到了在荊州豪族的支援與肯定,於是很多豪族人事參加,比如魏延、黃忠、霍峻、張南、傅肜等。入川之後,劉備得到了劉璋的絕大多數將領投靠,比如李嚴,黃權、李恢、吳壹、張冀等。

    劉備勢力進入一個鼎盛時期。然而你會發現,劉備得到這些武將人才,真正能夠獨當一面,甚至堪稱名將的,寥寥數人,除了劉備漢中稱王的時候,拜封的四大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除此之外,就趙雲和魏延,還算一大將才,其他的就根本無法跟曹操和孫權手下名將相比。 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和張飛,馬超,黃忠,都相繼死去,劉備留給劉禪的大將,基本沒有了。

    蜀漢中期除了趙雲和魏延,基本就沒有其他名將。造成這一系列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蜀漢的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是繼承了東漢末年那一套: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制,是以這個人是否行孝廉潔作為是否任用的標準。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蜀漢諸葛亮執政期間,人才大多是採用了徵辟制,察舉制獲得。然而這種選官制度,一般認為,宗族鄉黨的批評是漢朝選舉的唯一憑據,失去了這一環節,選舉就無法進行;而鄉里輿論是受到豪族左右的,他們在出仕州郡上擁有優先權,郡縣在某種程度上是為其壟斷的;相應的孝廉的選舉也就被豪族所壟斷。世家大族勢力的滲透,構成了漢末官吏政治的突出特點。比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幾乎導致曹魏的官吏被士族霸佔。

    對於蜀漢而已,蜀漢的本地豪族,確實劉備和諸葛亮為代表荊州派系的壓力打擊壓制的物件,導致蜀漢的選官制度,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基本上沒有從蜀漢本地士族選用人才,更多的是依賴荊州人士後代和降將,如傅彤的兒子傅僉、霍峻之子、王平、姜維、夏侯霸等。反觀曹魏和東吳,基本名將出自各大世家之弟。蜀漢無大將,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利益格局導致,如果蜀國能在益州派系和荊州派系之間找到利益的共同點,廣大的吸取益州派系的人才,或許就不會出現武將斷層的局面,也不會那麼快就滅亡了。

  • 2 # 良人一品

    只要看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在三國的時候,整個國家一分為三,即魏、蜀、吳。但是從國家的實力來說,蜀國的力量是最小的,地盤也是最小的。我們要知道,在古代地盤決定一切。另外蜀國的軍事力量也是最差的,描述當時這種狀況的就有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說蜀國的軍事力量的薄弱。

      也許有人會說,誰說蜀國沒有大將,除了五虎上將外,不是還有魏延和姜維嗎?然而我們仔細的研讀三國就會發現,蜀國的猛將只有魏延一個。姜維確實也很不錯,但是姜維並不是蜀國本地人,而是從曹操那投降來的,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蜀國無將的局面的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蜀國的大將很多早早就死了。例如在劉備的根基荊州哪裡,一直是關羽在把守,後來呂蒙用計謀很快就拿下了荊州,然後就迅速地把劉備的軍隊收編了,關羽的手下也被消滅的差不多了。而張飛呢,也夠倒黴的,竟然在睡夢中被自己的部下割了腦袋。後來比較厲害的黃忠和馬超也因病死亡,黃權也投降了魏國,蜀國當時出名的大將就死的差不多了。

      其次呢,是因為地理位置。蜀國被稱為蠻荒之地,李白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由此可見蜀國有多偏僻。因為偏僻大家不愛去,肯定人就少,沒有人,當然就更不可能有人才了。在蜀國被魏國滅掉的時候,整個國內也就幾十萬的人口,因此這也是蜀國無大將的一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內訌,劉備的勢力壯大之後,內部出現了分化,其中的關羽和張飛是一個派系,諸葛亮為首的又一個派系,然後法正又發展了一個東州派系,再加上益州本地的土豪們,這四個派系誰也不服誰,完全就是在內耗,益州本土的人想為蜀國出力,也被諸葛亮的荊州派系打壓的無法出頭,因此,人才都被埋沒了。

      然而,最重要的是因為戰爭導致大量的人才流失,特別是在夷陵之戰和襄樊戰役中,人才的死傷最為嚴重,以關羽為首,包括張南、馮習、劉寧等,死的死,傷的傷還有一些投降的,總之就再也沒有了。蜀漢後期的諸葛瞻等人也很有才幹,但是也不成氣候,因此最終蜀國還是被魏國滅亡了。

      不過歷史就是這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打打殺殺也就那麼回事,國家統一才是王道,你說呢?

  • 3 # 以史為師

    且看蜀國前期的著名武將,劉備是河北人,關羽是山西人,張飛是河北人,諸葛亮是哪的大家在爭,但反正不是四川人,龐統是湖北人,趙雲是河北人,馬超是陝西人,黃忠、魏延是河南人,姜維是甘肅人,馬謖是湖北人,還有劉封、馬岱、蔣琬,哪個是益州的?當然這都是演義寫的,其實剛開始益州還是有點將領的,不過都不出名。到關羽敗走麥城,蜀漢只保有益州一地,人口不過百萬,而且不是中原文教之地,且常年用兵,日漸凋零,哪裡還能出什麼人才,就算是有才能的人,是願意投靠坐擁中原的曹魏還是去偏安一隅的蜀漢?人口才是古代帝國強盛的關鍵,也是人才孕育的土壤,蜀漢這點人口,很難產生頂級人才,又不注重休養生息,人口很難增長,就算是諸葛亮再活一百年也是枉然,有點扯遠了。

  • 4 # 磊哥觀世界

    前期劉備手下的大將,大多是從荊州時甚至之前就跟著他的,另有一部分是劉焉、劉璋父子帶進益州,後來投降劉備的。後期,蜀國的領地基本形成,只佔據益州和涼州的一部分,所以人才本來就不及魏國和吳國。2. 培養機制問題。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導致蜀國嚴重缺乏獨當一面的內政高手和軍事將領。3. 蜀漢自己內部鬥爭問題。蜀國雖小,但內部矛盾相當激烈,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鬥爭從沒停止,導致益州本土勢力長期持不合作態度,人才的發掘愈加困難。到了最後,實在沒有將領,所以有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 5 # 深入到臻化

    我認為當三分天下以成定局是,各國將領須效忠各國,而蜀國劉備死後,兒子劉禪不會用人,更不會求賢,所以無將可用。

  • 6 # 小鴻哥

    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是漢室後裔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是後世為區分東西漢,劉備稱帝國號是漢。蜀漢內部也自稱季漢。蜀漢在東漢也指漢中巴蜀之地,三國也是如此。蜀漢後期只是姜維算得上是大將,其餘皆不堪大將將。但魏、吳、蜀的大將都集中在前期,後期大將都少。但蜀漢跟東吳曹魏相比確實是更缺乏大將。我認為原因

    蜀漢於戰爭損失慘重:

    蜀漢在失荊州、失漢中東四縣、夷陵(猇亭)之戰損失慘重。

    失荊州戰死投降有名字記錄的:前將軍關羽、都督趙累、將軍關平、南郡太守麋芳(駐守江陵)公安守將傅士仁(公安是劉備設定的荊州治所)零陵太守郝普、潘濬荊州治中典留州事、將領詹晏、陳鳳、文布、鄧凱、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武陵部從事樊伷、零陵北部都尉習珍、宜都太守樊友等16人。

    失漢中四縣:孟達(雖然投降魏國,也是人才。曹丕非常欣賞他。魏國大臣評價:將帥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鄧賢、李輔、孟興、申耽、申儀、劉封(劉備以他欺凌孟達又不救關羽賜死)除劉封讓劉備賜死外,其餘都降魏國。

    夷陵(猇亭)之戰:戰死和投降的有:大都督馮習、侍中馬良、別督傅彤、趙融、督前部張南、議曹從事王甫、從事祭酒程畿、 鎮北將軍黃權、治中從事龐林(龐統弟弟)、南郡太守史郃、杜路、劉寧 等14人。

    蜀漢在失荊州、失漢中東四縣、夷陵(猇亭)之戰一共損失有名字記錄的文武37人。這些人很多都經歷了赤壁之戰、奪蜀之戰、漢中之戰。是劉備數十年收集的人才。中低階文武損失更大,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即使等到蜀漢小孩長大也是十幾年後了,但經驗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魏吳兩國在這段時間都沒有損失那麼大。

    蜀漢四方人才:

    蜀漢很多人才有四類,除了益州人外還有三類。1從北方隨劉備南下的人才。如張飛、關羽、趙雲、陳到、劉琰、簡雍、孫乾等。但這些人才在蜀漢建國前後大部分已死。2荊州的人才。劉備在荊州時就得到大量人才的投靠。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琮(劉表兒子,在劉表死後接任荊州牧)左右多歸先主。還有一些在劉表死後率眾歸劉備,赤壁之戰曹操敗退北方,一些人也直接投劉備。如:蔣琬、費禕、董允、黃忠、廖化、龐統、魏延、霍峻、宗預、鄧芝、馬良、馬謖、向郎、向寵、鄧方等。但荊州的丟失,蜀漢再也不能從荊州補充人才。蜀漢荊州人才在後期大多已死,剩下的皆年老。蜀漢後期的荊州人大多是當年隨劉備諸葛亮入蜀荊州人的後代。3外來避亂人才,主要是東州集團的。如法正、來敏、射援、吳懿、吳班等。但三國鼎立,政權穩定。已經沒有士人避亂入蜀了。這些人才都是在黃巾之亂後入蜀像東吳的周瑜、魯肅、呂蒙、張昭、步騭、程普、韓當等都不是江東人。所以蜀漢根本沒法從這三方面補充人才。

    雖然這三類人才都有後代,但已經是一代不如一代。必竟他們的父輩久經戰陣,經歷了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俗話說時勢造英雄。

    一州之地人才有限:

    魏蜀吳雖然是三分天下,但蜀漢只有一州。蜀漢再怎麼培養人才也無法跟據有九州的魏國和據有三州的東吳相比。諸葛亮在蜀地也是大量起用培養本土人才。蜀人對諸葛亮用人的評價: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諸葛亮任用的蜀人在三國志有傳的有:1張翼:丞相亮聞而善之。2楊戲:丞相亮深識之。3李恢:劉備任他為第二任庲降都督,諸葛亮南征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他率領。4呂凱:亮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5馬忠:劉備: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丞相亮開府,以忠為門下督。6王平: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諸葛亮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7張嶷:諸葛亮任為牙門將,後為無當飛軍統帥。8張裔: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從事。亮出駐漢中,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吏。(在東吳時,孫權都想強行留下的人才,也不會差到那去吧)9、10楊洪何祗:始洪為李嚴功曹,嚴未去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李嚴是犍為太守,蜀郡是首都所在。蜀郡太守自然要大於犍為郡太守。)洪迎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11費詩:因反對劉備稱帝而貶。諸葛亮當政也重新任用。12秦宓:為從事祭酒。但因後對劉備徵吳而貶。丞相亮領益州牧,別遷大司農。(最著名的是跟東吳名士張溫的辯論)13杜徽:諸葛亮拜為諫議大夫,以從其志。(諸葛亮親自寫信請他當官)14杜瓊: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15尹默: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劉備曾讓他教劉禪)16李譔:始為州書佐、尚書令史。17譙周: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

    這些人才在後期大部分都死了,沒死的也七老八十了。234年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鄧芝(荊州人)江州都督,防東吳和支援漢中。馬忠(益州人)庲降都督,防南人。王平(益州人)漢中都督,防魏於北。華陽國志:後張翼、廖化併為大將軍,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就是指王平、句扶、張翼、廖化四人,四人有三人是益州人。也正是這些人守衛蜀漢北西南三線二十餘年。蔣琬費禕除了繼續任用諸葛亮起用的蜀人,也起用了大批蜀人。三國志的記載比較少,華陽國志、蜀記等史書的記載比較多。

    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

    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在公元234年至公元263年這二十九年間。蜀志並未能增加一人入蜀志傳,難道是諸葛亮的責任?魏志吳志雖然入傳的都集中在前期,但後期也是有人能入傳的。諸葛亮臨死之前已經交待了由蔣琬、費禕相繼接班。除了公元253年費禕蓋被人刺殺外,像董允、蔣琬、鄧芝、吳壹、馬忠、王平等皆死。因蔣琬、董允、費禕先後去世,已經沒有人能鎮得住劉禪和黃皓了。華陽國志:自禕歿後,閹宦秉權。就是說自從費禕死後,黃皓就開始掌控朝政了。董允在世時把黃皓壓的死死的。後來劉禪講: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因黃皓亂政,蜀人無不追思董允。尚書令陳祗跟黃皓勾結在一起。陳祗死後劉禪為之流淚,還追諡忠候。在劉禪眼裡陳祗這樣的才是忠臣。

    黃皓在蜀漢亂政,是蜀漢滅亡重要的原因。黃皓對於他討厭的人就貶,拍他馬屁的人就升官。如教阿斗對司馬昭講很想念蜀地的郤正。做了三十年的官,一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三國志講: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公元264年阿斗東遷洛陽。當時蜀漢沒有大臣跟隨而去,只有郤正等少數人跟隨。阿斗嘆息道認識郤正太晚了。還有就是在永安以兩千人擋住東吳三萬人進攻半年的羅憲。三國志講: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左遷就是貶官的意思。劉禪的弟弟劉永非常討厭黃皓,劉禪信任黃皓不見弟弟十多年。三國志:永(劉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公元261年吳主派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後吳主問蜀漢怎麼樣。薛珝回答: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蜀漢滅亡之前張悌(後在東吳任丞相,吳亡時不偷生。親臨前線戰死)講: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

    蜀漢還是有一些有能力的將軍,主要是因為史料比較少加上影響深遠的小說三國演義一筆帶過。例如巴東太守羅憲,蜀亡後以兩千人擋住東吳三萬人半年。安南將軍霍弋鎮守南中,在劉禪去了洛陽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漢城護軍蔣斌、監軍王含分別守漢、樂兩城,鍾會強攻不破,直到蜀漢滅亡都未攻破。漢中黃金圍督柳隱,也是直到蜀漢滅亡都沒給魏軍攻破。尚書郎黃崇隨諸葛瞻抵禦鄧艾,黃崇諫諸葛瞻速進,佔據險要不能讓鄧艾進入平原。諸葛瞻不聽,黃崇痛哭流涕。車騎將軍張翼早年是趙雲的部下,參加了漢中之戰。後來多次隨諸葛亮、姜維北伐。也多次勸姜維不要北伐。右車騎將軍廖化,早年是關羽主簿。荊州丟失,廖化詐死騙過吳人。後來也曾率偏師接應羌胡,也隨姜維北伐。在魏國伐蜀前姜維就上書劉禪請求派張翼廖化分別率軍加強陰平橋、陽安關防守。雖然蜀亡時張廖年紀不小了,兩人是蜀漢後期能稱的上大將的人。蜀漢建國後前期是魏延、吳壹,中期是王平、句扶,後期是廖化、張翼。

  • 7 # 狼群講歷史

    蜀國後期,是從諸葛亮去世後算起的。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又過去30年,蜀國滅亡。在這30年裡,雖說有著姜維的苦苦支撐,但也只能說是聊勝於無,最終還是無法阻止蜀國滅亡的時期。

    在魏國兵分三路向蜀國發動戰爭的時候,竟然除了姜維、廖化外,就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將。這不禁就令人唏噓,為何蜀國後期,就沒有什麼可以拿出手的大將了?

    那麼先看看劉備時期,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大將。

    最先說明的,絕對是蜀國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蜀國後期是從234年算起,而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後,是220年戰死。而張飛,卻是在221年,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

    趙雲倒是跟隨諸葛亮參加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到229年,趙雲已經年邁,最終去世。馬超加入劉備陣營後,雖說有著五虎上將的稱號,但始終得不到劉備的重用,以至於在222年鬱鬱而終。還有黃忠,歷史上他是在220年病死,並不像《三國演義》裡的,黃忠還參與了夷陵之戰。

    五虎上將之外,那便是魏延。若不是有魏延,諸葛亮的六出祁山,還更找不到幫手。

    只不過十分可惜,諸葛亮去世後,由於魏延和楊儀不和,可以說諸葛亮屍骨未寒,就被馬岱殺害。

    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我才發現,劉備是223年去世,諸葛亮是234年去世。僅僅11年,蜀漢便從人才濟濟,到“廖化作先鋒”的境地,這不得不令人唏噓。

    那麼,有哪些原因導致蜀漢後期無人可用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

    1,最直接的原因,便關羽敗走麥城,和劉備兵敗夷陵。

    關羽敗走麥城,失去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人口,軍隊,以及一大批的武將文臣。在那個冷兵器時代,誰擁有更多的人口,誰就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再到後來劉備兵敗夷陵,更是將蜀漢精銳損失殆盡。

    這兩場戰役的失敗,讓蜀漢損失大批高層將領。如果蜀漢沒有據守益州天險,也許夷陵之戰後就會被滅國。

    2,三分天下,局勢已經大致穩定

    劉備入蜀前,益州的老大是劉璋,劉璋的手下也是人才輩出,尤其是張任,落鳳坡一戰還射死了龐統。

    之所以劉璋身邊能聚集這麼多的人才,很大的功勞是因為他父親劉焉。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擁有蜀道天險的天府之國,在劉焉的治理下是一片祥和,因此很多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人們便紛紛入蜀,令益州人口大增。

    人口基數增加,人才的數量自然也會增加。然而到蜀漢末期,三分天下局勢已定,魏國,吳國發展治理的也非常不錯,人們不需要顛沛流離,因此就沒有外來人口進入益州。單靠益州那九十多萬的人口,如何跟吳國、魏國競爭?

    3,蜀國內部,黨派林立

    三國時期,天下九州,魏國得其六,吳國得其二,僅僅得一的蜀國,內部竟然還分為四個派系,分別為元老派(最早跟隨劉備的那一批人),荊州派(劉備進入荊州後的人),益州派(益州土生土長的人),東州派(劉焉、劉璋父子的人)。

    小小的一個益州,就派系林立,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都被東州派給坑了,更別說諸葛亮死後,姜維更加無法制衡各個派系,只能無奈的去種田。

    4,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

    從劉備去世,再到諸葛亮去世,僅僅只過去11年,結果諸葛亮就去世了,這就足以說明,這11年來,諸葛亮有多麼的疲憊。

    諸葛亮的職務是丞相、益州牧。丞相就意味著他要管軍國大事,益州牧就意味著地方上的事情,他也得處理。在事事都要自己處理的情況下,哪能有新的人才出現?

    5,劉禪的昏庸無能

    劉禪是為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宦官黃皓的亂政,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都無奈到沓中種田,就更別說其他人了。

    在這種小人專政的情況下,哪有人才的出頭之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銅文化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