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裔華人

    趙括並不是全紙上談兵、當時局勢秦強趙弱,且其它諸侯國畏懼秦國都不幫趙國,使趙國只能憑自身力量拼死一擊。如換其它將領也只有看情況而行、連老將廉頗也只趙軍實力不如秦軍只能固守,這就不適合趙國的國力、國情;所以趙王也只能換將主動出擊、成敗在此,結果慘敗、如換有經驗的將領統兵應不會有此巨大傷亡……

  • 2 # 文舀

    趙武靈王早年胡服騎射,晚年作繭自縛,趙國運勢祚衰,趙孝成王貪利受地,引發長平之戰,趙括兵敗長平,趙國從此一厥不振。

  • 3 # 新媒觀察者

    趙括可能懂戰略,但不懂戰術,更加不懂自己的對手白起,以及秦王。秦國傾國之力進行長平之戰,趙國也不能不這樣做,但綜合國力比較而言,趙國弱於秦國。

    長平之戰不是一場無緣無故打起來的戰爭,起因秦國攻南韓,南韓迫於無奈割讓上黨之地給秦。在秦沒前去接收前,南韓上黨太守馮亭不想此地歸秦,況且此地離趙國近,當時唯有同屬三晉的趙國才有實力可以抗衡秦國,所以私到趙國以此地獻於趙國,平原君趙勝等腦子發熱力主納地,趙王(政治頭腦不足)居然也同意。一女許配二夫,趙國此舉白撿便宜,虎口奪食,無疑直接介入秦韓之戰,搶奪秦國勝利果實,一下子激怒秦國。所以,圍繞上黨展開一系列戰鬥,這是長平之戰的前奏。上黨之戰結束後,秦國趁機攻長平。戰國時期最大一場戰爭,決定趙國秦國命運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開始了。

    當時局勢是戰國七雄,秦第一,趙第二,韓魏已經被打趴下不敢反抗,齊國被幾乎被燕魏楚韓聯軍破國後復國自顧不暇,楚國自楚懷王被誆騙羈押客死他國後內鬥不止,且被秦國滅郢都掘祖墳已經一蹶不振了,燕國昭王樂毅攻齊成果又被田單反攻昭王死樂毅外逃,實力弱雞,六國中只有趙國實力最強。總體而言,七雄中依然是秦強趙弱,其它諸侯國畏懼秦國都不幫趙國,使趙國固守也好,出擊也好,敗的可能性都很大。

    廉頗知道趙軍實力不如秦軍只能固守,但他不懂消耗戰不適合趙國的國力國情,耗下去趙國必敗。

    趙括知道國情,知道固守不可,出擊或可有一線生機,但可惜遇到的對手不是先前主帥王齕,而是久經戰場經驗極其豐富的戰神武安君白起,將帥實力已經高下分明。

    此時趙國可能最有實力抗衡白起的將軍只有李牧了,可惜他在北境,防守燕和匈奴。

    其實,秦國攻韓意圖在先滅韓,再圖魏,當時的戰略意圖不在趙國。若不是上黨之爭中平原君和趙惠文王糊塗貪婪,想白撿便宜,秦趙之間以國力決戰不會這麼早來到,決戰之地可能不是長平,將軍也可能不是白起趙括,大戰可能會延後20年到30年左右,那時以趙國的國力雄厚或許可以聯合其他五國,和秦一決雌雄,爭奪天下。

    所以,長平之戰結果是趙國被徹底打成其他五國一樣的弱國,從此以後六國之中再無強國(雖然趙國李牧後來勝了幾場)足以牽頭抗衡秦國,秦國再無等實力的敵手,秦滅六國的大趨勢已定,只是時間問題。

    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該來的總會來,有時候還來的早了,主角沒來,配角上了場,國家就麻煩大了,在沒有實力的時候起了貪婪之心,妄想坐擁強人所得,無疑與虎謀食,自不量力自取其辱自毀干城自我折損,長平之戰前後趙國就是這樣的!

  • 4 # 由史看今

    長平之戰的慘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四十萬趙軍被坑殺,根本原因就是秦趙兩國巨大的國力差距讓戰爭出現了一邊倒的勝利!長平慘敗的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趙國軍事戰略的失誤,趙國經過胡服騎射之後加上常年和匈奴的戰爭,練就了趙軍善於進攻的本領,但是不善於防守,長平之戰開始廉頗就用防守策略去和秦軍拼消耗,秦國雄厚的國力可以支撐消耗戰,但是趙國經不起消耗,而秦軍也非常善於防守,廉頗等於用自己的劣勢和敵人優勢想抗衡,導致趙軍糧草告急,不得已換趙括去進攻秦軍,最後慘敗!

    第二:秦國秘密換主帥,派當時的戰神級人物白起來充當主帥,趙括對這一切渾然不知,白起的到來已經意味著戰爭結束,一個百戰百勝的戰國名將,一個是紙上談兵而且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國運的大決戰,趙王派這樣一位將軍來充當主帥,輸的好慘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趙軍的貪功心切,輕敵冒進,脫離後方孤軍冒進,結果落入秦軍的包圍圈,落入秦軍包圍圈之後趙括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突圍,結果導致四十萬趙軍被坑殺!

  • 5 # 明月缺

    想當初,秦國幹南韓,眼看上黨就要到嘴,結果被趙國搶了食。作為一代霸主的秦昭王豈是好惹的,一向都只有他欺負別人,哪有別人欺負他的,於是秦國將槍口對準了趙國,火力全開。趙國也是毫不示弱,以老將廉頗為將,要說廉頗的名將頭銜可不是白叫的,在試探性的進攻受挫之後,就立即改變策略,以守為攻,畢竟這是在趙國地盤,在我的地盤就得聽我的!雙方就這麼僵持著。廉頗知道硬拼是討不了便宜的,只有死守,然後伺機尋找戰機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趙國的國力。

    那時秦國由於經過商鞅變法,已經全面崛起,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對於這場戰爭,雖然打的是客場,但卻毫無壓力,而趙國雖然也經歷了趙武靈王的改革,但那只是片面的,只是軍事方面的,對於這場戰爭,國力根本就支撐不了持久戰。雖然趙王一再催促廉頗速戰,而廉頗卻聽而不聞。恰巧這時趙括走進了趙王的世界,並且提出了符合趙王心意的戰爭規劃——主動出擊,速戰速決。或許趙王也知道廉頗的策略是對的,或許他也知道趙括根本打不贏這場戰爭,但是他還是得用趙括,因為趙國耗不起,照廉頗這樣搞下去,不用打自己就先崩潰了,所以他決定用趙括賭一把!很可惜他賭輸了,趙括一戰斃命,還搭進去四十萬人。

    再加上趙括的老爹趙奢當年就說過,趙括只會談理論打嘴仗,但要帶兵打仗是不行的,是要打敗仗的。有了名將老爹的這個論斷,再加上自己在長平表現,於是兩千多年來來大家對趙括的映像就是隻會紙上談兵。但是我個人覺得趙括還是有些能力的,只是自己運氣太背了,一出場就遇到了白起這樣的千年難遇的大煞星。如果對手的是別人,沒準趙括還能挺過去;如果對手的是別人,沒準他還能突圍成功,然後重整雄風,如果歷史能多給他幾次表現的機會,沒準最後也成為一代名將,但是這一切都只是如果,從他遇到白起的那一刻起,他的悲慘世界就到了。

  • 6 # 求真歷史

    樓上有人說趙括輕兵冒進暴露意圖,卻沒注意到這時候長平之戰已經打了三年,秦國有巴蜀之地源源不斷的糧草,戰國策記載趙向齊借糧被拒絕,此時屁大點的趙國先空了,他只能進攻,搏一把自己的國運,不然要麼耗下去士兵餓死,要麼撤兵被秦軍直撲邯鄲。

    樓上說此一敗趙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鋒也是錯誤的。同年邯鄲保衛戰秦累計發兵45萬,傷亡大半,此戰是戰國末期秦輸的最慘的一次,還沒暖熱乎的上黨郡又丟了,再次奪回來是十年後秦莊襄王三年四月“王齕攻上黨”,太原也丟了,“初置太原郡”,臨汾城丟了,“(秦昭王五十年十二月)攻汾城”,野王也丟了,“(秦王政五年),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邯鄲之戰第二年,趙、楚全線發動反攻:“(趙孝成王十年)(秦昭王五十一年)趙將樂乘、慶舍攻秦信梁軍,破之”,“(楚考烈王七年)(秦昭王五十一年),至新中,秦兵去”。

    20年後宜安之戰趙殲滅秦軍10萬,秦軍主將桓齮(就是後來荊軻刺秦王時候主動送人頭的樊於期)畏罪逃往燕國。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戰趙軍再次擊敗秦軍。

    我們注意到史記裡的一句話,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傷亡過半,發兵多少呢,史書也有記載,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史學界普遍估計秦集合兵力不低於60萬,可見秦也是慘勝,雙方傷亡差不多。司馬遷把趙括黑化了。

  • 7 # 老鴨說歷史

    提到趙括之前,我們談一談關於“紙上談兵”的實際操作能力。朋友帶的學生,一問孩子的理論知識儲備非常好,可到應用上,完全慌神,不知所以。不知道趙括仁兄是否也是如此,我們再看這場戰役。

    一、趙國國君與平原君的昏聵。上黨,是秦國戰略的一部分,謀韓伐魏,得寸王之寸,按照范雎的思想。秦昭王想慢慢蠶食六國,可此時南韓進獻上黨給趙國,轉嫁矛盾給趙國。趙王與平原君貪圖上黨戰略地位,忽視自己實力。

    趙國自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僅亞於秦國。可惜賢明君主沒有世襲,趙國國君先是任用老將廉頗。廉頗看準秦國遠道而來,想消磨秦軍意志,拖延時常,秦軍疲憊久攻不下。於是秦國用反間計來離間趙國君臣,未料想趙國國君果然上當。

    改用趙括來代替廉頗,而彼時秦國換了白起來打仗。人家用長期征戰的戰神,趙王任用“職場小白”(只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

    趙括即使有真才實幹,因為這個原因,他也不敢沿用廉頗的兵法,否則在君王面前如何交代?年輕氣盛,為了實現反擊戰,他開啟城門的時刻,已經註定了戰役從有利轉向無力。

    秦軍遠道而來,時日以久,好比等待已久虎狼,本來要消弭了,如今獵物一出。秦軍如何不奮猛?再加上百戰百勝的白起鼓舞士氣,一發即中。

    三、戰略結果上,趙括的反擊有一定成效。我們看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追擊,滅掉趙國。且不論他的想法是否真的會把趙國滅掉。蘇代遊說范雎,離間二人,秦昭王親信范雎,調回了白起。後來,秦昭王又命令白起再去攻打趙國。白起不肯,認為已然失去了戰機。

    秦趙長平之戰,范雎說服秦昭王的理由也是秦軍疲憊,白起不肯再戰除了貽誤戰機也是秦軍疲憊。長平之戰後,六國中唯一能和秦國的匹敵的趙國衰退了。但是秦國大規模的戰爭也減少了。不得不說,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也有巨大的消耗。

    白起對秦昭王說,“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

    四、知子莫若父母,趙括的父親在世,說過自己的兒子只會紙上談兵,而他的母親也曾勸諫趙王,不要任用自己的兒子。除了愛子心切,無疑趙括父母對兒子沒有實踐經驗表示擔憂。

    五、趙括忠君愛國思想值得讚揚。戰場上投敵的人不少,如後來的章邯,但趙括並沒有。趙括被秦軍包圍後,在斷糧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趙軍內部沒有發生內亂,沒有投敵。突圍的時候,也是採取車輪戰術,可是沒有外援,最終失敗。

    綜上,趙括他年輕氣盛,沒有實戰經驗。上有趙孝成王的施壓,對手又是無往不利的戰神白起。縱使有能力有發展空間,可惜初出茅廬便有惡戰,生不逢時,一聲喟嘆!

  • 8 # 西府趙王爺

    成王敗寇,歷史只會為勝利者歌功頌德,卻很少給失敗者予以肯定。趙括的紙上談兵無論多麼可笑,但請各位記住,面對重重包圍,缺水斷糧的困境,他沒投降,而是以身殉國。

    這樣人,不應該是英雄嗎?

    說句笑話,造紙術是漢朝才有的,戰國時期記錄文字還是用的竹簡和帛等物件兒。

    紙上談兵,不知從何說起?

    事實上,趙括絕對不是一個平庸之輩!要知道長平之戰乃是秦趙國運之戰,趙王會那麼放心的將數十萬大軍交給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的無能之輩?

    或許你會說,趙王老眼昏花,不會看人,被趙括的高談闊論所吸引,被郭開的讒言所迷惑。那你未免過於小看一代王侯了。如若趙王真是如此昏庸,那麼趙國也不可能在他治下與秦國一爭長短了。

    當然,這些只是推論,趙括畢竟是敗了,四十萬大軍因他而全軍覆沒。這個責任,趙括身為主帥,肯定得算在他的頭上!

    但是,你得要看到,當時趙括面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處境?

    首先,秦趙上黨之爭,據於長平,長期的對壘,已經將這場戰爭演變成國力的對抗。而到最後,趙國堅持不下去了,他需要趙軍主動出擊,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否則趙國就沒飯吃了。

    趙括便是在這樣的期待下,臨危受命!主動出擊,與秦軍戰於野,這是趙國的戰術方向,趙括的所有行動部署,都是會照著這個來。

    趙王不是傻子,統率四十萬大軍通曉兵法的趙括更不是傻子。雖然是主動出擊,但其目的不是送死,而是求勝,沒有一點勝算把握的戰鬥,他們會打嗎?那還不如就此罷兵認輸算了。

    只是,他們沒想到的是,秦國換將增兵,白起來了。秦軍沒有像以前那樣上去和趙國硬剛,而是避實就虛,且戰且退,給趙括來了一個大包圓兒。

    這裡不得不說,白起確實厲害,姜還是,老的辣!趙括太年輕了,經不起誘惑啊!

    四十萬大軍就這樣被白起給包了餃子,可即使是這樣,缺水斷糧的趙軍在趙括的指揮下,硬是堅持了四十六天,最終投降還是因為趙括這個主帥死了。

    在那樣的困境之下,年輕無威望趙括的能穩住軍心,堅持戰鬥,說明其無論從帶兵能力還是指揮能力,都是非常不錯的。

    長平一戰,趙軍四十餘萬大軍全軍覆沒不假,但秦軍也傷亡近三十萬,這可是其有著白起,地利等戰場環境加成的情況下。

    可見,趙括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那般一無是處。他只是年輕沒經驗,且長平之戰遇到了白起。如果給他時間,假以時日,必定是一代將星!

  • 9 # 老貓談史

    首先是戰爭背景

    秦國在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的到了迅猛的發展,透過獎勵耕戰從而使秦國一步一步走向強大。秦國在經過幾代君王的努力後國力空前強大,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三家分晉之後,趙國與魏國和南韓獨立了出來,早期的趙國軍力並不發達。但是隨著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使得趙國軍事力量得到了巨大的跨越,使其一躍成為戰國後期唯一有能力與秦國進行軍事較量的國家。但是秦國一統六國的決心早已下定,要想橫掃六國就必須滅掉韓趙魏三國,這樣一來,秦國於這三個國家經常發生軍事衝突,使得這幾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第二點,戰爭起因

    秦昭襄王在爭取朝中大臣的意見之後發兵南韓,並迅速佔領了南韓大部分領土,韓王與朝中大臣的十分懼怕,並決定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但是上黨郡太守卻將其獻給了趙國,而趙王也在平原君趙勝與其他人的支援下同意接受此地,這樣一來就徹底惹惱了秦國,使得兩國之間的矛盾也隨之爆發,於是兩軍在長平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結果

    這場戰爭秦趙雙方都非常重視,因為這是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一開始,趙軍認命廉頗為將軍,廉頗在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後堅守不出,時間一長秦國也損失嚴重,於是秦軍開始使用反間計,果然趙王上當,將廉頗替換了下來,重新命趙括為將,趙括一上任之後就立馬轉守為攻,但不幸的是陷入了秦軍的重重包圍,在此期間趙軍的糧草被斷,在趙軍被四十九天之後,終於趙括率軍殊死突圍,結局是趙括被殺,趙軍的四十萬降卒被秦軍坑殺。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在研究完史書之後,我發現人們真的是有點錯怪他了。趙括是趙國非常有名的將領,而且在之前的戰爭中多次挫敗敵軍,有人說趙括在上任之後立馬改變方針開始進攻,我覺得這應該是個人風格問題,他手下有精兵四十萬,而且有著趙國最為精銳的騎兵,他覺得自己有能力跟秦軍決一死戰。

    在趙軍被圍困之後,趙軍陷入了斷糧的危機,我最佩服趙括的一點就是在這個最艱難的時期,趙括還能穩住軍心,並一直堅持了四十九天。雖然趙軍失敗了,但也給了秦軍致命一擊,此時使秦國損失了二十萬精銳,可以這麼說,秦國贏得並不輕鬆。

  • 10 # 歪史

    關於長平之戰,起因和結果都比較意外。起因的意外就是本來秦國進攻南韓,奪取野王,南韓不敵,為了罷兵,只好將已經事實上變成飛地的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國。這樣可以換取喘息機會和生存空間。

    上黨呢,這個時間相當於一塊肥美的牛肉,有了韓王的命令,這塊肥肉相當於已經到了秦軍將士的嘴邊,就等著下嚥。這個郡是一個比較大的地盤,總共有17個城池,粗略估計人口不下20萬,,這時候的郡守是馮亭,被自己的國家拋棄,但是馮亭不願意變成秦人,所以沒有遵從韓王的命令,尋思著藉助趙國的力量牽制秦軍。

    於是派人前往邯鄲,告訴投降的計劃,面對從天而降的巨大誘惑,趙孝成王舉棋不定,既想不勞而獲,又怕引火燒身。

    當然,他知道,這個時候換誰都一個心情,秦軍披星戴月的攻打南韓,出錢出糧出人,結果死傷無數,煮熟的鴨子被趙國吃了!這口氣,無論如何,稍有血性的人是不會忍下來的。有了這個認識,趙國高層這時候有了兩端分化的意見,接不接收成了趙國的最難做出的艱難決定。

    當然,艱難的決定還是要做出來的。

    時間不等人,在趙勝等人的慫恿下,趙孝成王最後決定接收,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廉頗率軍駐守上黨,以防止秦軍進攻。

    一如所料,秦軍不甘這樣被趙國輕視,一個個怒氣衝衝,因為秦人的爵位都是按功勞的,這樣一塊大肥肉恁是被趙國從嘴裡奪走,氣不可遏,攻韓的軍隊轉而進攻趙國,趙軍在廉頗的率領之下幾次失敗,被迫進行戰略防守。秦軍也因為無力突破趙軍的防線,只好進行對峙。

    戰爭進入膠著狀態,趙軍不作為,只是死守,秦軍想作為而無能為力。拿趙國的精銳騎兵沒有辦法。這一拖就是三年。趙國糧盡,向齊國借糧不得,於是期望和談,給其他諸侯國造成錯覺。秦國也耗不下去,與趙國相反,不是和談,而是實行反間計,進而進行戰略決戰。

    當事情到這裡,領導人的水平最後決定了勝敗的一方。秦國積極的進行戰略動員,給其他國家營造秦趙即將和談的錯覺,是他們不敢援助趙國,一方面行駛反間計促使趙國換將以便與趙軍決戰並且秘密的換上了白起,秦昭襄王親自到西河動員男子參軍,又積極的開拓運河,以便糧草能及時的到達前線。

    趙國這邊最後換了趙括,就是前面閼與之戰主帥趙奢的兒子,也僅僅止於換將,始終騎牆作風,一直給其他諸侯國即將要和談的錯覺,更加使得其他國家不敢援助趙國,趙國於是越來越孤立,秦國運河的開鑿,秦國的糧草比趙國還能更加快的運送到前線。乞求速戰速決,但是也做好了長期對戰的準備。更加沒有做出要如果改變劣勢的計劃,僅僅換將而已。

    對於前線來說,長時間的對峙,已經兵疲將乏,不像秦軍一直在動員。大家都知道,趙國優勢在於騎兵,秦國的是步兵,長期對待對騎兵來說絕對是一個逐漸退化的消耗,而步兵相對小一些。也就是說,在對峙中,趙軍的優勢被消耗了。

    秦軍呢一直在輸血,趙軍處於放生狀態,兩國高層完全不再一個檔次。再到戰場上,白起沙場老將,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豐富,趙括初出茅廬,從來沒有國實際臨敵經驗。大姑娘上花轎第一次!但是,這個時候很顯然,北方防備匈奴的李牧又不能南下,趙國無將可派,又因為是趙奢的兒子,談論兵法他父親也不如,趙國便認為可以一試,總之要扭轉戰場,也希望速戰速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項燕為何認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