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補言而蹊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是搞宣傳工作的,交往了幾十年,在一起的時候總有那麼句話:楚雖三戶能亡秦。

    說這句話的時候,一則是涉及的文化和文學有點多,再者,我和另外一個朋友和他關係最好,祖籍都是湖北人,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比較仗義,並且它認定我們兩個人很有前途,很聰明。

    當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詞義也在變化,項燕說這句話的時候,有當時的歷史背景。秦國和楚國有相似的地方,在周王封豐諸侯的時候,好的土地留給了周王的嫡系子孫,處於洛陽中原地帶土地肥美,利於耕種,人口密集,在當時來講是屬於發達地區,而關係和血緣關係稍遠一點的就分到了西部和南部地區,當時這些地方都是蠻荒之地,並且有外族虎視眈眈,楚何秦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既要應對惡劣的陌生地域,大力發展生產,增加人口,還要開疆闢土,對付外來入侵,並且還要向中原表達忠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楚國和秦國形成了自己的彪悍性格,民族勤勞,屯墾戍邊,勇於開拓,雖居邊陲,更有統一國家的大志。大漠孤煙直,寶劍刺九天。

  • 2 # 朝史暮想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其實可以有很多的說道。

    秦末戰爭中,楚國武裝不同於其他反秦武裝

    客觀地說,秦末的戰爭中,在其他諸侯國武裝獲得事實割據獨立的時候,楚國的反秦武裝的確是滅秦的主要戰力。陳勝是陽城人,吳廣是陽夏人,項羽是下相人,劉邦是沛縣人。他們都是楚華人。陳勝吳廣的農民軍,一直就和秦軍在槓。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也是打敗了王離,章邯等人的秦軍。項羽更是直接入了關中,接受了咸陽城。而其他諸侯國的武裝在取得獨立之後,就開始專心經驗自己的地盤,對於進入關中滅秦,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亡秦必楚”這句話,從後來看是客觀事實。

    “楚雖三戶”的三戶,很有可能指的是楚國的三個世族

    他們分別是楚國的昭氏,景氏和屈氏。屈原就是屈氏的人。這三個大氏族,其實才是楚國真正的主人,掌控者楚國的一切。並且這三個氏族,一直人才輩出,在楚國民眾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所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思,也可能是楚國的三大氏族,一定會滅亡你們秦國的。

    其實秦末戰爭和後來楚漢之爭,可以看作是一場南北對抗

    從春秋戰國開始,楚國就一直不被北邊的諸侯國所接受。因為他們地處南蠻,且流行巫術,與南邊少數民族融合後,其文化體系一直都自成一體,獨立於中原之外。所以那時候,不論北邊誰做了霸主,帶領一幫小弟敲打一下楚國這是肯定要做的工作。

    而楚華人不論是打贏了還是打敗了,都是倔強著頭顱,就兩個字:不服。秦末的戰爭,其他諸侯國武裝基本都是掙扎著獨立,復國就好了。只有楚華人一定要幹掉秦國。秦楚武裝的鬥爭,就是一場南北對抗。

    劉邦雖然也是楚華人,但是他後來是得到關中勢力的支援和項羽抗衡,所以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南北對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重點還是後半句,亡秦必楚,這也是南北對抗。

  • 3 # 萬里長空夜未央

    首先,標題中的項燕不正確。這句話出自於《史記 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於是項梁然其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是范增從楚南公處中聽說得來,再複述給項梁*,項梁認為很有道理,就開始了復國的大計。

    因此,標題中項燕可以改為項梁,改為范增,甚至楚南公都可以。

    注:項燕是戰國末期楚國的大將軍,抗秦將領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在秦滅楚之戰中,項燕被王翦擊敗,自殺身亡。其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的出發點,是“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楚國之所以成為戰國後期最無辜的受害者,還得說到楚懷王。

    秦惠王時,為瓦解齊楚同盟,派遣張儀使楚,對楚懷王許諾:只要楚國解除與齊國的同盟,改與秦國結盟,秦國便割讓五百里土地給楚國。而當楚國照辦之後,張儀改口稱,當初承諾的是五里地,而非五百里。這是楚懷王第一次受辱。

    《史記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張儀)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楚將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不聞六里。”即以歸報懷王。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

    楚懷王執政後期在政治上短視,在戰略上心浮氣躁,不僅讓自己在屈辱中死於異鄉,更使楚國徹底走向敗亡,然而,他的不幸遭遇仍然受到楚華人民,乃至六國的同情。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昭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雎、屈原的勸告,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劫持,秦王脅迫懷王割地,懷王不肯。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橫為王,是為楚頃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頃襄王二年),楚懷王趁韓、魏聯軍攻打函谷關的時機逃走,但通往楚地的道路已被封鎖,因此懷王從小路逃亡至趙國,但趙國畏懼秦國,不敢收留他,懷王只得投奔往魏國,但在中途被秦國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頃襄王三年),懷王含恨病逝於秦國,遺體被送還楚國。

    《史記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懷王遂發病。頃襄王三年,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由上,“亡秦必楚”的說法,在當時的楚地是有一定輿論基礎的,並非是范增和項梁兩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目前對於“三戶”有3種解釋:

    1. 極言其少,表達的是楚華人對秦國的憤恨情緒;

    2. 指楚國貴族昭、屈、景三大氏族;

    3. 位於今天河南省淅川縣西南的三戶城,是楚人的宗廟。

  • 4 # 庭下靈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很大程度上說的是一個人的信心,一種勢必做成的信念。

    第一:楚華人對於亡國之痛是有怨念的,楚懷王被騙到秦國,這才導致楚人恨透了秦國,又因為楚國是一個大國,無論人口軍事文化都比較發達,和秦國對立多年。

    第二:陳勝劉邦項羽都是楚華人,因為有了反抗秦國的武裝力量,一句政治口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亡秦必楚”又極具號召力,可以讓楚人團結到一起。

  • 5 # 使用者92710359118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間諺語人盡皆知,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後來事情的發展也的確如此。這諺語意為即使楚國只剩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並不簡單的只指,幾戶人家或幾個人就能滅亡秦國。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楚懷王熊槐客死於秦國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最後秦始皇駕崩,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亦是打著楚將項燕的名義,號稱大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是不無道理,有著各種原因促成的。

    第一,楚最無罪,范增曾直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秦昭襄王詐楚懷王入秦,並軟禁,天下任都唾罵秦國。而且,楚國昌平君和昌文君曾助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亂,楚對秦有大恩情。因此楚人滅秦有著天然的道義,有著人心。

    第二,戰國末年,六國之中楚為最強。秦國發動滅六國之戰時,秦將李信曾率二十萬大軍伐楚慘敗;最後老將王翦出馬,用六十萬軍方才滅了楚國。楚國雖然滅亡,可楚國本土勢力並未被徹底消滅,如項梁項羽為首的的項氏家族依舊蟄伏。楚地百姓也對秦仇恨最深,壓抑已久。

    第三,這個可以忽略不計,當笑話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以押韻,念起來琅琅上口。不過也有人馬上提出反對,比如“韓雖三漢,亡秦必韓”“趙雖三少,亡秦必趙”等。

    不得不說,歷史真是神奇,許多偶然下有著一定的必然。

  • 6 # 一夫82

    項燕在戰場上臨死之前,悲壯地說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兩千多年來讓無數英雄好漢慨嘆!

    然而,歷史又恰恰印證了他的這句話。讓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人,正是楚華人:

    劉邦,沛縣人,今江蘇省沛縣,戰國時為楚國屬地;項羽,項城人,今河南省項城市,戰國時為楚國屬地。

    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後人的附會?應該都有一點。

    戰國末年,秦國經商鞅變法強大起來,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公元前221年滅齊建立大秦帝國,一掃六國只用了九年時間。當時六國之中最大最強盛的是齊國和楚國,楚國是公元前223年被滅。項燕是楚懷王被俘後另立昌平君為王,第二年後兵敗殉職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在影視劇中是項燕在這次戰役中臨死前所說,但並未見於歷史文獻。在歷史文獻中,《史記.項羽本紀》中範曾有過類似的說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歷史上的一些說法,有真實客觀的,也有後人的附會。

    為什麼不說亡秦的是齊或者韓趙?而偏偏是楚呢?如果非要說出原因,本人以為有這樣兩點:

    一是暴秦必亡,亡秦的是六國,更是天下蒼生。"天下苦秦久矣!"何其不亡!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二是文化因素,大秦帝國所代表的,並非中華文化的全部,中華文化的根基在中原地區,她的源流是黃河長江的廣大地區,她的精華在長江中下游,其中當然包括廣義上的楚國。

  • 7 # 此帳號已換至我行異

    首先,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不是項燕說的,根據史記記載應該是到個叫南公的楚華人最開始說的,史記記載為楚南公。

    三戶也是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指的是楚國三大姓,屈,景,昭三姓。

    第二,是指地名,也就是楚國的宗廟所在的三戶城。

    第三是真指三戶人家,就算楚國只剩了三戶人家,也要滅亡秦國。

    其實個人認為這只是一句氣話,就好像被人欺負了,會說咋樣咋樣將來一定報復你。只不過後來滅亡秦國的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劉邦等人都是楚人 ,這句氣話也成了預言。

  • 8 # 開熱買

    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秦軍像秋風掃落葉一樣,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東方六國。 就這樣,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秦始皇在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情況。嬴政吸取歷史教訓,廢除分封,防止諸侯割據,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強秦的武力統治下,六國相繼滅亡,其中最冤枉的是楚國。 楚國在滅亡的時候,當時作為楚軍統領的項燕在臨死前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詛咒,詛咒不是預言,項燕是楚國最後的大將,但他不是預言家,這樣的詛咒是想讓楚國後人記住亡國之恥,崛起為國報仇,也發出了楚華人對秦華人憎恨之情 而歷史似乎讓項燕變成了預言家,賜予孫子項羽亡秦的使命,“亡秦必楚”的詛咒讓當時反秦的項梁的軍隊聲望最高,不斷吸引各方勢力投奔,連劉邦當時都不得不投奔項家楚軍。 作為將門之後,項梁,項羽,都是作戰的高手,在當時的反秦軍隊中,項羽的軍隊戰鬥力最強,隊伍最壯大,打敗了秦朝的主力部隊,章邯,王離(王翦孫)都收入囊中,不得不說,項羽的楚軍是推翻秦朝的主要勢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詛咒先有項燕的鋪墊,後有項梁項羽的努力,推翻秦朝,詛咒被實現,自然而然變成的預言般神奇的存在,

  • 9 # 諸文紀

    是這樣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裡

    據史記記載,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其家族被封於項國,是天下項姓的祖先。項氏以封地為姓,故姓項,為周公長子伯禽的後裔。

    直到項燕的出現,才打破了這一切。公元前225年,強橫不可一世的秦王政,已經滅掉了韓、趙、燕、魏四國。中國版圖上,只剩下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在瑟瑟發抖。秦王政銳利的目光,投向了楚國。他派出伐楚的主將,是秦國有名的少壯派李信。

    在滅燕之戰中,李信率領數千精兵奮勇追擊窮寇,大破燕太子丹的主力,迫使燕王殺了太子丹求和,由此聞名天下。而李信的助手,叫做蒙恬,後來曾擊退匈奴。

    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秦兵,分兩路殺入楚境。很快,他們接連擊敗楚軍,攻佔了平輿等重鎮,一時間,楚地人心惶惶,都以為末日將到。

    項燕臨危受命,統率大軍抗秦。他敏銳地發現了秦軍的致命弱點:李信蒙恬,都是年少輕狂,率領的軍隊只有二十萬,根本無法佔領廣袤的楚國領土。

    只要等他們銳氣耗盡,然後掩擊,就能得勝。於是,項燕把一面調集大軍做好戰備,一面令前線各城自顧堅守。李信深入楚國,轉戰多時,雖然勝多敗少,但也漸漸兵力疲憊。於是,他掉頭撤退,準備與蒙恬匯合後,短暫休整,再做打算。

    項燕等的就是這一刻。他立即率領大軍,尾隨著撤退的秦軍,勇猛追擊!一連奔走了三天三夜,終於在邊境追上秦軍。李信紮下壁壘,負隅頑抗。

    項燕揮軍猛攻,擊破了李信的兩座大營,殺死了七名都尉。李信率領的十多萬秦兵,損失半數以上。李信拿出吃奶的力氣,才在蒙恬的接應下撤退回境。這是戰國時期,秦軍的最後一次大敗。也幾乎可以算是整個戰國時期,楚軍唯一一次大敗秦軍。

    對項燕而言,這場關係國家生死的戰鬥才剛剛開始。20萬軍隊的敗績,並不足以動搖秦國的根基。更慘烈的戰鬥還在後頭。

    果然,秦國換上了經驗豐富的老將王翦。在之前,他就告訴秦王,滅楚至少需60萬大軍,李信帶20萬根本不夠。公元前224年,秦王把傾國的兵馬60萬撥給王翦,浩浩蕩蕩向楚國壓來,在平輿一帶紮下大營。

    項燕深知,與60萬彪悍勇猛的秦軍決戰意味著什麼。或許,藉著之前戰勝李信的旺盛士氣,足以在血戰中挫敗強敵,保全國家吧。

    他也調集了全國的兵力,與秦軍針鋒相對的擺開陣勢,殺奔營前挑戰。誰知,王翦的老謀深算,卻遠非李信可比。面對士氣正旺的楚軍,他竟然下令堅守壁壘,不許出戰!項燕使足勁的一拳,如今打了個空。項燕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他不敢輕易分兵去攻擊秦國其他地方,因為這會削弱主力,遭到王翦的各個擊破;他也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擔任主將。

    但就這樣耗下去,何時是個頭呢?如果,這時候齊國能夠出兵,無論是從背後夾擊王翦,還是攻擊秦國本土,都一定能改變局勢吧!可惜,齊國自從幾十年前被樂毅打敗,就始終親近秦國,如今更是不可能指望他們了。

    在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下,項燕捱過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他麾下的數十萬楚軍開始竊竊私語。他們和對面的秦軍不一樣,長期在這裡待著,又不開打,讓他們猜疑和納悶。

    再這樣下去,軍隊可能要自己潰散了。於是,項燕下令向東撤退,準備到自己的後方休整。王翦等的就是這一刻。他立刻下令,全軍出動,向楚軍總攻擊!長期的相持不戰,耗盡了楚軍的精力,卻讓秦軍積蓄了飽滿的殺氣。加上吃得飽,練得好,勇猛更加了三分。楚國主力被打得大敗,項燕亦死於亂軍中。

    不久,楚國滅亡。對比楚國數百年間庸碌的將領,項燕無疑是出色的。他帶領楚軍,給了掃蕩六合的秦始皇最後一拳。雖然只打掉兩顆牙,也聊勝於無。總之,項燕是在秦統一的大勢之下,上演了一出平凡人抗拒命運的悲劇。不過,歷史的推移,畢竟不是戲劇,不可能有最終的落幕。楚國數百年間遭受秦國的侵凌,在同樣彪悍的楚民族心中,寫下了血淋淋的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10 # 手把吳鉤

    我們來看《史記》原文: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這話是從范增嘴裡說出來的,范增轉述楚南公的話。

    當時陳勝身亡,項梁召集楚地反抗勢力開會議商量下一步怎麼辦。項梁當時面臨著嚴重的道路問題,之前項梁打的是陳勝(也是楚)的旗號。現在陳勝死了,怎麼辦?這問題對別人來說可能問題不大,但對項梁來講不好處理。繼續打陳勝的旗號吧,陳勝不是正統,並且陳勝也死了,沒啥號召力;不打陳勝的旗號吧,自己是陳勝的“上柱國”,自己剛以背叛陳勝的名義幹掉了秦嘉。所以叫大家來商量商量以後還打不打陳勝的旗號。在會議期間,范增來遊說項梁。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范增為什麼能見到項梁?當時項梁組織大家開政治會議和軍事會議,這都是大事。一個布衣老頭,竟然能見到當時的高階首長項梁?別的不說,安保這一關就不好過。其實答案太史公已經告訴我們了,因為范增“好奇計”,並且大家也知道範增“好奇計”。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範老頭有水平,並且水平很高,高到大領導覺得也得聽聽範老頭的意見。所以范增說出來的話,有一定說服力。

    其次,范增說服項梁的方法本身也很有水平。那麼他怎麼說的呢?

    先從項梁最關心地說起:“陳勝敗固當。”項梁“召別將會薛計事”就是因為“聞陳王定死”,范增開口就說陳勝失敗是必然的。接著說理由,“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這話有不同的解釋,范增這裡說這句話意思是秦滅楚不義。滅楚不義,秦就是侵略,那麼楚國反抗秦的統治就是師出有名。

    范增然後舉了一個例子,表示民心所向,“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自從楚懷王被秦人騙去不能回國,楚國的老百姓現在說起來還替懷王冤得慌。師出有名,民心可用,這是成功的因素。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以上說的都是為什麼要用楚的旗號,接下來講了有害大義的後果。陳勝剛開始的時候也是用楚的名義起義,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稱大楚。那麼陳勝為什麼又敗了呢?因為“不立楚後而自立”,陳勝你既然自己稱自己是大楚,那麼你就應該立熊氏後人為王啊,結果呢,你自己稱王了,原來搞了半天你不是帶著大家復仇的,是為了自己當大王啊。這就失了大義了,老百姓也不服氣啊,你不兵敗誰兵敗。所以“其勢不長”,他幹不長久。

    范增講了反秦成功的原因,並拿陳勝當反面教材詳加說明;然後又說到時下現狀。現在項將軍您二世元年九月從江東起兵,到現在二世二年四月,這短短八個月的時間就有了十萬之眾,楚地的兵將猶如蜜蜂版紛紛投奔您。然後緊接著解釋了原因,這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為楚將,能夠再次擁立楚國的後裔啊!並不是因為君世世楚將,而是因為君世世楚將“能復立楚之後”。您有優勢,能夠順民心,行大義啊,這樣才能實現您的目標。通俗的講就是項梁你個小年輕,要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將個人奮鬥融入到滾滾大時代洪流中, 用奮鬥書寫無愧於時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最後這句話本身就屬於讖緯,從漢初的歷史看,讖緯還是有民間基礎的。具體到這句話,怎麼解釋都能解釋通,常見的解釋有三種:其一,楚人恨秦恨得牙癢癢的,哪怕就剩三家了,也能夠滅亡秦國。其二,楚國即使只剩下三大公族昭、屈、景,也一定要滅亡秦國。其三,秦國一定亡在三戶津。這個倒是真的,項羽三戶津大敗秦軍,章邯降,秦遂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吳四大都督一生戰功卓著,結局卻不是很好,究竟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