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下里春秋

    四大都督,魯肅和陸遜都得善終,哪裡來的結局不好?

    周瑜比較可惜,年紀輕輕就死了,可能是戎馬生涯太過辛苦。

    呂蒙本來就身體不好,應該有什麼隱疾,所以才會猝死。

    這倆人命短也並非政治原因,可能是東吳點背吧。再說倆人不死,後面的高手又怎麼會上位呢?

    東吳後來衰落,就是老傢伙太多了太挫了。

  • 2 # 何郃翮

    這個問題與其說是在問四大都督,不如更直觀的聊聊他們的主子對他們的態度,生於亂世比自己更能左右自己結局的,無非是自己的主子,主子對你的態度直接影響你的人生!

    先聊聊他們的主子---大皇帝孫權

    孫臏貴勢,孫武重虛實,懂此二者,即懂兵法之精髓也。餘讀三國,觀孫權坐守江東,幾次大戰,皆以示弱於敵戰術而達以弱勝強之戰略目的,盡收東吳山川之利。析其機變,頗得兵法要旨,故將讀書心得敷銜成文,以備索玩。

    每每看到蕩氣迴腸的《三國演義》,都為那段風雲際會的三國史感嘆不已,真是一個人才輩出、英雄雲集的時代;但是書中以劉備的蜀漢作為正派、曹操的曹魏作為反派,孫權的東吳似乎只是一個打醬油的存在。雖然東吳貌似只是一個打醬油的存在,但是從全篇整文來看,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東吳一直平衡著三國三足鼎立的局面,曹魏強大就削曹魏,劉備強大就和諧劉備,孫權手下的四大都督,宛若定海神針一般,用自己的卓絕的能力保護著東吳。

    東吳四大都督

    1.周瑜

    周瑜年少便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208年,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209年, 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210年西征巴蜀途中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周瑜是在《三國演義》中“黑”得比較慘的一位了,事實上, “赤壁之戰”可以說完全是周瑜的傑作。周瑜的死也和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案,周瑜在回江陵準備行裝去西征巴蜀的路上,就已然重病了。然後給孫權寫了封信,說我人生太短了,大志沒有完成等等,然後推薦魯肅接任大都督,然後沒多久就在巴丘病逝了。

    孫權得到周瑜死亡的訊息後,悲哀慟哭,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忽然短命死去,我以後靠誰呢,然後親自去蕪湖迎接周瑜的靈柩。周瑜的一個女子,安排長子孫登娶了她,兩個兒子一個娶了自己的女兒,一個娶了同宗的女兒,都安排做官。

    這裡小編說一個陰謀論:周瑜死於孫權毒手,江東乃是周瑜和孫策一手打下,在江東聽將令不尊王命的大有人在。在電視劇《新三國》中有一段特別精彩,孫權斥責周瑜問道:這江東到底是姓周還是姓孫?孫策剛死的時候孫權還未成熟,不敢動作太大,等到赤壁之戰以後,羽翼漸豐外敵曹操也已退回北方,這時候藉著周瑜西征悄悄伸出了黑手。觀察孫權在周瑜死後的態度也不難看出,畢竟周瑜勢大家屬安撫工作一定要做得完美。

    2.魯肅

    魯肅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

    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

    魯肅的《榻上策》可以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更為磅礴大氣,在大局觀的軍事思想上,魯肅不說是三國第一人,至少也能排前三了,可惜也是被小說所誤,一直認為魯肅沒啥能力,其實魯肅才是真正奠定東吳百年基業的人。

    217年,魯肅病逝,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和周瑜不同,魯肅死後,孫權只是親自為他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然後善待魯肅遺腹子,就沒什麼安排了。

    不過,雖然魯肅死時,孫權沒什麼表現,但是孫權經常回憶魯肅的音容笑貌,把魯肅比做東漢的鄧禹,認可他對於東吳的建立有著很大的功勞,給了他四字評價”明於事勢”。

    孫權對待魯肅是,一,死後妥善安排,二,沒事經常回憶。

    對於魯肅小編的觀點是,魯肅更像是孫權手裡的一把劍,一把利劍,一把非常順手的利劍。可能魯肅迎諸葛亮過江東舌戰群儒是為了確立孫劉聯盟共抗曹操,但孫權的心裡難道就沒有一絲絲想借外人的手打壓周瑜的想法嗎,所以魯肅得到了孫權賞識,這一點從“明於事勢”就不難看出。觀看魯肅死後孫權的表現,沒有出現想對待周瑜一般的假惺惺,更多的只是獨自回憶魯肅的音容笑貌,估計此時的孫權更多的是把魯肅當作了朋友當做了知己。

    接下來這裡我們跳過呂蒙,先將陸遜,呂蒙留到最後,因為他的死大有說法!

    4.陸遜

    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歷史上陸遜的功勞非常大,擒滅關羽就有他的份,後火燒連營800裡,大敗劉備,又多次阻擋曹魏的進攻,後來又擔任丞相,《三國志》 甚至為他單獨列傳,歷史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陸遜是孫權完完全全的嫡系,不過陸遜是孫策的女婿,而且陸家也是東吳本土大家族,所以孫權一直以來都對陸遜頗有提防;陸遜最得意之作,就是火燒夷陵,將劉備攢下來的蜀漢精銳燒的是乾乾淨淨。

    與其他人相比,陸遜還有個好兒子,那就是陸抗,三國後期絕對的”牛人”,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孫權曾和陸遜討論周瑜,魯肅和呂蒙。孫權認為,周瑜,膽略過人,大敗曹操,開拓荊州,很少有人能和他比;魯肅,給我指名成就帝業的方向,又助我力抗曹操,很好,但是借給劉備地盤,是他犯的一個錯。呂蒙少年果敢有膽星,長大後博學多識,有奇計,僅次於周瑜,後來圖謀俘虜關羽,勝過魯肅。也就是說,孫權認為周瑜無人能比,呂蒙強過魯肅。當然,文武雙全的陸遜是可以媲美周瑜的。

    但是孫權對他怎麼樣呢,陸遜是四大都督活的最久的,超過60歲,所以就涉及到晚年的孫權的立嗣之爭。孫權很不高興,好幾次派人責備他,陸遜心中怨憤,就這麼死了。

    陸遜可以說死的最窩囊,也最慘,對於陸遜的死,史料沒記載孫權有什麼表現,因為正生氣呢,所以是恨。直到陸遜的兒子陸抗統領陸遜的兵馬,送葬回來,回答孫權對陸遜的二十多條不滿,孫權這才不恨陸遜了。

    可以說,孫權對待死後的陸遜是最差勁的,但是陸遜是非常有能力的,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孫權甚至把他比做伊尹和姜子牙,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這個評價非常高。

    接下來終於輪到我們大蒙萌了!

    3.呂蒙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魯肅死前,並沒有推薦繼任者,孫權打算讓嚴睃接替他,嚴睃認為能力不足,推辭掉,孫權這才選的呂蒙,呂蒙不是都督的第一人選。 呂蒙是從草根一步步成長學習起來的,孫權對他認可度不高。

    如果說周瑜和魯肅都是孫策時代的人才,那麼呂蒙才是孫權真正一手培養和提拔起來;”土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指的就是孫權培養呂蒙的事情;呂蒙應該算得上是三國裡最勤奮的一個人了。

    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但有呂蒙的死卻非常蹊蹺,呂蒙死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期,斬殺威震天下的蜀漢名將關羽,奪回荊州後。

    跟呂蒙一樣,關羽也是死在自己職業的巔峰期一攻取襄陽和水淹 七軍(關羽年輕時曾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但只是作為一員武將,未親自統帥大軍。關羽死前駐荊州,相當於一方諸侯,掌握著一個集團軍)。

    當一個名將在自己的職業巔峰期,斬殺另外一個處於職業巔峰期的名將時,或許他的使命也隨之完成了,但呂蒙的死充滿著太多的疑惑,讓我們不得不去懷疑。

    呂蒙究竟是怎麼死的?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的版本:

    第一種:關羽的亡魂索命

    這是《三國演義》原著裡呂蒙的死法。

    呂蒙盡收荊襄之地後,孫權犒賞三軍,大設宴會為諸將慶功。孫權親自酌酒賜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 厲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

    眾將大驚,急救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日:“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

    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t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

    羅貫中的這種寫法讓人著實費解,呂蒙死前舉止反常,死後七竅流血,這是典型的中毒症狀,怎麼會是關羽亡魂索命呢?

    學過哲學的應該知道,物質決定意識。當物質不存在時,又哪來的意識呢?可能羅貫中是個唯心主義者吧,但古人迷信,信封鬼神也是源遠流長的。

    不過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羅要突出關羽的英雄氣,就是死後也有報仇雪恨,就像大家電視劇裡看到的,有人要死時威脅對手說:”我死後化作厲鬼也要纏著你”。

    所以,從呂蒙死的症狀可以推斷出呂蒙是被毒死的,羅貫中為了神化關羽,於是虛構了關羽亡魂索命這個情節。

    就算有”因果報應”,但鬼神之說簡直是無稽之談。

    也就是說羅貫中描述的呂蒙死因並不是真正的原因,而且另有玄機。

    第二種:發病而死

    據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記載:“以蒙為南郡太守, 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

    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

    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憾,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錯,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

    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

    從陳壽的記載來看,呂蒙是病死的,也有理論依據,呂蒙16歲時便隨姐夫鄧當上戰場殺敵,可謂少年英雄。

    此後,跟著周瑜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在赤壁之戰後,呂蒙已成為周瑜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將和未來的接班人(當時周瑜病故時,眾人都以為繼承人是呂蒙並提前祝賀。當週瑜指定魯肅時,眾將錯愕,呂蒙也非常失望。但他遲疑了一會便跪拜魯肅,其他眾將也才跟著跪拜)。

    根據呂蒙的生平經歷,其早年只是“吳下阿蒙”, 卻戰功赫赫,可以推斷出其一定是個勇將,常年征戰,哪有不會受傷的。到42歲時,他已經是傷痕累累,身體嚴重透支了。

    其實,在關羽奪樊城時,呂蒙就生病了,由陸遜接替,關羽也才放心的去攻樊城。

    但是,呂蒙在追殺關羽時可是生龍活虎呀,連陸遜的大軍都苦苦追趕不上。突然溘然長逝,從道理上說病死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急性病。

    但呂蒙長期征戰,身體硬朗,得急性病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朱元璋送徐達的那隻烤鵝。

    況且,呂蒙意氣用事,一心斬殺關羽,他報的不是孫權,而是周瑜。違抗軍令本來就是死罪,更何況還將災難引向了吳國。

    所以,不殺不足以平息孫權心中的怒火。再睹,呂蒙取了荊州,荊州是什麼地方?是威震 天下的關羽鎮守的地盤;更是周瑜、魯肅等人一輩子都想取而沒能取下的地方,正如慶功宴上諸將說的那樣“大都督此戰兵不血刃而取荊州,功勞蓋過周瑜、魯肅多矣”,正所謂 “功高震主”。

    如此違抗軍令又功高蓋主之人,孫權能容忍嗎?

    但是,孫權知道即使呂蒙違抗軍令,但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他是吳華人民心中的英雄,就算殺也不能明殺。

    於是,孫權來了個“一箭雙鵰”之計,先毒殺呂蒙再召集天下名醫為其治療,來贏取吳國的民心。這也可解釋孫權為什麼把呂蒙接到自己的內殿,- 是方便監視,怕其裝死;二是做給大臣們看的,好讓他們誓死為自己效力。

    第三種:被孫權毒殺

    這是《新三國》裡呂蒙的死法。奪荊州後,呂蒙病重,孫權召見陸遜議事。

    陸遜見孫權之前,孫權讓張昭帶陸遜看看呂蒙大都督,陸遜-看死了,張昭對陸遜說:”主公讓大都督去奪荊州,拿下荊州不要傷害關羽,大都督一意孤行, 把東吳逼入危難之中,他的死也算上天報應吧。”

    聽聽話裡的殺機,張昭的意思是,誰對主公威脅或牽制和不聽命令,就和呂蒙一個下場。

    從陸遜掀開的被子來看,呂蒙臉色鐵青、發紫,口角流汙。再加上張昭的話,可明顯推出:呂蒙因違抗君命,被孫權毒殺。

    在《新三國》裡,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很容易推斷出來,因為在呂蒙死之前,劇情做了大量鋪墊。

    呂蒙攻下荊州後,首先做的就是設壇祭奠周瑜,以報周瑜當年的知遇之恩(而不是報孫權之恩,大忌呀)。然後陸遜傳孫權令”奪下荊州後,駐守休養,不能斬殺關羽”。

    而此時,呂蒙命人關閉城門]不讓陸遜進城傳令,又令人追殺關羽(還讓人打著自己的帥旗把陸遜弓向相反的方向)。

    這明顯是違抗君命,一心想治關羽於死地呀,把戰火引向東吳呀(大忌中的大忌)。

    綜上所述,”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呂蒙很可能是被孫權毒殺的,原因很可能是這樣的:

    違背了孫權的意願,將禍水引向吳。

    這是呂蒙之死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對於蜀國,不是不打而是時機未到,孫吳的國策是聯蜀抗魏,而不是與劉備翻臉。

    但是呂蒙在打下荊州後殺死了關羽(地盤丟了可以再搶,命沒了豈能復活),這是曹操非常希望看到的(呂蒙幹了“親者痛,仇者快”之事)。

    如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命運-樣,劉備、孫權都不願意 殺他,怕惹火上身,對於關羽也是一樣,曹操和孫權都是 要地不殺人的策略,或者說,都希望對方殺關羽,與劉備結仇,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這是曹操要求曹彰將關羽逼入吳軍包圍中的原因;也是孫權把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的原因一將禍水引給對方。

    從這方面來說,呂蒙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因為對曹操和孫權這對老油條來說,他們都知道關羽對於劉備的價值,就像當年周瑜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時,知道曹操對於曹魏的價值一樣。

    但不同的是,諸葛亮當年略施小計,讓關羽守華容道,而關羽念舊情放走曹操,使周瑜之計未得逞;而此刻呂蒙卻意氣用事,違抗命令,執意追殺關羽。

    相比之下,曹操此時要高明很多,對徐晃下令:”對關羽殘軍, 只追不擊;對關羽,不殺不傷”,多像當年的諸葛孔明呀。

    此時,真替呂蒙冤呀,關羽是誰呀?是戰無不勝的戰神,躍下無雙的名將。

    殺了他,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名將而揚名天下了,面對如此大的誘惑,世人恐怕都是欲罷不能呀(曹彰其實更有機會,只是被徐晃拼死攔著才未殺成)。

    可以說,是呂蒙自己的慾望殺死了自己,戰勝不了自己的慾望,就為慾望去死吧。

    可是,為了自己一時的慾望而身首異處也太不值了吧。相比於垂釣高手司馬懿,呂蒙此時太短視了,為了虛名而丟掉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太可惜了(哎,好死不如賴活著)。

    第四種:擁兵自重,功高震主

    呂蒙是大都督,總管東吳的所有軍隊,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孫權是東吳的國君,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國家總統。”槍桿子出政權”是萬古不變的真理,所以,要三權歸一。

    孫權一直比較壓抑,因為前有周瑜的赤壁大捷,後有呂蒙奪回荊州,個個都戰功赫赫,在軍隊中擁有極高的威望。

    萬一這個大都督對自己不滿,“兵諫” 不是沒有可能的,況且,呂蒙還抗命不遵,假以時日,那還得了。所以,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再次上演。

    似乎歷史上的名將都逃不過這個定律,但呂蒙冤在此時還未到”兔死狗烹”的地步,畢竟此時天下三分,還不是”清君側”的時候。

    或許有人會說,孫權可以來個”杯酒釋兵權”呀,不一定要致呂蒙於死地呀。

    但情況有所不同,此時關羽已死,他知道關羽對於劉備的重要性。他認為殺了呂蒙,關羽的大仇也就報了,再加上自己的求和與諸葛亮的勸諫,劉備心中的怒火也就消了。

    但東吳終究沒有擺脫這趟渾水,因為他太低估劉備了。

    劉備此時是手握重兵的-方諸侯,和當年那個東奔西走的織蓆販履之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況且他以”仁義”立於天下,關羽之死,為了面子,為了做給天下人看,就算馬革裹屍也要伐吳吧。

    所以說,呂蒙比前輩晁錯死的要冤,晁錯的戰功無法與呂蒙相提並論,只是力主削藩而引發”七王之亂”。二人死前都把禍水引向自己的主公,而被自己的主公殺死後,也未平息生前帶來的禍患。

    古人打仗向來尋求”師出有名”,吳蜀兩國在政治上只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而如果有一方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兩國交兵也是不可避免的(換句話說,吳蜀兩國遲早要幹一仗)。而此時,關羽的死只是為劉備出兵找到了藉口,而呂蒙只能做那隻"替罪羔羊”了。

    一代名將呂蒙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斬殺蜀漢名將關羽,致東吳於水火,而招來殺身之禍,死於非命,讓人扼腕嘆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孫權此人絕不是演繹中描寫的好好先生,而是一個深諳帝王之術,心狠手辣的一個梟雄,比起劉備與曹操,可能他差的只是年級吧,畢竟一個9歲就敢進敵營討要父親屍首的人,會是一個小綿羊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是怎樣詮釋佩劍之風與尚武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