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郭興聘

    近體詩詞也好、楹聯也罷,都講究平仄。

    如果不知道"一"為仄、"依"為平、而"衣"卻可平可仄;

    或不知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所有數字中只有"三"和"千"是平其他都是仄;

    又或不知道國家的"國"字和發財的"發"字都是仄;

    那麼你可能真不清楚平仄到底是個什麼鬼!

    其實平仄沒有那麼複雜,本美篇帶你徹底甄別平仄,從此不再犯糊塗了。

    在介紹平仄之前,先要明白古今漢語聲調的不同:

    古漢語分四聲調:平、上、去、入;

    今普通話四聲:陰平、陽平、上、去;

    看到了吧,胡化了的今普通話裡沒了入聲!

    前人總結出這當中語言的變化規律是:

    古平分別變成了今陰平和陽平;

    古上聲分別變成了今上聲和去聲;

    古去聲還是今去聲;

    古入聲則分化到了今四聲中都有!(這就是為什麼國字是仄的原因)

    好複雜啊!不過不用刻意去記,見下圖,甚至該圖也不要刻意去記。如何辨別平仄,看完本文就會了。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今普通話三四聲一定是仄,一二聲可能是平也可能是仄!!!請帶著這條結論下看)

    什麼是平仄?王力在《詩詞格律》裡這樣寫道: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意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顯然,他說的平仄是就古漢語發音而言。

    嚴格意義說,看字的平仄,應當查過去朝廷頒佈的韻典才是唯一的方法。

    沒有官韻怎麼辦?其實也沒關係,查今普通話漢語字典也可:

    1,今普通話中三、四聲,對應的一定是仄

    (今上對應古上或入聲,今去對應古上或去或入聲);

    2,今一聲和二聲就麻煩,由於有少量的入聲字混入了,它可能是平也可能是仄!

    好在,古入聲字混入今陰平和陽平的字不多,總共也就250多個,多看兩眼記住就行了。

    《派入現代漢語平聲中的古入聲常用字表》(其實也有規律)

    透過上面,基本能分辨出漢字的平仄了。但正如普通話有多音字一樣,古漢語也有這種情況。有些字屬於"一字平仄兩讀"。

    古人字音的平仄兩讀大體有兩種情況:

    一是"雖有平仄兩讀,而意義不變者。"(王力話)例如:"看、望、忘、過、聽、醒"等字。這一類好辦,因為什麼情況都可用。

    二是"平聲所表示的意義和仄聲不同"(王力話):

    ①作動詞或形容詞或副詞時讀仄,作名詞(含方位詞、量詞)時讀平。如"食、衣、汙、冠、荷、王、傍、扁、正、間、長"等。

    ②與上一種情況相反,作動詞或形容詞或副詞時讀平,作名詞(含方位詞、量詞)時讀仄。如"從、中、重、供、吹、騎、思、疏、分、殷、聞、論、觀、難、扇、傳、調、教、華、相、令、興、乘、禁、燒"等。

    記憶"一字平仄兩讀"常用字的辦法:

    ①可結合閱讀、背誦唐詩宋詞來記憶;

    ②可在創作實踐中結合查閱工具書來記憶;

  • 2 # 孝容可舉

    唐詩中的平仄規律

    毛澤東在《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格律詩要講平仄、對仗、押韻和章法,否則會不倫不類,貽笑大方。

    在格律詩中,兩字平聲“平平”、兩字仄聲“仄仄”,及單平聲“平”、單仄聲“仄”,是構成平仄格式最基本的聲律要素,它們以相互交錯規律排列成完整的詩歌聲律。

    所有的五言律絕,都以“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四種形式組成平仄格式。

    所有的七言律絕,都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種形式組成平仄格式。

    它們以“粘"、“對”的方式有規律地組合成全詩的聲律體系。

    在中華詩的發展中,到了漢魏朝時代,逐漸產生五言詩、七言詩,後隨著對漢字聲韻的認識和歸納總結,為產生律詩、絕句等近體詩奠定了基礎。在六朝後期(梁、陳)及隋和唐代初期,是近體詩孕育、發展、定型的時期。

    近體詩中,八句的稱律詩,四句的稱絕句。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由於篇幅考慮不一一列出了。在四種平仄的基本格式中,包含如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互相交錯的。

    二,平仄在一聯中的對句與出句是相反的。

    三,平仄在下聯出句與上聯對句是相粘的,否則叫“失粘”。

    四,在偶句的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稱為“韻腳”,是固定的押韻部位,要押同一韻部的韻字,否則“出韻”,這是忌諱的。

    在律詩和絕句中,格律所規定的平仄都是有規律的,每句之間都遵循“粘對規律”。表示如下(絕句去掉句首二字):

    起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句)1

    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句)2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3

    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4

    粘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5

    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6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7

    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8

    粘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9

    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10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11

    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12

    粘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13

    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14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15

    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16

    特殊的平仄格式與講究

    在七言律絕中,平仄格式總體上“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以應平可仄或應仄可平,第二、四、六字是不能含糊,必須平仄分明。在五言律絕中,相應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不少詩人喜歡用平仄變式,就要注意律絕平仄格式的講究:

    1,忌“三平尾”和“三仄尾”,即每句最後三字出現“平平平”和“仄仄仄”的情況。

    2,忌犯孤平,即在七言平仄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除韻腳的平聲字外,只有第三四字是平聲,若按“一三五”不論,第三字若用仄聲,則僅剩第四字是平聲,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的格式,故稱“犯孤平”;同理,在五言平仄句式“平平仄仄平”中,若成“仄平仄仄平”,也屬犯孤平。

    從全國各地詩詞刊物的發表上看,律詩(尤其七律)、七絕和詞的數量最多。寫好律詩並非易事,這不是格律形式問題,是各人的水平差異。掌握好平仄格式,遵守“粘對”規則,若心有靈犀偶有妙句,得好詩一篇實在是快哉!

  • 3 # 素抱樸

    謝邀答:唐詩中的平仄有什麼規律?問得非常好。這是多少愛好唐詩想學作詩的愛好者迫切明白的問題。現在很多愛好學寫唐詩者認為:七律,就是一句七個字,一首八句。絕句,就是一句七個字,一首四句,五言詩……。學的只是外在形式。對初學者來說,要學寫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唐詩,入門先學會三條規則。知道平仄是什麼,一首詩裡起承轉合是怎回事,格律詩限韻不能出韻等。說平仄,這裡暫不論,有關書籍很多,講的也很多,可讓一個初學者看聽後卻一頭霧水,是難的不會,會的不難。詩,是可歌的,所以稱詩歌。平聲音可拉長,仄聲短促。《唐詩三百首》每首平仄幾乎都是標準的,選一首仔細讀一讀,反覆體會。然後看平仄書劃出平仄,嚴格照著樣式練作個試筆。平時按平仄要求自我多練習對字詞,對對,這是基礎。一般陽平(現在漢語拼音一聲)和仄聲(漢語拼音三、四聲)易辨,陰平(漢語拼音二聲)初學者是平是仄不清楚,我這裡大膽說一句,一般可平可仄。也許這就是初學者的一層窗紙。學練方法很多,我也是愛好唐詩的初學者,往大說為祖國優秀文化傳承發揚,小了說願與詩友共切磋,共同去感受詩歌的神韻之美。

  • 4 # 雲淡風清29

    提問中的唐詩,可能是指唐詩中的格律詩。如果是這樣,做如下回答。無論五言七言唐詩的平仄,只有四個基本格式如下:

    一.五律仄起式

    1.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2.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五律平起式

    1.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七言律

    七言律,即在五言律的前面加兩字,平前加仄,仄前加平即可。而絕句即是截句。擷取律詩的一半繼承。只是絕句不需對仗。平仄格式完全相同。

    他的規律就是要按照上面的幾種基本格式來寫。如果出現拗句,要知道怎麼補救。是格律熟悉以後的事情。格律詩的單句稱為出句,而雙數句稱為對句。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正好相反。一般情況下,第1,3,5字要求相對寬鬆,可平可仄。2,4,6字要求嚴格。

    還有就是要知道,格律詩的避忌。不能犯比如孤平,失粘,失對,三平尾等大忌。這是格律詩的一般規律其他如詩律八病等等有時間可以去查查這方面的資料。在這裡由於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開。敬請諒解。

    當然詩詞應以意境內容為主。意境內容不好,縱使再精通格律,也是低劣之作。

  • 5 # 詩詞書院

    一、古體詩

    唐代創作的古體詩,主要包括樂府、行歌、古絕、古律等多種形式。唐代的古體詩創作也非常繁榮,以樂府詩為例,單杜甫就有《兵車行》、《麗人行》、《悲陳陶》、《哀江頭》等名篇。

    本來樂府詩和詞一樣,有著較為固定的曲譜,例如李白的《將進酒》,題目本身就是樂府曲名,是漢樂府《鐃歌》的十八曲之一。我一直堅持,就象詞一樣,只要有較固定的曲譜,就有平仄規律可尋。但基於存世作品較小,再加上在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導了一個新樂府運動,對漢樂府曲作了較大的改編。至使後人難以歸納此一詩歌形式的平仄規律。

    其他古體詩的表現形式和樂府詩一樣,在當時基本上都是合樂演唱的。在失樂的情況下,因各種原因,今人尚沒有能力,藉助平仄歸納出其聲樂規律,所以,乾脆就說古體詩不用講平仄。這實際上是將古體詩創作要求的下限拉到了最低。

    二、半律詩

    自隋朝沈約在梵音中獲得啟示,歸納出古代漢語語音的四聲(平、上、去、入)。並將此聲律應用到詩歌創作中,產生了一種叫“永明體”的詩歌形式。進入唐朝,“永明體”詩歌開始向“格律詩”發展,在這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種界於“永明體”和“格律詩”之間的詩歌形式,我們將其稱為“半律詩”。這種“半律詩”的平仄規律並不難歸納,但因是過渡性詩體,就不展開了。

    三、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為格律詩,格律者即格式和規律,今人習慣用經二元簡化的聲律單位平仄去標示。但不論格律一詞還是平仄概念,都是今人的用語,並不代表唐代詩人的認知。例如格律,王昌齡在《詩格》中就說到:“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

    說到平仄,儘管在隋朝已經有此一概念,但一直未得到重視。不論“永明體”還是“格律詩”,詩人都是依聲律上的“四聲”而創作。現在我們經常讀到一個詞叫“平仄四聲”,這是非常容易讓初學者困惑的,四聲是指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仄則是指平聲和仄聲,總共只有兩個聲。這種概念上的混淆,也誤導了很多初學者。

    例如,沈約等人提出的“四聲八病”。句子已經說明前提是四聲了,但還是有些“專家”硬是要用平仄兩聲套進去,人為地製造出格律詩的各種大忌小忌,令到初學者產生很多的困惑。

    所以在此我說明一下,唐代詩人創作依的是聲律,而非平仄。現在我們所說的平仄格律,只是後人為方便學習,依唐詩相關作品,總結歸納出的簡化標示方式。

    四、近體詩的平仄規律

    近體詩的平仄規律並不複雜,只要弄清楚幾個概念,就可掌握。

    1、律句

    所有格律詩都是由律句組成,而律句的基本句式,只要記住以下四句即可:

    2、“粘”和“對”

    粘為粘連,即平粘平,仄粘仄。對為相對,即平對仄,仄對平。我以七絕的兩種格式為例解釋一下:

  • 6 # 王右一點一戊丁

    謝邀!唐詩中的平仄有什麼規律?以前沒有統一的讀音標準,蒙古有蒙古文字,西藏有西藏文字,五十六個民族有五十六種語言和讀音,所以寫文章主要靠漢字詞句理解內容。寫詩句,《觀物聯象》和《萬物歸一》,起,承,轉,合。對對聯,先取《象》,後兩句《歸一》即系:起承合。這是沒有普及普通話以前的。在1956年2月6日,國務院釋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室編寫。1956年夏開始收集資料,1958年開始編寫,1959年底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試印本,直至1977年底才全部完成修訂工作,統一了普通話,讀音分為四聲。用統一的普通話音韻去分解過去詩人的音韻就很難說明這個問題。寫律詩的理論是不是近代人研究補充的,我不清楚。五言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寫八句詩句,後面四句方法同樣。七言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第一句可改:1: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三句不變。2:平平仄仄仄平平。其餘的三句不變。我一般無寫格律詩,只寫自由詩,寫合:起,承,轉,合。寫一首:(起)青春作伴千果甜,(承)情侶陪同萬花香。(轉)人生姻緣天註定,(合)一對九九八十一。第一句:平平仄仄平仄平,(二)句:平仄平平仄平平。(三)句:平平平平平仄仄,(四)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 7 # 梧桐樹邊羽

    作為近體格律詩產生時代的唐詩,格式上承六朝宮體詩,四聲標註詩詞格律。官方定韻後,提出簡化四聲的平仄概念,宮體詩人依據平仄創造了近體格律詩的概念,成為科考專案和高層文人創作主流。

    同時,非格律的古體詩依舊大行其道。古體詩不遵守平仄基本格式,歌行體依舊按照樂府舊調,隨著舊樂府音樂散佚,歌行體也逐漸以四聲韻為基礎開始創作,但是相對於平仄格式來說,要自由得多。

    唐朝實際上是古體詩(古風)和近體詩(格律詩)齊頭並進,各領風騷的大時代。

    同時,在格律詩規則的制定和規範的過程中,也有大量詩人的創作不一定遵守格律體,但是都在向平仄格式靠攏。有些詩句子可能是律句,但是整體出律;有些整體合平仄,但是首句和尾句押鄰韻,而且《唐韻》分韻較細,有些詩的韻腳可能在當時不是一個韻部,到了宋末的《平水韻》大合併,有可能反而合韻了。

    這其中按照今天的標準,也還有大批的“半律體”的唐詩存在。

    那麼,唐詩中的平仄有什麼規律?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排律。三者體裁大小有不同,但是平仄規律是一樣的。

    第一,平仄兩兩交替。

    平仄知識我們這裡不詳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漢字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即可。唐詩肯定是以當時的古韻為主,四聲中“平”為平,“上去入”為仄,我們可以根據南宋末的平水韻大致分析。具體的知識和原因另外有文章細說,這裡就不展開了。

    這個我們用俗話“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來更容易解釋。格律詩平仄關係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格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起句,我們排列出來,大家就可以看清楚:

    仄(仄)平(平)仄。 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

    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關鍵位置也是一樣: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

    我們可以任意找一些近體格律詩的句子來看,百分之九九都是這種結構。隨便舉例:

    白日依山盡, 仄、平

    黃河入海流。 平、仄

    欲窮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層樓。 仄、平

    如果關鍵位置的平仄出現問題,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類的,統稱為“失替”。

    這是單個律句的用字規則。

    第二,出對句平仄相對。

    這個規則適用於絕句的上下句,律詩和排律中一聯中的上下句。還是看剛才的例子:

    白日依山盡, 仄、平

    黃河入海流。 平、仄

    欲窮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層樓。 仄、平

    我們會發現,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平仄規律。第一句是“仄、平”,則第二句為“平、仄”,第三句為“平、仄”,則第四句為“仄、平”,相互之間是平仄對應的。

    我們稱這為格律詩的平仄“相對”的規則,有了這個規則,我們在創作近體格律詩的時候寫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對應的平仄的字詞來寫了。

    如果出現平仄不相對的情況,稱之為“失對”。

    大家可以自行尋找絕句或者律詩來印證。

    第三,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平仄要相粘。

    這個也簡單,其實就是為了保證音調的承續性,如“黃河入海流”為“仄、平”,那麼“欲窮千里目”的關鍵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如果出現平仄不同,我們稱之為“失粘”。

    “失替”、“失對”、“失粘”就是近體格律詩平仄的三大錯誤,出現了這三種情況,一般就會把詩作劃入古風範疇。但是“半律體”中,失粘是允許存在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平、仄、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仄

    勸君更盡一杯酒, 平、仄、平

    西出陽關無故人。 仄、平、仄

    這就是典型的失黏但不失替又不失對,這種情況稱之為“折腰體”。

    肯定有朋友會說,這是因為王維是名人,所以區別對待。

    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我們對他們詩作的一種歸類而已,你硬要說這是出律,是古風,也沒有問題。這種“半律體”在唐詩中的存在,其實是從古體詩向格律詩平仄上的進步,只是不符合近體格律詩的一個規則而已。

    而“折腰體”在音律上也確實不如“相粘”的格律詩,所以在格律成熟之後,這些“半律體”就逐漸消失了。除非是有人喜歡劍走偏鋒,去故意創作拗律體,如黃庭堅。

    這也是沒有問題的。

    寫詩本來就是為了抒情言志,規則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表達內容。

    我們總結規律,劃出規則,但絕對不要被規則所限制。

  • 8 # AnsonZeng

    寫詩講究平仄(平指一二聲,仄指三四聲。)、對仗、押韻。

    近體詩分律詩、絕句。律詩分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分五絕、七絕。絕句從律詩中延伸出來。絕句五言四句二十字,七言四句二十八字。律詩五言八句四十字,七言八句五十六字。律詩八句共四聯,中間兩聯必對仗,首尾兩聯可對可不對仗。絕句可以從律詩中取規律,其中四句中可有兩句對仗,也可不對仗,一般會選擇其中兩句對仗,四句全對仗的情況較少。

    無論絕句還是律詩,都分四種基本篇式。分別是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

    何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關鍵字眼:首句,第二個字,尾部最後一個字。首句第二個字決定是平起還是仄起,第二個字是一二聲,那麼就是平起,反之為三四聲為仄起。這是一般規律。第一個字據我觀察,可以不管它是第幾聲,關鍵看第二字。首句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字還是仄聲字決定了是平收還是仄收。

    首句是哪種句式決定它整首詩的篇式。由首句推下面的第二、第三、第四…句式。

    注意:句子中,句與句之間講究平仄規律。比如一聯中的上句和下句講究平仄相對(對立),上句的第2字、第4字、第6字(七言中7個字)與下句的第2、第4、第6字的平仄相對(對立,即平對仄,仄對平)。句子中第1,3,5字不論,有時可以稍微改動平仄相對。

    再比如,前聯下句與後聯上句之間的規律:粘。何謂“粘”,即同位置的字平仄相同。關鍵是這兩聯相鄰的兩句中的第2、第4、第6字平仄相同。第1、3、5字也基本相同。一般第1,第3字可以出現可平可仄的情況。

    第246字的平仄規律必定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否則在這三個位置出現平平仄,仄仄平,屬於拗句,失去韻律。

    押韻,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韻腳,尾部最後一個字的韻部相同。首句可押可不押,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韻,即首句押韻。偶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韻。平起仄收式和仄起仄收式,首句不押韻。第三五七句一般不押韻。

  • 9 # 付豪

    平仄,是古代律詩中最基礎的。古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的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是指由平仄構成詩文的韻律。五律平仄只有四個型別,而這四個型別可以構成兩聯。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中的四種平仄格式。七律是五律的擴充套件,擴充套件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規律就是這樣的。

  • 10 # 慕羽軒文社

    詩詞所謂的平仄格律即是粘、對、聯。

    即詩中聯與聯之間要平仄格式要一致。每聯之中平仄格式要相對。格律中二聯要對仗的要求。

    再則格律顧名思義就是把平仄不同聲調的字依照一定的格式規律排列起來,這就叫格律,只要你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能明白到底什麼是格律。要說格律就先從漢語的基本音節說起,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即節奏點)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這就構成了格律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律句的特點也就是平仄相間的規則,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按照這種格式規律排列,也就是說平平以後肯定是仄仄,仄仄以後肯定是平平,格律其實也不過簡單如此。

  • 11 # 使用者shlsuo

    其實,講格律詩平仄的人,都對詩有較多的研究,甚至是專業和高手,這是值得敬佩的。遺憾地是你們都怱略了這麼一個問題:在全國沒有普及推廣普通話之前,音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寫詩的人生活地方不同,音韻也就不同,現用統一的普通話音韻去分析過去詩人的音韻就很難說明這個問題了。

    的確很對不起,我只能實話實說,大家都要承認歷史的發展,詩是有環境和時代性的。

  • 12 # 錦繡三月春

    這個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所有詩詞愛好者們不可迴避的問題,不管你會不會寫格律詩,起碼它的寫作特點我們應清楚,我對古體詩的認識也是基於網路,在不斷的學習中,有了一點初步的認識共詩詞愛好者參考。

    四大特點:

    <1>意境

    <2>用韻

    <3>平仄

    <4>對仗

    關於平仄的演變:

    隋朝至宋唐時期,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聲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的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言的高低、升降、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陰陽,仄歸上去。逐步形戎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關於平仄的應用:

    這一節網名<詩酒魔劍>先生講的很詳盡,現引用共大家參考: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個人認為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我們掌握了它的寫作特點還不夠。你起碼的背誦笠翁對韻全書,還得熟讀唐詩宋詞,這樣你寫作起來才能遊刃有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格律詩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食糧,讓我們一起暢遊在古詩詞的百花園中,品古才能談今,歷史永遠是一面鏡子,照亮我們未來的創作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字母哥擊敗哈登獲MVP,是不是自97年馬龍擊敗喬丹獲MVP後最具爭議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