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誠哥100

    受迫害的: 蕭何,漢初丞相。為了避免高祖的誅殺,以“自毀其名”的方法,逃避了被殺的危機。 韓信,歷任齊王、楚王。由於被控謀反,被貶為淮陰侯後被殺。 陳豨,號陽夏侯。因受高祖懷疑,心中驚慌,起兵反叛後被殺。 彭越,被封為梁王。劉邦滅陳豨後,有人告彭越試圖謀反,後被殺。 英布,被封為淮南王。高祖誅殺韓信,同年又殺彭越,引起了英布的驚慌,後起兵反叛,兵敗被殺。 樊噲,號舞陽侯。因是呂后妹夫,也險些被誅。高祖死後,呂后釋放了樊噲。 善終之人: 張良,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終的人。 曹參,封平陽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 陳平,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文帝時,為丞相。

  • 2 # 翊翊浩浩尉尉

    ‘走獸盡良弓藏’的名言,說的就是古來帝王身邊的重臣都沒有好的下場,特別是那些曾經追隨開國之君開創萬事偉業的有功之臣,都會在王朝建立之後被皇帝迫害。不是因為他們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打錯,而是因為皇帝害怕功高震主不利於日後自己管理國家。

    公元前202年,55歲的劉邦登基稱帝,建立漢家皇朝。劉邦準備分封有功之臣,以示與群臣共享富貴。訊息傳出,群臣為功勞大小,爭鬥不已。《史記·蕭相國世家》記曰:“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直到第二年十二月,分封才得以實施。是月,劉邦分封曹參、靳歙、夏侯嬰、王吸、傅寬、召歐、薛歐、陳濞、陳嬰、陳平10人為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以曹參為首封。這年正月,又分封張良、劉纏、蕭何、周勃、樊噲、酈商、灌嬰、周昌、武虎、董渫、孔聚、陳賀、陳豨13人。以上23人,時稱“大功臣”。

    漢初三傑張良的計謀,韓信的軍事,蕭何的管理,才有了劉邦的漢朝。史家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看淡名利,不求封侯萬戶,只求頤養天年,優遊歲月,最後得以善終。而韓信則參不透名利關,在楚漢相爭的緊要關頭,逼劉邦封其為齊王,使劉邦嫉恨在心,最終導致殺身之禍。其餘功臣封侯拜相,除幾個異姓王外,多為善終。劉 邦一心只為他的劉家天下,只要功臣不威脅到天下姓劉,就可得善終。事實上除了建國初除掉幾個異姓王,其他功臣如蕭何,曹參等一直位極人臣。劉邦誅功臣並非 人們常說的"絞兔死,走狗烹"而是他的佔有慾驅使的。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幾個異姓王的被屠,他的皇后呂稚可謂是居功至偉。然後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為他鞏 固劉家江山的呂后竟然在他死後臨朝稱制。他的遺命"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被當成一句廢話。關鍵時刻,還是他的那些功臣"誅呂氏,立代王(漢文帝)" 保住了他的劉氏江山。這樣說起來,幸虧劉邦"英明",沒有大殺功臣,真是"善有善報"。

    結果還真應了韓非子的那句話,西漢開國功臣幾乎都沒能倖免兔死狗烹的命運。但是也有運氣比較好的,不管怎樣還能落得個自然死亡。

    燕王臧荼本為項羽手下降將,公元前202年第一個被殺的異姓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韓信(南韓貴族後裔)都是死於公元前196年。燕王盧綰私通叛將逃往匈奴,公元前194年去世。還有兩個趙王,父子二人,趙王張耳公元前202年去世,善終!西漢開國第一年。張耳兒子張敖繼任趙王,妻子是劉邦與呂雉的獨生女兒魯元公主。

    公元前199年趙國相國貫高刺殺劉邦未成,二年被仇人舉報,貫高一人攬責,張敖被貶為宣平侯,公元前182年去世。

  • 3 # 歷史小李唐

    漢高祖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的貢獻。

    劉邦稱帝以後殺了很多功臣,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最為出名的幾位。

    今天為大家來介紹一下為漢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功臣。

    第一位當屬韓信,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座下的龍椅。當然功雖大,但下場也最慘。

    韓信,漢族,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韓信應該是劉邦手下最厲害的將軍了,統領著百萬人的軍隊,更是在與項羽血戰五年之後取得勝利。在諸多異姓王中韓信也是勢力最大的一位。這樣一來劉邦心裡就不舒服了,於是想找機會搞搞這位將軍。終於機會等到了,高祖六年,有人向劉邦告密說韓信要謀反,劉邦便藉著這個理由將韓信逮捕,後將韓信降為準陰侯!之後又被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殺,並誅三族。

    第二位謀士張良,相當於劉備的諸葛亮。

    張良,字子房,南韓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曾勸說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儲存勢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幫助劉邦在鴻門宴裡全身而退。後來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當上皇帝,被封為留候,張良不貪戀權謀,聰明的及早抽身歸隱,不再效力劉邦,安穩的度過了自己的餘生。相比於韓信而言張良的結局好太多了。

    第三位便是蕭何,漢初三傑之一,權謀達人,劉邦在外打天下,他幫助劉邦坐鎮大本營,穩定後方。

    蕭何,漢族,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十一年考慮到政治因素(也可能是為了討好劉老大,可以明哲保身。)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漢惠帝二年七月去世,諡號“文終侯”。

    最後咱們說一下樊噲,同劉邦一起起兵,是劉邦手下最為勇猛的戰將,就相當於曹操手下的虎候許褚。

    樊噲,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帥。為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早年以屠宰狗為業,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諡武侯。《鴻門宴》電影裡看到過,樊噲由於劉邦天下已定,樊噲看到大量的屠殺有功之臣,而心灰意冷,當著劉邦的面自刎。其實歷史上樊噲沒有死,一個是樊噲是呂后的妹夫,二是樊噲一直忠心耿耿,並且沒有多大權謀,劉邦感受不到威脅,所以沒有收拾掉他。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在中國歷史上,屠殺開國功臣的皇帝很有那麼一些,而最為有名,幹得最漂亮、殺得乾淨利索的人還要數劉邦與朱元璋兩位閣下。我們後人無法去揣摩劉邦這位人雄為什麼這麼做,畢竟他心裡真實想法肯定不會讓史官一一記載下來。但我們可以根據歷史記載的歷朝歷代的演變過程,個人得出結論劉邦之所以殺功臣,可能就是怕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後代震不住,控制不了這些有經天緯地之才的開國功臣們,從而丟掉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為了自己的江山基業,所以才不得不這麼做。要說最慘的當屬韓信了,幫助劉邦幹翻一切,橫掃八荒,當然功勞最高,下場也最慘。功可高,但是不要震主。

    如有不到之處還望多多指點,並努力改正進步。

  • 4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漢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但是漢高祖劉邦可不是一個容人的好皇帝。劉邦和劉秀對待開國元勳的方式截然不同,倒是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樣有點刻薄寡恩。很多開國功臣慘遭屠戮,留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劉邦開漢功臣的下場

    劉邦以一個草根出身,橫掃諸侯定鼎大漢和一個優秀的創始團隊是分不開的。劉邦善於識人、用人,所以劉邦團隊中的張良、蕭何、韓信、陳平、曹參、樊噲等等都在漢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勞。那麼塵埃落定之後,這些功臣良將的下場如何呢?我們逐一來淺述一下。

    蕭何:

    蕭何是沛縣人,和劉邦、曹參等都是好朋友。是劉邦創始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蕭何是內政方面的大才,從沛縣起兵反秦就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在秦末反秦鬥爭中,蕭何一直輔佐劉邦維持著龐大的後勤。在劉邦優先進入咸陽的陷入尋歡作樂的境地的時候,勸說劉邦重新振作起來開始和項羽爭奪天下。

    蕭何不但是理政的高手,並且也善於推舉人才。韓信就是其中之一。蕭何月下趕韓信一事說明了蕭何識人用人的一面。並且在劉邦面前力保韓信擔任大將軍。事實證明了一切,韓信果然是軍事大家立功無數。除此之外,蕭何在長達數年的楚漢戰爭中不斷為劉邦組建軍隊和輸出源源不斷的糧草。終於最後輔佐劉邦定鼎天下。

    蕭何被封為酇侯,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並且蕭何父子兄弟等10多人同樣獲得冊封。可以說蕭何是開漢功臣中結果最好的一個,獲得善終。

    張良:

    張良也是漢初三傑之一,謀略過人。在劉邦整個造反過程中,張良苦心輔佐。數次救過劉邦的性命。在鴻門宴上搶先獲得資訊,安排劉邦離場;輔佐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奪得咸陽;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迅速獲得了關中的民心。為後期的楚漢戰爭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

    建國後張良因公被封為留候。協助冊封劉盈為太子。晚年隨赤松子雲遊天下,潛心修道,躲過了劉邦的清洗。

    下場最慘的-韓信

    韓信也是漢初三傑之一。秦末漢初著名的軍事家,許多經典的戰役、戰例都是韓信開創並且命名的。是兵家四聖之一。韓信最初投奔的項羽,但是項羽剛愎自用看不起韓信。後經過蕭何保舉成為漢軍的大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都是其經典戰例被後人反覆研讀。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

    韓信因功被冊封為齊王。後因過被降為淮陰侯。後因被蕭何和呂后合謀騙入宮中,以謀反罪被誅滅三族。留下了“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的論調。

    小結:

    如果說韓信謀反要推到大漢爭奪天下,這個有些好笑。只不過韓信不滿足一個侯爵的稱謂,懷念異性王而已。所以憑韓信立下的大功加上他自己低的夠嗆的情商,足可以解除他的兵權在朝中做個富貴的郡王也未嘗不可啊。郡王也是王啊,後代不世襲罔替就可以了。到後代降級為侯爵也很正常啊。非弄得屠戮三族,功臣寒心幹嘛!一家淺見,見笑見笑。

  • 5 # 長島男爵

    除了幾個造反的,絕大多數都善終了,爵傳數代,光宗耀祖。部分功臣後裔甚至從漢初傳爵至漢末,與漢朝同壽!

    西漢開國,封功臣145人為侯,大侯高達萬戶,小者百戶。

    時值戰亂,人口流失嚴重,能統計的戶口不過20%-30%,所以在人口迴流社會安定以後,有些功侯後裔的食邑增加了好幾倍,如蕭何、曹參、周勃、灌嬰封更是達到四萬戶!

    財產也象這樣不斷積累,他們確實富裕厚足了。於是,這些人的子孫驕傲自滿了,忘記了自己祖先創業的艱難,幹起了荒淫邪惡的勾當。從開始受封到太初時只有百餘年的時間,而原來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餘的都因犯法而喪命亡國,一下子就全完了。這由國家法網漸漸嚴密的緣故,然而他們自己也沒有小心翼翼地對待當世的禁令啊!

    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穩固這些功臣們的根本,但那些枝枝葉葉卻漸漸的衰微了,這是因為後世不守法度的緣故。

    正如當初太祖剖符而誓: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還要把對你們的恩澤延及給後代。

    【史記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下面介紹部分功臣功過賞罰。

    1.【平陽懿侯曹參: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侯。以將軍入漢,以假左丞相定魏、齊,以右丞相,侯,萬六百戶。】

    曹參是結局最高的一個之一,不僅封賞最高(封侯10600戶),而且繼蕭何後擔第三任相國,其後代一直繼承平陽侯爵位,一直到西漢結束。

    東漢建立後尋找曹參後人,封蓉城侯,繼曹參嗣,一直到東漢結束。

    三國魏自認為事曹參支系出身,故蓉城侯後代在魏國繼續繼承爵位,直到魏國滅亡。

    2.【留文成侯張良:以廄將從起下邳,以韓申都下韓,入武關,設策降秦王嬰,解上與項羽隟,請漢中地,常為計謀,侯,萬戶。】

    張良結局不錯,封萬戶侯,僅次於曹參,自古多少人以萬戶侯為最高目標啊,張良的兒子張不疑因為參與謀殺楚國內史,除爵貶為城旦(門衛),留侯家系中斷了好幾十年,之後玄孫的兒子繼承爵位,其他後代有多出相入士。

    張良本人比較特殊,並沒有一官半職,而是一直系劉邦的私人參謀幫助劉邦的,在建國後就沒少參與朝堂之爭了。

    3.【酇文終侯蕭何:以客初從入漢,為丞相,守蜀及關中,給軍食,佐定諸侯,為法令宗廟,侯,八千戶。 】

    蕭何一直以大漢後勤大管家的身份示人,劉邦稱帝以後評功被排位第一名,甚至「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尊寵無以復加,後世權臣要篡位之前都要加這一項特權,言必提「如蕭何故事」。

    正因如此,也受到一點猜忌,但經過一番波折,最終還是安然無恙,這裡面有蕭何懂收斂鋒芒的因素,何嘗沒有劉邦並不是真的不信任他,只是敲打一下,你懂規矩我也懂規矩,如果劉邦真想殺他,你蕭何做什麼也逃不掉不是?

    蕭何後代世襲酇侯爵位一直到漢朝終結,成為名門望族,後世更是開創了梁、齊兩個朝代(南朝)。

    4.【淮陰侯韓信:初以卒從項梁,梁死,屬項羽為郎中,至咸陽,亡從入漢,為連敖票客。蕭何言信為大將軍,別定魏、趙,為齊王,徙楚,擅發兵,廢為侯。坐謀反誅。】

    韓信,本是項籍郎中,漢王慧眼識人,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火速提拔,官至相國,爵至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恩寵無以復加。

    然而韓信並沒有珍惜這份恩寵,史記曰:項王將鍾離昧亡歸信。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

    後被高帝以“招降納叛、擅發兵”名義智擒於陳,貶為侯,尊位依舊。

    然而韓信並沒有知錯就改,欲發家僕、官奴、囚犯襲擊皇宮,以應諸侯,舍人發現後勸阻之,韓信怒而囚禁他,甚至想殺了他,舍人的弟弟通報給呂后,呂后當機立斷,謊稱高帝平叛成功正在趕回來,令其暫時打消謀反意圖,並讓他入宮慶祝,最終被誅殺於長樂宮,免除了一場動盪。

  • 6 # 閒時讀史

    一、漢初的功臣集團

    劉邦先後封功臣和貴戚共一百四十三人為列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這批功臣、貴戚在漢初的七十年的時間裡有重大作用的大約有三四十人,其中核心的人物有: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王陵、周勃、樊噲、酈商、夏侯嬰、傅寬、申屠嘉、任敖、張蒼、陸賈、叔孫通等。

    這批功臣集團在朝廷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在西漢初年從中央到地方郡縣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功臣集團的手中。漢初政權,長期掌握在以丞相為中心的功臣集團的手中,皇帝的權利相對較弱。漢朝的統治者一直在努力加強專制皇權並削弱功臣集團的勢力,最終在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徹底消除功臣集團和諸侯王在地方上的割據勢力,完成向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政策的轉變。

    二、功臣集團對皇權的威脅。從漢高祖到漢景帝,任丞相的一共有14人,除了呂產是因為呂后為掌握朝政而拜相,以及景帝后期的衛綰外,其餘12位丞相都出自功臣集團之中。因此漢朝初年的軍國大事,長期由功臣集團出身的丞相所掌握,“自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會天下初定,將相公卿皆軍吏”,形成漢初“布衣將相”的局面。

    功臣集團在高祖、惠呂時期佔有絕對的優勢,從中央到地方的權利都被功臣集團掌控。劉邦晚年屢次想要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都因功臣集團的反對而失敗,《史記》中記載這件事時說:“大臣多諫爭”,“大臣固爭之”,“賴大臣爭之"等等。呂后先後封呂氏9人為侯,5人為王,形成呂氏外戚集團,想以此制衡朝中的功臣集團和其他劉姓諸侯王,妄圖保住孝惠子孫的江山,但最終因為呂氏集團侵奪了功臣集團和劉氏諸王的利益,呂氏在他們的聯手下慘遭滅族。最讓劉氏皇族集團感到不安的是,在剪滅“諸呂之亂”之後,劉氏諸侯王遠離朝堂,功臣集團掌握中央朝廷的軍政大權。他們將呂氏集團斬盡殺絕後,又害怕遭到呂后嫡派子孫的漢少帝年長之後對他們進行報復,竟然誣衊其不是孝惠帝的子嗣加以殺害以便另立他們屬意的新君。他們這種弒君的驚人之舉,不能不令新即位的漢文帝膽寒。

    三、漢朝統治者限制打擊功臣集團

    韓信、彭越等八個異性王在劉邦擊敗項羽的過程中立下大功,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功臣集團。但為了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這些異性王成為首要剷除的目標。這些異性諸侯王劃地自治、擁兵自重,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勢力,對中央政權構成嚴重的威脅。經過六年的時間,劉邦和呂后將所分封的異性王逐一誅殺。對其他的功臣則分封列侯加以安撫,並把蕭何列為功臣第一,希望列侯由武人向文臣轉變的意願,但功臣們“習兵事,多謀詐”的特點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 劉邦和呂后先後誅殺韓信、英布等諸侯王的手段,使功臣集團擔驚受怕,使其有兔死狐悲之感。丞相曹參終日飲酒,不理政事;陳平為相不治事,“日飲醇酒,系婦女”;周勃當太尉時,賦閒在家;王陵“稱病免歸”。這些功臣集團在平定“諸呂之亂”後將劉邦和呂后的嫡系子孫斬盡殺絕,可能也是對其不滿的一種發洩。 漢文帝是在“誅呂安劉”之後,由功臣集團所擁立。功臣集團之所以不按原先的協議立齊王劉襄,原因是:齊國的實力在諸侯王國中最為強大,而劉襄在呂后剛駕崩便起兵的行事來看,他是一個果敢有謀的強主,決對不會甘心做一傀儡皇帝,因此被功臣集團所排斥。但事實證明原先認為相對容易控制的漢文帝劉恆也並沒有成為他們手中的工具,劉恆進入長安後“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領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他把在作代王時的嫡系帶到中央,並讓他們迅速的掌握最為重要的軍權,同時將一直由功臣擔任的太尉一職取消,又迫使周勃辭去相位回國。隨後,陳平、灌嬰、周勃等元老相繼去世,功臣集團對中央和地方影響力不斷減弱。在郡太守這一方面,功臣集團的勢力基本消失,說明功臣集團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周勃再回到封國之後一直擔驚受怕,“歲餘,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可見地方上的勢力已被皇帝牢固的掌握。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此後諸侯王的勢力大為削弱已無力與中央對抗,使中央集權的專制皇權更為強大。景帝時期功臣集團在整個統治集團中的比例已經下降到30%,已經不能再左右朝廷的走向。特別是景帝不用功臣集團的人而改用衛綰為丞相,漢初相對獨立的相權開始成為皇權的附庸。到漢武帝時,更是以“酌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而削地、奪爵,僅元鼎五年(前112年)一年就有一百零六個列侯被奪爵、削地,“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訖於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遺”。隨著對匈奴的戰爭產生了大量的軍功貴族和逐漸崛起的儒家勢力,進一步的奪取功臣集團的權利。

    終上所述,無論是高祖的“白馬之盟”,還是景帝的冤殺條侯周亞夫,都是為了維護劉氏王朝的統治。功臣集團只不過是漢朝皇帝手中的工具,當新的更順手的工具——軍功、儒家集團登上歷史的舞臺之後,功臣集團也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唯一例外的是張良,他是開國功臣中唯一做到功成身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燒有法國嗎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