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他主要諸侯國為什麼不合縱攻秦?
6
回覆列表
  • 1 # 六千年

    戰國時期數秦國和戰國最為強盛,經濟發達,軍事厲害,已經成為戰國代表兩方的重要國家。

    秦國在經過變法後,國力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中的老大;趙國經過武靈王的改革,綜合國力也特別強大,成為唯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國家。

    既然兩個強國相互火拼,其餘的國家只有看熱鬧的份,都在等待著勝利的一方,然後再投靠勝利者。都怕自己站錯隊、幫錯人,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那個國家都不選擇幫誰。

    趙國被打敗後,其餘五國的命運也就註定了,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 2 # 布布丁丁

    東周戰國,秦昭襄王后期,發生於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為時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長平之戰長達三年(公元前260年~前260年)。在雙方誰也吃不定誰的對陣情形下,趙國孝成王決定調換主戰派少將趙括為主帥,替換了主防禦的老帥廉頗(主要原因是趙國此時久已斷糧,無法繼續維持;而當時秦國也開始缺糧,但趙王未必清楚) 。趙括上任後,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並且更換了軍中將吏,組織進攻。 而秦國方面,秦昭襄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趙括並不知情),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致使趙括幾十萬兵馬被困長平玄式谷底,多番突圍失敗。

    最終,秦國獲得戰爭的勝利。此次重大戰役可以說從始至終都是秦國和趙國在傾全國之力單打獨鬥,沒有第三方勢力的參與。當然,在對戰初期,由趙國出面遊說各國,謀劃了一個魏、韓、趙、楚四國聯盟,準備共討秦國。秦國派出白起對魏國進行警告,因為魏國都城大梁的旁邊有條大河,這條河的水源被秦國控制,魏國為了不被水淹都城大梁,遂退出四國聯盟。其他幾國看魏國退出了,也先後退出聯盟。直到三年之後秦國打勝長平之戰,殲滅坑殺趙國40多萬人馬。

    很顯然,秦國的警告並不是促使其他五國作壁上觀的主要因素,他們的觀望態度,就是抱著秦、趙兩國兩敗俱傷的想法。在此戰之前,秦國和趙國兵馬實力相當,是當時天下的“二強”。因此他們誰也不希望有一方能夠獲勝,而成為天下一家獨大。也是趙括的兵敗太快,加上訊息不夠靈通,導致其他五國沒及時救援趙國。換句話說,如果此戰是趙國取勝,秦國敗了,那就換成趙國實力最強、獨霸天下了,這絕對也不是其他各國願意看到的。因此,從這不難理解其他五國不插手此戰、持觀望態度的做法。

  • 3 # 愚人之娛

    長平之戰是趙國衰微的轉折點,也是秦國加快統一的轉折點。那麼發生這麼大的戰役其他國家在幹嘛呢?為什麼不去救呢?

    遠交近攻

    首先,範睢為相後,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對一些遠的國家加以拉攏、安撫,如齊國、楚國,這樣秦國開始蠶食三晉的地盤兒。

    當時,楚國之前被白起打的大敗,銳氣早已喪盡,加之太子又在秦國做人質,秦國以此威脅,楚國於是不管不問,另外楚國南郡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處理,也難以騰出手。

    齊湣王時期,國力強盛,經常欺負鄰國燕國。那英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轉水還轉呢。燕昭王奮發圖強,聯合五國攻齊,導致齊國差點滅國。趙國也參與其中,齊國因此恨的牙癢癢。加上秦國的拉攏,在長平之戰長達三年的時間裡,齊國愣是沒給趙國一顆糧食。

    作壁上觀

    再看魏國,在長平之戰開始前,秦國對魏國也是一頓狠揍,魏國被打的哭爹叫娘,割地賠償。

    打完魏國後,秦國又打南韓,上黨本為南韓領土,在秦國將其與南韓本土徹底切割後,上黨人誓死不從,投靠了戰國,這才有了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期間,燕國趁火打劫,時不時對趙國進行騷擾,更別提幫忙了。

    除此之外,山東六國都有看好戲的心理,巴不得秦趙兩敗俱傷,他們好坐收漁人之利。

    始料不及

    就這樣,長平之戰,在兩個國家真刀真槍的幹上了,不參與第三方軍事集團。加上秦人用離間計讓趙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掉了老將廉頗,然後又用計換上了白起。於是突然間秦國打了趙國個措手不及,此時其他諸侯想來救,也是來不及了。看似偶然,實屬必然。

    所謂唇亡齒寒,假如各國同仇敵愾,放下私心,一致抗秦,或許歷史會出現不一樣的結局。只是人心從來如此,禁不起任何揣測和誘惑。

  • 4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其他諸侯都希望秦趙兩國“兩敗俱傷”。

    在長平之戰前,齊魏楚這樣的老牌的霸主已經衰落了,只有秦趙兩國勢力最強。秦趙兩國打仗,其他五國肯定是搬馬紮看熱鬧。只有當兩國打的兩敗俱傷,其他諸侯國才有機會崛起。

    而且,長平之戰,說是持續了三年。其實,這三年裡基本上處於對峙狀態。秦趙兩國在對峙的時候,還互通使者,有和好的趨勢。當諸侯國聽到兩國“和好”的訊息時,可能還會因為錯過了好戲,覺得很鬱悶。五國諸侯天天在家盼星星盼月亮的等著秦趙兩敗俱傷,好坐收魚翁之力。

    其次,再看其他諸侯國具體態度。

    燕國:憋著勁準備幫秦國揍趙國。當時,只有燕國在幫著秦國揍趙國。

    魏國:已經被秦國打怕了,甚至,還被打的遷都了。此時,秦趙兩國在上黨對峙,魏國睡覺都不踏實。他真怕秦趙和好以後,秦國順勢東進滅了他。

    齊國:五國伐齊以後,齊國就衰落了。而且,秦國搞遠交近攻,齊國真沒理由幫趙國。趙國缺糧的時候,找齊國借糧食,齊國沒給。

    楚國:楚考烈王剛在黃歇的幫助下從秦國回到楚國繼位,內部不穩定。而且,當時的楚國堅持"親秦附秦"路線,向秦國割地求和。

    南韓:長平之戰就是他引起的,他哪敢說話啊。本來上黨是韓王割給秦國的,被上黨郡守私自獻給了趙國。而趙國竟然接受了!韓王因為此事,覺得很丟臉,在後來的邯鄲保衛戰時,都不來幫趙國。

    至於其他小國的態度,可以忽略了。

    最終,趙括上前線以後,誰也沒想到趙軍竟然被秦軍切斷了糧道,圍困了。此時,趙國急了,到處找人求助。可是,戰時變化太突然了,被困46天后趙軍全軍覆沒。

  • 5 # 平凡人讀史記

    秦、趙長平之戰的三年多,其他五國,不是不幫趙國,而是他們也很忙。

    出乎秦昭襄王的預料,長平之戰陷於膠著狀態,老將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都不能速勝。此時只有楚國最閒,也是秦國最擔憂的一國。為了長平之戰不受影響,秦王必須讓他也忙起來。

    1、範睢遊說楚王,鼓動楚國進攻魯國

    長平之戰期間,秦國擔心楚國出兵伐秦,因為之前,秦國把楚國打得太慘了,非常忌憚楚國前來複仇。如果這樣,不但兩線作戰,其他國家必定落井下石。

    於是,秦昭襄王聽從範睢的計策,派他去遊說楚國,鼓動楚考烈王趁機去攻打魯國。貪婪的楚王,被範睢說動,而當時的楚國長期被秦碾壓,也只能向東發展勢力。

    在秦、趙長平相持的階段,楚國出兵攻打魯國,也陷入了一場大戰,最終取得徐州。數年後,楚國滅魯。

    2、魏國被秦威脅,最終按兵不動

    秦國第二個擔心的就是魏國,而且趙國丞相虞卿多次出使魏國求救。秦、魏多年以來就是宿敵,河西之地曾經反覆易主,魏國收復失地之心始終不死。

    令秦昭襄王寢食不安的就是魏、趙聯盟,他派人前去威脅魏王,稱如果敢支援趙國,日後秦必先攻魏。魏王聽聞,十分害怕,不敢出兵助趙,甚至不敢借糧草給趙國。

    除此之外,秦國還向南韓借來了垣雍之地。如果秦在此地挖掘河道,大水可以直接淹掉大梁城。魏王恐懼,不敢與趙結盟,只能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3、齊燕交戰,齊國趁機收復失地

    長平之戰期間,齊、燕無暇顧及,兩國陷入了戰爭,齊國開始了收復失地的戰爭。

    由於之前齊國被六國合縱擊垮,臨淄都被燕趙聯軍攻破。齊地被燕國佔領數百里,七十多座城池丟失。復國後的齊國,由大將田單領軍,連破燕國大軍,奪回了大部分的失地。

    4、南韓親秦,租借垣雍之地

    獻上黨與趙,引發長平之戰的南韓,此時卻成了親秦派。南韓寄希望於抱著秦國大腿來生存,竟然將垣雍之地租借給秦國,為其五年。

    五年內,秦國可以將此地視為自己本土,在此地駐兵、掘地導水,伐木挖土,都屬於秦國內政。

    這樣的戰略要地被秦國控制,不僅直接瓦解了魏、趙在此地聯軍結盟的計劃,而且直接威脅了魏國都城大梁,將魏國死死壓制住,不敢輕易援趙。

    由此可見,長平之戰相持階段,秦、趙都舉全國之力來決戰。其他五國並非瞎子和傻子,他們並非不想坐收漁利,而是他們也很忙,抽不出身來蹚這渾水

    此時合縱伐秦,秦必亡,但是五國君主,都以眼前區域性利益為重,陷入了與鄰國的爭奪戰,分身乏術,得以讓秦國一心一意來打贏長平之戰。這也從側面顯現出了秦國遠交近攻邦交策略的作用和優勢。

  • 6 # 浮沉的歷史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正式打響,開始了三年之久的長平之戰。在這三年的時間中,其他的諸侯國都沒有任何的動作,沒有來支援趙國,也沒有去進攻秦國。按理說此時正是合縱攻秦的絕佳機會,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組織起來呢?

    我認為其中有兩個理由:一、秦趙兩國是兩個強國的對戰,其他諸侯國最好的外交選擇就是靜觀其變。二、這時的諸侯各國因國力所限,都無力與秦軍作戰。

    利益選擇

    首先作為一個爭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任何一個強國的存在都是對於自身國家的巨大威脅。長平之戰的交戰國秦國和趙國,都是戰國中後期的頂級強國。雙方發生戰爭是有利於其他諸侯國都利益的,因為秦趙兩國因戰爭而兩敗俱傷,是有利於各國之間的戰略平衡。由於在長時間的戰爭中,秦趙兩國沒有一個國家顯示出了處於劣勢,所以其他諸侯國也就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直到趙括上任後導致了趙軍在短短的兩個月內迅速戰敗,諸侯各國國在得知趙軍戰敗後自然已經明白了趙國的形勢。於是在之後的邯鄲之戰中,楚國和魏國毫不遲疑的派出了援軍,儲存了趙國。

    下面我們看看各國國家在長平之戰時的國力情況

    南韓:長平之戰即是因南韓而起,在長平之戰前,南韓就在秦國猛烈打擊下,喪失了黃河以北的全部國土,損失了九萬士兵。

    魏國:在長平之戰前,秦國除了打南韓,魏國也是秦國的重點打擊物件,魏軍在伊闕之戰和華陽之戰等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喪失了數十萬的軍隊。秦國大肆吞併了魏國國土,數次逼近到大梁城。

    楚國:經歷了鄢郢之敗後,秦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楚軍精銳喪盡,導致楚國被迫遷都從郢遷到了陳,國力受到極大削弱元氣大傷。

    齊國:在五國伐齊之戰後,齊國就一蹶不振。齊國雖經歷了田單的復國,但復國後的齊國國力根本不能同昔日相比。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各國的國力的不能與秦軍單獨抵抗事實。因此他們都不會馬上做出單獨援助趙國的決定。而合縱則根據各國的外交需求,在沒有大危機的情況下是不是合縱攻秦的。

  • 7 # 先秦史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派左庶長王紇攻佔了南韓的上黨。上黨百姓不願歸秦,就紛紛逃往趙國。趙國軍隊在長平一代接應百姓,同時派大將廉頗迎戰王紇。由此一場土地爭奪戰開始變為秦、趙的戰略決戰。

    廉頗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選擇營造壁壘、堅守不出的防禦戰略以挫敗秦軍士氣,同時尋找戰機。經過幾個月的對峙,趙孝成王改用趙括為主帥。趙括變戰略防禦為主動進攻。秦國主帥也秘密換為“戰神”白起,他採取誘敵深入、切斷退路、分割包圍的戰術,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並製造了戰國時期最大的慘案“長平慘案”。

    我們不禁要問,秦、趙長平對峙的時候,其他諸侯國都在幹嘛,為什麼不合縱攻秦呢?

    親“秦”派

    南韓 秦趙長平之戰由南韓而起。秦國佔領了南韓的野王,切斷了上黨和都城之間的聯絡。韓桓惠王遂決定把孤立無助的上黨郡獻給秦國求和,哪知上黨郡守馮亭卻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這讓韓王怎麼和秦國交代,他的面子又往哪裡擱?所以南韓不但沒有合縱攻秦,還為秦國的軍隊提供了伐趙的道路。

    中立派

    燕國和齊國 那時侯,燕國和齊國正在進行著田單復國後的收尾工作,雙方互相攻伐,實力也都消耗很大。尤其是齊國,剛剛復國的他們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根本無心參與國際爭端。齊王建繼位以後,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積極拉攏齊國,齊國就和秦國建立了相對友好的關係,並對他們的國際行為採取“綏靖政策”。

    X因素

    楚國和魏國 無疑楚、魏兩國是秦昭王當時最忌憚的國家。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當時他們都已經陳兵邊境,伺機而動。秦國對魏國實行簡單粗暴的威逼恐嚇的策略,魏安僖王就更不敢輕舉妄動了。同時又派人遊說楚頃襄王伐魯,於是楚國就去忙乎伐魯的事情了。

    插曲 其實在秦、趙半年左右的對峙時間裡,趙國曾派鄭朱到秦國議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消除其他諸侯國合縱攻秦的的隱患,盛情招待鄭朱一行,並向國際社會散播秦、趙友好的資訊,原本就舉棋不定的諸侯國就更沒有信心合縱攻秦了。這是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時犯的兩大錯誤之一,另一件是啟用趙括。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對東方六國頻繁用兵,兼併了大量的土地,製造了無數次“慘案”,使東方六國聞風喪膽。所以秦、趙對峙的時候,他們也是敢怒而不敢為。更何況那時侯的趙國實力也非常強大,他們也希望透過這場戰爭來消耗秦、趙兩國的實力,以坐收漁人之利。

  • 8 # 蟻史為諫

    答:我想他們都在看著吧!

    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關鍵一戰,它加速了統一的步伐。從此之後沒有哪個國家能與秦國抗衡,即使是其他六國再次合縱也搞不定秦國了。

    我們來看看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其他國家的情況。

    南韓:一個快要被滅的國家,長平之戰就是他引起的。話說秦國要進入中原,韓魏成為最大的阻礙,所以秦國於公元前262年攻打南韓並將南韓的都城與上黨十七城分割開。南韓為了把趙國拉下水於是把上黨十七城送給趙國,可是還沒等趙國接收上黨就被秦國佔領了。

    這時候的南韓連自保都很困難,所以他也許有心想要幫助趙國卻無力出兵只能看看。

    燕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齊國的國際地位很高實力也很強,春秋首霸是齊桓公,戰國時期齊國一度再次強大,乘著燕國內亂差點滅了燕國;後來因為得罪的人太多(攻秦楚,伐魏韓,),成為唯一一個被六國合縱打敗的國家。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在樂毅的輔佐下將燕國發展成為數一數二的強國,於是派樂毅聯合其他四國(秦、趙、魏、韓)一起攻打齊國,後來楚國也參加了;聯軍節節勝利最後佔領了齊國72城(只剩下兩個城市)。

    燕昭王死後,田單運用火牛陣復國。樂毅被迫跑到趙國,燕國又變的偏安一隅;齊國從此衰敗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二流國家。

    在長平之戰時,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下燕國與齊國也許只想看看熱鬧吧!魏國:按理說他和趙國南韓都是三晉出身,三晉是一家他在幹什麼,為什麼不幫忙呢?

    魏國在李悝的變法後變的空前強大,在變法後50年裡魏國成為國際最強。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開始衰敗,魏惠王時期“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里、南辱於楚”。這時候的魏國和齊國犯同樣的錯誤“樹敵太多”又沒有一個合格的領導人橫空出世,於是在河西地區的爭奪中敗給了秦國。被秦軍殲滅八萬多人。

    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有被秦滅了24萬。

    在長平之戰時,魏國也只能算的上二流軍事強國,他不是不準備幫忙只是想再等等。楚國:春秋時期成為中原各霸主的頭號敵人。從鄭莊公到齊桓公再到晉文公、晉悼公;楚國和中原霸主爭霸了百年之久。中間雖然有吳越這個波折,卻還是挺過來成為了戰國七雄。

    進入戰國時期,楚國似乎就沒有出現過雄才偉略的領導人。他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在戰國後期卻被秦國打的多次遷都。

    長平之戰時的楚國雖然國力強大,卻沒有一個合格的領導人,楚懷王就是個志大才疏的敗家子。之前六國合縱抗秦的縱長,卻錯過唯一一次打倒秦國的機會。

    長平之戰時的楚國應該在想“他們兩敗俱傷了我就最強了”。

    總結:長平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轉折,六國也許意識到了危險卻無法統一思想共同抗秦,各懷鬼胎希望看到兩敗俱傷的結局;於是都抱著一種再等等的心態――等來了滅國等來全國的統一。

  • 9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他諸侯在幹什麼?有人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人做壁上觀。

    要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得研究地圖。本來以為魏國和楚國很不厚道,看完地圖才知道錯怪他們了。

    一、魏國的南陽和懷城的淪陷公元前273年,魏、趙兩國聯軍攻打南韓的華陽,秦國救韓,在華陽城下打敗了魏軍,斬首十三萬,魏國割南陽(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給秦國求和。公元前268年,秦國攻打魏國,攻佔懷城(河南焦作武陟)。

    這兩次戰鬥對秦國來說意義十分重大。

    (1)南韓基本被孤立,不用考慮他能否救援趙國了。

    (2)南陽和懷城的淪陷意味著秦軍已經截斷了大部分太行山脈的通道。而且兩處緊靠著黃河,成為楚國和魏國很難逾越的障礙。(大梁為魏都,古陳國為楚都)

    二、楚國退守淮陽公元前278年,白起攻打楚國,攻佔了楚都郢都,楚國遷都到陳丘(故陳國,河南周口淮陽)。

    陳丘在魏國首都的東南面,如果楚國要前去救援魏國,就必須渡過黃河,越過太行山脈。

    其實那時,楚國也已經元氣大傷,戰鬥力遠不如從前。

    三、齊國做壁上觀

    齊國自從被五國聯軍打敗後,雖然在田單的努力下復國,但是已經元氣大傷。長平之戰前夕,範睢受到秦昭王重用,採取遠交近攻,因此主動向齊國拋來橄欖枝。齊國非常樂意置身事外,所以當趙國要求借糧時,齊國為了不得罪秦國,齊王田建直接拒絕了趙國的要求。

    四、燕國剛受到重創

    燕國也是秦國遠交近攻戰略裡的同盟國,所以不會救援趙國。其次,齊國田單復國,將燕國打得奄奄一息。所以根本不要指望燕國會伸出援手。

    五、趙孝成王求和

    長平之戰初期,虞卿建議求助魏國、楚國,但是趙孝成王沒有采用他的建議,向秦昭王求和。秦昭王假裝同意和解,給魏國、楚國以兩國將要停戰的錯覺。然後加緊往長平增加兵力。即便兩國之後前來救援,也已經來不及了。

    結語:

    四個國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楚國、魏國自身元氣大傷,前赴長平的救援通道絕大部分被秦國控制,兩國在觀望,如果趙國求救,他們應該會出手相救,但是得先到達長平再說。

    2)齊國、燕國是秦國遠交近攻戰略的同盟軍,兩個國家之前剛火拼完,懶得管趙國的死活,他們完全做壁上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竹草和象草的種節怎麼在冬季儲存好?我那裡下個月可能會下霜降,在地裡的種節會被凍爛的,求有經驗的朋?